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2: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政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个人发展,对于缺乏自信的中职学生来说,进行主体意识教育。积极地鼓励学生的个人发展,唤醒学生的内在。所以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上,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从赏识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积极进行鼓励与引导,强化学生的个体,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深入挖掘,尊重学生的生活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学生。
二、积极鼓励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中职生对价值观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言行与对事物的评判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与教师的思想产生了不一样的判断,是教师在思想理论上过于传统,还是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过于片面,如何辩证的判断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不能仅靠自己的主观意识直接否定。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的发展下,单纯依靠对与错已经是能评判事物的标准了。所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积极接受新事物的出现,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深入探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根据每个人的差异,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进行教育
在中职学校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采取赏识教育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允许存在不同的见解。正处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兴趣爱好与个人能力上都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是沿用统一的赏识教育,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主动的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主观意识与思想道德观念,区别对待,积极采用赏识教育,注意对度的掌握,因人而异。
四、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激发学生的潜能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赏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赞赏。赏识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物提出赞扬,这种赞扬是对学生的肯定。另一种是对没有发生的事物先提出赞扬,这种赞扬是对学生的鼓励。在实际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学生成才目的。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成功的理论基础,把对学生进行的赏识教育看作为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向学生介绍他们自身与达到目标之间的差距。教会学生承担责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展示自己的过程中,接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
五、致力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对中职生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始终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潜在的能力,都是极具创造力的学生。在发现学生的潜能后,积极鼓励学生,赞赏学生的个人兴趣,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在面对教材中的误区进行大胆的质疑,制定目标,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且在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中职教育的同时,探索学生的内心,在学生面对问题时及时进行引导,把对学生的赏识教育看做对学生的激励教育。
六、提升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对中职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在人与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所逐渐建立起来的,它对于学生有着号召力与吸引学生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或者评判时把握好尺寸,依然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的自信心不受到任何的损伤,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身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以及自己的文化素养,要通过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威信,且身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还应当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始终高于学生,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的解答出学生疑惑,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的思想,吸引学生,感召学生。
七、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师生合作
在教学工作中,赏识教育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以及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着重要意义。但就目前的教学工作而言,赏识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教学观念未曾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常常结合自我情况去进行笼统教学,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如学习不积极;无法承担挫折和面对失败;缺乏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等等。
二、赏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赏识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犯错误了,教师要充分了解认真分析学生所犯的错误,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用宽容之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当众批评学生,对学生勇于承认错误,要当众表扬其勇气,鼓励其改正。
2.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学生的自信心被老师给淹灭了,何来谈成功?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其受过激励后,其能力的发挥是激励前的3~4倍。赏识教育就是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论学生成绩的优劣,平等地对待,要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即使没有进步也要努力为其创造机会,让其进步,给予激励表扬。
三、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的策略
1.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去赏识学生。
爱是人之本性,没有爱就没有赏识,也谈不上赏识教育。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之时,是父母的爱、父母的鼓励让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当我们还在咿呀学语之际,是父母的爱、父母的表扬使我们学会说出来人生第一个字。同样,我们要学生进步,教师就要给学生父母般的爱,博大的爱,无私的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眼里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有在爱的熏陶下,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才能用伯乐般的眼光有意识、耐心地寻找、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赏识学生。但爱学生不是纵容学生,也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科学的、真诚的爱应该是以热爱、尊重、信赖、鼓励、期望和严格要求为内涵的。
2.教师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学生。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赏识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交谈,细心观察学生,对学生的长处、不足要了如指掌,才能对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和原则,从而实现有针对的赏识教育。
3.教师要讲究方法,遵循赏识教育的原则。
首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赏识教育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赏识方式,而不是一味言不由衷大众化地说“你这行”、“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其次,遵循真诚、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的赏识要本着是则是、不是则不是的真实赏识。
4.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对于赏识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主体是学习能力、自身素质都不相同的学生,受成长环境和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进行赏识教育时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实现均衡发展,同时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进展,充分赏识教育的作用,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立足实际,做到赏罚分明。
【关键词】政治课;有效教学;问题设计
question of design related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li shaobing
【abstract】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is always an arid work, the student, the guardian does not take seriously, the teacher teaches very much laboriously, the student studies very much painfully. in order to break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sad phenomenon, the optimizati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mproves the student quality, transfer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enthusias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to the political lesson the question design. specially in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day, when new round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rrival, appears is urgent and is essential.
【key words】political lesson; effective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
1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中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不仅应该具有科学的理念,也应该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主张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测量来考查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注重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于政治课的教学是否有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双主体”的关系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现实,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而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对立的客体世界,是主体的认识和活动对象,媒体是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三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只有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在政治课教学中,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教”的过程中,主体(教师)媒体(知识)服务于客体(学生):在一堂好的政治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一言堂”应该彻底摈弃,而代之以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主体)可以通过提示性的知识提纲(媒体),帮助学生(客体)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教师再通过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比如学生探讨式,辩论式,甚至小品式,来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三课“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节时,我先给学生20分钟看书,并附有相应的问题提纲,让学生边看书边解答。这些问题有:我国现在国际地位怎样?我国是发达国家吗?我国是否还存在主要矛盾?我国的国情到底是什么?它的特征有那些?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段时间有多长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要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学习。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教师再作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互动探讨,这样,一节课的容量远远超出了常规的40分钟。
这样的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最大的益处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达到了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2)在“学”的过程中,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主体(学生):当学生(主体)在教师(媒体)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状态后,他就会发现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东西是那么的多,他就会想办法去弄清楚。他会通过经常向老师探讨,或者与同学沟通,甚至于自己查阅资料等等方式去主动学习,这时,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学生。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很多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
(1)清晰授课: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我的认识是: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3)任务导向: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因为“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在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
(1)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1)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开展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强调教学的探索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应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2)模式的基本结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改进和完善,笔者在实践中建立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程序—问题呈现—问题阐释—问题讨论—问题深化—问题解决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组织讨论引导方向—反馈调节监控过程—问题变式巩固理解—评价引导提炼结果
学生活动—进入情景产生疑问—明确目标尝试探究—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交流合作深化认知—梳理概括建构结构
(2)问题教学的实践: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观上想不想学好,是最关键的因素。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即:
1)情意原理: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总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国家多输送合格人才。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有效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 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
[2] 朱锡明.《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
1.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视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实践教学。但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性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没有将实践性教学摆到应有的地位,从而导致实践性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着教材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地说教、灌输,而对学生接收程度及反应情况全然不顾。这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就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价值和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和活生生的现实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用事实验证理论。
2.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各自为政,割裂倾向明显。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性教学存在着各自为政,严重脱节的现象。思政部教师多以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堂以外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虽有参与,但次数较少。大多实践性教学活动多由非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学工人员来负责组织,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问题。有着深厚理论功底和扎实学科专业知识的思政课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性课堂教学,而忽略实践性教学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性教学的大好时机,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由于学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没有专业教师高,尽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专业理论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造成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往往处于分散和割裂的状态,活动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统一,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孤立的处境,这必然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3.实践性教学支撑条件保障不足,教学实施随意性普遍。受思政课在整个高职院教育教学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不利影响,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各种支撑条件,如教学课时、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性教学经费、教师队伍等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实施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种随意性首先表现在排课上面,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上没有固定的实践性教学课时,有的想排就排,不想排就不排,对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规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硬性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师资队伍既有思政部的专业教师,也有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的老师,整个教学队伍成分复杂,来源多样,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在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大多根据自身的喜好、兴趣和专业特长,有的根本没有任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方案和考评标准。在实践性教学经费的保障上面,虽然实践性教学同理论性教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生思想修养和德育素质的提升上负有同样重要的使命,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院相关部门大多看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经费安排上能省就省,从而使实践性教学因经费不足而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真正的功效。
4.实践性教学考评监督制度缺失,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材、轻现实,重教师、轻学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性教学的考评监督制度严重缺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性教学考评监督制度,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如何考核,如何评定等级则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甚至有的高职院校至今没有把实践性教学纳入学生的学科成绩评定范围之内。考评制度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实践性教学主导方教师和主体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加上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外校外进行,更有许多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在假期,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监督制度的状况下,实践性教学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再存在考核不当、评价随意,很可能就使得思政课实践性教学被教学双方应付了事,从而失去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质量的对策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至今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当今形势特点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模式。因此,务必要在加强对《意见》精神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内涵,深刻剖析实践性教学在组织和运行上出现的主要问题,着手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模式。
1.纠正认识误区,拓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在确立实践性教学内容之前,高职院校一定要纠正对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方面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严格按照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重视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学生道德教育教学体系中摆到其应有的位置。在坚持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实践的具体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同时,教师要加强相关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有价值、有创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往往是在理论性课堂教学完成后,开一个专题研讨会、组织同学们去红色旅游景点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单一和刻板,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方面,要不断围绕其实践性教学目的拓展其内容。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可立足于思政课理论性教学活动,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安全教育等活动,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学生个性和能力差异等主体因素,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且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规划。结合周边相关教育资源,合作共建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并把基地资源拉进课堂,成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2.改变传统观念,丰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实践性教学形式是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以社会调查参观为主。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组织和运行。因此,高职院校要一改过去“以教学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的传统观念,千方百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方式,进而形成现代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模式。课内实践教学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学生模拟教学、经典影视赏析、团队辅导教育等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进行参观调查、阅读研究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虚拟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包含网上调查、网上论坛管理、开设主题博客、创建课程聊天室、网上红色基地网站考察等教学形式。点面结合,既有依据教学内容开设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又有社会研修基地的拓展探究。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形式也就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3.完善组织管理,加大思政课实践性教学保障力度。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时面临教学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组织实施困难的窘境。要摆脱这种局面,就要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课时保证、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机制,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有的高校虽然早已成立了领导小组,但形同虚设,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实践性教学保障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是无人问津,涉及到多部门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工作更是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运行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认定程序,严把教师进入的关口,只向那些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发放教师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二)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将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确认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进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有关保障教师待遇的法律法规,使教师待遇逐步得到改善,从而使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
教师资格制度构筑了教师入门的关隘,既是严格的,也是开放的。使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教师资格,加入到教师预备队伍的行列中来。这对于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或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局面、丰富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类型、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组成必将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入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师范类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5%左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而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却只考试教育学、心理学两门科目,而且据调查,这样的考试在一些地方从出题到组织和考试,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突出表现在态度不够端正,工作不够认真,而且从目前教师资格证书获得较为容易的现状也可以看出,我国对教师从业资格的实际要求还是比较低的,经过参加考试人员的仓促准备,绝大多数都能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变成了走过场,完全流于形式主义不足以保障教师质量。
(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够灵活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有关职业必备条件的条例性文件,它是进行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主要缺陷是认定过程建立在静态的标准基础之上,诸如申请人的学历,专业以及职业素质等,而忽视了对教师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等动态方面条件的要求,而这却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三)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我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在“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况下,应取消教师资格。否则他们取得的教师资格证就终身有效。?2?教师资格的终身制严重影响教师培训或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教师资格标准,严把入口关
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历上,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仍要严格其准入标准,应当尽快建立非师范类毕业生要获得教师资格必须到相应的教师教育机构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培训制度。当然,教师资格标准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学历要求上,更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上。教师资格制度的严格执行,首先要强化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要求,并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建议尽快制定一套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从而使得教师资格制度真正具有裁决教师资格的法律效力。
(二)健全准入制度,使其更具灵活性
教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必须是一流的,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应该严格把好思想品德关。思想品德的把关不应该是通过考试答题的形式来衡量,而应该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来解决,特别是通过对申请者毕业的学校、所在单位和所住的小区、街道等有关单位的调查来确定。
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原有的仅仅通过《心理学》课程的考试是远远达不到对教师心理健康审查的要求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考核,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可以将心理健康从身体健康检查的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项目单独列项。聘请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心理健康审查小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
加大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考核力度。特别是在当前面向全社会的教师资格认证已全面展开,社会人员普遍缺乏教育教学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这一措施显得
尤其重要。
(三)取消资格制度的终身制
取消资格制度的终身制是目前发达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趋势。许多国家规定资格证要定期更换,有效期一过必须重新确认。而我国资格条例只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情况下才取消教师资格,也就是说不违反以上规定资格证就具有终身合法性。终身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继续教育缺乏激励作用。因此,应进行定期更新制度,规定在有效期内获得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才能更换,但不能一刀切,对有特殊贡献的可以颁发终身资格证。
(四)完善现有的关于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规定
从目前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现状来看,我们对于教师资格的认定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严密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尽快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规定,对于不同层次师资在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上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实践的能力、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等方面都做出严格的规定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王奇.关于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范冰.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政策分析:一种国际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这同样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一种营造方式。随着越来越多教师们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起到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在展开具体问题的讲授时可以通过将知识点融入问题中让学生们来展开知识的获取,这不仅是对于大家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同时,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直观体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合理,只有那些和教学内容结合十分紧密,同时,也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问题才是更有价值的,这样的问题也能够更好的为探究式教学带来辅助功效。例如,在学习《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关键问题:①如何做才能让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得到提升呢?解答这个问题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立法工作的重要性,高质量的立法可以约束行政执法行为,可以联系《立法法》进行解释说明;②政府行使民主决策的原则,你赞同这些原则吗?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举例说明,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透彻掌握所学内容。高中政治课程中的不少教学内容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应用,尤其是对于法律认识的这些教学素材,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同样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应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这不仅是一种更为灵活生动的情境创设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能够不断深化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领会。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在展开时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想要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教师要有意识的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们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要让大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不断深化自己的这方面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平时对于生活的观察中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有着较好的实践意义。这不仅在于高中政治课程中很多教学知识点都和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展开对于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将会是很积极的推动。在学习《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个人成长的社会条件”“、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这几个问题的探究来逐渐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主的探讨问题,并且从许多资料中总结相关规律来深化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和改革,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政治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可以收获的教学成效。
三、合作学习的展开
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备课,但是,除了备课之外,教师还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因为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自己所备的课能够适用于大部分学生,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让所有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面向全体,那么教师所备的课堂就是失败的,无效的。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精力更加旺盛,个性也更强。他们都希望能够将知识学好,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受教师影响的方面比较多,如果教师讲课时语气和蔼,教学模式新颖,课堂气氛愉快而热烈,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迅速调动起来,接受知识也更轻松。反之,如果教师面色阴沉,言辞之间多有批评之语,教学方法陈旧,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知识也是消极接受,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备学生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让学生摆脱教材的羁绊
我们的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我们进行课题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但是,我们不能受到教材的羁绊,因为教材本身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死的知识讲活,让学生摆脱教材的固定模式,能够活学活用,灵活地掌握知识。和其他科目的教材不同,政治课的教材可以不按照教材顺序来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编排,也可以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大纲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并且,中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违背教材的、形式新鲜的编排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被激发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编排教材顺序时,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理,切不可为了改编而改编,只是单纯地打乱顺序,那样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有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不同单元的内容连着上。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成长根据地中第二课《家庭剧场》与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中第五课《我们不是水晶人》就可以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课的内容都是与秘密和隐私有关的,将他们连在一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样,教材也就用得更加灵活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因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声音、视频、图画并茂的优点来讲解政治知识,让我们的政治有理可循,有例可证,帮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论文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