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场推广论文

市场推广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3: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场推广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市场推广论文

第1篇

1.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

一是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的行为主体目标存在差异,技术从研发生产到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的主体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二是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信息反馈机制存在明显的落后,阻碍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研究,进一步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三是信息通道不顺畅,导致了科研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农民群众对技术的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2.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限制了其走向市场化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但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阴影,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组织结构相适应。随着广大农民非农业收入比例的增加,农民采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尤其是先进的田间耕作技术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原农技推广体系的功能发挥就逐渐弱化,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农业收入与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农业收入却没有与农技推广进度、普及率、服务质量以及推广效益挂钩,现行的农技推广体制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激励作用。

3.农技推广与科学教育分离

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农科研发、教育与农技推广是统一的、大一体的推广体系,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密切联系,最终为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工作倾向,缺乏合作意识,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进程。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技推广工作的成功经验,综合我国的农技推广实际情况,我省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农业教育体系

建立农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农民群众和其他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通过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以及地方性的农民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农业科研、开发和应用型人才;也可通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中、短期培训,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

2.建设农业科研体系

建设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出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降低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地方的一个公益性的非政府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凭借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基层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相应的推广工作,让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3.建设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由于我省农技推广和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农技推广工作的经济特点,政府应该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积极解决好政府下属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组织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提高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效率,确保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部门还应该保证农技推广组织有充足的工作经费,真正解决其后顾之忧。

4.建设以当地企业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涉农科技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在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并凭借自身的营销体系实现科研、开发、推广、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经营。通过这种体系的建设,让涉农科技企业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促进企业不断加强面向市场化的研究和开发,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创新科技的有效供给。企业在进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通过购置科技新成果,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科技产品;可与农业科研机构、教育单位合办、合作发展。

5.建设以中介组织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第2篇

“中国发明造福世界,生物安防让世界更安全”这是孙建华的梦想。

而今,经过三十载的努力,这种梦想正在逐渐转变为现实。

孙建华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用不竭的创新精神诠释着“中国创造”,凭借顽强的毅力,终于获得生物感应传感器基础理论研究、软硬件开发、系列产品定型设计及工程应用的成果,并完成了专利技术到市场应用的商业转化。不仅打破传统触摸式报警产品的技术缺陷,更是填补了全球生物感应智能报警技术的空白。他为推动世界安全防范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生物感应智能化传感技术发展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全球生物感应技术的“第一人”。

生物感应技术的发明成功,无疑将是划时代的成果,它突破了国际入侵报警技术领域,漏报、误报的技术瓶颈,并带来安全防范技术(如生物感应介质与普通塑钢门窗融合实现智能塑钢门窗)等的变革,将彻底改变传统安全防范技术的设计理念,一张纸、一根绳、一个坐垫、一个钱包,都可能是您想要的安防产品,使国际社会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触手可及。

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多年来,孙建华用坚持不懈、务实创新来追求他的科技创新之梦,实现了一个工人发明家的梦想。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孙建华作为知青下乡,招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广播电视设备维护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人体在接触电视机天线时会产生图像变化和噪声,同样在触摸收音机天线时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而非生物接触天线时则没有影响。

这一常见的现象,让孙建华对探索生物感应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利用人体生物感应现象研究可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报警技术的念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大学专业理论和有关电子学基础知识。无厂房,就把家里当成实验室;缺设备,就东拼西凑买二手的仪器;无团队,就一个人坚持。孙建华倾其所有,致力于生物感应发明技术的研究、试验等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在家庭实验室内完成了生物感应报警技术原理研究和样机试验,于2001年申请发明专利,2004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授权。

相比传统的接触式报警,生物感应技术采用感应介质产生空间弱电场形成的“虚拟屏障”非接触感应人体报警,对人体各种入侵方式100%响应,具有不漏报、防破坏、不可破解的技术特征。此外,采取生物甄别和环境自适应技术,具有区别小动物、非生物和自然气候的功能,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误报的可能性,在户外各种气候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

目前,入侵报警安防产品存在漏报、误报的技术缺陷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随着生物感应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突破了国际入侵报警技术领域,漏报、误报的技术瓶颈,并带来安全防范技术的变革。

2001年,他先后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专利发明人大全》。在平凡的工人岗位,他先后获得中国工程物理院第一届青年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1998年至1999年期间,参与研制臭氧发生器及实验研究工作,获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

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

孙建华发明的生物感应传感器研究和产品应用走在世界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前列,开创了生物安防智能报警技术的变革。

2002年孙建华得到绵阳市游仙区政府10万元科技资金的无偿支持,创办了四川省绵阳市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生物感应报警技术应用探索与产品开发。

面对国内外市场应用中的空白,孙建华再次带团队进行了研发。要实现生物感应安全防范报警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研发在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实用产品,但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初期,公司面临国内外无先例、无技术标准、无融资渠道的鸿沟和门槛;技术上也需要突破空间电场载体排除干扰和设备工作稳定性等问题。

经过13年的坚持,如今孙建华已经实现了生物感应系列产品的定型设计,不仅具有人体感应空间电场非接触报警的稳定的物理性能,而且具有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及小动物的智能,产品可隐蔽、可粘贴、可移动、可水下、可地下、可随身携带布防,适应室内外全天候工作。这些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产业空白,使得孙建华和他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开发成功金融、国防、军事、监狱、航空、文物、电力、家庭等领域的生物感应智能安全防范系列产品,并已获得了在相关领域成功应用的工程案例。

目前,孙建华的企业已成熟的核心技术包括“空间电场介质”为载体的“生物感应传感器”及系列产品的软件和硬件设计。已成熟的样机更是多种多样,有针对野外周界入侵报警的需求设计的“智能周界”,有针对临时移动目标的“移动周界”,有针对门窗防盗报警的“便携式伸缩隔离带”,更有“智能语音一米线”、“智能不干胶纸”、“智能通道”、“智能门锁装置”、“语音地毯”等一系列能广泛适用的生物感应智能安全防范系列产品,这些产品经过不断地试验、应用和反复改进,均已进入了产业化定型设计阶段。

在中国发明协会的推动下,如今孙建华已在当地成功融资500万元,于2011年5月与合伙人注册成立四川华卫生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华卫生物智能),注册了“生物智能”商标。公司已搭建了一个由中国发明协会支持,当地专业投资机构、优秀管理和营销人才加盟的专业团队,共同打造智能安防的产业化平台,为实现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

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与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继续教育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8-13日。其中,8日报到,9-13日开会及国内参观考察,14日会议代表可返程。会后,将组织部分会议代表赴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考察其继续教育情况,此行程需要5天。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宾馆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五、参会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所属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议代表构成情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人事部、教育部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流和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0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育》编辑部;邮致政编码:102206;E-mail:。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常年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文集》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在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可事先与会者务组联系)。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生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和影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比较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晶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析;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八、有关注意事项

(一)报到联系方式

1、报名截止日期:2005年7月25日,联系方式如下:

王爱义 电话:010―62795366 13911300657

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传真)

1391007767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大厦A座四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84

2、报到咨询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兴安东路海拉尔宾馆王敬华电话:0470-8358114(总台)0470-8358326 传真:0470-8334945 手机:13947009291 小灵通:0470-8887997

第4篇

英文名称:Titanium Industry Progress

主管单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钛技术开发中心;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9964

国内刊号:61-1292/TG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5篇

关键词:品牌 企业管理 经营绩效

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及构成维度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之一,优秀的品牌代表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可程度,是超越生产与商品属性的企业内在价值。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从企业品牌形象的情感和功能视角对其组成元素进行总结,认为价值、文化、特色、利益、声誉以及消费者共同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元素集合,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生产者价值理念在产品中的体现、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企业品牌的个性化特征、超越社会平均报酬的利润、优秀品牌对应的优质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对于消费人群的定位能力。在品牌形象构成的六元素集合基础上,企业底蕴和经营理念得以向外界传播,并具有传播自我实现效应。

一般情况下,包括商标、广告语、代言人以及相关产品联想意念等都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品牌形象内涵借助这些具体形式实现向特定客户群体和市场的传递。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进行品牌形象推广需要把握产品功能属性、消费者心理预期以及品牌美化能力三类基本信息,无论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电子科技产品品牌形象推广活动,还是老字号产品进行的多种“旧貌换新颜”市场推介行为,其中都体现了商家对于以上三类基本信息的高度重视;从企业品牌形象信息的接收方―消费者群体来看,只有与优秀品牌同等对应的产品质量、超越心理预期以及美好观感才能使其对特定品牌保持持续关注。

拥有“全球定位之父”之称的市场营销大师艾尔・里斯对企业品牌形象构成维度进行过如下定义,他认为,品牌形象是产品、企业、人性化以及符号四维一体的构成物,如图1所示。其中产品维度包含产品类别、用途、使用者以及生产者等考虑要素;企业维度则包括品质、创新、全球化等考虑要素;人性化维度是考虑到消费者个性、企业和顾客关系、产品情怀以及附加的特殊情感等因素而设置的品牌形象人文特色;视觉以及隐喻符号则构成品牌形象的第四维度。从品牌形象的组成维度来分析其市场推广行为,就不难发现艾尔・里斯的品牌观点与菲利普・科特勒的六元素品牌构成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主流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推广模式

从国际范围来看,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宝洁公司为代表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就确立了品牌形象推广在西方近代市场营销活动中的起点,西方学者经过对企业品牌推广的不断深入研究,相继发展出品牌价值论、品牌识别论、品牌领导论以及品牌定位论等多种学说。反观我国,以中华老字号为代表的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活动更具有悠远的历史传承,然而,本土学者却并没有相对西方而率先梳理和发展出专门性的相关品牌学说理论,我国现代企业品牌形象推广思想和行为大多借鉴西方,包括单一品牌、多元品牌、独立品牌和主副产品差异品牌在内的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模式逐渐受到民族企业和市场的多方认可,具体来说:

(一)单一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所谓单一品牌形象管理模式,即不管企业的产品线有多宽,其产品系列均以同一品牌进行命名,以此集中树立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市场形象,并借此彰显特定企业雄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实力。以单一品牌作为形象推广模式较为典型的企业包括索尼、奔驰以及韩国现代等,例如,奔驰汽车中Benz 500SEL和Benz 190SEL均以奔驰命名,产品差异仅仅体现在型号上;索尼产品线中的DVD、Minidisc以及Walkman也均以索尼命名;韩国现代集团旗下的船舶、汽车以及消费品等均以“现代”命名。单一品牌模式的优点是企业渗透面广,品牌管理成本低,市场普及率高,但是也存在特色度低下以及不能满足差异消费需求等弊端。

(二)多元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在多元品牌形象管理模式下,企业产品线下每一个产品系列均被赋予独立子品牌,同时又均以一个共同的品牌名称作为企业形象追溯。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在“可口可乐公司荣誉出品”的商标旗下,包括雪碧、芬达、Powerade以及Minute Maid等均为差异化子品牌,而可口可乐本身又可以分为健怡可乐和樱桃可乐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子品牌可以利用可口可乐的巨大市场号召效应而实现迅速增值,并且子品牌不会因为过多和过于杂乱而降低市场渗透力。可以说,多元品牌形象管理模式下的子公司品牌和母公司均有关联,但母公司所扮演的市场角色却以支持和辅助为主。

(三)独立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独立品牌形象是脱胎于多元品牌形象的一种企业品牌管理模式,与多元品牌管理不同的是,在独立品牌形象管理模式下,只有一家子公司可以使用母公司的品牌名称,子品牌之间均互相独立。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企业为百事可乐、松下以及福特等。以福特公司(Ford Motor Co)为例,其旗下品牌福特(Ford)、林肯(Lincoln)、水星(Mercury)以及捷豹(Jaguar)等均互相独立,子品牌标志各异,其中只有福特是大众市场品牌,其他品牌均为高档、豪华类车型,福特标志并不会为高档、豪华车型加分,反而会削弱其对高级购买人群的吸引力偏好,因此诸如捷豹等冠以母公司名称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四)主副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主副品牌形象管理是切断子品牌与母公司品牌任何联想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模式,本文以保洁公司为例来说明主副品牌形象管理的操作手法。在宝洁公司(P&G Co)旗下,洗衣粉、沐浴皂、洗发水、纸尿裤等均为产品线内容,洗衣粉品牌包括汰渍、碧浪等;沐浴皂品牌则有爵士、Dial等;洗发水品牌包括海飞丝和飘柔等;纸尿裤品牌则以帮宝适为主。这些品牌在建立和推广的过程中均不包含宝洁名称,而是以分散化套路来求得更加广泛的市场覆盖范围和营销份额,宝洁公司的角色仅仅是控股母公司。消费者需求覆盖广、企业创新自由度高以及并购地位主动均是主副品牌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

品牌形象管理的市场和社会展望

我国是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参照西方国家的成熟管理模式来进行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品牌形象推广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从本文对主流企业形象管理模式的分析来看,无论是单一、多元、独立还是主副分明的品牌管理活动,其核心都离不开基于市场定位和市场拓展的原始目标基础。如图2所示,未来的企业品牌形象管理也一定以客户关系管理CRM(Consu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为核心,以新型网络电子信息传播技术为支持,通过把“品牌-产品-客户关系”作为连锁推广导向而实现对于自身生产管理效益的优化和与合作伙伴的共赢。

(一)市场竞争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使得产品质量不再成为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唯一竞争因素,消费者品味的提升以及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都使得品牌美誉度成为竞争的关键,全球市场的竞争将最终归结为要素资源有形价值与品牌等无形价值。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企业,还是新时代的创新型企业,要想维持和扩大市场地位,就要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树立品牌方面积极行动,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费者口味,突破企业文化的教条式瓶颈,针对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而选择集中或分散化的品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探索品牌市场空白,与竞争者、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实现多方共赢。

事实上,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短时期内建立欧美较为成熟的品牌森林体系面临现代企业制度短缺、正规化经营不足以及企业家长远发展视野较为局限等障碍,而破除之法从近年来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品牌推广活动中可以得到启示,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营销优势来建立品牌粉丝群和市场轰动效应,同时辅之以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将菲利普・科特勒关于品牌形象要素研究中的超越消费者心理预期理论做到实践的极致,这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仅可以节约市场推广成本,而且还可以避开和大企业的正面竞争,充分利用“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来树立大众品牌,获取长尾利润。

(二)社会效益视角

从社会效益视角来看,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活动在未来的发展,不能绕过的关键词包括“产权意识”、“社会责任”、“市场经济”以及“外部性”等。法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尊重知识产权是对社会文明的弘扬。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企业家和劳动者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品牌和商标著作权意识淡漠,抄袭、山寨甚至直接利用名牌商标的现象广泛存在,这些不良现象需要法治制度来进行治理,而市场经济制度下“能者多劳、按劳分配、消费者按脚投票”的报酬和交易规则也决定了假冒伪劣品牌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优胜劣汰规律和法律准绳会自然将产权意识淡漠和投机性品牌驱逐出市场。

在未来我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领先行业甚至走向国际的一定是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和对社会释放正外部性的企业和产品品牌。正如众多国际著名企业纷纷将“从社会赚到的钱要回报给社会”作为终极经营理念一样,企业树立品牌和维护品牌的过程中充分照顾社会福利、关注弱势群体、履行社会义务既是贯彻企业社会价值的表现,同时又可以给消费者群体以最大限度的善意联想,从而在“企业-社会-消费者-政府-国际市场”中建立利润增长和品牌形象推广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履行社会责任和施加正外部性会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

参考文献:

1.郭锐,陶岚.“蛇吞象”式民族品牌跨国并购后的品牌战略研究―跨文化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9)

2.杜靖.基于动力机制视角的传统企业创新转型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3(6)

3.张向辉.谈概率理论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0(8)

4.袁胜军.中国企业品牌战略选择―基于生物进化论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2012(10)

5.肖丽.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评价[J].中国商贸,2012(9)

6.王分棉.国际品牌成长特征及对我国国际品牌战略定位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3(6)

7.万文佳.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传导机制及财务绩效提升之测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贡立.营销伦理视角下的品牌形象维护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第6篇

[关键词]中小旅行社产品 深度开发 战略研究

一、中小旅行社产品的概述

旅行社产品是指旅行社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凭借一定的旅游吸引物和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有偿服务。包括向旅游者销售的任何服务和产品。上述是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这种经历包括旅游者从离开常住地开始到旅游结束归来的全过程中,对所接触的事物、事件和所接受的服务的综合感受和体验。

二、中小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的现状

国内中小旅行社普遍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不专业层次低,资金周转不畅,旅游产品信誉不足等问题。由于资金有限,中小旅行社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上普遍力不从心,也没有承担开发新产品所伴随之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得旅游线路追随大流或偏向单一。面对旅行社业白热化竞争局面,为了生存,中小旅行社在组团市场拼命地降价以揽到顾客,但是在接待顾客时却降低了服务质量。

中小旅行社影响力较小,旅游产品缺乏生命力。由于资金普遍不足,中小型旅游社不可能像大旅行社那样开展集中性的广告宣传,很难取得和大旅行社一样的效果。由于资金有限,中小旅行社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上普遍力不从心,当然也没有承担开发新产品所伴随之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得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抄袭、雷同等现象,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生命力。

三、中小旅行社产品深度开发的对策研究

1.调整中小旅行社内部结构,创造专业品牌

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服务,其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除了价格以外,难以比较产品之间的优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依赖其对品牌的认知及旅游线路的创新程度。在这方面,一是要以准确定位和优质服务树立品牌;二是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将旅行社做大,扩大市场占有率,然后才能做优做强,三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产品创新来延伸品牌。

2.加强中小旅行社内部管理,丰富开发旅游新产品

旅行社要真正认识顾客,了解游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非单纯对游客本身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认识市场的目的。在顾客的眼里,市场的结构十分简单,顾客若发现自己需要完成某项工作,他们基本会借助某些产品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开发人员应着重把注意力放在了解消费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上。开发人员如果希望开发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就应该把游客想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顾客本身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应抓好几项工作:制定好产品质量目标;加强开发设计中的试验研究工作;严格遵守旅行社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进行产品质量的经济分析。

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规章制度,降低管理成本。从宏观上说,旅行社应在有效控制、推动经营、确保效益上做足工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中小企业中比较流行的“网络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能较大程度地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从而使信息沟通更加畅通无阻,并进一步增加旅行社环境适应能力。

3.活跃中小旅行社资金,强化旅游产品信誉

中小旅行社想要求得长足的发展,政府绝对是一个可依靠的强有力的后盾。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作用,使市场更加开放,为所有旅行社创造平等的竞争舞台,加快建立面向中小旅行社的融资渠道,如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建立中小旅行社基金等。可以通过行政管理适度介入的方式,扩大质保金用途,即使之除了用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外,对欠款可从质保金中划转。再配以旅行社信誉等级评定并公示,即可解决中小旅行社信用与结算问题,使之向国际化经营方式迈进。

4.扩大中小旅行社影响力,深度开发旅游新产品

中小旅行社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常用的方法有:建立企业网站,介绍旅行社的情况和所经营的旅游线路的具体内容;在企业网站上新产品信息,并适时更新线路;接受网上报名,并经常举办一些有奖销售活动;在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专业旅游网站上做广告,或与之建立友情连接;与受大众欢迎、使用率高的门户网站协商,利用电子邮件、网页插件广告等手段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或推广独具特色的新线路。诸多旅游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参加展览会是一个既能打响知名度,又可以取得经济成果的好机会。业务量不大的中小旅行社必须学会把服务送上门。

四、结论

因此,为了中小旅行社产品的质量,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提高调整中小旅行社内部结构,稳定旅游事业骨干队伍,结合高质量的服务,创造专业品牌,提高效率,使其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加强中小旅行社内部管理,丰富开发旅游新产品,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政府主导,加强同境外客商合作宣传推广产品;活跃中小旅行社资金,强化旅游产品信誉,诚信经营。多向旅游发达国家学习,多出可供游客选择的体验类产品。扩大中小旅行社影响力,深度开发旅游新产品,中小型旅行社可以利用现在的时间要注重创新,多设计出新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贺学良:现代旅行社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潘春芳 郑小燕:旅行社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3

[3] 刘伟东等: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许刚 张晨:旅游社发展应强化品牌意识[J].经济师,2002,(1).

第7篇

关键词: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国际投资的著名学者、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提出。在庆祝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会议上,邓宁宣读了他的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正式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随后出版的《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邓宁又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予以进一步阐述。

该理论主要解释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因素,理论基础主要在市场的非完善性上,包括结构性和自然性市场非完善性两方面,并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以及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是任何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都必须同时具有的因素,即跨国直接投资的OLI模型。

第一个方面的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跨国投资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自身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或资金优势等,其他企业相比而言不具备或难以获得这些优势。所有权优势既包括由于市场非完善性,只有通过跨国直接投资,才能比通过贸易、技术转让方式等运用得更有利的优势;也包括只有通过跨国直接投资才能内部化,并充分发挥的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所有权优势分为四种类型:

1、技术优势。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专利和商标、专门技术、know-how、市场营销水平、研发能力、产品差异化能力等。

2、企业规模优势。是指由于其垄断地位、或自身的规模、或市场开发能力、或市场占有率、或资源特许等方面使跨国投资企业所产生的优势。如:垄断某国或地区的供应市场或产品市场、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水平;和政府具有良好的关系而形成寡占格局等。

3、管理优势。管理优势往往由大型企业获得。因为大型企业机构庞大,相比而言其生产体系、市场推广体系、研发体系、公关体系比较完善,管理层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对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因为长期的积累而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汇集,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明显。

4、资金优势。是指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大规模的资金方面的优势,包括从银行或银团的贷款能力、在债券市场或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具有强大的现金流支撑等。一般而言,大型企业信用等级较高,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或从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筹资,资金成本低,并且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支持。

只有具有所有权优势,进行跨国投资的母国企业才可能扩大经营领域和在异国进行市场活动,获得收益,否则将面临东道国企业或其他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有可能无法弥补在海外经营的额外成本,从而使对外直接投资无利可图。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拥有所有权优势只是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必须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指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其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在外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进行内部使用而带来的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在现实中,市场失灵的现象随处可见,屡屡发生,现实的市场在很多地区都是非完善的市场,存在结构性及交易性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外来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也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过高,无法充分发挥其所有权优势。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则可以直接通过内部交换机制预防市场失灵问题,以企业内部运作代替外部的失灵市场,这样既克服了外部市场失灵带来的风险,又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前提下,成功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要具有第三个因素,即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紧密相关。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与投资母国相比较,对直接投资公司而言,或者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有利经营因素,或者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不利的经营环境。跨国投资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都要考虑该地区是否具有区位优势,以确定是否投资、在哪里投资、采用哪种投资类型等问题。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进入壁垒、市场规模大小、市场增长幅度、生产成本的差异、资本回报、外汇管控、基础设施、东道国政府干预等方面的因素。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战略布局的情况下,尤其在远距离的跨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区位优势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出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度量。

综合来看,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三个因素各有其重要性,并且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使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该理论是在吸收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并受到广泛的重视。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较高的评价。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在发展中国家,包括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该理论分析和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在中国企业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不断地得到检验和印证。

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为例,就很好地验证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的理论指导地位。

中石化集团是我国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在全球500强中排名第五,在国内多年来一直处于我国各企业榜首,2012年的销售额达到2.55万亿。并且中石化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四地先后发行了股票,在国内外的金融市场均具有极强的市场融资能力。其主营业务包括:油气勘探与开发、石油炼制;石化产品生产等,但就其目前的经营情况看,其上游业务,即油气勘探开发上处于短板地位,妨碍了公司的利润增长和企业的发展。

瑞士Addax石油公司则是一家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公司,在西非和中东拥有油气资产,成立于1994年,是西非最大的独立油气开采商,也具有良好的资源资产。该公司被收购时年收入37.62亿美元,净利润7.84亿美元。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10亿美元/年左右。

中石化收购Addax 石油公司,不仅改善了中石化集团的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了海外油气资产结构,而且实现了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中石化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此次跨国并购的成功,也验证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所有权优势的应用。首先,中石化集团具有非常强大的规模优势。中石化的企业规模数十倍于Addax 石油公司,同时,作为寡占企业,中石化在中国大陆的原油进口市场和石化产品供应市场上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此次跨国并购,增加了中石化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经营规模,进一步增加了原油进口量,扩大了经营地域,在原油供应上分散了企业风险,在原油生产加工上获取了更大规模的经济优势。这是其所有权优势之一。其次,中石化下属企业众多,组织机构严密,其生产体系、市场推广体系、研发体系、公关体系都比较完善,管理层人员素质较高,对企业运营因为长期的积累而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汇集,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明显。这是其所有权优势之二。第三,中石化的资金优势明显,其具有极高的信用等级和广阔的业务关系网络,营业收入约为Addax 石油公司的50倍左右,而且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四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总股本为867亿股。此次Addax收购价格相当于其股价14.3倍的市盈率,略高于其自身13.3 倍市盈率的估值,但收购总价仅相当于中石化H 股市值的4.4%,这充分证明了中石化筹资渠道广泛,筹资成本低廉,有相当雄厚的资金势力,可以充分发挥其所有权优势。

第二,内部化优势的应用。在当今全球的油气勘探开采领域,并不存在一个完善的市场,而是充满了地缘政治和种种非经济视角、非经营手段的干预。与此非完善的现实市场对应的是市场的失灵,既包括结构性市场失灵和交易性市场失灵。在此形势下,如果中石化仅仅利用自己的所有权优势进行经营和运作,那么将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同时大大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以及在资金、时间上的消耗。而通过跨国并购Addax 石油公司这一投资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中石化在规模上、在资金上、在生产运营上、在组织管理上的优势,用中石化的内部运行机制来预防外部市场失灵,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场风险,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过高的交易成本。

第三、区位优势的应用。中石化跨国并购Addax 石油公司所带来的区位优势也非常显著,不仅包括直接区位优势,也包括间接区位优势。瑞士Addax石油公司位于欧洲,是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的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也是西非最大的独立油气开采商。其良好的资源资产主要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此次跨国并购后,中石化成功地利用了区位优势将在自身在西非的油气资源版图连成一片。同时,在西非之外,收购Addax 还帮助中石化成功进入了位处中东的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中石化巧妙地利用了被并购公司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成功地规避了在欧洲、西非和中东伊拉克地区的市场进入障碍、贸易壁垒、成本因素和投资环境等问题,有效地扩大了中石化的资源拥有量和油气版图,增强了中石化在西非和伊拉克的实力,加快了全球化发展步伐,优化了油气资产结构,显著降低了原油采购成本,增强了中石化乃至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

通过以上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的例子,有效地检验和印证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得到了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同时表明,该理论来源于吸收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并使继续指导和影响着我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寒,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5

[2]郭凌云.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

[3]廖运凤,金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问题.管理现代化.2007.4

第8篇

关键词 专业方向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农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专业方向建设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校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建设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

对于一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共同定位决定了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统一性,用人需求的差异性则要求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和差异的对立。因此,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从实践来看,利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来保证基本课程体系的统一,通过弹性专业方向建设及方向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的调整来适应差异性需求及需求变化,是实现矛盾协调的基本手段。②沈阳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近些年也是在不断强化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及方向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2 专业方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方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成

从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来看,农经专业学生的毕业主要去向是读研、进入企业做管理或销售等,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基于这种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农经专业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调整,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企业管理、农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创新型。

其中,企业管理方向是个老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增设了领导策略和艺术、企业文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理论课程。考虑到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自己创业,及学生到企业主要从事财务、市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两项实践。

研究创新型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调整、凝练和培养定位的明确。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后续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农村公共管理是个新设方向,但也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农经老传统的延续。在实践环节,专业在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统计学习要求的同时,辅以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2.2 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专业方向建设过程中,围绕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在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管理方向,针对该方向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在企业管理模拟实习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联系好实习企业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1周,这期间要求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岗位的职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

在研究创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实践环节没有增加,实践形式还是采取原有的方式。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采取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文献搜集和阅读、选题和撰写小论文的工作。老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献,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及农经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注意要点。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通常是整合起来进行,同样也实行导师制。这两个实习是在课程前沿论文上的进一步深化,实践过程除增加要求学生在选题确定后自行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毕业论文所需数据资料外,其余环节如课程论文。整个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分析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熟悉运用统计学、计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整个实践以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为主体,毕业调查及调查报告为辅。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是将方向的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吃住在农户家里,并在农户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完成自己感兴趣某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最终撰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毕业调查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其形式同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调查。

2.3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理论课程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专业的师资来源和构成来说,专业现有的教师除少部分人是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外,其余都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教师所学专业的集中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个农经专业的整体教学深度,但对于部分专业方向而言,它会影响有些理论课程的早期开课质量和效果。比如,在企业文化与CIS策划、农村公共管理等新开理论课程上,专业虽然能够安排教师去开课,但由于这些教师都是新接触课程,也没有在相关领域系统训练经历,他们在开课初期对课程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内容深度总体都不够好。

(2)现有实践环节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实践环节设置较薄弱。总体来说,在现有三个方向上,专业除在企业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两个方向都未能新增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仍是专业传统的实践方式没有突破。在现有设置的实践环节,所有环节除企业管理模拟实习明确针对企业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实践基本都没有区分方向来进行。特别是针对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两个方向,没有设置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也正是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目前专业方向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

(3)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对于各个方向建设,专业虽在依托实践来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业管理方向增加ERP实习,在研究创新型方向增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实习和学年论文,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农村公共管理实习,但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再加上计划学时的总额约束,这些特色实践都没有条件开设,也没有教学时间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实践要求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较长的从业经历、熟悉该领域的问题,专业现有师资限于所学专业限制没有能力承担起全部指导任务,因此无法开设。

(4)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课时间衔接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虽然在近几年的计划调整,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实践课时在四个学期的分配原则,仍有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要求是在学生学习完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理论课后才开设,但目前该实习只有安排在投资项目评估课以前。从近两年的实习来看,这导致学生在创业计划书写作中无法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写好。

3 适应专业方向建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思路

一是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农村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通过加强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方向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切实落实和保障这些新增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和效果。二是将现有实践课程按内容大类进行优化筛选,实践形式相同、实践内容相似的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学和学时资源,提高实践效果。三是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学期安排,同时将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周次。比如在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后,将涉农企业创业管理由当前的第六学期末最后两周调整为第七学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写。四是依托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通过输出学生到这些机构帮助的形式来实现一些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成。五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外聘专家的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为各专业方向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在学生选专业方向时,按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要求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任务。通过此途径增加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机会。

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1-114;2014-09),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GJX2013Z001)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