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3: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科学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而且取决于学生认真和努力的程度,还与教学秘书的辅工作息息相关。教学秘书在毕业论文中应当发挥能动作用。本文仅就教学秘书的辅工作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毕业论文工作中教学秘书的工作流程
1.完善论文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而影响学生完成论文的效率和质量。有些教师选题结合自身科研项目,过分偏重实用,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作用;有些教师选题过宽过难,学生做不出来,又多次更改题目;更多的教师不对学生选题作出要求,导致学生选题盲目,更换同一专业选题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每年都会出现学生要求更换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可能与教师本身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选题没有规划,该写什么题目不清楚,对论文指导教师不了解。此外,历年论文选题高度一致,前面写过的论文,后面的学生依然在写,造成写作资源的浪费。比如,网络虚拟财产的问题,已经连续几年有学生写作,但并没有多少创新之处。面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学秘书应做到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学秘书在分配指导教师和该教师指导的学生时,要对学生充分介绍这名指导教师的研究特长,然后征求学生的意见,看学生是否对这位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感兴趣,由其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二是教学秘书必须整理历年已经选过的论文题目,并对学生公示,以免造成资源浪费。选题应当根据学生自选意向和一人一题的原则进行,教学秘书应当提示部门领导根据情况提供选题,避免选题过于集中。三是在已经建立论文题库的学校或院系,教学秘书应当提醒指导教师每年更新题库,使学生的研究也能与时俱进。在学生选题完成之后,教学秘书应当回收选题方向和题目,建立毕业论文题库,协助督促每年更新,确保每年有20%更新率。
2.协助督查工作
本科毕业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建立合理的监督检查制度,以便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这种检查,一般分3次,首先是初期检查,即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后,院(系)应当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论文研究计划、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进行初步检查,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指导教师的不负责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完成有价值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秘书应当负责汇总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对可能出现问题的毕业论特别记录,然后将选题情况报告院(系)或教研室领导。其次是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论文计划的执行情况。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完成之后,由于找工作或实习等原因,会将毕业论文弃置一边,拖延写作时间。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建立中期检查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可以由教学秘书主抓,毕业论文学习委员辅助进行,内容是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计划与实际进度是否一致。如果工作量过大,可以采取抽查的形式,然后将检查或者抽查的结果予以公示。最后是后期检查,也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评分的检查。教学秘书可以参与部分答辩,对此后面有详细论述。中国政法大学在毕业论文后期检查中的一些制度值得借鉴,他们引入“论文打假”制度,由教学秘书组织学生通过“打假软件”对论文抄袭情况进行检查。此举极大地抑制了学生抄袭的动机,提高了论文质量。
3.积极参与答辩
教学秘书对毕业论文答辩的作用,主要是提高毕业论文答辩的效率。首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学科分类,教学秘书应将同一学科的学生分入同一答辩小组,然后组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应当由本小组所属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组成。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例,答辩委员会的组织方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同一专业的3名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的学生就是这一答辩委员会成员指导的学生。二是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指导的学生不在其所在答辩委员会答辩。笔者认为,从效率的角度出发,第一种方式更有效率,因为,本专业的指导教师人数往往不足3人,如果由非本专业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可能导致教师对所写毕业论文内容
转贴于
并不了解,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其次,教学秘书必须安排答辩时间,由于有些学生在外实习或为找工作参加面试,所以最好将答辩时间安排在周末,并且及时将确定下来的答辩时间以及基本程序通知学生。在答辩过程中,教学秘书应当抽样听取各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内容,注意答辩时间是否充分,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
4.及时提供保障
教学秘书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制度保障,主要是告知指导教师和学生关于毕业论文的现有政策,如毕业论文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学校和教学部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等,向指导教师分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并按规定回收检查各项填写情况;向上级有关领导反映毕业论文制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议。教学秘书对毕业论文教学环境的保障,主要是指保障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场所指导学生。目前,很多学校的指导教师都是在办公室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办公室人员众多,容易影响学生的思路,指导效率不高。学校应赋予教学秘书申请空余教室的权力,保证每天都有空余教室提供给指导教师。教学秘书对财物的保障,主要是指指导教师所需的办公用品、通讯设施以及及时统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兑现工作报酬等的保障。
5.认真总结归档
教学秘书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归档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对毕业论文本身的总结归档。毕业论文是学生重要的永久性学习档案,学校要求对毕业论文总结归档,教学秘书应当将毕业论文纸质版按照专业、学号顺序排列,存放在适当场所,同时保存毕业论文电子版。每个院(系)应当将每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形成一个文档,其中包括论文题目一览表、各专业毕业论文分析总结。这些文档一式两份,一份由院(系)留存,另一份则上交教务处留存。其次,是对毕业论文工作文件的归档。教学秘书应当将有关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毕业论文要求和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材料等相关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归类保存。对毕业论文制度进行总结也是教学秘书的工作之一。总结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二、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学秘书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是培养本科生问题意识、科研意识、应用意识以及激发思维、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等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一次大检验。因此,全面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做法之一就是,自主设计并开发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系统”。
一、系统主要功能
(一)用户管理
本套教学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如图1所示,其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学生用户三类,每一类用户有着不同的使用级别。其中,系统管理员可打开或关闭系统,添加或修改学生信息、论文题目及通知公告等;教师用户可查看学生信息、选题情况、写作进度,并进行网上指导等;学生用户可以查看通知公告、浏览本人信息,进行网上选题、网上提问与交流以及上传或下载论文等。
(二)系统开启与关闭
此功能只在学生进行网上选题时有效,其目的是限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间、防止学生反复多次换题,杜绝学生选题时拖延时间,从而提高选题效率。此功能的开启或关闭由系统管理员实现。
(三)添加或修改用户信息
本系统可由管理员批量添加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信息,从而有效节省学生和教师用户入库时间,同时,也可实现修改或删除功能。若选择删除,将会删除该用户的所有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只有提前入库的用户才有权登录,本系统不支持任意注册及登录,从而可避免出现许多重复信息,也可方便进行相关统计。
(四)添加或修改论文(设计)题目
在向师生征得足够数量的论文(设计)题目后,可利用本系统由管理员批量添加论文(设计)题目及相应指导教师等信息,同时提供修改或删除功能。若选择删除,也将会清除选择该题的学生用户的选题信息。同样需说明的是,每一年各专业的选题数量要大于该次选题的学生数,从而在系统内可限定学生“一人一题”。
(五)添加或修改通知公告等
本系统可由管理员添加或修改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各项通知、公告等,也可以附件的形式上传相关文件、图表等,同时提供修改功能。
(六)查看论文(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信息
用户登录系统后,可查看所属年级专业的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题目是否可选等信息。同时也可选择不同的查看方式,教师用户还可“一键式”快速查看自己所出论文(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况,以及选择本人论文题目的学生信息等。
(七)学生网上选题
如图2,这是本系统最具特色的功能之一,也是我们开发本系统的初衷。在此,学生用户可方便快速地对系统中的论文(设计)题目进行网上选题,一方面可大大节省选题时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以前经常出现的重复选题现象。另外,系统也提供退选和重选等功能。
(八)信息查询与搜索
各类用户登录系统后可查看通知、公告、学生信息、指导教师信息、联系方式、论文(设计)题目、题目选择情况、论文(设计)成绩(成绩由系统管理员输入)等。同时,提供快速搜索功能(如图3)。
(九)师生在线互动
这是本系统的又一项重要功能,也是主要特色之一。教师用户可点击学生姓名,发送留言,学生用户也可点击教师姓名旁的图标给指导教师留言,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在线留言时,如不填写“发送给某人”,则视为公开留言,所有用户均可查看,否则,只有对方才能看见。其中未读留言作高亮显示。同时,还可在线记录指导教师平时的指导情况或指导信息。
(十)论文(设计)电子文档的上传与下载
本系统支持word和pdf两种格式电子文档的上传或下载。此功能可由以上三类用户自由实现,不受用户限制。毕业论文(设计)电子档原文上传,不仅方便指导教师修改,同时也方便最终定稿论文(设计)电子档的入库存档,为毕业论文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便利。
二、系统应用效果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界面美观、使用方便、运行速度快、占用空间小等开发目标。通过近年在信阳师范学院的正式使用,本系统已成为学校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别具特色的管理软件之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管理水平
从征题、选题,到互动、答疑,直至论文入档、成绩管理等均可通过本系统轻松完成,基本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在线操作和管理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的高效化管理。
(二)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
在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有限时间的同时,由于实现了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时、动态指导,以及存在问题的及时解决,因此,近年信阳师范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三)调动了师生双方工作或学习的积极性
在使用本系统之前,由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是松散的、滞后的,因而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的写作或设计过程都带有一定的隐蔽性、随意性,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不高。而本管理系统的使用则实现了指导过程和写作或设计过程的实时显示和监控,从而大大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葛方振.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架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
关键词: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必须适时做出改革和创新。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一切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都应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管理学科之一,如今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科学理论基础。发展至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门类中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量模型和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企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步延伸到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大数据等众多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管理科学支柱。另外,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招生较晚,使得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中国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我国一流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之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颁发的学位有两种,即工学学位和管理学学位。鉴于我国大部分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均颁发管理学学位,本文仅聚焦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C9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教学期间不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属于工程管理学院,颁发工学学位,故其课程体系对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不具参考价值,予以剔除。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先由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等理工类专业进行宽口径跨专业培养,第三年起进入管理学院按照学硕连读培养方案培养,其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主题有所差距,故而也予以剔除。因此,从国内C9高校中选择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
(一)总体课程结构分析
对五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可将其所修课程大致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实践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训练等)四个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课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学校。相较于其他学校而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体现了该校“基础宽厚实”的教学传统。在专业课方面,复旦大学的专业课学分设置比重高于其他学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及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选课而言,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对任选课的学分设置进行明确的划分外,其他高校都对任选课的学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清华大学最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其任选课所占学分比例要高于其他高校。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也设置了任选课,但其所占学分比例相对较小。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相较于其他两所高校而言均设置了较高的学分比重,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整体的学分分布上可以看到,五所学校均较为关注学生基础和专业方面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又各有侧重。与此同时,五所学校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内容分析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课同时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在多个专业的选修课中进行选择,对于其内容类型的统计难度较大。因此,选择以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课程内容类型将其划分为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理统计类课程及其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计划没有对专业必修课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本部分选择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类型进行统计归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涉及了各个学科;清华大学侧重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和数理统计类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侧重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其学分所占比例达到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61%,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方面的相关课程。对各个课程类型的学分设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类课程方面,只有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且其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比重较低,均低于15%;管理类课程方面,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均为61%,远高于其他两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方面,清华大学课程开设比例达到63%,比其他几所高校更为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理统计类课程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最高,相比于其他的学校更为关注学生数理统计方面知识的培养。总体而言,四所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各有侧重,但都较为关注管理类和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清华大学等5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流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目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定位。当前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足量的课程设置做支撑,使得毕业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然而在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②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欠平衡。个性化课程、工科基础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处理不恰当,一些课程设置的内容有所重复,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就一门课而言(如会计学),实践教学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③现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有的课程体系尚未覆盖新的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云计算等)。④大学生人生发展与规划类的引导性课程设置仍有欠缺。通过对上述五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只有清华大学将《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而其他高校或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未设置此类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促使大学生对未来有更精准的认知,进而构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三、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1.加快课程内容更新。适应时代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战略步伐,与新知识、新技术接轨,淘汰旧的内容。2.深挖课程内容衔接关系。理顺各课程间相关性,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类课程设置相协调。3.优化现有课程结构。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应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力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设置中找到平衡点。另外,还应适当增加经济类和数理基础方面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应将社会需求作为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依据,开阔课程体系建设视野,进行理论与实践互为交叉渗透的教学。同时,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2]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1-6.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2(1):1-3.
1 课程指导思想正确,定位准确,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考研课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始终把系统学习管理理论作为重点,同时注重对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以及工程、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的学习与研究,体现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本课程目前主要为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7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每年约500名学生开设,是指定考研课程;兼顾本学院硕士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也可以为其它学院工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服务。课程受众面广,知识体系既分层次,又保证完整适用。
本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管理学院学生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二是本科生,三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专科生。我们根据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明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别制定适应上述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教学中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我们力争在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突破:
①形成“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②充分利用我校精品课程网络的强大功能,设置《管理学原理》课程知识讲解、网上论坛、教材参考、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项功能,向学生提供本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教学案例资料、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
2 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
课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在课程队伍建设中,注重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科研能力等结构科学合理。
2.1 教学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整体素质较高。
课程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20%,副教授3人,占30%,讲师3人,占30%,助教1人,占10%,实验员1人,占10%;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有4人,占40%,30~40岁的有3人,占30%,20~30岁的有3人,占30%;学历结构,博士2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学士1人;另外,课程组成员中有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学生历次评教中,课程主讲教师均为优秀。
2.2 课程组成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
课程组成员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3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项;6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课程组中有2名主讲教师获得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名教师指导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论文比赛中获省级奖励;1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
3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
3.1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全面、合理,适合理工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管理学原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次经济形态的飞跃都为管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管理学原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包括各流派管理理论的起源、理论要点,详细阐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职能外,在管理思想上、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的具体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与提高,这门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二级学科的核心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练运用的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实践当中,得到管理能力的系统训练。结合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注意与后续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为其他管理平台课程及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学原理要点及历史演化做总体描述,围绕管理各理论和管理的基本职能进行讲解,介绍管理的基本方法;二是结合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讲述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三是讲述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相结合,重点介绍其实践运用。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突出该门课程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这些均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2 完善教学条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继续进行教材建设。近几年,我们精心进行教材组织,教材组织上注意参考过内外著名的管理学教材,如国内复旦大学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山东大学徐向艺主编的《管理学》(2005.6),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英文原版教材(国工专业使用)和中译版,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及理论方法,为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的系统性,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操作过程及相应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习者在树立系统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对管理操作过程及理论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另外,课程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进行案例教学,我们组织编写了《企业管理实务》(化工出版社,2004.9 ),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和计划进行《管理学原理案例精选》教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主要突出面向工程应用的特点。
②注重模拟学习。学院计算中心配有正版SUNTOM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模拟学习中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③加强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企业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已与青岛海尔工业园、中建八局、青岛海信工业园、北船重工、中储物流、宝井物流、青岛建设集团、南通三建、莱西建筑总公司、澳柯玛工业园等企业联合建成固定实际基地,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要,也为学生观察学习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④充分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主要是对本科生层次)。本课程安排有一周的管理学论文的时间,主讲教师精心设计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就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工程管理等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二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
4.1 教学方法。
教学以建立“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为教学指导原则,“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逐步改变了过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管理软件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注意启发式、互动式。
①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经常提问,让同学在管理背景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②案例教学与分组讨论,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管理学案例、著作、代表人物浩若繁星,通过“我为人人读书,人人读书为我”的读书交流活动,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充知识面。
4.2 教学手段。
目前,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课程精品网站自由下载课件,便于课外学习。相关课程文件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案例资料、管理学论文题目等内容已全部上网。试题库已初步建成。
5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考试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查的缺陷,并且不易克服。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课程考核的改革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①提倡过程考核,变理论考核为理论和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倡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记录积累学生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之中;
②在考核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涵盖面,考试内容既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有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精心设计题型,加大客观题的比重,精心设计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综合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这些题型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④建设试题库,提倡教考分离;
中国的营销人士对于菲利普・科特勒及其代表作《营销管理》可谓耳热能详,但对于加里・利连和他的代表作《营销工程与应用》,很多人仍感到陌生。实际上,两本著作在美国不仅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而且出版商经常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卖。为什么呢?《营销管理》讲的是概念,而《营销工程与应用》讲的是如何操作,搭配在一起,自然相得益彰。
科特勒对于利连的成果非常推崇,他说:“我对这本书的出版非常激动,营销学终于能展示自己科学的肌肉了,并且开始从基于意见的决策转向基于数据的决策。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为营销学开辟了一个新学科。”
工程师的眼光看待营销
利连之所以能在营销学研究另辟蹊径,与他的工程师出身有关。他一天也没有受过正规的营销培训,但后来却因为对营销的研究拿过至少两个奖项和三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熟悉他的朋友认为,利连具有工科的严谨思维和文科的浪漫主义行为方式!
上世纪60年代,利连在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读书期间,一口气获得了运筹学专业的三个学位。摩尼森教授见识过他的高效率。在为了毕业论文参加有关无线通信的一个专题调查时,利连一边玩一边独自完成了整个调查,而且在同一年里还学会了意大利语。
摩尼森教授根据自己的观察解释道:“他的指导原则是‘射击、准备、瞄准’,在耐克提出那条著名的广告语之前,他就已经是‘Just do it’了。”后来跟利连一起参加过一些学术活动的斯科特・勒斯林则对他安排时间表的本领大加惊叹:“他的时间表安排得几乎没有重叠。”
拿到运筹学博士学位后,从1968~1973年,利连在美孚石油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和管理科学部工作。这段工程师的工作经历让他对企业的状况了如指掌。他开始用一个工程师的眼光来看营销问题,并且借助营销的概念和规则,利用一系列电脑工具构筑营销的模型和体系。
从1973~1981年,利连出任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市场和管理科学教授。同事约翰・利特尔教授和他相交多年,但直到有一天搭他的便车去学校的时候,才算真正领教了利连的与众不同。利特尔后来说:“那是一趟有趣的旅途,为了避开早上高峰期间几乎粘在一起的长长的车龙,他左扭右转,常常是擦着别人的车灯经过。他走的路线,总是与众不同。当时是一月份,查尔斯河冰冻的时候,明明有显而易见的最近路线,他还是自己去摸索,看哪一条才是最短的车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利连到了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斯米尔管理学院,作为管理科学“杰出研究”教授,他创立了针对非消费者市场研究的产业市场研究所,并担任研究主任至今。
营销的应用工具
利连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营销工程、市场细分化、新产品开发模型、企业产品的营销组合、企业营销谈判、企业采购流程建模和新产品扩散建模等。他总共出版著作12本,其中包括与菲利普・科特勒合著的《营销模型》和与阿温德.朗格斯瓦米合著的《营销工程与应用》。此外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利连在营销领域的突出贡献包括1986年提出的BEII模型和1987年提出的ADVISOR模型。
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营销工程学,利连用工程师造桥的例子来解释得通俗易懂:“工程师造桥,他使用一大堆材料,利用最新的科技和工具来实现目的。营销工程学面对的是营销问题,用的材料是有关客户的数据信息和有关客户评价、需求的信息,然后设计好的程序。我是做工程师出身,在到商业学院讲课之前从没在商业学院呆过,所以我就用一个工程师的眼光来看营销问题,借助营销的概念和规则,利用一系列电脑工具构筑营销的模型和体系。”
对于营销工程学和概念营销学之间的关系,利连说:“如果我只给你建造一个房子所需要的所有工具材料,再对你说,去做吧!你还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你需要懂得概念、计划。概念营销学提供了概念,没有这些概念,你没办法应用营销工程学。”
利连的营销工程学为中国营销人士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当他们沉迷于对营销战略、理念的感性认识而感叹难以精确把握,延续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宿命之时,突然发现通过另一条道路,可以像工程师那样,理性地运用分析技术、定量技术和计算机建模技术,将营销概念和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结合起来,构建成数据模型,为企业的营销提供清晰可靠的决策支持。这不啻于营销人士的福音。
对于那些没时间从头到尾学习营销工程学的中国企业老总,利连的建议是:第一,没有对客户评价的了解,做什么都没有用,需要对顾客和竞争对手了解更多。第二,细分、目标和定位,你得知道怎么和他人区分,如何制定自己的定位以及和谁去竞争。所有的商业都在做这些事情,如果你想做得更好,现在就开始做这些事情。
生命没必要更严肃
长期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妨碍“营销工程学创始人之一”的利连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喜欢葡萄酒,爱到处逛餐馆,与朋友聚会,快乐在他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利连说:“很多年前我就清楚,生命本身就够严肃了,用不着把它搞得更严肃,我应该每天都给自己找点乐子。生命是种终极病毒,所有人都会死,从现在到死之前,我们应该让自己高兴。”
张晓凯,籍贯天津宝坻县,1961年出生于沈阳,1978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一直从事电子显微镜应用研究与管理工作。由于他所负责管理运作的电镜室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省内外高校、研究所的电镜出现技术问题时都积极向他寻求帮助,而他突出的工作业绩,不仅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行们的赞许,也在《科技日报》等媒体上得以广泛宣传报道。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张晓凯的真实写照,仪器维修人员――理工程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一步步坚实的足迹见证了他的成长。20多年来,他主要参加完成山东省科委,教委项目6项,校级及以上优秀论文和成果奖20余篇次,先后在《Journal of Trace andMicroprobe Techniques》、《JournaI of PhysicaI Chemistry B》。《ChemPhysChem》、《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电子显微学报》、《分析科学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杂志及学术会议上94篇,内容涉及精密仪器,生物医学材料、材料科学等诸方面,并有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性学术会议录用,多篇论文被scI收录。
值得一提的是,张晓凯在1988年编著的《日立H-800型电子显微镜结构原理和整机线路分析》一书在全国性电镜用户协会会议上作为专业参考书籍发给电镜同行,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随后受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中心邀请,为该校部分电镜专业的教师及博士、硕士生(包括合肥工业大学部分师生)进行电镜结构剖析的技术指导。
1992年,张晓凯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的“医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制”项目,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于1994年5月11日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应用人工生物材料治疗脊椎骨疾患的一项空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获1995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1995年,张晓凯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再次合作的山东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掺杂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的溶胶一凝胶化机理研究”,由该项目总结撰写的《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分相与析晶机理的综合研究》获199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二等奖。而他于2001年自主完成的另一省教委项目也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他正在对协作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专项研究。
如果说一项项成果的突破应用是张晓凯一个理想的实现,那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则是他的另一理想的实现。多年来,张晓凯一直承担着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的电镜结构原理及应用的讲解及示教。听他的讲授,解释原理条理清晰又不失风趣,结合各种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对研究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除此之外,他还承担着学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半导体所研究生的《实用电子显微学》课程及实验,对化学院、物电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年均指导10人以上,其中,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本科论文奖。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72-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1.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单一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二级学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于本科生的培养重点是管理科学。然而,在经历学制一般为4年或5年的本科学习后,该专业满足毕业要求者却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未能将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科学、合理地联系在一起。历年来,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为医药卫生事业培养高级卫生管理人才”为目标。然而,从总体上看,新医改政策在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政策倾斜。未来一定时期内将是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才。由此,针对我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否应该调整为培养能适应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专门人才是一值得思考的问题。
1.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的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基于“培养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卫生事业管理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理应以管理类及相关学科的课程为主。但在我校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制5年),医学类及公共课程学习占2.5学年,且从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形式上直接套用临床专业的医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折射出卫生领域盛行的“内行管理”思维。新医改政策要求建设与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而从整个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来看,医学课程比重高,管理学课程比重低、难成体系,成为弱化该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安排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妨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3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是串联理论和实际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学生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习惯上是由我校临床医学院负责实施,这种教学安排着眼于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知识-技能-实践”的基本逻辑,师资遴选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
1.4毕业实习安排不合理毕业实习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都被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但是,从近年对毕业生实习管理的情况来看,学生不重视毕业实习的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通过考试,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就可以毕业,至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都不重要。教师们则认为,学生们都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应聘工作、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等方面上了,很少有人认真地实习和写毕业论文。从近年来毕业同学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来看,可以发现毕业同学普遍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没有足够的关注。
2建议
2.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全盘考虑,整体优化,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一体化。构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合理安排医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做到各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就我校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突出系统性要求,整合预防医学相关课程与专业课程。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的设置,有学者认为医学类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适宜比例为30%左右。借鉴国内部分高校的经验和做法,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将本专业的医学类课程同临床专业教学相分离,实行独立教学,医学课程安排要做到“基础、浅显”,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删除冗余,降低学时数。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全面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内容,其中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主要命题需要作重点讲授,进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同时,为实现课程的动态发展和创新,课程内容应随着政策环境等的改变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例如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就应适当地调整一些课程的内容。
2.2完善课程设置尽管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有近30余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专本科、硕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体系。但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各学校办学主体各异,培养模式不一,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国内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下,逐渐呈现管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访谈调查中,分管学生实习教学的负责人和老师表示,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学知识和技能都比较薄弱的问题,亟待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的门类及学时数。有学者建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增设理工类课程,加强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关知识、内容的介绍,充分锻炼文科和理工科不同的思维方式;丰富语言类课程,兼顾发展学生的母语和外语的能力;加强计算机相关应用教学,提高专业信息化水平。
2.3探索教学方式多元化课程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采用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形式,以小班开展课程理论与实训教学,为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的革新做出积极探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对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对拓宽和深化原有的知识、技能。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导师制”,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实习教学手段,建立专业实习考评制度。同时,在安排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在寒暑假期间,联系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现场调查研究,有效锻炼和提升专业及综合能力。
2.4关注毕业实习目前,国内各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问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新医改背景下,社会对会管理,懂业务,能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加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实习安排26周。从实际来看,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离预期培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毕业实习相关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保证实习时长,为学生提高充足的时间全面、深入地了解卫生事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内容;配合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察,促进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强化教师毕业指导工作,建立阶段性考核机制,强化毕业学生实习的自主性,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
2.5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是在校学生为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社会竞争力和确定事业发展方向,在充分把握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所做的针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及发展的人生规划。推动职业规划教育,明确就业方向及人生发展规划,对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学习态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综合性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道德修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适应、生存和社交能力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融入社会,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加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努力为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输送更多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