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卫生信息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杜克琳、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华平分别致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标准处处长、云南省卫生厅厅长助理汤学军,上海市闸北区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宗文红分别作了题为“卫生信息标准与标准测试”和“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大会主题报告,从国家层面介绍了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推进情况、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概况、基本模式及策略,以及基于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各地卫生局相关领导、专家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华平在致辞时首先代表专委会感谢各地领导、专家们的到来,他说:“我谨代表专委会对各位代表的出席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对为这次大会顺利召开做出努力的东道主云南省的各位同志、领导,各位同行、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甘华平在发言中表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我想,这既是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交流重点,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变信心,信心变知识,知识变智慧,智慧是最高的层次,因此智慧医疗应该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憧憬。”
甘华平还表示,区域共享是指市县区域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没有互联互通,没有信息共享就谈不上卫生计生行业的社会医疗。“因此,我们要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实是当前的热点,更是一个难点。王才有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一,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正是由于比较新,所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资金支持,发展得比较快;第二,制度带来的挑战在于不同权力机关的协调统一问题,卫计委、发改委、药监局……不同机构之间要找到融合标准,实现可以互操作,其可行性方法的研究正在起步。“我们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推进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既包括管理上的,又包括组织的,包括业务的和技术上;既包括信息学的,还包括技术架构。这些挑战意味着在座的我们责任重大。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得好不好,大家要有勇于承担的精神和责任感,以及必须完成任务的使命感。”王才有总结道。
医改难题 从容应对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会长曾国洪出席了大会,并就医院信息化建设新形势作了重要指示。曾国洪表示,今年3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并提出在2012年~
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主要目标中,把医药卫生信息化作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的工作目标要求,这为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如何解决基层医生水平有限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信息化建设应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给出更多、更好的答案。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手段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医院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一个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医院的整体实力、管理水平,以及科研能力。通过信息化系统,医院和医生可以得到很多珍贵的临床数据,并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整理,为医学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和医生都要重视信息化对于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作用。面对医改为医院提出的改革要求,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曾国洪在发言中始终强调,医院信息化要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和区域医疗协同,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增强信息共享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热点突出 百花齐放
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存在滞后的管理方式,信息更新不及时,查找困难,信息保存不便,这些是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限制因素,然而医院的这些信息非常珍贵,如果损失了,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现阶段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迎合了新时期的发展,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适应了科技全球化发展,如此,保障了医院档案体系的完整,促使医院科技档案的专业化,同时对医院重要文献的保存也非常有利,节省档案保存和整理的时间,节约了医院管理成本的开销,保障了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因为医院科技档案中有医院医务人员著作的论文,这样就保证了他们工作的时效性。上述内容在评析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是重要的参考,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医务人员的考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医务人员提拔提供了依据。
二、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有关管理机制。每一项措施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分不开,当构建了完善的机制约束,才能确保工作人员按照规范做事,确保设施投入实效,医院实行科技档案信息化也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制定,第一要求有关工作人员树立新的思想,扭转以前落后的管理观念,以新的机制为引导。与管理机制中明确各自担负的职责,把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个人,此外,也要清楚信息的归档、存储和使用等,务必使医院所有人员都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和医院信息化管理有关的各种信息,一定要制定不同的保存手段,有关人员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应制定明晰的审批和备案制度,对一些涉及医院保密性的文件,提供特定的保护,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资料入库前,务必经过严格的审核,核查资料的实用性及真实性,确保存储的资料真实可信。当做到上述几方面,制定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所有环节的正常有序。
(二)创新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路,构建医院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医院科技档案真实反映了医疗卫生科技活动,为科学技术搭建了平台,是产生大量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有效管理及合理使用科研档案,提升医院科研档案管理质量,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进步。科技档产生于医院科研工作中,是医院科研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真实反映,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这就务必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保持准确、完整及规范。医院科技档案主要是收集相关资料、收集有关实验原始资料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等。以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发展思想,结合医院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实际情况,构建可行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形成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档案管理。通过计算机开展档案管理,为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条件,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迎合了社会改革的需要。
(三)形成新产生文件的主体——电子文件,搞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工作。因为电子财务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普遍推广应用,为此,电子文被大量生产出来,进一步说,将成为新产生文件的主体,当前,档案工作者搞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是新时期需要担负的主要职责。考虑到科技档案工作现实情况,形成与之相匹的科技档案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章和制度。在文件集的基础上,产生了动态管理方式,但要付诸实践。动态管理方式:档案人员监控本单位形成和运行电子文件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使得归档电子文件拥有对应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支撑。动态管理先要归档电子文件,与对应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保持一致,以读取归档的电子文件。
(四)购入高科技设施设备。当前,我国医院科技档案资料主要有两种形式:纸质和照片。受温度和通风等多因素的影响,给医院科技档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因为档案存储空间大,无法按照标准保存档案。所以,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的建设很重要。其中硬件设施有存储设备、录入系统和计算机设备等,像扫描仪和复印机等就是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指的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文件和软件,像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和建设的档案查询系统等就是软件系统。在档案管理中,主要是保管好目前的档案,少不了先进设备提供支撑,设施设备涵盖了信息化建设中涵盖的硬件设备,离不开相应的软件设施。第一,确保设备的齐整性。医院应强化投入力量,替换原有的老旧设施,引入高科技设施。第二,引入专业的软件设备非常关键,构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数据库资源,确保医院科技档案建设的开展可以享受极大的便利。基于此,医院可以将一些非保密性的资源投放到医院网站上,便于行业人员及员工及时搜索和查找,将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更好地投入实践。
(五)强化专业人才团队建设。目前,多数医院未配置相关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针对未来的信息,许多工作人员不知如何应用,所以,医院一定要强化培养专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如此,确保医院科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培养医院科技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具备丰富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其二,明确科技信息的操作使用技能,同时做到这两个方面便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医院做到一点:培训人员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培训能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抑或以讲座的形式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作为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加强和有关部门的交流,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检验成功的真实性及精确性,落实到实践。因为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特征的影响,这就要深入探究工作中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所以,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在科技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认识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计算机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知识等。增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突出档案管理人员中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借助档案信息化建设,培养经验丰富同时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多技能人才。
三、结束语
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定制度来规范,还要增强人员建设及投入等。依照标准,将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付诸实践。基于档案信息建设,力争拓宽档案资源发展,推进信息管理标准化前进的步伐,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的加速前进,产生高水准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利用价值及服务水平,致力于推动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个人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经验,其中多有不足,仅作同行参考使用,也期望医院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有新的突破。
作者:李楠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章文,田晓琼,陈梅英,龚沙.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发展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4,(03):177;18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医疗保险信息化的积极现实意义一系列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指医疗保险的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
1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保险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1.2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本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权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水平足以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医疗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内各地区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主管领导医疗信息管理知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高?信息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流程规范化管理及监督力度不强。规范化管理欠缺及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医疗保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医疗保险改革的中心思想是用低廉的费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医疗卫生费用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医院和医疗保险系统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2.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肠
首先,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其次,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面广、金额大、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应用系统过干复杂使得系统实用性很差?最终也会严重影响社保改革的进程。
另外,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潮流?但信息化绝对不是一毗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上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各险种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上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加快对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在医学院校设立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专业?在职人员要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结合新时期特点尽快完善专业学习内容和继续教育大纲。信息管理人员除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相关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在制作方面一定要遵循国际的信息交换标准?以保证信息统一和共享。
尽快使医疗保险信息形成合理化流程。医生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应按时完成病案的每一个环节?在严格把关后?将完整病案及时提交病耗室。检验和检查科室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患者的报及时送往有关科室。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应该更新领导者的管理观念?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领导者应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谁化建设?以医疗信息管理为核心。
注重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从人工操作正逐步被计算机操作所代替。进行信息处理的法律依据不足?出现信息技术超前、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医疗信急管理科学化向纵深发展。充分体现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内容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种类繁多?抗病耐药繁杂?使得中医药的辩论治脱颖而出。因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效果?故这些信息值得保存和研究。因此?可根据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特点制定一套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编码系统这对发展相国医学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深化医改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进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即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经过十年左右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基本具备完善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系统。当然,在医疗卫生水平和通讯技术不够发达的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东西部的差距最为明显。
2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的档案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2.1使档案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更加科学
信息技术因为其高效性而使得档案信息的采集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首先了解的是,疾病档案在疾控中心有着非常核心的作用,是在一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时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判断的依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输出PDF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其次会建立文件目录来使信息更加有条理,而且电子档案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达到统一。一个完整有效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对疫苗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会对系统进行不断地升级以满足档案资料的不断补充。
2.2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电子档案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标准化的信息档案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疾病预防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给医疗事业的改革提供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利用信息技术,对疾病预防的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分类管理,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通过关键词的筛选来找到更加精确、更加适合的疾病预防信息资源,弥补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查找工作上的繁琐。标准化的信息档案还适用于预防医学工作者阅读,为医务人员撰写论文提供有效依据。
3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上的应用
3.1更好的与民众沟通互动
首先,疾病信息平台上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知识的了解。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明显提高,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来获得医学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疾病信息平台可以对网络上的医学信息进行识别、筛选、过滤、整理,将人们感兴趣的疾病预防知识及时的总结,普及医学知识。因为民众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相应的医疗卫生知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量,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现代医疗机构的又一伟大突破口。
3.2提高了疾病的防控效率
在没有建设疾病防控的信息平台时,向国家上报传染病信息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仅需要几秒钟,患者一就诊,他的信息很快就由医院的HIS系统上传到区县平台、到市平台、到国家平台,效率提高了很多,从源头上避免传染病的漏报。正是因为卫生管理者可以时时监测到一个地区的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情况,所以可以及时调整政策,制定相应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另外,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的效率,用条形码代替原先的手工接种卡。建立的数字化预防接种系统老百姓可以实时在线查询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随着电子监控系统在疾病免疫上的应用,逐渐开始对免疫疫苗的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4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4.1信息技术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分类
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分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结核病信息系统、学校症状信息管理系统、儿童肺炎监测管理系统、犬伤暴露报告系统、医疗机构监测信息检测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基础支撑平台、GIS平台系统、慢性病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经过相应的数据采集,将信息整合到公共卫生数据采集统一平台,再上传到数字疾病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信息处理。正是因为完善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安宁舒适。
4.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建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在面对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可以使政府做到有条不紊的实时监测与控制,还可以规范在平时各种医疗防控一线的具体措施如儿童肺炎、狂犬病的治疗等。而且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运行的好坏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体现,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要经过反复不断地测试和实践才能在疾病爆发时得到更好更快地应用。所以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自动更新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5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上的其他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还可以拓展到各个方面去服务和预防疾病。如将信息技术与气象技术合作,分析各种气象数据与流行病的发生概率,找到空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向老百姓发出预警。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含量高,经费投入大,人才队伍强,所以要通过远程教育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培训。毕竟,基层疾控人员业务能力建设、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也是构建疾病防控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都是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
6结论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卫生防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长期工作积累中,我们认为有几点可供参考。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机制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机制,即在站一级设立由主管站长牵头,各科室主任参加的全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站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领导、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协调解决卫生防疫业务档案管理中的各种困难。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直接分管各站综合档案室,各站综合档案室则依据档案管理委员会对业务档案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这样的档案工作网络使业务档案管理由无序变为有序。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应用软件太乱,没有建立统一平台,甚至只是简单运用了一些计算机文档处理工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卫生防疫系统的主要矛盾并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档案信息化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然后才是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校对。实际上,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校对工作并不复杂,只要找几个专业打字员就可以了。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对业务档案进行信息加工,推进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进程
业务档案包括:一是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二是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督、监测的总结分析;三是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素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等;四是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五是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所谓信息加工,首先就是严格按照档案分类,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然后根据系统要求录入到计算机。以上这些,信息化得到普及推广,监督执法人员如果在进行执法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疾病控制方面,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来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督、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在若干年以后也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并且,通过标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图表、线条分析,使结果更形象具体。
有重点地做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建立数据库必须做到: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切忌“各自为政”,将来形成“信息孤岛”反而事倍功半。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提高一大步。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目前的卫生防疫站档案人员多为半路出家,要掌握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在熟悉掌握卫生防病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强与业务科室的联系。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职称量化;人力资源;人才
1职称量化评审概述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多数单位都采取量化测评的形式开展职称申报工作。量化测评,即对拟申报取得更高级别职称人员的项目指标逐一计算分值,再通过公式形式算出总分值。项目指标,一般分为基本指标和评价指标两类。前者涵盖了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外语成绩、计算机成绩、水平能力测试成绩、论文分值、科研分值、荣誉奖励等可直接统计的项目;后者则根据单位要求不同,设置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学术委员会等测评项目。
2职称量化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2.1指标设置缺乏动态管理意识 一些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职称评审工作的稳定性,不接受员工信息反馈,或者拒绝更新评判标准,导致量化标准僵化落后,不具备适应性。职称工作应定义为人才工作的一部分,人才储备、培养与成长都是一系列动态发展过程,同样,作为评判人才专业技术资格的职称评审工作也应当呈变更发展。
对处于初建时期,较偏远、落后地区,或者人员层次结构较低的事业单位,在确定量化指标时可侧重于基本指标中的学历分值和论文分值,以职称晋升作为手段之一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并鼓励员工发表文章、投身科研。而对于人才充盈、内部竞争激烈的单位来说,则可在量化指标设置时秉持适当控制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调高标准,例如依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规定开展逐级申报,或者提高的门槛等,既可选拔出优秀人才,又可减轻超岗的负担。
2.2评价指标的操作指引性不强 评价指标包括了学术委员会测评、工作业绩、业务水平等主观打分项目。为了灵活把握申报职称工作,很多单位都会设置评价指标用于弥补基本指标不足,旨在通过评价的方式对申报职称候选人的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判。但在操作中,评价指标往往缺乏指引。以学术委员会为例,委员会成员多数由医院专家组成,成员通过打分或者勾选的方式选出人选。现实中,不少医院的学术委员会在打分过程中缺乏明确指引,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内容包括哪些、分值如何划分等都处于模糊、不清晰状态,由此导致学委会打分(或者叫业务能力测评)流于程序,既无法真正对候选人专业能力进行考察,反而还易变成"走人情、靠关系"的"灰色地带"。
建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规范职称量化评审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该体系包括人员范围、衡量标准和结果核实三部分。①人员范围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人员选择上可采取全方位选择模式,包括申报人的上级、同事和下级,而不是单纯的由科主任或中层干部组成。将与申报人日常工作相关联的人员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听取意见,多角度对申报人的业务能力做出评估。②衡量标准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该标准可包括日常医疗质量考核、病例书写规范、医疗纠纷率等,依各单位实际情况不同而设定,但必须是清晰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标准。通过设置明确的指引性条款,杜绝"凭印象、靠关系、论亲疏"的不公正评价方式。③结果核实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种监管,即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测评出的结果与基本指标有明显出入时, 需要以追踪调查的方式对申报人进行再次评判。例如申报人的基本指标得分较高,但评价指标得分很低,反映出申报人业务水平能力仍有所欠缺;若基本指标得分较低而评价指标得分很高,则说明申报人在科技创新部分较为薄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时,都需要由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等相关科室再次对申报人个人情况进行追踪了解,若情况属实,则不建议推荐申报人参加职称评审。
2.3量化评审数据库建设发展缓慢 目前,市级、省级职改部门已率先实现了职称量化评审的数据库建设,但各事业单位在量化时还是仍是采用人力资本统计的方式。随着量化评审指标日益科学化、精确化,人力资本测评的误差性弊端逐渐显现。基于此,加快建设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量化评审数据库是今后发展趋势之一。
数据库可包含评审条件库、必填库和选填库三类。评审条件库为职称评审的政策依据;必填库包括了学历、考试(外语、计算机、水测等)、学分和年度考核四类,是所有参评人员都需具备的基础条件;选填库包括了论文、科研、奖励等。当参评人员输入信息时,各项分值也自动计算出并直接在页面显示。建立数据库的优势如下:①以各子数据库为支撑、以下拉框的设计为主,减少文字叙述内容,排除主观干扰和误差,便于高效率而又客观、准确统计各指标。②申报人在填写数据过程中,可通过自动生成的分值估算得分,改变了过往完全由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手动计分的工作方式,利于实现职称量化工作的公平与公正。③量化评审数据库建立后,不局限于为职称工作服务,其包括的各类子数据库信息可作为年度考核、院内院外荣誉奖励评选的依据。
3职称量化评审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化,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职称量化评审工作。与人事工作孤立的强调完成任务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工作的动态性、反馈性和协作性。职称量化评审是事业单位构建高、中层次人才工程的一部分,除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能力评估外,还应反作用于单位的人才机制。这种反作用体现为:以量化评审工作为主轴,以其反馈出的各种常见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单位不同时期发展的侧重点不同,通过调整量化评审政策来间接优化人才制度。同时,将职称量化结果视为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枢纽, 发散式的与绩效考核、年终考核、各类优秀人才评选和培训制度等关联,由点及面的建立交叉式动态工作流程。简言之,事业单位的职称量化评审是人才工作中重要一环,但又不局限于此,人资部门需要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职称工作,并以其反馈为契机,优化人力资源工作其它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秀娟.浅谈卫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
[2]易少华,唐月红,姜小明.新形式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4,31(4).
[3]汪文新,范明,卢组洵.新医改背景下卫生技术人员岗位等级设置研究[J].重庆医学,2012,9,41(27).
[关键词] 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48-02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以学习四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目的是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1]。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既是医院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人才培养开发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促进医院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之一[2]。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二级甲等医院,始终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的重要措施,使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有了毕业证书和文凭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认为只要把业务工作搞好就行;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经验,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没有必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还有人认为晋升职称尚需几年,到时想办法找来学分应付即可。也有一些小科室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听课与自己业务联系不大或听不懂,没有兴趣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
1.2 学术论文撰写不规范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撰写论文可以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显示医学各门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学术论文的撰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本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就是为了职称评聘时需要用到才写的,并不是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缺乏科学性与规范化,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术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学术论文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1.3 继续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理解,大多数人仅仅局限在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更新学习,忽略了整体素质的培养,如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等方面的学习[3]。医院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置医疗设备、扩大医疗业务,忽视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还较为单一,只能采取课堂讲授形式,内容缺乏创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听,讲课者也感觉很吃力,从而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1.4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不规范。
管理不规范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有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参加学习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分,从而使人认为不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照样可以获得学分。
2 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提高素质
医院领导多次强调,搞好继续医学教育对医院建设、发展、提高医院知名度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全面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医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身教育,才能终身执业”的观念,真正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转变成自觉的行动,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业务水平、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医院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制定了奖励措施,如发表核心论文予以全额报销,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本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
2.2 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目标
新时期下,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尊自信的价值观[5]。本院经常聘请一些在医院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的专家给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做医院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注重加强初级人员规范化培训,完善住院医师轮转制度,调动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高年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不要墨守成规,可以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大家。
2.3 加大投入,形式多样
2.3.1 医院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投入,设立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
2.3.2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提倡分层教育,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利用现有的医学教育资源,承办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使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参加学习的机会;根据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培训、进修、学术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以满足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要力争创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全面跟进医学进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利用其空间便利、时间灵活、覆盖面广、相对经济、利于个性化学习等优势为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2.4 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2.4.1 本院规范化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由科教科专门负责日常工作,向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发放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类与学分标准,建立个人继教档案,使每一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自己的学分情况。
2.4.2 加强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量化形式是学分登记制度[6]。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和评估制度,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从而解决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等工作的繁琐、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7]。
2.4.3 认真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与个人利益挂钩的政策,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与其年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等密切结合起来。
2.4.4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时注重项目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举办过程全程监督,定期抽查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发放学分证书。
2.4.5 每年合理安排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外出学习要严格把关,先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批准后才可参加,所学内容必须是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科室急需开展的技术。外出参加学习人员,学成后要在科内举办讲座,汇报学习情况,在科内开展工作,做到“一人学习,全科受益”,既活跃了学习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全员参与的意识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8]。
总之,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质,促进了医院医疗、教学和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的重要措施。本院将切实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医院领导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管理,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以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使继续医学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饶克勤,常文虎,等. 卫生事业管理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4-425.
[2] 罗云先,罗惠玉.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促进医院持续发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138-139.
[3] 杨晓玲,杜成林,赵华伟. 基层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45-46.
[4] 张申. 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医院工作实践[J]. 继续医学教育,2008,22(3):11-13.
[5] 刘子兰,师会军. 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646-4647.
[6] 刘力戈,赵春燕,袁素娴. 继续医学教育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82,84.
[7] 林生趣,张书旭,李志成,等. 21世纪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91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