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1: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周边环境安全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

第1篇

【摘要】基坑施工引起周边环境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了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讨论了基坑施工对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

【关键词】基坑;周边环境;控制措施

1引言

基坑施工,尤其在人口密集区进行施工,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该类施工事故不仅威胁了工程安全、影响了施工进度、增加了工程费用,而且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坏的社会影响。

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坑底部隆起、围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围护结构后地表和邻近建筑物的变形,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围护结构后地表的变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是研究的重点[1]。图1为南京河西某基坑开挖造成的周边路面沉降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很复杂,与一些学者根据理论、工程实测资料和有限元计算,提出的地表沉降曲线形式[2](指数曲线、上海经验曲线、抛物线形曲线、三角形曲线)对应并不密切,同时也不能很好的利用Peck法、地层损失法、稳定安全系数法和时空效应法等经验方法进行沉降量预测。因此,本文对该基坑施工引起周边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2基坑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

该基坑宽度为48m,基坑深度为15m,地下结构全部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土层分布上部为24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容重18kN/m3,压缩模量3MPa,内聚力12kPa,摩擦角20度),下部为粉细砂(容重18.8kN/m3,压缩模量15MPa,内聚力10kPa,摩擦角32度)。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形式,插入比1:1,深度为30m。基坑开挖共设置4道支撑:第一道位于地下0.5m处,第二道支撑位于地下5.5m处,第三道支撑位于地下9m处,而第四道支撑位于地下12m处。

2.1基底加固范围的影响。

该基坑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时,施工中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基坑的抗隆起能力和稳定性,减小施工期对围护结构、周边环境及后期沉降的影响。基底加固对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量效果明显,特别是加固范围在1~3m的时候(地面沉降由23mm降至12mm)。而当加固范围进一步加大时,基底加固对于减小支护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量的效果增量已不如加固1~3m时明显(基底加固范围为3~6m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2mm至6mm)。因此,在实际施工是应当考虑施工需要,在变形控制与工程造价间进行加固范围的优化选择。

然而,在较多情况下,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基底加固在靠近围护结构的部分地段无法正常进行,而在加固区与围护结构之间留下一段未加固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加固区域充当底撑的设计意图无法完全实现。边缘空隙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很大(基底无加固时,地面沉降为23.1mm;基底加固完好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0.1mm,而加固边缘有1m空隙时,地面沉降为15.2mm)。因此,当加固边缘有1m的空隙,对整体加固的效用削弱达40%。

2.2基坑边超载的影响。

基坑施工时,由于场地限制、施工需要或组织不当,基坑边缘通常会有超载情况出现。计算可得基坑附近超载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影响很大(无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10.1mm;而存在20kPa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70.7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尽量减小基坑边的超载大小,及超载作用时间。

2.3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路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不同基础形式的建筑物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同。具有桩基础的建筑对基坑的施工反应不是很大,沉降量(2.2mm)和沉降差(0.02mm)都很小,而浅基础的反应却很大(沉降量为17.3mm,沉降差为5mm)。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对周边建筑物情况进行调查,对基坑施工可能引起建筑物损害的要预先采取措施(例如采取锚杆静压桩和注浆进行加固),并加强施工监测。

2.4施工降水的影响。

该基坑施工时发生了4次管涌,对周边路面与建筑物造成较大的沉降。此外从监测数据分析可得:管涌对周边沉降的影响很大、影响时间也较长。但管涌的影响与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受地质与地下水条件控制。

3基坑开挖施工的建议

3.1土方开挖建议。

对于土方开挖方案应遵循分层、分区、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

3.1.1竖向分层可按支撑情况明确分层、严格执行先撑后挖,每层支撑挖到支点以下30~40cm,即架设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把支护桩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

3.1.2横向分区应控制分区的长度以满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土方开挖并架设预应力支撑(坑中坑的支撑),当开挖至基坑设计底面时,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浇筑宽砼垫层以起底支撑作用,严格控制无撑暴露时间在24h以内。

3.1.3纵向分段不宜过大,注意临时土坡的稳定,防止出现过大变形导致工程桩与立柱桩的超量变形和断裂现象。

3.2施工降水建议。

3.2.1由于河西地质条件变化剧烈,建议在降水井施工时,施工方应在现场记录降水井位置的地质情况,已方便后期的分析研究与事故处理。

3.2.2降水井抽出水必须是清水,提前20天抽水,可以查明围护结构止水的完整性或渗漏情况。

3.2.3及时布设坑外观测井,主要是观测之用,监测坑外水位变化,但在必要时可以做回灌井使用,其井深应至下部粉砂层。

3.3由于围护结构施工质量,坑壁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流砂流土,造成基坑临近地的塌陷并危及四周,对于此问题应早发现、早处理、内外堵漏(坑外注浆或旋喷处理),内部也可采取各种堵漏措施:如挂网喷浆是一种有效措施。

3.4基底采取了加固措施,但问题是需要保证基底加固与围护结构间的紧密接触,建议采取抽管注浆的方法加强基底加固部分与围护结构间的接触。

3.5应预先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建筑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形式、距基坑边的距离等情况进行分类判断;对基坑施工可能会危及其安全的建筑物应进行预加固,而不宜事后处理。

3.6疏导交通,注意承重汽车的运行路线,减少车辆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响;限制基坑边的堆载重量与距离;根据支护的应力状况和变形情况,及时加设预应力。

第2篇

1 引 言

由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需要在复杂的周边环境下进行施工。已有研究表明,基坑工程具有显著的环境效应。实际工程中因深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不当而导致的面沉陷,楼房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地下管线破坏等工程事故常有发生,因此基坑围护体系不仅要保证基坑自身的安全,还应保证临近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围护体系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围护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将基坑边坡的变形严格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

本文以杭州软土地基中某深基坑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工程概况、环境条件、地质条件、围护结构选型、具体做法、计算分析结果、施工要求和监测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2 工程概况

杭州某项目建设用地面积33270m2,地下建筑面积79636m2,设有三层连通的地下室,基础形式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基坑开挖深度为14.05~15.95m,设计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

本基坑地处城区,西北角紧邻保留工业厂房,基坑南侧临近规划地铁控制线(图1),周边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具体情况如下:

(1)基坑东侧距离用地红线2.3m,用地红线以东为费家塘路,费家塘路上有电信管、燃气管、自来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和电力线等地下管线,埋深约1.40m~2.50m,与基坑边距离在3.5~25.1m之间。

(2)基坑南侧与用地红线最小距离为1.0m,用地红线以南为待建绿化带和长大屋路,现为空地。待建的长大屋路与基坑边最小距离为11.0m。另外,基坑南侧偏东段紧邻规划地铁控制线。

(3)基坑西侧与用地红线的距离为0.1m~8.6m,用地红线以西为永福桥路,永福桥路上有通信管线、雨水管、燃气管、污水管、电力管线等地下管线,埋深为1.2m~2.2m,与基坑边最小距离为1.5m~17.7m。基坑西北角有保留的厂房(浅基础),与基坑边最小距离为9.3m。

(4)基坑北侧距离用地红线5.0m,用地红线以北为东文路,东文路上有污水管、雨水管、燃气管、通信管线等地下管线,埋深为1.1m~1.9m,与基坑边最小距离为10.0m~24.3m。

3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地基土体可分为6个大层,8个亚层。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层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夹粉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粉土薄层和粘土。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所示,典型地质断面如图2所示。

4 围护方案选择

综合场地地理位置、土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和周围环境条件,本基坑工程具有如下特点:

(1)基坑开挖深度大:本基坑开挖深度在14.05~15.95m之间。

(2)基坑开挖面积大:基坑东西向最大长度为290m,南北向最大宽度为130m,整个基坑周长约820m。

(3)基坑形状相对规则,基坑宽度适中,便于设置内支撑。

(4)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有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厚度为6.20~11.30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但坑底基本处于物理力学性质相对较好的粘土层中。各土层渗透性较小,对坑底抗管涌比较有利。

(5)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基坑周边有保留厂房、道路需保护,南侧临近地铁控制线,需避免对今后地铁盾构施工造成障碍。

根据本基坑工程的开挖深度、环境条件和地质条件,可以考虑的围护方案包括:(1)放坡开挖;(2)复合土钉墙围护结构;(3)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围护结构;(4)悬臂式围护结构;(5)门架式围护结构;(6)拉锚式围护结构;(7)内撑式围护结构。

(1)放坡开挖

放坡开挖是最为经济的围护形式,具有施工速度快、土方开挖方便等优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但在软土地基中边坡位移较大,稳定性较差,尤其在雨季时,在渗流力作用下易产生整体失稳。同时采用放坡开挖后土方开挖量和回填量大,且回填土密实度难以保证,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地下室周边地面下沉的现象。因本工程开挖深度大,地基土质条件差且环境条件复杂,因此不具有采用放坡开挖的条件。

(2)复合土钉墙围护结构

土钉墙围护结构经济性好、施工方便、施工工期短、设备轻便、能承受较大变形,具有良好抗动荷载的能力,可随时调整土钉间距和长度或采取加固措施,目前在软土地基中开挖深度在5.5m以下的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基坑开挖深度和软土层厚度较大,因此不适宜采用复合土钉墙围护。

(3)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围护结构

水泥土重力式挡墙也具有施工速度较快,土方开挖方便等优点。但在软土中应用时围护结构位移偏大,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引起基坑周边地表开裂。由于围护结构的宽度较大(一般为开挖深度的0.6~0.8倍),需占用一定场地,同时围护结构造价并不低,因此不适宜采用。

(4)悬臂式围护结构

悬臂式围护结构具有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在软土地基中变形大,极易引起周边地表开裂;同时悬臂式围护结构承受的剪力与开挖深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弯矩则与开挖深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故其经济性较差,因此也不适宜采用。

(5)门架式围护结构

双排桩门架式围护结构通过前后排钻孔灌注桩、压顶梁和联系梁形成一个刚度相对较大的门架,从而提高围护结构整体的抗变形能力。由于不设置内支撑,因此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方便等优点。但本基坑开挖深度和软土层厚度较大、环境条件复杂,因此不适宜采用门架式围护结构。

(6)拉锚式围护结构

拉锚式排桩墙围护结构通过预应力锚杆来提供支点,具有受力合理、经济性好等优点。但考虑到本基坑环境条件复杂、软土厚度较大,采用拉锚式围护结构风险性大,因此不适宜采用。

(7)内撑式围护结构

内撑式围护结构具有受力合理、变形易控制、可靠性高、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但围护造价相对较高且施工周期相对较长。本基坑宽度适中,比较适合于设置内支撑。同时考虑到本基坑处于软粘土地基中,开挖深度大,且周边环境复杂,有工业厂房需保护,需严格控制变形,因此采用以大直径钻孔灌注桩为排桩墙的内撑式围护结构。此外,基坑南侧部分围护桩位于规划地铁控制线范围内,为避免对日后地铁盾构施工带来不利影响,故局部采用SMW工法桩作为挡土结构。在本工程地下室施工完毕后拔出型钢,以免形成地下障碍。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安全、经济、方便施工”的原则,确定本基坑主要采用内撑式围护结构。其中大部分围护墙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墙,局部采用型钢水泥土搅拌墙。

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基坑外侧的软弱土可能从钻孔灌注桩之间的空隙挤入基坑中,故在排桩墙外侧单独设置封闭的水泥搅拌桩帷幕。本基坑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形成止水帷幕。

对于地表处的雨水和施工用水,在基坑周边地面处设置贯通的地面排水沟,并在沿排水沟一定距离处设置集水井。将地面雨水和施工用水集中后,排入下水管网。

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在基坑内设纵横向排水沟,并每隔20m左右设坑底集中排水井,以有组织的进行基坑内排水工作。

5 围护体系具体做法

1)钻孔灌注桩排桩墙

根据基坑变形与稳定要求,本基坑排桩墙采用直径为1000~1100mm的钻孔灌注桩形成,桩中心距为1200~1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在排桩墙后采用Φ850@600三轴水泥搅拌桩相互搭接以形成止水帷幕。

2)SMW工法桩

基坑南侧规划地铁控制线范围内挡土结构采用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型钢水泥土搅拌墙采用三轴搅拌设备,按套接一孔法施工。搅拌桩桩径为850mm,中心距为600mm,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22%,水灰比1.5,要求水泥土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1.0MPa。三轴搅拌桩中插入H700×300×13×24型钢,H型钢穿过压顶梁并高出压顶梁顶面0.5m。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兼作为挡土结构和止水帷幕。

3)水平支撑体系

水平支撑体系采用角撑和对撑相结合系统。该形式的支撑杆件受力明确,且比较独立;同时在基坑中部形成较大的挖土空间,大型机械可直接进入坑内挖土并设置挖土的临时通道,加快挖土和出土速度。

在支撑的竖向布置上,采用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撑及压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支撑梁的垫层采用100mm厚C10素混凝土再加铺隔离油毛毡一层。

4)竖向支承系统

竖向支承系统上部采用井字型钢构架,下部尽可能利用工程桩,部分采用新增Φ800钻孔灌注桩。钢构架上部伸入支撑400mm,下部插入钻孔灌注桩内3000mm。

在内撑式围护结构设计计算中,结合基坑施工过程,共考虑开挖、支撑、换撑和拆撑等十三种工况。

6 本工程基坑开挖严格遵循以下施工要求进行:

(1)严格控制基坑边超载,除出土通道外,基坑四周8m范围内施工超载不得超过20kPa。施工车辆应在基坑边指定的路线和位置行驶、停放,土方应及时外运。

(2)施工顺序应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在支撑及压顶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

(3)土方开挖应严格根据设计工况,按照“分层、分块、对称、平衡、限时”的原则进行。具体应结合后浇带位置采用分块、分层进行开挖,以充分发挥基坑的空间效应,缩短基坑全面暴露时间。但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土坡的高差(不宜大于1.5m)和坡度,防止坑内土体滑坡。

(4)基坑挖土施工应做到“五边”即:边挖、边凿、边铺、边浇、边砌,坑底无垫层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确保基坑土体不长期暴露,提高基坑稳定性,并尽早施工地下室底板。

(5)压顶梁及支撑严禁堆载,挖土机械不得直接碾压在支撑上。挖土机械需通过时,应在支撑两侧填土(填土面应高出支撑顶面),并铺设路基箱后方可通行。

(6)挖土过程中严禁挖斗撞击支撑及立柱。

此外,为应对突况,基坑开挖前在现场备有一定数量的应急钢管、型钢和砂包等应急材料,以便发现异情后采取卸土、回填、设临时支撑等应急措施。若发现开挖土方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超过警戒值,立即采取增加临时钢支撑等措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取坑外卸土,必要时采取回填、坑内砂包反压措施。若止水帷幕出现渗漏,则应及时进行补漏处理,现场应配备注浆设备和材料,采用压力灌浆、化学灌浆等手段进行补漏处理。

7 监测数据分析

本基坑监测内容如下:

(1)基坑周边深层土体的水平位移监测:临近保留厂房处预警值为40mm,其余区域为50mm,位移发展速率不得连续三天超过3mm/天;

(2)钢筋混凝土支撑内力监测:第一道支撑预警值为7500kN,第二道支撑预警值为10000kN,第三道支撑预警值为8500kN;

(3)基坑周边道路、厂房及地下管线沉降观测。

根据监测结果,各监测孔深层水平位移最大值为21.41~37.79mm,均小于预警值。

典型深层水平位移曲线的计算和实测值对比可知,变形曲线的数值和分布均较为接近,均为“弓形”分布。

各支撑轴力监测点测得轴力最大值为4052~6993kN,均小于预警值。保留厂房也未出现开裂现象。

上述监测数据表明:整个基坑都是在安全状态下作业施工,基坑围护结构稳定,对周边重点保护的建筑物、市政道路及管线均无明显影响,使整个工程顺利完工。由此说明:该基坑的围护设计及施工是成功的。

8 结论

通过本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监测得到以下结论:

(1)内撑式围护结构,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和弯矩,大大降低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对于城市复杂环境下的基坑工程,应优先考虑采用。

(2)施工监测工作十分重要,在深基坑过程施工中,应根据现场反馈的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实现信息化施工,从而较好的控制基坑变形,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 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龚晓南,1998.7

[3] 龚晓南. 基坑工程特点和围护体系选用原则[A].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 1998

[4] 《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编写委员会[编],龚晓南主编.地基处理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5] 高大钊主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6] 《基坑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编],刘建航,侯学渊主编.基坑工程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第3篇

关键词: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槽支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深基槽支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深基槽的开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下水位、地层、平面形状等。大多数开挖施工都是在复杂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深基槽支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深基槽的支护水平逐渐成为相关部门研究的重点。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支护技术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复杂环境对深基槽开挖工作造成的影响。

一、深基槽的设计特点

深基槽支护工程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环境条件,会为工程的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深基槽支护工程所涉及到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力学,还需要对混凝土结构等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深基槽支护工程的施工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施工地区的实际环境情况,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仅靠人员的个人经验,通过对深基槽的研究和分析得知其设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在深基槽施工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土力学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强度、渗流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这两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而不同类型的深基槽工程对应的土力学重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失控效应

对于深基槽的而言,其稳定性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的平面形状和实际开挖的深度,因此,为了保证深基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控制形变的产生,需要在设计环节中充分考虑深基槽的空间效应,而且在此时支护结构上承受的实际压力会在时间的推移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质地较为蠕变的软粘土,长时间的使用和支撑为使强度逐渐降低,留下一定安全隐患,为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深基槽的时间和空间效益。

(三)环境效应

深基槽的施工实际上就是一个卸除载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对周围地下水位等自然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无法控制改变的程度,会使深基槽周围的土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为周边建筑及管线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深基槽周边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研究此内容已经成为深基槽开挖设计工作的重点。

(四)风险性

通常情况下,深基槽工程大多是临时性的工程,对于资金储备而言,没有得到相应的管理制度的控制和约束,因此安全资金的储备量较少,会有一定的风险,另外深基槽工程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实际的设计环节中需要考虑的方面和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突发性事故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施工安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常用深基槽支护结构及技术

为了切合不同类型深基槽的需求,挡土结构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地下连续墙形式、钻孔灌注桩形式、人工挖孔桩形式以及复合型土钉墙形式。

(一)地下连续墙形式

地下连续墙形式的挡土结构实际上就是在深基槽的周围建立一定厚度的封闭性围墙,通常视同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该结构主要起到屏障和保护的作用。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地下连续墙既可以作为深基槽的临时型保护墙,在施工结束以后进行拆除,也可作为深基槽的主体部分进行保留和适当的改建。通过研究和实践得知地下连续墙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地层,包括砂砾地层;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相关数据显示,只要与周边建筑保持不小于1m的安全距离就可进行正常施工;具有较强的整体刚度,如果配合支撑结构可承受更大的压力,为深基槽的深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可实现噪声的有效控制,满足城市内施工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地下连续墙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有,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泥浆,对环保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连续墙深度的加大,其垂直度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墙体的平整度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钻孔灌注桩形式

钻孔灌注桩形式挡土结构的施工步骤为,首先需要运用钻孔设备在地层表面上进行钻孔,成孔及验收完毕后下放钢筋支架,最后在孔中关注混凝土完成桩施工。这种形式的结构在软土质地区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不仅可以使用在软土质中,在砂土、粘土中同样会取得明显的效果。通过研究和实践得知钻孔灌注桩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与钢板桩相比具有更强的刚度,而且施工成本较低;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机械设备十分简单;桩的体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规划。钻孔灌注桩的不足和缺点主要有,桩整体的防水性能还有待提高,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混凝土,对周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三)人工挖孔桩形式

人工挖孔桩形式的挡土结构的钻孔部分主要靠人工完成,在挖孔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护壁施工,以此确保人工挖孔的深度,下放钢筋支架、浇筑混凝土等环节与钻孔灌注桩形式基本相同。这种形式的挡土结构更适合我国的基本情况,而且效果显著,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低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研究和实践得知人工挖孔桩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施工成本低,无需借助大型钻孔设备;钻孔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控性,若想减少施工周期合理增加劳动力。人工挖孔桩的不足和缺点主要有,受限于地层结构,无法在砂质地层中施工;施工的整体环境较差,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而且施工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障。

(四)复合型土钉墙形式

复合型土钉墙形式的挡土结构是一种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在地下水位较低的粘性土质地层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复合型土钉墙可以与其他种类的挡土结构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高的深基槽支护效果。在深基槽的开挖过程中,在周围边坡上打入排列较为紧密的钢筋土钉,并对其进行反复灌浆,达到加固的目的,同时在边坡上布置预先处理完成的钢筋网,在铺设完毕以后需要对其喷射混凝土,完成进一步的加固处理,最终形成复合型土钉墙形式的挡土结构。具体的优点为,能够有效控制深基槽的变形程度,而且施工周期较短,可节省施工成本。缺点和不足为,不适合深度较大的基槽,基槽上端的形变量无法得到控制。

三、总结

总之,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对深基槽支护结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深基槽开挖的施工单位应该结合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加适用的支护结构,不仅要考虑地下水、平面位置等因素,还要结合施工单位自身的能力,确保深基槽开挖工程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曹显春.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1,(11):31-32;

[2]朱瑞赓.深基坑工程优化设计理论与动态变形控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4):11-15.

[3]郝小苏.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6):79-81.

[4]龚晓南.地基处理技术发展与展望.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7):45-46.

第4篇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环境问题,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0.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物、地下商场、地下通道等工程大量兴建,与之相应的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深基坑开挖引起的不良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坑开挖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导致地面沉陷,楼房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地下输水管线断裂等问题,造成极大的损失。文章对基坑开挖带来的不良环境效应,以及预防其发生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1.基坑开挖过程中的不良环境问题

1.1地下水渗透破坏

由于基坑的开挖,使基坑侧壁和底面的土体处于临空状态,地下水在静水压力和承压水压力的作用下,向基坑内渗透,地下水渗透途径的改变破环了土体原有的平衡状态。如果基坑开挖过程中,降水措施不合理,支挡结构和止水帷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将导致坑内发生严重的渗透破环。

1.1.1流砂

地下水在渗流过程中会受到土颗粒的阻挡,而土颗粒必然受到渗流水的反作用力,那么对于单位体积内土颗粒所受到的渗流作用力称为动水压力,以j表示。当基坑以下的土为疏松的砂土层且渗流水的动水力坡度大于砂土层的极限动水力坡度时,砂粒会处于悬浮状态,在渗透力的作用下,细砂会向上大量涌出,形成流砂。

1.1.2管涌

向基坑渗透的水流作用很强时,土中的细颗粒被冲走,土中的孔隙不断扩大,使水流渗流速度也不断增加,继而使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带走,这样会逐渐形成的管状渗流通道,造成土体塌陷,即管涌(机械式)。另外当土中含有的可溶盐或胶结物被水流溶蚀时,土的结构变松,孔隙度增加,水流的渗透力加强,加剧管涌形成。

1.1.3基坑突涌

如果基坑坑底以下存在承压水,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基坑底部隔水层的厚度减小,导致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大于上部隔水层的自重应力,承压水的水头压力会冲破基坑底板,造成大量涌砂。所以当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时,应确定承压水头不会冲破基坑地板时,再进行基坑的开挖,防止突涌的发生。

流砂、管涌、基坑突涌一旦发生,经常因处理不当造成基坑围护结构失效,整体性失稳,基坑坍塌,造成基坑周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引起周围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地下管线断裂,造成巨大的损失。

1.2止水帷幕渗漏水

深基坑中,一般都需要设置闭合的止水帷幕(水平向止水帷幕和竖向止水帷幕)。但由于基坑止水帷幕本身存在缺陷,如深搅桩搭接不严、地下连续墙接缝不吻合,以及由于场地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不好,或由于基坑开挖深度大,周围的动水压力和土压力相对增长,使得挡土结构产生较大位移,从而带动止水帷幕的挠曲或侧移,加之止水帷幕大多为刚性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较弱,直挠曲和侧移时易开裂,使得在地下水压力作用下止水帷幕产生渗漏水。

止水帷幕出现渗漏时,往往来势猛又突然地大量漏水漏砂,导致边坡失稳、坍塌、倒桩及附近建筑物、路面急剧沉陷等。

1.3降低地下水位引起地面沉降

基坑开挖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都需要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一方面为了保证基坑在干燥的环境下进行,为机械化进场施工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孔内流砂、管涌、突涌,边坡失稳等事故的发生。有效应力原理可知:由于基坑不断抽水,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不断消散,在总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消散的孔隙水压力转变为有效应力,土层在增加的有效应力作用下引起新的固结压缩变形,在地面上则产生了沉降和水平位移。如果降水方案设计不合理,致使降水漏斗半径过大或地下水过度抽取,将造成基坑周围大面积范围内发生较为严重的沉降。

1.4支挡结构失效引起基坑塌陷,地面沉降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内外的土面高差不断增大,将使围护墙外侧土体产生剪切应变,增加其向基坑的滑动趋势与动能,支挡结构所受的被动土压力不断增大,支挡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和侧向位移。支挡结构入土深度不大及支挡结构本身的刚度不足,将使支挡结构抵抗被动土压力的能力差,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或在应力集中的部位发生断裂,导致周围土体失稳,向坑内坍塌,基坑开挖失败,地面产生较为严重的沉陷。基坑开挖引起坑外地层移动的影响范围,一般认为是开挖深度的2.0-3.0倍。实际工程中,当土质较差而支挡入土深度不大时,支挡结构侧向变形较大,与坑外最大变形相近,最大地表沉降发生在坑边,随距坑边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坑底土层较好或墙体入土深度较大时,支挡结构的侧向变形较小,此时最大地表沉降常发生在距坑边外一定距离,其大小为支挡结构最大侧向位移的0.7倍。

1.5基坑坑底变形和隆起

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基坑底面以上的土体挖出,基底垂直向的荷载被解除,失去了抵抗基底垂直变形的力,在粘性土的吸水膨胀、支护结构的挤压及当支护结构嵌入土中深度不够大时挤推前面的土体的联合作用下,导致基底隆起。开挖卸载的坑底面回弹在空间上表现为以基坑中心的倒盆状,距支护结构较近处,曲率最大,越靠近基坑中心,曲率越小,距中心一定距离后地面隆起为一定值。其基坑隆起量与地基土性状,基坑开挖深度与宽度、暴露时间、支护体系的刚度、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有关。基底隆起不仅引起基坑自身的围护体系的变形,而且还会造成周围地表沉降,对周围建筑物产生不良影响。

2.预防基坑开挖引起不良环境问题的措施

重视深基坑开挖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特点的勘察,重要的是对场地土质的稳定性问题进行评述,在勘察工作中应将可能导致边坡土体滑坡的各种因素事先摸清,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易造成威胁的重要地段、重点地层和重要的土质指标要保证其可靠性。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勘察资料,不得用于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分部、分块、分层开挖,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挖土原则,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尽量采取合理、高效的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

采用基坑内降水,合理选用井点类型,优选滤网,适当放缓降水漏斗线坡度,设置隔水帷幕,在保护区内设回灌水系统,同时一方面控制沉降区的地下水位;另一方面控制井壁颗粒的溢出量。论文参考。同时及时布设足够的坑外观测井,监测坑外水位变化,在必要时做回灌井使用。

选择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合理布置支撑系统,整体受力合理;足够的入土深度,支护结构根部尽量进入好土;坑内侧土体加固(化学灌浆、石灰桩加固等)、及时支撑并预加轴力,桩体、墙体的混凝土强度一定要达到设计要求,不能有蜂窝、露筋现象;止水桩搭接不能出现缝隙;不能随意改变设计意图,取消锚杆,将锚固结构变成悬臂结构等。

在基坑开挖阶段,监测单位应对周边地表沉降及围护墙移实施重点监控,优化、合理布设监测点,密切关注沉降变形发展,仔细分析数据,及时提供信息化跟踪监测数据,以便发生险情时及时发出报警警报。

当基坑变形过大,或环境条件不允许等危险情况出现时,应与上部结构设计结合,可考虑采取底板分块施工、增设斜支撑措施。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时,可采用墙后卸土,减少主动土压力。基坑周边环境不允许时,可采用坑内底脚被动区草袋上压重、填砂、填土压重。流砂严重、情况紧急时,可采用坑内充水。

从可控制措施看,围护结构变形是先兆,如围护结构出现较大变形或突变,随后一定会出现周边地表产生明显沉降。论文参考。此时,除立即加强基坑施工措施外,应及时对相应区域的地表采取加固措施,以最快速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3.结语

深基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地下工程,隐蔽性较大,情况复杂,出现工程质量事故的概率也比较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引起重大工程事故,事后纠正和补救也较困难,造成重大的损失。论文参考。如基坑流砂、管涌、突涌,基坑支挡结构失效,土体向坑内塌陷,;基坑隆起,止水帷幕漏水使流砂涌坑内水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地面沉降,而地面的沉降属不均匀沉降,这种不均匀沉降导致道路沉陷、开裂,楼房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地下输水管道、煤气管道断裂、外溢,地下电缆破坏等工程事故。因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跟踪工程的进展,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和优化施工方案,施工和建设单位要切实贯彻施工方案,严把质量关,尽量避免工程事故的产生。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事故的恶化。

参考文献

[1]陆健.基坑开挖引起地表变形的原因分析[J].样科技信息,2009,3.

[2]杨永涛.城市岩土工程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NO.32.

[3]刘建飞.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J].河北工程学院学报,2003.12,NO.4.

[4]龙开学.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广西城镇建设,2008.5,NO.3.

第5篇

论文摘要:城市道路照明是体现一个城市文明和舒适度的标准,本文通过探讨道路照明的安全节能及环保等几个要点,给道路照明提供几点建议。

城市照明好坏对人民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符合视觉功能的照明质量是保障交通安全、社会治安、人们从事生产及文化娱乐活动等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以道路照明为例,我国新修订的道路照明标准,指导道路照明工作者作出合理的照明设计,为驾驶员提供交通安全性与向导性,同时为步行者创造安全而舒适的环境,方便人民生活,降低犯罪率和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夜间道路利用率。道路照明的设计应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维修方便的原则进行。下面就安全可靠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展开探讨。

1、安全可靠

当照明在城市普及开来的时候,同时也出现了光污染,但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或对光污染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光污染包括眩光污染、光滥用、色彩失衡等。道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光污染对驾驶员的视觉影响,避免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光污染大部分为产生眩光造成的污染。从眩光的形成过程来看,可以把眩光分为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道路照明中的直接眩光来自驾驶员视界中的高亮度或毫无遮蔽的光源,而反射眩光是由视界中的强反射表面所产生的二次反射所造成的。

1.1路灯引起的眩光问题

由于路灯设计不合理,及周边环境的照明不适当或对向车的照射造成的眩光,使驾驶员的瞳孔缩小、在眼内形成光斑,破坏视觉系统对周围物理空间的适应状态,从而引起不适感或视力下降。路灯强光直接照射在驾驶员眼睛上,造成不舒适眩光,虽然对环境的照亮(照亮建筑)可以减轻不舒适眩光,但由于建筑立面照明在下半夜一般都会被关闭,所以我们要在路灯设计中就要考虑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因为周边环境已经有照亮而减轻对不舒适眩光的要求。

1.2强反射面引起的眩光问题

现代建筑有大部分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而且大部分玻璃幕墙的质量都达不到环保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考虑光污染和怎么处理光污染的问题。当建筑的泛光灯及车灯或其他的强光源照到玻璃幕墙上,就会形成一个很强的二次光源,强烈的反射光不仅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还给临近的道路造成了不舒适的眩光,影响行人和驾驶员的视线,引起交通事故。

1.3另外装饰性照明也是影响驾驶员视线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道路周边环境的亮化照明和广告灯光中,照明亮度应与路面及环境亮度协调,不应采用多种光色或多种灯光图式频繁变换的动态照明,应防止装饰性照明的光色、图案、阴影、闪烁干扰机动车驾驶员的视觉。设置在灯杆上及道路两侧的广告灯光不得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和妨碍对交通信号及标识的辨认。在路灯照明中显色性能差也是影响驾驶员辨认物体的主要因素,在主干道路灯照明中,可以采用金卤灯或其他白色光源的灯具来补偿高压钠灯显色偏黄的不足;现在很多厂家的路灯产品都己经有一杆路灯上同时有高压钠灯和金卤灯两种光源,这样就可以实现显色和照度都可以达到要求。并且这种照明方式对于实现半夜灯节能措施也比较好操作,而且不用牺牲太多照度。

2、环保节能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规定:

(1)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应采用高压钠灯;

(2)居住区机动车和行人混合交通道路宜采用高压钠灯或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

(3)市中心、商业中心等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的机动车交通道路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4)商业区步行街、居住区人行道路、机动车交通道路两侧人行道可采用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

在现有的技术和满足道路照度的前提下,路灯节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 1合理选择灯具,定期维护保养

灯具的主要作用是把光源的光通量分配到需要的方向,以提高光的利用率和避免眩光。一般效率较高的灯具都采用高反射率的材料和先进的工艺制作,如电化抛光的高纯铝板;透光性能好的防护罩,如透光玻璃或有机玻璃;再就是密封性能要好,能防水防尘,尽可能地减少光的损失。灯具的效率是指其对光源光通量的利用率。任何材料制成的灯具对于光源幅射的光通量在经过反射和透射时,其效率总是小于1.假设同一功率的光源,一只配用效率较高的灯具,其光通量的70 %-80%得到利用,另一只配用效率较低的灯具,光通量只有40 %-50%得到利用。两者比较,效率低的灯具其光源所消耗的功率将近30%白白浪费了,未能发挥其作用,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因此,选择灯具时应尽量选择配光曲线好、效率较高的灯具。另外,灯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如反光器的铝氧化,防护罩里外积尘生垢等等,势必造成光的损失,如不定期维护保养,则和上述道理相同,光源所消耗的功率大部分就浪费掉了。所以,选择灯具时要选择密封性能达到IP55以上的灯具,以减少维护工作量。

2. 2合理科学的控制开关路灯时间

城市照明启闭时间准确与否,也是路灯照明节电的一个主要方面。目前,公共照明时间的控制方法大致有:人工控制、时钟控制、光电控制、微机控制等。除上述照明的控制方法外,还可采取半夜灯,当夜深人静时,道路上车辆行人稀少,则可自动熄灭一部分灯,如一杆双火的路灯,在下半夜时可熄灭其中一个光源或者隔盏熄灯,适当降低照明度,减少耗电量;或采用双功率镇流器灯具,在下半夜时灯具自动转换为低一级功率运行。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设计时,就将半夜灯的控制、线路的敷设等各种因素考虑进去,但降低照度不能低与于照度标准的一个级别。

2. 3减少灯具元器件及线路的能量损耗

我们现在采用的路灯大部分是气体放电灯,都需要采用镇流器。降低镇流器的功率损耗也是节能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如250W钠灯镇流器质量好的功率损耗只有20-25瓦,而质量差的功率损耗可达40瓦左右。优质电感镇流器具备阻抗稳定性和伏安性好,功率因数高,功率损耗低等特点,这样才能稳定灯泡工作电流,延长灯泡使用寿命。如果在选用配套镇流器时都能注意选用优质产品,那么节能效果还是很显著的。所以在设计路灯时一定要选择节电型镇流器。目前,供电质量不断提高,电网电压日趋稳定正常,而到下半夜当用电明显减少时,供电电压升高,则照明用电量的功耗也随之上升。这样不但缩短了灯泡的寿命,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2. 4合理的确定照明标准

城市照明节电决不是靠降低照明标准来实现的,应在确保各级道路符合相应的照明标准的前提下讲节能。在一项道路照明设计前,首先,确定道路照明等级,根据道路使用功能,城市道路照明可分为主要供机动车使用的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和主要供非机动车与行人使用的人行道路照明两类。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应按快速路与主干路、次千路、支路分为三级。我们应按照不同的照明场所进行合理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使被照明环境达到照明标准要求,在适当考虑光源显色性的基础上,使用高效光源,是照明节能的重要环节。通常我们需要做出几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取既经济合理又节能的方案。以道路照明来讲,一般采用较大的安装高度与间距和大功率的光源,比采用较小的安装高度与间距和小功率的光源更为经济合理和节能。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环境因素;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和看法。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它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绩效、工作积极性和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环境因素这一维度出发,探讨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物理环境、信息化环境、校风建设等人文环境因素对某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通过此调查研究,对于全面了解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现状,增强高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向心力和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从四个方面人手,即资料收集、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数据处理、访谈。资料收集是在充分查询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基础上,将环境因素分为物理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问卷设计是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按照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项指标设计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主要根据高校教师总人数,按照一定比例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数据处理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和数据统计的准确性、真实性,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进行地一项工作;访谈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教师在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实际情况,就教师所反映的不满意情况向个别老师了解其具体原因。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是为了了解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具体环境因素。为此,我们大量查询了各种图文资料,期刊杂志。在此基础上,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划分为物理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 

2.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调查问卷。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共3o个问题。问卷第一部分,由5个问题组成,主要了解所调查教师的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婚姻状况、学历等。问卷第二部分,由25个问题组成,前15个问题主要了解物理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包括生活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工作办公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教室环境、教学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物理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后面1O个问题主要了解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学风教风校风等对教币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学校管理政策和其他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3.抽样调查 

选择某大学210名教师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5.23%;剔除其中存有多选或填写不完整的问卷7份,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96.5%。 

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运用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l1.5forwdows,保证数据统计工作的简易性、有效性和数据分析判断的准确性、真实性。 

5.访谈 

访谈主要是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就教师所填写调查问卷的具体睛况,向个别老师了解其对高校环境方面感到不满意的具体原因,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的分析、统计,结合某高校教师对高校工作环境满意度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总体分析、物理环境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分析、人文环境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分析。依照Likert’s5点赋分法,对问卷中A、B、C、D、E五项,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不太满意、很不满意进行赋分。选择“非常满意”的得5分,“比较满意”的得4分,“说不清”的得3分,“不太满意”的得2分,“很不满意”的得1分。利用excel和spss1.5软件处理数据得到,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总体上对不同性别、教授不同学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不大。他们对于高校整体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都感到比较满意,比较看重学校的文化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即看重学校良好的软环境。他们在这个集体中生活、学习、进行科研活动,感到很舒适。 

然而,由于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因素,按照不同标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不同类型。某高校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同时又深受社会环境和其他周边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物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与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因素对某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应主要从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 

1.物理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通过样本数据体现某高校大部分教师对目前校园整体环境感到比较满意,占68.39%,非常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各18.13%和8.81%,只有少数教师感到很不满意和说不清楚,各有4.15%和0.52%。 

本文主要从高校教师对校园规划合理性、教学设施配备、人均教学物资分配、办公环境、教师内部摆设及格局、教室采光通风情况、教室整体布局、运动场所及娱乐设施建设、餐厅卫生情况及食品安全、教学活动场所安排、校园周边环境、校园绿化建设、校园交通设施及服务等要素来考察物理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其具体的满意膀隋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物理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根据Likert’s5点赋分法说明物理环境因素使高校教师基本上感到比较满意。对所考察的每一个要素,都有近5O%甚至高于5O%的老师感到比较满意,只有在餐厅卫生情况及食品安全感到比较满意的老师低于40%。其中校园绿化建设使35.23%的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2人文环境因素影晌分析 

人文环境方面,主要从高校教师对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校纪校规、校务公开建设、师生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校园信息交流及网络建设、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等要素来考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人文环境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比物理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教师在追求高质量的物理环境的基础上,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享受也不断提高。其具体的满意度情况如表3所示。

同物理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一样,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感到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最多,其中对高校校纪校规感到比较满意的人数最多,有54.17%。同样,感到说不清,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的也不占少数。 

四、对策和建议 

某高校的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积极的,让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科研过程中感到比较满意。他们都热爱某高校这片热土,热爱本职工作,能够较好的适应学校环境.积极进取,对学校的发展充满希望。但是由于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如:信息传递及学术交流机会少、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基于这些客观睛况,某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教学水平提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尽最大的努力从不同方面改善不足之处,尽量满足教师需求,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1.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 

重视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力学条件,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配备齐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为教师提供充裕的图书资料以及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技术手段,以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具体改进措施有: 

(1)教师教学设备的配备。不断扩大校园面积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设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所有教室都安装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室计算机质量要有保证,内存要大,配置要高,实现台台能上网。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建立网管中心,完善图书馆及教师阅览室。加快各个教学楼教学、实验网络建设。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2)教师办公设备的配备。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应逐步着手办公室改造,更新办公室面貌,配备电话、空调、复合地板及组合办公橱,使办公环境人性化、舒适化。同时,为教师配备先进的高质量的电脑,做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每台电脑有网络;为教师配备移动硬盘和一体机,从细微处解决教师电脑使用的后顾之忧。鼓励所有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和资源,认真做好每一堂课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平时利用网络,学习教育理念,查找优秀案例,在校园网、网络上等教学网站与广大教师、专家尽可能多地进行学术交流。 

2.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加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建设,使校园信息交流和传递做到快捷。尤其是要不断加大软件投入,建立学校核心的信息化数据库模型。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在校内建设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库和现代教育技术处,健全教学辅助和教育管理系统,丰富校园网的教育信息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电子图书资源库、校际共享资源库的内容,使教师通过备课平台、教学平台、教务管理、校务管理和图书管理等网络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方面管理和决策。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建校园和谐人文环境,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内容,合理配备师资力量。给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培训及发展机会,多给教师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第7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第8篇

【关键词】山岭隧道;防排水;隧道受力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以往在公路和铁路隧道中常遇到的山岭隧道,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也经常遇到,隧道在高水头压力下防排水、结构受力和对周边环境影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分析防排水型和排水型隧道对于隧道涌水量、衬砌受力方面的影响,考虑山岭隧道围岩注浆的堵、截与隧道衬砌的防、排,充分利用围岩自身进行防水和受力,才是隧道设计好的方法。

1、山岭隧道的设计思路

山岭隧道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隧道漏水影响运营

长期渗水漏水容易使衬砌剥落、风化,如果渗漏水中含有侵蚀性介质,将会加速隧道衬砌开裂变形和塌方,同时会加快隧道内部设施的锈蚀,缩短线路设备的寿命。

(2)影响结构安全

隧道排水不畅,造成衬砌受至水压太大,衬砌开裂,严重的局部混凝土压碎。

(3)影响生态环境

隧道长期排水,山上的植被会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隧道设计需要解决这两个矛盾的问题,即要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又要减少地下水渗透对运营和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设计时需采用“防、排、截、堵的设计原则,防、排、截、堵应有机结合,才能使隧道即兼顾结构安全,又保证运营和环境安全。

山岭隧道由于埋深较深,周边围岩都是以岩石为主,隧道受到的主要荷载是水压力,岩石的渗透性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涌水量和水头压力,岩石的渗透系数取决于岩体的裂隙及风化破碎程度。岩块本身的渗透系数很小,通过围岩注浆把浆液注入到围岩裂隙中,浆液凝固后填充围岩裂隙,可以有效降低其渗透系数,减小涌水量;另外注浆加固圈将承受大部分的外水压力,衬砌背后的水压力会大大减小,从而减少隧道衬砌受力。

通过建模计算,分析不同渗透系数及水头作用下隧道涌水量和受力情况,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2、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2.1 计算模型建立

隧道断面为拱顶直径为6m的马蹄型隧道,两个隧道中心距离为13m。土体本构采用为莫尔―库伦模型,隧道衬砌本构采用弹性模型,土体单元为平面单元,管片单位为梁单元。初支采用100mm厚C25混凝土,二衬采用300mm厚C35混凝土。

2.2 基本假设

(1)分析类型采用稳定流分析:即岩土体内部和外部边界条件不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在分析区域内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始终保持不变;山体内总水头不变;

(2)各土层呈层状均匀分布,各土层为均质,各向同性体,同一土层在各个方向上的渗流能力(渗流系数)均相等,岩体采用“等效连续介质”假定;

(3)边界条件:模型的左右及下边界均为固定的节点水头,为不透水面;而上边界为自由边界;在隧道开挖时,全断面均为排水边界。

2.3 材料参数选取

2.4 计算分析工况

城市周边的地处平原、丘陵地带,山岭隧道埋深一般在50m~200m ,隧道所处地层主要为中风化、微风化岩层,结合这种情况,计算工况按以下两个方面选取:

(1)根据不同水头高度,分以取25m、50m、75m、100m、125m、150m、175m、200m,八种水头情况进行建模模型分析计算;

(2)根据岩石不同的风化程度以及节理发育情况,考虑注浆对围岩渗透系数的影响,岩石的渗透系数取0.005m/d、0.1m/d、0.15m/d、0.2m/d,四种情况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3.1 隧道渗流量分析

根据计算情况,将不同水头和不渗透系数各工况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得出水头压力与渗流量以及渗透系数与流量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图2。

(1)隧道渗流量与水头压力是线性变化关系,水头越高,渗流量越大。渗透系数越小,水头在渗透过程中消散,渗透量随水头增长越慢;反之则渗透量随水头增长越快;

(2)同一水头作用下,不同渗透系数引起的渗流量呈指数增长关系,渗透系数小于0.1m/d时,岩石裂隙没有形成明显的渗水通道,水头压力对渗流量影响不大,反之渗流量呈指数极快速增长。则当渗透系数大于0.2m/d时,25m水头作用下,每沿米隧道的渗流量将会超过50m3。

(3)围岩注浆后,渗透系数可大大降低,当渗透系数为0.005m/d ,200m水头作用下,注浆后的渗流量仅为3.5 m3/d・m,与天然围岩计算结果对比,涌水量减少了80%~90%,通过注浆改变围岩渗透系数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涌水量。

3.2 隧道衬砌受力结果

C35混凝土偏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为19MPa,将不同水头和不同衬砌厚度工况下,混凝土压应力及衬砌裂缝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得出水头压力与混凝土压应力以及衬砌裂缝之间的关系,详见图3、图4。

(1)随着水头压力的增大,衬砌混凝土压应力,呈线性增长变化,当混凝土最大压应力达到设计值,相对衬砌厚度为300mm、400mm、500mm厚时的水头压力分别为42.5m、71.8m、103.4m。

(2)随着水头压力的增大,衬砌裂缝也呈线性增长变化,当混凝土最大压应力达到设计值,相对衬砌厚度为300mm、400mm、500mm厚时的裂缝宽度分别为0.14mm、0.09mm、0.11mm。

(3)衬砌厚度对混凝土压应力影响较大,厚度由300mm增加到500mm时,混凝土最大压应力减少了60%左右,对改善隧道受力有非常明显效果。

4 结论

(1)渗流量随着渗透系数的减小而减小,随着水头的增加而增大。低水头,围岩渗透性较大时,宜采用全包型防排水隧道;高水头,围岩渗透性较小时,宜采用半包型防排水体系;而对于高水头且围岩渗透性较大时,应先对围岩节理、裂隙进行注浆,注浆能有限降低围岩渗透性时,隧道按排水型设计,可有效降低衬砌厚度,同时保护环境。

(2)无论防水型隧道,还是排水型隧道,隧道结构防水层应按全断面设置。对于排水型隧道来说,在拱脚处开设泄水孔,能够降低地下水的流动对衬砌耐久性的影响。

(3) 随着水压力的提高,衬砌混凝土将达到压应力设计值而破坏,而此时的衬砌裂缝则远未达到限值,山岭隧道主要控制受力的是混凝土压应力,隧道设计更应注重断面形状和厚度的选取,弯矩造成的拱脚应力集中,采用圆形断面时,可有效减小弯矩,使得混凝土能够承受更高的水头压力,改善隧道受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