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0 06:36: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舞蹈作品赏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84-02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及音乐家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作用,在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之中,“乐”位居第二;而在古希腊,音乐作为七艺之一,也备受重视。
一、民办高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们与音乐产生共鸣,充分体验到蕴含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2.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现在,各大院校均提倡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是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往的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说教式的,让学生感到乏味不堪。然而,有了公共音乐教育,德育教育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公共音乐让学生们自由自在的去享受艺术的美好,而不是强迫型、被接收的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人愉快自愿地去接受这种教育;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更有公德心、更加善良。公共音乐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3.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这个时期也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和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公共音乐教育用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更加乐于去了解其中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让他们更加热爱校园、热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同时也是大大提高校园整体文化品味的有效途径。
4.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及的功能。在高等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分析与教学改进对策建议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的五年制大专、本科生的选修音乐课、艺术团都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首先,针对五年制大专的情况,笔者详述如下。
1.五年制大专。课时:五年制大专的音乐课,针对课程时间的设置,笔者认为两节课比较合理,即90分钟,每周一次,十六周或十八周课时。教材:配备材,笔者建议使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音乐基础》,虽然此教材为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但同样适用五年制大专学生。上课地点:上课地点需要配备钢琴,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一间固定公共音乐教室,钢琴不需要搬来搬去,老师音乐设备也不需要移动,对音乐教具也具有保护作用,利于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这样,一来课程既规范,又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来学生有了钢琴后会学到基本的音准、节奏,甚至合唱等音乐基础知识,学到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听听音乐而已。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很渴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的,而现在的音乐课成为了学生的休息课或者自习课,这样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本身价值。
2.本科。笔者认为,本科学生音乐选修课的设置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公共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来进行的。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1)知识类:如音乐理论基础、中国音乐简史、艺术概论等;(2)赏析类:如音乐欣赏、交响音乐赏析、民乐欣赏等;(3)参与类:如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结合各门课程的特征,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可分为四类:表演实践、鉴赏评论、音乐创作、演出观摩。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刚升本,很多课程是初办,学生生源有限,师资力量也有限,课程类型不一定要开设这么多。笔者认为,知识类可以开设音乐理论基础,赏析类可开设音乐欣赏课(可分为民族音乐及当代流行音乐,还可组织学生观看音乐影视电影,欣赏其中经典音乐),参与类可开设声乐、器乐、合唱艺术。
3.艺术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艺术团刚刚成立,现成立了歌咏队、舞蹈队、礼仪队、舞美队等专业队伍,其中大部分是艺术特长生。笔者有幸成为合唱指挥艺术指导,但有很多艺术老师由于课时太多,没有时间来排练,不愿参与进来。笔者认为学校研究生艺术老师不应以上课为主,因研究生教师在科研、艺术活动的开展上面也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要想做好艺术活动、科研等其他事情,上课的课时量必须减少。
三、关于公共音乐课程课内的改革
幼儿园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孩子领略音乐的魅力。这不仅仅要求幼儿教师有一定的技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综合素质。在音乐理论课当中最基础的应属乐理,而乐理相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从教材的选用上来看,虽然近几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乐理教材,但基本上与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材内容趋同,稍做修改便拿来使用。其缺点为:内容过于深奥枯燥、缺乏趣味性且课后练习太少。许多学生觉得乐理枯燥无味,与语文数学无异甚至更难听懂,考试挂科现象很普遍。在幼儿师范音乐课程设置中,民族民间音乐、中西音乐鉴赏等基础课程基本上未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
幼儿师范专业学生音乐文化底蕴薄弱,知识面窄,应多开设相关音乐理论学科,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艺术修养。总而言之,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缺乏学科特色,其教材的“照搬”导致上述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幼儿师范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要解决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内容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应对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修改,加强音乐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联系,增加音乐理论课的趣味性,并建立一套适合幼儿师范特点音乐理论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模式
技能课多层次教学,理论课程研讨式教学。由于幼儿师范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未接受系统的艺术培训,音乐技能与综合知识薄弱,学生在校学习只有短短两年半时间,要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技能素质,必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首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体音乐素养的差异,教师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技能课,从入校至毕业,许多幼儿师范学校声乐、钢琴课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一个班上四五十人,无法做到“因人施教”。笔者建议:第一学年,采用大班教学,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及个体差异,侧重基本技能的练习。第二学年,通过考核,按照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弹奏能力分小班(20人)教学,第三学年,分专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能力选择主修及副修专业(声乐或钢琴),主专业每组5-8人,副专业每班20人。
采用分组教学后,则按期分层选拔,每期考试以汇报演出形式进行,统一测试,专业教师集体打分,优胜劣汰,确定小组小班人员。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小组上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小组课。教师与学生都有“压力”,才有教和学的动力。其次,采用讲座的形式开设理论课(如音乐欣赏、中外作品赏析等),既系统地传授了知识,又节约了教学资源。教师采用研讨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强课堂活动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进教学相长。考查方式可采取论文的形式,也可以由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以上课的形式展示。
三、重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进行“渗透”性教学,提高其教学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
关键词:高中;舞蹈选修;艺术实践;多元化;弹性化;灵活化
自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高中课程方案》,在高中音乐学科下面分设鉴赏、歌唱、戏剧、舞蹈、创作和演奏六个模块,供不同学校选开,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中学舞蹈教育便成为了一个热门选修模块,许多学校陆续开展形式各样的舞蹈教育实验课,一度让大家感受到开展舞蹈教育的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舞蹈教育在一些地方开展出现的种种难题,如,教材的实施、场地的配套、人员的安排等。笔者就近几年来在教材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总结出一些经验作以下阐述:
一、农村中学舞蹈普及教育之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舞蹈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施的:一是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主要针对全校舞蹈特长生的准专业舞蹈教育;二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程表内,打破班级或年级界限,以课程班为单位,面对某一学段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舞蹈教育,即笔者在本文中的主要阐述对象。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而舞蹈更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的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特点。因此,学习者不能仅仅靠听课去学习,而要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及知识、技能。
我国舞蹈普及教育的现状大致为:幼儿园高于小学,小学低年级高于小学高年级,中学阶段是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虽然,我国的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已有几个年头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及主观意识上的缺乏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受到的美育教育极少,进入高中后又要面对残酷的“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学生身上沉重的学业负担并没有减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遍遍的演练、一次次的诵读,大多数在读高中学生都有点抠肩、驼背,缺乏形体美感意识,更谈不上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例如,2011学年度,在笔者所教授的高二舞蹈选修4个班共146人中,因兴趣爱好而选修舞蹈的学生有117人,约占80%,其他原因选修舞蹈的学生有29人,约占20%;其中有舞蹈基础的特长生有2名,只占总人数的1.4%;无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有144名,占总人数的98.6%。
就中学生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张白纸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作为一线的教师首先应理解和把握好舞蹈选修课程“以提高素质为主,培养能力为辅”的教学方向,即舞蹈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修养为主,不应过分强调对学生技术方面的要求。只在适当的范围内对身体各韧带、肌肉进行延展训练,使学生亲身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因此,当教材所设定的艺术实践目标(即技能与表演方面的要求)与现实学情之间出现较大出入时,需要我们教师灵活掌控,从中找到平衡点,以保证教材的有效实施。
二、依据实际学情,灵活掌控实践目标与内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倾向的学生可做“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教学的内容可以随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艺术实践目标的多元化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与舞蹈》教材为例:第四单元《中国古典舞》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欣赏、学习中国古典舞作品和基本动作及舞蹈组合,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认识美。其中,本单元的实践部分――《跟我学――古典舞基本动作》中出现了像搬前腿、踹燕、探海、卧鱼等技巧性强、对身韵要求较高的舞姿动作。对于本人所面对的这样一个不具备任何舞蹈功底和常识的学生群体来说,是无法完全达到教材所设定的目标的。于是,在教授这一章节的实践部分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本单元的艺术实践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教材提供的实践素材只作欣赏用,通过教师或舞蹈特长生的亲身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古典舞的手形、手位、脚型、脚位作为基本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准确到位、舒展而不松懈。
(2)把由各手位、脚位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舞姿作为发展性要求,让学生通过自行组合形成不同舞姿,并掌握动作的名称,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认识的过程变为再创造过程。在这一阶段中,艺术感悟力较好的学生就能做出比较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教师在对这些舞姿进行适当的纠正指导之后,再引导学生一起将做出的舞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组合并能合上音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动作运行路线、动势特点、用力的方法等,从形、神、劲、律等方面去感受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一般也都能够完成两到三个简单的舞姿动作。
(3)把课后继续欣赏一到两部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作品并写出分析舞蹈的艺术特征的小论文作为拓展性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2.艺术实践内容的弹性化
(1)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时不足是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都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整个《音乐与舞蹈》选修课程总计只有十八课时,我校选用的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与舞蹈》教材内容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仅以十八课时来教授这门博大精深、艺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面面俱到,必将导致泛泛而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取舍。
以教材的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为例,我国有56个民族,教材重点列出的有藏、蒙、傣、维、朝鲜5个民族。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及动作,了解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并能掌握动作变化、发展和规律。受课时所限,在这一章节中,我把藏族舞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专门学习藏族舞的基本动律,探究其音乐节奏的特点、民族服饰、体态动律特征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组自选一种少数民族舞蹈,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性地学习探究这一民族音乐、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能在下一次课时,各组上来当小老师,讲解这一民族舞蹈并能做出两到三个本民族舞蹈的典型动作,以此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价。
(2)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灵活调整实践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教学对象,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例如,教授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时,在清一色女生的班级,我就以女性身韵元素为主要实践内容,突出动作的柔美、抒情;在男生较多的班级,我则以男性的身韵元素为主,突出动作的稳健、阳刚之美。这是因为女生往往比较能配合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地学习男身韵动作,而让男生学女身韵动作相对要困难得多。
3.教学方法的灵活化
高中音乐新课程把培养兴趣爱好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喜欢并且愿意在课堂上舞动身体,身为教师在上课时应自始至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及时地对教学素材和教学节奏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例如,教材所提供的藏族踢踏组合,动作典型集中,比较有代表性,但略显单调。为避免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乏味,我在原有素材基础之上加入了队形变化,让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这样每位学生都能看到教师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动作,教师在圆心还能保证其听觉、视觉不受影响。让一个学生以退踢步、打招呼的方式引出全体学生的舞蹈,相同的舞蹈动作由各分组一应一和地错落完成,避免了单一动作的枯燥乏味,舞蹈最后在全体学生手拉手、跳踢步和“巴扎嘿”的呼喊声中结束。这样的编排大大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既增进了感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施以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使学生受到最大限度的艺术熏陶,为顺利完成高中舞蹈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01.
[2]贾元林,金浩.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01.
论文摘要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不光要有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教学,课外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有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流行音乐。而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教学任务允许的前提下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一种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论述。
1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音乐课能安排课堂教学,那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如果不能安排课堂教学,那么课外音乐生活要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1.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教学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加入适合大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太受学生欢迎,而流行音乐则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陈慧琳、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却还是占有大部分。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喜欢高雅还是流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翻开所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为教师认为只有高雅音乐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还是联想到情啊、爱啊,认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内容也很健康,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不亚于高雅音乐。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欣赏,先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结果学生反映比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种热爱的感情,而且因为唱法比较专业,他们只能听而不能跟着唱。但是在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时则表现得比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跟着音乐唱上几句,谁又能说这几首歌所表达的意义不好呢?
其实,在流行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义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韩红的《天亮了》,从侧面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表达了不能放弃梦想,要坚持到底;等等。对于这些歌曲,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求继续欣赏,而且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也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都头疼乐理的讲解,因为学生是非专业的,感觉很难对他们讲清楚音符、节奏等,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旋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唱得更好。可见,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这比只欣赏高雅音乐,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乐社团
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单单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音乐教育形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如潍坊科技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中又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团,并且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则把社团活动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另外,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也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社团活动看成是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课外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围绕积极健康的主题开展,正确定位社团的活动导向,建立明确的社团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导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对于出色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不良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3 举办晚会
晚会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特别是小范围内的晚会,比如一个班或者一个系部的晚会,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晚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晚会的整个过程,从筹备、进行一直到结束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学生不管是筹备晚会的,还是参与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被音乐感染着。就是作为现场的观众,也能在晚会进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演出强烈地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举办晚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班级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设置课程
2.1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只有少数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其他类型的音乐公选课,比如葫芦丝、吉他、合唱等,这类公选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在进行公选课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调查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声乐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为音乐公选课考虑的对象;在合唱课中,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做到与其他声部协调好,并且能够学到指挥,这对当今社会中要求的团队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器乐方面,可以将选修的学生组成小的乐队,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选修
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要根据整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选修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如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外语作品赏析、外语歌曲演唱等,计算机专业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选修课。比如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戏曲选修课;对某类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乐器选修课。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选修课,可以分为有基础的和无基础的。四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选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学生聘老师”,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可了,教师才可以上这个课,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个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乐理课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由学生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参加社团的学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听音乐、放松身心,而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体会美妙生动的音乐语言,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达到作品内涵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兴趣也很广泛。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讲课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不断探寻最佳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才能使每一堂音乐课都充满生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王靖怡.让葫芦丝走进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3]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09(9)
[4]马琦.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