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理学术论文

护理学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2: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学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护理学术论文

第1篇

在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要求周围保持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在进行操作之前半个小时之内应该停止一切清扫活动,并减少除医护人员之外的一切人员的走动,避免周围环境尘土飞扬。在操作过程中应该保证操作台的清洁、无污染,在进行操作之前,要求护士对其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2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护士在无菌操作之前,应该将佩戴的各种饰品全部摘除,并对护士的指甲进行全面的检查消毒处理,按照临床护理的要求对手进行清洗和消毒,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护士佩戴口罩。

3使用物品的准备

首先,应该对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手套的包装、型号和大小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无菌治疗碗包的密封情况进行详细检查,查看其是否存在破损和返潮的现象,同时还应该对消毒条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看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其次,检查无菌持物钳包装是否存在破损的情况,无菌容器是否存在破损以及返潮的现象;再次,检查无菌溶液瓶El是否出现了松动的现象,整个瓶身是否存在损坏的情况,然后对容器内溶液的颜色、有无沉淀物、是否有絮状物以及是否澄清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保证容器内的溶液在有效期内使用;最后,检查棉签的使用期限,同时对消毒水的使用期限以及医用弯盘的清洁和干燥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4操作过程

4.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

使用这种器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无菌材料和器械等,在使用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方法是,首先,将无菌钳包打开,将装置放置于操作台上,然后在标签上标注清楚打开的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其次,将标签贴于无菌持物钳的容器壁外侧,使用无菌持物钳时应该保证前端闭合向下,不能接触到容器的瓶口,使用完毕之后应该将持物钳迅速放人容器内,并把密封盖盖好。在加持远距离的无菌物品时,应该连同装持物钳的容器一起搬到距离物品较近的距离进行操作,在进行物品加持过程中应该将容器的瓶口盖紧,避免物品接触到容器的边缘。

4.2无菌包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无菌包过程中,首先,在打开无菌包过程中,手不能接触无菌包的内侧,用手轻轻的打开无菌包,然后将系带轻轻的放在操作台的一侧。在无菌包中,无菌治疗巾包内消毒指示条码是变色的。在使用无菌钳加持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无菌包内如果还存在没有使用的物品时,应该按照原来的包装重新包裹起来,无菌包系带都是横向结扎,其有效期在一天之内,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将标签贴于无菌包的外侧。

4.3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无菌容器的过程中,应该用手托住底部,从无菌容器内部加持物品,然后将盖子全部打开,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物品容器的边缘污染容器。物品取出后应该立即将容器的盖子盖住,使用过程中无菌容器的使用期限也是一天。

4.4无菌溶液的使用方法

第2篇

护生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时期正是心理可塑性强的时期,也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4]。但是,有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水平较低,人际管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的得分较低[5]。同时,我院通过对黄冈市辖11个县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的护理专业调研问卷中显示医疗机构均强调要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2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培养护生的心理素质

2.1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大量临床工作实践证明,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护士的责任心和业务技术水平关系极大[7]。而护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将来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服务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受到当前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方面的影响和护生自身的原因(大多是独生子女),导致护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欠缺。所以,教师应加强对护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事例,比如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医疗差错事故,造成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病程迁延甚至危及生命,使护生认识到以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生的责任意识;另外,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的实训练习中,可以让护生参与实训的组织、管理,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还应培养护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向护生讲述护理界一些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用实际事例感染护生、号召护生,使护生对护理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热爱护理事业,愿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2.2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将人看作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组成的整体。因此,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护士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有研究表明,护生在校时期建立起来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其将来关怀护理工作的开展[8]。教师可以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引导护生体验、感悟和实施关怀。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示范教学时,将关怀知识和关怀技能清晰而准确地展示给护生,使护生体验到关爱,知道该如何在操作中去关爱服务对象。如教师在演示鼻饲法时设置临床案例:25床,李红,女,47岁,中学教师。因“舌癌”入院行手术切除,病人术后第一天,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比较虚弱,遵医嘱给予鼻饲流质饮食,补充营养。教师在准确细致地进行操作示范的同时随时运用关怀语言,如“您好,因为手术的原因您需要进行鼻饲补充营养来帮助您早日恢复健康。鼻饲的时候需要从鼻腔插入胃管,插胃管时可能有些不舒服,但如果配合好会很顺利的,一会儿在操作时我会随时提醒您怎样配合,操作时我的动作也会很轻柔的,所以请您不要紧张,好吗?”在插管的时候,当插至咽喉部(约14~16cm)时,嘱咐病人“请您现在做吞面条的动作,对,好的,您做得非常好”在用注射器抽取温水和流质饮食后,先将注射器在自己的手腕处试一下温度,感觉温度合适了再灌注到病人胃内。通过教师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引导护生观察和评判。在随后的实训教学中,还可以让护生用角色扮演法,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进行真人的鼻饲操作练习,然后让护生分别反思“在今天的操作中你关心病人了吗?你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你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在扮演病人接受操作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你对‘护士’的操作满意吗?”等等,请护生之间先互相评价,然后教师再对护生的操作及关怀行为进行评价,针对问题给出正确的信息,并将鼓励性和建设性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上述环节,逐步形成和发展护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

2.3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护生更倾向于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却不知道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因此,作为担任基础护理技术这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积极承担起指导护生人际交往的任务,在课堂上为护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沟通机会,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采取课前发言、课堂提问的方式既可以考察护生对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还能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再次大声复述一遍,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进行操作技能的传授时,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案例、情景、角色扮演、护理双向体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进行操作示范时,教师首先要做好与“患者”的解释和沟通;在进行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和“患者”解释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在操作考核时,将护患沟通记入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促使学生主动练习和强化。

2.4培养护生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

教师可利用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实训课培养护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首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临床护士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其次,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结合护士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贯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边做边学,教师边做边教。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基础护理操作原则,而不去过分地强调具体的操作步骤,让护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思索、探讨,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方法。

3结论

第3篇

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是患者最担心又最缺乏知识的一部份,如何让患者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伤害,是医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现将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医学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6月—2011年5月共安置起搏器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54.3岁;文化程度:文盲2例,高中以下学历例17例,大专学历8例,本科以上学历4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史最短5个月,最长17年,平均4.7年。

1.2方法

1.2.1起搏器介绍

采用的起搏器类型:其中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器(VVI)16例,全自动型起搏器(DDD)9例,P波抑制型心房起搏器(AAI)2例,频率应答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起搏器(VDDR)1例,频率应答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器(VVIR)1例,频率应答全自动型起搏器(DDDR)1例,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起搏器(VDD)1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静脉选用:其中头静脉19例,锁骨下静脉7例,其他静脉5例。

1.2.2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医学护理措施

1.2.2.1心理医学护理

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最担心的就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起搏器故障停止工作。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安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耐心地讲解永久性起搏器的工作原理,起搏器的常见故障的表现和处理措施,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和处理措施,让患者能科学、正确的看待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医务人员。

1.2.2.2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及起搏器工作情况

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意识状态变化,尤其要注意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同时要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做到故障早发现,早处理,尽量把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小。

1.2.2.3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医学护理

1.2.2.3.1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24h内禁止翻身,绝对卧床。术后7天内患侧肢体制动,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给予积极处理,如患者出现肩部肌肉抽动,可能为导线脱离,此时应立即给予处理。在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剧烈过激的动作。指导患者发现有敷料脱落或碰湿要及时更换;不穿过紧的内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出现局部红肿痛,甚至皮肤溃破,应积极给予处理[2】。

1.2.2.3.3.2术后教会患者自探脉搏监测脉搏应该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进行。监测脉搏应该坚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一般来说,每日正确探测脉搏,连续7天以上,每日脉搏比以前少7次或以上,应及时处理。

1.2.2.3.3.3一般在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头晕乏力等症状会随之改善或消失,但术后如果这些症状仍持续存在,尤其是发生在心室起搏的患者身上,应确诊是否为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3]。一旦确诊症状明显则需要更换房室顺序或心房同步起搏器。安置起搏器术后是否应该继续服药取决于患者原有疾病的病情发展。如果患者原来伴有其他心脏疾患或心功能较差,应该坚持服药,这样可以降低起搏器本身对心功能的影响。

1.2.2.3.3.4应说服患者,消除其顾虑,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功能锻炼应该在拆线后即可进行,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功能锻炼可能会有轻微的切口疼痛,这属正常现象,叮嘱患者在出院回家后仍应坚持下去。

1.2.2..4饮食医学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心情开朗、保持情绪稳定,同时要戒掉烟酒,吃饭不宜过饱[4]。应予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粗纤维素的低脂饮食,避免食入产气食物,防止便秘。

1.2.2.5出院指导

1.2.2.5.1随身携带起搏器担保卡担保卡上有您的姓名、地址、电话、心脏起搏器型号、起搏方式、起搏频率、植入日期及手术医生联系方式等,如遇到紧急情况时便于别人帮助。术后早期您不能做过量的体力活动,以感觉舒服、不过度疲劳为限制[5]。如散步、骑自行车、游泳、轻微的家务劳动。避免剧烈运动和用患侧肢体做暴力活动,以免猛烈拉动导线,造成导线折断。洗澡水温不要太高或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引起心跳加快。术前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术后可胜任一般的工作。但有些磁场大的环境可能会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如感到轻微的发热或心跳加速,请立即将设备关闭,心脏起搏器即可恢复正常工作。

1.2.2.5.2电吹风及电剃须刀不会影响心脏起搏器,但不要频繁地起闭开关,更不能放置于心脏起搏器之上。电烤箱、吸尘器、电熨斗、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食品加工器等也不会影响心脏起搏器,但要确保无漏电,以免有触电危险。在使用电磁炉和老式微波炉时应保持1米的距离,以免电磁辐射干扰心脏起搏器工作。不要把移动电话放在心脏起搏器同侧衣袋内通话时应尽量用心脏起搏器对侧的耳朵通话,与心脏起搏器的距离应保持在15cm之外,避免话机对心脏起搏器造成影响。避免接近强磁场和强电场、电台、电视发射站、雷达探测站、发电机、变压器等均有强磁场和强电场,应绝对禁止接近。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患者可以乘坐飞机,只要在机场向安检员出示起搏器识别卡,就不需要再从金属探测器走过,可以安全过关。

1.2.2.5.3每天起床后立即触摸检查自己的脉搏。每次数1分钟,如白天检查应先静坐5分钟后使心率慢下来,再触摸脉搏。活动后自身脉率可能较心脏起搏器基础频率增高。如脉率低于起搏器基础频率,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1.2.2.5.4在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必须长期观察和随访,这样对健康和生命才有保障。出院后半年内每1-3个月,到医院随访一次测起搏器功能,情况稳定后每半年随访1次。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应缩短随访时间。

2结果

3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皮肤感染。1例心律失常是由于电极移位造成的,1例出现皮肤感染是由于患者高龄皮下组织菲薄合并有糖尿病导致的。2例并发症经过积极处理后都痊愈出院。

3讨论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心脏起搏工程,起搏器技术不断更新,作为起搏器中的一种——永久性性心脏起搏器临床上主要用于所有需长时间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于安置久性性心脏起搏器的早期,常见原因多是由于起搏器故障、心内膜感染、电极移位等。由于心脏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而出现心室或心房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2)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多发生于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七天内,其中术后第一天最容易发生。原因常见于改变、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右心室过大、活动牵拉等。另外由于人在行走时上肢经常做摆动动作,这样可能会导致导线绝缘层破损或导线断裂,局部漏电,使心脏起搏器起搏失效。(3)起搏阈值增高:安置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7—14天阈值可增高2倍左右,四周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称生理性阈值升高。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则多为不正常,原因常见于电极与心内膜接触不良和电极位置不佳。(4)感染及皮肤坏死:全身感染比较少见,局部感染多由于瘦弱及高龄病人因皮下组织菲薄,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或是由于埋藏囊腔脓肿形成、炎症感染、积血引起。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消瘦的病人,且多发生在术后早期。原因多由于皮囊张力扩大,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引起。(5)起搏系统故障:起搏系统连接故障、电池不足、绝缘损害、线路不良、电极移位等故障,都会引起起搏失效或心律失常。(6)心功能减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如果本身就心功能比较差,安装起搏器只能解决心脏传导的问题,而无法解决心功能的问题,同时还会引起心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的可能。(7)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出现头胀、心慌、头昏、血管搏动等症状。(8)肢体功能障碍: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由于切口处疼痛或对起搏器不习惯等原因,患者多过度约束肢体活动,久之会引起关节韧带粘连,肌肉废用性萎缩,从而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第4篇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出现重度休克症状,腕部未触及脉搏或仅触及微弱脉搏,收缩压均<70mmHg,心率>130次/min。按照患者的失血原因可分为:外伤性出血者9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37例,消化道溃疡出血者33例,妇产科疾病出血者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97例,女32例,男65例,年龄21~59岁;对照组88例,女25例,男63例,年龄23~5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失血性休克患者入室后均给予紧急止血抢救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术室针对性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积极感受、药物依赖性、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总体健康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本文相关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整体生活治疗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术前护理

3.1.1基础护理

入室后,所有患者均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相对较粗的静脉进行穿刺,若穿刺受阻,则果断行静脉切开,为抢救争取时间。成功穿刺后,采取患者的血样送检,及时备血,并做好各项手术准备。若为闭合性腔内出血,则需常规生理盐水配肝素,并对自体血进行回收处理。在大量输血时,还应补充葡萄糖酸钙。在对患者抢救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皮温、色泽、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以及周围静脉的情况,若为胸部创伤或颅脑创伤者严禁头高脚低位,以免增加颅内出血量。若患者因失血过多而导致休克时,可使得尿量减少,甚至无尿,需及时留置尿管,以便监测尿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量及速度,并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

3.1.2呼吸道护理

给予有效吸氧并确保呼吸道通畅,失血性休克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在临床有效吸氧后,可极大的缓解患者的缺氧症状,改善因缺氧而对重要脏器的损伤,此外,还需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及咽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防窒息。此外,还需及早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协助麻醉师行气管插管,在患者发生呼吸以及心脏骤停情况时,及时给予患者心脏按压及相应的抢救措施。

3.1.3病情护理

在对患者补液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尿量,若患者突然心率减慢或血压增高,需调节输液速度,并采取合理措施,预防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恶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3.2术中护理

第5篇

①术后患者将进入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行常规吸氧;让患者处于平卧状,并将其头部偏向一边,避免出现窒息;另外还需要检测患者的尿量情况,而输液量可根据患者尿量情况进行适当调整。②口腔护理。患者在禁食期间需进行口腔护理,2次/d;患者在可以进食之后,在三餐之后均需要用漱口液漱口;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不能下咽唾液,进而避免因唾液细菌进入食管后引起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口瘘。③术后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切口处是否存在裂开、感染、渗血等情况,另外还需要保持敷料的清洁度。

2胃肠减压管护理

为了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可加强胃肠减压管护理,术后4d内都需要持续给予患者胃肠减压,在降压过程中需详细观察、记录胃肠减压的性质和引流液的量及性质,若有必要可低压冲洗胃管(一般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以此来保证胃肠减压管的通畅性,进而有效降低发生吻合口瘘的几率;术后24~48h患者胃肠减压管引流液中若出现大量血液,同时患者伴有脉搏加快、烦躁、血压下降或者尿量减少症状时,其表示可能出现吻合口出血,此时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叮嘱患者禁食。

3饮食指导

术后待患者恢复肠蠕动及排气后便可将胃管拔除,然后可让患者少量引用温水,若患者未出现腹胀或呕吐症状则可在第2d少量进流质饮食,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有流质饮食——半流质——软食,在食物中尽量多食用含有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患者的饮食原则最好以“少量多餐”为主。

4健康指导

由于临床行食管癌手术,其手术的自身原因及对食管癌患者机体的影响,使得在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将出现急剧下滑现象。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一方面术后需要做好呼吸道准备工作,另外教会患者如何正确咳痰、咳嗽方法,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等),并叮嘱患者注意保暖以及保持口腔卫生。除上述以外,还可指导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腹式深呼吸或肺功能锻炼活动。

5结果

本组选取的42例病例,其住院时间为14~40d,平均为(28±3.5)d。其中有1例患者并发吻合口瘘,但经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均治愈。本组患者的切口恢复情况良好,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均较高。

第6篇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选样的方法,将2014年9月~11月护理专科2013级共12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同一年级专科班护生;已完成相关内容理论教学;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学生按顺序进行编号,按照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64名)与对照组(65名)。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进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即老师讲解示教,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1.2.2观察组

引用Microteaching教学理论设计穿脱手术衣技能微型教学流程,即将穿脱手术衣整体操作项目拆分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相对独立完整,又可测量重复的7个小操作,并对每一个小操作制定具体步骤、练习目标及效果评价,形成连续完整的操作链。将整合细化的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告知学生,老师分节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每一部分达标后进入下一部分练习,逐个突破。在练习过程中,老师用手机对操作学生进行拍摄,包括拍摄独立的项目操作及整体操作过程。拍摄视频参照评分标准进行个人、学生、教师三方点评。

1.3效果评价

1.3.1操作考核

实验课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考核分洗手(20分)、穿脱手术衣(50分)、戴脱手套(30分),总分100分。采用一对一考核形式,并且带教教师不参与考核。

1.3.2调查问卷

实验结束后发放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对护理教学内容、方式满意度;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为确保调查问卷真实有效,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问卷。设计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满意度测评表,共发放问卷12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两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

实验组在洗手、穿脱手术衣、戴脱手套及总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教学评价比较

实验组教学与教师满意度分别为92.19%、95.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微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本研究采用微型教学法进行授课,将穿脱手术衣完整的操作项目细化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7个独立小操作,便于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突破各环节,由简入深螺旋式提高操作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准确、有序、流畅完成整项操作。在练习时,学生能从完成及完善一个个小操作中获得一定成就感,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另外,通过拍摄记录学生操作动作、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主动查找问题,再由带教老师点评错误或需改进之处,加深操作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同时能扬长避短,有助于学生对操作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个操作技能。

3.2微型教学授课方式得到学生认可

第7篇

关键词: 语料库 中外护理学 论文标题

1.引言

学术期刊论文是研究者们获取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能恰当并且准确反映出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的标题十分必要,它通常是吸引读者停下脚步潜心阅读的前提条件。好的标题能加速读者的搜索定位时间,它在、阅读和收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学者们在汲取国外期刊的研究精华的同时,也将各自的发现用英文展现出来,期待传播得更广。但由于二语的缘故,会出现语法错误、结构不当、用语口语化等问题。很多论文的英文标题就是中文题目的直接翻译。科学论文具有独特的写作体裁,其标题作为论文的缩影,更需要注意遵循它的写作范式,而不能简单地直译。选取中外护理学论文的英文标题建立专门用途语料库,比较分析标题的结构和话语功能,以期在英文标题的撰写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论文标题的研究综述

从事语篇体裁分析的国内外研究者们对学术论文的摘要、引言、结论等部分都做过详尽的比较分析,其中论文的标题也是讨论的重点之一。研究者们拿不同学科的论文标题进行比较,分析集中在标题的长度、标题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Haggan 区分了文学、语言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的论文题目,他总结了标题的三种基本结构:完整句子结构、复合句结构及占大部分的名词性短语结构。Soler选取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综述论对比,发现完整句子结构的标题最能体现生物科学学术论文的特性。Wang和Bai做的医学类论文的研究表明名词性短语结构的标题所占比重最大。庞继贤和陈B对比分析了中外应用语言学标题结构差异,提议国内论文作者少使用“研究”“初探”等词,并深入探究作者的拟题策略所隐含的社会文化依据。有关医学类的标题研究还有张晓枚等利用语料库分析中医药类论文标题中介词的分布特点及用法。而护理学的论文标题研究相对很少。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入手,期望借助语料库这个工具展现护理学论文标题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

3.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15至2016年间发表的护理学权威期刊的论文标题建立两个语料库:一个是国外期刊标题语料库(IJT),来源于Oncology Nursing Forum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共99条,形符数为1264;另一个是国内期刊标题语料库(CJT),来源于《护理学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共90条,形符数为1349。利用AntConc软件比较两个语料库的高频词汇,同时细分标题的结构特点,分析该特点的语用功能。

4.研究结果

4.1标题的高频词汇

使用语料库工具的词表功能分别显示两个语料库的词表,发现IJT的高频实词和CJT的有差异,见表1(因两个语料库大小很接近,就没有列出词频比率)。

表1 IJT和CJT的标题高频实词词频比较

表1中仅仅列出排名前六的高频实词。在IJT中,词频最高的是cancer,查看它的索引会发现这些标题都体现出一个主题,那就是癌症,这说明IJT收录的这些期刊对癌症关注度很高。而在CJT中,排名第一的是patients,表明这些文章的出发点是病人本身而不是疾病。另外,analysis在CJT中使用频率较高,反映出此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比如meta分析。而在IJT中,analysis出现的概率很少,只有两次。这个发现同庞继贤、陈B的研究有重合的地方,即不要过多使用“分析”之类的词语。

4.2标题的结构类型

参照Haggan和Soler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标题结构划分为名词短语结构、复合型结构和完整句子结构。名词短语结构又可细分为:

4.2.1一个名词短语,如Center of Excellence to Build Nursing Scholarship and Improve Health Care in Italy.

4.2.2多个名词短语,如The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workplace violence against nurses in Harbin.

4.2.3分词短语,如Using Photovoice to Explore Nigerian Immigrants,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复合型结构是指通过冒号或破折号连接主标题和副标题,如Moral Distress Amo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Report of an Institution-Wide Survey。完整句子结构出现频率较少,如Narrative education cultivates caring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表2从整体上显示CJT和IJT标题类别所占的比重。

表2 CJT和IJT标题别

从表2可以发现CJT和IJT的标题都是以名词短语结构为最多,其次是复合型结构,完整句子结构最少。这和Haggan的结论部分一致,即标题结构由名词短语构成的比例最高。相对于IJT来说,CJT标题结构呈现出更明显的对名词短语结构的偏好,所占比例超过90%。而两个语料库都体现了完整句子结构标题出现概率很小,仅有一例。这说明不管是国内期刊还是国外期刊都很少使用句子作为标题。表3将名词短语结构标题进一步细化,分成一个名词短语结构(NP),多个名词短语结构(nNP)和分词短语结构(PaP)。

表3 CJT和IJT标题中名词短语结构类别

IJT的名词短语标题结构类别分布比较均衡,分别为一个名词短语结构(47.5%),多个名词短语结构(33.8%),分词短语结构(18.8%)。而CJT中超过半数是一个名词短语结构(68.7%),分词短语结构仅占2.4%,结构分布差异大。

4.3 标题的语用功能

从上述的语料库统计中发现大部分护理学标题采用的是名词短语结构。通过检索两个语料库的词表,可以找到这两个语料库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见表4。

表4 CJT和IJT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

综合两个语料库,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有and, of, in,the。介词and用于连接两个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Build Nursing Scholarship and Improve Health Care),of表示所属关系(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Family Nursing Knowledge Into Clinical Practice),in指示研究范围(in Italy,in the United States),the主要用于限定(the Relationship)。综合以上的高频词所体现的功能,可以发现期刊论文标题的话语功能有:体现研究对象,体现研究范围,体现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目的,体现研究问题,等等。

5.结语

通过对所收集的国内外护理期刊标题的语言和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国内护理期刊标题同国外一样,都是以名词短语结构为主,但存在结构形式较单一的问题:名词短语结构标题主要是单个名词短语加后置修饰语形式,分词短语结构较少;另外复合型结构标题也要少于国外期刊。这说明国内护理学论文英文标题的撰写和国外的主流习惯还有一定的差别。通过分析标题中的介词总结出标题的语用功能。标题能表明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是什么,非常清楚明了,这进一步说明标题的重要性及写好英文标题的必要性。

标题,作为学术论文的精髓,值得研究者们细细斟酌。本次研究仅仅是一个小型的初步探讨,存在语料不够多的问题,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希望本研究能够对研究者英文标题的撰写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Haggan,M.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2):293-317.

[2]Nwogu,K. N.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tructure and func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997.16(2):119-138.

[3]Soler,V. 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7.26(1):90-102.

[4]Yang, R.& 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2003.22: 365-385.

[5]Wang,Y.& Bai,Y.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388-399.

[6]曹睿赵硕.科技论文标题的结构和语言特征――以Science和Nature为例[J].外语教学,2014.35(2):35-39.

[7]梁茂成,李文中,徐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6-80.

[8]庞继贤,陈B.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5(1):189-200.

[9]姚克勤, 姜亚军.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标题的历时研究[J].外语研究, 2010(3):36-39.

第8篇

一、思想政治方面

1.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及临时指性指令任务。在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活动中,真正做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紧密联系科室实际,深入思考目前工作中急需改进、急需创新的地方,把为病人办好事,办实为自觉行动;教导护理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岗位,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为病人服务。珍惜好的工作环境条件,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2.认真积极准备,迎接“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以及“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活动的检查,并把此项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贯穿在护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护理工作中,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抓好护理质量管理,改善服务。

3.当选河南省优秀护士。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护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

二、业务工作方面

1.截止到XX年11月30日共收治患者873人,其中急诊患者159人次,手术603例,气管切开患者79人次,病危人数35例。其中包括脑干肿瘤,听神经瘤,脑动脉瘤,椎管肿瘤、面肌痉挛等。

2.病区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指标合格率为100%,然而,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待改进:患者基础护理有待加强;病房管理陪护人员太多;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欠佳,服务态度有需进一步提高。组织全科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跟踪监控,希望这方面的问题能得到根本解决。

3.护理新业务方面,今年下半年开展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截止到截止到XX年11月30日共穿刺110例。

4.由于全民医保及合作医院的建立,患者人数量剧增,并且急诊患者数量剧增,经常处于加床状态。现有护理人员16人,床:护=1:0.4,距卫生厅要求神经外科床:护=1:0.6,还有一定差距,危重患者多,护理工作量大,现护理工作开展仍有一定困难。

三、护士的继续教育

1.在科内采用晨会交接班、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组织小讲课每周一次;每月科内组织一次业务学习,由科室老专家及博士学历的医生讲解神经外科专科知识,培养护理人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表达问题能力。

2.组织人员按时参加护理部举办的业务讲座。

3.为了更好的使用监护仪、微量泵、血糖仪等仪器,组织邀请相关厂家人员讲解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使大家常学习,更新知识。

4.每月组织了护理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均在93分以上。每季度组织科室护士一次专科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在95分。

5.全年护理人员外出参加省内会议共有5人次,1人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

6.目前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6人,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10人(其中3人正在读护理本科)。

四、护理教学

全年共接待省内护理进修人员1人次,接受护理实习人员50人次。护理见习人员3人次。

五、撰写的护理学术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