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1: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中小学;丽水

针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这几年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的开展以“达标争先、强健体魄”为目标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倡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自主自发的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本论文拟通过目前丽水市在“阳光体育”大的背景下,对中小学生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进度和效果以及制约因素,进一步了解日前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因素及素质教育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前我国国情及学校体育的总体日标,借鉴国外中小学生学校体育实施现状,提出在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青少年体质趋向于下降的条件下,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与建议。同时又可以为以后的学生体质及学校体育的具体研究作铺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全国掀起“阳光体育”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选择三种中小学单位:高中、初中、小学。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被调查单位及样本含量一览表(N=18)

单位属性 单位数(N) 百分比(%)

高中

初中

小学 4

5

9 22.2

27.8

50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文献,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收集学校体育、阳光体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择丽水市18所中小学对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8份,总回收率97.5%,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97.5%。

3.访谈法

向丽水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学生,就学校阳光体育的管理方式、经费来源、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咨询。

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丽水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的基本情况

1.学校每年开展阳光体育主题活动的次数

学校是运动的最佳场所,也是最佳的宣传运动场所,一个学校的运动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运动情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重要保证,它通过价值观和文化气氛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2.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情况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其中对课程的内容不在作规定,使得中小学有更多的自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样更有利于中小学体育课的发展。

3.中小学阳光体育组织管理现状

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核心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向外延伸到家庭体育、节假日体育、社区体育等。

(1)体育课堂教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密切结合。体育课的课时数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兴趣,增进师生交流,增强自身体质,为课外体育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3)课间操。课间操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规定,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能帮助学生消除上课的疲劳,缓解学生上课的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三、结论与建议

(1)阳光体育开展以来,丽水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学校每年开展一次以上的阳光体育主题活动。并且学校通过体育课、课外活动、课间操着三种方式,基本上能达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要求。

(2)开展阳光体育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现代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类运动项目和新兴类运动项目则很少涉及。

(3)在开展全民健身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新时期,鄞州区大部分中小学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体育课开课情况符合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方式中还有待创新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鸿江.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第2篇

关键词:体育,唯物辨证法,和谐社会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余暇时间的增多, 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体育已经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在现代体育的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体育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健康、欢乐与自信,但是体育运动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球场暴力.兴奋剂等。这些问题都是体育哲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

体育的发展和演变,与辨证哲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哲学不仅可对体育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它还能给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7]。而体育运动更是离不开辨证哲学的积极指导,正是辨证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受到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而用这个规律可以去解释体育运动中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体育运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而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启示。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当然也适用与于体育运动,在体育的演变过程中,体育自身内部矛盾既是基本矛盾,又是一个既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过程,它也是推动体育演变的主要动力[8]。虽然体育内部矛盾是体育的基本矛盾,但它同时又与体育周围外部矛盾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推动体育运动由初创时期的低级阶段发展到创新与攀登高峰时期,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深刻的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这一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才能够真正的从哲学的视角去深入分析和研究体育运动。我们只有用辩证的视角看待体育,才能使体育运动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用辩证的视角看体育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世界各国学者多年来一直倍受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但迄今为止并无定论。正如恩格所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体育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时代产物,概念的争论必伴随着一场“术语的革命”。用辩证的观点展述体育概念的研究和界定,是认识体育现象的本质,揭示体育发展的规律,建立体育科学体系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国际间的体育学术交流。

1.1 体育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体育概念萌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希腊就有竞技和“Gymnastics”等术语。“Gymnastics”中文翻为“体操”一词,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已广泛使用。直到中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各国所通行的体育概念和古希腊大体上是相同的。18世纪中叶以后,体育也随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在西欧蓬勃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术语及其概念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体育”一词,源于法语edcationphysical( 身体教育)。此后,德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驱们也在许多文章中多次提到 “体育”、“身体运动”和“身体教育”等名词术语,不但体现了近代体育的实质,也对后世纪如何使用“体育”这个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启迪作用。直到今天体育一词定义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所谓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2 ] 。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2 ] 。总之,体育概念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连续演变过程。

1.2 从体育历史的发展看“体育”概念

从的辩证哲学的角度上看,实践总是早于理论,体育的实践总是先于“体育”概念。体育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奴隶社会才形成近似于“体育”的概念。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形成概念的事实说明,所以对“体育”概念的规范界定应从体育实际出发,离开客观实际去探讨“体育”概念是不行的。历史上体育及其概念的内涵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不仅只是增强体质,而且也是着眼于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体育从来都是以内部的动力(即内因)加上适应国家、民族的需要外部动力(亦外因)相协调的发展。

1.3从体育的本质特征看“体育”概念

从辩证哲学的角度上看,体育的本质特征是认识体育的核心。但国内外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体育本质的教育观。另一种是体育文化观[3]。随着人们对体育特征由教育观逐渐向文化观的两种不同争论中,可以透过体育的本质特征去辩证看体育概念发展, 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的趋势。

2用辨证的视角看体育的结构

结构是事物组合和存在的形式 ,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属性。哲学的观点告诉我们 ,宇宙间的任何系统都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体育的结构与分类也是如此,目前对体育的结构与分类存在不同争论,有人认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并列 ,一起组成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列;有人认为三者是同一层次[1]。,前者突出竞技体育的地位 ,而后者虽是折中的态度 ,但也没有很好的理清三者的关系。要了解三者的真正关系就要用发展的眼光聚焦三者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今天就具体的谈一谈。

2.1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课余训练。(1)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上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提高了学生的机能水平。论文参考。教学任务一般都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2)课外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机能水平。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 h ,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个任务主要由课外体育锻炼来完成。它的活动形式有早操,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班级体育锻炼、体育节和节假日体育。(3)学校课余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体育教师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和才能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训练 ,增强他们的体质 ,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为培养业余体育运动员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4] 。这种教育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业余体育运动员 ,在中、小学体育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与名次,发现优秀的运动员苗子 ,将其选送到各种运动员训练基地 如体校 ,。到了训练基地再进行筛选 , ,逐渐组成一支高水平的体育运动健儿 ,逐步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选拔模式。这个过程是我国整个竞技体育的初级阶段 ,竞技体育的高水平运动员大部分都是从学校课余训练萌芽开始,而那些没有选送到训练基地的队员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一起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 ,有些业余运动员成为体育专业的学生 ,将来成为体育教师 ,还有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继续参加体育活动,融入社会体育人群中。

由此可见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看出,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又是相互促进的。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前提。学校课余训练的运动员有 3 个走向 ,一部分向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发展,一部分将成为社会体育成员 ,最后部分将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担当着继续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

2.2  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指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外所有社会成员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活动目的是多元化的 ,例如娱乐、健身、交流等 ,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活动形式有两种 ,一是集体型的体育活动 ,另一种是个人型的体育活动。集体型体育活动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社会体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参加对象广泛性。参加对象有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 ,有男性和女性 , 2; 锻炼内容多样性。民族性、文艺性、娱乐性等等; 3锻炼时间的业余性、延长化、随机性更为明显; 4 体育意识增强性。随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参加锻炼的要求更加迫切,更为广泛; 5 机制转变性,在经济因素将逐渐渗透和参与人们的锻炼过程中,社会体育将逐步实现由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论文参考。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继续的“加油站”,是体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社会体育为广大群众离开学校以后 ,继续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和机会。

.2。3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在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甚至在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中使最强健的机体系统频临一朝崩溃的边缘 ,当局者在所不辞[5]”。竞技体育的主要形式是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从学校体育朝着3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来看,逐步形成相应的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师资。第1个方向是由学校体育的普通学生和部分学校课余训练的学生成为社会体育成员 ,社会体育的成员的形成相似于一个倒三角形。第2个方向是学校课余训练的部分优秀的运动员向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发展 ,它的发展形式是“金字塔”型[6]。成绩较差的运动员逐渐被淘汰 ,优秀的运动员逐渐被选。第3个方向是部分学校体育的学生通过体育专业的学习 ,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师 ,从而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总之,我们用哲学的视角可以看出,体育结构是体育的表现形式。体育结构由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 3 部分组成。它们的关系是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学校体育也是体育师资的培养途径之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继续 ,是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总趋势。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发展 ,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方向。3个部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体育结构的构成即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3用辨证的视角看待体育中的问题。

现代的体育可以增强人体体质、促进健康、健全体格,促进人们心理、生理、个性发展, 使之奋勇向上, 坚韧顽强; 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力和抗病力等作用。如果我们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体育,你也会发现它的不足和问题。

3.1体育与人的关系问题。

体育与人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体育的本质、体育的功能、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因为体育的主体是人, 正是由于人的参与活动,体育才能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们也要看到体育给队员们带来的精神压力,特别在重大比赛前后,引起生物钟的变化甚至引起精神错乱。论文参考。另外队员们的伤病也是一个不可回避话题,它们一直伴随着队员成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只有站在辨证的高度,客观冷静分析矛盾的存在,重视和加强体育与人的关系研究,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3,2体育中的热点问题

从哲学论中可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主次之分。体育中的问题很受人们关注,最为热点的是:1“兴奋剂”事件,是困绕体育运动永恒话题,不仅影响队员健康,而且造成比赛的不公性,使体育比赛失去健康发展的轨道。2球场暴力事件,进几年来球场暴力事件仍层出不穷,无论是赛场暴力还是观众暴力,都会造成流血事件,甚至上千人失去性命。3“吹黑哨”事件,它是违反体育公平、公正执法道德的不良行为,给队员和观众造成不良的后果,等等。因此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用辨证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体育中的每一个问题,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案。

结论:

辨证哲学思想时时刻刻引领体育运动历史演变进程的航船,只有牢牢地掌握辨证哲学基本原理的武器,从哲学的视角,用最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体育运动的历程中的变化,讨论其未来发展,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体育运动,解决好体育中产生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体育运动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洪潭. 体育之理论结构新解 续一 [J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体育概论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4 :18~19

[3]林笑峰.健身与体育[J] . 体育学刊,19952

[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5]张洪潭. 体育之理论结构新解 续二[ J]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 4

[6]韩 丹.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J ]. 体育与科学,1999 2

[7]龙天启,李献祥著.体育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1987.1第82页

[8]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

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对体育运动对运动员、大众健身者和大学生心境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争议和需加强的方面,以期对该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1 心境概念及测量工具

心境是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影响心境的因素是不可知的,人们往往觉察不到某种心境产生的原因和它所发挥的作用,但心境作为情感,具有对其他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监视作用和控制效果。目前,心境的研究工具大部分采用BFS、MAACL和POMS。

2 体育运动和心境

2.1 体育运动与运动员心境

2.1.1 运动成绩和赛前心境

运动员赛前保持理想心境状态被认为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Morgan的冰山模式被用来特指优秀运动员赛前或赛中的良好心境状态模式。Gutnan等人(1984)用POMS对奥林匹克速滑运动员、Silva等人(1981)对国际重量级摔交运动员的研究都支持Morgan 的冰山模式。但Durtschi 和Weiss(1986)在一次重要比赛前对马拉松选手进行测试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用POMS得分预测水平相似的运动员成绩方面的研究并没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Hanin提出个人最佳功能区(IZOF)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功能区,当个人的主观情感经验落在这个区域内时,其成绩表现会最为理想。Terry(1995)曾报道,若考虑比赛持续时间、类型、对手及测量手段等具体情景变量的影响,用赛前心境预测成绩的效果会明显增加,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在此方面所做的定量研究。有关赛前心境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结论,而需进一步研究,未来在此方面的研究者能考虑到运动类型,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得出的结论会更令人信服。

2.1.2 比赛结果和心境

体育比赛胜负之分的结果都会对运动员心境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比赛结束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兴奋性、运动能力及沉思度都有所下降,疲劳感则增加,胜利者快乐感、安静感增加,愤怒感、抑郁感减弱;失败者则相反。但总体来说,比赛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心境都有朝平和方向变化的趋势。

2.1.3 运动疲劳和心境

运动疲劳往往使个体产生各种消极体验,是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引起的生理心理症状。Feigley(1984)发现,具有运动疲劳症状的运动员带有焦虑、抑郁、愤怒、缺乏自信等消极情绪体验,Barron等人(1985)发现,与无运动疲劳的运动员相比,运动疲劳的运动员更为冷漠,缺乏动机,多厌倦。杜震城等人(2002)发现大负荷训练周,随着负荷增加,运动员“抑郁”“愤怒”和总的心境状态分显著增高,随运动量的增大,运动员的“抑郁”“愤怒”“疲劳”和总的心境状态分显著的增加。良好心境状态有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需要在了解运动员个性基础上,考虑各方面因素,并通过调整战术和专门的心理训练方法来调节心境,保证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充分发挥。

2.2 体育运动与大众锻炼者心境

体育活动会对心境产生积极影响,但影响程度和强度有所差别,大量研究表明,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性别对体育活动中心境变化无明显影响,年龄在体育活动中对心境变化有影响,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后其心境都趋于向积极方面转化,但主体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其心境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外在刺激,如训练或锻炼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可能导致一些消极情绪的变化,这与个体认知和个性有关。

2.2.1 锻炼方式和强度

有氧运动与心境改变有关,重复性、有节奏的运动有利于改善心境,因为这类锻炼方式不需要参加者太多的注意力,参加者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孤芳自赏和脑力恢复上,而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对心境的调节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游泳可有效降低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同时感到精力增加。中等强度比高强度的锻炼对增加心境更有效,有一项研究认为,8分钟高强度锻炼后,心境状态量表测量发现紧张感和疲劳感短时间增加;低强度锻炼活动后会感到精力和活力方面的积极变化,似乎表明低强度比高强度对心境更有积极的作用。

2.2.2 运动时间及频率

虽有研究发现5分钟步行运动就能提高心境,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产生心理效益的运动需20-30分钟,也有认为40-60分钟的持续时间可能更好,因此持续时间少于20分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产生心理效益的,在某一强度下活动时间过长,可能有疲劳厌倦感,不利于心境的改善。关于运动频率与心境的产生目前有许多争议。有研究认为每月锻炼一次就可产生一定心境效益,也有人认为每周3-5次,但大多数研究认为,每周2-4次可降低抑郁水平。关于运动频率对心境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加强心境和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心理、生理特点,提出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项目,并且能进一步研究,结合个体人格差异、生活方式及心境激活间的关系,制订符合个人的心境效益运动处方,并可结合传统或民间体育锻炼项目对心境有何特殊影响进行研究。

3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境

目前,体育运动与心境的研究大多数在竞技体育和大众锻炼方面,学校体育方面研究较少。近几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达10%-30%,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如何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值得深思。

4 讨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与运动员心境有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应抓住心境和体育的相互关系,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及比赛具体情景等各种影响因素;在体育运动对大众锻炼者心境影响方面,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制订个人最佳心境效益运动处方,并能探索传统或民间体育锻炼方式在改善心境方面的独特作用;最后,应进一步加强体育运动改善学生心境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建辉,姒刚彦.心境与体育运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2] 叶冬茂,郭戈.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心境及自信心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与科学,2003(4).

[4] 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1997(5).

[5]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2006(4).

[6] 李今亮.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第4篇

意义:各种休闲文化的传入,给湘西地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提高湘西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为前提,倡导各种文化的积极发展,给社会治安,加强人民团结,促进休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全民健身,为湘西地区的发展,从精神上提供依据,从而来提高湘西地区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国际动态:就国际形式来看,全球一体化,体育参谒立体化,现在大多数都对健康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觉悟,就世界卫生组织,旅游事业,节假日的活动方式来看,世界各国都是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进行引导,都对休闲体育这一块有了较高的认识。

国内动态:国内形式来看,WTO和兴办奥运,休闲健身运动产业,当前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国每年就用于休闲的费用也相对增多,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大幅度增多;旅游产业话的蓬勃发展,产业化开始起步。人口健康意识的转变。

关键技术和预期水平效益:

1、关键技术: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进行并调查,取证,探研湘西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开展情况程度,把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休闲的方式,对休闲文化的传播从积极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现当前的经济状况,运用对比对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现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闲运动,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能从中得出适应湘西地区积极方向发展的休闲体育运动对策。

2、预期水平:预期水平能达向个湘西地区的休闲文化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达到的预期效益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研究基础及主要措施:

(一)我是体育系大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做事踏实,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运动知识的积累,生活中就对休闲体育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和访谈,给自己打下了坚强且牢固的理论性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文献资料基础:

[1]廖文科.贯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生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1(3):卷首。

[2]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3]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

地域基础:

[4]许良.中小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2003.7(3):92~94。

[5]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6。

[6]刘天成,张天成,涂绍生.湘西土家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50—53。

1.文献资料法:根据也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休闲体育运动书籍,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

第5篇

摘 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更加具体化,意在挖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潜在需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利用鼓励性考核机制使学生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利用活动式管理办法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兴趣,进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探索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为社会提供健康人才保证,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需求引导 锻炼习惯 大学生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力劳动大量减少,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成了人们每餐必需品,根据国家对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群体里,近20年学生体质逐年下降[2],究其主要原因,学生运动知识缺乏,网络兴趣高于运动兴趣,健康理念差,对体育锻炼需求少,基本达到了对体育锻炼无欲无求的境地,以至于社会或高校里频频发生英年早亡事件,在为那一个个花一样年龄的年青人惋惜的同时,也给高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一、需求引导式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根据“需求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需求越大,动力就越大”这一原理,以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关的各种需求为切入点,在体育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群众体育活动中对学生各种体育锻炼需求进行强化,强调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需求在其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内化成学生重要思想之一,再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搭建体育锻炼平台和提供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最终让学生在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不断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二、需求引导式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体育俱乐部

需求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需求越大,做事情的动力就越大,在学校的课外体育教学延伸部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成立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俱乐部,像健康俱乐部、减肥俱乐部、塑型俱乐部、攀岩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等,让学生在体育教学内所强化的思想在课堂外进行内化,俱乐部还要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展示,让学生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进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

(二)合理安排将需求内化成学生思想的教学内容

将学生需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强化,并放大,激发学生满足需求的强烈欲望,具体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需求是当前重要需求之一,努力将学生的需求内化成学生的行动,并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之需求得到正确的满足。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变上课观念

树立“键康第一”体育教育思想,体育课是学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健康理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也是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终教育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发挥、自由活动[1]。教师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能够顺利实施的组织者和保证者,如果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铺垫,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加经费的投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要走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指导或帮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胆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游戏的主人[2]。课堂气氛活泼、轻松。让学生喜欢体育而爱上体育课,这才能使学生保持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四)充分搞好体育场馆没施的建设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周边地域比赛场馆雄伟壮观、设备先进,教学训练场地美观大方,运动器械齐全,都将会给学生在视觉感受方面增添美感,自然就会因环境优势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兴趣萌生。学生主动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本论文研究意在找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切入点――体育锻炼的十六种需求,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帮助学生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关于体育锻炼的各种需求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想满足自己与体育锻炼有关的各种需求,才能付诸行动;二是用什么样的鼓励性考核机制使学生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三是利用什么样的活动式管理办法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兴趣。要实现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还需要体育工作者经过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需求引导式教学对大学生身体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运动;良好品质

九十年代的中职生具有独生子女各方面的明显特征,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娇生惯养,依赖成性,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明显。独立和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如果我们再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采取一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我们的社会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品质,是我们当前教育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人的思想动态,促进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质。

首先:根据体育运动的形式、作用、特点可以安排一些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制果断、健全的个性心理,同时也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如韵律操、体育舞蹈)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通过比赛后的“成功感”“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

其次:由于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特征暴露特快。例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能否越过一目了然立即暴露,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绵绵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表现个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生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

第三:通过学生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例如:田径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的人际交流,有助于他们建立团结协作友谊互助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体验到集体主义生活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爱好,使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

第四:利用模拟社会环境,例如:在一次体育课中,根据课的内容采用录音机播放了抗洪救险的场面,其中各种声音都有如:洪水声、呐喊声、救命声,让他们想象在这种场面中应该怎样进行抢险。下达命令后,在练习中同学们互帮互助,不怕苦不怕累,其中平时一个特别调皮的同学突然大喊:“救命”,其他同学听到后马上放下东西去营救他,充分体现同学们的互助互爱的精神。课后我又及时采用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对他们的行为和精神给予肯定,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交友,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行为规范和高尚道德修养。

第五:结合体育运动内容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体育运动内容具有明细的积极因素,例如:接力跑、拔河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游戏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六: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对他们的操守定期进行评比,及时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帮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

总之,通过什么的体育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中职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并通过一些什么样的办法使他们得以更好的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终生受益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和研讨。

身心和谐发展。我们要大力宣传这些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那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忽视儿童自身要求的错误思想,逐渐淡化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想基础。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参与,运动环境

 

前言: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刚要》颁布实施,其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这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不论体育在国民中的概念还是体育硬件设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我国体育大环境的顶峰时期。

根据对体育参与者的影响不同,我们可以把运动环境分成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指对体育参与具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参与者本身等,外部环境指对运动参与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提供了体育运动运行和发展的场所、资料等,我们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天气、气候等因素也影响体育运动的开展。在很多情况下,自然环境是有我们个人不可控成分,所以不作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社会环境指体育参与者所生活的外部因素,如生活所在城市的经济问题,地方政府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体育的组织开展情况,传统文化,市民素质等等。高校教师处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同时受到城市、学校等这些小的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学校的教师体育管理,文化观念,生活习惯,体育氛围等因素都对高校教师的体育参与情况具有较大影响。而直接影响高校教师体育参与的最小环境是我们身边的体育参与群体和组织,比如一个系的体育氛围,一个教研室的体育参与环境,这些对教师的体育参与有直接的作用,这些对高校教师的体育参与有直接作用且容易改变受我们控制的因素是我们的讨论主题。

1、影响高校教师体育参与的外部环境

环境是相对某种中心事物而言的,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高校教师体育参与环境的中心是教师,所以其体育运动参与环境是指围绕在高校教师空间的,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教师体育参与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1、1影响高校教师体育参与的社会环境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阶层、社区、团体、家庭等等

根据影响高校教师体育参与的社会环境的范围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分成大环境、中环境和小环境。社会、社会阶层为大环境,团体、社区为中环境,家庭个人为小环境。

1、1、1大环境对高校教师体育参与的影响

社会: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类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高校教师也不例外,这个大环境的体育氛围和体育发展将对高校教师的体育参与产生直接影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步步高升迅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对体育的宣传和投入不断的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为筹备2008年奥运会而做的精心准备,而高校教师对国家体育大环境的发展又了解多少呢,表1是我们对高校教师体育知识获得途径的调查分析

表1体育知识的主要了解途径N=1048

体育知识的主要了解途径 学校体育 体育书籍、报刊 广播、电视 锻炼中积累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一、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特征

(一)目标一致性

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具有一致的目标。家庭体育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预防其疾病的发生、保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开展社区体育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社区人员的身体素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和睦又好的社区。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都不关注体育成绩的好坏,更多的重视成员的参与度,因此,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二者的目标一致性也说明了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然而,社区体育仍有部分项目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其目的主要是盈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相关部门来解决。

(二)主体重叠性

社区是由单个家庭构成的,而单个家庭又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联系家庭与家庭、集体之间的纽带,是公共的活动空间,因此,家庭成员是家庭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二者的共同主体。

(三)时空连贯性

对社区成员来说,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结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其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区和学校,除学校之外,社区和家庭就是青少年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对于老人来说,其活动主要空间就是社区和家庭;对于青年来说,除工作领域以外,其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社区和家庭。每天出门就是社区,进门就是家庭,足以证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具有时空连贯性。

二、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是今后城镇居民体育运动形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但由于部分民众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并未认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家庭体育搞好就行了,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各地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当前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针对此问题,首先要统一认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组织人力对相关方面进行普及教育,增强群众认识。

(二)把家庭体育作为评价社区工作情况的一个指标

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相结合,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对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贯彻执行,政策的不执行导致了我国家庭与社区体育运动长时间的发展乏力。要想切实促进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体育论文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踏上新的台阶,就必须破除一切阻力,严格按照“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和规定,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三)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

完善服务系统,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这方面的重点在于资金投入。除了体育彩票筹措的公益金外,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捐赠活动,扩大支持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用来建设体育场地、增添体育设施及器材用品等,提高大众体育的硬件水平。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软件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具体来讲,首先是做好大众体育信息网,详细介绍各类体育信息和贴士,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电视公益广告等媒介宣传造势,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普及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常见运动伤的处理方法等内容,引导群众科学锻炼,提升运动效果。

(四)努力吸引社会赞助

在组织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对赞助商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同时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告效应来吸引企业赞助。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赞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可谓双赢之举。

(五)社区组织,家庭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康活动

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不同于正规赛事的竞技体育,可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提高参与积极性。由社区牵头组织体育运动会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既加深了社区居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又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为全民体育健康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全民健康体系的体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能为我国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传志,翟爱民,杨冉.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 龚忠勇.社会转型期西部地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