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理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采用“先学后教”教学形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具有显著的主体能动特性,可以通过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探求、解析等方面进行展示.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生活性、生动性的基础知识学科,它能够有效促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探知潜能,对学生主体特性的展示具有积极作用.“先学后教”这一教学形式,充分展示了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进程中,学习主体地位显著呈现,学习技能有效锻炼.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利用学生主体的能动探知特点,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开展“先学”活动,为保证“先学”的目标性和方向性,向学生提出了“摩擦现象可以分为哪两种不同的现象?”“物体之间产生摩擦的原因是什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存在关系?”你能说出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你能找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吗?”等“先学”活动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解决任务要求等手段,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初步掌握和认识,学生主体特性也在“先学”环节得以充分展现,其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同时,在“后教”环节,教师结合对学生“先学”环节的课堂巡视,针对学习不足或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修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效能,为初中生主体内在特性进一步展现提供科学指导.
二、利用物理实验载体
开展自主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对初中物理学科教材体系的研析,可以发现,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初中物理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已成为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习对象提供了广阔的有效实践空间,为学习对象提供了充分的主体动手时机,为学习对象提供了良好的主体展现载体.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在培养和展示学生主体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实验操作的机会,实验观察的过程、分析实验的活动等环节,都交付给学生进行操作.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分析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操作实践中,主体特性得到展示.例如,在讲“探究浮力与物体体积和密度之间关系”时,教师将实验活动交由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教学器材,围绕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等自主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认识到:“物体的浮力与体积成正比,与密度成反比”,并且对实验现象特征有了明确认识和掌握.
三、借助物理案例功效
实施解析物理案例教学案例:有一列长度为100m的动车,它以60m/s的速度进行匀速行驶,如果它完全通过一座长为1.9km的一座隧道,它需要多长的时间?学生自主探析案例条件,围绕解题要求,开展合作探析解题思路活动.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活动.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解析思路活动,在相互之间总结分析,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得出其解题方法为:“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点是要正确理解完全通过的含义”.教师发挥指导评判作用,对学生解析物理案例过程进行评点,向学生明确解题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上述解题过程中,初中生在教师组织的自主探知、合作探析、集体归纳等活动实践中,主体特性得到了呈现,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在物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案例解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充分延伸和拓展案例教学的过程,将学生主体放置于案例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探究、动脑分析等自主,合作讨论,探析,归纳等实践活动中,展示其学习风采,展现其主体特性.
四、总结
一.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一位优秀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会教死书,只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教学思想,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就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二.充分了解学生物理基础和接受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很重要,讲到什么程度,怎样可以最大程度得启发学生。把握不好,会出现学生目瞪可呆、不知所搓,还有可能会出现一讲到底的情况,那就变成了旧的教学模式——灌输式。这种古老的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的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课后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一段时间后就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了。
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
3.注重举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还应该多用实验器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4.认真检查学生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5.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从事工作的中学由于学生生员质量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弱,经常不勤于思考,所以如果以全部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授课,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我觉得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学生,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认真准备每一节课
备课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接受能力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注重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注意使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易接受、感兴趣。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3.尽可能设计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经常遇到探究实验,教师要设计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四.注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以书为本,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课本上的每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到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心中应该有底,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留下后遗症。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阅读整套物理课本,注意观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物理选修班学必修1、2及选修3-1、3-2、3-3、3-4、3-5选4。看的时候主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比如我们在3-1上学到磁通量这一内容,书本上只有很少的一段文字,如果新老师不注意阅读3-2电磁感应部分就不会知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电磁感应主要就是围绕磁通量变化,如果在3-1把磁通量讲透,3-2的电磁感应这一部分学生就水到渠成的掌握了。
2.多做题目。
要想教好物理,把握好重点难点内容,做题是少不了的,理科教师必须通过做题来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获得新信息新知识。多做题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解题能力
3.多向老教师请教。
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学是中学时期的重要课程,与其他中学课程相比,物理课程的知识更加复杂,学习难度更大,要求学生具有更好的推理和计算能力,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目前物理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确保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得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潜力,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针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从内心喜欢物理、热爱物理;第二,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比较艰辛,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2.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特定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取合适的物理教材,对于中学时期的物理课程来讲,合适的学习资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第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同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同时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进行细心的引导,在中学时期,学生对于物理的各方面知识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因此当学生的问题超出物理的教学范围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保持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第二,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来讲,对教师的态度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单单以成绩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
2.4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物理教学的要求,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学生是物理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学生首先要完成老师的作业才会去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第二,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思考,教师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布置具有启发性的课下作业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2.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物理课程对于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自然规律和现象等具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其具备勇于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态度.为此,教师应结合培养目标、学情,以及教材等,对物理课程做出调整.中职物理学科所需学习的内容包括热学、电磁学、力学和光学四个部分.结合相应的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构建模块、横跨学科、服务专业和理实一体等.为此,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专业,实现物理课程同电子技术课程、电工基础等专业和课程的结合,突出其实用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对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突出电磁学方面的知识,并注重电子方面知识的应用,如识别三极管、二极管,万能表应用,以及认识各类电阻,并学会读数.但对于数控和机电专业的学生,应将电工的基础课程同物理知识相结合.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较好的避开重复教学,进而促进课时的节约.同时还可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其他与其专业联系较少的知识,教师也应具有足够的重视,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知识结构,进而为中职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2.促进中职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结合
教材具有其应用的普遍性,但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化选择.将好用、够用和实用作为基本的需求原则.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的思考,将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结合实践教学,增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着重突出物理知识与科技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突出其课程所具有的时代性.通过将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重现,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讲解到力的合成的相应知识时,教师可进行相应的实验.让学生用最大的力气将中间挂有物体的绳子拉直.这样的实验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气均不能够将绳子拉直,进而会产生较多的疑问,急于了解答案.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相应的学习.又如,小型汽车前窗倾斜的原因.教师借机将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相应知识进行讲解.结合身边生活实例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物理学科本身做为不断创新和不断探索的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结合教学实践的应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3.促进中职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物理知识同现实生活的相结合.结合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能够转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看法,从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有趣,进而将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逐渐的改变学生厌学的状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难易搭配,以免学生经过长久的思考不能够得出结果而失去耐心.
例如,学习摩擦力的相应内容是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火车开动时的视频,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学生通过反复观看,会发现火车在开动之前,需要向后退一点,其目的在于将启动时的静摩擦减弱,或是消除,进而帮助火车开动.火车中包括很多的物理现象,如透过车窗,会发现路旁的房屋和树木等向后退,其原因在于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作为参照物;若是在平稳的车厢中笔直的起跳,仍旧会落回到原地,其物理原理为惯性作用;在铁道的转弯运处火车呈现外高内低,其原因在于为火车的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通过这样的形式,促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进而突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此,教师应注重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和对比,培养其探究精神.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在繁杂的生活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将枯燥的物理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赋予其生命力,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教学的目的.
4.总结
(一)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
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将那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转化成现实生活中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物象,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可以从直观的生活事物与现象中来获取感性认知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又可以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死记硬背、机械套用,而是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与创造性的运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学的主要教学理念,就物理教学而言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生活与生存能力。物理教学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展开物理学习,并且能够用所学物理知识来指导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使物理学习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这正是新形势下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一)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激发,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颖巧妙、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使学生将注意力与思维集中于特定的内容上,从而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生活化的导入,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引入新知,可以避免直接讲述知识的突兀性,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熟悉感,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热情,真正实现从生活走进物理。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为学生讲述发生在一战期间的一个小故事,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敏捷地将它抓住,却惊讶地发现不是小昆虫,而是一颗德国子弹。子弹是飞行着的,如果是你能抓住吗?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样以学生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教学活动化
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语言描述,很难将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自然也很难理解。要想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深入理解,就必须要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置于特定的活动或场景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构建、掌握、体验、感受与领悟。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主要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在做好教材所安排的实验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验素材,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操作性,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两只手互击产生痛感可以证明力作用的相互性;双手用力互搓发热证明摩擦生热。这些现象都是所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其中却包含着重要的物理信息。通过这些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作业活动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外延,是巩固课堂所学、进行实践运用与开拓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作业的布置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练习,要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在生活与作业之间建立联系。如调查类作业,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与整理信息能力是新课改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学完相关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类作业,这样可以将学生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的信息,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结语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体校运动员生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坐不住,爱做小动作,很多文化课教师对此不能接受,师生间造成一定的心理隔阂。如何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在感情上跟运动员亲密无间,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就有利于教师了解运动员的学习思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在严格要求运动员的同时,又宽厚安详,随时注意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处处从关心爱护出发,靠教育机智而不靠发脾气,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越轨事件;对学习有困难或一时学习落后的运动员,我对他们关怀帮助,循循善诱,主动找他们谈心,每当课堂上有好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个别运动员出现的问题,我也坚持全面了解,防止急躁情绪,不会片面和轻易地否定这些运动员。只有这样,运动员才可能热爱教师、尊重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才能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互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调动运动员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体校运动员文化基础较差,对文化课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通过趣味性教学,使每个运动员都能将注意力转移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而且始终保持学习这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运动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锻炼能力。例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内容时,我向运动员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自行车赛场上,场地跑道为什么是倾斜的?在修建公路时,转弯处为什么总是内低外高?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在通过弯道时为什么上身总会自然向内倾斜,而且速度越快倾斜越大?这些现象是每个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只是平时没有多想,这样经过教师提问,运动员们都迫切想知道它们的原因,激发了运动员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运动员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困难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体校运动员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个别运动员常因学习跟不上而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是要从思想上关怀、爱护、鼓励他们,和他们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随便指责或呵斥他们;二是在教学进程中采用“低起点、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课堂上对他们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面批,使运动员逐日体会进步,得到鼓舞,产生信心;三是在课堂上提问困难生时要注意时机,挑选他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不要总是挑他们思想溜号的时候,给困难生造成教师故意为难他们的思想;四是提问题不要太难,当他们回答出所要求的问题时,要给予适当鼓励,如“你回答的真好”“你有进步”等话语给予表扬。如果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或是不完整时,也给予鼓励,如“我相信你会回答出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再想想,你能回答的”等等,使运动员受到鼓舞,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五是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可以用小纸条给困难生准备一些较易做的作业题,做对了辅导时加以肯定,给予鼓励。在批改作业时,尽量面批,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耐心点拨。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他们既从中尝到了初步成功的喜悦,又能清楚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焕发出困难生的自信、自尊、自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重视物理实验,激发运动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能使运动员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较易引起运动员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体校运动员天生活泼好动,所以做好物理实验,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帮助运动员正确深刻的理解物理概念,对培养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提高运动员的物理成绩有很大帮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具体做法是:1、对演示实验,首先应使全班运动员清晰地感知演示对象。演示时要和讲解、谈话相结合,进行指导,必要时尽可能让运动员用多种感官去看、听、触,帮助运动员在观察认识事物主要特征和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达到理性认识。实践证明,每次的演示实验,极大地调动了运动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运动员实验,为了使每个运动员都能成功地完成每一个实验,我在实验开始前,引导运动员回忆将会在实验中运用的已学理论,仔细想好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一来,运动员在实验过程中就会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检查。当运动员遇到困难时,我会根据运动员产生困难的原因,适当提示实验方法或引导运动员找出实验操作中的差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要求运动员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得当,引导得法,运动员都能较好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这不仅锻炼了运动员的动手能力,激发了运动员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使运动员灵活掌握运用知识,为进一步学好物理增添无穷的动力。
五、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体校教学坚持“读训并重”原则,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专业的运动训练,所以体校运动员是采取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课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体校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要有所调整,教学的深度、广度要加以控制,不能面面俱到。做到既要照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让运动员在较短时间内易于接受,并能消化吸收。例如:对于力学内容,由于对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要讲得细些,广些,深些;而对于光学、电磁学等内容,则要求运动员学得浅些,少些。另外,由于体校运动员经常出现外出比赛或外出训练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实践表明,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有利于减轻运动员负担,增强信心,可以使运动员学得更加扎实,对运动员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六、注重理论应用于实际,为专业课服务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模拟科学研究的程序而进行的,因而这个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具有相似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上述这些程序中,并非研究任何问题都需要这些过程,探究有些问题,可以省去中间一些步骤.①提出问题.就是通过实验或实例,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要研究的课题.②猜想与假设.通过集体思考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等方式去猜测问题可能的原因或提出科学假说.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为了检验猜想是否正确,应设计一个验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问题的各个方面.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制定的方案来进行合理实验操作,并对操作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也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资料.⑤分析与论证.通过对实验现象及有关实例的分析,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并进一步提出猜想或得出结论.⑥评估.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⑦交流与合作.让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经验与观点,改进探究过程,并对探究成果进行推广与应用.对于科学探究的这七个要素,可以灵活地运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这些要素进行组合、变序、合理增减等.
二、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操作要求
科学探究是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探究的各要素在操作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方法.①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中,能否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提出了问题,才有研究的方向,而提出问题又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可以从日常现象、实验现象和资料中介绍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刚刚打开高压锅,会发现里面的水沸腾起来?为什么抽了气的矿泉水瓶子会变瘪呢?②猜想与假设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及观察和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所作的假设性解释与论理,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重要一环,使学生思维发散的最为活跃的阶段.因此,猜想与假设过程在科学探究中显得至关重要,因而,对于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都应适时给予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猜想与假设都应予以重视,并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提出猜想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进行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或者是否为研究过程制定的方案,它是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数情况下,制定方案是设计实验过程的前奏,设计实验的过程包括“确定实验原理”、“所需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设汁实验数据、现象的记录表格”,同时还要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个环节的方式有以下几种:通过观察日常现象去收集证据,通过回忆日常经验去收集证据,通过查阅资料去收集证据,通过实验去收集证据.其中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通过实验来找出关系与规律的情况,一般要求测出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或情况.⑤分析与论证这个环节是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得出某种关系或找出某些规律与结论.常见的分析与论证方法可用归纳法得出结论,例如,根据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关系的实验研究,通过归纳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大小成正比.也可用推理法、比较法、类比法等得出结论.⑥评估这个环节主要是评估实验原理步骤及操作过程有关科学性错误或不够合理的地方,同时找到减小误差的办法,从而进一步改进探究的方案.⑦交流与合作这个环节是指在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中进行沟通,取长补短,通过交流与合作找到最佳的探究方案,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科学探究的误区
科学探究是一个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科学探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程序和掌握实验技能、体验物理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科学探究的真正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是演员,有时教师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过程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是完全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自然发展的情况,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目前,有一些科学探究流于形式,或生搬硬套,或老师包办代替,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虽然是一堂科学探究课,但学生根本没有创造思维的空间,完全按老师设计的路子走,使的这个“科学探究”变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问题时,如果提出问题:“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则提出猜想的空间就较广;而如果提出问题:“摩擦力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则提出猜想的空间就很狭窄,整个探究过程就会很呆板,就会只听到一个声音,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探究浮力问题时,可提出:“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是否有关?”等问题供学生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另外在实验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相对较为合理的方案.
四、科学探究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