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意经济论文

创意经济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2: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意经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意经济论文

第1篇

目前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比如洪涓、刘甦等通过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对比,认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社会文化环境、人才培养、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法制环境等方面需要提高。宋泓明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从产业前景、园区政策以及政府推动三个方面提出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量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文嫮,胡兵等以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人才、技术、宽容、政策、基础设施这五个因素对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发现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作用主要是通过邻近省域间的溢出效应来体现,技术因素在推动当前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韩顺法,陶卓民等设计了一套能够反映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31个省区市的文化创意指数空间分布状况,回归后发现区域文化创意指数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本身发展模式和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另外有少数研究试图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经济结构转型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无相关研究。而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文化创新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否对经济机构转型过程带来影响,经济结构转型是否又会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相互影响。

2实证研究

本文中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代表经济结构转型效果,用TS表示;用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用CI表示。2004年以后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03年以前的数据不可以直接获得。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指标,选取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来代替。虽然两者在指标统计上有所出入,但并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质内容。本研究数据取样区间为1992~2013年。相关计算和分析均在运行Eviews6.0的基础上完成。

2.1单位根检验由于进行协整检验前,要求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序列都存在“趋势性变化”,这可能导致伪回归,因此有必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又由于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可以有效消除样本的异方差性,因此单位根检验的序列为取对数后的序列。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置信区间下LNCI和LNTS均存在单位根,均为不平稳序列。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置信区间下,DLNCI数据平稳,在5%的置信区间下,DLNTS数据平稳。因此判断,在5%的置信区间下CI、TS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2.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或者是D阶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第二步检验的单整性。如果为稳定序列,那么Yt,Xt为(1,1)阶协整,本文中我们用ADF检验方法检验残差项的单整性。如果平稳,则说明协整关系存在,从而确定经济结构转型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反之,别说明协整关系不成立,变量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对残差项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如图所示,在1%的置信区间下残差项为平稳序列,表明经济结构转型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存在,但这种关系是否是一种因果关系,需进一步做格兰杰因果检验。

2.3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经济结构转型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短期均衡关系,滞后2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经济结构转型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5%的置信区间下,文化创意发展是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的格兰杰原因。

3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考察1992~2013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长期均衡关系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我们得出结论:经济结构转型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格兰杰原因,经济结构转型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另一个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作为文化之都,北京市应该发挥文化中心的优势,积极贯彻实施《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文化与科技、金融、影视艺术、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北京市拥有全国最高的高校密度,拥有雄厚的科技基础,发达的金融市场,大量的影视公司以及影视从业人员,便捷的现代服务业,这些保证了文化产业与之融合的基础条件。通过产业融合,产业渗透能够积极发挥其他产业的优势,比如科技产业的研发优势能够对于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持,大量影视公司、影视从业人员的存在能够促进广播、电影电视产业的发展。大量金融公司的存在能够保证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方便文化产业避开较长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快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使文化产业拥有良好的运营基础。

(2)积极贯彻实施已出台的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件,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政策来扶持不同区县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北京市不同区县已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差异化集聚。针对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来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形成当地的强势产业,快速推动其具备造血功能。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峰头水库向东管理处经济困难灌区

【论文摘要】分析了峰头水库当前存在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提出必须着重做好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及体制改革和扩大再生产,提高水库水利用率两项工作,才能摆脱困境,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峰头水库位于云霄县北部马铺乡境内,是漳江灌区的骨干工程,工程于l974年开始投建,1987年建成投入运行。水库集雨面积为333km,总库容1.77亿。,有效库容为1.5亿。,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5亿。,峰头水库承担28万亩的灌溉面积,其范围北起峰头水库,南至东山县全境,东至漳浦县的杜浔镇,西到诏安县的盐仑西张一带,共包括四个县的20个乡镇,其中云霄10.9万亩,东山14.4万亩,诏安0.7万亩,漳浦2.0万亩。峰头水库自1987年投产至2004年18年间,年平均从向东渠供水850万,电站尾水供水727万,两者合计1577万m。,仅占峰头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的4.1左右。峰头水库水量较为充沛,从建库以后历年径流量与实际承担灌溉的用水量比较,该水库的利用率较低,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峰头水库已于1993年、1994年相继建成左岸和右岸电站,装机9000kW,年平均发电量为2250万度,每度电电价为0.27元,年收入在600万元左右,以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峰头水库于1987年成立漳州市峰头水库管理局,隶属于漳州市水利局,为副处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25人,其中干部30人、职工70人、临时工25人。平均每年发电收入600多万元,职工工资200多万元,借贷利息支出近200万元,其它支出100多万元。目前单位只能保证基本工资,贷款无法偿还,处境较艰难。

1当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1借贷多。单位不堪重负

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单位借贷建电站,1994年左右岸两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共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1997年根据漳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峰头水库向东渠道扩建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承建,水库管理局担负渠道段7.1kni,和车头岭输水隧道的施工队任务,总投资1286万元。为了完成工程建设,单位又向银行借贷800万元。2002~2004年又连续碰到P一97枯水年份,电站因发电量少,收入有限,为了支付职工工资和正常费用,单位又向电力公司借款500万元,以上三项共计借款2800万元,每年需支付利息近200万元。

1.2水库的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峰头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近期为23万亩,远期28万亩,随着时间推移20多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根据最新调查核实,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①原设计灌溉面积包括四个县,云霄、东山、漳浦及诏安,现已明确只有云霄、东山两个县需要峰头水库供水,其他两个县不需要;②原设计规划有东山湾围垦,诏安湾围垦,现已明确该项目上级不批准实施;③现有灌区面积经调查为8.69万亩,灌区内还有杜塘水库、碗窑水库、车圩水尾支流供水,每年平均供水量只占库多年平均来水的4.1左右,以上三点原因造成水库的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1.3水价不到位,农业水费征收困难

在峰头水库和向东渠建设过程中,云霄人民作出很大贡献,在大集体时期群众都是“三自带”参加建设。工程建成投产后,群众用水要收费,一时群众难于接受,造成水费征收困难。1987~2000年,单位没有收到一分钱水费,2000年8月云霄政府召开了峰头水库管理局、县水利局、向东渠道管理处等单位的协调会。订出农业用水、水库放水一星期收费300元,居民用水放水按实际量向自来水公司收费,峰头水库和向东管理处四六分成,峰头四成,向东管理处六成。自2000年以来每年收水费6~7万元左右。峰头管理局是自收自支单位,水价不到位水费征收困难。

1.4人员多。负担重

原设想是将向东管理处和峰头管理局合并,编制为140人。然而,工程建成以后没合并,人员又按原编制140人招收。所以每年支付给职工工资要200多万元。以上4点是峰头水库管理局目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2解决经济困难的对策建议

2.1抓住机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1)明确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闽政办[2004]84号)和福建省水利厅转发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的通知,(闽水[2004]水管51号)的方件精神,结合峰头水库管理局实际,制定水库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报漳州市政府批准实施。峰头水库是大型水利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价形成和计收机制不合理、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行也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水库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差的主要原因,而且给水库的安全运行也带来了隐患,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势必带来了老化失修,积病成溢。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首先要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峰头水库管理局负责水库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漳州水利局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水库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漳州市人民政府是水库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水库工程管理,落实运行维修经费,组织抢险加固等。在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方面,峰头水库工程应由市水利局、峰头水库管理局和漳州市人民政府负安全责任;②要划分类别、确定性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关条文规定:峰头水库即承担农业灌溉、防洪等公益性任务;又兼有供水、发电等经营,由于单位存在着亏损情况,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故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③是内部机构设置。事业管理机构人员,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规定:大型水库管理人员定编为54人;生产性项目方面,左右岸两座电站人员为40人,总计为94人;这些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事业管理机构人员54人工资、福利应由市财政支付,水库维修费也由政府支付,两项约200万左右。

此外还要规范财务制度,严格资金管理。要确定财政支付的范围和方式,积极筹集水库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严格控制资金管理。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提高养护水平。精简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严格区分事企,规范经营活动。水库管理局要对内部承担防洪、灌溉等公益性职能和供水、发电等经营性职能进行严格划分,做到事企分开,财务预算独立核算。

(3)体制改革的措施。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机构、人事、劳动、分配等相关制度改革。第一,要按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不合理的科室;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国标责任制度;第二,对科室负责人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职责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要认真学好文件,理解文件精神实质,抓住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只有依靠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2.2利用古雷港口的供水契机扩大再生产

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位于福建省南端的东山湾东侧,漳浦县境内。是漳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重点区域。规划总面积278kmz,其中陆域面积130kmz,海域面积148kmz(浅海滩涂面积55kmz)。区内深水岸线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土地平坦、水电供应有保障。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兼备了建设临时海工业基地所必需而十分难得的各项有利条件,十分适宜布局钢铁、石化、能源、造船等大型临海工业项目。淡水是开发区不可缺少的资源,根据规划,近期日供水量为30万吨,远期日供水量为60万吨

峰头水库多年平均流量为11.69m。/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亿m。,而古雷港口开发区近期日供水量为30吨,考虑到5的管网和未可预见损失,原水取水3.65m3/s,年引水总量为1.15亿m3。在97设计枯水年份,水库年均水量为2.44亿m。,扣除供给古雷开发区需水量30万吨,即年均水量为1.15亿m。,尚有余水1.29亿m。,可供给其他用户,故近期由峰头水库向古雷开发区日供水30万吨有保证。按每吨水0.15元计算,水库向开发区年供水1.15亿m。,年收入为1725万元。扣除水资源费每吨2分,成本3分,年纯收入为1150万元,可以大大提高水库经济效益。

第3篇

当前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与世界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作为贸易出口国,往往必须具备领先于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因为只有技术创新,拥有了新产品与新工艺,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具备出口的潜质,因此,对于出口国而言,国际贸易的进行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作为贸易进口国,由于国际贸易所存在的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势必会对进口国技术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贸易双方人才、设备等技术水平差距过大,更会激发进口国去适应外来的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在知识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世界网络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形式,从静态角度出发,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势必会提高自身的出口潜力,因而增强其国际贸易水平;同时,从动态角度出发,国际贸易的开始势必会给我国现存技术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给其技术创新带来动力。因此,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对其技术创新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利用外来技术大力开展自身的技术创新,为其经济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技术在其发展中的内生化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演进的过程,其中有两条主线尤为明显:一是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二是从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从传统贸易理论开始,就对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不仅依赖于具备各种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如何组合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这是最早的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提法之一,这种技术可以在固定的生产要素条件与一定的规模下实现产出最大化以及产品多样化,而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以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绩效,即劳动生产率。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意识到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早在19世纪早期,Torrens(1844)就意识到在知识与国际交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区。Mill(1848)对基于技术发展的国际贸易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Bloomfield(1978)系统分析了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并认为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对技术差距理论中涉及的要素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将有关国际贸易中技术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技术的定义显然与现代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认为技术就是提高劳动者能力和设备水平,从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虽然众多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贸易发展中存在技术的影响,但在理论发展中对于技术创新的见解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分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分工的改善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斯密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劳动的分工,会对国家的贸易模式及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把国家自身存在的比较优势归因于贸易所带来的外在技术创新。

因此,这两个学派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斯密一派认为技术创新是源于劳工分工的内生变量,而李嘉图一派则认为技术创新是贸易所带来的外生变量。虽然,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是对于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分歧,没有明显的界定,所以在古典贸易理论中对技术本身缺乏系统的定义,导致技术在贸易理论中被纯粹的认定为外生变量,即便如此,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国际贸易过程中有关技术的认知在日后其理论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之后的很长时期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技术方面的演进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贸易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理论再将技术创新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中,由古典贸易理论中所提出的技术的重要性被忽视,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的背景下,以生产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贸易中各国间存在的技术差异,其中以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

H-O模型主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要素禀赋及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角度阐述其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之前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古典贸易理论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将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成两个独立的概念,忽略了技术在贸易模式中的重要性。实际上,H-O模型把经济增长排除在其模型之外,关注的只是贸易的静态层面,单考察了生产要素差异所带了的比较优势,而忽略技术之间的扩散对贸易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由于H-O模型对于贸易中技术因素的忽视,从而使技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处于迷失阶段。

直到20世纪中期,众多学者又逐渐开始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即技术因素重新被纳入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中。随着新禀赋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将RD(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知识视为国家非常重要的禀赋之一,同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技术同样视为国家重要的禀赋之一。国际市场存在的竞争越发激烈,新产品不断增加,外生的技术差异虽然在经济增长中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内生技术创新对于经济进一步增长显得更为迫切,这就使众多学者从外生技术对贸易的影响转为更深一步的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其模式的变化。

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中,由于各个国家在产品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差异,从技术创新以及传播的角度研究贸易的产生及其所带来的贸易模式的变动,为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发展奠定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兴起,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转变为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开始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Krugman(1979)开始将技术引进到贸易模型中,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里所指的技术创新还局限在外生的,无法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以解释。

20世纪80年代所产生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融合,为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之后贸易理论研究超越之前静态层次的研究,使得技术成为贸易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企业异质贸易理论成为当今贸易理论的代表,即新―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Melitz(2003)提出来的,主要是在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基本假定下,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具有不同生产率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效应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优胜劣汰的选择使得拥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步入出口市场,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淡出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同一行业内的资源也将低生产率的企业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使高生产率企业利润及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从而使整体行业生产率及整体经济实现增长。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贸易理论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释,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生产率及利润必定会加大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该理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模型框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但该理论为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三、基于中国国情下的国际贸易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地大物博的优势以及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优于发达国家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局面全部打开,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进出口贸易日渐频繁。对发达国家相比,作为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发达国家新产品进入市场,必定会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造成很大的冲击,本土企业若想继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就务必开展技术创新,赶超外来的先进技术水平,以此与外来竞争者相抗衡,因此,国际贸易间接地成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其次,国际贸易开展的过程中先进的出口国在将新产品传输到我国的同时,也将其产品所具有的工艺与技术水平传递过来,由于技术溢出的发生,给我国同行企业带来了模仿的契机,在模仿先进技术的同时,使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第三,如果先进出口国本身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领先技术水平,我们在引进这些产品以后本身就具有了先进技术设备,这可以称为有形的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在引进先进技术产品的同时会要求具有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企业员工经过培训之后吸收了外来先进技术,这就相当于给本土企业带来一定隐形技术创新;第四,由于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际贸易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会影响我国积极改善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机制,对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为了更合理的使用先进技术往往需要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及转变,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创新意识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第五,在起始的贸易谈判阶段,先进的出口国为了使进口国更加全面与详细的了解产品特性,促成贸易实现的目的,出口国会在合理的限制内演示产品性能,若交易失败,出口国的技术已经产生一定的技术扩散,而这种扩散也会一定程度的给进口国带来技术创新;

最后,国际技术贸易是贸易双方技术传播与创新的最直接方式,进口国在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中不仅会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还会从人力资本、生产水平等其他方面认识到自身与出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进口国的再次适应性创新。总而言之,上述的各种方式都会增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掀动自身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逐渐减少对此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加之我国自身的二次创新,很有可能领先于国际市场上同产品的技术水平,成为产品垄断供给者。

因此,我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激发自身的技术创新,从静态层面上看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增加自身的技术存储量;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从动态层面提高了我国技术创新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了创新制度环境的形成,为今后我国步入发达国家之列甚至赶超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呈高幅度的增长,而出口能力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贸易的出口国一般具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国际贸易对于作为贸易出口国的中国有关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从静态层面来说,我国只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才更有可能拥有新技术与工艺,这才具备出口产品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国为了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就会充分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其次,从动态层面来说,出口贸易必将会带来一定的技术扩散,我国的技术优势会在对外贸易的进行中逐渐丧失,因此,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放任其流失而无作为,在技术丧失的同时会逐渐丧失其出口国的技术优势以及出口地位,

另一种是持续的开展技术创新,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出口地位加大创新的力度,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制胜,当然,我国遵循了后者选择;第三,在贸易双方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出口国可以根据进口国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寻找产品技术的不足改进技术,开展新的技术创新;第四,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得为之后开展技术创新提供经济保障,同时,技术领先国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资金强有力的保证下,技术领先国为了保持这种优势,更加激发了其对于技术创新的动力;

最后,国际技术贸易作为技术传播与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虽然可以给进口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看似是出口国技术的流失,实际上是出口国传播的次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在本国经济中已经明显落后,因此,适时的转移次核心技术从而获得可观的回报对于出口国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后盾。总而言之,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更要保持自身的先发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适时的将逐渐淘汰的新技术转换成国际贸易中的利得,对于我国积累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语

纵观国际贸易理论中技术的演变,由最初肯定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到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经历了相当长的迷失阶段,直到今天,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国进一步开展国际贸易的源动力。不管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新贸易理论,都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因素具有一定的肯定,在这里,我们只着重探讨了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事实上,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存在有互动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技术创新提高了我国新产品的研发水平,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因此产品技术含量更高,品种更加的多样化,是我国作为出口国占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第二,技术创新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大力发展,导致分工专业化,更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第三,技术创新提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与产品核心竞争力,而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与自身优势上,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扩大我国产品价格等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生产技术与产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地位;

第四,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创新,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结果,他们迅速的改变着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与效益,网络技术创新更加剧了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因此,技术创新反作用与国际贸易,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进行就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中飞速发展的。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钻石模型;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69-03

1 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这里主要用于研究唐山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唐山为什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完整的“钻石模型体系”。

(1)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信、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

(2)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增长率等。

(3)相关及支柱产业: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

(5)机会: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如世界或地域需求的剧烈波动、政府的政策变化、战争等,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6)政府:指政府政策与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2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

从“钻石模型”的角度,着重分析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现状。

2.1 生产要素

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唐山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21处,其中一、二批不可移动文物点836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点485处。唐山市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见下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级重点文物单位10处,县(区)级保护单位62处,但这些只是初级生产要素。近几年来,唐山市进一步加大了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投资1.5亿元扩建了唐山市博物馆,投资近1.5亿元在迁安、丰润和乐亭分别建成综合性博物馆,投入3000万元对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进行保护,筹集2300多万元对纪念馆重新布展,拨款149.7万元用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拨款30万元用于更换和竖立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2.2 需求条件

文化消费需求是指市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文化消费需求状况决定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决定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状况。目前唐山市文化消费需求呈上涨趋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442.4亿元,首次迈入5000亿大关,在河北省排名第一。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增速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5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69.9亿元,同比增长1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6.0亿元,同比增长10.9%。唐山市人均GDP在71626元左右,在全省位列第一名,已进入文化消费高速增长期,因此具备一定的市场需求。

2.3 相关及支柱产业

近年来唐山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受到各界关注,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即在其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下游产业的文化产业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能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市场机会,而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则会增加文化产业的知识与文化含量,从而可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4 政府支持方面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唐山市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其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唐山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了《唐山市振兴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振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了唐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委托中国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编制了《唐山渤海明珠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南湖中央公园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乐亭三岛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此外,还制订了《唐山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创建文化名城实施意见》、《唐山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文化支撑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出版了文化产业蓝皮书《唐山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各项政策保障。唐山市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作为重要抓手,下大力气抓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储备、签约和落地,形成了以工业文化、演艺文化、地域文化、旅游休闲文化和影视动漫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5 机遇

在不断强化自身实力的同时,唐山市注重利用各种机遇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首先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针对性、实践性极强的判断和论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两大一新”的战略目标。其次是多年来文化建设的成果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从2003年起,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增长势头明显快于一般经济领域。再次,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文化产业创新形式、拓宽渠道提供了技术支持,极大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使传播渠道拓宽、传播速率加快,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3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3.1 文化创意产业优化了唐山市的结构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的结构模式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文化创意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成为城市另类的增长空间。

3.2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了唐山经济增长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把文化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文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刺激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大批人才,带动唐山市经济的发展。

3.3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唐山市经济价值提升

城市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在相同条件下,对产业附加值和观念价值的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价值的有效提升。

3.4 文化创意产业增强了唐山市的吸引力

Ashworth和Vogt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提升城市形象,起到“地域营销”的作用。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有效的城市地域营销既可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输出城市文化和张扬城市个性,树立城市品牌优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牌,从而增加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福良,张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34.

[2]程波,姜蕊苹.重庆市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J].经济论坛,2011(3).

[3]王兴全,孙洁.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分析[J].社会科学,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