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3: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世界建筑赏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建筑制图;现代教育技术;情境
图纸是工程界的语言.建筑制图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没有认识的欲望,实质上就是没有教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情境教育法结合起来(如图1所示),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教学改革模式.希望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将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起来.
1.借助建筑作品赏析.创造情境
建筑制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或者通过后天的练习.逐步具备这种能力。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想象,需要有实物为依托.是从实体到三视图.再从三视图到实体的一个逐步累积过程第一堂课.尤为重要。告诉学生这门课很重要.或许学生会被动地接受.但不论是课堂气氛还是教学效果.都不会令双方满意。
借助F1ash软件.制作一些欣赏片段.如中国各省份的标志性建筑、奥运各场馆的建筑风格、中国民居五千年的变化、世界桥梁之最、建筑奇景、美丽校园等等,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着雄伟壮观的建筑造型,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大家被千姿百态的建筑所释放的美,震撼了!“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是德国建筑大师密斯的名言适时告诉学生.他们今后也有可能运用大学里掌握的技术.创造如此美丽的“艺术”时.会让他们由衷地生发出一种职业自豪感。
趁着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悄悄将屏幕转换为名人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如贝聿铭)他的作品.他的理念,他的团队、他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对自己的要求.学生从一开始惊叹的情绪中.逐渐转为感动.进而被感染和触动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语言或者肢体语言中感受到这些变化.那么说明学生已经融入了老师创造的情境之中!
2.借助多媒体演示.模拟情境
建筑实体是三维的.而我们的建筑图纸是二维的如何能通过教学.实现这两种图形在学生脑海中的自由转换.是这门课程的难点之一——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所谓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大脑通过观察、触摸,以及实践经验得到的一种能思考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没有多媒体的时代,我们只能靠几个简单的建筑模型让学生去观察.甚至用切割橡皮泥的方法去辅助想象.现存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如图片、动画、录像等形式.模拟建筑物的造型和内部结构.以及三维立体如何展开成为平面形的过程。
3.借助现场拍摄.展现情境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冉仿真的模型和动画也替代不了建筑实体,只有走出教室,走到施工现场.让学生亲眼看到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亲自触摸到建筑实体的成品和半成品.才能真正将图纸上的平面图、立面图和现实世界的建筑物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自己的空问想象能力.找到读图和绘图时的感觉。
但是工程建设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去工地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时里.能看到的也只不过是建造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所以,每次去现场时.嬗过各种方法拍摄到各种形式、各种角度、各个阶段的照片和录像,编辑好以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是一个不错的补充让学生在阅读图纸时.能够有实物进行参照或者帮助想象或者核对自己想象的结果。
4.借助演示软件.描述情境
在讲授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前.向学生演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将错误提前指出,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少走弯路。但是课堂演示的时间短,学生能吸收的毕竞有限.实际进行操作时.难免还会遇到问题.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演示过了.但是学生确实不可能一次就全部记住.所以老师往往在指导时会重复回答很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鉴于以往的教训.萌生了制作演示文件的想法.虽然网上有海量的资料可以借鉴.但是针对自己讲授的课程.只有自己了解重点在哪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的积累.知道难点在哪里。笔者尝试刚AdobeCaptivate的软件.将绘图过程制作成演示文件.然后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借助演示文档。重温课堂内容,尽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这种方式解决了学生课后找不到老师的尴尬.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5.借助计算机绘图软件.体会情境
苏霍姆斯基说过:“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知识的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由学生去做”。在观察、触摸之后.第三步就是实践——利用AutoCAD和天正建筑绘图软件让学生绘制建筑图纸绘图的过程.实质是对制图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光是对绘图软件的一个熟练运用.更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体会:体会作为一个绘图员需要的细致.体会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的敏锐。能发现问题,前提是能渎懂图纸.所以.绘图的过程不仅仪是I孳,更是伴随着思考、改进和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信息化元豢的引入,学,l的学习热情始终饱满,求知欲很高,课前课后郁有很多同学追着提问,上课的互动也很多.学生会提问.会质疑,会争辩,这些都说明学生已经从被动接受开始转为主动思考r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埘自己的要求也提高了,对自己手工绘制的火作业或者计算机绘制的建筑图纸.会一改再改.精益求精..更有共者,部分学生在假期回家时.会将自己的“作品”带刚家给父母欣赏,其珍惜度和自豪感可见一斑。
三、信息化教学的探索
当然.在该课程上探索的脚步远未停止,课程的学习,不能仪仅局限在课堂内.要给想进一步学习的同学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环境。构建建筑制图课程系统(如图2所示)的目的在于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1.构建网络教学数据库系统
随着教学素材的积累.将各类教学资源组织起来.进行分类和管理显得非常必要..网络教学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如图片、声音、影像、动画、课件等.也可以支持各种素材文件格式,包括swf,html,JPg,avi,doc,pdf等等。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建立各种不同的数据库:将模拟动画放入模拟图库中;将现场拍摄的照片和录像放入实物图库中;将用于教学的建筑图纸放人建筑图纸库中;将网上让学生自测练习用的试题放入试题库中同时,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素材的增加、删除。查询、列表、上传、下载等功能.
2.教学方式模块化
教师可以基于教学数据库.用多种媒体形式表达教学内容,建立灵活的个性化的教学机制.大大提高校园网应用效率。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将每一种教学方式作为建筑制图课程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比如课堂教学、网络教学、CAD实训、自测系统、优秀作业展示等等。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点:课堂教学引学生入门.给学生搭设台阶;网络教学不拘泥于50分钟,自由度较大:CAD实训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自测系统能让学生测试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优秀作业腱示能让大家通过欣赏同学好的作品.取长补短,有奖励作用也有激励作用通过各种方式的结合,既能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又能提供大家更多学习方式的选择。
【一】浅谈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提高
摘 要:艺术表现力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舞蹈作为一种源自自然、来自人类灵魂深处情感的生动肢体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舞者而传达给观众的,使观众受到触动,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对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 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 、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二】舞蹈艺术方面的论文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理由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舞蹈艺术方面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glww.net提供,转载请保留 .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对的很大一个理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对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转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环境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学楼、雪白的墙壁、洁净的草坪等氛围,无时无刻的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锻炼着学生们的心智。直观性的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所以许多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风景优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性情,塑造美的心灵。发挥着“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文景观依然,校园的特色建筑、象征意义、合理布局、绿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科技馆、塑胶跑道、游泳池、宣传栏、名人名言、名家或师生字画的合理布置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迪,对抑制消极校园文化的滋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包括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细、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课外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种社团、影视、论坛、音乐赏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剪纸、手工、田径、球类、棋类、游戏、鼓号、横笛、文学、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阅读与诵读、节目主持、演讲与口才、书画艺术展等。各兴趣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四,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校训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不同学校独特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期的宣传、灌输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老师对其认识还比较片面,认为多媒体课件就是图片越多越好、课件越花哨越好。这些认识误区会对多媒体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误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摒弃黑板直接采用多媒体。传统的黑板粉笔是展现课堂重点、难点、体现教师个性的重要载体,由于现在出现了多媒体技术,很多老师就直接将黑板当成了幻灯片的底幕,而老师也只顾操作课件,很难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无法获得更多的实时反馈,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个性;此外,由于课件是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制作的程序是固定不变的,老师只需按照课件的固有模式演示即可,老师在讲课地过程中只需照搬课件,很多灵光一现、即兴发挥的创意很难体现出来。
其次,课件内容过于丰富,使得学生忽略了课文内容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对制作课件有着莫大的热情,不仅加入了大量图片,而且还做背景音乐,有时还加上动画,这些缤纷花哨的课件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忽视了对课文本身内容的关注;一些老师对多媒体技术过度依赖,一个课件几乎包含了课程的所有内容,直接要求学生观看多媒体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这种做法阻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学生也无法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人文精神,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最后,多媒体课件使得语言本身的魅力有所淡化。因为语文课程包含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要求学生通过多遍阅读、思考、品味、感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和深刻性。但是多媒体课件由于画面过于“生动”、形象过于“直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破坏,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使学生忽略对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得不偿失。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优化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料,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FLASH课件的优势,将一些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以情入境、观形察理。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深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可以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诵,然后从网络上搜集该诗的背景资料向学生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深入此情此景,慢慢进入到诗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怀产生深刻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只可应用多媒体演示一些背景资料,而不能将天姥山的自然风光直观地呈现出来,否则在看到直观的形象后,学生就很难根据诗歌中的描写产生丰富的想象。
2.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多媒体技术又融合了图、文、声、像等信息资料,从而创造出与语文课程互相结合、丰富多彩的情境,将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威尼斯》时,文中一些与学生的生活较远的、无法让人产生想象的物品、词汇均可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比如“刚朵拉”、卑赞廷式建筑风格、威尼斯的各种建筑以及文中所介绍的一些画作等,这些资料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因此恰好可以利用图片加以展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情感体验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关键词: 唐诗宋词 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意境欣赏 写作实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江苏在高中阶段增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者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诗的风韵,体会宋词的雅致,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中学选修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教学中利用好唐诗宋词的教学并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古诗词知识的同时,精神得到充实,正所谓“润物细无声”,通过唐诗宋词教学,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在诗文诵读中激感
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取的诗词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师范读,有表情地朗读,并且带有真情的投入,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同时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品味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朗读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背景和意义,共同领会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最后师生共同体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教师注重当好“导演”。
初唐阶段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突破宫廷诗风的格局,给诗歌注入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其中《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师诵读与学生诵读结合,找出诗中月夜美景的语句、阐述人生哲理的句子反复朗读。诵读的同时要将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感受诗歌本身韵律节奏美,感受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悲慨激荡的感情旋律,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又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地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教学中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了解诗人对人间纯洁的爱情的讴歌,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凸显出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深刻体会诗作中蕴涵的博大的生命意识。
二、在意境欣赏中理解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时,先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特点,他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具体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意境的欣赏理解诗人的情感。《旅夜抒怀》勾画了这样的意境: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意境凄冷与雄浑阔大并存。诗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深沉婉曲。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肠百转,真正体现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李白诗歌意境的塑造,主要通过他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变现出来。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感受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感受蜀道的高耸;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受友情的珍贵。教学中通过意境的赏析理解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理解诗人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
三、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情感。教学时指导学生将诗歌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某一首诗歌,或是多首诗歌的整合中提炼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者进行研究性论文写作活动,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时,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叙述词作内容: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让学生用文字解读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学生解读方式很多,概言之,“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写作时指导学生将诗文迁移到相关的文题中。
本文针对高职语文课教学现状,提出高职语文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与专业结合的基础以及具体法,探索高职语文课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方法研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希望以高技能毕业生提高就业率,从而提高学校知名度。于是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在各专业中的课时分配明显减少,语文课成为“副科”,许多高职学生也认为,学不学语文对其专业技能学识和将来的就业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从而对语文课缺乏足够的重视,上课精神不集中,作业考试没有积极性。
其实,大学语文教学对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人格、思想品德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专业技能提高,提高学生将来面对社会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语文课完全可以在塑造一个具有专业思想、较高人素养、胸襟开阔、灵活应对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方面大有作为。
那么,高职语文课要怎样上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又受到学生欢迎呢?那就是,高职语文课要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道路。
1.高职语文课教学与专业结合涵义及实施基础
高职语文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教学更有效果。
首先,语文课本身的包容性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关于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语文学科是一只万花筒,它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高职语文与学生的结合是可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高职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必要。
由此看来,大学语文教师利用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高职语文更富于魅力,也就势必会激起学生更高、更浓的兴趣。
2.语文课教学与专业结合具体做法
那么,如何才能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体现这种结合。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想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并可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而可减少那些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理性思维的较为抽象的文章;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
在对同一内容讲授重点的不同上体现一些经典美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感染力,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对这些文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及主客们“相与枕藉乎舟中”等意境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体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性格脾气及爱好特长也往往能体现出一种专业特色,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坐得住,善于用色彩、画面来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记得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了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大量的讲解更有效。某服装设计学院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卫风?氓》时,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姑娘、新婚、婚后+的着装,并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总而言之,我们要很好地挖掘并利用这一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对实施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几年,我国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仍然是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且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离它所能发挥的功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军校教育管理部门与学员对公共艺术教育都不够重视。首先,管理部门仅仅把军校教育视为专业教育、岗位任职教育,没有理性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有的军事理工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只是简单选取一两门鉴赏类课程,只有在上面教育检查的时候临时整理一些资料应付,以致其在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比如,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教学目的,成为展示学校艺术素质的“窗口”。学员普遍认为军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业务素质就够了,他们从内心排斥公共艺术课程,即使选修了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学习。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人文知识的欠缺
《方案》中明确提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军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员人数严重不足。军事理工科院校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门,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员,主要靠学校少数几个艺术教员和人文学科的教员来兼职。艺术教员主要从艺术院校毕业,受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重技能、人文知识浅薄、艺术素质欠佳、艺术理论功底薄弱等缺陷。有的还聘请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走走过场,教学效果不佳。由于艺术教育师资配备存在许多缺口,艺术课程的安排自然也就十分简单,很多院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较全面的公共艺术课程,导致了学员选择的余地不大,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三)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
公共艺术课程是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及质量把控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然而,军事理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出现课程设置不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随意性较强、课时不足、缺乏总体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少有认定、选修学生不普及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因人开课的现象,教员往往依据个人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来要求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学员艺术素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军事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总体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课程学习、体能训练与参与艺术实践存在矛盾
学员的课程学习、体能训练、公差勤务等压力相对较大,学员没有更多课余时间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感受不到艺术实践带给学员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出现学员理论课程学习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艺术活动质量和艺术教育效果,也对学员艺术兴趣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二、加强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教学管理部门要在广大师生思想上确立公共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维斯特所说:“艺术使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科学也是如此,它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的方式”。“科学和艺术在于把这两个看上去没有关系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些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常常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认为这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寻找联系,揭示真理,从而改变甚至创造世界。”
(二)重视教员队伍建设
既然公共艺术选修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逐步建立专门的艺术管理机构、教研机构。其功能是组织和承担全校的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教育科研,并配备全职教职人员编制和其他教学资源,根据学院、艺术教员自身的需求,组织艺术教员外出学习、参加函授等形式进行深造,提高艺术教员的理论水平。也可以向艺术院校、专业艺术团体聘任专职教员或资深的兼职、客座教授,相对固定一批师资,面向全校指导艺术教育。
(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建设规范、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开展教育的关键。首先,《方案》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笔者认为,军事院校可以参照《方案》执行。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定位在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让学员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艺术文化,培养浓厚的艺术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为下一步任意性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既有公共艺术教育的一般特点,又由于其存在于军事教育的特殊背景下,面对着有鲜明军事理工科特色的学员群体,公共艺术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特殊性。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军事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员的特长,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员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教学内容应结合理工科学科特点,达到艺术与艺术、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到增设一些理科、工科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如“战争艺术”“科学与艺术”“伪装艺术”“计算机媒体艺术”“建筑美学”等,促进学员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构建。再次,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空间,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挖掘第三课堂空间,利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如艺术专业院校、艺术团体、美术馆、博物馆等。总之,在课程类别设置上,应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引进师资相结合,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体现院校的特色和个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管理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避免整齐划一的学分考核,应注重考察学员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不应用同一标准来量化学员的学习结果。军事理工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树立多元的评价理念,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成绩评定尽可能多元化。首先,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学院要组织专家系统地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对学员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评估等。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动态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互动、课后习题等。静态考试采取调研报告、论文、笔试、口试答辩、表演等多种形式。上述评价方式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三、结语
【关键词】墨虾;创作;审美
齐白石老人画的墨虾,滋润透明,生动有趣,似活虾在水中自由邀游,活活泼泼,别饶其趣,栩栩如生,它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便是白石老人一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力求于创作,才使得《墨虾图》这幅作品产生了艺术光辉和审美意味。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中的能动反映。在画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观察。自然美丰富而生动,是创作的源泉。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摹仿说”,即是对自然的摹仿;画家徐悲鸿曾说过“学画最好的以造化为师,故画马以马为师,更可师法也。”悲鸿如此,齐白石老人亦然,他以虾为师,在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之后,概括出艺术的典型形象,创造出“不似之似”的典型美。从齐白石的《墨虾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墨虾形象那样突出、活现、优美,是他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创作历程中的一个缩影。有价值的绘画作品,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经过画家的“中得心源”之创作而成为一件绘画作品。此犹如一只鸡和一条鱼不是一道名菜一样,必须经过名厨的烹调,端上餐桌才是一道名菜的道理。
“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了创作由生活中的观察而来,只有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扼其要”、“传其神”。黑格尔虽然认为艺术美源于“理念”,但他提出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在艺术创作中坚持深入生活,才能取得艺术的源泉。
齐白石画墨虾几十年,特别重视写生,常常是反复观察对象,掌握住其生活规律,才能动手画虾。“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之三变也。……几十年才得其神。”的确,白石老人的墨虾不是一挥即就的随意涂抹,而是从生活中反复揣摩所得,他为了深入体验虾的形体状貌,在家养了虾等小生物,置于案头,日夜观察,怡然沉醉于琢磨虾的浮游、嬉水、跃动、争斗等体态。一旦察有所得,就挥笔写生,经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实践,出现在他笔下的墨虾,活泼、灵敏。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入微。没有长期实践的生活和个体体验,决不会孕育出这样妙不可言的作品。
但是,艺术美又决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它还需要艺术家们进行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并非凭空创造,艺术也关不等同于生活。当人们面对齐白石的《墨虾图》而发出惊赞的时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墨虾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以及墨虾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
一、《墨虾图》体现出“似与不似”的审美观
在中国的艺术观中,“不似之似”是很重要的美学观点。宋代文人画家苏轼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按照苏轼的见解,徒有形似的作品是不值得一提的,谈论绘画作品仅以形象画得像不像来作标准,这种见解与儿童相邻近,并同时举出作诗也是一样,在一首诗中所有的用语和思维局限在此诗中,那必定知道此人作诗的水平并不高,一定是初学作诗的人。①
齐白石老人重视生活,热爱生活中的花草虫鱼,但他并不拘泥于作画时的形似,而是主张形神兼备的创作,体现了画的意境和神韵。从《墨虾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追求的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妙”。所谓的“妙”是说,他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顾恺之以来的“迁想妙得”的艺术思想,十分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牢固地建筑在为使社会生活日趋美好信念的基石之上。他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只有使作品达到“不似之似”,“天趣自然”的艺术境界,才能获得传之者后世的活力。
齐白石画的虾,如果和真虾相比显得更美、更有力度、与生命力。虾的头,须和足等细节都经画家的提炼和取舍,对虾的眼睛和钳加以夸张。画家经过自己的主张和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形象,它离不开对对象的特征观察,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察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加强烈,达到身心愉悦的感受。⑥他写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后而后复写生,自我能形神俱见,非偶然所得也”。这才是大师的“似与不似”的真髓。
二、《墨虾图》体现出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美学创作原则
郭沫若说:“艺术家不应当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说明艺术创作需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形象中去。另一方面,艺术家在表现形象需要高超的技艺,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我”。画家的创新,是在生活、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掘、创作,中国画运用抽象,是在生活中进行概括提炼,并通过作者审美情趣,加以发挥、表现,从而使作品,既有多样的风格,又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美只能是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艺术美也只能肯定了人的自由创作、人的目的、人的力量、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实现。人在艺术作品中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典型化的过程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溶合一体,才能达到传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才拥有意境。
郑板桥画竹时说:“胸中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可见他把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分别表现为主观感情、客观实在、创作形象,表现出胸中之竹“顺手画来的意境”。白石画虾时,意境中包含着精湛的艺术与技巧。借虾的活泼形象表现出自己在自然面前所产生的愉快心境,使画面流露出一种生活情趣。表现生命的律动。作品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事物一成不变的简单再现,也非胡乱拼凑的主观随意发挥,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构成的超越自然意象的艺术之境。这种境界默契着客观自然法则,其描绘的景物也真实到“可游可居”超脱于现实的极其完美的主观世界。
三、《墨虾图》体现“气韵生动”的美学准则
“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②
墨虾图在笔墨技法上,老人充分地掌握了墨分五色的传统水墨功能,用淡墨事头部,次淡墨画身躯和尾部,用线条勾画是须和附肢,随后又用浓墨色互相交融,浓淡相间,有层次,有节奏,达到墨沉淋漓,气韵生动的审美趣味。画者在图中不画水,但却有水流动的感觉,明境如水晶的世界。这种意境,气韵而生动,传神而有韵味,唤起了欣赏者的想象,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画家还注意到形与形之间,形与神之间,通贯于气。有了气,就有了自然机趣,就活了,有神了。所谓“凡象皆气”,“气韵生动”也就是这个道理。他无论表现什么,都是作为有生气的,整体的来观察,作为对生活情趣的概括。于是即使寥寥几笔写意或一片泼墨,都贯注以形写神的表现。③
四、体现出画境中“空白”的美学意味
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万象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这空白喻示着无限的空间,万象如同涵泳的无尽的虚空里。齐白石大师作画,平生最为注重画面的布白,形成虚实对比。他甚至把布白也纳入构思的范围之内,认为这也应该是具有艺术美的,要给人有一种虚静、愉悦的感受。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一张画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
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空,是海,是天空,都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②再如墨虾的四周留出空白,使画境更为开阔,明朗和豁达,突出了主题。齐白石作画的最大的特点:纵观全局胸有成竹。每于落笔之前,何处是画主体,何处是画客体,早已心中有数;哪里为实处,那里留虚白,全在掌握之中。他把真功夫也放在画面的虚实对比上。故此,他在虾作画面的虚实处理方面,既能做到虚实面积的对比协调,又能照顾到虚实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他完全是根据艺术上的需要而留出虚白的,留出空白,正是为突出墨虾的艺术形象。⑤
“空白”处并非真空,“乃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墨虾图》中画幅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只只虾有实有虚,有明有暗,“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④(笪重光:《画筌》)
《墨虾图》中的墨虾画得水墨淋漓,如在水中穿梭漫游,一种自由驰骋于水的世界的意境油然而生,代表着自由的心境,也蕴含着作家对艺术的一种炽爱和执著。墨虾的曲尽其妙,生意盎然,令人倍感亲切可爱和富有生活情趣。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有趣味的生命力才富有生机,生机勃勃才拥有活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使艺术熠熠生辉,画家热爱生活,才拥有真正的艺术创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作品才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审美趣味,生活才如此美丽。
参考文献:
①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22
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
③程至.绘画 美学 禅宗[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51
④萧湛.生命心灵艺境[M].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