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生新闻论文

民生新闻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1 14:24: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生新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生新闻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参与式新闻出现的原因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其在我国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做好参与式新闻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并指出目前参与式新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电视新闻比其他传统媒介新闻的优势在于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不仅提供了复杂的视听符号系统,还刺激着、调动着受众的注意力。但是对电视新闻而言,新闻现场也仍然处于“可遇难求”的境地,技术、设备、财力等等条件的限制,让很多新闻工作者仍处在追求“现场”的路上。电视新闻需要现场,但现场供给却成瓶颈,这一矛盾为另一种新闻制作方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参与式制作”,它与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最大的区别,通俗地讲在于,传统的是专业人士走出去,后者是受众走进电视媒介。通过这样的参与制作出来的新闻被称之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一种表征。参与式新闻的特征在于普通公众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参与新闻的报道和,使得他们不仅是新闻受众,而且是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①。

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新闻传播格局中出现并立足,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贴近性”的需要,是大众参与电视制作和某种表达的需要。这种参与式新闻制作与传播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电视传受之间的传播格局,在现如今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正渐渐形成规模。

眼下地面频道是五花八门,不少频道称那些手持DV,活跃在新闻现场的人为DV爱好者,DV通讯员,DV信息员等等,也有个别寻求不同称谓的,比如湖南经视称之为DV队员,深圳都市频道叫DV纪录员。还有的称DV拍客,但是最有特色的当属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他们称其为“新闻社工”。但总的来说,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些拍摄的内容如何进行制作,如何更好地融于栏目。

从内容上讲,这些传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突发类新闻,例如高速路上车子自燃,罐车泄漏,救援现场等等,参与式新闻之所以被认可,与这类新闻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崭露头角有很大关系。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市民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记录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场的“新闻记者”。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拍到公交车燃烧时的画面,看到的现场视频大多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手机拍摄,正是他们的真实记录并传播才让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优势得以彰显。二是奇闻轶事类。比如说,湖南经视曾播过一个DV队员拍到的一个渔民在湘江捕捉到一条无尾鱼;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曾播过,一个膀爷当街试图调戏一女子,不想女子呼喊叫来丈夫和邻居,当场把他捉住;还有比如饱受争议的公交车上的性骚扰问题,江苏城市频道曾播过,一个女乘客在被性骚扰时,用手机拍到了瞬间画面,不仅让男子受到了惩处,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时更让电视新闻本身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增“色”不少!第三,参与式新闻中也有一些批评性新闻。比如,深圳都市《第一现场》在DV纪事中曾播过的,在深圳放生湖里面居然出现一群放生龟的偷盗者,别人献爱心放生的乌龟,他们却昧了良心来杀生,保安上去制止却无人听,等等。

从节目形态上讲,参与式新闻或串编,或单播,形态不一,还有类似专栏一样的栏目版块,比如,湖南经视的“DV状态”,口号是:“DV状态 随时纪录”,深圳都市的DV纪事专栏,还有甚者,比如江西都市频道,节目组认为新闻社工提供的素材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是栏目的一大特色,所以干脆在适当时间,召集广大的新闻社工们开开会,从而更好地参与节目,为节目拍到更好的素材。从总体上讲,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

从事参与式新闻制作的人也是参差不齐,社会背景复杂,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半专业人士,比如说消防队里的宣传干事,从事婚纱摄影的拍摄者,还有就是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新闻系的学生。但是无论是否专业,它对节目来说,提供的都是素材,节目的后期编辑人员,拿到的这些素材以后,他们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在语句表达上,都力求避免内容上的失实之处,比如在稿件中表达为,据DV爱好者某某说,或者干脆对拍摄者进行采访,用他们的声音来解说画面,甚至拍摄者还以一个被访问者的角色来发表观点,适当评论。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模式,这种模式给任何人都提供了充当“公民记者”的机会,同时它还把电视的话语权向大众倾斜,改变了在传统的线型和单向新闻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部分地改变传播中的“客体”身份,而处于表达话语的“主体”身份。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而言,参与式制作扩大了节目的制作队伍,并且让参与式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新闻形态,也渐渐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并且这样的作品有着它独到的传播优势。

真实是参与式新闻的根基。摇摇晃晃的镜头,颤抖的画面还略带模糊,本来是电视制作的忌讳之处,但如今这种画面却成为一种特色,没有人会怀疑这段视频的真假问题,相反,却吊足胃口,让受众集中精力,挪动脚步上前盯着去看,好玩的会心一笑,突发的看个稀奇。这就是震撼受众的“真实”力量。

内容是参与式新闻笑傲传媒江湖的资本。电视制作队伍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很多地域,媒体的触角无法延伸到新闻发生的那一刻。亲临现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只能是电视专业人士的追求。而对于公民记者来说,他可能恰在现场,正是恰在现场的契机,就使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他们拥有的内容资本不可小觑,远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采用的滔天巨浪画面几乎都是游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现场视频,稍近的就说5·12汶川地震,我们首先看到的地震瞬间画面,是一个叫卫斯理的秘鲁游客拍下的,等等。内容,是参与式新闻吸引电视传媒采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原因。

贴近使参与式新闻轻易迈过专业的隘口。电视新闻的声画一直以来,有着严格的播出要求,单从技术角度讲,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电视新闻的奇迹,它突破了专业的隘口,走进大众的传播平台,正如前面所述,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参与式新闻介入社会生活,靠的就是它与生俱来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表现多样,一是时间的新近性,比如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当突发事件降临,又有很多市民不幸丧生,我们不自觉地会问,当时究竟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对电视新闻来说,只有现场才能回答,于是,市民的手机视频派上了用场。二是心灵上无隔阂。新鲜的,奇怪的,特别的,好奇之心不分男女老幼,参与式新闻中不乏“新奇特”,甚至还部分满足受众窥私的心理。三是距离上的接近性等等。

平等与互动使参与式新闻占领新闻主阵地。电视新闻改革改掉三大陋习,一是高高在上的视角,二是官腔官调的表达,三是一本正经的形象,换上的是平等的视角,民生的表达和和蔼可亲的形象,传受之间平等与互动,成为诸多电视节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参与式新闻得以生长的土壤,而且它一旦生长,就不愿依附,现在电视新闻更多的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接受受众的选择,僵化的表达被淘汰,空洞的说教被摒弃,呆板的形式被耻笑,取代的是关注、关心、平等、互动和活泼。参与式新闻本身就是在新闻主阵地上运作,它满足的是受众参与的愿望,表达的需要和某种情感的维系。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优势,是与它参与式的制作模式不可剥离的,这种颠覆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带来的是传受格局的改变,这个意义非同一般。当然,参与式制作,也存在某些问题,参与的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新闻学的训练,提供的资料也因此可能缺乏可信性,使得报道细节可能失真、报道面可能受到影响等等,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参与式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原则被破坏,参与式新闻在当下并没有成为优秀新闻的同位语, 相反却成了低劣新闻的代名词,缺少公信力是参与式新闻走向品牌建设之路的最大障碍②。但是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一个模式代替另一个模式,总是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来自表达的需要,来自收视的力量,还有笑傲传媒江湖的内容资本,参与式制作会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渐成规模就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第2篇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与民生新闻栏目相伴而生,密切关联,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其内容主要是对某一民生新闻事件的观点和评价,形式上为“夹叙夹议”的电视述评体。

一、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特色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既与民生新闻报道密切关联,又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与独立。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相比,在平民化的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呈现出自身截然不同的特色。

1.短小精悍,点到为止。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往往是依托某一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求理说得深刻透彻、广博、权威,而是形成快言快语、短小精悍的特色。

2.平民视角下,评论风格的个性化。电视民生新闻以亲民为特色,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民生新闻栏目往往启用曲艺类演员、记者、老百姓做主持人。这样的主持人在讲新闻、评新闻中也形成了亲切、幽默、犀利、调侃等等个性十足的本色风格。

这种短小精悍、幽默犀利的评论特色,曾是电视民生新闻引入新闻评论中的一股新风。而这些曾经的特色也存在对传统新闻评论“矫枉过正”的嫌疑,让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深陷诸多的现实困境。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现实困境

在民生新闻栏目进入疲劳期和循环期的背景下,由于对收视率和广告效益的过分追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选题边缘化、琐碎化、娱乐化的趋向较为明显。加之评论缺位,引导乏力,民生新闻栏目选题的边缘与偏狭,也局限了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拓展空间,呈现出浅层化、娱乐化和程式化等种种疲态与困境。?

1.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浅层化。由于电视节目是线性播出,在时间上的限制和评论在电视表现力以及可看性方面的弱势地位,多数民生新闻评论力度不够,浅尝辄止。

2.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情绪化。一方面,民生新闻评论越来越浅层化。另一方面,民生新闻评论的情绪化,主要表现在栏目选题的琐碎化,评论也较多集中在道德批评和对政府工作不力的“讨伐”上。

3.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程式化。民生新闻栏目在追求时效的播出压力下,在日积月累的流程化生产过程中,造成了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程式化、固化乃至僵化思维。各档新闻节目的评论角度、方式很相近。

目前,民生新闻的提升和扩张很快,这种竞争态势,依靠独家新闻已经不可能了。就拿内蒙古电视台最早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全接触》来说,2004年开播时,它是内蒙古独家的。2008年开播了第二个省级民生栏目,还有市台、其他台等等同类型栏目,新闻资源分流,除非一些调查类、事件类的独家新闻,大家很难做到独家了。所以民生新闻评论这种草根样态的评论,这种观众非常喜爱的形态,就成为我们民生新闻体制设计重要的组成,也是拓展、提升民生新闻自身的重要途径。

三、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突围尝试

(一)目前民生新闻评论的常规形态,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种:肯定赞美型、批评谴责型、建议研究型、解读政策现象型和各方讨论型。??

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大都意识到评论的重要价值。在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全接触》常规新闻中,穿插QQ和微博对新闻事件的话题互动和网友的观点、看法。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往往是作为民生新闻栏目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一般来说,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态:(1)民生新闻栏目中的主播短评。(2)民生新闻栏目中的评论板块。(3)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栏目。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10余年的发展,独立的民生新闻评论栏目也在不断涌现。2012年高考之后,一条《高考天问》的视频在新浪微博中被网友疯狂转发。该条视频是湖南电视台经视频道《钟山说事》栏目的一期。这期节目中,主持人钟山慷慨激昂地质问高考重要性,质问高考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质问北大输给香港高校等。此条视频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点击量巨大。实际上,这是民生新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近一两年很多电视台都在开设此类观点类栏目。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2011年打造的《雷阵语》就属同类,收视和社会影响都很出色。

(二)以重点打造民生新闻评论两年的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为例。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主要是以民生新闻为支撑,扩大频道的影响力。都市现场的收视,始终居于江西省南昌地区所有频道媒体、电视媒体的收视首位。这两年就是狠抓民生新闻的评论。值得借鉴的是:

1.他们在评论员队伍上的突破。除利用江西本土的评论员队伍外,他们还跟搜狐合作,利用搜狐微博强大的评论员队伍,比较知名的有曹保印(《新京报》的首席编辑)、鲁英曾(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的制片人)、丁兆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评论员)、赵九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观察员)等等几十位评论员。他们对大众关注事件的评论非常到位,给节目增加了内涵和深度,也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所以同行们也深感,评论员队伍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借外力不啻为一种好的尝试。

2.搭建多元的、多层次的、多样态的民生评论体系。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在频道内各栏目间建立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多样态的民生评论体系。多元当然可能是它的观点多元,视角多元,同时因为电视受众的层次不一样,也意味着电视评论需要多层次,都市频道的各个层次的节目里都有评论,当然也是多样态的。

都市频道的做法是,先在早间以专家学者连线为主,午间有《网络天下评说》,这个是投射网民社会的。还有一档《张杨说事》,是以另类主播符号为主的一个脱口秀。还有一个辩论式的《小民话题》,它是主播大民、小民两个人辩论式的脱口秀,另加观众参与。还有一档热线互动脱口秀,就是大民自己做的一档《大民大声说》。在晚间主打的民生新闻《都市快报》里有一档《一说为快》,这是一个草根代言的重大符号和主播一块点评当下的热点事件。另外,《都市快报》里还设置有《主播快评》,实际上是以主播自己的特点写出的快评。还有一档节目,实际上是主打主播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

以这样全天的设计,形成了都市频道整个民生新闻评论的体系,在全天各档节目里都彰显评论特色,并以此树立都市频道观点致胜的整体风格。

3.民生新闻评论员的共享机制。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报道者和一个评论者。140字的长度,俨然已是一种标准,爆料或者犀利观点,公众普遍不太计较篇幅的短小,而看重其传播的无限可能。从今年若干起形成全国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方式来看,电视媒体,画地为牢的地域概念被颠覆,抢先播发的直播优势被打破,话语权的权威性被动摇。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参与全国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协作体发起“评论员共享计划”,倡议协作体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共享计划有以下诉求:

(1)对消息类事实报道进行升级,不只提供事实,同步提供观点;

(2)打破地域界限,挖掘发生于一城一地公共事件的全国影响;

(3)摒弃一元化电视评论,追求同一新闻事件的多视角解读;

(4)整合各地、各媒介平台的优秀评论员,打造电视观点明星;

(5)完善协作体各单位软硬件同步工作,进一步密切深化合作。

2013年元月1日起,内蒙古电视台将作为全国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协作体的理事长台,履行年度职责,“汇聚民生新闻优势? 深化跨区域合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民生新闻评论员的共享机制的实施。

第3篇

2006年上半年,市政府网站在市长推动信息化建设,倡导电子政务中得以加快升级,其着力打造的“市长信箱”、“市民议政”和“网上听证”三个窗口相继推出,支撑起政府与市民联结互动的平台,网络搭建的桥梁为相互的沟通提供了“直通车”。政府网站开诚布公,市长在其网站“市长信箱”升级后致信市民:办好“市长信箱”,是为了广开言路,畅通市民的诉求渠道,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为市民多办一些实事。此举引来广大市民网民在其窗口上纷纷建言献策,发帖跟帖无数,市长在一些信件上作批示,并对代表性的呼声建议要求其职能部门尽快办理回复。一时间,来自民间草根的声音与庙堂的“钟鼓”共振,频率增大。

宜宾日报藉此迅速介入,与网站联动,将“市长信箱”上反映的线索,由相关方面批示后投入采访报道,并在媒体上刊出和网站上挂出。譬如,市政建设中有关公交改革的话题,一度是市民议论的焦点,对这一牵涉面广的政策的出台,政府采取谨慎和开放的态度,广纳善言,民主决策。市民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各方单位从部门管理权限出发,各种观点在网上交锋,人气集聚。与此同时,宜宾日报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积极引导舆论,记者分别采访代表性的意见予以报道,畅通民意,疏解不惑,为构建和谐的政务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2006年8月,政府网站在“市长信箱”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市民议政”和“网上听证”窗口。于此,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写出的《市政府开启沟通民意新窗口》消息,用事例印证了新“窗口”的功效。新闻及时报道了宜宾市政府为进一步沟通民意,畅通民众诉求渠道,开展政民互动,打造阳光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举措。该篇消息荣获2006年度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并在新华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转载。

二、联动使双方传导信号放大

网络等新媒体优势是互动,而报纸借助数字化发展强化互动。互动既指报纸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又指报业和网站间的互动融合即联动。

网络的互动越多,声音越多,新闻源就越多,这也就使得所有的互动、声音、新闻更具议论性、讨论性。市政府网站的上述三个窗口里,同样也有其议论性、讨论性,也使得网络信息嘈杂。人们在嘈杂的声音中,无法和难以找到一个中心,故而削减其权威性。这就是被一些专家称谓网络互动的“去中心化”现象。

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平民化,资源宽泛,任何人均可参与。但另一方面,在“去中心化”状态下的网络话题及其互动,就像在万人大会开始前,等待开会者七嘴八舌的交流,还像乡下村民在村头戏台下,等待开演时各抒己见的随意探讨。这种交流和探讨在网络语景下或可是不负责任的诉说。因此,“去中心化”既使用户之间可以良好互动,但由于无中心、无权威观点,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带来传导信号的衰减。

政府网站与报纸的合作中,“去中心化”、信号衰减现象得以消弭。宜宾日报拥有舆论的话语权,报纸内容的客观性、见解的独特性、观点的深刻性,使报纸相较于网站而言成为更受人们信任的媒体,从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能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在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作用中为网站信号增大提供了海量资讯,网民受众接受网站转载其报纸的信息,也是主流声音的传播。这样,也就起到了“1+1>2”的效应。网络的及时性、互动性及广泛性为报纸提供广阔的新闻资源,又为传播扩散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领域。同时,党报与生俱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与网站合作中,其传播效应得以延伸,在新的话语空间扩展主流影响力。宜宾日报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容上下功夫,下气力,用具有深度、厚度和权威性、公信力的报道,与网站形成梯次互补,从而实现报网的联动、共振和同步发展。

报网联动扬共振之长,既可开辟党报报道影响社会的新途径,又创报道的新式样,让新闻向纵深,向更广阔的时空延展,在网络平台上重铸报纸品牌。报网联动在信息传导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整合。

三、良性传导促和谐共振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也伴随着社会矛盾的频发。这些都不同层次地反映在民生领域。党的十七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表明,老百姓在关系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有更多的话语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将进一步畅通底层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更不是不让矛盾表达,是要让矛盾表达得有序、合理。报网联动为“表达有序”提供了便利,网上热帖众多,多数是民众对改善民生的期望,报网运作其间,就得疏导过滤,从全局出发,良性传导,为构建和谐社会“鼓与呼”。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都为民众利益表达提供了更加畅通的渠道。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代表民众诉求,规划愿景提出建设美好新宜宾,要求全市上下营造浓厚的干事氛围。为此,报网为反映这一主流的声音,不遗余力地传导激活,以期共振叠加。

第4篇

1.主客体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评估指标包含主体评估指标和客体评估指标,分值25分。主体评估指标包括主体构成评估指标体系和主体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客体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1)主体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主体构成和主体素质两个指标。主体构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执行者。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设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来执行,评估的组织人员是否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师生比例等内容。其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建设,指学校时候成立了心理社团,学生社团机构是否健全,社团时候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其四专兼职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考察的是心理咨询人员是否接受持续的接受相关的培训,加强再教育。主体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指授课教师和咨询工作队伍。考察的素质包含政治素质、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必须爱国爱校,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指标

主要考察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层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进行,考察过程中注意随机性。

2.环境评估指标。

(1)内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监督体系。制度建设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选拔、培训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情况。管理监督体系主要是指是否定期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考评。主要是考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制度化情况以及决策监督体系是否健全。

(2)外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机构设施以及专项经费提供等指标。宣传指标考察的开展多种渠道、多媒体的宣传活动,包含网站建设、校刊、校报、宣传板以及广播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途径应该多种多样,有自己的宣传阵地。机构设施主要是指有无心理咨询室、监督部门的办公场所、心理咨询档案室和活动场所,以及基本的满足需要的仪器设备、测评设备,这些设备是否能符合标准。经费指标,主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经费支持是开展工作的保障和动力。

3.过程评估指标。

(1)计划评估指标

分值5分。主要包含教育的整体规划、计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计划的全面性。

(2)实施方式评估指标

分值20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包含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咨询、举办报告情况等5个指标。教学管理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单位隶属,教研室的设置以及教材的落实情况。课程设置和举办报告指标考察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和必修情况以及课程的覆盖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校园文化活动考察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否丰富多彩。心理咨询工作指标考察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的团体咨询、个体咨询以及解决学生问题的实际情况。

4.绩效评估指标

(1)活动成效评价指标

分值8分。主要通过在校生的满意度、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教职工的满意度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实行纵向和横向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纵向评价考察的是不同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横向考察的是同一时期不同群体产生的效果。

(2)科研和奖励指标

分值7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是否有投入及投入绩效,通过科研项目和表彰奖励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3)安全稳定指标

分值5分。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无发生重大影响稳定的极端事件。包含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的自杀、伤人,以及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事件。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各个指标所占分值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才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投入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目前的主要工作,对指标内容进行细化。

三、评估注意事项

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发挥需要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也就是需要考核主体重视、辅导员群体的重视,否则考核就成为一种形式,有了做秀的成分。

1.及时反馈

评价部门不能将考核结果简单进行公布,评价结果应该和结果分析进行结合,避免出现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出现结果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反而达不到评估的初衷,所以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及时反馈。

2.评估结果合理运用

第5篇

一、民生新闻的策划

1.民生新闻的策划要注重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节目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目的整体编排与节目内容的有机融合。根据所报道民生新闻事件的性质、特点、背景等进行合理的划分,巧妙的串联,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上下呼应,或鲜明对比等,运用不同的编排手法将一组民生新闻巧妙地串联起来,增强民生新闻的可视性。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和认可,广大市民关注和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因而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必须考虑受众的所需所求。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人,把关人要深入了解市民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愿望,具体要做到以多视角来扫描和观察新闻事件本身,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将新闻事件传播出去。有了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形式还不够,新闻节目内容也至关重要,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成败关键是内容,节目形式和传播手段是为节目所服务的。可以这样说,只有电视新闻内容上有新意,让观众在收看节目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新的收获,我们的节目才能够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可,更好的发挥传播功能。

2.策划人员要有过硬的“功力”

策划者是一个节目的总规划师、一个节目的把关人、一个节目的核心力量。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敏锐的思考与观察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旺盛的创新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一的爱岗敬业精神。要坚持:思维视线始终投向基层,放在一线。新闻工作,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领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从事和胜任。有志于新闻职业的人士,一定要从苦练内功做起,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职业素养,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和历练,才能丰富新闻工作者的阅历,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掌握策划民生新闻的本领。

二、民生新闻的视角投放

电视新闻节目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因此在节目报道上要做到传播的时效性,严格做到: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报道最近的新闻。那么民生新闻的角度投放重点应在哪里呢?结合当前实际,我认为,民生新闻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1.创业致富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创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加快转型,养老制度的改革,就业压力的加大,群众就业思想的转变等,劳动者创业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正滚滚向前。可如何创业,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致富呢?由于经验缺乏,可以说,中国很多的老百姓还处于迷茫状态。我国政府始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新闻媒体,推动群众创业致富,促进社会发展首当其冲。所以当前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应当以群众创业致富为主,要多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报道创业致富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总结创业成功的经验、办法,发掘创业新思路,给群众充分的引导,让群众创业有方向,致富有目标,行动有依据,战胜困难有办法,从而充分发挥媒体服务于大众的重要作用。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职工群众的思想和眼界不断拓宽,创造力不断增强。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腐化堕落等现象时有发生。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诚信是我们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前提,道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如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虽然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快了道德体系建设进程,但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儿童抓起,从少年抓起,强化道德教育;需要政府通过法制和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发展环境;更需要新闻媒体用舆论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所以各级新闻媒体必须把道德建设作为民生新闻的重中之重,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通过报道身边人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倡导集体主义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3.百姓生活

随着亚洲经济金融危机的暴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升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说过,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宏观政策,以减少经济过热增长的压力,比如说致力于增加社会转移支付,降低消费,或者把较高的增长变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党和政府始终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作为工作的基本点和落脚点,让全国人民充分享受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新闻媒体作为反映民生,表达百姓诉求的重要媒介,关注百姓衣、食、住、行、交通、供水、供热、供电百姓最为关心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及时展示我国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向党和政府传递百姓的心声十分重要。

第6篇

[关键词]民生新闻 评论 考量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36-01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各路媒体的竞争可以称得上是日趋激烈,白热化的程度相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兴媒体的出现更是让竞争不断升级。但与此同时,这些新型媒体也让信息的传播途径有了全新的变化,更加的多样、更加的快捷成了人们津津乐道之处。这其中,尤以网络媒体的出现带来的变革更大,于是乎,一个新名词更是让信息的传播有了更鲜明的符号——海量信息。海量信息的出现也是各类信息传播的成本迅速下降。但当下人们的审美程度以及对信息依赖的程度早已不是停留在浮华的表象,而是充满了对深层内涵的渴求,因此,这种渴求也使深度化的评论节目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这就是新闻评论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哪里有评论,哪里就有话语权和解释权。我们知道,从传播到解读,这是符合人们审美和认知程度发展的,既满足了增长见识、认知社会的需求,又让受众有了认同感。以新闻节目中最具人气和收视最高的民生新闻为例,这种新闻形式一般以温情、真情的镜头来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大事小情在点滴之间富含人生百味,简简单单、直直白白当中充分体现着人文关怀,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公众每日反复议论与审视的话题。在提升了收视率的同时,也考验着新闻人和电视行业的价值取向。

在通常的情况下,衡量新闻节目优劣的要素和新闻价值的优劣要素有如下几点: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这几点要素必不可少,每一项都具备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从而进行筛选和放大,进而获得受众的关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几点要素不分轻重,具备同等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节目都具备这样的普遍意义,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个体情况的界定,还是要根据其节目类型进行差异化的考量的。比如传统的新闻节目,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节目,其考量标准则会以时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趣味性等其他因素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而一些轻松的以知趣为风格的新闻节目则当然会把趣味性要素放在第一位。所以说,考量一个新闻节目价值的元素有很多,普遍意义情况下需要由多个元素共同来考量,不同类型的节目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侧重,这就是业内常说的新闻价值系统。

除了从新闻本身的价值来考量之外,我们还必须从另一个与受众密不可分的数据来考量,这就是收视率。毕竟,电视节目是做给人看的,再优秀的作品没有人接受,那又和我们常常指责的高分低能有何两样?民生类的新闻的考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心理上的接近与地域上的接近。就像人们常说的,达人心和接地气。达人心指的是要用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手法,以老百姓的眼光和情感发源对新闻进行解读。虽然诸多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而非对立存在的,但心理上与地域上的接近程度不一定能够规律性地表现价值的大小。也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接近,否则就会造成表面化与市井化的问题。另外的两个考量因素则是新闻节目的显著性与重要性。比如一则轻微交通事故的报道,如果只关注双方因互不让道,不文明驾驶发生剐蹭事故,从而破口大骂,而且不从原因入手,不按照交通法规进行责任划分。整个新闻对受众来说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顾进行现场情况报道,而且是不文明现场的渲染,却没有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更没有告诉大家该如何去应对此类社会问题。如果当事记者能够同时用接近性和重要性两个标准去制作并考量,就不会有大量的车祸、火灾、财务纠纷、家庭纠纷这类题材占据篇幅。

第7篇

【关键词】民生新闻;地方形象;正确处理

立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用民众的观点和视角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现和表达人民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是民生新闻区别于社会新闻的重要特征。民众的观点和视角、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平实的叙述手法是民生新闻的根本和核心,这些民众日常生活发生的事件包括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养老问题等。

民生新闻一般通过某个社会事件的小细节来深化所要表达的观点,而且这类新闻要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真实的画面、文字是必不要少的元素,新闻存在的环境脱离不了政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本国政治的前提下以民众的观点去表达观点是民生新闻打动群众的关键。

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自信和自豪,影响着当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然而,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抱什么样的初衷、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形象,本身就在向公众展示着维护者自身的形象,作为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地方形象的打造是一个综合工程,离不开政府和公民的合力。相比于个人,地方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带来的影响也更大、更持久,地方政府对当地形象的维护,首要的工作应是树立政府对规则和法律的敬畏,对公民和企业权益的尊重,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和担当。

1.民生新闻是地方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最佳平台

民生新闻是我国传媒特有的一种事实报道形式,题材取自百姓的身边事,关注事,内容平实而真实,与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地方政府的政策实施,方针制定息息相关,为百姓的心声寻找一个出口,为政策的制定实施,效果验证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反馈,成为实话实说,让地方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的最佳平台,因此深受百姓喜爱。民生新闻的出现,提高了百姓言论的自由度,话语权,唤醒民众的维权意识以及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民生新闻的出现,解决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诸多民生问题,通过沟通、反映民生、化解矛盾,为百姓排忧解难。因此,民生新闻为普通百姓和政府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话语平台。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2.民生新闻实现媒体责任、政府形象、民众心声统一

地方形象的塑造与媒体宣传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事实类的报道更加是地方形象侧面塑造的主要方式,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主要区别,也是本质区别在于,在淡化政治的前提下,通过平常百姓事来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且从中验证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政绩最直接、最可靠的表现方式来贴近民众、服务民众的。因此地方形象的塑造,不仅仅依靠的是报道地方政府的政绩,包括领导的总结,讲话,会议报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民生的关注程度,加强了地方政府与本地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解决公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因此地方形象代表的是地方政府的作为,通过民众之口,民众身边事的报道,是最有力的塑造方式,也是落实“民呼我应”实现媒体责任、政府形象,民众心声的有机统一。

3.民生新闻是地方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传媒是形象传播的手段和媒介,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传递和交流信息,民生新闻在形成传媒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完全的把地方形象进行了塑造,本土化的题材报道既可以从正面也可以从侧面,或者说从反面来突出本地形象的塑造,可以塑造美好的形象,也可以以反面实例衬托本地形象的丑陋化,因此民生新闻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为本地积聚资源、参与竞争,发展进步服务,与塑造途径相关。

3.1内容来源于民众

民生新闻除了能够如实的反映百姓身边事以外,更重要的是传递当中的社会人文关怀和人文关系,能让人们通过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发现当中的道理,并且获取一定的经验以及教训,了解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民生新闻的作用就是为了以小见大的显现事件发生的社会根源,人性本质以及时代的要求、变迁。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栏目于是广东南方电视台重要的民生新闻栏目,也是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该栏目自2003年创办以来,其收视情况和影响力都令人刮目相看,其内容涉及广,关注程度深以及效果完美,完全缩短了地方政府与民众生存,生活之间的距离,既解决了民众问题,又树立了地方形象。又如2003年的抗击“非典”活动、2008年的抗击雪灾活动等,民生新闻都有效地发挥了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凝聚民众思想,为树立地方良好的人文形象做出贡献。

3.2多角度的题材报道有助于彰显地方形象

地方形象的打造,政府作为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然而除了政府的作为之外,地方的人文素质,自然景观等题材同样在凸显地方形象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旅游是现代生活标准以及人们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领略地方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民生新闻的报道具有的双面性,可以很客观的彰显地方的民风民俗,一方面通过对本地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前往;另一方面从游客的采访中获取旅游的感受,包括对本地人文素质,城市特色、市井人物、文化遗迹等,进而给当地的民众以及政府部门良好建议,达到不断改善优化的目的,从侧面塑造一个地方的新形象。

3.3突出积极的民生状态,提升地方形象

民生新闻所要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报道民众周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的事件引导民众的良好生活观念和态度,提高民众素质,调整社会行为,适应社会需求,帮助广大民众积极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手段,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奠定基础,这也是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处理好地方形象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民生新闻与地方形象之间的关系处理,一是揭发事件以事实为依据;二是向行政部门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三是做连续报道,留出改进后的效果报道;四是整个过程注意加强三方间的沟通。一个执政为民的行政体系绝不是以顾全自身面子为首要的,为民众利益谋取了最大的福祉是地方形象塑造的关键,因此民生新闻的自身思想修养和伦理素质应该非常高,但如果只是与行政力量形成附庸关系,非但不能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也失去了民生新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其最终结果就是被时代摒弃。

【参考文献】

第8篇

如把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平等享受公共文化设施,影视场所、图书馆、社会区文化活动室和民俗广场等;在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区域,设立文化工作站、打工者俱乐部,设工友活动中心,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设立农民工活动日,举办展播电影,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丰富活跃精神文化。为农民工文化生活搭建了多样平台,让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中。

消除社会排斥,建立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

城市市民将新生代农民工划为二等公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怀有偏见和歧视,而新生代农民工在被排斥之下,其交际圈比较封闭,这使得城市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很深隔阂,造成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完整接受城市文化,形成市民应有的规范和法制观念,产生不同程度身份、文化认同危机,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

(一)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实现城乡文化观念融合

农村文化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传承性,相对而言传统的文化保留较多,与现代文明存在断层,所以,作为现代文化的代表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存在隔膜,当从农村走进城市中,遭受如暴风雨般的文化冲突冲击。除此之外,文化上的不理解导致城乡成员之间存在误解。在新时期促进城乡文化互动,通过开展城乡文化结对交流活动,让农村文化接受城市文化的辐射,接受与植入新因素,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加强其接受城市文化的能力,减少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以文化交流为平台,拉近城乡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理解,助改变彼此的偏见,特别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

(二)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依托社区的凝聚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封闭型的交际圈,与城市居民通过活动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减少双方的误解,同时使新生代农民工避免因交往的狭窄而不自觉地受到不良影响,特别是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