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3: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第1篇

1.关于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内涵诠释

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契约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就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彼此对对方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我们认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心理契约指的是教师个体关于自己应对组织履行何种责任,作为回报组织应对自己承担什么义务等形成的主观信念。这一系列信念是教师对教师职责的主观认识与理解,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和职业价值的自我要求,是高校与教师之间非正式的相互责任的一种认可、约定和承诺。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心理契约的重要构成因素,因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达成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具体的贯彻落实工作发出通知。这是首次制定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规范。新规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和解读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内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心理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校的价值认同与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的相互责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师对自己应该为学校付出的责任理应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约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无法明确提出并进行量化的,而只有通过教师将这些行为要求内化为心理契约中教师个体对组织应承担的责任,才能使教师的职业行为真正地得到实质的约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够真正地建设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对学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来实现自己物质和精神上多层次的需要,而学校往往也会利用各种组织资源来实现学校的目标。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约双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约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跃升正是契约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心理契约有利于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校与教师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职业道德缺位。积极地建设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契约,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职业道德的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管理者忽视教师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和价值理念,把教师作为高校组织的人力资产而支配和使用,忽视心理契约的达成标准而影响教书育人的绩效。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密切相关,两者高度契合能促进高尚教师职业道德构建和心理契约的良性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科研和一线教学的工作职责,是高等学校发挥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献付出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点、工作环境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将爱岗敬业自觉内化为道德品行,从而有效发挥出师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除外部激励与约束之外,还与教师心理契约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契约正是创造高校和教师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满足,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给予教师精神满足,使教师处于心理上信任学校、工作中充满活力的状态。这种和谐顺畅的氛围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环境,教师会自觉审视自己对学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状态是否与良好的心理契约相匹配,从而在科研、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等实际行动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绩以适应和符合学校对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师与学校间处于互不信任、互不满意的不和谐状态之中,不仅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成长,反而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危险。因此,只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心理契约高度契合,才会为高尚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奠定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性发展目标。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书育人的内在兴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动力;对于高校组织而言,师道尊严的外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的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为有效建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动力源。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的能力,而对教学科研的内在兴趣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后,原有的与学校组织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会随之形成个体对学校组织的新的需要与期望,与高校组织达成平衡的心理契约成为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助推力。高校组织须敏锐地意识到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研平台提供及教师个性需求方面满足教师的心理期望。当教师当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满足的同时,高校组织对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产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师亦会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高校组织的预期,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在这种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作用下,不断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组织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心理契约是联结高校与教师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确保两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水平越高,教师对高校组织的满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业度和事业心以及工作起来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师借助心理预期不断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一致,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个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业中去,从而提高对高校的认可度、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约。

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怨恨、辛酸、愤慨的情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动态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诺往往会随着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心理契约的缔结与违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通常会对员工的后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基于高校教师个体视角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进而言之,教师是育人的高尚职业,不能忽视教师职业对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这种职业认同即心理契约必将极大地降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砝码。所以,应聘教师职业资格的个体不应仅仅审视自己的业务能力,更要深层次地认识个体的职业兴趣。而基于高校组织的视角分析,当前学校组织往往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对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要求,很容易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学与科研成效,却忽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学与科研条件的硬性要求,忽视教师的心理契约达成度。这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形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力巨大,心理契约违背会直接导致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背离的不端行为产生,甚至引发高尚师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遏制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建设学术道德

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学术道德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是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在以下几方面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坚守:一是导致教师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能专心教学,更不能潜心搞科研,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二是造成学术研究动力不足、使命感不强。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实现中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跨越的历史重任,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致使教师处于不和谐甚至焦虑的工作状态,不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职尽责,更遑论服务于国家的人才需求战略。三是造成学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是凸显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学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也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打破了创新意识培养所需的外部环境,在心理期望始终处于不和谐的态势下不可能培育出学术创新意识。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性,因此教师应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高校教师与高校组织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才能自觉地通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谨慎的科学精神、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乐于奉献的道德境界传递给求知求学的大学生,从而培养出人格独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不端,直接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处在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为不利。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削弱师德构建的效度

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基于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础之上,作为教师个体本身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契约违背时,即使学校从管理方式、激励制度、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倡导并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不能有效发挥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上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契约违背的教师不管是选择保持沉默、被动接受,还是选择提出意见,或是选择破坏、忽略,教师会无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不同程度地实施与学校组织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行为,甚至损害高校组织的利益,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构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强化高校组织与教师心理契约的达成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亟待与心理契约达成协调性、统一性和契合性,这需要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两个方面形成共识。在教师个体方面:教师个体要以事业为追求目标,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为目标;尊重自己和教师职业的纯洁性,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质量。在学校组织方面:教师的选拔不仅要看重学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约的价值取向。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契约目标,基于高校管理者应当抓好如下几点:

1.充分认识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关系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依据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与教师达成一致,使得契约双方都能遵守这种非书面的隐性契约,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声誉就是教师的第二生命。学校必须正确运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对教师的一般性规范,进而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尽量减少强硬的外在职业道德行为要求,通过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适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性要求,真正让教师建构高尚的情操和自觉育人的品质。

2.强化教师心理契约的沟通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缓解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心理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畅通而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心理沟通可以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行为目标,把学校教师队伍凝聚成一个有效整体,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最佳实现。在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动态调适过程中,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注,才能使教师与学校详尽地相互了解双方的理念、价值和精神,不断调整各自的认知与利益,从而建立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契约特征。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消除或削减教师对高校的各种猜测和主观成见,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自愿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组织的学校必须在沟通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努力实现公平决策,合理调解,平衡补偿,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机率。同时,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和违背,适时调整和修订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确保双方心理稳定平衡的基本条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培育信任、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氛围是工作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因为精神激励是一种比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东西。学校在与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时,必须尊重、关心和信任教师,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塑造教师对其职业道德文化的承认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形成对学校的精神依托和实质信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层次。高校教师更需要尊重其专业地位和个性特征,他们希望拥有一个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平台,一个能够稳定获得所需的信息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的渠道,这是最能形成激励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一般性的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出国培训、年度评比、名师制度、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提升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做到激励与惩罚结合。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的主要需要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把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发挥心理契约的干预与约束力

高校组织与教师双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约的基础,缺乏彼此信任,教师就不会对学校尽职尽责,学校对教师则会缺乏关怀爱护,这样就不会有心理契约的良性平衡。教师与学校共同信守承诺,学校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学校缺少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教师的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只有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度规章以外的价值规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舆论氛围等形成的约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学校和教师在长期工作生活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或约束的效果。在当前学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约束与非正式的环境约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约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们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过对人们内心期望的影响而完成的一种软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首先着眼于对教师的各种外部干预措施,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强调教师自觉规范言行举止,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On Ethical Issu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bstract]Ethical standard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decide the true meaning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education,university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utility and there exist some aspects of teachers’ ethical issues,e.g.lack of professionalism,emphasis on business,lack of care for the students,pursuit of quick success,a serious academic corruption,neglect of training content,styl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lack of teachers’ethical issu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occupation morality;countermeasures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会影响大学的未来发展。伴随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高校教师们承担起更重的教育教学的责任。但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处于一个波动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将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对教师的冲击很大,部分教师不满自己的收入状况或职位发展状况,心理不平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缺乏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得过且过。还有的教师是“身在学校心在外”,把教育作为自己的副业,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能获得更多实际利益的工作中去。这样,就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1.注重功利,缺乏敬业精神

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理想和功利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对于教育的工作热情日益淡漠。有的教师以功利原则来对待工作,争名逐利、见利忘义。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工作,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离职守,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这些教师缺少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他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他们也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科研上态度不严谨,甚至照搬别人的成果,助长了我国高校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及学术泡沫现象。

2.偏重业务,对学生缺少关爱

高等教育承担着两大功能,即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然而部分高校教师过分注重业务发展,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较多的精力。在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对学生品格的熏陶、智慧的启迪,与学生感情淡漠,忽视了道德上的言传身教。由于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情感需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误解乃至质疑,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异化。

3.急功近利,学术腐败严重

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披露,部分高校教师违规、违法、权学交易等学术腐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的教师在搞科研时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态度不严谨,通过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进行学术造假,有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例如,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时间,甚至以金钱或其他方式换取他人的学术成果,有的教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假借各种名目违规使用经费,为自己谋利。种种的学术腐败行为助长了学术研究的歪风,阻碍了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忽视内涵修养,缺乏师表风范

高校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体现和统一。教师的人格美,主要通过教师的神态、仪态、教态表现出来,能够体现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整体形象。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外表的包装和修饰,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在修养。那种为人们尊崇的“诚于中形于外”的师表风范悄然退出人们的视线。有的教师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举止粗俗、语言不文明,等等。这些言传身教不禁让人堪忧,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的师德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社会利益格局重组及冲击下,有失师德规范的现象屡有发生,师德缺失现象也影响到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物质利益至上,伦理价值错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分化,这对整个教育领域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带来巨大冲击。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冲击,使一切从“良心”出发的教师职业几乎被彻底地裹挟进了流俗。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利益呈现多元化倾向,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性使部分高校教师的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价值偏移和错位。部分教师放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而追求经济利益,把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搬进了学校,把师生关系异化成了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另外,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面临着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以及家务等多方面的压力。但是,作为高校教学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由于职称低,在利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境地。这使得部分教师的心理失衡,其敬业精神也大打折扣,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高校忽视师德建设,存在观念误区

一直以来,高校往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来衡量教师好坏,而很少关注其思想道德品质。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高校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些学校把成绩作为教师评价标准,如班级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教师论文科研数量、学生就业率等成为衡量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政绩及师德的标准。这就容易产生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等问题。在观念上,学校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其品质和作风一般是合格和过硬的,因此对师德建设不予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品德好坏与教学效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由此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3.高校缺乏健全有力的师德评价制度,师德建设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很多,但这些制度性规定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目前许多高校每年都会对教师作业务和师德方面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本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升级等挂钩。但是师德评价一般是照搬已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评价标准过于抽象笼统,使师德评价流于表面,实际操作性不强。此外,在许多学校教师考核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评定的做法。很注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等硬指标,而忽视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等,对教师品德的细微方面视而不见,对职业道德状况往往模糊处理,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机制。师德评价也仅仅局限于校内,局限于八小时工作以内,即使出现违背师德的现象,校方也是以罚代建,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之类的强制措施来警戒当事者,而不是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从健全制度上来防止类似情况的再发生。这样,教师考核就难以奏效。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1.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教师只有提高个人修养,才能担起育人重任。高校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守,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涵养,开阔视野,使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刻苦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高校教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2.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人文关怀

要在社会上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关注教师现实利益,保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生存条件,关心理解教师,尊重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的人格、尊严,维护教师的权利,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这样,高校教师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在校内,对于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引导,尤其要给年轻教师实践机会,引领他们逐渐成长并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要创造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理解,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主动提高个人修养。

3.做好教师的岗前培训,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学校要重视对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采用专题讲座、师德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使教师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关注教师心理与人格方面的发展,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引导,让教师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到为人师表。

4.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在衡量教师成绩的标准上比较单一,通常只是以学术成果为重要参考,对教师道德状况评价较为模糊。我们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在前期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分步提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在师生中做好宣传工作,以使每一位教师充分理解自身职责与义务。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统一明确,易于操作。评估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学校可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标准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优先安排那些职业道德评价好的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深造等。奖罚分明的措施定要落到实处,从而在制度上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作为主流的知识分子,其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和质量。为此,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本着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修身养性”,跨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门槛,才能真正担当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安身健.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93-94.

[3]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40.

[4]单清清.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与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42.

[5]李晓彦.当前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6]曹根记,邓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1]余辉,男,1966年生,现于湖北咸宁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政治老师.

第3篇

摘 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制约着教师的个人行为,同时也对青少年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教师,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本文旨在具体分析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加强大学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专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倦怠;以人为本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队伍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人类历史变迁中,教师承担着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它不仅得到过崇高的赞誉,也被赋予过更多的要求,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其中,育人尤为重要。作为施教的人,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是当代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时期大学教师所面临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

在社会大转型的今天,社会道德缺失来自于对一切社会道德规范的漠视,其根源在于文化精神的失落。也就是说,已有的道德规范缺乏现实性、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专业性的规定,以及人们还没有很好理解规范的伦理意义等所致。 反映在高校教师身上,这种职业道德缺失主要体现为降低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削弱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缺乏爱岗敬业、进取创新之心,对学生冷漠无情,;缺乏纪律性;缺乏学术诚信,甚至容易诱发一些教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安心本职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心不在焉等等。

二、新时期大学教师所面临职业道德修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只是其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时的极端反应,更是教师伴随于长时间失衡心理体验下,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上的一种消耗殆尽的状态。典其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衰减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产生这种职业倦怠的原因,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大学一般采取大班上课,学生人数通常都在五十人以上,有时甚至超过百人。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课堂控制需要教师的更多付出,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非常繁重。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劳动成果不是反映在教师个体,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体现。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得不到教学成就感,导致教学积极性下降。

2. 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由于教学任务重,备课量大,课程形式单一,大学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也没有时间继续充电提高理论能力水平,导致大学教师理论水平的停留甚至倒退。另外,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的教学型教师们面临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疲于奔命,却很难得到成果,甚至可能导致学术诚信的问题。

3. 评价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类评估盛行,学生给教师打分,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虽然有其特定意义,但其中也有片面的甚至不公正的负面反馈会刺伤教师们的自尊和热情。学生们喜欢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幽默开朗,能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教师。同时也会有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和幽默感、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虽也是一心一意搞教学,却也有可能遭到学生有失公允的比较和排斥。

三、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实施教育的人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其中的关键。“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办法,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大学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

1.加强师德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言行规范对学生均产生着直接影响,在学生思想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接受教师在思想、情操、作风等方面的教育的影响。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对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热爱它,忠诚所选的事业,并始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2.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加强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作为大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学会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和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第二,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实现知识更新,消除思想困惑;第三,要大胆革新,积极探索适合本校课程特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学生实际状况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工作的创造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获得职业工作的成就感、满足感。

3.以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促进教师自我人格完善

由“以人为本”出发,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可强化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吸引力,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来调节学校舆论环境,重视对教师的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教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估,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和教师评选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看,社会一方面通过教育性机制、导向性机制要求并引导青年教师实践职业道德规范,但同时也必须考虑为其实践提供相应的保障。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形势、新问题下,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信念、理想,通^职业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实践完善和巩固职业道德信念,是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经之路。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内在包含着育人的责任,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教研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正是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及教师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得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2] 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3] 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分析探讨了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并解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和在我国高校中如何通过人本管理的方式实现对教师完美人格的培养和民主管理从而维护高校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实现教师的个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但同时因市场经济的冲击,也给教师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人本管理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当前教师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几点应对策略。

1.当前高校教师管理现状

1.1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间存在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融合。管理人员与教师这个被管理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双向依赖性,只有二者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目标一致才能促进学校发展。可现实中很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存在冲突,且对于冲突他们多抱有回避的态度,高校缺乏有效激发良性冲突的措施,在对冲突管理结果的认识上,双赢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1.2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行政权力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各级行政机构和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这种权力受到法律保护,具有规范化,程序化,强制化的特点。高校行政人员通过自上而下的决议指令等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校教师管理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表现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而不是通过学者、科学家讨论。这种学术与行政两权分离的形式容易造成教师一味追求权力和地位,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产生学术与行政两种权力之间的矛盾。

1.3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学术界自我管理,学术和行政两权相互渗透,以学术权力为主。表现在学术界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教授和行政人员之间坦诚互信,强调人文教育,个体的专业能力更受到重视。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管理效率底下,结构分工不明确,不能更好的实现教师的个性发展等问题,容易造成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2.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2.1以人为本的医学院校教师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在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的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人的需求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是学校在组织教学、科研及行政等各项管理活动时,应符合教师的个性化,尊重人的个体差异,考虑到教师人性发展的需求,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培育人,调动人的主管能动性,激发教师的自身潜能。

2.2以人为本的医学院校教师管理符合高校教师的个性需求

高校教师是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渴望得到价值的平衡和认同。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得到领导尊重和及时的肯定。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体现是所有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最本质的心理。高校教师对自我实现、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人性化思想的需求,使得高校教师的管理要特别重视以人为本。

3.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医学院校教师管理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完美的人格

“业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除了体现在对学生学业的传授,更体现在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典范。狠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利用板报、报刊、杂志,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为人师表为基本要求,使之贯穿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引导、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师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方面都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3.2实行民主管理,维护教师的基本权力和个性发展

给予我们的教师机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强调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一起来讨论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发展大计,积极采纳合理建议。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其工作的主动性会增加,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

人本管理的这种“鼓励参与”的管理形式,对于教培养育管理者和提高教师能力都大有裨益。在实行教师民主管理的同时学校管理者还应积极维护教师的基本权力和注意教师的个性发展,为其发挥潜能提供机会。

3.3建立健全教师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了竞争。竞争理念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教师更是应该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建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扩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建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这是保障学校长足发展和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双赢机制。

改革用人制度,推行教师招聘制与淘汰制。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能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学校和学生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要求。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作为高校教师也不例外,所以应保证一定的物质激励,但是高校不等同于企业,作为学校管理者除了提供物质激励外,还应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探索出切实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

加强领导,保障措施落实。好的政策的提出制定只是第一步,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加强管理领导,保障措施的有效落实,避免教师管理模式的改革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黄亿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3.6

[2]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第5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3

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隐形素质,决定着教师职业素质的显性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责任、行为习惯等)。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新鲜血液,为体育教学及体育科研提供朝气,但是青年体育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不足及教学理论缺乏、体育科研水平较差的困境。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腐败、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师科研及教学工作,更为严重的是高校教师因犯罪走进监狱。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的特殊群体,学校更应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很好的警示教育,其职业精神更加需要强化。本文主要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内涵进行分析,分析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结构化存在的问题,总结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见解。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0名30岁以下的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及科研相关论文,查阅职业精神相关的书籍。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岁以下100名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包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进行职业精神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论述

职业精神是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求的总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是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事业的各项工作中,需要清楚地把握体育科研及教学工作的态度、责任、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实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来保障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恩格斯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显然,如果我们选择了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必须明白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需要体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高等学校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是高等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肩负着培育高等学校学生的健康体魄,因而需要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育,培养成现代化高等学校应用型体育人才。近年来,高等学校招录的体育教师主要以各大体育学院及其他大学体育专业的30岁以下青年人才为主,这些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但科研及教学上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对这些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育,使他们迅速融入高等院校这个大环境。

2.2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2.2.1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精神了解较少,其中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违法违纪案例有一定了解,知晓具体的教师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案例只占12.5%,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如何规避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行为理论知识了解较少;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都对教师先进典型有一定了解,能详细说出先进典型案例的只占6.25%,说明高等学校对先进人物有一定的宣传,但宣传还需要提高;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听过优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或相关专家职业精神主题讲座的占31.25%, 68.75%的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精神主题讲座不是很清楚,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从体育科研能力上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过专业论文的占43.75%,但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只占8.33%,主要是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从制度落实来看,调查发现大部分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了解本部门工作管理制度,但能详细说出具体制度的只占5%,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制度的学习需要多下功夫。从职业技能表现来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体育教学技能及科研水平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身体素质方面下滑较为严重。从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职业精神在高等学校中重视不够,印证了职业精神对高等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影响较小,说明有必要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2.2.2 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困境

高等学校在学术研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学术腐败的现象。论文抄袭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涉嫌抄袭事件,曾被作为优秀博士研究生安排毕业后留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并与学校人事处签订留校合同,因发生学术造假,最后没能留校;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产生的后果是该生追加开除处分;从西南交大论文抄袭事件曝光到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将西安交通大学81岁的退休老教师告上法庭的事实,这都说明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公害”。学术上的不端正和学术腐败是职业精神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等院校教学及科研的进步。其中,高等教师出现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违法违纪行为,南昌航空大学原副校长刘志和因理想信念缺失,严重违法违纪,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高等院校出现的学术腐败、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社会影响较大。而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特殊群体,其社会地位比其他专业教师的地位低;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较差;晋升职位较难,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及写作水平不足,导致青年体育教师职称晋升较慢,因此要制定有效措施来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精神。

2.2.3 学校教师涌现的先进典型

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2012年5月8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致使双腿截肢,这是广大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学习的楷模。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展现高等院校教师先进事迹的同时,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腐败及违法乱纪行为也时有发生,在高等学校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也势在必行。

2.3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

2.3.1 加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力度

加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高等院校可以与大学职业精神研究机构合作,邀请专家教授签订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长期协议,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互利共赢,大学职业精神研究机构形成长期研究课题,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也能得到成长;我国高等院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专业体育人才作保障,我国高等院校对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创出工作成绩,逐渐培养教师职业精神;高等院校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更新相关职业精神教育内容。高等院校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大部分是扩大教师视野,增长知识,没有突出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应加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组织专家学者、一线优秀高等学校教师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开展讲座,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讲专业知识、谈认识、谈体会,如在高等学校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及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活动等相关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进行宣传,及时强化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

2.3.2 加强师德教育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加强师德教育以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培养需要青年体育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高等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应每年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规范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法制宣传、加大处罚力度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制定规范的评价机制包括自身评价、高等学校系统内部评价及社会评价,用措施来规范和制约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2.3.3 强化监督机制培育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高等学校纪检部门的监督。高等学校纪检部门作为对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及科研监管的直接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惩防体系,其主要防控方向在体育教学及科研,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行为。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应自觉做到自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监督也提出比较明确的规定。高等院校杂志及《中国教师报》要开设职业精神专栏,宣传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 ,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提供良性环境。

2.3.4 根据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工作性质、内容,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还需在制度及廉洁自律上加以规定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主要研究对象是高等学校学生,其教学工作主要以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健康的体魄,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需要制度作保证,体育教师作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主要应建立健全适应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制度,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更需要加以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开始就应具有廉洁自律的意识,做到廉洁从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应坚定目标,既然选择了体育教师职业,就应该对体育事业充满激情,保持昂扬的斗志,带着良好的职业精神去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文化结构、职业技能表现、制度落实、体育科研能力、职业精神了解、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问题,需加以解决,提升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监督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青年体育教师。把教师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始终,应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及体育科研能力,体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价值,做一名不愧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青年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陈浩,王宏凯.职业精神[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

[2] 魏银霞.新时期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1):94-95.

[3] 孙开香.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1):137-138.

[4] 赵永磊.大学教师职业精神的制度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22(11):52-5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现状 途径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内在的精神力量的体现。今天,作为高校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社会上对青年教师师德现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和结论:一种是高学历、高素质,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新生主力军;而另一种则是被利益所诱,重业务轻道德,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的青年教师。大众媒体的赞扬声和谴责声、肯定的意见和否定的结论,让笔者有写作此文的必要――尝试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1.青年教师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的必然性

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05年,高校教师队伍在提高学历层次方面的具体目标是,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达到60%以上”这一目标,各高校逐年引进硕、博士毕业生来校任教,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7年普通高校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高校师资总数75%以上。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与问题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对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师德建设最为根本。尽管“教师和学生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①,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青年教师掌握着较高专业知识,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这一大批优秀的的青年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我们也清楚认识到,青年教师大多成长于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态势不断加速,让他们很难抵御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青年教师师德方面的问题也随之涌现,摆在每一个教育人面前。

2.1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治学态度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使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② 让那一批成长于改革时期的青年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之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重点不在教学而在于科研成果和晋级加薪,相对于较为低廉的课时费,充足的科研经费更能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因此便出现了一些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单一教学,却在科研和论文方面却硕果累累的局面。更甚者,有的教师不仅上课东拉西扯、误导学生,而且在学术科研中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

2.2传统师德教育让青年教师缺乏身正为范的角色意识

“众所周知,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或硬性灌输,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打模式”。③ 这种模式将青年教师排除在道德规范之外,将专家制定的教师道德条例载入职业道德培训教材中,面对极具个性的90后的学生,部分青年教师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而采用说教以及强制管理的方法,而自身却没有完全把握教师角色应有的人格风范。

2.3师德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青年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心

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高校双管齐下,着重于校园硬件建设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历、职称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特别是对如何加强刚走进校园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底气不足。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未能受到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始面临科研和教学考核两方面的要求。在大量的教学工作、论文、科研经费考核的压力下,青年教师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日益滋生,缺乏真正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

3.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现在许多人抱怨以前读大学时教师授课如何认真,而今日的“嘴上无毛”的青年教师如何应付学生之类。那么如何加强当今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呢?对此许多学者给出了答案,综合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3.1积极创造适合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工作环境

高校青年教师本身素质较高,对知识的热情很高,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有独特的一面,他们需要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老教授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关心和指导。学校管理者应给予他们一定的重视和鼓励,让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房价、物价的不断上涨让他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高校管理者要深入到青年教师中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尽量帮助年轻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2全力营造良好师德建设氛围

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对教师人格重新塑造的系统工程。应优化师德建设的大环境,创造较好的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和生活、工作、学习、环境等,特别是更应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以每年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的师德师风。通过各种方式,让老学者成为青年教师的精神源泉、无形榜样。同时,学校管理者还应努力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将青年教师由被动接受者转被为学校事务决策中的参与者。

3.3建立有效的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奖惩机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师德考核、监督以及奖惩体系。体系中包含“考察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如:教学态度及其效果、教书育人的实绩等;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学术道德问题、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等;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如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等④”,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考核、监督和优胜劣汰的科学机制,从而促使广大青年教师对师德规范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自觉遵守。

参考文献:

[1]张高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师德散论[J].湖南大学学报 2002,3 .

[2]史友进.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论要 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4,2.

[3]王健敏.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邹大勇.高校高层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作者简介:

第7篇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的综合载体,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的任务。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教师的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出现了与师德相悖的负面现象。因此,作为社会首善之区的高校,加强师德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现状分析

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先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现状,在看到主流现象、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分析师德缺失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主流是好的

随着科教兴国的实施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可喜地看到,教育战线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高等学校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维护和发扬教育界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既教育了学生,又增强了高校内部的凝聚力,为社会上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做出了榜样和典范。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也确实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价值取向多元化

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所有制多元化的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倾向。无私奉献,公私兼顾,合理利己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并存。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滋生。一些人自私自利的贪欲在不断膨胀,部分教师的价值评判标准上呈一定弹性,是非观念模糊。部分教师没有把本职工作放在主要位置上,而是热衷于第二职业,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受物质引诱,对学生不公正,为一己之利随便泄题,送人情分,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

2.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有的教师上课较认真,但下课就走人,与学生沟通不多,关心不够。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良性循环和不可分离的系统,也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教书育人上没有用心下功夫,或者没有把育人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3.业务上不求精深

有的教师上课不认真,得过且过,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应付差事。没有真正潜心研究如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致课堂信息量少,知识陈旧,教学效果差,贻误了学生获取知识。

4.重科研轻教学

有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为追求职称岗位。急功近利,重科研论文的发表,而轻本职教学工作,结果是两边受损。这样的同志,就是真搞科研,也会因浮躁和傲气而不能潜心的做学问研究。

5.为人师表不够

敦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更应该是为人师表的楷模。孔子十分重视自己修养,指出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主张教师“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俄国教育家、美学家车尔尼霍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自律精神淡泊,不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松懈,不守时,不守信,不守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学生中影响极坏。

6.学术道德欠佳

有的教师出于提职晋升等追求,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采用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等手段,炮制大量低水平的毫无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论文、著作,个别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在研究成果鉴定,项目评审等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或试图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的现象。也有的炒作学问,搞学术商品化,过分追求物质利益。

7.协作精神不强

在部分学校,“文人相轻”的现象依然存在,不能形成很好的学科团队。一些同行、同单位的学者往往因学术观念、学术派别的不同或在研究方式、方法乃至荣誉、待遇方面发生分歧,互不服气,更谈不上合作。一些教师则是自高自大,对别人的学术观念视若无睹,根本漠视甚至否定别人的学术成就,突出表现为师门之间的冲突,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等。

二、对当前高校师德现状缺失的成因分析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缺失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总体来说,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转变了办学体制,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优化了高校人才机制等。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毕竟对我们来说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健全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极易孽生、扩张。

市场经济强化了经济问题的社会地位,谋利成为既合法又热门的时尚。一旦成为时尚,不择手段与舞弊现象就成为谋利时尚的孪生子。社会上一些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风气势必袭击着高校校园。教师中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为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导致教师的敬业精神欠缺,一心讲实惠,讲索取,追求个人名利。

(二)制度建设滞后的影响

制度建设是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高校师德建设是相对滞后的。我国先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而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文件至今未出台。有部分省市和高校出台了自己制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尽完善。部分高校也因为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不便操作,对师德建设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各高校师德水平参差不齐。

(三)管理体系不完善的影响

师德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光靠制度还不行,要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有的高校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大都流于形式,或者操作困难。有的强调宏观管理,而没有把师德建设融入到校风建设、校园文明建设中去,没有从基层抓起,没有渗透到教学科研第一线,没有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导致师德建设年年抓,师德水平却提不高的局面长期存在。

(四)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0-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可喜成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事业,是一个传授先进科学知识的载体,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主阵地。高校作为培养先进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教育中心,而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社会道德的楷模,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还是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基本实现了跨越式和突破性进展,不断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引擎。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世界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普及化,各种中西方思潮大量涌进国内,一方面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更应该保持崇高的职业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务实的治学作风,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以期成为青年学生竞相学习、模仿的楷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将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抓紧抓实,成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①落实十七大教育方针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关乎高校教育事业的长久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以先进文化为指引,提高文化素质修养,不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而有力落实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根据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号召,广大高校教师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这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②构建高尚师德教师队伍的需要。一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强烈责任心的高校教师队伍,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不但可以使教师在政治立场上坚定不动摇,在思想理念上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在精神状态上始终斗志昂扬、积极向上,而且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精神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③推进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需要。在教育事业中,教师以其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去教育感化学生,他们的日常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数学子,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高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才能进一步推进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④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教师都承载着将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传于后人的重要任务,履行着教书育人、培养新人的历史使命。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二、当前高校师德缺失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形势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西方各种思潮的交融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抵不住当代各种利益的诱惑,师德修养大幅下降,甚至人格丧失,严重影响高校教书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