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1: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俗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民俗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布局的指引
纵观中华大地的建筑、环境设计,若隐若现中都能找到它们的中轴线,以这条中轴线为基准对环境进行设计、安排。两边对称排布构建,形成对望,颔首有情的人性化环境设计。在环境中物语相通而显得生机盎然。小到一木一草的栽种都体现了人们对环境设计中民俗文化的应用。北京城的建筑就是一条以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为基准的原则设计。这些环境的改造设计受到各自本地的风俗文化影响,体现的是那个地方的风情,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构造适合那个地方的、符合居住者心理情感需求的环境。居住环境设计关于背山面水以求藏风纳气是民俗信仰中重要的环境设计原则,环境设计布局是人们为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角色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物化成心理视觉和心理信息传递、承建应用的结果。此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审美观的一种高层次心理反映,它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作为统一考虑融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传统民俗文化体系理论中的道家上层审美境界就是对环境设计的手法,说道:“有长林可风,有空亭可月。”就是植树可以招来风,造亭台挖空蓄水可以有月。以奴风月来左右游人,就是对当今所提生态环境美化极高层面的认识形态。布局设计得当、安排合理对于创造一个舒适快活的环境至关重要,古人就已注意到这点的重要性,所以研究探索整体环境设计的理论非常丰富。
二、传统文化对环境选择设计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是利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法对居住环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国人“人性化”的心理需求的活动。同时体现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是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核心思想。古人概括出来的民俗文化积淀是对宅基地的选址指导理论,是从气候、地质、地貌纹理、水文、生态、风向、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角度出发,和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民俗禁忌的总概括。不但已经对环境设计有所思考,而且已经对人心理活动及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细致的考究,也即是现代人所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在早几千年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即有体现。如民俗信仰中的“煞”,有建筑不能正对着尖刀形的建筑或者是物体,这就中了“煞”,需要化煞。而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解释,当人每天或是经常面对一尖形突兀的棱角,会对心理发展形成一种阴暗、受压迫之感,进而引发实体即心理和生理产生疾病等健康事件。所以民俗文化重视选择环境规划,重新设计以达到“顺应天命”。即使选址避免不了也有办法化煞,显然应对方法已经找到。这凸显出中华民族对环境设计的渊源留长和深厚功底,告诉我们学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地处北纬,所以阳光从南往北照射,民俗文化对住宅的朝向要求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接受光照,吸收光能量有利于一切自然动植物的生长和良好发育,坐北朝南就是引用自这条原理。这对我们的环境设计指导是一步非常大的进步而且经得住现代文明科学的考验。
三、民俗文化对大环境设计的指引
所谓的大环境,即指一个村落、一个小镇、一座城市即使现代文明定义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规划建设和布局上都遵循着或多或少的各家民俗文化信仰理论的参考。中国很多村落现今成为一座整体的旅游胜地,众多的游客感叹这些自然村落的美。这些美跟古人民俗文化的审美角度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在设计、布局上就已经考虑了美学原理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尽可能的贴切自然,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构造自然景观,也是我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从现代遗留下来的很多城市选址和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根植于民众深处的民俗文化管理着小环境同时也经营着大环境。如晋代郭璞的一个选址建设温州城的例子:初谋城于江北(今新城),他取土称之,土轻。乃过江,等西北一峰(今郭公山),见数峰错位,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其父曰:若城绕山外,当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斗可保长安逸。固城于山,号斗城。现代勘察地质环境证明温州城由于江北。有“山如北斗,城如锁”之美称。有利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温州城如今的繁华与富有。众水所聚,气汇。这是民俗文化中说的难得的“聚水格”,此地筑城当富甲一方,如今的上海正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些是民俗文化对大环境经营的例证,此种依据民俗文化进行城市环境布局设计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环境艺术设计在关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加入这些中华历史文化的元素,可以使现代环境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特点且符合天道自然原理。
四、结语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民俗艺术;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丰富的陶瓷器皿,优雅的瓷乐演奏……这些都昭示着陶瓷民艺的无限魅力,也体现她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民俗艺术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民俗艺术,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景德镇民俗艺术的文化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1.约定俗成性
景德镇陶瓷民艺是当地瓷工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这是景德镇瓷业中众多的生产环节和行业分工需要的一种组织制约和引导集体行为的制度。这些制度或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准则,文化准则是由一些规定、规范和规则组成,行动者可以用于适应社会环境,是行业中口头流传而慢慢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约定俗称性,往往没有文字记载。其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和行业相教。这些规定或程式大多铭记在民众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上。如挑坯工在路口拐弯时,他必然要“打叫口”(即吆喝),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你置之不理,或没留意撞到了挑坯工的坯,不用解释和争辩,你应该赔偿坯钱,还有自觉请挑坯工到餐馆吃粉蒸肉,这些都是不要解释的规矩。
2.形式自由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它有巨大的自由性,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比较官窑陶瓷与民窑陶瓷,官窑陶瓷呈现华贵、单调、严格的风格,民窑陶瓷则更多的是自由、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可谓百花争艳。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因不同地方、不同朝代、不同人群的喜爱,他们在传承民俗和艺术的过程中,就演绎着多样化、十分自由的甚至因人而易的个性艺术。
3.传承民间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最初是伴随制陶技术的发明而开始的。最早的原始陶器是先民们的创造,是“最原始的‘民间’创造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民俗陶艺,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性。
民间性,体现了民间陶艺的民族性、群众化的文化特点。中国民间艺人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向世界不断展示这一扎根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艺术的现代魅力。
现代民间陶瓷较多的保留了传统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制方法。民间陶瓷匠师中的优秀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艺,他们常常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在生产制作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其传承性和群众性很强。民间陶瓷技艺一般是师传或家传,师傅传授给徒弟,长辈传授给晚辈,徒承师业、陶艺世家在民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陶瓷艺术多是以历史性和集体性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它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共同审美血脉,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乡土味很浓地域性强。我们可以透过其表面的造型和纹饰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洞察它所表达的普通百姓的审美心态的共性。
无可否认,陶瓷艺术的产生于民间陶瓷,民之所造,用之于民,这始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方面。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之所以长期蓬勃发展,在于其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民间,寓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和习俗气息,饱含着浓郁的民间色彩。
4.朴素情感性
习俗文化,是指劳动群众习以为常、世代相传的习惯、风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可以说,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丰富了我国民间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犹如一洌清澈的泉水,融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为它带来了崭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民间重视家庭的延续,以子嗣承传的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为了表达这种朴素的愿望,民间陶瓷装饰中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由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案”、也有麒麟送子和子孙满堂等其它祈福的祈祷图案,这是民俗习尚所体现的又一种常见形式。可以说,民间陶瓷艺术来源于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概括、熔铸、提炼成一幅幅反映社会风俗时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饱含民俗心理的吉祥图案,充分显示了民间陶瓷质朴、自然和生活化的审美风格。
宋代陶瓷可谓“瓷国春生,名窑竞芳”;由于各地习俗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南北民间陶瓷艺术异彩纷呈的风格,宋人饮茶、斗茶之风盛行,民间多喜以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的器具。这种黑瓷、色调含蓄莹润,造型优雅别致,以单色的剔花刻花装饰体现釉色丰富细腻的变化效果,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用瓷风俗。可见,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具有情感礼俗性。
5.意义象征性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的。”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赵趋避凶、寓意吉祥、希冀幸福,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
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除了自然、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鸳鸯象征成双喜庆;鸟鹊象征喜庆;鹿象征官禄;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
“福”、“寿”、“喜”之类字,直接写在瓷器上在民窑瓷器中也十分普通,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幸福康寿的愿望和寄托。民间艺人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草虫鱼、祥言吉语等大量描绘在瓷器上,如“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字样和象征着“三阳开泰”的“三羊”图案等,形成了官窑无法比拟的朴实的艺术风格。
6.生活情趣性
陶瓷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民间陶瓷艺术,则是普通百姓和市民阶层生活的物化表现。从原始陶瓷的出现,到“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从商代釉陶尊,到五代白瓷碗,中国陶瓷的发展始终民间陶瓷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瓷器的品种样式主流始终是人民生活所需的罐、盘、碗、钵、壶等,可见陶瓷的生产和利用也始终是以广大民众的生活为基础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建立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的民间陶瓷艺术,不少用纯熟简炼的技艺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件加以概括,格调拙朴粗犷,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透过一件件发展脉络清晰、装饰拙朴简练并具诗意般的瓷器画面,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艺术在艺术创造中的独具匠心和对生活的情感。无论是在构图、技法、还是造型、装饰、功能,这些都不是民间艺术家主观臆造,而是他们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表现。
像民间青花中“牧童吹笛图青花盘”犹如一首乡间田园诗,它证明了民间制瓷世艺人对乡村生活细致的观察、理解与淳朴的情感。它巧妙地把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景穿插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乡村牧童在水牛背上,欢快地吹着横笛,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景象在民间青花中,却造就了不凡的意境。
民间瓷枕是常见的物形之一,枕面枕图多种多样,马戏枕、婴戏枕、钓鱼枕、蹴球枕等,构思巧妙,情趣盎然,意境清新,幽静自然,瓷枕上的各种风俗小品绘画,突破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范畴,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宫廷画家所不能发现的自然朴素的美感,正体现了民间艺人对平凡生活的极大兴趣以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7.社会功能性
民间陶瓷的自下而上发展与演变,可以说有它生存繁衍的社会性,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陶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作用,实现着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民间艺人对社会生活的愿望、希冀和对未来的理想和寄盼。艺术尤其是民间陶瓷艺术,深深地打下了社会和时展的烙印,成为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见证。
艺术是社会的表现和反映。我们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民间陶瓷,有不同的风格和审美特征。如唐代的雍容博大,六朝的秀丽典雅、五代的工巧华容,宋代的温文尔雅……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用品的造型因其政治、经济的影响各显其特征。秦国的茧形壶、折腹盆;三晋地区的鸟柱盘;赵国的莲瓣式盖壶;韩、赵交界区的鸟头盉;燕国的桶型实足鬲、弯颈壶;中山国的鸭型壶;齐国的盖舟、弯把环纽豆。从装饰形式看,燕多通行线刻鱼、兽纹,楚国则盛行彩绘几何纹,三晋两周地区流行磨光暗花和使用少量彩绘等。到了战国晚期,随文化和经济的交流,陶瓷用品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因素。七国都广泛使用灰陶和夹砂陶、有日用器具、陶制生产工具等。
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动荡、稳定和繁荣。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而民间陶器通过自己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盛唐的气象,唐三彩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项创举,唐代瓷业的繁荣是既成事实。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美学思想也是民间陶瓷兴盛的基础,康熙青花、雍正粉彩民都成为当时社会盛世繁荣的见证。历史证明,动荡的年代、动荡的社会,民间陶艺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像前后和“”期间,民间陶艺之花就受过很大的摧残。
8.内容丰富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其内容是丰富的,涉及面也是非常宽的,几乎深入到景德镇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民众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不仅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从生产劳动方面有从业要求、招收徒弟、雇工、辞工、每天的生产任务、作息时间、一年的开工、收工时间、劳动纪律、劳动分工、技术要求、生活伙食、年节待遇,比方说休息几天,吃什么规格的酒席,甚至连菜谱和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个人行为规范有:尊重师傅、节约原料、讲究信誉、遵守行规、不准盗窃等规定。在个人起居和生活上有规定衣着、寝居及生活道具等规定。民间崇拜和宗教礼仪方面有迎神会、祭祖、为神开光、拜风火神等等。在瓷业经营与贸易方面有宾主制、生根发芽制等等。
9.规范约束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大多数作为一种民间礼俗,一种民间习惯法、行为规范,对当地每个生活在其中的瓷工、民众都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行业中每个成员都要受当地民俗与民间艺术规范的约束,不得违反,一有违反即予各种处罚。景德镇陶瓷民俗和行规,无时无处不约束其成员,存在于每个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多数情况下这些民俗和行规,是一种习惯和礼俗,也是一种习惯法,只有本行业成员,就得到行业帮会的保护,也必须履行民俗和行规中规定的各种义务。不仅如此,这些民俗和行规对每一个成员的思想意识以及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每个行业成员的言行举止都受它的制约。景德镇行业行规不少现在已不存在,一些当地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变迁着,受到现代化的严厉冲击,但它是我们研究手工业时代,生活在礼俗社会的手艺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规范等各文化的丰富宝库。
10.行业等级性
论文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汉英,翻译
文化负载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一般简单地分为民族专有词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普通词汇和习语[1]。一般来说,包括替代式翻译、音译、解释性翻译、和意译。
1.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指代意义不同但比喻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2]。例如:开夜车(burnthe midnight oil);钻牛角尖(split hairs);低声下气(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战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墙一战);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边风 water offa duck S back;当电灯泡(play gooseberry);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
2.音译
汉英文化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汉语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音译过去。音译的词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英语文化中,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的翻译。“福娃”最初翻译成“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friendly作为形容词意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但是作名词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文学艺术论文,必是名词无疑,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3]。其次,friendlies听起来像是friendless(没有朋友)。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这样的翻译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能体现了民族特色。
3.解释性翻译
音译只取其音、不取其义,虽然能让读者从语音上准确地接受,但译文成了完全的记音符号,原词的内部意义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种空壳。对于这种情况,在音译之后如果辅以一定的解释,则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如:“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项基本原则”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释性翻译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详尽、清晰,但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因而这一翻译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就表意而言,这一翻译方法与音译可谓两个极端。折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意译。
4.意译
中文读者因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能够通过词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际信息的全部内容,而英语读者通常不熟悉中国文化,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误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国话里的“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按中国人的心理, “山羊”是个褒义词,如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的人”。
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译文必须改变形式,以表达或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比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标题翻译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当了。“祝福”是指旧历年底文学艺术论文,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为题,写的却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揭示社会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译成wish,英语读者就会费解,因为英语wish仅仅是一种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灵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把“祝福”译成sacrifice(专指供奉,献祭之意),并加上时问限定词the New Year,更能体现其所有的隐含意义。
5.结论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冲突的焦点。为了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不仅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翻译文化负载词。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译林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