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发展史论文

金融发展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发展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发展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社会信用;区域经济

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任何一种金融生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我们把作用和影响金融生态的这些环境条件称之为金融生态环境。树立科学的金融生态观,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金融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首先,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才能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金融业掌握着国家的信贷资源,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把自身的微观经营行为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础差,起点低,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

一、完善以法律为基础的生态调节机制

正如自然生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特征一样,金融生态也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特征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响金融生态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针对我国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交易违约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风险的状况,需要尽快修改完善现有的《合同法》、《破产法》、《证券法》等法律,对《刑法》中有关贷款欺诈的规定进行修订,并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会计准则,规范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促进金融机构会计信息透明化,使金融法规真正对违法违规行为发挥最后的“杀手锏”作用,支持和维护整个金融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市场原则为基础,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尽快建立起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调节机制。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努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信用环境正在优化,但尚未彻底好转,主要表现在: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时有发生;企业改制时将有效资产剥离,“金蝉脱壳”情况在一定范围比较普遍;司法对银行债权的保护力度不够,银行维权的法律成本高昂。

建设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征信公司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从而减少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发放贷款和科学定价,减少逆向选择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征信体系大量的信息还可以成为提高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水平的重要分析基础。金融机构通过对征信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最有市场价值的客户群体以及不同客户群的增长变化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目前,人民银行继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已实现全国联网查询,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客户信用状况,防范信贷风险。要加快诚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规,完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强化中介机构及人员的责任追究及惩罚制度,提高中介机构的信用,使中介机构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

三、地方政府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税务、工商、公检法、新闻宣传、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等部门,这就决定了加强金融生态建设需要各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地方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的积极氛围。通过有效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知度,争取社会各方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其次,政府应当着力改善自身行政和工作作风,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政府应当坚持依法行政,打造“诚信政府”,结合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实际,清理、废除过去不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尊重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形成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合力;再次,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政府应成立有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委员会,统筹吸纳银行、企业、社会各界意见及建议,制定金融生态建设的规划、目标、任务、程序,在作出经济决策时也要充分听取委员会的意见,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本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政策、规定。

四、人民银行要提高履责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加强对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调研和评估。其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法院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同开展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工作,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发挥作用。再次,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正确引导信贷投向。基层人民银行应当加大央行“窗口”指导力度,对新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都应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方向,切实加强和改善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搭建合作信息平台,真正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协调沟通机制;最后,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五、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锐:关于西部地区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在金融生态链中,商业银行居于中心地位。实践证明,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贷款风险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贷款的比例,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商业银行重视和共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既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有助于商业银行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风险点,及早采取措施或抢占市场,或规避风险;还有助于商业银行准确把握并正确运用金融运行规律,实现银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标。

金融企业应充分认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首先,金融企业要树立金融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改善金融生态。其次,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客户等的沟通,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关系。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促进同业信息共享,主动向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争取政策支持。再次,要摈弃陈旧落后的观念,努力增强金融服务意识,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主动地去营销贷款。既要积极地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成长和发展,还要继续支持正走出困境的企业,把金融生态建设落到实处,为经济金融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许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1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课题组.湖北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6,(03).

[3]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08).

第2篇

积极推动创新金融产品。紧密结合温岭经济特点,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各种贷款业务,增强金融竞争活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规模和能力。联合村镇银行先后推出了“生态情”支农贷款和“渔家情”惠民贷款,为从事农业生产和松门、石塘涉及打渔和渔业加工的企业及个体户提供个性化信贷服务。联合村镇银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村镇银行、全国十佳村镇银行荣誉称号。农村合作银行推出“农链通”贷款产品,以“三农”为基点,围绕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上的生产主体、深加工主体、销售主体等生产经营主体,对产业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信贷支持。此项金融产品荣获省农信联社产品创新二等奖。民泰银行在各分支机构成立小额贷款部,专营小微贷款,实行专项考核监督,发展小额特色贷款。同时,推出“民泰随意行”贷款,该贷款集“金融IC卡”“、手机银行”“、自助循环小额贷款”等功能于一体,为“三农”和小微企业用户带来了极大的融资便利,有效填补了农村、偏远山区、海岛等地域的金融服务网点空白。完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温岭共有银行金融机构19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7家、地方性银行5家(其中当地银行3家);共有保险公司30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

2013年新增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4家小微金融专营支行,2014年新增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共6家小微金融专营支行,并有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民泰银行3家小微金融专营支行正在筹建。同时,增设农村金融网点。全市农村合作银行机构网点共计74个(覆盖全市16个乡镇街道);全市邮政储蓄机构网点18个(涵盖12个乡镇街道),农业银行机构网点18个(涵盖11个镇),民泰银行、台州银行、泰隆银行、联合村镇银行等也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在乡镇设置网点20多个,网点布局不断完善。有序推进普惠金融工作。全面启动温岭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下发了《关于转发温岭农村合作银行普惠金融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创建目标、组织架构及职责、创建工作安排、创建原则和激励措施。为扎实推进银政、银村、银农、银商、银企共建活动,搭建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信用户、星级信用村、信用镇(街道)的“三信”等级评定,提高农村信用评定基础信息在贷款授信、用信等方面的应用率。探索民间融资新模式。温岭市去年被列为全省首批11个省级民间融资管理创新试点县(市、区)之一,出台了《关于开展民间融资规范管理与服务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温政发[2013]74号),通过给予财政奖励补助、提供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优化相关部门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民间融资管理试点工作有序、健康开展。建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并优先支持经营性投资。中心首期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由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爱仕达、钱江、利欧、新界等企业和个人出资。至今年6月底,已撮合借贷159笔,撮合资金累计3.98亿元,余额达1.5亿元。在监管上,严格按照“支农支小”的要求,通过实施专门账户监管,严防非法集资,有效降低运营风险。

二、让金融支持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温岭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当然,也要看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如区域金融基础弱、网点少、成本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服务配套不完善;直接融资比例偏低;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不够;部分交叉类金融产品等创新业务有待进一步规范,金融秩序及监管仍需加强。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好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引导金融业牢牢把握服务实体这个根本,把发展实体、服务实体作为首要价值取向,推动实体与金融共生共荣,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支持重点项目及重点产业发展。围绕“建设大平台”工作要求,增加对以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发展高端产业的城市新区、以建设产业新城的东部新区和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铁路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商务综合体建设资金支持。同时,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四换三名”(机器换人、空间换地、腾笼换鸟、电商换市和名企、名品、名家培育)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推动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在行业有话语权的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推动文化创意贷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一是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设小微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推动银行延伸服务网点,下沉小微金融服务重心。二是鼓励创新服务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推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

第3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01 — 02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如何抢抓机遇,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6个,博物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乡镇、社区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新增加文化站32个,文化站总数达到180个。全市艺术表演专业剧团12个。歌舞娱乐、电子游艺等文化娱乐经营活动遍布于市区和城镇。全市广播电台6座,广播发射台、转播台4座,县区广播台9个,乡有线广播站102个,广播电台节目12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3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29座,有线电视入户率6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基本形成了广播与电视相结合、无线与有线相结合、广播电视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文化传输网络。

(二)文化投入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11848万元,是上年投资额的2.4倍,远远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1%的增长速度。

(三)文化事业繁荣。2010年,我市话剧团大型话剧《风刮卜奎》、马戏团新创杂技《空中浪桥》入选“黑龙江省文化系统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之商业演出服务项目目录;克东满绣工艺品、麦饭石工艺品、胶片画、相纸溶刻画,依安华琦工艺美术等五个项目入选艺术品类服务项目。俄罗斯风情小镇、齐齐哈尔中环文化产业园、丹顶鹤艺术馆分别入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名录”;马戏团杂技《空中浪桥》、满绣工艺品入选“黑龙江省优秀出口文化企业(项目)名录。我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被列为全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十大板块”之一,被列为“十二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齐齐哈尔马戏团已连续3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我市创作并代表黑龙江省参演的风情音画《达斡尔人》在2012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汇演中喜获表演金奖、优秀组织奖、导演奖、编剧奖等十一个奖项。

(四)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市旅游业借助“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三张城市名片,叫响“中国大湿地、世界鹤家乡”的城市品牌,全面提升鹤城旅游文化品位。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6.0亿元,增长25.6%。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8468人次,增长25.4%。

二、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与优势

(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文化企业的整合和发展,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及总体思路、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及措施保证。规划了“十二五”时期齐齐哈尔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及将打造的文艺精品篇目。从多个方面有力地引导、帮扶文化企业发展。去年以来,我市首届鹤文化艺术节、首届啤酒文化节、首届扎龙国际婚礼文化节、首届文化产业艺术博览会等内涵丰富的文化盛会,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力地彰显了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推介上的力度和节奏。

(二)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资源优势

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和商贸中心,是“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绿色食品之都”, 有“世界珍禽丹顶鹤之乡”的美誉。有8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这里的“绿色食品博览会”、“关东文化旅游节”、“小交会”等闻名中外。明月岛风景区、龙沙公园、兴十四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蛇洞山风景区、金长城遗址公园、黑龙松狩猎场、铁农园艺园、大乘寺、卜奎清真寺等各具特色旅游景区众多。区域特色的重点节庆有: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库木勒节、甘南县葵花节、富拉尔基区滚冰节、碾子山区登山节、富裕县漫画节等。产业基地建设异彩纷呈,以克东满绣、梅里斯达族绣为主的北方刺绣基地,以依安县华琦工艺加工为主的粗陶泥塑加工基地,以丹顶鹤艺术馆为主的剪纸基地,以光谱资讯有限公司为主的动漫基地,以铁锋区锦绣工艺品厂为主的芦苇画基地,以碾子山神石工艺厂为主的麦饭石加工基地,以克山石雕厂为主的玛瑙及火山石加工基地等。有“打响江桥抗战第一枪” 为主题的泰来县江桥抗战遗址公园的全国100个红色经典项目之一的红色旅游线路。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有昂昂溪区俄罗斯风情小镇等异域风情文化等。丰厚的资源为齐齐哈尔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与“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

(一)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精英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状况不佳。一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二是缺少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懂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培养不出”。

(二)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经济实力较弱,市场空间有限,服务业不发达,文化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全。受投融资机制、环境和文化投资效益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招商引资较为困难。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企业太少,带动产业化开发的成效不明显。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

(三)资金制约。基本上都是采取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的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停滞不前,特别是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方面,投向文化产业领域还没有形成机制。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有限。2011年,全市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仅2.5亿元。一些基础设施财政没钱投、群众不想投、老板不愿投,在基础建设上也常因资金问题而停滞。

(四)文化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全市文化产业中,资产超亿元和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小企业几乎占到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领域,如销售文化用品和办公用品的商户、小广告公司,网吧,电子游戏厅等。而从事文化创意、文化演出、文化经纪、网络科技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很少,文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够强大。

四、实现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一)培育文化市场。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重点文化企业自身快速发展,支持文化企业进市场,适时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一些成规模的文化企业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转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阳光热力、天成运业、光谱资讯等民营企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为民营文化企业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二)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居民文化消费。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一方面,要激发和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够释放出人们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在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同时,坚持精品文化产品与大众文化产品并举的措施,开发出对路的文化消费产品。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同步协调发展,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方式,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多元化投融资,全面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挖掘国有文化资源存量潜力,释放民营文化资本增量实力。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比例,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

(四)扶强做大市场主体。一是抓紧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二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解决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和智力不够的问题。三是支持、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对光谱资讯等信息软件企业、神鹤影视剧创作中心等重点扶持。四是创办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类文化资源、人才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4篇

1.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信贷补贴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金融的主导理论。八十年代以后,农村信贷补贴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替代。农村金融市场论特别强调市场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指出农村资金机会成本较大,认为政策性的金融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农村的金融中介结构可以通过利率的市场化补偿其发生的金融成本。

金融抑制是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状况时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农村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金融抑制可能是供给型或需求型中的任一种。

2.金融生态环境的解读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或生物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环境是指人类生存自然现象的总体,环境和生态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名词。金融组织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与其自身生存环境之间长期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就是通过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动态平衡系统。

3.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直接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极为必要的。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及信贷资金、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及政府的政策及执行等。

二、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们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从信贷资金支持状况、农村支付环境状况、金融机构设置情况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设置情况

辽宁省丹东市截止二零一三年年末共有银行机构十三家,营业网点共有二百四十个,其中城市营业网点数占总营业网点数的46%,农村地区网点则占据54%。

2.农村信贷资金的支持情况

截止二零一二年末,辽宁省丹东市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共计580亿元,其中涉及到农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4%;涉及农林牧渔方面的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32%;涉农其他方面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68%;按贷款城乡地域分类,农村地区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城市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13%;按贷款接受主体分类,个人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27%;企业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73%。

3.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

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水平是农村多层次的客观需要。现阶段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情况可概括为: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区仍较为落后、农村人均银行支付结算账户拥有量较高、联网核查系统已经覆盖农村所有银行网点、农村地区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依然是现金、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依然落后于城市。

4.农村信用体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最终造成农民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村整体。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发动主要金融机构在二零零八年开始加强了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偏低。辽宁省丹东市农村银行机构网点仅占自然村总数的10%,换句话说平均十个自然村才有一个银行机构网点,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农村银行机构网点在当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银行机构网店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镇,有的经济落后的村镇甚至没有银行网点。

其次,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农村金融网点萎缩。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是农村金融机构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如果受业务量限制出现亏损,金融网点的应对措施就是撤离或合并,这就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偏离了三农主题;现有信贷产品不能满足农村信贷市场的需要;农村信贷服务不完善抑制了信贷需求、信贷没有有效的载体支撑;信贷营销力度不够等。

3.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概括的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支付结算资源配备不合理而且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支付服务组织较为单一,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用途过于简单;支付结算体系基础结算建设落后,制约了业务的开展;支付结算知识未能普及,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支付结算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难以推广。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地方金融机构及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积极性;农户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农村信用评级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农村征信市场缺位严重;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健全。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急需扩大

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在过分的依赖农村信用社,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会,鼓励并引导各商业银行积极的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布局,鼓励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另外,要逐步加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来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2.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要加强

农村资金的大量转移、流走,使乡镇涉农金融机构缺少资金,造成存款比例失衡,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加大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提出建议包括:强化信贷资金的支农责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信达抵押担保机制;各项信贷支农政策要切实有效的落实;金融政策宣传活动要在农村积极的开展,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方位覆盖。

3.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支付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结算汇路、优化支付环境。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快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卡的功能要开拓创新;积极推动新业务、新机构的发展;扩大农民工银行开的特色服务范围。

4.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