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思政教改学生核心能力 锻炼能力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以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为基础,以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为目标,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动力,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在分析和总结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思治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注重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教改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2]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是“80后”、“90后”。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失灵,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综上所述,思政教改势在必行,更要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一词在很多国家又叫“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是其涵义是基本相同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2003年年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3];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4]。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我院基于思政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以锻炼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思政教改。
1.坚持多形式思政教改(理论讲授、理论体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思政课堂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完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学习、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理论体验教学,理论体验教学主要在晚上进行,共15学时,1学分;“概论”课教学还致力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本课程实践教学已纳入教学计划,占1学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社科部政治教研室和团委共同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社会实践选题的确定、社会实践理论与方法、社会实践论文撰写指导、社会实践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学生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完成3000字左右的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每人一份。要求学生在暑假结束后的第一周内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教师以此作为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依据。
2.通过思政课程理论讲授、理论体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课外教学)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理论讲授课中,教师通过专题讲授、研讨加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专题讲授“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精讲后,提问:“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让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研讨,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理论体验课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组,针对教师专题讲授内容,自选任一主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自己所作的PPT,比如学生演讲“大学生活之初体验”,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训基地或其他用人单位去实习或调研,并上交实习或调研报告取得相应学分。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内化需要职业环境,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企业对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即爱岗敬业、能与人相处、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等,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
总之,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6,(12):40-42.
[2]郭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德育研究,2006,(8):72-73.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创新能力;微课;翻转课堂
随着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不断开展,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通过围绕该赛事组织本校的预赛等工作,大力推广数学建模的参与面.分析历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可以发现近年的赛题有如下一些特点:题目的难度逐年升高,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超出书本范围;问题越来越接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题目应用性很强;题目中常常会出现大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合理应用直接影响题目的求解;题目经常是命题专家的课题的一部分或简化,要求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解决问题的手段与计算机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数学软件的使用趋于普遍,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问题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要求更高.
一、当前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及不足
目前已有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讲授如何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的理论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是以电子课件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实验活动主要是在课外完成,练习作业也基本以较为简单的题目为主,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全面的训练.因此,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近年数学建模竞赛和学生对竞赛辅导的要求的距离较大.学生在面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真题时,普遍感觉题目较难,难以下手;很多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有一些好的想法,但是由于数学软件基础较弱,难以实现自己的算法.同时,由于这两门课程通常分期开设,加之学时有限,使学生很难把两门课程有效地联系起来.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改革内容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
1.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等数学主干课程的教学中,要融入数学建模和笛实验的内容,增加一些简单建模的例题,强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2.我校每年举办多次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启蒙教育,宣传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3.同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开设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公共选修课,系统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内容和数学软件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4.每年组织开展1次校内数学建模竞赛、2次建模夏令营,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6年获得美赛二等奖3项、国赛一等奖1项、国赛二等奖6项、国赛省一等奖11项.目前我校数学建模成绩在吉林市名列前茅.
5.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出发,为学生开设创新实验,建立数学建模工作室,鼓励学生申请数学建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优秀学生的数学建模的素养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多样化
1.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数学主干课程中穿插具有建模思想的例题.例如,在常微分方程课程中,增加对汽车碰撞模型的介绍.这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2.数学建模讲座可以选取某种模型,使学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典型特征、建模及求解过程.通过对该模型比较深入的理解,能了解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能举一反三.
3.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选修课可以比较系统地讲授常用的数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介绍一种数学软件的使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技能,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合并
将数学理论知识、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与数学实验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1.学生在学习各种典型案例的同时,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及时开展实验.这样既弥补了单独开设的缺点,又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课时,效果也有了明显改观.
2.合并后的课程强调淡化理论,特别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分专题的案例教学法,比如,在数据处理专题中,会介绍数据拟合、插值、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相关案例以及实验工具.
4.课程宗旨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分析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有质的飞跃.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考查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的理念,我们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的成绩评定方案如下:
1.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10%;
2.实验课考核占最终成绩的30%;
3.实践论文(模型+求解+排版)占最终成绩的60%.
总体看,新的考核方式更看重实践环节的考核.这里的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数学,用数学,尝试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二是上机实践,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数学软件工具,并能辅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求解.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1500字一:
寒假到了,新年快要到了。我们终于可以快乐过一个美妙的假期了。可是,我们怎么才能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寒假呢?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
它有助于当代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所以今年过年,为了锻炼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精彩,因此,在大学第二个寒假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最有感触的就是在面包店里卖面包的这份工作。特有如下心得体会与感悟。
一、实践目的: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二、实践内容:通过在店内以零工的形式锻炼自己的能力,体会社会事务,工作辛劳。
三、实践结果:通过在店内工作的将近一个月时间,不仅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到了来之不易的工资,更通过这次实践,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收获了许多在学校里没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增长了自己的社会经验,获益匪浅。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1.挣钱的辛苦。每天辛辛苦苦重复同样的工作,小心翼翼的进行日常工作,才可以得到工资,这次的体验确实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一分一厘都来自于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挣钱确实是个很艰难的过程,需要全心全意的付出。
2.人际关系。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
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3. 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因为在销售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如果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懂得拘泥于一般的原则而不懂得变通,有可能会导致交易失败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一定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1500字二:
为期30天的社会实践圆满的结束了,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值得令人好好回味一番。为此我用这篇社会实践论文记录与总结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而这并不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这是为了自己而写的一次找寻内心声音的伟大体验。
我很庆幸能在放寒假的当天跟学长、学姐们一起去苏州的一个手机厂工作。在手机厂刚开始做清屏工作,后来转成看外观。刚进无尘室的第一感觉觉得一个小小的手机屏一定不会难倒我。可是并没想象的简单。进到无尘室有一个小师傅带我,她说清屏需要很大的耐心,我说我有。她笑了。她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下定决心的去清这块屏,不去想那么多,一点一点的来,总会很容易清干净。是啊,或许这就是小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从清屏上我感觉到了一个人的耐心需要多大才可以清出来那么干净的一块小小的手机屏。
如果问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始到社会中工作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工作中要先去掉学生味。工作本身需要的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我是大学生并不能作为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借口,别认为犯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此时你是在做一件用时间计算金钱的事情,校园中的随意性决不能带有。从我入职开始的不久,就转入外观。我又有了一个师傅,这是一直到工作结束的师傅。她在外工作了好久。她常给我说: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责任。在跟她相处的期间我还领悟到了尽力并不等于全力,尽了全力还是会有一点点瑕疵。自己的本职不做好直接就影响到了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
工作虽然简单甚至单调,但是考虑下去任何细节都很重要,每一个岗位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第一天看外观只看师傅看过的屏,她打的不良我从中找,感觉那天过的很快,也许是在无尘室清过屏的缘故吧。感觉还不错,很快便学会了。刚开始师傅让我自己看,我看过后她在看一遍,偶尔会因为我的大意有的地方的小脏污会丢掉,还会看不完全。
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我却觉得,检讨才是成功之母。曾有一次看到一个屏,那样的故障我没见过,然后就流下去了。到复判时却被打回来了,当时被师傅小小的批了一下,师傅说:你不知道看屏要看整个外观么?我不语。我只在心里记着师傅的话。日后的每个屏我都会很认真的去看,而我的速度却很慢。我师父说只要你掌握好了再提速也不迟。我很认真的跟师傅学。我的速度也很快得以提升。在随后的工作中,我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师父每天都很开心,我的速度提高了,也便可以帮她减轻些辛苦。每天在工作中随着开心下班。
态度决定一切,在学校部门工作,会很随意,一旦走出校园,如果还不能马上以熟工的身份要求自己,那么你将很快被人比下去,因为一个公司需要的是有生产力的员工。每天提醒自己无论是现在工作还是回到学校抑或是将来踏进社会,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学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学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值钱的大学生正要求了我们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有社会实践能力与经验。
这个寒假我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并从社会实践中检验了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收获不少。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好多: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练习。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的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作出肯定。你没有社会经验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的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寒假工时,总有种说不出的心情,总感觉会有些害怕。跟同学通电话说自己的心情,感觉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第一次去离家那么远的地方,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文化程度还不够,也没什么社会经验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的怯懦就这样表露出来了。某人曾对我说,在社会中要学会厚脸皮,别人的教导虚心接受,不要不当回事。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会枯竭。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成功的人不在于你认识了多少人,而在于多少人认识了你。努力地去认识他人,也是让他们认识你,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你可以学习的地方,体会每一句睿智的语言。
坦白讲,这么短的时间内,小小的寒假工能学到什么呢?就锻炼了态度,心态更加坦荡,我想这已经足够了。生活就像一种修行,只有行万里路,亲身体验实践才能有所感受。
在回来的路上,跟学姐们聊了一路,她们的社会经验比我牢靠的多,从她们的语言中就会体会到那种成熟。遇事不要先为自己找借口,很多的话当着同年级的同学说还好,在她们面前说只会让她们笑话。学姐们给我讲了好多她们所经历的人情世故,她们总说你等遇到了就会明白了,现在听了也不会明白,只要记得,以后无论做什么不要为自己开脱,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虚心学习别人的突出。凡事做了就要做好,承担起该有的责任。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伟锋(1976-),男,湖北麻城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峰(1971-),男,山东文登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03-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为此,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为何比较薄弱?相比较而言,中国式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解题能力,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获取和掌握,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侧重于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中国学生的知识量大、解题能力强,弱点在于不善于“质疑”和“提问”,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差。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之外,也需要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去面对。
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建设为例,抛砖引玉,介绍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流体力学”课程而言,基本任务和要求是老师完成知识的讲授,学生完成听讲、作业及考试。但是,这些要求对创新能力培养而言还远远不够,为此对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创新实践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到了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在国家执政方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了新内涵和新发展。高等教育在教学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知识为本?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大学采用的是“我在上面讲,你在下面记”的教学方式,这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因此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而大学生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2]
具体到“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当今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将来一部分成为热能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一部分会进一步深造读研或者攻博,成为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两种学生,除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外,前者渴望了解流体力学在工程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如何让书本上的流体力学知识成为将来工作中的工具和技能;后者渴望获取流体力学的科学研究思路及方法,如何利用现有的流体力学知识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等。为了解决学生的需求,依托我校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对“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授课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动量和能量)以及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讲解外,还着重对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科学研究进展进行补充讲解。比如,我们加大了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学科中哪些已解决,哪些尚未解决,困难在哪里?哪些老问题有了新进展和新思维?在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投身科学;在实践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建设的工业装置上各个环节中流体力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容量大、学有所用。
二、引入探究型授课方式
我国以往的教育体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上,学生对知识被动地接受或吸收,因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大学教师在教授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创新。[3]在“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方式的改革中,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引导和培养。
1.从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讲课接受程度的一个有效手段,能强迫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但是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我们在授课中,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和课间提问,也鼓励学生课后采用电话、短信和邮件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任何和流体力学相关的,对于这些提问,我们都给予详细的解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原创思维,哪怕是很幼稚或者明显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予以肯定并进行委婉的引导。
2.引导发散性思维
“流体力学”课程的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比如河流、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和海啸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生物流体力学现象等。在讲授流体尾流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火车和飞机运动时的阻力形成的原因以及减小阻力的措施;在讲到流体输送机械和流体阻力时,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内血液和细胞液的输送和流动;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来水输水管网的铺设方式和阻力分布特点,进而让大家思考我国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等大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难点。通过诸如此类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流体力学知识不光是书本上枯燥的公式和推导,而是和自己的身体、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些发散思维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投身科研的热情。
3.引导学生质疑
大学生们思维方式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任何知识都喜欢抱着“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就是真理”的观念。殊不知,这些观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大敌,科技创新需要一股质疑知识、质疑权威的观念和勇气。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有些流体力学知识也是不完善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需要包括在座的各位同学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者去继承、去发展、去完善。比如,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公式和理论,但是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这种存疑方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和经典的意识和勇气。
三、全面实施创新实践环节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是重要的一环,是创新能力培养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每年开展各种级别(校级、上海市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进行一定的经费资助和跟踪管理。为此,我们每年开展多项流体力学相关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这些课题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完“流体力学”的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自拟的课题;另一类是教师从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中挑选流体力学相关的小课题来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资料的查阅到课题的立项,从项目组成员的组建到经费的管理,从实验装置的搭建、实施到数据处理,从撰写创新实践论文到项目检查和答辩,都是由学生来实施完成的,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学校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比如项目的立项答辩和筛选、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答辩以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等。在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几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淘汰制,防止有的学生走过场、片面追求创新学分而不注重实效。通过实施这些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和举措。在课程建设中,应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能力和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探究型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 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
关键词健美教学模式构想与思考创新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高等学校健美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学校特色体育教育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以把休闲体育和传统的竞技体育结合在一起。为适应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经过调查,把松散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与特色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比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松散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与特色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比
教学
模式 状 态 优点 缺点
松散
教学
模式: 上课学生散放,想练什么就连什么,教师只要看着学生就行了 1.学生的自由度很大。
2.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1..学生对知识的摸索时间过长
2.课堂没有秩序
3.学生的兴趣消失会很快
传统
教学
模式: 健美课运用三段式教学模式 1.学生好管理。
2.课堂的秩序有度 1. 学生的自由度大打折扣。
2. 学生对教学内容感觉枯燥
特色创新教学模式: 整合原有的诸多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和锻炼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1.增大了理论教学的时间
2.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度和求知欲
3.拓展了知识量 1.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提高了对教师的知识量的掌握程度
通过对上述的对比,我们对如何构建一种在健美教学中具有其特色性的教学结构的问题,目前健美教学实际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如:体育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医学等等众多学科,把这些运用健美课程教学当中,来增进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健美教学的知识含量,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了解高等学校健美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总结和综述,为研究做出提高性的报告。
(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新旧教学法的对照,来分析松散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不同点、相同点,从中找出一个可行的规律,并提出新教学模式的构想,以用于实践。
(三)实践论证法:用十个教学班总计300人进行分三个组进行实践教学,期末考试标准统一,由非任课教师进行评定,对成绩进行系统分析。
三、健美教学新模式研究过程
(一)理论根据的建立
欲建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去体会新的思维方法。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必须考虑到知识量、时间量、空间量等元素,这些元素的满足程度决定了思维模式构建的大小,对以往的论文研究程度来看,突破程度很大但还是建立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思维程度上,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突破这些思维元素,也就是说,第一、要突破知识量。第二、要突破时间元素。第三、空间元素的突破。
表2新旧思维模式的对比
思维模式 知识量 时间量 空间量
旧思维模式 以动作教学为主 以上课为主 个体训练为主
新思维模式 拓展知识,掌握原理 提高兴趣,终身体育 团体意识,相互指导
新旧思维模式的对比,可以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在跳跃中发展,等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思维就会进行大幅度的跳跃,如果运用不当的话,这种跳跃会向后,而不是向前。所以,对新思维的掌握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新思维模式的构建。
(二)新健美教学模式的构想与思考
好的教学模式无非有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学生喜闻乐见;其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锻炼意识;其三、在学生能够自我锻炼的同时,能够指导他人或影响他人进行体育锻炼。其四、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基于这四个条件,健美课程教学就应该在趣味性、知识性时效性上下功夫,其实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好的教学模式一定是要以人为本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至上为原则、以科学体育知识为内容建立起来的。
四、结论
(一)新型的健美教学模式应该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特性,而且还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新型的健美教学模式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步,随着教师的知识量的逐渐丰富在不断的完善。
(三)新型的健美教学模式应该和社会需求要密切结合,这也是学生求知欲望的发展方向。
(四)对新的健美教学模式的构想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创新是主基调、多元化是特色、科学发展是方向,让学生们对健美学习有很高的积极性,创造一个新型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健美课程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知识性、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高等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还要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衔接,因为学生将来毕竟还要融入社会,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的科学合理程度,将来势必影响着他们能否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宾金生.大学健美课的教学模式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1(27).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46-02
行动导向教学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目前正在中国职业教育界大力推广。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投身到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把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行动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关于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豪治总结了12个[1],杨克和迈尔从七个方面概括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特征[2],赵志群认为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整个行动过程)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如工作页等)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3]。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行动导向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二是学生作为行动个体,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行动的激发者。三是教学内容多为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的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可促进综合性学习。四是教学过程能够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即逐步增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训练。五是教学活动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可以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 六是教学组织起始点是学生兴趣,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以不断发展其学习兴趣;形式多为小组,学生在协作中学习,有决策和创新的空间。
显然,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在面向行动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
二、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1.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生在智能结构上自有特点, 比如长于形象思维,侧重过程性知识,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相对排斥陈述性理论知识等。正是基于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使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突出做中学、学中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应凸显高职教育特点,适应高职学生“一线化”社会需求,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坚持“拿来主义”,吸收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尝试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方法,从实践教学入手,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避免求全求多和空洞说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就是说,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而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均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能够体现人本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3.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4] 。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实践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中介,离开做无法实现知行统一。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逐渐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2月起在戴士弘教授指导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项目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近两年的摸索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参考目前研究成果,借鉴兄弟院校做法,总结本校经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1.合理设计教学项目。专业课从工作一线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社会生活一线找项目,如社会服务、访谈调研、公益活动、职业实践、模拟法庭等。首先要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设计教学项目。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设计职业人士访谈、校园公德调查、职场体验、志愿活动、模拟法庭等实践项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围绕国情、社情、民情设计各种访谈调研项目。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项目的设计应贯彻这一原则。教师主要把握实践项目的原则方向和内容框架,具体实践项目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或选择。学校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研讨,制定年度实践项目设计指南、建立实践项目库。学生可根据设计指南自行设计项目、经教师审订后付诸实施,也可从项目库中选择已有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学生自行设计、审订通过的项目自然进入项目库。这样,学生集活动方案的设计者、选择者、实施者为一体,既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性和自主性,还可避免项目设计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2.确保项目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突破了教室、实训室甚至校园的限制,需要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进行,教师不可能全程参与;项目产品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如调查报告、访谈纪录、研究论文、活动日志等,这些产品容易仿造,甚至抄袭。如何确保项目真正实施,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精心设计的问题。首先,实践项目要列入教学计划,占一定学分,与学生的期末考核挂上钩。这样,实践项目做与不做、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本门课期末考核成绩,从而引起学生重视。其次,实践项目的考核重点是过程。教师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指导方案,进行跟踪指导,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又进行过程考核,比如学生开展的志愿活动,教师要尽量全程参与;社区、行业的社会调研活动,教师要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为学生作好后勤服务;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开展社会调研、职场体验等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与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相关部门沟通,确保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最后,实践项目的最终考核不能只交作品,要进行项目交流、开展成果展示、作品评比等活动,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深入实践。
3.完善教学保障体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党委直接领导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办公室,负责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细则,负责将工作任务下达给学校相关部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如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财务处等,要求上述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多维互动、课内课外双管齐下的育人合力。在这个体系下,教学机构和以学工处、团委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分别占有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的思政课实践项目与公益服务、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三农服务等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教学机构掌控的实践教学资源偏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困难,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分家、互不相干的弊端。在这个体系下,分配到思政课教学机构的实践教学经费和分配到班级的学生实践活动经费得到整合,解决了因经费不足难以组织学生开展大规模考察调研、难以开展实践性强、支出较大的实践活动等现实困难,而且,辅导员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筛选以及指导、监督、评价,解决了思政课教师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全校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而辅导员获得相应教学工作量,调动了辅导员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5-26.
[2]徐磊、熊明华.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2,(3): 158.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特别就如何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生关于实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应职能力,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1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生动再现
什么是“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我们认为,这是针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提出来的,在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中,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延展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之处在于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能力培养的实战性以及与择业就业的衔接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纠正、完善和提升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现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把“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必然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当今人才市场上,知识、能力、经验、阅历是当代大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向“社会人”华美转身所必备的四大要素,也是培养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所应具备的四项重要素质。
在《实践论》一文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人们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人为地割裂开来,只以“考分高低论英雄”,那只会出现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庸才。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活动、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社会活动、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投入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让学生检验所学理论的正确与否,达到认识真理和追求真理的目的,使自己的创新创业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这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回归人类认识过程本原,体现职业教育宗旨的重要举措。
2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而提出的旨在体现就业导向的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
首先,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十分不平衡,具象思维能力占相对优势。高职高专学生在课堂中对于以并行结构为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学习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听讲的持续注意力,对概念的理解归纳能力以及记忆复现能力均较弱,而对于以串行结构为特征的行动学习体系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操作的持续注意力,操作行为的模仿能力,操作行为的程式化再现能力均较强。很明显,行动学习体系体现出典型的职业活动顺序,它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活动顺序是相吻合的,这就促使我们在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注重突出能力的培养。
其次,高职高专学生的逻辑推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对于缺少实践能力训练环节的课程,只有少数“乖”学生肯化精力“死记硬背”,但也是“考过就忘”,其他70%以上的学生,甚至都懒于应付,认为所讲内容“空洞”,“无兴趣”,“学了没有用”,这种现象促使我们花大力气改革课程教学实施,将实践环节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大力引入实战环境要素,使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是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据调查了解,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填报志愿是奉父母之命,老师之言的,受分数线限制,还有不少学生是非第一志愿经调剂而录取的,他们对于本专业兴趣程度、专注程度、了解程度均大打折扣,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必要通过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什么,将来干什么,知道怎样学好本专业从而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源动力。
第四,高职高专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强于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约50%以上的学生,包括一些学生干部,读书成绩平平,课堂练习也一般,但是一旦让他们参与某项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极大地迸发出来。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的确能够表现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比较成熟懂事的一面,人际的沟通能力也比较强,能够胜任一些专业性要求不太高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他们已具备就业谋职的社会性素质(非专业素质),只需在实践中注意加强专业性素质的引导和训练,便可更好地发挥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谋职中的优势。
第五,社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才需求期望也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原创能力不如本科生,另一方面也认为高职高专学生具有程式模仿能力强、肯吃苦耐劳和劳动力价值优势。在当前“高级蓝领”人才奇缺的情况下,高职高专学生要善于细分人才就业市场,千方百计丰富自己的专业经验和阅历,使自己具备符合实战要求的专业能力和技巧,找准自己的谋职定位,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这些均有赖于学校为其提供基于实战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早日得到锻炼。
以上分析表明,高职高专教育尤其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的途径突出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扬长避短,这既是社会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也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特点,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人才教育达到教育效益最大化,人才效益最大化,社会满意最大化。
3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需要学校投入、管理到位、教师指导、学生参与,需要各个教育管理环节密切配合、环环相扣,确保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中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一应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二应打通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通道,三应增强教师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四应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拓展学校影响,五应为社会、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合作多赢的途径,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首先,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必须在组织、宣传、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化大力气投入,使基于实战的培养模式被提高到学校的战略发展高度加以认识,加以筹划,各部门通同协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应当在组织上确保有一批可供实战训练的、互惠互利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在宣传上要让基于实战的培养理念深入到每位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头脑中,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为开展实战项目的训练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师资力量引进和配备上,重视“双师”资质,尤其是教师自身开展实战项目的能力,“师生”式与“师徒”式教学并重,“名师出高徒”,教师自身有过硬的项目研发能力和渠道,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实际应职应岗能力的合格学生;在设备、场地上,要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全天候(包括寒暑假)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实验室。
其次,要强调对于学生队伍的全过程管理,既有专任教师、教务部门、实训部门的责任,也有党团组织、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责任,按照毕业综合实践全程导入法的要求,把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理念从学生一入学就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始业教育、专业教育、生涯设计等渠道,围绕就业的职业岗位目标,让学生明白“我到这个学院来干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与学生的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家长参与到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体系中来,为学生(自己的子女)提供实战的(临时性)基地,专任教师要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关注学生的实训内容,与实训单位进行必要沟通,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指导,确保学生在实战实训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要关注社会用工信息和特点,把实训计划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见缝插针地安排学生开展实战训练。
第三,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需要大批具有实际项目研发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不同于单纯负责教学的课程教师,也不同于企业中的工程师。他们知道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够有效把握项目进程,知道项目的人力、经费投入和质量控制,敢于和善于面向最终的用户或市场,提交合格的产品或服务;他们会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合适的场所,安排合适的学生开展实战项目的训练,还会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找准实际问题和知识能力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力应用于实践,以及带着实际问题到书本中、到课堂上去找答案,最终引导学生完成必要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开拓职业视野,塑造职业形象,学会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初步的人脉资源,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锻炼实现目标所应具备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实际项目经验的教师,我们与企业合作,依托物产集团产业背景开展挂职锻炼,积极鼓励教师创办学科性、专业性公司,承接社会、企业的服务项目,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获得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可见,具有实际项目研发经验的专业教师是实施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关键,学校应当积极为教师创造产学研合作的有利的条件,为他们创办实业、开展工作、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最后,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当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则是我们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参与的兴趣指向,唤醒他们的能动意识,赢得其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全过程地、全方位地向学生灌输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理念,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实战训练中来,达到我们人才培养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广泛运用各种方法,比如言行诱导,典型示范,家访沟通,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亢奋的求知求锻炼状态。同时在训练的难度上要形成梯度结构,可将项目分解,由学生自由选择,逐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模拟演练到真实环境。经分解的项目要有相应的完成标志,让学生完成后能够看到或得到他劳动的成果(成绩),使他得到成就感的正刺激,有时,如果他不小心将事情做坏了,也要让他参与挽回或纠正,这是成就感的负刺激,有正确的态度和能力将错误改正过来,人生所获得的裨益将会更大。
4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展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一些特色介绍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自1999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按照上述的设想和步骤,做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
首先,与八个企业签订了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协议,并和其中两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实训基地为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学生开展校外实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现已有多位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开展“ERP网络核算系统”等多项课题研发,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近1000余人•天的学生分赴不同的实训基地开展校外实训活动,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出了一份力。
第二,本专业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双师型资质,拥有一批省内知名的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近年来,完成各类课题合同额累计达400万元,其中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即超过300万元,发表一级刊物论文三篇,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一门,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一项。
第三,基于实战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与家长帮助60余位同学联系落实相关单位开展实战训练和上门指导,开展暑期专业社会调查,2008年的毕业就业率达100%。
第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开发了本院实训课程排课系统和教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并将学院的就业指导站列为本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场教学点,弥补了校外实战实训场所的不足,也为学生就业谋职打开了视野。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 职业技术,2008(11):4-10.
[2] 郭星明,陈开军. 高职《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79-82.
[3] 郭星明,郭天晨,张三元. 管理信息本体需求中间件平台模型[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2(8):1286-1293.
[4] 郭星明,郭天晨,张三元. 基于管理信息本体和需求功能构件的中间件平台[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3(5): 844-848,915.
[5] 郭星明. 全通用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实战指南[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Study on Cultivating Model about Practical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Actual Projects
GUO Xing-ming, QIAN Li,ZHEN Dan-ping, LIU Hong-fang, DI Feng-ying
(Zhe 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建设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以企业自主开发为核心、产学研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创新体系。在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我们可以沐浴到党的“十七大”给企业带来的和煦春风。从本期开始,我们重点报道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优秀创业企业,感受它们在创业服务中心悉心呵护下取得的成绩。
2008又是一轮新的发展机遇期,祝愿它们,明天会更好。
生物塑化技术原理
所谓生物塑化,就是通过各种化学手段将尸体中的蛋白质和水分置换出,再注入相同分量的树脂、塑料等有机物,令尸体色泽恢复到与原来相近状态。由于经过特别处理,标本再不像过去浸在防腐液中的尸体标本,既没有难闻的气味,也不会滋生细菌,皮肤能保持弹性,可看到每一丝肌肉的纹路,而且还可以长期保存。
生物塑化技术是德国解剖学家岗瑟冯・哈根斯教授在1977年发明的。
走进隋鸿锦设立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人体塑化标本办公室,一个个展示人体内脏、肌肉、神经组织、骨骼组织的人体塑化标本令人震撼,这些没有福尔马林的刺激异味、组织结构清晰、具有医学价值的真尸人体标本,至少能够存放数百年。18年的塑化科研经历只是隋鸿锦“塑化”人生的开始。
已过不惑之年的隋鸿锦,现任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所长、大连鸿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35岁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年轻博士,从1997年开始,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大连市发明精英、大连市优秀发明实施企业家,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行列,大连市高新技术园区十大优秀企业家称号……隋鸿锦被医学界广泛关注,是由于他从事了一项具有深远医学研究和科普价值的人体生物塑化标本技术。从1990年接触这项被称为现代“木乃伊”制造技术起,隋鸿锦几乎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塑化标本技术研究上,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成为“中国生物塑化第一人”。
偶然结缘生物塑化
腐败是自然界一个重要过程,严重妨碍了形态科学的学习、教学、研究,特别是把生物学标本暴露在正常大气环境中的时候,标本会出现相当程度皱缩变形。因此,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寻求一种合适的标本保存技术。
1992年,隋鸿锦在大连医科大学当助教时,一封收件人为“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德国信笺转到了隋鸿锦手里。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封非常普通的谋求合作的学术交流函,便不很在意。然而,专业的敏感,使隋鸿锦感到了这一技术研究的可行性与深远意义。师生捂着鼻子上解剖课的苦恼,让隋鸿锦看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价值,如果真有一种技术能够使解剖教学摆脱使用几百年的福尔马林,那可是一种历史性突破。隋鸿锦向校领导提出了自己想去德国学习生物塑化技术的想法,并给生物塑化技术的发明者――德国哈根斯教授回了信。
哈根斯为了推广自己在1978年发明的生物塑化技术,当时向世界各地医学科研单位发出了500多封信,其中向中国发出了30多封,有七八家科研单位回了信,而隋鸿锦给哈根斯的回信是最专业最认真的。哈根斯被隋鸿锦的热情与认真所感动,1993年,哈根斯在考察了大连医科大学标本技术后,决定把大连医科大学作为其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1994年1月,隋鸿锦受大连医科大学委派,以访问学者身份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研修,开始踏上了生物塑化技术与研究的道路。
引来全球最大生物塑化“工厂”
一年学成归来后,隋鸿锦利用学校给予的优越条件,投入到生物塑化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并一直与哈根斯保持联系。这位生物塑化大师对其学员的塑化技术一般都不屑一顾,对隋鸿锦起初提出的合作要求断然拒绝。1995年,哈根斯再次来到美丽的海滨大连,当看到隋鸿锦生物塑化标本时,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人一年来在生物塑化研究上的努力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1996年12月,哈根斯终于与隋鸿锦合作,成立了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而隋鸿锦也成了该项技术在国内推广的第一人。
为了研究生物塑化,隋鸿锦付出了很多牺牲和努力。1995年,香港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来大连访问,在参观了隋鸿锦的标本技术和解剖学术成果后,邀请隋鸿锦到香港大学医学院读博士,并提供一年12.8万港币的奖学金和住宿条件。这对当时还只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隋鸿锦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诱惑,但隋鸿锦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继续他的塑化研究。
刚成立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时,隋鸿锦也刚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3年漫长的熬夜经历。到1999年,隋鸿锦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哈根斯颇为赞佩隋鸿锦对塑化研究的热情投入和技术水平,又投资1亿多元,在倚山傍海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体生物塑化有限公司。那一天,隋鸿锦第一次为生物塑化事业流下了激动和感慰的泪水。
生物塑化成为国内朝阳产业
在过去多年研究中,为了将这一技术完全国产化,隋鸿锦进行了无数次实践论证,如今,无论是进行生物塑化的药品还是设备,都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这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对技术工艺的追求,隋鸿锦也是精益求精。目前,他已申请了两项专利技术,均被受理。
有人认为,解剖学已有500多年历史,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隋鸿锦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因为解剖是基础学科,是为临床服务的,而临床医学领域不断有新方法和新技术出现,这为解剖提出了新课题。以前没有磁共振、 C T,医生只需要一般了解人体就可以了。随着它们的出现,就需要了解人体截面结构,断层结构也就应运而生,解剖学也因此而扩展到了断层领域,而生物塑化技术为解剖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隋鸿锦说,生物塑化标本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形态学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不单单是解剖学,像组织学、病理学、胚胎学、生物学、法医学,甚至考古学、博物馆等,所有要求形态保留下来的相关学科,都需要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因此,隋鸿锦不断扩大生物塑化应用领域。大连是海滨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辽宁省有关领导提出,要展示辽宁的国土资源。隋鸿锦听到消息后,感到自己应该大有作为,拿动物类贝壳来说,现在只能展示壳,而无法保存肉,运用了生物塑化技术后,同一件标本所提供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于是,隋鸿锦运用生物塑化技术,展开了海藻类标本开发研究,并已成为大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普及科学认知“自我”
2004年岁末,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学时报和科学网从2004年科普界风云人物中,评选出“科普十大公众人物”。隋鸿锦与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10位专家共同入选。隋鸿锦被评为“最大胆”科普之星。之所以称其为大胆,是因为他摆脱了封建残余思想和传统理念的束缚,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于2004年春暖花开时节在首都北京举办的“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为主题的科普展览,使参观者系统了解了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已更加关注健康。
隋鸿锦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他深知一种知识、一项技术只有得到普及才有力量;医学科学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它要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终身教育”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科普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面对新时期、新特点,隋鸿锦决定让高科技走进生活,让解剖标本走出象牙塔。他依托塑化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中国解剖学会的领导下,率先在国内推出了向大众普及解剖和医学知识的“人体世界”主题展览。
隋鸿锦希望通过展览客观实在的人体结构,向公众进行医学健康科普教育,使观众了解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对机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早期认识、自主就医、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同时,通过病理标本的展览,还可以使观众对人体的脆弱性、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治意识,使大众能与医务工作者共同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自己掌管好健康的“钥匙”,并最终实现“普及科学,认识自我,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展览主题。
隋鸿锦说,人们已经把“人体世界”展览当作了认识自我的科普教育基地,当作了关爱健康、珍惜人生、贡献社会的课堂。这个展览不仅面向广大青少年,而且适合中老年;不仅适于医学生的学习,也为美术、体育、艺术界人士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数据。最令隋鸿锦教授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举办展览,使公众理解了使用遗体或部分人体器官进行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必要性,为广泛开展遗体捐献工作、支持医学教育和研究进行了呼吁,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的遗体捐献事业。很多观众通过观看展览,了解了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消除了偏见,从而更加正确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