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2: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网络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90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使用上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媒介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网络应用技能有待提高
关于对“目前你了解社会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问题的回答,92%的学生选择网络,60%的选择与人沟通,48%的学生选择书报,选择电视、社会实践及旅游的学生分别占42%、21%和16%。在有关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中,全部学生均选择每天都会上网,近5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达3—4小时,15%的学生达5—6小时。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进一步调查上网主要目的和常用功能时,96%的学生选择浏览新闻和社交互动,常用功能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新闻浏览、搜索查询、社交平台。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使用上以信息查询和信息交流为主,信息获取基本以日常新闻浏览和搜索引擎为渠道,信息交流主要以QQ和微信等聊天工具为平台。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应该学会更加创造性地利用网络来传播和创造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等。但目前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功能都是较为基础的传送信息和联系世界的功能,而能够开展较高层次网络应用的学生相对较少。网络媒介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内在功能极其强大的体系,就目前状况显示,大学生将其应用于学习、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使用网络的自控力和专注力较差,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近50%的学生在网络面前自控力和专注力较低,容易被庞大的网络信息牵制,无法有效地将网络用于个人预期的学习工作计划,只有38%的大学生能够控制自己,专注于自己的计划,不被其他网络信息干扰。在个案访谈中,受访者反映经常会“原本计划要上网完成一项作业,但等打开电脑后,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浏览网页或被弹出的新闻吸引,不经意间几个小时就过去,结果原本的计划没完成。”这表明大学生在网络面前的自控力还很低,将网络应用于个人发展的能力不足。这一现状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被动学习或“被”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下,发现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低。而网络是一个极其开放且庞大的信息体系,里面包含各种信息,这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将网络用于自我发展完善。在有关“当你有一项作业或工作完成需要在网上查询资料时,你能否在最短时间里搜集到有效信息”的调查中,有49%的学生表示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因为在搜索过程中总被其他信息干扰。这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并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工作或自我完善发展。
(三)对网络缺乏理性认知,辨识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不够全面和理性,缺乏批判性地甄别和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预判网络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网络信息存在过分信赖和依赖的现象,欠缺批判性地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对网络文化霸权现象缺乏理性和正确认识。在回答“当你在网上看到一则争议较大的热点事件时,你一般会作何反应”问题时,10%的学生选择随大流跟帖发表看法,不对事件进行思考分析,41%的学生选择围观不发表意见,静观其他人热议,这两类学生基本属于“被动型”网络使用者,一般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这其中学生随大流的心态对网络信息传播更为不利,因为缺乏理性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跟帖往往就是造成强大网络舆论压力背后的推手,这部分学生不经意间的跟帖,往往会形成意想不到的网络舆论压力,如果被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利用,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其余49%的学生相对比较积极,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浏览不同媒体报道,对比不同观点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能够保持较为清醒和理智的头脑,而小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甄别网络信息和传播网络信息时要全面而冷静地独立思考,以防被网络推手利用。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道德与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网络社会同样如此,没有法律规范约束的网络世界就像没有交通规则的马路一样,汽车行人无所拘束、肆意前行,会出现拥堵、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混乱状况,整个网络环境会变得乌烟瘴气。而法律就像是一张网,织得再密也会有洞,在“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思想下,如果没有道德意识的自我约束,网络秩序也无法得以保持,而在混乱的网络环境里,每一个网民都会深受其害。在关于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调查中,17%的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不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后果影响加以考虑,13%的学生认为所发信息为匿名,无需过多考虑,不会有太大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不能确定真伪信息时的心态,笔者进行了个案访谈,得到的答案是:网络世界都是匿名的,即便信息不真实也找不到自己,或者不需要负责。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网络法律意识,对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知之甚少。而匿名即可不加考虑后果说明这部分学生的不负责任以及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这是明显的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的表现。
二、推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明确教育理念,形成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合力
网络素养教育如同其他素质教育一样,效果不会短期见效,也不是某一单方力量能独自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方面形成共识,明确理念,理清思路,建立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对于高校而言,必须从理念上清醒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课程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和信息辨识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90后大学生是个性独立而有想法的一代,他们希望平等对话以及被理解、被认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再运用传统的说教式传授,而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让他们通过探究性、建构性地参与网络实践活动,认识网络的本质,理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建构自身的思想和认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与网络世界形成和谐关系,进而积极主动、负责任地参与网络世界建设。
(二)将媒介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意识直接、有效的方法。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加深,网络素养教育应尽早纳入大学生课程设置中。在高校,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已是随时随地可以实现。调查显示,我校8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3小时以上,而使用手机移动网络和公共WIFI上网的学生达到66%,这表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停留在网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友互动、发表言论以及推动舆论已成为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普遍淡薄且互联网相关法律并不完善,而大学生群体因社会阅历较少思想不成熟,他们在使用网络媒介时更加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控制,因而,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课堂体系是当前高校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校应尽快采取措施,多层次、全方位、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意识,制定合理规范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实践环节,从理论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应用和信息传播创新能力。
(三)充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网络教育阵地主动权
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才能在走上社会后挣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传统的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更应从心理上进行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激发就业主动性。所谓主动性,就是要落实到大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只有肯定了自我,对自己有了积极的认知,才能内化为对未来的自信及规划从而有进一步就业的动力。网络心理教育作为针对学生心理情况开展的教育工作,能根据学生碰到的具体状况进行引导疏通,以案例分享、同伴督导等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唤起他们对就业的主动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其个案的梳理对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网络心理教育中大量充实着这类材料,完全可以归类整理成稿后为就业专设板块,引导大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得失利弊,以及如何处理等,强化教育效果。
二、网络心理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在地点、行业、待遇等具体方面多有挑剔,不愿从事基层工作而倾向于到管理岗位任职;二是妄自菲薄,由于生源地、成绩、口才或其他特殊原因等感觉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挑战所谓的好工作。三是频繁跳槽,始终无法确认自己的职业定位,总觉得现有的工作无法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等。就业观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外部存在的机遇、挑战和危机把握不够充分,对客观环境与个人适配度的认知不到位。网络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形势从入学开始就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认知,使他们对客观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理性分析自身优缺点,跟踪记录他们的心理变化,分阶段予以帮助指导。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再择业”是较为可取的就业观念。网络心理教育可以从大学生过高或过低的心理预期出发,以各种实际案例作为借鉴,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在结构性失业趋势严峻的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找到一份工作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在相对柔和的教育方式下,使学生意识到一味的追求高薪、高职位的光鲜工作是不现实的,褪去外在光环,是否能从第一份工作中学习到足够的行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及人际关系才是决定长期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心理教育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不同,能较大程度地跳出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以引导梳理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情势和自主抉择,也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收。
三、网络心理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乐观面对就业困难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选择困难,有的学生陆续面试了多家单位被录取,却不知该如何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单位;第二是面试屡屡被拒绝,因此自怨自艾丧失信心;第三是不断攀比,与身边的亲友、同学反复对比,总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如他人,从而不愿落实单位。造成大学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很多,客观上的激烈竞争和人才相对饱和现象确实存在,但作为个人无法改变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显然是调整好自身的状态,尽快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初次就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理性面对问题,认清形势当机立断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无论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细致,身边亲友的询问如何琐碎,大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就业原则和目标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不应轻易为人左右想法,影响就业心态。每个大学生遇到的就业困难都不尽相同,这也是网络心理教育效果相对明显的原因,可以针对个案的不同境况细化指导。网络心理教育通过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不仅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也能使教育效果系统性、长期化,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生的就业困惑进行重点梳理,也有助于形成文档性材料便于对后续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例可循,能及时迅速的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扰却又不愿与人深谈,潜意识里存在逃避的心态,如果以网络心理教育的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持续指导,将大大降低学生的排斥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使他们能乐观的面对未知的困难。大学生经过网络心理教育的温和疏导,将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由此获得不断成长最终实现目标。
四、结语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
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选择功能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已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它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种种的网络道德危机,本文就这些现象展开论述,分析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伦理;大学生;失范;对策
在现如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们来说,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网络自然也不例外,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福祉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的广泛利用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使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变得方便,常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虚拟性为大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门窗,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补充,同时也加速了伦理学的传播运用”。[1]但是,它的积极意义并不能掩饰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它所引起的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也日益突出,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网络道德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1.从大学生的行为方面来说
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离,人情冷漠。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再加上现实社会中的压力与挫折,便转向虚拟的世界去寻求解脱和自我认同感。长此以往,就会使得相互的交流缺乏,变得孤僻、冷漠、缺失群体意识,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大学生涉猎不健康的网站,导致道德丧失。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控能力有限,使他们极容易沉湎于网络中,长期下来,使他们淡化道德认知,并且将在虚拟世界中看到的错误观念带到现实世界,引发暴力倾向和犯罪行为。
2.从大学生的情感方面来说
一方面,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岁左右,处于情感的冲动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使得他们对社会不满,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宣泄,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网络上。由于人们可以在上面自由的发表言论,很少有人质疑真假,他们和陌生的人网上聊天时,充斥着谎言与欺骗,并且乐此不疲,故此,大学生的网络诚信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从大学生的学习方面看,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严重
现如今,很多的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一旦无法上网就心烦气躁,觉得内心空虚无聊。“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生活使很多人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感。常见的情况是轻度依赖,即习惯了上网的人一旦无法上网就会有一种缺失感;而另一部分人的依赖程度则较深,进一步表现为网络沉迷甚至网络沉溺。”[2]这便使得他们在网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很多大学生依赖于网络,遇事都不愿动脑,只有三个字:上网查,这对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约束力不强,再加上他们的思维活跃,我行我素,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觉得受到压制,而在网络中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现今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高傲孤僻,容易产生孤独感,想要寻求网络去寄托自己的感情,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他们更加的脱离现实社会;再加上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和学业、就业等压力在现实中无法排解,就转去在网络中找寻自己的存在感。
2.来自网络本身的原因
网络社会并不是孤立的,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如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使得社会道德滑坡,网络社会也避免不了受到影响;其二、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导致了网络社会的复杂,在这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不健康的信息就乘机侵蚀着大学生们的道德心理,致其走上歪路。有调查显示,“约有31.4的上网学生不认为‘网上聊天撒谎是不道德的’,另有37.4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且由于网络社会的数字化和隐蔽性,为网上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3]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们道德的淡化。
3.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与不健全
网络伦理道德约束不是万能的,它还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但现如今,一方面因为网络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对网络规范的不够重视,我国在网络法规这方面显然做的还不够,法规不健全、滞后,而在每次出现失范后才补救的做法是抑制不了网络伦理失范的行为的,反而会让那些网络犯罪者无所约束而更加横行无忌。
三、防治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措施
1.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应加强自律能力,养成正确的上网心态
网络道德的遵守是无法强制的,它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的自觉自愿来实现,需要做到“慎独”。因此,大学生们必须意识到网络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在清醒认识到网络优缺点的前提下,提高道德自律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还要多与家人、朋友等交往,积极乐观的、正确的排解压力。
2.对网络来说,人们要看到其利弊的两面,再加以改进
网络的很多积极的特性是其他事物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做到扬长避短,积极发挥其优势的方面,“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条件,通过网上党校、青年在线、校园BBS等平台,制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还应积极构建家校信息网络平台,家校互通信息、双向交流,双管齐下,加强督导,提高德育效果。”[4]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完全否决它,它的巨大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看到它有益的一面。
3.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手段来进行规范与约束
法律的强制性可以弥补道德的缺陷。网络必须是一个道德空间,同时还必须是一个法制空间。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仅靠良心和舆论等是不可能完全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的。自1986年四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和法规。这表示我国对网络伦理规范越来越重视,尽管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但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将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定会营造出优良的网络环境。
网络作为一种高科技成果,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优良的网络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我们必须从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因素着手,进行改善,“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面对网络和使用网络,适度投入获得有效信息,防止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而导致网络伦理扭曲,引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从失范走向和谐,这是当前拯救大学生网络伦理秩序失范的必由之路。”[5]相信只要加以努力,一定能让网络更好的健康的为人类服务。(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芳,简述网络伦理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意义[J],科教纵横,2011,(3).
[2] 李斌,乔明珠,大学生网络伦理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1,(8).
[3] 宗华,轮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J],人文论坛.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评价与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一方面,网络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生党员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发生变化。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很容易在网络环境下被放大或者忽视。因此,要探讨网络对规范学生入党程序、党员教育、组织生活等方面的优势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学生党员的流动性对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的影响也很大。二是大学生党员评价的标准和维度。作为党员,大学生党员应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作为大学生,大学生党员应做好一名优秀大学生所应当做的,如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等。考虑到大学的特定环境,学生党员如何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学习和提高、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正确合理地评价党员的表现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三是大学生党员的上网习惯和要求。从尊重党员主体需求出发去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要充分调研大学生党员的上网习惯;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上级要求和学校工作重点,开发网络系统,设计党员评价网站的版式和内容;要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形式和合理的开发工具,以满足需要为前提来提升网络系统的界面友好型和易操作性;要着力提高学生党员的访问兴趣,使大学生党员乐于登陆和访问;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加强网络系统的功能设计,提高网络系统的实用性和操作的方便性。四是网络平台成果和信息的,拓宽宣传途径,扩大党员评价中优秀党员的影响力。大学生党员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对此,高校辅导员要深入网络,借助网络使工作内容深入学生党员。要考虑借助相关网络平台和实体宣传平台,网上网下互动,形成耦合场,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和扩散。
2.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党员评价与教育工作的难点
第一,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网络平台的优化设计保证党员的参与率。现在的网络流行元素太多,既要调研学生党员的需求和喜好,保证开发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党员乐意登陆和使用,又要保持网上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严格性。第二,研究适合目前形势的大学生党员评价和教育体系。提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党员评价标准,既要保持原则性,又要注意实际操作性。即,能提出为大部分党员同学认可的党员日常表现行为规范和大学生党员评价标准,提出可以量化的标准,设计合理高效的报表打印功能,方便支部书记和辅导员老师使用。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评价与教育实例分析
以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做法为例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针对学生党员的评价和教育问题开发了网上述责测评系统,下面以此为例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1.党员网上述责测评系统
党员网上述责评测系统需要进行注册后才能登陆,辅导员、支部书记、党员和普通同学有不同的访问权限。该系统的运作程序大致如下:学生党员在网上提交述责报告,总结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义务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全班同学和党支部同志可以看到每个党员的述责情况,并结合该党员的日常表现对其进行测评打分,测评项目包括思想觉悟、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日常生活等10个方面;支部综合网上意见和打分测评结果召开支部大会评价本支部党员一年学习工作情况,推荐优秀党员;辅导员根据各支部推荐情况汇总提交学院学生党总支讨论。全院同学网上投票产生优秀党员候选人;在学院总结大会上进行现场公开述责答辩,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委进行打分,评选本年度优秀党员。此外,党员的述责报告和测评结果,向通过注册的全院同学公开。支部书记可以审核本支部注册党员和学生情况,并汇总打印报表,形成本支部述责测评结果。辅导员具有审核通过支部书记的注册情况,并汇总各支部测评结果。全体党员都被需要参与党员网上述责测评,督促党员总结自己一年的工作,并由支部和同学一起对其进行监督和辅导。
2.党员网上述责测评工作的启示
第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由党员和普通同学对党员进行评价和督促,帮助党员成长,密切了党群关系。落后的党员受到同学的批评和督促,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得以在同学中传播。党员的群众观念进一步加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检验工作实绩的标准。网络的平等、公开和互动的特性促使教育主客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开展互动交流,有利于群众对党员的客观评价。网络环境下坚持好群众路线,要敢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更要提供网络平台让群众评价党员、教育党员。
第二,督促党员的学习成长。让学生党员向组织述责,向群众述责,每年一总结,每年一交流,每年一提高。而且党员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些项目上周围群众和党员比较满意,哪些项目上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找到下一年度自己的努力方向。党员在公开的述责和测评中,在网上和支部大会上可以充分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每年评选的优秀党员为大家树立了学习榜样。网络的公开性有利于督促学生党员自觉学习和成长。
第三,网上系统的建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了学生党员的学习和总结,尤其像出差、实习、出国的学生党员,可以借助这一系统参与支部活动,与大家进行交流,实现远程学习。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满足了实际工作需要。要善于借助新技术和新科技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只要选择合适网络流行元素,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学生党员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网络平台,就能提高学生党员学习和提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当今大学生还具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效仿、比较,寻找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喜欢用品牌来吸引同一群体的眼球,体现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展现个人高品位。大学生攀比、炫耀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购买到的产品送货上门,如有不满可沟通退货。这些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惠的心理。物流是网络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促进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
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如图1所示。购物前分析:网络营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诱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店的网站的特色风格、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网络广告的独特创新、亲朋好友及网络好友的推荐等。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信息渠道主要包括:消费的实际经验教训、个人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个人消费活动的记忆及使用同种产品的感受。外部渠道:亲朋好友的推荐、网络广告、大众媒体推动等。比较选择主要是:通过衡量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来选择是传统购物方式还是网络购物方式;比较商家的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选择可靠的商家;通过商品的描述、图片展示、质量评价等来确定产品。
购物中分析:网上支付手段有货到付款、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通过比较风险的大小,消费者选择可靠、可信的支付方式。等待产品的过程也是商家下达产品的订单、物流配送、接受产品的过程。配送的过程有可能出现货物损坏、丢失等现象,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
购买后分析:当消费者接受产品后,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物流问题、退换产品等,商家要及时与消费者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消费者使用完商品后,会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情况下会重复购买,做出好的评价,向周围好友推荐,对商家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满意会做出不满评价,对商家产生负面影响。
三、营销策略
影响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和便捷性。为此商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商家要保持与顾客沟通,倾听顾客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商家通过服务热线、在线QQ或旺旺等方式,实现一对一、双向的沟通,商家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完善产品和服务、解决购买中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完善退货制度:制定完整明确的退货程序;规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退货,费用谁来承担;退货时间及时。此外,消费者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维修。商家应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三包”或免费维修。如想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可设立全国联保。
2.在客户投诉的问题当中,物流配送问题占75%。商家应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利用第三方经营优势开展网络业务。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体系。
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需要正视时代带来的新的机遇,把握其优势和有利方面,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和思想教育,促进教学和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不良影响,摆脱网络控制和干扰,这点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音响播放器等多媒体技术不断革新,这些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手段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采用板书和讲授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详细说明,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二维平面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学习不够生动有趣,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依靠板书手写,效率低下,传递知识量少,讲述知识的时间较少。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
(1)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从而避免板书书写占用大量时间,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讲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前沿知识,拓宽知识范围。
(2)课件中可以使用视频、声音、图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网络的发展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不再拘泥于学校的范畴,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远距离授课。学生也可以从网上学习先进学校的公开课程,享受高水平的教学,学习先进知识。
2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远离网络毒瘤
网络信息庞杂纷乱,良莠不齐,应教育大学生了解网络的危害,抵御沉迷网络的风险,抵挡不良信息的影响,让网络真正成为为学习服务的工具,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开展网络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述沉迷网络的危害和惨痛后果,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网络的风险,能够引起重视,反观自身,进行思考和克制;论述大学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让大家理解大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学习、钻研、科研活动中。(2)鼓励大家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大家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珍贵的友谊,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树立榜样的作用,对大家抵御网络侵害具有积极的作用。
(3)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使用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可以及时地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4)从学校网络上进行监管和监督,禁止不良网站进入校园网。进行信息的筛选,隔离一些明显不当的网址,从源头处组织不良信息的侵入。
3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文化;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71-02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归根到底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西方文化中,道德泛指社会的价值判断或应然判断。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解释也非常丰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道”是无形之道,大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价值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可见,中西方关于道德的理解大致相同。在当代中国,道德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在承继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同时,注入了更多社会主义的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例如热爱祖国、集体意识、义务意识、为人民服务等。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道德不仅能够规范社会发展的健康性,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群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在网络中迅速发展,不同的道德观在这里相互碰撞。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筛选程度低等特点,所以在网络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共在的特点。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必然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在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观培养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积极的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一)有助于补充大学生道德体系内容
所谓积极的网络文化,其内容健康向上符合时代要求。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建立,本身需要与时俱进,在坚持传统道德理念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补充其内容,以体现时代性。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于先进道德理念的较高吸纳能力。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接受能力的群体,他们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而能够吸收积极的网络文化,将其转化为道德理念来补充自己道德体系的内容,这是主动接收;同时,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所以,积极的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得更多的信息接收者接受他人的认知结果,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这是被动吸收。无论主动或者被动,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道德体系。
(二)有助于检验大学生道德观的具体实践
网络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网民在网络中的具体活动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积极的网络文化也是网民良好道德观的体现。作为当代中国网民的主体,网络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平台,这个道德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积极的网络文化形成的过程。同时,积极的网络文化也成为检验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准则之一。这里之所以强调积极的网络文化,是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一个褒义词,它意味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那些消极的价值观不能称之为道德,故而只有积极的网络文化是道德的实践标准。在具体的实践中,积极的网络文化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它是一种被公认的、既定的和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理念,这种理念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道德观的实践相辅相成,这是理念与实践的互动。
二、消极的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一)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独立人格主要包括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行为方式、独立的社会认知等方面。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是社会发展潜力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之一。互联网是一个多元价值观互相碰撞的集合,而消极的网络文化,其内容表现出一种人云亦云,缺少独立思考和调查认知的状态,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目标的实现。网络信息量大,并且信息的筛选能力较为低下,这就需要大学生用自己的独立人格去感知,筛选出一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难免会出现对消极信息的接受,这些消极信息的传播,也就是大学生缺少独立人格的体现。所以,只有形成独立人格,大学生才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二)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在这个平台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化,使得人际交往由原来的直接交往变为间接交往,这种间接交往的方式,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真诚,同时其交流的内容也显得表面化,很难有深层次的表达。消极的网络文化充满着尔虞我诈与虚情假意,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正常的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都在这里显得无关紧要。我们所要培养的是真诚而又真实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不是虚拟世界带来的满足感,过多的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只能带来对于现实世界的厌恶。因此必须认识到现实世界以情感为纽带的人际交往能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