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2: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平面设计职位信息主要内容
平面广告设计(海报);标志VI设计;包装设计及装潢设计;网页平面设计;书籍、杂志、报纸的编辑与排版;各种宣传印刷设计。
(二)平面设计职业素养主要内容
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手绘草图;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服从管理;工作积极主动;沟通能力强;心理健康等。
二、平面设计职业工作过程
(一)承接设计任务
承接设计任务时需要沟通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应变能力;思维敏捷;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能够快速理解和分析,调动自身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客户解决问题,在接受设计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难题,怎样处理和解决需要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这需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学习方法。
(二)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
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需要有很强的捕捉新鲜和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过程也是激发设计创意灵感的过程,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会在这个阶段中总结收集信息资料的不同特点和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设计创意的实施铺垫原创素材。
(三)设计创意
设计创意的表现主要依靠设计师手绘草图的功底;也有人说电脑更好的表现创意,凡是在设计行当中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普遍认为用徒手绘制出创意表现草图更能完好的体现设计师脑子中的原创性启发,与客户沟通最便利。电脑容易让人有依赖感,各种素材充斥网络,令人眼花缭乱,其诱惑力强于独立原创性的思考,抄袭和拼贴的痕迹很强,是设计创意之大忌。设计创意包括图形图像的创意、文字字体字形的创意、色彩色调的创意、版面构成的创意等创意工作。是设计师艺术素养和操作技术的娴熟程度等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是设计师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
三、电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与研究
(一)根据平面设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设计
1.对职业岗位的体验与认知是职业教育学习的驱动力
在职业教育之前首先必须要进行职业准入制的教育,职业岗位的体验与认知让新入学的学生开始不断地注入职业的理念,强化职业技能的认知。其次才能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再次与企业合作使学生逐步进入职场,成为一个职业人。就高职院校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来说,新入学的学生对平面设计职业的认知几乎是零,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未来职业生涯是什么样的,即使学过美术基础也是达不到平面设计职业能力的要求标准,学生的学习是在盲目的,无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没有学习的驱动力,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很短的课程内只能教授一些软件技术操作,而更重要的平面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往往被忽略或是空白,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提高,其结果是适应不了企业用工的需要,形成了平面设计职业教育的致命缺陷。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职业的认识与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首要课程,也是最重要的入职前教育阶段,职业岗位的体验是对职业岗位性质的认知是最好的途径,让学生下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体验生活,聘请企业专家或是管理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教育,与企业中的设计师们一起进行设计活动,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不同设计工作过程步骤、方法和所需要使用的软件工具,体验设计师的工作环境和与客户的沟通技巧,基本掌握设计流程和需要的技能,在体验期间学生要融入企业文化和工作状态之中才能真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未来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能力强的职业人。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培训教师(设计师)、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等进行课程设计,这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教学方法。
2.根据平面设计职业工作技术特点进行课程分类
通过职业准入制阶段的职业教育和与企业接触,学院随时了解到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养的要求标准,制定和调整更新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已达到符合职业岗位技能的标准要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这里我们通过对平面设计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调研,与企业合作共同总结了平面设计职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力求通用性和实用性。
(1)绘画基础课程是培养平面设计职业人才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绘画基础课程训练才能够提升,我们知道绘画基础好的设计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设计元素的表现力,给人以美感,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不排除有少数人没有绘画基础也可以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他们对平面设计感兴趣并去研究它。但大多数设计师是经过很好的专业训练,因此,绘画基础课程是培养平面设计职业人才的基础。绘画基础课程主要完成两大块的学习任务:一是对形体结构及彩色的把握,主要应用于创意阶段的图形图像结构;版面结构;色彩运用等。二是速写的能力提高,主要应用于与客户交流;勾画创意草图;创造创新能力;完成原创设计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形体的创造力,在塑造形体训练过程中就要加进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合成结构,也就是把两个形体合成一个形体过程的训练,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达到创造性的表现。
(2)设计基础课程是培养创造能力和掌握运用形式美法则的必经之路创造力、创新力是设计师职业生涯的生命力,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就没有设计,在设计工作中先人为我们总结了众多的形式美法则,这些规律为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产生原创的设计作品,使设计作品注入生命力。主要完成对图形图像设计的理解(平面构成);色彩设计(色彩构成);成型设计(立体构成)三大构成基础,重点学会用图形图像讲述与沟通,进行信息传达的能力。
(3)电脑平面设计技术课程是现代平面设计职业的必备设计工具主要任务是学习计算机设计软件,并如何使用这些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与制作样品,除掌握手绘草图外,还要掌握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设计软件已经达到了能够随心所欲进行创意设计,已经分不清你是否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有些所谓的设计师依赖于计算机设计软件的特效、字体、摄影图片以及网络的丰富素材,而丢弃了设计的原创性,机械运用设计软件这些功能,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是与设计内容主题要求不相符,素材的拼贴效果非常明显,这也使得平面设计行业的设计水平在不断下降的原因。真正的设计师是让计算机设计软件成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原创创意服务,软件中的各种效果使用是依据原创的需要,素材的选择也是为原创服务,不是依赖于在素材中寻找灵感创意,要想设计出与众不同、内涵寓意深刻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在原创设计能力上下功夫,这是平面设计职业能力的体现。
(4)电脑平面设计应用课程是让现代短板印刷设备和网络成为设计师的帮手主要任务是把学到的设计软件技能力,应用到为设计创意原创,要了解到设计项目本身就是一道难解的题,设计师的职能就是解题的人,你如果是高手的话,那就是设计创意原创性和设计软件技能高度融合,现代设备和网络变成设计师的帮手,设计师不是现代设备和网络的傀儡。通过教学项目案例的实际操作,按照工作过程的程序,利用行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会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并利用平面设计工作室的特性,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校企师资力量,共同设计学习情境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实训,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工作状态,进而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当学生在面对各种职场时,没有陌生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电脑平面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涵盖目前平面设计职业主要设计内容有平面广告设计(海报、路牌、灯箱、展牌展架、菜单、名片等);标志VI设计(各种公共标识、形象标志、VI形象设计手册);包装设计(包装盒、箱、瓶、罐等);书籍装帧设计(杂志、报纸、样本、说明书、书籍等);室内外装饰设计(家居);网页设计(界面、图标、按钮、广告条等)。
(5)平面设计师素质能力培养课程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平面设计师素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平时作业展示,相互学习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形成竞争;参观专业设计展览,领略前沿设计动向;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求发展;请专家走进校园讲学,引入新的设计理念;走访相关院校进行横向学术交流;利用校内的社团活动,增强组织、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电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基于平面设计工作过程的程序进行设计,教学项目来源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是校企联手制定,教学任务也是由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承担,授课实训地方在学院或在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是一个客户角色,讲授项目的要求、标准、注意事项等;其次是课堂上的组织者、技能的教练员和质量的评判员的等角色。学生通过教学做的教学过程,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力,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分析信息,找出解决的方法,制定计划方案,方案修订和执行,从中寻找正确解决的方案,并积累设计经验。
四、课程考核评价
(一)学生之间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估是对自己设计水平重新认识的过程,学生之间评价是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自律、,增强自我学习和感悟理解力,自己给自己打分数,也能检验学生的自身品德和设计师应具备的谦虚、不骄傲,不自负,高尚的情操。
(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阶段性的考察,观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团队意识、工作认真态度、勤于思维、活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进行评价,对实训项目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三)行业技能取证评价
学生参加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检验学校职业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尺度,也是学生进入职场时,已经达到职业教育标准水平的一种证明,招聘时企业还会参考这个证明来安排职位。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训练环节,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的专业训练过程,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理论计算、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规划、设计思想。
课程设计论文准备
(1)课程设计(论文)开始前应准备好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等必要
的教学文件,以及教学参考资料、范例等。
(2)在满足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设计选题应使学生得
到较全面的能力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做到参数、指标或侧重点不同,避免因工作任务雷同而出现抄袭现象。
2、课程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配备和职责
(1)指导教师应在课程设计(论文)开始时向学生下达任务书并公布具体
考核方式。
(2)指导教师应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出勤、工作进度,保证足够的指导时间,
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适当组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查学生完成的设计论文,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
将课程设计论文资料整理齐全,按要求存档,并填写有关报表。
3、课程设计论文的任务书和指导书
(1)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由指导教师拟订、撰写,经系主任
审查后,在布置课程设计(论文)任务时印发给学生。
(2)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论文)题目、已知技
术参数(题目背景)、设计(论证、调研)要求、设计(分析)方法、指导教师与系主任签字。
(3)课程设计(论文)指导书应包括设计步骤、设计要点、主要技术步骤
和关键分析、方案比较内容等。
4、成绩评定与资料归档
(1)学生课程设计论文完成后,由学生按要求装订成册,指导教师应组织
评审。课程设计论文成绩根据学生的考勤、课程设计论文完成质量综合评定,其权重由教学基层单位确定。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
(2)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填写《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课程论文)工作总结表》。
(3)课程设计(论文)成果及相关材料由学院保留四年。对于优秀课程设
计(论文),保管期限可适当延长或移交学校档案室存档。
课程设计论文要求
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应包括:
1.封面
2.任务书
3.目录
4.正文
(1).论文题目;
(2).技术参数、设计步骤;
(3).设计理论分析方法
(4).设计结论及其分析
5.参考文献
注意:绝不允许课程设计论文雷同,一经发现全部计为零分! (即便课程设计的内容相同或相近,在文字叙述中也要有自己独有的文字表达出 来,所有的图都要自己画,一旦发现报告中出现网络下载的图片取消成绩) 课程设计论文的格式要求:
论文使用A4纸打印,中文字符一律使用宋体,西文字符一律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一级标题采用小三号字加粗,两端对齐,段后空一行;二级标题采用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两端对齐,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题目、目录、附录、参考文献等标题采用小三号字加粗,居中对齐,段后空一行。
图标题应在一级编号下顺序编号,如图1.1、图1.2、图2.1、图2.2??,居中置于图的正下方,段后空一行。
表标题应在一级编号下顺序编号,如表1.1、表1.2、表2.1、表2.2??,居中置于表的正上方,段前空一行。
页眉采用五号字居中注明“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字样,页脚采用五号字居中标注页码(摘要和目录采用罗马数字,其它采用阿拉伯数字)。
(1)篇幅
课程设计论文的篇幅为3--4千字左右。
(2)装订
论文按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的顺序装订成册。
题目:
1.1课程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课程设计上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按照企业实际药物分离纯化生产过程进行教学,依次讲授基本原理、萃取技术、蒸馏技术、色谱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固液分离技术、固相析出技术、干燥技术和电泳技术。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涉及一些工程计算等工程性比较强的内容,学生可以把这些知识作为兴趣课后学习,而在课堂上要精选分离纯化基础原理、技术等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且适当引入新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探索现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要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奠定必要、足够的理论基础,同时注意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完整性,在淡化理论的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2积极引导启发鼓励
学生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职业的具体工作过程不了解,意识不到课程内容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适当给学生介绍药品生产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流程,同时建立生产工艺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在整个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接触,多去理解学生的感受,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1.3合理导入适当拓展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不仅要选用合适的教材,还要提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学生反应,以合理的速度引导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绪论作为教学的开始,是该课程的第一堂课,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后续的教学,也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绪论中对整个课程的导入很关键,以后讲授每个章节时对章节的导入也很重要,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教材的内容总是滞后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关注最近研究进展,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技术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自己的科研经验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例如薄层色谱是实验室广泛应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其原理、操作在课本中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但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课本里面学不到的,教师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出来,传授给学生。另外还要补充一些GMP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介绍药物从研发到制成成品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4方法多样合理搭配
本课程理论深奥抽象,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教学中如果仅用语言和板书进行讲述,缺乏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会对很多知识点理解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传统教学方式更为直观。它能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还能解决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开阔学生眼界、拓宽知识面。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实验室条件很难跟上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也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制药机械,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新技术、新设备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展示完整的工艺流程,加深印象。但多媒体包含知识量大,授课速度快,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多媒体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用板书将知识点进行归纳,适当提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控制授课节奏,给学生留出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教学方式有很多种,要合理搭配,取长补短。
1.5适当举例激发兴趣
教材编写通常采用的是学术用语,如果整节课都进行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课堂气氛会陷入枯燥、沉闷的状态。应该适当调整方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及先进性。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增加活跃的气氛,也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讲授每章节的内容时,为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其求知欲,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情景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讲授膜分离时,让学生看到实验室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滤纸过滤;在环境保护方面,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液膜法处理废水;为学生介绍在进行海水淡化时用到的电渗析技术;也给学生介绍海带(生物膜)富集碘的原因。
1.6重视实验校企结合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实训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目前受实训学时和条件的限制,实验内容的安排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无需思考就能得到结果,这种实训模式不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在开展实训之前要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过程,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近年来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迅速渗透到生产中的各个领域。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企业岗位职责要求和最新的分离纯化技术信息之外,教师还应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组织学生参观药品生产企业,让学生参与药品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了解书本和实际生产上的差距,弥补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开拓学生眼界。
1.7过程考核发挥导向作用
传统的考核结果往往只考虑期末卷面成绩,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忽略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末总成绩(百分制)=期末考试卷面成绩(50%)+课堂出勤及回答问题表现(20%)+小论文撰写(10%)+实训操作(20%)。考核方式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查阅文献资料,设计一个具体的方案,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另外要求学生对课程有所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小结
问卷中涉及学员教学参与程度、学习动力、网络资源利用三四个项目共8个问题,其中教学参与度3道题,学习动力1道题,资源利用4道题。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年8月至9月之间,历时约一个月,这期间由于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未列入调查范围,从大学二、三、四年级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二学员40名,大三学员40名,大四学员40名。由于院校的特殊性,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包括本院各个专业。问卷采取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式,由相关学员分别带到自习教室或者宿舍发放,并当场回收,确保问卷有效率,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结果分析
1.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教学时空受限。
作为部队院校,由于管理上的特殊性,学员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受到限制,网络资源利用有严格的管理审查程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员利用信息化资源的空闲时间。信息化资源利用调查显示:63.3%的学员接触民网时间每周在1小时以下,72.5%的学员接触时间在3小时以下。如何利用一些规定范围内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其利用率一直是军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热点。
2.激励措施不充分,学员教学参与程度不高。
现行的教学考核机制重“教”而轻“学”,这在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机制能将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能力培养情况进行及时反馈,通过学生考核来评价教师授课质量。经调查显示85%的学员课上较少或者仅是偶尔,甚至根本不参与课上互动。原因多在于不好意思(28.5%)或者跟不上教员进度(35.7%),还有些学员不善于表述(18.4%)或者怕说错了(8.3%),另外,还有7.5%的学员出于从众心理———别人不参与,2.5%认为教员不会注意到自己,所以懒得回答了,其他原因占5.8%。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学员有13以上是为了争取好成绩。如何广泛调动学员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教学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难题。
3.展示平台较少,学习兴趣不浓。
据调查显示,39.2%的学员学习动力来源于为今后发展做准备,还有28.3%的学员出于争当优秀学员或者不给连队“拉后腿”,仅有23.3%的学员是感兴趣才学习。如何激发学员兴趣是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三、《大学物理》实验班课程设计
1.教学内容,注重把握“一个方向”。
这也就是瞄准教学内容为军事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增强学科军事应用背景,例如在导体教学中我们引入了电磁脉冲武器的内容,从军事问题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电磁感应学习时又介绍了系列电磁炮的工作原理,为学员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而光电效应部分也涉及了微光夜视仪的知识,等等。
2.教学方法,遵循“两条原则”。
其一,以“学员位主体”,通过学员主动参与,设置本讲小教员、实验小助手等,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其二,以“教员为主导”,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讲座课,讨论课等,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
3.教学手段,突出“三点运用”。
首先,突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拓展教学时空:在实验班教学中,为了克服学员时间不自由、上网不方便的问题,利用大学物理辅导时间,安排适当教室,使学员完成课前预习,课后查找资料的部分任务,减轻课下负担。其次突出课上互动平台的运用,体现课堂参与:在内容适当的位置设置“本讲小教员”,根据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选取学员完成部分内容的讲解,而对于一些习题课,可放宽学员讲解时间,比例可增加到授课时间的50%,这有助于学员课后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最后,突出课外教学环节的运用,强化知识探索———小论文、小制作,甚至是制作一道题目的动画(可用PPT、MATLAB等各类软件)作业的布置,都使得学员课后要不断地尝试、探索,这种探索的过程就是学员创新、实践等各种能力提高的过程。
4.考核方式,体现“四化特色”。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考核模式,不仅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本文根据我院现状,结合现有资源,建立了一套模块化的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人员多元化、考核制度健全化的综合考核体系。
5.教学效果分析。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采用按学号顺序分组的办法,5~6人一组,但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发现小组的学生差异很大,有的小组学生普遍基础不好,导致设计工作难以进行。2010年起,学校采取了以学习基础来划分设计小组的办法,每个组分配一名成绩好的同学为种子学生,每个组内包含一名基础成绩差的同学,其余3名同学按照学号顺序来分配小组。经过2010年到201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划分设计小组效果不错,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2设计地点的选择
课程设计起初选择在教室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的手册、标准等由学生从图书馆借来使用。由于手册多而且多数比较厚重,同时受教室墙壁的阻隔,妨碍了图书的共享。2012年起,图书馆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开辟了自然科学阅览室,藏有工程类的样本书和期刊。阅览室的环境特别方便学生进行手册查询,也弥补了设计手册复本的不足,提高了学生设计的效率。
3设计过程的控制
课程设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为使学生尽快进入设计角色,并自始至终地保持积极主动完成课程设计的热情,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明确设计任务,给出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和考核要求,让学生尽快熟悉设计对象。由主讲教师就课程设计目的、要求、设计任务、题目等安排向学生交底,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启发提示。
2)帮助学生理清设计思路,落实掌握设计方法。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展览中将减速器设计过程中“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重点。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经验设计、设计计算与结构尺寸确定等方面的正确运用和处理,使学生体会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将强度、结构、工艺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设计过程加强和巩固,使设计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是设计能力的2个主要方面,而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体的主要阶段,也是一个难点,为此提出结构设计要完整、清楚地表达设计意图,准确、合理地满足设计要求,把2/3的时间用于装配草图设计、装配图的绘制。同时课程设计全过程中突出结构设计,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设计新颖结构,将结构工艺性和经济性作为评价结构设计合理性的主要方面。总之,组内的每个学生都需要完成装配草图设计、装配图的绘制。而拆零件图的工作,则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4设计结果的评定
课程设计完成后,按小组进行结业答辩。设计综合成绩按照图纸质量、说明书、答辩情况及综合设计表现,按百分制评分(平时60%,答辩40%)。
5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小组进行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互学,还培养了团队精神。
2)在图书馆开展课程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
3)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确保每个学生得到锻炼。
(一)教育目标工程教育应当以培养工程师为己任。教育目标应该体现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今后能够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等内容。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使命或教育目的的分类型、分层次的规定。6所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与工程专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信息见表1。表1表明,6所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大多用“高素质”“拔尖创新”“高级专门”以及“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等词汇来修饰;但C大学的学校人才培养使命相对具体。关于专业教育目标,6所大学主要关注知识基础和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类型,较少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这实质上是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知识和做事的层面。
(二)预期学习结果教育目标和预期学习结果是课程改革的“指南针”。预期学习结果是对教育目标的细化,使之达到可操作、可实施的程度。预期学习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毕业时期望的和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准,它常常与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态度有关。6所大学课程计划中预期学习结果的关键信息见表2所示。表2表明,6所大学工程教育的预期学习结果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维度设置上大体一致。但不同学校设计的预期学习结果内涵也有差异。例如,A大学和E大学在知识要求中将经济管理知识单列;C大学特别强调工具性知识和社会发展及相关领域知识。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知识”要求的趋同性,说明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得到了重视,但技术知识的分化、交叉与快速变化的特性没有受重视,工程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被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高校对工程的本质和工程实践的时代特性没有精准地把握。又如,关于学习结果的技能要求,C大学独树一帜,将终身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协调、合作与竞争能力纳入其中。关于态度要求,6所大学的表述非常泛化,还停留在精神、思想、素养、意识层面。可见,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还需更关注21世纪工程师职业新形象和工程实践新特征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最终学习结果的桥梁。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类别、内容、学分比例、选课性质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课程模块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为规范统计口径,本研究将课程类别分为以下7类:(1)通识通选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理论课,外语、体育和计算机工具类课程以及学校单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自然科学课程,指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3)学科技术基础课程,指大类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技术基础知识课或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程,是指直接针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5)专业方向课,是指单独划专业分类的课程,包括分组方向选修、分模块选修、分课程群选修等;(6)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对立于课堂教学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具体课程涵盖的实验、研讨和课外自学,但包括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设计;(7)单独设置的跨学科选修课。数据分析表明,6所学校课程学分总数从160~208不等;通识通选课总学分数超过40的学校有5所;自然科学课程学分平均为26;学科技术基础课学分从21.5~54,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从14~45不等,这两类课程学分配置差异较大,说明课程学分设置被学校认识的重要程度有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类课程的学分数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超过20%这一标准来衡量,6所学校的通识通选课比例全部超过该标准,学科技术基础课比例有5所学校超过该标准,集中实践环节有3所学校超过该标准。自然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均低于总学分的20%。关于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分别有3所和2所大学单独设置了该类型。图1还表明,自然科学类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变化不大,全距R=6.2;学科技术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有波动,全距R=16.8,上异常值为30.2%,下异常值为13.4%;集中实践环节的下异常值为B大学的8.8%。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学校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说明了专业课程(学科技术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和跨学科课程)中必修与选修的学分配置情况。从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学,选修学分高达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学,选修学分低至7;这说明这两所大学对选修课程的功能和学生学习选择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学选修课程比例大体相同。图2显示了各学校专业类课程提供的选修课程门数的差异。如果单从选修门数的绝对值来看,A大学高居榜首,其值为51;C大学最少,其值为8;选修课提供门数有下异常值,为C大学的8。绝对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说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要考察可选门数与应选学分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表明单位学分可选门数越多。从表3可以看出,D大学和A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高,可以推论,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高。B大学和E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低,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低。
(四)实践环节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工程教育尤为重要。从6所大学课程计划的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看,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案例大学的实践环节类别和学分配置见表4。表4显示,集中实践环节的类别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军训、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综合项目设计。值得指出的是,“综合项目设计”本应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学分设置(4~5学分)还是采用学校(3所)来看,均没有凸显该类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富有个性化的是,A大学设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2学分),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学研究、接触教授的机会。C大学设置了创新拓展项目(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C大学还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联合体。这代表着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环节方面的创新。
(五)学习经验与评价关于学习经验,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多没有专门规定。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学习经验,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课程与教学的要求中,个别大学还规定了课程内部各教学环节的学时要求。例如,A大学的课程计划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有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和2门研究型教学的课程(Seminar);每门课程的学时由5部分组成:授课、实验、讨论、上机和课外学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设计相应环节。又如,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人格标准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学、分小组学习、项目作业以及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再如,F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了“Project课程”,即项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经验,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取科学研究的学习经验。上述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学习评价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程度总体不高。从6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捕捉到的关于学习评价方式,大致可归结为2类。第一类是“简化”模式,以E大学为典型。在课程计划中有一项“考核分配”的要求,规定了所列课程是“考试”或“考察”,仅此而已。第二类是“对应”模式,以C大学为典型。C大学除了在课程计划中表明考核方式外,还对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限定,要求评价方法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要求相对应。例如,对“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评价方法是“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对“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评价方法为“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和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紧扣学习预期结果,其改革的先进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鉴。
二、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呈现了案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的教育目标、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结构、实践环节、学习经验与评价等关键要素。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角度进一步考察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深入探讨这些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揭示其潜在成因,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一)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分析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使命还是专业教育目标,大多没有体现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学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声誉的研究型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所需工程师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突出培养工程人才这一重点。其二,从学习结果来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是分离关系,没有体现工程实践的整合能力观。虽然知识要求面较广,但没有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技能要求还只是一般本科生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没有体现“工程师”的能力特质;态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谈,不易操作和评价。其三,从课程结构来看,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首先,总学分数偏高,这意味着课内学时太多,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内涵不够丰富。这些现状与工程教育的实践特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四,从学习经验和评价来看,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学习经验的设计仅停留在研讨课、双语课等形式层面,远没有触及工程实践的本质。学习评价仍以“考试”或“考察”为主,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几乎看不出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学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与能力标准相对应进行学习评价,但这只是一个尝试,实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不高,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问题颇多。若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视角审视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课程目标呈现趋同化特点,各校之间“相互借鉴”表述空泛,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同时,课程目标还呈现智性化特点,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4],断失了工业界需求这一“活水源头”。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紧紧围绕工程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没有很好地吸纳工业界对工程师特质的诉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工业界企业雇主的参与,似乎只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脱离工业企业和工程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划分课程结构。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划分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在获得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牺牲了学科交叉的机会,而跨学科思维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可见,课程结构的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结;二是学科课程之间的分离,各类知识缺乏渗透和有机联系。上述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为何改革从未间断但问题仍很严重?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指导有关。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质、面向当代工程实践,如何谈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过度科学化的课程割裂了工程实践的整体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整体工程观”[5]是指导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
三、结论与建议
(1)高职生的职业面向。数控技术专业高职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数控机床的操作、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加工编程技术、数控机床的维护与维修、制造类企业产品的销售与生产管理。就业范围为机械、电子、模具、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军工等行业企业。同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毕业时,学生要求获得毕业证书以及加工中心操作工或数控铣工或数控车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2)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是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地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机床,熟悉数控加工的编程指令,掌握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编程的方法与技巧,综合运用数控加工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职业岗位打好坚实基础。
(3)课程教材模块设计过程。根据教学规律要求和核心能力的可融合性,首先组合设计出许多教学模块,同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的内容要求,有重点的取舍模块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各模块在学生未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完成模块教学应采取的方式、模块的权重和分值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确定模块教学所需的学时数,最后将教学模块合理归类并组合为课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分为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项目和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三个教学模块。
2课程教材模块设计
2.1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模块
(1)教学目标。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模块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具体机床操作的技能上,包括机械设备的操控技能和数控设备的操控技能。该模块主要是通过设计各个设备的实际操作练习项目来实现相关技能的培养。这个模块主要是要保证学生的设备操作时间,即要保证每个学生的设备操作时间。该模块不需要单独设计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只须单独设计各种设备操作技能考核的项目。
(2)教学内容。从内容上该模块应包括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数控车操作。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等专业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它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
2.2数控加工工艺模块
(1)教学目标。数控加工工艺技能模块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数控加工工艺制定能力上,可适当降低对相关知识的理论拓展。比如,工程材料可重点讲解各种常用材料的类型及一些机械性能,而可少讲一些材料组织方面的理论知识;切削方面的知识可重点讲解切削用量的具体确定方法,而少讲一些切削原理方面的知识。确定该模块知识体系时,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数控加工工艺制定的技能。该模块在整个知识内容讲授后,需设计一个模块技能综合实训项目,以加强和检查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考虑设计一个或两个典型数控加工零件让学生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包括工艺方案的制定、切削工艺参数的确定、进给路线的确定、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以及工装方案等相关工艺内容的确定。
(2)教学内容。从内容上该模块包括工程材料知识、切削刀具知识、切削工艺参数确定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及机床夹具等知识。加工工艺是机械加工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基本功。
2.3数控编程模块
(1)教学目标。该模块内容非常多,但重点应该放在自动编程软件的应用上,因为在目前企业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情况是采用自动编程的。该模块应该设计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以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比如,可以用企业较典型的加工产品给学生做数控编程技能模块的实训项目。
(2)教学内容。数控编程模块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的技能模块,该模块最能体现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数控编程技能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控车编程、数控铣床编程、加工中心编程。
3结语
关键词:金融保险;岗位技能;课堂设计;职业本位
1当前金融保险业人才需求发展状况
在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和多次金融结构调整以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已逐步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新的金融业务、金融体系发展逐步健全、同时资产规模也在快速增加。在大量市场调研、用人单位的走访座谈,电话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后,笔者认为:(1)伴随着我国逐步的对外开放,经济总量规模的壮大,将带给经贸人才大量的就业机会,由此必将为金融保险专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2)研究数据表明,我国金融人才在人员结构、人才数量及质量等方面都还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保险人才总量严重匮乏,供需比只有1∶4。在对未来10年亟需的10类人才进行分析预测时,银行、保险类人才居于前列。(3)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和专业化程度加深,业内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式结构。一是对中高端人才需求强烈,如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等人才炙手可热;二是,随着网点网络越做越大,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多,如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理赔专员、保险公司内勤人员等。在学历支撑方面,用人企业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很多单位觉得专科生能“承上启下”,并且,在工作中更能踏实肯干。特别是保险专业出身、有素养、技能扎实的大专生更是深受欢迎。(4)薪酬方面,据调查,在各平均薪酬排行中,金融保险、房产建筑和IT互联网行业仍然占据前三甲,其中,居首位的金融保险类行业,税前年收入达到9.7万元,今年的增长率达到14.10%。由于个人手持闲散资金的增多及普通百姓投资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急需专业的保险理财机构为其个人或家庭提供最佳的理财方案、规划、投保建议等服务,因此金融保险类人才存在着大量的市场需求。
2保险市场的开放及保险业从业人员英语技能需求分析
2.1保险业对外开放及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经营情况
我国目前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保险市场,并在2025年之前有望成为世界第二。目前,国际保险公司都将业务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了我国,据统计数据分析:到2014年,已有美国友邦、中意人寿等为代表的56家外资保险公司独资或合资形式进入我国财险、寿险及再保险等保险领域,市场占比也在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财产保险公司67家,其中中资45家、外资22家。全国共有73家人身保险公司,较2013年增加3家。其中,中资公司45家,外资公司28家。2014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01.9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国保费收入的4.5%,占比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各类赔款与给付支出472亿元。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6,646.7亿元,较年初增加2,231.4亿元,增长50.5%,占保险业总资产的6.5%。
2.2保险业从业人员英语技能需求分析
在保险业公司中,尤其是被广大求职者视为“香饽饽”的跨国企业,在求职应聘的条件中不乏英语技能的种种需要:(1)需要员工负责市场情报收集与整理,同业交流以及市场支援;要会多语种经营分析检视,能用英文撰写市场分析报告和PPT制作;(2)具备较高的英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平台更好的外资保险公司,在对外企的保险业务报价单的处理和核保等方面需要强大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以及口语沟通能力;(3)口语交际能力是亮点;在执行跨渠道大型业务竞赛及市场活动等的策划、组织和追踪等工作,以及业务推动等方面,包括对新产品、产品组合、行销系统和工具在各渠道进行推动上都需要有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支撑。(4)多媒体平台互动上,对公司的微信官方平台及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也需要有丰富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由此可见,跨国保险集团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可观,国际保险人才需求旺盛,保险人才需求增长明显,但要想供职于跨国保险公司及在公司内部获得上升渠道,个人英语技能的水平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针对用语需求设计保险英语课程
基于以上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在课程环节及目标设定上就应当根据职业本位需求来“量身定做”:
3.1提高英文阅读能力
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英语基本素质的一个综合体现,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在岗位的英语技能需求中,阅读能力需求对应内容包括:在工作实践中涉保业务与保险条款的分析、外资保险集团内部材料阅读分析、财务目标及状况分析、文案对接及设计所需要的外文资料查阅分析等“静态”的英语阅读能力。对此,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教学篇章的选材内容要求选取与保险业务条款相关的内容,另外还需选择行业发展动态、行业监管及跨境保险业务等相关文章作为教学目标;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定上,先由学生自我讲解所学内容的业界新闻动态作为课堂导入,然后在篇章学习时分组分角色对所学内容进行互演,旨在换位(保险业务员及客户)分析不同身份角色立场下对保险利益的处理,模拟真实保险业务发生下的业务开展及维护。在此期间,对文献内容的查找与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涉及保险理赔案例查找及数据分析上,要求全英文资料分析,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最后,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评判各组表现并总结。在全流程的模拟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英语阅读能力同时提高保险理赔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2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在个人业务能力的评价中将个人的综合实力充分体现出来,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及晋升上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能突显自身的亮点,专业水平是一方面,在众多只能“看”不能“说”的竞争者中,优秀的口语表达则是另外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口语锻炼也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设计上,除阅读目标外,还要增加口语表达内容的规范性,专业性等作为口语训练的目标;在流程设计上,一是要将口语表达嵌入内容互演中与提升阅读水平同步,分角色互演的选手要以英文的表达形式进行对垒演绎;二是在相关公司内部业务的教学材料学习考核时,要求各同学要独自英文表达报表分析,文案策划等业务实践活动,以此来进行口语能力评定,有条件的教学单位还可以邀请合作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员或企业领导来现场观摩并给于实践指导和点评,这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好的帮助,同时也为企业人才输送提供了渠道准备。
4总结
保险业在我国真正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而当前市场的蓬勃发展对懂英语、会综合应用英语的保险人才需求巨大,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保险英语的教学要依据市场发展的动向适时作出调整,但增强学生的阅读与口头表达及综合分析能力始终是一个贯穿教学的核心不能放松。只有在这种能力培养下的专业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才具有价值优势。
作者:李莹莹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