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1: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人员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企业缺乏财务管理体制的实施细则以及恰当的实施方法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在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中探求具体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因而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准确性,或者财务管理活动与国家制定的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相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增添财务管理的方法,因而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足,不利于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良好的管理。另外,企业在对国家指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时候,由于企业和国家所处的角度不同,因而导致企业制定了错误的财务管理的实施细则,使得财务管理活动无法满足国家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的要求,容易引发企业与国家税务机关的冲突。在实施财务管理活动时,企业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因而缺乏财务管理活动的实施方法。
(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
财务管理人员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人员,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因此建立一个知识完备、人数精简、较高工作效率的财务管理队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存在财务管理人员层次多、数量大、工作效率比较低的现象。除此之外,有些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教育,导致其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人有权无责,部分人有责无权,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而且有些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等现象,这些都会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工作的效率。
(四)财务控制力度比较薄弱
如今,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力度比较薄弱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施工企业对应收账款未进行合理的管理,对于赊账单位也未进行严格的考察,从而出现了坏账、呆账的现象,导致一些应收账款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收。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存货金额远远超过了成本的数倍,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动。除此之外,有些企业对现金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现金不能得到合理的应用,影响了企业的资金管理。
二、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制的实施细则与实施方法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为了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恰当的管理,必须要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中寻找财务管理的方法,从而使财务管理活动与国家的要求相一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是面向所有的企业,企业要想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就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增添相应的财务管理方法。另外,企业还要对国家制定的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正确的解释,从而利用正确的管理方法来满足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于实施方法,建筑施工企业要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采用正确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实施方法。
(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已经成为了财务管理中各个环节的主要实施者,所以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施工企业和相关部门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员工关注经济动态的意识。同时还要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聘请与之对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计划、管理以及核算体系。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奖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并根据市场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调整,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发展的财务管理、预算和监督方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企业财务管理落实到施工之中。完善的监督力度还可以有效的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促进他们更好的从事自己的工作。
(四)加强企业对财务的控制力度
合理的企业财务控制力度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并影响着管理人员对项目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要完善企业的用人制度、法律制度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加强企业对财务的控制力度,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本质属于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模式的一种,因而有必要随着组织竞争战略的不同而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举例来说,当一个企业进行一项新的项目投资或者经营活动方针的制定时,其组织内部的整体工作重心以及执行操作重心势必会向其目标方针上做出倾斜调整。同样的道理,当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人才选拔以及员工培训和绩效的考核等方面的调整变动时,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应地做出调整配合。在一个企业内部,作为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胜任力模型是针对企业全体员工胜任力的探究分析而做出的能力评估,这项评估倘若较为科学精准的话,则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整体组织意愿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企业员工的核心胜任力的提高是推动组织实现整体竞争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企业有必要通过增强每一位员工的胜任力以保证整个企业组织的制度变革以及经营目标得以实现。本文笔者在对我国大多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供求以及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相关的员工的胜任力情况进行一个较为科学准确的评估,从而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所需要的数量以及结构和整体素质进行配置化的准备。
2胜任力模型在企业内部的构建
所谓的胜任力其本质主要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于能否胜任某一项工作的起点,这一点关乎到绩效差异以及每一个个体的特征。在企业中构建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将员工的核心工作能力以及完成某一项工作所需要达到的熟练程度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2.1定义绩效标准
即通过对工作中所需要的种种工具以及方法等进行明确的数据分析,针对具体的要求进行核算,从而确定出区分鉴别优秀员工和其他一般员工的标准。。
2.2选取分析样本
紧接着第一步确定出的绩效标准对表现优秀的员工以及一般的员工进行随机的样本抽取,进而针对两组不同的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必要时可以分别抽取一部分优秀员工和表现一般的员工进行调查性研究。
2.3获取胜任能力的相关数据资料
这种反映胜任力差距的数据资料一般可以通过行为事件的访谈获取,具体说来则包括将第二步中抽取的调查样本进行其工作中的关键事件点的陈述性罗列,分别将其在日常的工作中遇到的成功的以及不成功的或者是负面的事件进行回忆性述说,通过样本陈述对象对三种不同的事件的背景以及结果和影响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科学的数据性资料。
2.4建立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主要可以通过三项程序完成,首先是需要将上一步中多几个样本对象所陈述的事件进行资料的归纳和整理,通过分析访谈的内容制作成访谈报告并从中进行胜任力特征性的提炼。进而针对两组不同的样本对象对胜任特征的理解认可程度进行编码记录,进而把优秀样本和一般样本这两组所陈述的事件中的要素指标进行统计性的分析,从而发现并找出两组样本中存在的差异性特征以及共性最后则是将存在差异化的胜任力的因子提炼出来并对提出来的胜任力因子进行命名,从而建立出胜任力模型
2.5验证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在建成之后仍旧需要对其进行~系列严格的检验,具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最为显著的方法则是对胜任力模型建成前后的员工胜任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更为深一层的考核则可以在企业员工内部选取较大规模的样本进行测试性分析,进而根据样本的结果制定出编制量表同原有的模型进行吻合。由于这种编制量表的验证方法更具可信度和效益性,在实际验证操作中更为普遍。
3结语
一、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总体素质低,使用人才上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内企业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外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高素质的人才匮乏,人才使用不合理不公平,加上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使得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否则企业的发展只是一句空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由于企业管理者大多是技术起家,重技术、轻管理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是“吃闲饭”,因此不予重视和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要么被埋没,要么坐冷板凳,其作用是无论如何发挥不出。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么甘心被冷落,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由于有种种“关系”而占据重要管理岗位,使管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这钟状况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企业往往也创造不出好的经济效益。
2、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流动逐渐频繁。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大量流失的同时又缺少补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有的是不受重视,有的是待遇偏低,有的是遭受排挤,有的是认为无发展前途,还有的是对企业绝望。事实上人力资源的流失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有的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但是,这种状况并未引起企业领导层的重视,也未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致使人力资源流失情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二、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的因素,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但归结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原因: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管理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企业应认识到,德才兼备、有创造力、有贡献的就是人才。不仅高工是人才,技艺精湛的工人也是人才;不仅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是人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然而企业在人才认识上总是模糊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二是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很多企业虽然把“人事科”或“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了“人力资源部”,但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换牌子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换牌子不过是赶时髦,求新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企业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企业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而现在的企业很多还是以为人力资源部跟以前的人事部门一样,是招人管人的,而没有想到人力资源部主要是为人提供服务。
2、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现有企业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淘汰机制在国外已是很普遍了,但在我们国内企业,有的是有但不合理,有的仅是装点门面,并未真正实施,有的还根本未想到,所以在国内要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仍是任重道远。
3、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现有企业在员工激励认识上存在误区:注重人力资源职位的提升,忽视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发挥。现有企业往往以专业技术作为提升行政管理领导的依据。诚然,有不少的优秀技术人员在走上领导岗位后,表现很出色,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未必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曾经有报道,一名专业能力很强的博士被聘任为某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经理后,却因管理不善,最终被免职。对这位博士来说,他的特长是研究而不是管理,所以其管理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对企业来说,这种用人方式是人才的浪费:其一技术人员并不一定适合管理工作,将他放在管理岗位上,可能把真正适合这一工作的人员挤走;其二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本人的专业在延伸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上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对企业和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幸事。此外,目前企业基本上还是执行按职能分工设置的组织管理体制下的分配制度,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因为不能得到合理的激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4、人力资源培训落后。在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通过不断开发而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像所有资源一样会发生损耗,只关注对其使用,而没有考虑到补给和折旧,不舍得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另外,企业重视对厂房、设备的投入,认为这是自己的财产,看得见。对人力资源培训就不一定会重视,有的认为生产忙还是生产要紧,不肯抽出时间培训;有的认为资金紧张,不愿安排资金培训。总之,人力资源培训落后有多种因素,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企业领导不重视人力资源培训。
三、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1、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任命,有些名曰竞争上岗,实际上早已拟定;在招聘中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有关经营者招聘的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选择适合的经营管理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经营者,使大批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订选拔的标准。例如企业管理专业性很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而且要具备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诸方面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制订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拔标准时,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必备条件考虑进去。其它的岗位也是一样。只有制订完善的选拔标准,并严格地按标准执行,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这一岗位的管理者。
2、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成功的企业领导层都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开发,企业的潜能才会得到开发;只有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合理开发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员数量的条件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这对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作为人力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企业,更是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把人力资源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做到舍得投资,舍得开发,舍得培养,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之前,应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培训与用人相结合的机制。
3、人力资源的考评与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应特别注意在人力资源的选拔、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具体可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激励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基础是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起来,必须公布实施,而不是仅仅装潢门面。同时在实施时,应严格照章办事,而不是说说一套,做做一套,还要防止企业领导的一句话随意就改变绩效考核体系,到最后,还是企业领导说了算。这样,即使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是空的,没有一个员工会相信它,当然也达不到绩效考核的作用。目前凡是员工积极性高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真正实施,做到与个人收入挂钩。
(2)建立适合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清楚了解到在企业中应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根据现有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A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不过,这种激励如果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薪酬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薪酬激励中必须做到慎重,即考虑薪酬激励仔细不轻易,薪酬激励出台必须实行,不得半途而废,否则尽失民心,下次再实行薪酬激励则无人相信。
B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然使用精神激励也要适可而止,不能长时间运用,毕竟精神激励是务虚的,最好的方式是精神激励和薪酬激励交替使用,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关系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使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并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人力资源怎样活用企业文化,开发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变成显化的大家认可的意识,提升员工绩效,特别是提升团队绩效,从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企业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观念层、制度层、物质层。
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也叫企业的价值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组织文化中有无观念层是衡量该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制度是指企业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看得见的部分,分为企业内员工的行为表现,包括言谈举止、待人处事、接待客户等等;还有就是企业内有形的东西,包括物品、设施,如办公室设计就是很典型能反映企业文化的,走进一家公司,先看大堂是什么摆设,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和感觉;还有办公室内部,办公室位置怎样设计,员工的座位怎样安排,员工走路的空间,座位的大小,办公室用品等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内在的价值观,员工本身也是反映企业精神风貌的窗口。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三、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四、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降到最少,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要密切结合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做好组织结构设计、岗位需求分析、人力编制等工作,要兼顾具有不同专业、学历和经历背景的员工的互补性。配置的科学合理,不仅有利于形成团队精神,做到优势互补、容易实现组织目标,而且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2.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确保企业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模式,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制度既能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工作高效开展、创造最大化效益,又能起到服务职工的功能。制度的完善体现在实用性、简明性、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等方面,既要覆盖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又要做到分类清晰、执行严谨和易于操作。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激励制度,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让员工在企业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正的用人平台,采取动态的用人机制,激励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将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凝聚力和精神,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不仅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战略目标、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又具有无形的、强大的约束力,把员工和企业融合在一起。企业文化的构建,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企业领导者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设计、组织、教育、示范和凝聚作用,能与广大员工达成共识;(2)提炼出符合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3)着力培育企业文化的个性。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发展的活力。
4.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教育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良好途径。强化教育培训不仅要提高就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其学习力和创造力。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全员接受培训作为企业发展之本;(2)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制度和方式,严格制定并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3)加强员工实践锻炼,通过交流轮岗等方式,丰富员工工作经历,提高员工综合能力。对于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电力企业,特别要加强员工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力。
5.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服务职能,建立企业和员工间的沟通平台,积极听取来自各方的声音,解决职工合理诉求。了解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解决员工面临的实际困难,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鼓励员工创新行为,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激励机制据
调查,电力企业员工对待薪酬分配、福利待遇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心态不尽相同,但普遍对“大锅饭”做法比较反感。企业职工对职业成长和晋升有强烈欲望。绝大部分员工都希望个人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然而,当前电力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发展通道相对单一,员工对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发展机遇和人才成长途径意见较多。大多数电力企业各类员工职业发展的目标都指向管理岗位,一些技术、技能优秀但管理能力欠缺的人员晋升到管理岗位,造成人力专长不对位,不能人尽其才的现象。因此,在发展技术技能、管理双通道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为薪酬和福利激励。薪酬激励通过对企业薪酬体系及其水平的合理设计,既可使员工从企业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报酬,为员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实现多劳多得,按绩取酬,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福利激励通过为员工建立五险一金,用人单位根据自身效益建立企业年金、加强福利建设等手段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
2.非物质激励
(1)职业发展: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会是对员工的重要激励方式;
(2)工作激励:为员工提供平台,使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
(3)培训激励:企业通过培训员工,可提高工作效率,员工通过培训,可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4)企业文化激励: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内在的约束力,会对员工产生永久的激励作用。
三、结语
关键词:人力资源 , 管理,激励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uman resources, as a kind of important resources more and more be enterprise value, incentive a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has been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us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out some improve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incentive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而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也就是说我们所指的人力资源必须具有生物性,时效性,依附性,能动性,组合性,增值性,替补性等七大特点。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过多依赖传统式管理,管理意识落后
传统的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他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因而这种管理制度抑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过份依赖传统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形成人力资源的内耗和浪费,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这样,企业就会陷入人才流失加速,而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恶性循环,直至危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激励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激发和鼓励,也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作为企业这个组织来说。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以一定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而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诱导因素,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等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把各种激励方法与其他措施相配合,实现现代企业良性运行。快速发展的激励体系。
生存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希望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等等。但在很多企业里,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完成任务,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运用上,通常只采取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缺少绩效考核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渠道
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重视反馈的过程。绩效考核是保证工资收入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环节,是科学的评价个体的劳动成果,激励个体努力的必要条件。绩效考核原则中有一个反馈性的原则,但很多企业的主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不能持之以恒,使得反馈质量难以保证。
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不够
企业需要的人才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得:培训,留用,引进。但目前企业员工培训状况不容乐观,培训大都限于岗位培训,只找着眼于眼前,同时还存在诸如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培训理念落后等问题,企业中进行系统化培训的还很少,而且受行业和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差别较大。
针对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以人为本,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的激励效果的,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要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首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的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的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有较高学历的人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先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快速的反馈渠道
在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必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绩效考核可以分为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每位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即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当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需求的层次会随之提高。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因。事实上人们不但有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有精神上的需要,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如能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是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基于此,一方面要将培训本身作为现代企业中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另一方面,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
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观,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感情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方式,真正建立起适合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企业间竞争已经由简单的产品竞争向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竞争转移,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必须要贯彻到企业组织结构的每个层面,这样,企业组织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胡俊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现在,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也应用了新的方法,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在这些新的趋势的影响下,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在不断地完善,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所以,应该对这些新的趋势进行分析,才能确保企业中人事档案管理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一)完善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企业的文化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分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企业文化,制定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
(二)建立不同层次的价值评估政策。
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在传统的管理中,一般都是定期对人事进行考核,现在,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大人力资源考核评价的力度,将原本单一的考核体系转变成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使考核体系朝着全方位、多领域的角度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分析个人的素质,同时也要注重其对企业的绩效做出的贡献,将个人的成绩与企业的绩效结合在一起,对人力资源的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三)建立以绩效为方向的薪酬回报机制。
在企业内部,一定要完善员工的薪酬体系,运用薪酬来激励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的态度和能力作为薪酬回报的基础,强度个人力量与团队力量,强调企业内部合作的机制。
(四)将职业化作为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职业化指的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能够自觉地遵守值得规范,能够按照职业规范的内容去管理。
2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的服务意识薄弱,没有上进心。
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比较陈旧,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不能创新管理内容,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服务型的工作。
(二)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他们都是进行单独管理的,各个部门没有加强沟通与合作,但是,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二者没有进行有效地沟通,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管理,不能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三)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的约束。
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制度的约束,导致认识档案管理比较混乱,而且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实现档案管理,档案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3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一)企业内部要强化服务意识
在新时期,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工作态度,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服务,强化服务意识。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要强化合作意识
企业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协作,实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详实的资料,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据可依。
4结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企业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观念层、制度层、物质层。
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也叫企业的价值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组织文化中有无观念层是衡量该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制度是指企业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看得见的部分,分为企业内员工的行为表现,包括言谈举止、待人处事、接待客户等等;还有就是企业内有形的东西,包括物品、设施,如办公室设计就是很典型能反映企业文化的,走进一家公司,先看大堂是什么摆设,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和感觉;还有办公室内部,办公室位置怎样设计,员工的座位怎样安排,员工走路的空间,座位的大小,办公室用品等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内在的价值观,员工本身也是反映企业精神风貌的窗口。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三、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四、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降到最少,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2.把企业文化运用到招聘和培训体系。在招聘方面,应该对申请者进行两个方面的考察,即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是否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吻合。比如,团队合作是软件开发最基础的价值理念,一些软件开发的企业非常强调团队合作,不同的软件开发部门不同的工程师负责不同部件的开发,它的结构思路前后接口要非常好非常和谐,这就必须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新的员工是就会考虑新员工团队意识强不强,有没有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招聘的成功率也提高了。培训方面,一是针对成员进行广泛的企业价值观培训,重点是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员工的意义。二是针对公司的价值观进行相关的技能(包括领导力)方面的培训。比如,公司倡导人性化管理,而实际情况是管理者领导力欠缺,这时就应针对相关人员进行领导力提升方面的技能培训。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是企业最好的最强的凝聚力,员工若有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就会自发地形成共同目标,形成和谐默契的团队合作,去争取最佳的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
3.将企业文化引入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企业充分将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已有的绩效管理体系,最终与成员的晋升、培训、奖励、薪酬等有效对接,
确保企业的各种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又有突出成果的行为,这样不但强化了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又可使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的业务,优化企业业务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