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级技术职称论文

中级技术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3: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级技术职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级技术职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

第2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市政工程的项目能够直接的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礼仪,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涉及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中,所以说,市政的工程项目是一项意义长远的工程。市政工程中的施工技术,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问题对市政工程的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优化策略

1、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施工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施工了,从而就使得我国的建筑企业对施工技术的优化管理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并且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都没有良好的对管理目标进行突出,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施工企业不能够对技术优化有着良好的认识是万万不可的,如果建筑企业主注重工作而不注重对于工作的认识,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在其他的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依据,从而直接就能够影响到综合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所以说,针对这一问题,建筑企业必须要提高企业对于施工技术优化的认识,不管是在管理层还是在施工人员上,都要对施工技术优化有着良好的认识,通过提高建筑企业对于施工技术优化的认识则能够让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以及工程的施工中进行技术上的更新,并且会加大技术上的管理,并且通过施工技术的优化管理能够加大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进行技术优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实现技术优化管理工作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明确管理目标

在对施工技术优化的管理工作进行开展的前夕,施工企业要及时的对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要明确技术优化的管理目标,充分的了解企业在施工技术管理方面上存在的不足,并且及时的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为施工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奠定技术,建筑企业要以制定良好科学的施工技术优化管理作为目标,要将优化的策略进行细化,并且要将其下发到各个施工部门,保证施工技术的优化能够融入到工程的各个项目中。

3、技术优化在工程中的实施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要保证施工任务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准备工作,要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且要对施工组织的设计进行编排,同时要对整个项目的建设要求、物资使用情况以及工程的建设工期进行好规划,要以降低工程建造成本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为母的,在规定的工期内保证质量的完成工程并且使其能够正常的投入和使用,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施工技术优化的主要手段,主要的计划如下:要集中的反应出适应工程的最佳施工方案及最佳施工时间安排,要采用计划的形式使得工期、资源及成本能够透明的表达出来,通过调度和计算工程的配置使其达到最优,保证工期、资源和成本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事先,并且要在技术上对人力和时间安排进行统一的规划。

4、文件形式管理

工程在施工结束的竣工文件要通过影音、图像等格式进行保管,这样能够对工程的观察和日后的改建保存有价值的材料,竣工文件中要记录好工程在各个时间段的规划和在各个时间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所以这就需要对工程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和整理,要将资料和实际的施工过程真实的结合到一起,并且要对其进行反复的检查和修改,保证其真实性。

二、市政工程安全管理

1、技术保证

技术保证就是要在对施工要求与安排、施工环境、技术设计、监控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事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要素 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等),通过整理、分析、评价,建立起适应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科学的技术保证措施,以控制或消除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杜绝重大安全意外事故和伤亡事故,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建筑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在贯彻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时,要认真一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痰全设施、防护装置实施应列入施工任务单,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并实行验收制度;加强对安全技术措施实施隋况的检查,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奖惩制度。

2、严格管理制度的建立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保证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陛强。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应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应明确界定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应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

三、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要坚持强化质量意识

首先应该增强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项市政设施都是城市整个系统的一个零件,若缺了它,城市就像少了一条腿,若质量上出现问题,也将给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要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三是要用反面教材,给建设者们敲质量的警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应化为参与市政工程建设者们抓质量的自觉行动。

2、要坚持落实质量责任制

多年的实践证明,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说到底,就是工程不论大小,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指派专人负责,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勘探、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监理等要按照分工,对工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负责,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的头上,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施工前,在这个阶段必须了解施工的核心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此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施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优势,将在市政工程中积累的各种经验、技术和管理方法同实际的市政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提出优秀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中材料的选择,还要落实相关的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选择相应的施工人员和施工设计等。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却是市政工程施工的基础,这个过程中的决策往往会决定施工单位下一步的方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注意材料的选择,保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对相关项目的方案进行审核,通过对其可行性的探讨确定施工的方案。

其次是施工过程,这个过程是施工质量最重要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按照标准进行施工。还要配备相关的质量监督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巡视,监督施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在材料使用的各方面,要进行记录,把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消耗记录下来,一旦发现不符合施工技术要求的现象要及时制止,并且上报施工单位,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设备性能是否出现故障,如果出现故障必须马上停止运行,不允许出现违规使用设备的行为。

最后是竣工验收部分,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一方面是对相关材料的归类存档,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对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设施进行相应的改造活动,保证施工的质量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结束语

市政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形象以及居民生活。为此,做好市政工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建设的问题特点、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还分析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建筑工程需求量日益加大,涉及内容也越来越多,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质量涉及范围较广,一般分为安装类、功能类、设备类、装饰类等诸多方面,建筑施工的种类繁多和复杂性造成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难度日渐加大。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只有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才能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赢得好的口碑与声誉,进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较大的难度。我国目前的质量管理多半属于事后管理,即在产品完成之后对其进行抽查检验,或者将不合格的零部件换掉,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但是建筑工程不能重复、不能更换,并且具有隐蔽性和终端检验局限性,这些都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在工程内部质量检查中难度日渐加大。而且,受到建筑工程生产流动性、结构整体性这些特点的影响,要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必须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这些特点,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监督。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起步较晚,受传统模式影响较深,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此外,由于当前建筑质量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时很多都会忽视建筑的施工质量。因此,这就要求质量监督部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提高质量监控意识,做好质量监督与管理。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队伍素质问题

我国建筑行业内部普遍存在许多基本素质较低的施工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足,导致施工操作时不能按工程规划进行,从而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存在很大的隐患。近年来,许多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建筑行业,导致建筑工程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建筑质量也迅速下滑。

2.2缺乏技术支持问题

各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都需要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实施。建筑工程技术旨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操作和技术处理的研究与开发,但有些施工队伍对技术支持还不甚了解,只是单纯的看重设计方案的完整性,而不是以具体操作的可靠性为主体,导致技术面的匮乏,影响工程质量。

2.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传统体制的改革中日渐形成,所以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比较严重。我国多年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计划特色”比较浓厚。企业过多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适应性比较差。

2.4施工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

《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给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树立了具有法律意义和技术参考性的标准和规范。然而,很多施工单位法律观念淡薄,技术专业性较差,时常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出现。这些违规操作,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极大的威胁,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很重大的损失,同时对于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造成恶劣的影响。

2.5市场管理混乱

当前房地产企业市场管理混乱,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无证或者超出自身承担范围的越级施工现象存在普遍。其次,建筑工程的承担方层层转包,导致责任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明。第三个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招标过程中建筑单位肆意压低价格,将工程分解后承包给多个施工方,导致施工单位各干各的,很难落实建筑工程的整体责任。

2.6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差,管理混乱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当前大部分业主方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不仅仅认识不足,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具体实施时,很难运用到建筑工程中,很难真正提高工程质量。在管理秩序上,企业缺乏具体的管理体制,在秩序上较为混乱,具体环节缺乏规范性制约,给工程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各方的协调工作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分包管理模式仍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提高建筑项目整体质量,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各种混乱模式,在加强各方的协调工作的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管理制度。另外,建筑企业还应该将质量管理职责细化,在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的同时,还应该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在分包的过程中,合理控制工程的肢解程度。建筑工程企业还应该建立协调管理程序,在强化各部门管理工作的同时,减少管理工作对个人能力的依赖性,从而提高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

3.2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应该结合项目建设的实际状况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在确保各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将各项质量管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个人。另外,施工企业还应该结合各职工的工作态度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在提高职工积极性的同时,为合理控制建筑项目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是提高建筑项目整体质量的前提保障,因此,建筑企业在强化工程监督的过程中,还应该发挥质量监管人员的作用,在强化质量监管人员安全质量控制意识的同时,使建筑工程逐渐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3.3做好工程进度管理

工程的进度计划与检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施工进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整个施工计划的执行,从而便于对施工进度进行合适的调整。而检查方法则主要是比较实际的进度和开始的进度计划,从这两者的差别中分析和找出导致偏差的原因,然后让施工、监测等单位据此调整施工计划。其中如果实际进度与计划相差甚远时,就一定要找出差别所在,讨论是否会影响后续施工,考虑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解决问题。

3.4完善招投标办法

建筑工程招投标是后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应该从招投标阶段开始,在完善招投标办法的同时,严格按照审定的工程标底选取最近的标,减少招标过程中各投标企业因投标价格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因此,建筑企业在满足质量、信誉以及综合实力等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该集合我国国家规定建立健全的招投标办法,强化从施工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督工作,为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

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对建筑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建筑企业应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完善的承包体系后,还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强化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助于开发企业内部促进企业发展的潜在能力,还能有效降低施工建设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消耗,是促进建设项目承包行为合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另外,在合理控制企业各项目投入经费的同时,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在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中,企业要从整个工程出发,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质量监督部门更要在各方面加强监督,帮助企业确保建筑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平,为地方的经济迅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图书馆职称评审 问题 改进措施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1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2.2.1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2.2.2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论著既缺乏深度,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2.2.3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2.3.1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2.3.2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即职务与资格并存,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职称不等于职务,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2.3.4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郭国庆等提出,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2.3.5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3.1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这是不争的事实。

3.2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3.3研究缺乏持续性

发文的作者当中,均为首次涉及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说明没有学者将图书馆职称评审作为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更没有作为本人的研究方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深度。图书馆职称评审这一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那么其研究的结论就缺乏权威性,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显得份量不够。

参考文献:

[1][15][25]苗丽安,王君.图书馆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3):57-58.

[2][13][16][19][20][22]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127-129.

[3][11][21]鲍碧娥,贾翠玲,李小红.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2):79-80.

[4][5][9][14]崔林.专业技术职称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103-105.

[6][18]庄玉香.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4,(3):30-31.

[7][10]黎中志.对图书馆学专业职称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3,(6):106.

[8]黄珍娟,王含晖.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76-77.

[12]柴新军.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9.

[17]孙玉枝.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若干问题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3):63-64.

[19]胡京波.我国图书馆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将遇到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2.

[23]彭桃英.走出图书馆技术职称评审的误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17-18.

[24]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5):45.

[26]张玉礼,魏昱.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的量化管理[J].情报科学,2001,(10):1035.

[27]张永军.图书情报学专业职称论文评审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