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思想品德论文

中学思想品德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3: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思想品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思想品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提问能力

在学生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涵盖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及国情教育四个模块,“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①但是,受教材容量的限制、课程编排方式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内容基本以初中生面临的“共性”问题而展开,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个性”问题,即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学生基本道德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问题、学生对国情及法律认识不清的问题。这意味着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传递的情感价值观,缺少“个性”问题的思考,以及思考后积极通过提问或其他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那么在学生思想品德的架构上就会存在缺失,也阻碍了学生向合格公民前进的步伐。因此,应当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个性”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长。另外,“个性”问题又因个体的差异性而呈现出多样性,这为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复杂性正不断加深。这些都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求变”中应付学生的“万变”。但受自身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经验水平等影响,在认知上教师难免存在盲点。这就需要有外在力量的驱动去打破教师认知上的盲点。笔者认为,学生因素应是促使教师更新认知观,破解盲点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要发挥学生因素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因为在学生的提问中能充分展示学生所关注或者疑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学生自己的探索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在学生向老师求解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获知自身“盲点”在哪里。教师必须通过同伴协助、专家指导以及自我钻研等方式攻克盲点,获得专业素养上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答疑释惑,在帮助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思想品德课中仍存在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愿问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1.专制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及管理方法是造成学生不敢问的重要原因。

专制型教师较民主型教师而言,更强调教师个人的权威性,在教学中易出现用“成人化”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去要求学生,组织教学也易采用严厉的管理方式。师生缺少平等的交流沟通,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服从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打击,难以针对教师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另外,内向型的学生也不易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偏少。

2.缺乏教师专业指导培养是造成学生不会问的关键原因。

第一,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就缺乏提问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满堂灌”或提问指向不明的现象,造成学生失去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更是无法实现;第二,部分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未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形成自己有效而宝贵的提问经验,而更多的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取代学生的探索求知,以“师知”填“生不知”。这无形中也抑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第三,在现行的中考评价体系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等级科,学生及其家长更偏向于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而弱化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关注。这导致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在潜意识中把思想品德学科边缘化,对本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花时间、精力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相应的也不愿主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教师未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是学生不会问的原因之一。

3.学生缺乏提问的兴趣和动机是学生不愿问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从学习内容上分析,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学生所学内容与同时期学习的其他科目相比较,学习内容易掌握且考试难度系数较小。因此,在部分学生的观念中认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考得很好成绩的科目,不需要太多花时间去学习,只要上课听教师讲课,做好笔记就可以,没必要去做过多的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疑惑。而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又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现实体验,使部分学生学习呈现被动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难以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多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为主,学生习惯处于被提问的状态,这使得学生的提问动机被弱化;生生互动则多以简短讨论的方式呈现,且讨论的目的很多是为教师所提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这种生生互动的缺点是时间较短,学生之间无法展开细致讨论,并在思考中产生疑惑,进而使得提问动机未被激发。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敢问、会问、乐问,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重点是结合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面临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

1.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精心的专业指导。因此,培养一支善于并乐于指导学生提问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提问能力有效培养的前提。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正确的学科观。具体体现为教师能更新教育观念,审视思想品德学科在德育领域的重要价值,怀一颗“爱生”之心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调查等方式提出疑惑,并在答疑、释惑中更新思想品德认知水平。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提问中实现思想品德课学习为学生“本体性”目标及“社会性”目标服务的目的。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所分配的教学任务。

其次,要学会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为目的教学反思,其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设置是否具有弹性以利于学生提问;是否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客观性或鼓励性的评价;是否观察学生的提问状态及答疑状态;是否在学生不会问的情况下进行启发式引导;是否存在“满堂灌”或教师自身问题“满天飞”的情况等等。反思的方式包括编写课后反思和撰写教学论文。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再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积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经验。(1)同伴间交流钻研学习。教师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总结各自失败的教训,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2)专家的引领。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教师所需有针对性地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邀请高校教师或思想品德课专家型教师进入普通中学,给一线教师传授普适性的理论观点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动态。(3)教师通过网络或阅读书籍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提问能力”的相关知识。在教育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中,这种方式应该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但需要老师有“求学之心”,否则再便捷也无法成为教师成长的途径。

2.提问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要让学生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因此对学生方法上的指导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有借鉴意义:

第一,示范法。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问题的提问方式、提问依据,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想品德课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②据此,笔者把问题类型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运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在思想品德课中,知识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需要识记的身心发展常识、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国情现状;理解型问题指向学生对某一概念、观点的理解和领会或对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的趋同性认识;运用型问题是指学生关于道德观及道德技能能否运用到某一问题的解决中的讨论;分析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我成长中纷繁复杂的问题以及人们所关注的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综合型问题即一个问题中涉及被提问者多种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考察;评价型问题主要指对某一或某类行为的正向或反向评价。教师应考虑到初中生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切忌把理论讲得过深、过硬,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其次,教师要通过常规教学向学生示范如何寻找质疑点,即什么是可问要问的。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质疑点的找寻应立足于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针对情境中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并从多种角度设置问题,且让学生一起分析各个问题的设问目的。通过教师示范、师生共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问”应有“源”,而不是漫无目地随口乱问(即无价值的问题);也不是毫无半点观察力和思考性地“随波逐流”(即不会问问题)。

最后,教师提示学生留意课堂练习及课外练习中常用的提问出发点。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不能只在一时,应随着初中生社会经验和知识阅历的递升,不断展示更复杂的情景及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反映,及时改进、更新示范的策略。

第二,实践法。示范法是让学生对问题有直观的认知,而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提问的技巧需要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因此,笔者认为实践法的实施应该与示范法同步进行。实践法是指教师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实践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合理设置质疑情境。思想品德课中质疑情境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导向性,不能为了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而致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宗旨于不顾,要服务于初中生思想品德体系的建构;要指向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课课程安排的框架下,有目的地完成课程所设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其次,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实践时间安排的基本原则是遵循教师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采用定时与不定时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时实践落实在每节课课前时政播报中。在由“时政播报员”播报完时政内容后,可要求“听众”根据播报内容进行自由提问。针对时政播报内容提问既可以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与时俱进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动态及社会变化,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这里需注意,针对时政内容的提问前提是建立在学生课前对时政内容的精心搜集整理,与学生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相脱节的时政内容既会让学生乏味,也无法调动学生的提问兴趣。另外,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启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学生问题进行科学引导。不定时的实践,要服从教学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把教学问题设计得过细或过密,否则会挤压学生提问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总之,对学生在提问实践中的整体表现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教师要利用合理的评价语言,在保护学生“好问心”的同时关注学生提问技能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思想与品德”课程新的要求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墨守成规,应当随着时代进步革新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思想与品德”课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对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反思和修正。[1]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学的人本价值,注重课程流程的科学规范,这就要求“思想与品德”课的教学应改进以往不贴切学生,流于形式化的教学内涵,变革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时空僵化的教学方式,增加一些青春化的教学内容,将日常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则意识中。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中学“思想与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 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学习能力培养缺位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体验到认知的规律性过程。[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汲取现实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为纽带,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贴切实际,润物细无声,达到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效果。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以往思想品德课程所忽视的,许多教师往往是重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对学生的理解和自学实践能力的养成关注不足,这就为学生的后续整体学习埋下了隐患,因为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和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外在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不能培养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所需的重要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动力上也会有所减退,而现实中由于受到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新课改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并未彻底贯彻落实,许多思想品德课程变成了“新瓶装旧酒”。

(二)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实践结合不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所产生的经验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科学理论。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指引和主线固然要加强学习,但是实践活动的调剂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很多教研员理论水平相当扎实,但在实践上却一片空白,“闭门造车”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一些晦涩的词句概念和深奥的理论含义,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如今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考试成绩和行为方式的相互矛盾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体现。这种矛盾的实质仍是低效化,在教师的硬讲授的教学方法下学生逐渐丧失了主动求索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

(三)课堂教学方向不明,定位不清晰

近年来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合作、探讨型方法日益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新教学”的一种流行方法。教师常常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辩论或探讨,这原本是很好的革新,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加以辨析,一些简单而概念明晰不适于讨论的内容也成了主体,将课堂资源大大耗费在一些不合适的环节。[3]而教师的引导深入分析的过程相应不足,课堂教学反而流于形式,这是方向不明的一个表现。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缺乏实效性,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方法的适用问题。而且,经验式的照搬照抄而不加消化地适用也使许多教师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举措分析

笔者认为,对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总结起来,其核心正在于低效的表现,故当前如果要解决这些难题,最重要的是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高效教学”,主要是指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流程体系,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良性节奏,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提高中学“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顺畅的沟通机制。这是新课改发展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具体要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声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才能和他们正常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反过来频繁的交流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沟通机制,要求老师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予以疏通引导,帮助谅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学习动力,信任学生,增加师生互信。应当改变过去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对待学生以一成不变的思维进行培养,而应当仔细观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资质适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

第二,开拓视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和与学生生活环境中的热门话题,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等新式教学方法予以实施,这样就能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并使其印象深刻。其次,在语言使用上,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以更生动,更灵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品德课繁琐无味的理论知识。思想品德课是传统课程中公认的枯燥无趣的一门课程,但教师在课堂传授方式上完全可以采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呈现,更积极活跃的情绪,更重点的讲述,更巧妙的幽默,以及多媒体的采用,都能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大为不同。

第三,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身体力行,与时俱进。为人师表,除师德高尚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教师除了在教学活动上要倾注足够的精力外,还应广泛摄取新知识新理论,了解专业相关的一些必要讯息。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紧跟时代潮流,也有利于与学生交流沟通,更加了解教学对象的思维和心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教师应规范言语行为,身体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精神内涵,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表率,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更加专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马凤珍.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学课程资源.2007(10)

[2]曾宪忠.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困惑与出路[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3篇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第4篇

一、情境教学法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引导浸入这一个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情境中人物的遭遇或是情感变化,从而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内涵。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方面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单纯依靠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彻底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而通过情境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对相关知识予以深层次的感悟领会。具体而言,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情境教学法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素材的引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与素材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会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作用显著。第三,情境教学法可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呈现,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对知识呈现较为局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思想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设计适当的情境。要将这种方法切实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情境展开教学。在设计情境时,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等,确保设计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起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第二,情境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合,即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点进行情境设计,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比如,针对“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对国家政策制度不了解的状况,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能够反映相关知识的情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际体验情境:在课前让学生彼此交换外套进行试穿,然后根据学生的试穿结果,向学生提出衣服与身体要相互适配的观点。然后由此引申到教学内容上,提出国家政策、制度要和国家实情相符合这样的理念。如此,凭借这个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知识要点,提高了教学效果。2.教学情境的运用。在设计好教学情境之后,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一般说来,情境导入可以在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进行。在课前,导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即将要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在课中,导入情境可以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验证,加深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这样一个情境:一名菜贩在菜市场卖菜,不小心遭遇小偷,被偷走了几百元钱。菜贩到派出所报案,但是接待的工作人员爱搭不理的,使得菜贩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教师引导学生浸入情境中,假设自己是菜贩,应该怎么做。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所要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引导和规范。待相关知识讲解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在引入一个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这一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处置。如此,就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情境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3.教学情境的优化。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使得这种方法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优化教学情境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学生反馈教学情境的引入时机不好,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的引入时间进行优化。若是学生反馈在教学情境中的融入程度不深,那么教师则需要改变教学情境的内容设置,确保学生能够更深的融入。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从设计情境、运用情境和优化情境这些方面出发,切实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进步发展。

作者:谭建芳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加林.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153-154.

第5篇

1、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研究问题 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第7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18-01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灵。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应提倡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应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呢?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所谓“人文教育”既是教授学生“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发展,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彰显个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社会的属性、社会责任。这种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文教育。“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了和谐一致。”

(一)顺应时展的潮流,体现人文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亮点作用

有学者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受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中国教育,更应当以凸显人文教育为改革的亮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人文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可以让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没有先进的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如何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达到了“人和”的境界因而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形成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支柱,而支柱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对人文主义的熏陶。如今的中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继承人,中学阶段又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中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尤其重要。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业务素质

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高。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与更替。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要提高教师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长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2.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教师具有渊博、浓厚的学科知识,这还不够,还需要勇于实践。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等引入课堂,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立,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在课堂教学上,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枠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丰富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时进行精讲。可以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一节课的重难点要讲,小结部分要讲。学生[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互议时,阅读中,存在的疑点要讲。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偏,释疑。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事、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要素和方法,为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而努力奉献。

[ 参 考 文 献 ]

[1]聂凌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第8篇

应对快速变动的时代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首先,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学生的个人生活有着广泛联系,思想品德课的重心不应放在单纯传授知识上,而应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放在让学生学会生活上。因此,课堂上要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

其次,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社会情景,引领学生用心感悟、用心体验,如:利用多媒体将社会事例搬到课堂。比如:在“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贴近生活,通过观察,扮演角色,换位思考,使学生付出真心、真情,获得最有效的体验。如:在学习“司法保护”内容时,我就轮流带学生到附近的法庭和法律事务所开展采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亲历具体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性。

最后,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社会实践是坚定信念的“催化剂”。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责任感。课堂中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强烈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可以说,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社会实践还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思想品德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社会情境,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社会服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真正体会“实践出真知,活动长才干”的道理。

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观念和作风,不惟分,不惟名、不惟利、不惟上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要利用写论文、博客、实践、谈话等一切机会宣传思想品德课的作用,为思想品德课呐喊助威。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吸引力强、包罗万象:有日常的为人处事、心理健康、学习方法、人生理想和规划、法制知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唯物辩证法……,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中学生感悟人生、规划人生、学会自信、学会自尊、学会宽容、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智慧地面对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一改以前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课程宗旨。对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不光有用,而且有大用,并且是终身有用,这是别的一些学科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