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1: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族舞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疆民族舞蹈文化是连接新疆各民族人民内在情感的重要纽带,是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稳定和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民族舞蹈在新疆民族文化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因此,对新疆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加强新疆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建设,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有利于新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新疆综合发展实力与各民族的凝聚力。高等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和谐的职能。文化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本质性意义的价值观置于同一个平台——大学,可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吸收和融合,进而消除歧视、敌视与冲突,最终达成共识与和谐。该职能因国家、企业等职能所限,难以完全承担,唯有高等教育才可促其实现。新疆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民族融合和先进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摇篮,我们要建设和开发一批涵盖新疆各民族舞蹈艺术的表演课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摒弃文化偏见,接纳文化差异的社会能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培养学生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能力,这种交往能力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说教式的教育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热爱大美新疆的精神,使学生相互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民族间的矛盾或民族文化的冲突时,能够顾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妥善处理有关问题。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各民族居住区相对集中,不同民族居住区之间来往有限,与外界的交流也很少,形成了一个个民族色彩强烈的文化、生活的区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就接受了区域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其地方民族意识特别强烈,对其它民族的文化处于不太了解的境地,这就存在着误解、歧视和冲突的风险。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我们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增加一些各民族文化的元素,让各民族学生更好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融入到多民族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通过民族舞蹈所展示的新疆不同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让学生领悟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和对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感情,进而感悟民族舞蹈的真谛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不同民族大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的团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互动交流、互相理解和互相欣赏,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相互交往、协作中逐渐淡化地方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增加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和与团结。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将引领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但在新疆,由于中亚泛伊斯兰化影响对新疆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不再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一袭大黑罩袍,南疆某些地区甚至禁止音乐、传统歌舞、绘画、雕塑等社会文化活动。如果我们不能倡导和繁荣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艺术方式的民族文件,那么新疆文化的倒退就是难已避免。因此,我们要结合新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实际,增加新疆各民族世俗化的文化因素,大力发展新疆民俗文化和民族舞蹈文化,使其和现代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合,抵御中亚泛伊斯兰化思潮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引领时代文化特质的当代大学生中,开展此项工作,使他们成为传承、推广、创新和引领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使者,成为维护新疆维定和民族团结的合格社会公民。
二、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动作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新疆民族舞蹈是以欢快的肢体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新疆各民族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各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理论知识、肢体艺术、舞蹈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等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系列的肢体训练,可以改变学生中不良的肢体行为习惯,使学生个人形体和运动行为变得更加有韵味和美感,增强学生的乐观自信。各民族学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各族学生对优美民族舞蹈的感受,使学生充分体会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所孕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培养各族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通过肢体语言的培养和培训,内化其气质、涵养和风度,更好地展现出新疆各民族青年人应有的活力。优美的体态、良好的行为、丰富的情感及丰厚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新疆高校学生具有区别于内地大学生特有的气质,这是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目标。随着新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团结素养和就业创新能力,是当前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疆高等教育开设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就是要通过新疆丰厚的民族文化这个载体,提升新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交融及理解能力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因为舞蹈是一项团体的行为表演艺术,对队形动作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配合,培养各民族学生的耐心、互助和团队合67作精神,最终达到整齐和谐的表演效果。这种长期的团队训练既可以培养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可以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民族舞蹈的训练与演出,可以使学生感悟民族舞蹈丰厚的语言和文化,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丰富新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
三、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确定作为“歌舞之乡”
新疆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它们是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和汉族的民间舞蹈节目,采取“项目”型的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选取节目类型,进行创编、训练,直至最后的演出。我们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上,要根据新疆的地域特点、民族习俗、民族文化和学生的民族构成,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民族舞蹈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要体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特点,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尊重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前提下,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完善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新疆民族舞蹈课程为每学期必须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周学时为2个学时,以某一民族舞蹈表演为载体,采用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加表演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新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每人至少具备5-8个不同民族舞蹈节目的表演能力。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确定上,应遵循5个原则:一是课程教学组织的多民族原则。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
学习小组应该跨越班级的界限,由新疆不同民族学生组成,不允许同一民族组成同一学习小组;二是课程教学的“行动导向”教学原则。每组某一学期以一个民族某一民间舞蹈节目为课程学习的载体。学生首先对舞蹈节目的整体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单一动作技能的训练,然后进行组合动作的训练,最终完成某一民间舞蹈节目的表演。三是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的教学原则。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优越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晚会,让他们在舞蹈的训练和表演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种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是很大的。四是师生双向交流学习的原则。舞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情感和兴趣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还要发挥各民族学生舞蹈的直观情感优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五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原则。只靠学生校内的民族舞蹈课程的学习,是难已培养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的。我们要利用学校多媒体等设备,在校内民族舞蹈课程教学中给学生放映一些新疆民族的纪录片和舞蹈视频;鼓励学生参加当地的民间舞蹈活动,或者以学生小组的形式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为农村集市表演节目;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与掌握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舞蹈特点,最终使各民族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潜质。
四、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发展将促进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需要跨学科复合型的创业人才,需要掌握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策划人才。有了这些人才,才能完成对新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才能实现在保护与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施文化艺术资源优势的转换创新战略,才能形成一批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和优质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借助现代媒体形式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形成支撑地方经济的文化优势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积极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向外输出。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工业设计技术,使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式,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走向世界。在弘扬中国舞蹈文化和新疆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时,将新疆高校舞蹈教育事业逐步推向国际化发展的轨道。在新疆高校中普遍开设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的新疆民族舞蹈应用型、技术型、经营型的专业人才,可以实现新疆民族舞蹈艺术与会展、旅游业的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结合,与装饰装潢的结合,与计算机多媒体的结合,与营销策划的结合和与动漫设计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拓展新疆民族舞蹈艺术产业发展的领域,使具有新疆民族舞蹈艺术特色的文化作品、工业设计作品、动漫作品、旅游工艺品等文化产品逐步走出新68疆,走向世界。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形式都必定是产生在一定的人文生态环境之中,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必须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彰显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在保护它时,要竭尽可能地保护与其有关系的生态原貌因素,使其成为本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中的一项代表名片和符号。第六种是旅游开发:在这一方式上,我们很多地方都有点走入误区,有的地方开发者糊弄游客,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不顾艺术规律,不讲市场法则。这当然是部分领导阶层的文化眼光不长远的原因。怎样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给人民大众是提高当地文化影响力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市场欢迎的一种最佳保护方式。第七种是数字化、网络化保护:数字化是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最有力的方法,我们用这种方式进行保护和利用是最便捷的途径。所有文字、声像资料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全世界超越时空的资源共享和传承。第八种是其它的一些保护:在这一点上最主要的一种保护方式就是为了保存而保护,让所有人知道了解有这样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影响着大家的文化生活,让人们通过文字声像等就可获得很好的了解和学习,其次就是保护为了开发与利用,更好地创造民间特色的新文化,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保护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方式,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资源特点的前提下进行资源保护。
二、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应该遵循的五项原则
第一项是美学原则:我们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应该是民族文化资源中有价值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资源。第二项是代表性原则:代表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必须在广泛的基础上有代表性的选择,这样才能产生文化资源的精品。第三项是保持原生态环境原则:任何文化资源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人文生态环境,离开环境就脱离了轨道,就会变味。所以对原生态环境的尊重绝对是是核心原则。保护、开发和利用一种民间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在保护其人文和生态环境,这些东西得到尊重才能真正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第四项是放眼未来原则:文化资源的发展工作主要是发掘其精髓,影响教育青年人,通过他们使民族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不被青年人认同的民族文化绝对是行将灭亡的东西。第五项是分级分类保护原则:我们要根据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市场价值等进行分类,遵循濒危优先与少数民族优先原则,哪些只能保护,哪些可以开发,哪些可以利用,这样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得到最好的传承。
三、当前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急需要解决的几项工作
首先是一些依靠人为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亡、濒临灭绝;许多大量珍贵的资料与实物遭到破坏、毁灭或流失。第二,管理还不健全,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各方面工作都非常薄弱,资金和人员的匮乏普遍存在。第三,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一些县市重开发、重申报,轻管理、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少数地方做作化痕迹太重,人为倾向比较明显,有的还借此之名随意胡编乱造,对民族文化资源还存在破坏性开发和歪曲利用。鉴于上面所述的的原因,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不断建立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保护措施,及时有效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及时抢救、保护。第二是分类整理。第三是继续推出民族文化科研成果。第四是确定一批保护带和研究基地,努力建好重点文化保护社区。第五是加大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抓紧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民族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通过开发和利用,在尊重的基础上让其显现出更新更高的价值,达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理想效果。
四、结语
论文摘要:一个民族的舞蹈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在劳动人民的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礼,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各个民族都会以各式各样的舞蹈来表达喜悦之情。民族舞蹈表演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加深各民族间的联络与感情是十分有利的。笔者认为,通过民族舞蹈的教学,在学生思想上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就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的渗透问题展开比较深入的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民族舞蹈教育中学生民族意识的提高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加强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一个民族的舞蹈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在劳动人民的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礼,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各个民族都会以各式各样的舞蹈来表达喜悦之情。民族舞蹈表演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加深各民族间的联络与感情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通过民族舞蹈的教学,在学生思想上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途径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来加强对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的渗透工作。
(一)学习民族舞蹈,体会民族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在其舞蹈表现方面也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就以挺胸、拔腰、昂头作为其主要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就逐渐形成了昂首、挺胸的体态;藏族的民族舞蹈中著名的“踢踏舞”,则表现出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以及诗情画意,把藏族与生俱来的西域风情全面的展现出来。中国各民族的舞蹈是各民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能亲自表演一下民族舞蹈,仅仅依靠耳听目看,是难以全面体会各民族风情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并逐渐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特色舞蹈,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学习与表演,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的民族意识。但是,在进行舞蹈教育时应当注意不要给学生造成身体上的疲劳以及思想上的厌倦,而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对祖国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其对我国各民族的热爱。
(二)提高对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提高对祖国舞蹈文化的认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舞蹈教育开始之前,教师应当首先调动起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情绪。比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将我国各民族舞蹈展现给学生,可以选择那些节奏感明显的音乐,民族特色鲜明的服装等具体因素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欣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的向他们讲解这种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们讲述这一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民族风情。
颜色绚丽、款式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也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以及花样之繁,已成为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与此同时,我国各民族所传承下来的音乐以及舞蹈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凝结而成的,充分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以及不懈的追求。我国的民族舞蹈蕴含着蒙古民族的豪放、辽阔;云南各民族的淡雅、清新以及新疆民族的活泼与欢快等等。所有这些都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以及优良的民族传统风俗。这些成为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接受本民族的民族旗帜和神韵、强化民族意识的生动教材。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民族舞蹈来介绍其民族的特色服饰。例如,在进行傣族舞蹈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依据多媒体放映的画面对这个民族的生态环境、服饰风俗进行描述。在讲述完傣族服饰特征之后,老师可以紧接着切入正题,拿出傣族裙让学生们亲自穿着上课,亲身感受一下傣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在外表形态上更贴近人物形象,也能让学生们在学习傣族舞时更快地进入状态,体会服饰带给舞蹈的奇妙感受。
民族音乐对于学生理解民族舞蹈、加强民族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只有充分领会民族音乐的内涵,才能确立所教授的舞蹈的主题思想。考虑到有些学生在对文字、歌曲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那么深入,所以在选择歌曲时,不能一开始就放难度较大、不好辨别的乐曲让学生们欣赏,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对学生实施教育。民族舞蹈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得到肢体上的能力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服饰和对音乐的欣赏、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了学生们对各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了解,从而引发出更高的学习欲望。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的教育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这是书本学习过程中难以替代的。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都得到了众多的赞美与肯定,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同。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在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并促使学生将这种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融入到舞蹈艺术的表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以及开放的思想,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红.《在民间舞教学体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谈民族地区专业舞蹈院校的民间舞蹈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应从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舞蹈的学习,使之系统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传统舞蹈在音乐专业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
舞蹈课作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级实用型音乐人才的重任。自1999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以来,舞蹈教材体系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影响。训练内容太难、太深,它们是否适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的教学,这一点值得研究。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错误趋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我国已相继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开这些教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多年来被舞蹈界所认同的选材结构,即教材被分为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师各自为政任选的。由于教师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进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舞蹈组合的掌握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这种教材的选用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舞蹈教材选择随意性所带来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接触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的结果是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出现两个极端的学生类型。从教育层面上说,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舞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造成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传统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评价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启蒙教学中中国教材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芭蕾基训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论从训练方法上还是从动作的创作上,越来越多地与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芭蕾基训的目的是要学习其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使之与音乐表演的实际、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全国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选用芭蕾基训教材模式进行形体训练的突出问题是初学者适应慢,困惑点多,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其原因是芭蕾基训的正规性、持久性、文化底蕴与中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起点(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学习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较大,这点尤其受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制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肢、下肢与躯干在初步规范的基础上,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协调自如地运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中国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体训练教学,中国古典舞基训应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国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中已经占重要板块。通过各个民族舞蹈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②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已经显示了其艺术价值及地位。
将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选入教材,不仅可以理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的中国教材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作为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学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舞蹈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度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证明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是不抵触的,只有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得以创新,才能将中国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立足民族文化这个根,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而不仅仅看作是技能表演课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技巧水平很高,但总给人在舞蹈感觉上有欠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修养,对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统性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教学—研究—舞蹈表演—进修”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使教材的使用达到应有的规格和质量。
(三)传统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舞蹈课教材的选用应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1.形体训练(芭蕾基训、古典基训、身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良好的姿态,有助于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和流行舞为辅,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点,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3.介绍和欣赏优秀中国舞蹈作品(体现并继承了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运用在教学上)。
综上所述,编写教材是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与研究中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切忌简单盲目。
注释:
①吕艺生,朱清源.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2页.
关键词: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舞蹈教育;大学课程
一、泰国北部跨境山地民族以及舞蹈概况
泰国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包括苗(Miao,Hmong,Meo)、瑶(Yao,Mien)、傈僳(Lisu,Lesu)、拉祜(Lahu,Mussur)、阿卡(Akha,Ekaw)、克伦(Karen,Kariang,Yang)等20多个少数民族及其支系。山地民族寄居的地方,可以说是原始生态舞蹈的海洋,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农耕经济形态等因素造就他们的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征,以及宗教特征。其舞蹈形态还处于较为原始、古朴的状态,集中体现了山地民族民俗、宗教、生产、生活的状况。
山地民族勤劳、智慧、善良而坚强,在漫长的族群迁徙途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用舞蹈的形式,真实、直观地记录了迁徙过程中先辈们用勤劳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换取的宝贵的生活、生产、战争等经验,并感召后代子孙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抗争精神来优化生存环境:由于山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远离都市,虽然风景宜人、山清水秀,可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瘟疫、疾病时常在村落里困扰着村民以及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家畜,没有现代医疗条件,就用舞蹈来“治病疗伤”、驱除邪恶;很多山地民族处于半山农耕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底下,基本上处于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状态。当年的气候条件决定人们的温饱,降雨量的多寡主宰着村民的衣食住行。为了来年庄稼长势旺盛,获得丰收,人们通过舞蹈来企求风调雨顺、消除虫害。论文毕业论文
舞蹈,还作为他们与上帝、祖先通灵对话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灵的寄托。有了舞蹈,村落头人、巫师、摩批的威严显得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他们是村落的守护着,同时也是领舞者。在阿卡、傈僳族等村落,举行仪式前所跳的舞蹈,都必须由头人、巫师或者摩批领舞,在他们家里面先跳过之后方可以全村人参与在特定的场所跳。所以,舞蹈,在人们的意识里是神圣的,他跟想象中的神灵、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赋予舞蹈和祖先、神灵一般无穷的魔力。而人们只要投入到舞蹈中,也就受到了神和上帝的庇护,就会变得健康、强壮从而坚不可摧。由于受到上述各种因素作用,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舞蹈形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舞蹈形态具有较浓郁的原始宗教特征;(二)、不同山地民族舞蹈形态的内涵、风格特征各异、个性特征突出;(三)、舞蹈文化在民俗活动、宗教仪式里占主导。
二、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以及走入课堂的必要性
1、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到底,舞蹈就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的写照。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踏着先祖留下的粗拙足迹,唱着先祖灵魂编织成的单纯而神秘的旋律,创造了灿烂的舞蹈文化,开辟了属于族群的一片净土。
大部分泰国跨境山地民族如苗(Miao,Hmong,Meo)、瑶(Yao,Mien)、傈僳(Lisu,Lesu)、拉祜(Lahu,Mussur)、阿卡(Akha,Ekaw)等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曾同属起源于中国甘青高原的氐羌族群。山地民族的先民顺着湄公河流域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进入泰国境内。他们的根是在中国,所以,他们的舞蹈形态很大程度上还有很多中国境内山地民族的痕迹,如:以腿部动作为主。从舞蹈形态的文化内涵来说,几乎跟境内的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是雷同,如:跨境拉祜族舞蹈“拜神树”“风吹谷子倒”“跳鹧鸪”“藤子上树”等,以及跨境苗族舞蹈“吹芦笙”“送葬”等,其舞蹈名称、步伐套路和境内是一样的,而他们的很多宗教仪式、民俗活动以及在仪式上跳的舞蹈,其风格甚至比境内的还要古朴,换句话说,由于远离都市,村落里的舞蹈形态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仍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风格特征。尤其是宗教舞蹈文化,是散落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北部地区璀璨的文明碎片之一,撷取泰国北部地区跨境民族原始生态舞蹈这一文明碎片,走进大学课程,拼凑成完整的、美丽的图案,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教学组合,或者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提炼、加工,形成舞台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发现文明传承的密码,为保护、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在大学课题里充分发挥其美育教育功能。
舞蹈的教育功能,是舞蹈的意义所在,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过去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也重视舞蹈教育,原因就是他们也懂得舞蹈教育功能这一特征。如中国古时周代,"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周礼•春宫》,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礼教观念,输入贵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舞蹈的这三种功能,就是真、善、美这三方面的作用。认识功能是真,教育功能是善,审美功能是美。但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在正常的情况下,舞蹈艺术总是作为真善美的统一整体来对人和社会发生作用的。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举行一些公益性活动外,笔者认为,以山地民族舞蹈为载体,让博大的民族文化之精髓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无疑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举措。
3、泰国以及中国境内,跨境山地舞蹈纳入舞蹈专业课堂现状简析。
笔者在访问清迈皇家大学艺术系、国家戏剧学院等高校时,曾和这些高校的舞蹈专业老师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切磋。我们感到:现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泰国的传统舞蹈、孔戏等,而对山地民族的舞蹈仅仅限于了解、适当接触,而没有正式纳入课程教学的建设范围。也就是说,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形成必修科目。而在国内,专业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或者专州综合艺术院校的民间训练体系,基本上围绕中国四大民族舞蹈来展开,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教学仅仅限于限修课,可有可无,甚至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更应该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要使舞蹈教育事业真实意义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国际化”,只有走“民族化”的道路。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
三、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纳入大学课程的途径、措施。
侧重、健全艺术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把整个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形成大学必修课程。
1、形成基本功训练体系
基本功是学习其他舞种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是所有舞蹈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避免生态舞蹈“西洋化”,结合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特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体系——“民间”基训。而尽量不采用传统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当然可以有所吸收,但尽量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基训为主体)。另外,基本功训练课程里所用的伴奏音乐也尽量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
2、形成民间舞蹈组合训练体系
以本土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为民间舞课程的主干内容:阿卡族舞蹈、拉祜族舞蹈、花腰傣、佛教舞蹈、泰族舞蹈、缅甸舞等。
这里有两个教学任务必须按步骤完成。民间舞教授的过程也就是动作元素组合提炼的过程;除了在练功房里,面对镜子再现其原始风貌外,更重要的还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雕琢、加工,形成既具有训练价值又不失去其原始风格特征的次区域民族民间舞蹈组合。
另外,除了次区域本土舞蹈外,还应该教授一些相互具有历史渊源的舞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对比与鉴别,这样就可以更正确快速地把握所学主干课程内容的风格特征。
3、形成单一舞种创作排练剧目或者形成能体现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历史渊源的舞蹈诗或者舞剧
剧目排练,简单的说,也就是把课堂里面单一的训练内容再经过加工、创作,升华成为能够体现、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特征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把最原生的原创乡土舞蹈精髓以新锐的艺术构思全新整合重构,创造出独具浓郁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特征的民族风情并通过专业舞台进行展示。
四、结论
关键词:舞蹈学 本科 培养目标 人才规格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论文 lwkoo.cn 毕业论文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 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 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 技能
编导常识与舞蹈赏析 一、能够自己自编结构完整的教学训练组合或者简单剧目,30分。 二、能够基本把握教师的意图以及舞蹈音乐的情绪以及结构,动作元素发展具有一定主题性并有较合理的舞台调度,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所编导剧目较有创意以及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现力,40分 理论与技能
关键词:自然呼吸;基本概念;藏族舞蹈;具体运用
1 呼吸与藏族舞的关系
1.1 舞蹈表演中呼吸
民族民间舞中的呼吸一般有吸气、提气、屏气、呼气四种方式。吸气一般为“起范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让舞者更加容易移动自己的身体;屏气可以帮助人体肌肉瞬间收紧制造舞蹈动作的瞬间停止;呼气除了换气以外,还是在放松刚才在屏气状态中收紧的肌肉,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在民族民间舞的训练和表演中运用合理的呼吸,不仅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还有利于训练效果的好坏。呼吸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整个民族民间舞训练都是受呼吸牵制和操纵的,若二者不能达到完美协调,那么对整个民族民间舞的表演就是失败的。呼吸是民族民间舞训练中的命脉,同时直接影响着民族民间舞作品表演的成败。
1.2 呼吸在藏族舞中的关系
呼吸是保持舞蹈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藏族舞来说尤为重要。它是体现节奏的基本,一呼一吸就是节奏。因为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藏族舞蹈都是通过膝盖的屈伸来体现的,而屈伸恰恰也就是呼吸的延伸。舞蹈中的呼吸逐渐作用到舞者的胸、胯、膝盖,由此形成了藏族舞独有的舞蹈节奏。它表现出来的动静、起伏都是由呼吸的节奏延伸到身体而形成的,在藏族舞中呼吸除了体现节奏以外,还在区分不同形式的舞蹈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舞蹈来说舞蹈风格是特别很重要的,对于藏族舞来说也就更加明显。藏族舞蹈主要还是以屈伸的不同来区分舞蹈形式,追究其根源在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活环境不一样,导致呼吸的长短、快慢有所差异,也就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由此可见呼吸在藏族舞蹈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3 呼吸在藏族舞中的意义
那么在藏族舞的舞蹈中,呼吸又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意义。高原,群山峻岭,雪域高原,使得藏族的呼吸方式与其他民族来说大不相同,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了藏族舞蹈连绵不绝、沉稳庄重的舞蹈风格。在学习藏族舞蹈的同时,要清晰的认识到呼吸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体现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审美观。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喜怒哀惧时动作上也要有抑扬顿挫,在舞蹈中这些都是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体现。正确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更优美,表演更具活力和真实感。
2 呼吸在藏族舞课堂训练中的运用
课堂中是最容易让自己体会呼吸的重要性,课堂往往是以训练为主,同时也是以组合的方式进行训练,在组合中就要细细的体会呼吸在每一个动作中的运用。屈伸的训练中必须有呼吸,以呼吸带动胯部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之相互协调。
本人从大学专业舞蹈课程训练中,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将藏族舞蹈的主要动律简单概括为:屈、颤、拧、含、展。而做好这5个主要动律的关键就在于呼吸的不同运用。
“屈”,指的是舞蹈时,膝部连绵不断的屈伸动作,屈伸一般体现在慢板中,不管是什么风格性的藏族舞蹈,其内的屈伸是一直保持在的,是藏族舞训练的核心。比如在藏族课程“弦子”中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特征。做屈伸训练时,要求膝盖部位保持松弛的状态,要有弹性和韧性。
“颤”,是指在舞蹈过程中膝盖连续不断的、有弹性的颤动,以上下的运动轨迹为主,在藏族组合颤踏步中,就是为了练习这一动律。为了能够催动膝盖的快速而又松弛的颤动,依靠的就是快吸快呼的呼吸方式,有时也经常吸一口气,然后分几次呼完的情况,这样不仅催动了膝盖颤动的速度,而且还保证了舞蹈节奏的准确性,还能缓解身体紧张而带来的僵硬。
“拧”,指的是舞蹈时,以腰部为界,上下身的反向运动,胯部与腰部是同方向运动的,由胯部带动脚步运动,上身则要给与下半身对抗的力量。在做“拧”的时候一般多在造型中出现,所以呼吸一般以呼气为主,在这个时候呼气悠长,不仅是对上动作的延伸,也是为下个动作做准备。
“含”,指的是舞蹈过程中,身体重心靠前,上半身向前送或九十度的前俯。在训练过程时,胸口要收回,不能上提或者向外撑开,不能让身体出现憋气僵硬的挺胸状态,这个时候就应该运用腹部呼吸的方式。
“展”,指的是舞蹈时,上半身动作的流畅、舒展。上身的撩、摆、划等动作时大多就是表现“展”的时候,想要做好这一动律,气息就得自然的松弛下来,使得身体最大的限度拉伸,此时如果憋气的话,气息全在胸口,动作就会变得僵硬无比,就提不到“展”开。
舞蹈作品中丰富的屈伸动作都需要呼吸的支撑,使得动作在一吸一呼中交错进行,呼吸与舞蹈动作交相呼应,将藏族舞蹈的风格性和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3 结语
通过大学课程中对民族舞的学习,接触了很多民族的舞蹈风格。追究其根源在于一个名族的历史进程、生活环境以及民俗习惯。藏族是我们课程接触较多的民族,也是感悟较深的民族,藏族因地区的分布不同,从而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舞蹈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性。由自然环境影响到了呼吸方式,也构建了舞蹈中的基本体态,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在这个转化中,呼吸就处于最关键的中间过渡的位置,也可以说在藏族舞中,因为呼吸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对于我来说运用呼吸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在一个动作的准备阶段,也就是所谓的“起范儿”阶段。每一次“起范儿”带着呼吸进行,除了缓解上一串动作紧张肌肉外,更多还可以淋漓尽致表达藏族人民沉稳的气质,让民族特色更加强烈。通过这篇论文,本人只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舞蹈中的韵味及精华所在,借此机会希望能为藏族文化的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慈仁桑姆编著.藏族舞蹈教程(音像教材)[M].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
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3 刚.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4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 戴岗.浅析影响藏舞动律成因的几点因素[M].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论文关键词:云南 文化产业 演艺业 优势
近年来,伴随云南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从产生初期到如今,不论是景区内的小型旅游表演还是大型的实景演出,其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独特且显著的。
一、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其中,云南民族民间传下的舞蹈品种1095个、舞蹈套路6718个,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云南省共有37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这两个名录。新公布的两项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如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等;传统戏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传统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此外,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人们说话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作为云南文化产业产品项目最具代表意义。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走村串寨,甄选了具有典型云南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舞蹈及音乐元素,用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以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力构架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难看出,《云南映象》正是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同时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原生态”是《云南映象》独有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演艺产品的一大卖点,同时也是产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原生态歌舞集”的命名既体现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云南映象》中70%以上的演员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演员,包括了彝、白、哈尼、布朗、藏等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田间地头,保留着古朴的形象。这些“原住民”的质朴表演是其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及产业平台优势
云南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能偏离传统,要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时展,忽视大众的现代需求心理和审美要求。产品的编创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又应体现现代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通过灯光、舞美等先进舞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在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中,可利用帕尼灯制作形成的立体舞台画面、布景灯营造各种各样的鲜活场景、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时代感,迎合了现代市场需求。使观众无论在感官视听还是在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实现“注意力”与“体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此种特定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 转贴于 这种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目前,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次的数量增加,2007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高达458.36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高达8986.15万人次。
三、丰富的文化项目创新理念及内在品质优势
云南文化产业项目不同于一般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以及粗俗滥造的娱乐节目,始终坚持用创新的思想指导产品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部又一部既有传统美感又有现代感染力的后现代新结构作品。《云南映象》采取的是田间地头的原生态舞蹈跳法,但并非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它将原创乡土经典和创新的舞台艺术经典整合重构,通过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与经典的民族舞表演组合,构成了一种与一般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歌舞零散纷乱、粉饰造作的弊病,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抚慰。同时,在舞美设计上也尝试了一种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抛弃传统的具象造型,通过灯光、舞台的转换来变换场景,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舞台变得极为灵动。《云南映象》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契合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融合,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的理念更是体现在节目主创者的身上,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编创者不断为作品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才能使其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