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4: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博弈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国际舆论大众传媒
在媒介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舆论具有鲜明的媒介化特-征,大众传播不仅是国际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国际舆论产生的主要土壤及其体现的主要平台。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一般倾向于认为国际舆论就是指国际媒体的言论,认为,“国际舆论已经约定俗成地特指外国媒体上的言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认为,所谓国际舆论,是指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以大众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为主要表现形式,反映大众媒体、国际公众、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对国际事务,问题的相对一致、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信念和态度的总和。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就国际舆论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
一、媒介技术与国际舆论
从技术角度看,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形态直接决定了受众如何获取外界信息和传播信息,并改变了信息的性质;媒介本身也成为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acLuhan)提出了“媒介(体)即讯息”的论断,认为。传播媒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何种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影响和培养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有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正是媒介的形式上的特性革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进路,因为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决定着信息呈现的清晰度以及信息的内在关系;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意味着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以及新社会类型的出现。
当代舆论处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依靠的主要是电子媒介,形成的主要是媒介舆论场。媒介技术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舆论生成的时间快慢、范围大小,以及国际舆论本身的质量问题,如理性成分的大小、偏见的多少等。
二、媒介信息与国际舆论
与媒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是,媒介内容的革新以及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消费需求对国际舆论生成和发展具有同样重要而显著的影响。媒介技术、媒介信息以及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消费需求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起作用,就像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化时代一样,媒介技术的革新迫使(或者允许)媒介内容的形式和种类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对这些媒介内容的需求也改变了,旧有的媒介使用习惯被打破,当新兴媒介提供崭新的内容选择的时候,新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在形成,从而完成媒介的“功能置换”,即当原有的媒介功能被新的技术所代替时,原有的媒介往往不是就此消失,而是通过自身的某些转型抑或直接赋予自身某些新的功能。从而获得“新生”。
因此,从媒介内容上看,其承载的信息本身也决定了受众如何观察和认知周围环境。当信息与公众认知形成共鸣,并产生一致效应时,国际舆论就能够形成。在国际信息传递过程中,各国媒体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国际信息传播,并在影响国际舆论上发挥中大小不等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信息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而从普通人的认知能力上说,由于我们不可能直接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现实环境,我们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大众传媒来认识外部世界,特别是众多的国际事务远离一般他们的视野,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借助于大众媒体来认识国际事务。
这其实说明r,虽然国际事务的相关信息与我们具有某种相关性或我们有了解的兴趣,但由于这些信息远离我们的直接认知范围或超越我们的认识能力,而且一般人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真正客观、独立地思考这些国际事务,尤其是国际性公共危机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公众对媒介更为依赖,依靠大众传媒来作出判断和通过大众传媒所构建的“虚拟环境”来认知世界。而一旦这种从媒介获取的认识形成,就会慢慢的被“固化”,“人们会对相反的一面视而不见,于是很容易对一个国家形成‘明显的态度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的形成具有某种导向和指示器的作用。
然而,在分析这种影响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各种干扰媒介信息对国际公众和国际舆论的因素。关于这些干扰因素,传播学界先后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来说明在媒介的影响力到达现实舆论(或公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缓冲体(区域),阻挡、分散、曲解、消融着媒介发出的信息,或减缓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对此,美籍华人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金铨认为,“受众不完全被动,他们隶属于各种团体,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也有七情六欲,这些都构成媒介信息的‘缓冲体’,而这些‘缓冲体’(buffers)或‘过滤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释、扭曲、压抑,信息一旦到达受众身上,已经和原来面目不同了”。
虽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提出了受众对信息进行主动“解码”(Decoding)的三种立场更是体现受众主动性、能动性的理论结晶,因此。有人提出了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形成究竟有多大影响力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回到“魔弹论”的老路上,但在当今信息交流高度发达,人们对信息依赖程度在逐步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的重要建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戴维?莫利(DavidMorley)和凯文,罗宾斯(KevinRobins)所说的,“不应过高估计媒介消费者个人随意评说传送来的节目的自由。即使他们有这个自由,他们选择重新解读的节目也局限于势力强大的媒介机构建立的‘菜单’之内。再说,这些节目通常制作成‘更倾向于’某种解读的样子,从而即便人们永远也不会同意这种‘解读’,也诱使观众以某种特定方式‘领受’该启示。”。
综合来看,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的影响是明显的。在短期内,受众从媒介上获得了认识外部世界的信息,知道了超出自身经验范围之外的人和事;从长期来看,受众在获得信息时。也会受到媒体对信息如何解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受众自身对事物的态度倾向。因此,在媒介对国际舆论倾向性形成的影响来看,国际受众是在对信息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会逐渐形成自已的某种态度、倾向、意见等,只是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是一个逐渐发挥作用、不断修正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更有效的开展国际舆论营造和引导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三、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与国际舆论
国际舆论的生成和发展与大众媒体有着明显的内在关系。对此,我国大多数学者一般倾向于认为国际舆论就是指国际媒体的言论,因为在国际事务上,大众传媒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
一方面,大众媒体是国际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扩展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范围。从早期的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当今的数字化媒体,它们不仅时刻在向人们构建“拟态环境”,而且其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增大,人们对外界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依赖媒介机构,以至于将“拟态环境”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在这种由媒体构建起来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媒体决定了人们关注什么,决定人们从哪种角度看待问题和用什么逻辑来分析问题”,因而国际舆论的媒介化特征就愈发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支配着媒介,谁就控制着媒介话语权;谁支配着媒介话语权,谁就拥有掌控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舆论全都负载于大众媒体之上,国际公众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的对国际事务或对某一,某些涉及民族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的态度、意见等也是国际舆论。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态度调查项目”(thePewGlobalAttitudesProject)每年就全球范围的若干重大问题在很多国家进行舆论调查,年度报告。当然,对于能否将舆论(包括国际舆论)简约为个人层次上的意见聚集曾有争议,但目前人们普遍倾向于将舆论调查测量出的意见作为舆论的一种呈现方式。
另一方面。国际媒体言论和媒体对事实报道的方式及其倾向直接影响受众对国际问题、他国事务的认识。虽然对媒体传播效果的认识不能回到“魔弹论”的老路上,但大众媒体对受众态度的影响一直是相当明显的。从国际舆论形成角度看,大众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国际事务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改变了国际公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想过程,并促使人类社会由相对分散、孤立的发展逐渐走向相互依赖与融合,从彼此陌生到相互有所了解。传播学理论中“启动效应”、框架作用以及议程设置能力等,就明确指出了大众媒体言论和大众媒体对事实报道方式和报道倾向对国际舆论倾向性的生成和发展趋势的内在关系。
从短期来看,国际媒体言论和媒体对事实报道方式及其报道倾向构成了国际舆论的表层结构,这更多的是国际舆论影响中对某国际问题、他国事务的情绪性表达,如在国际贸易中,往往为了现实的经济利益而出现的“经济利益至上”倾向。当前,国际传播特别是国际新闻传播在时效性上已实现了时时传播、同步传播、跨区域传播。因此,国际公众对某国际问题、他国事务的认知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全面的程度,在一些敏感性媒介事件上很容易受到这些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的影响,情绪化的反映也就难以避免。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意识;建立的意义;总结
一、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
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文化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藏品通过陈列展示而构筑的历史记忆。“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一种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示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它向人们展示了进步是和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博物馆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同时还为民族与社区的文化特性提供了保证;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
一般来说,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文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展览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收藏和展出国家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宝库。更本质地看,博物馆体现的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有效地将藏品及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收藏、研究、教育是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三项传统功能。近代的有识之士早就有此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也早已把博物馆看做现今文化意识的建立者之一。同时在博物馆的建立开始,这个特殊的机构带给人们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实物性文化的集聚, 就是博物馆文化财富的充实。这些文化财富是人类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珠手段, 也是人类文化积累。
二、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使其充分展现教育优势; 文化基础是指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能体现博物馆职能特征的, 最能反映传统文化发生、变迁、传播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口加强博物馆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是提高博物馆文化艺术品位的关键存在。
不增强文化意识, 就游离于博物馆千方百计为观众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坚实文化基础, 就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文化观念渗透于文化基础上, 文化基础体现文化观念的成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文化基础的内容, 文化基础系统化科学化又促进了文化积累和提高, 三者互为因果。
正确解决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的关系, 是促进博物馆进步的有效途经。
三、文化意识建立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事物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以共文化功能服务于社会, 文化发展与博物馆共同地前进着。长期以来, 过分强化和突出博物馆的社会政治功能, 而对博物馆文化本质的重视和研究有所忽略, 致使博物馆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淡薄,文化积累和建设乏力, 这不能不影响博物馆质量和作用。本文主要叙述建立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因素是博物馆物质和意识的基础, 构成博物馆内部深刻的, 一贯的和稳定的有机联系, 形成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文化最明显的本质特征, 是它的实物性, 亦称物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都是博物馆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收藏是博物馆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从古代和中世纪有据可考的收藏动机和目的来分析, 收藏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不论是出于宗教迷信的收藏还是经济积累需要的收藏, 也有是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的收藏, 还有为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收藏者。这些收藏本身客观上都起到对群体的文化忠诚和引导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目的。收藏积淀着人类文明,是启迪人们智慧的古老的世界性文化活动, 为博物馆起源和发展奠定实物性文化。保存文化恰是为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
总结
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和发展是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制约的。所以, 博物馆只有不断调整工作目标, 改进内部运营机制, 逐步扩大各项服务职能, 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更好地作用于社会。
面于这种形势, 我们要撩开神秘面纱, 摒弃传统观念, 闯出一条适应博物馆发展的新途径,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尖锐的挑哉。坚持博物馆宣传的指导思想:“保存文化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 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2]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以及市场秩序的无规范性对新闻传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媒体人,要时刻坚守社会主义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人民提供新闻服务。本文对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冲突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1 新闻传播中伦理冲突的相关内容介绍
1.1 新闻传播中,公民隐私与新闻真实程度的伦理冲突
以周克华新闻为例,其前任妻子、恋爱中的女朋友、母亲、孩子,甚至连曾经的同学和乡亲都因此事遭到曝光,让我们认识到舆论力量的可怕之处。目前,媒体技术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但是媒体良性思维却没有得到发展。媒体工作者有义务以及权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还原最真实的新闻,但是当公民隐私与新闻的真实性呈现发生伦理冲突时,新闻工作者应该首当其冲保护以及尊重公民的隐私权。现阶段媒体方面容易把新闻传播侧重点放在吸引广大群众眼球上,不断的挖掘新闻的卖点,往往侵害了他们的隐私权。为了构建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媒体工作者应该致力于还原新闻的公正性,从而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
1.2 新闻传播中,职业道德与隐性采访的伦理冲突
以记者暗访某男科医院为例,媒体首先接到了消费者对这家医院的举报,于是将茶水冒充尿液到此家医院进行尿检,医院的监测结果是在茶水冒充的尿液里存在炎症。从此项报道中,我们发现媒体工作人员并没有真实而又客观的去呈现事件的实际情况,而是采取主观制造新闻的办法,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针对于此次采访,记者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尿液到该医院进行检测,如果出现检测结果异常,媒体再进行相关报道才更具有客观性,也增加了报道的说服力,并合理的引起卫生相关部门对此事件进行关注。由此可见,社会道德与新闻传播伦理之间的关系紧密。在新闻传播中,媒体工作者是以主体地位存在的,因此,记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这样才能为群众引导正确的新闻取向。另一方面,隐性采访是作为采访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存在的,应该把握其尺度,维护隐性采访的公共利益原则。
1.3 新闻传播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伦理冲突
目前,媒体行业通常应用的管理机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就将其经济效益摆在了首要位置。由于受到市场激烈竞争的冲击,新闻工作者往往不能够遵循新闻伦理,甚至以无中生有的态度去挖掘新闻,同时以煽情的手法来制造新闻或处理新闻。这就对新闻的分析、公正、平衡和客观原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藐视。新闻传播不应该与娱乐传播混为一谈,不能只是一味的增加受众的感官刺激,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使新闻的品格以及格调进行提升。
1.4 新闻传播中,新闻报道为首与扶危救难的伦理冲突
以南昌市北京东路窨井无井盖新闻报道为例,在无盖的窨井旁并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导致一名妇女摔伤。一些居民便在窨井旁边放置了一些杂物作为警示提醒。但是某网站的媒体相关工作人员为了可以拍摄到居民避让窨井的照片,将杂物挪去,该项新闻传播中,新闻报道为首与扶危救难就发生了伦理冲突。新闻照片的拍摄角度方面也许会增加一些警示说服务,但是它并没有从人性化以及安全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缺失了最基础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样的社会良知缺失的行为在媒体行业中是不提倡的。
2 新闻传播中理论冲突应对策略分析
2.1 媒体工作者要时刻坚守正义原则
针对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工作者的主要义务与责任在于维护最根本的社会正义,同时其道德指向坐标是正义感追求的方向。伦理学的有关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理论之一就是正义,作为一名合格的媒体人一定要坚持正义的职业素质,这也是其所要坚守的底线,这样才能使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得到还原。
2.2 媒体工作者要时刻坚守隐匿原则
媒体相关工作者具有为消息源进行保密的权利被称为新闻隐匿权,倘若未经消息源允许,媒体绝不能将消息源透露给第三方,这也是媒体人员所要承担的一项基本义务。媒体的新闻隐匿权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一定条件下,要以最适当的方式对消息源进行描述;其二,相关媒体工作人员要对不可求证或匿名证人的匿名消息持有警惕态度,并全面对该消息进行调查,确保消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其三,对于比较单一的匿名消息源,媒体不能够持有依赖的态度,力求多方面求证该消息其他信息源。
2.3 媒体工作者要时刻坚守适度原则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因此,媒体的发展情况能够对社会舆论导向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舆论的指向标准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发生伦理冲突情况,媒体工作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对负面的新闻报道要充分考虑报道的尺度、角度和量度等方面,并从中寻找该新闻的正能量。此外,媒体工作者要在保障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情况下,还应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新闻媒体对一系列的社会现象的评论与揭示应该对其平衡点进行把握,不能一味的制造舆论压力与政治压力,并兼顾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避免发生集体失语和传递消极信息的情况发生。
2.4 媒体工作者要时刻坚守避害原则
目前,由于媒体更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因导致其过度的迎合受众,使得部分受众的情感天平收到了不同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工作者进行暴力或血腥的新闻相关报到时,要引导群众看到该新闻事件仍是存在正能量的,保证与社会源源不断的传达正能量。此外,媒体工作者进行暴力或血腥的新闻相关报到时也也要积极应对伦理失范的问题,坚持最小伤害、保护未成年人和仁爱原则,使新闻传播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法规和伦理,从而对新闻传播伦理冲突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并加以
解决。
民族文化传播对提高民族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作用
民族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提高教学效果,以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使学生普遍具备民族文化特征,为民族文化的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 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民族理论课教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全方位整合,把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既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更能有效地加强民族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民族理论教师要加深认识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要以传播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认同为准则,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为目标,以强化对民族文化进行现代意义的诠释为重点,使民族理论课程内容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促进大学生对学校所处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系统学习中国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比如关于世界民族与中国民族概况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明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经济等多种形式交流的现实情况。不仅要重视帮助全体学生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更应使学生们接纳和欣赏我国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认识到文化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必须要剔除偏见,打破文化的界限。2. 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理论课教学要把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树立民族自信心作为课程价值评价的核心部分,积极进行以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为主要任务的独立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推动民族文化进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阐释民族文化精神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感。如针对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这一章的讲授,从中华文明起源开始,随着夏商周三代更替,华夏民族内部和华夏及四裔民族之间,通过民族文化传播,形成了民族文化繁荣的景象,强调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国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学习,达到提高民族理论教学效果,真正起到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的作用。只有把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信念与价值观,才能将自我实现融入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只有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才能使中华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有效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与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3、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理性的中华民族意识。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会不断产生出困惑和疑问。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面对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文化选择与自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痛苦和矛盾情绪,在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强烈碰撞中陷入疑惑状态。大学生要明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形成、特色和发展趋向,“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所以民族理论课程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达到同志所提出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注重引导学生把朴素的民族情感转化为理性的中华民族意识。4. 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民族理论教学中必须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提高民族理论教学效果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一) 以民族文化传播为教学重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现在大学生过多的关注于流行文化、西方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也不具备,如我国 56 个民族当中的一些民族的名称都会叫错,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和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密不可分。另外,学生平时也很少有机会接触民族文化,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平,但是对民族文化元素,却是一无所知或者是一知半解,民族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民族理论教师要提高自身民族文化水平,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民族文化内容授之于课堂,把民族文化同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民族理论课在民族文化传播中优越于其他课程之处,就是作为公共必修课,民族理论课可以有效地引导各专业的学生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融入他们的本专业当中,在各学科中进行渗透。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与学校主流文化疏离,有形而无神,忽略了民族文化对民族价值观等的生成作用,是不符合学校教育的育人取向的[3]。在民族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的同时,要让学生不仅仅是了解浮于表面的常识,更要从深意入手,挖掘出新意,让学生真正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有选择地吸收并进一步利用民族文化对本专业进行创意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 合理设计民族理论课堂教学,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民族理论课堂是各专业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基本场所。民族理论课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实现民族文化融合、共享的地方,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双方获得文化的提升。要优化民族理论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文化传播效果。特别注重精心选择细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全面优化组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巧妙利用教学艺术,通过优化设计民族理论课堂教学,以实现民族文化的高效传播,不断地提高民族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可以进行多种尝试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与风俗习惯这一章,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具体民族文化特性时,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用大量图片和适当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民族文化。比如针对民族服饰文化,可以先用图片或视频对比展示我国各民族的古今服饰,引导学生指出民族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民族发展状况。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选择与主题有关或者有相同寓意的民族文化,讲解他们自己对民族元素与所选主题结合创作的一些想法,同时,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比较,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可以采取表演方式个性化地传达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民族讲起,从熟悉的生活当中找寻民族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在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和补充中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让大量有关各地民族文化的信息,通过本班学生间具有亲和力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大家更好地接收。( 三) 确定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恰好与民族文化的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相契合,是适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极佳途径。要重视民族文化实践教学,突出与民族文化传播相关的民族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积极和相关部门进行联系,确定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文化宣传等。民族理论课要以传播民族文化为目标,灵活设计活动主题,如组织学校民族文化传统活动、参观民族古迹和民族文化、民俗博物馆等形式。目前民族理论课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少。如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课,每个教师都带有7 -9 个合班,一个教学班人数在一百人左右,有的班级甚至超过了二百人,难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现在解决的方法只能是在各合班内选个别代表或者抽一个小班去进行实践,不能真正实现全面民族文化实践教育。其次,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民族理论课程民族文化实践环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开展实践环节需要经费支持,用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的设置、购买所参加活动场馆的门票、提供学生进行比赛活动的奖品等。经费不足就导致实践教学的手段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带领学生参观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设施场馆,就只能选择一些免票的项目,或者选代表参加活动。对于在民族文化社会调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小组,只能给以精神鼓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民族文化传播实践教学的形式,需要更进一步完善。总之,在民族理论教学当中,教师要尽力挖掘、整理、研究各民族文化元素,全面开展民族文化传播。坚持创新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积累、形成典型案例,探索出民族理论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传播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以此提高自我的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渗透,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
作者:刘海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院
关键词:博弈论;建筑行业;工程监理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一项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施工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会牵扯到众多的利益主体,由于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互助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关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个利益主体如投资商和承建单位之间会进行复杂多样的讨论与博弈的过程,最终实现利益的均衡与合作。但是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理方,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质量的安全,必须要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增强监管的职能,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博弈论的概述
博弈论本是一种经济学方面的术语,它主要是用于研究和探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因相互合作和竞争,实现利益均衡的一个过程。博弈论改变了以往只是注重独立的行为主体的分析方式和方法,更加倾向于对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因相互合作和竞争,实现利益均衡的探讨和分析。这样的探讨和分析方式,更加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对利益的对立方的关注和了解,为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制定科学有效化的决策,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二、博弈论在工程监理中的意义
由于博弈论十分注重和倾向于对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因相互合作和竞争,实现利益均衡的探讨和分析,将博弈论应用于工程监理行业当中,不仅有利于实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施工质量的保证。建筑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行业,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将博弈论引入到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当中,有利于承建单位不断改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施工质量,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博弈论的采用,有利于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增强对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关注和了解,为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制定科学有效化的决策,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博弈论在工程监理中的运用
1、承建单位与监理企业之间的博弈
在我国,对建筑工程监理的服务对象具有明确的规定,负责建筑工程监理的企业只可以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监理,不能够承受第三方的委托去进行监理工作。建筑工程的监理企业和施工单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当施工单位将工程的建设委托给承建单位的时候,监理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对承建单位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指正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承建单位和监理企业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博弈行为。监理企业作为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监督者,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监督,而且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承建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予以及时地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建单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采取一些暗箱操作的行为,比如贿赂监理企业、购买质量存在问题的建筑材料等,这样的寻租行为一旦发生,就会使得施工项目的安全性问题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建设单位与监理企业之间的博弈
建设单位作为施工项目的主体,在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在选择监理企业时,应当做到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在实际的施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被利益所诱惑,在选择监理企业时,依据自身的利益需求,选择了那些实际上并不符合规定的监理企业,给工程项目的安全性的保障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一些监理企业由于本身的资质存在问题,于是在监理的过程中,面对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时,无法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给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四、规范监理行业的措施
1、提升监理企业的水平
规范化、有序化的工程监理行业,对于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监理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和承建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提升监理企业水平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监理企业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监管技能,而且还应当注重每一位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总体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监理企业的长远发展。
2、健全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
不断健全和完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对于实现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和有序化进行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不断完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过程中,应当注重加强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过程的注重,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化的法律法规,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健全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过程中,应当侧重于对于建设单位、监理企业、施工单位存在违规行为的惩处方面的法律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建设单位、监理企业、施工单位的违法行为,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规范化的法律保障,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筑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行业,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对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对于监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不断加强对施工项目监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案和体系,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为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结语:
工程监理行业作为有效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与安全的重要行业,监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施工单位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博弈论引入到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中,不仅有利于规范建筑行业各个利益主体的,还有利于承建单位不断改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施工质量,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博弈论的利用,有利于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增强对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关注和了解,为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制定科学有效化的决策,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晓君,郭涛.基于博弈论的工程监理行业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18).
[2] 权龙.基于博弈论的工程监理问题再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2,(25).
[3] 吴薇.基于博弈论的工程监理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
宜家产品线条流畅、简单实用,秉承了注重功能、追求理性的典型的北欧风格,宜家的设计部门能够很好地把艺术与市场结合起来,开发出符合宜家风格又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这是由于宜家的产品开发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零售部门,有直接和顾客打交道的经验,比较了解顾客的需要。与此同时,宜家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宜家在传播其品牌的过程中,以经营理念为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从三个方面入手,成功地确立了宜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的地位。
1.经营理念作为宜家品牌识别的核心
宜家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大多数情况下,设计精美的家居用品是为少数能够买得起的人准备的。从创建初期,宜家就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我们决定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这意味着我们要满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家居需要,即满足具有很多不同需要、品位、梦想、追求以及财力,同时希望改善家居状况并创造更美好口常生活的人的需要。生产昂贵、精致的家具并不难。只要投入很多钱,让顾客支付昂贵的费用就可以了。然而,生产低价格、精美、耐用的家具却并不容易。这需要采取一种不同的方法,即找出简单的解决方案,从各个方面考虑节省成本,同时又富于创意。但是,宜家家居不能孤军奋战。宜家的经营理念是基于与顾客之间的伙伴关系。首先,宜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宜家的设计师与生产商进行合作,以找出利用现有的生产工艺制造家具的巧妙办法。然后,宜家的采购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具有最合适的原材料的供应商。之后,宜家在全球进行大批量采购,确保公司能够拿到最低的价格。接下来是顾客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即翻看宜家的目录,光顾宜家家居的商场,自己挑选家具并在自选仓库提货。由于大多数货品采用平板包装,顾客可方便将其运送回家并进行组装。这样,顾客就可节省很多费用。宜家的美来自于简单,复杂的企业经营对于宜家来说却是简单的商道一一来自于消费需求的产品设计、不遗余力降低成本产生有意义的低价格、顺畅的全球供应链、体验式的终端销售。也许是企业创自北欧瑞典的渊源,追求简单、完美的民族性格特点形成了今天瑞典宜家的企业气质。
2.一致性原则在营销决策和品牌传播方面的体现
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供应商进行密切的合作。在厂家的协助下,宜家有可能找到更便宜的替代材料、更容易降低成本的形状、尺寸等。就邦格杯子而言,设计师在OEM厂家的建议下,对其形状和尺寸进行了重新设计,可以在烧制过程中更好地利用空间,使生产更加合理化,降低了一定的成本;产品设计完成之后,为了说服OEM厂商对必须的设备进行投资,宜家向他们承诺一定数量的订单。这样厂家就愿意为了生产宜家的产品而购置设备。就宜家而言,节省了投资;本土采购是宜家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关税下调,为宜家提供了不少降价空间。而原料采购本地化趋势的加强是另一推动力。为了降低成本,宜家不断加大在华采购力度,在华联系了250多家加工厂作为供货厂商,并实现用大量的原材料采购来代替半成品采购,从而迅速降低成本。在宜家中国区商店经营的上万件商品中件商品就有已在上海、1件是在中国生产的,包括灯具、纺织品、家具、塑料制品等门类。每4宜家哈尔滨、厦门、深圳等地建立了多个采购中心,中国已成为该集团最大采购国,占到宜家全球总采购量的20%.而通过迅速扩大的销量,宜家从供应商处取得更优惠的价格。而且产品量足够大后,可以让供应商直接发货到宜家店,省去一笔仓储和物流费用。同时,伴随着规模增大,运营成本也明显降低;宜家把顾客也看作合作伙伴。顾客翻看产品目录,光顾宜家自选商场,挑选家具并自己在自选仓库提货。由于大多数货品采用平板包装,顾客可方便将其运送回家并独立进行组装。这样,顾客节省了部分费用(提货、组装、运输),享受了低价格;宜家则节省了成本,保持了产品的低价格优势;随着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宜家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或者是产品的部分数量放在亚洲地区生产,这将大大降低运费对成本的影响。
目前,宜家正在实施零售选择计划,即由中国商场选择几个品种,然后由中国的供货商进行生产,然后直接运往商店的计划。事实证明,这种计划非常成功;在储运方面,宜家采用平板包装,以降低家具在储运过程中的损坏率及占用仓库的空间;更主要的,平板包装大大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使得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的规模化布局生产成为可能。平板包装是宜家的灵感和特点一一这样可以把家具直接装到汽车内,而且还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于是宜家从很早就在设计时考虑平板包装的问题。平板包装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同时,宜家也开始形成了一种工作模式,即把“问题转化为机遇”。当然,同样是平板包装,宜家的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是要考虑产品如何设计才会使生产、储运成本最低。
3.结论
通过宜家品牌的传播,表明品牌能支持企业可持续赢利。品牌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赢利的主要原因又是因为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地购买、长期购买甚至花更多的钱购买这个品牌。消费者对一个品牌所能联想到的所有的信息能深深触动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并产生积极、美好、偷悦的心理体验,并与竞争品牌有鲜明的区隔的时候,品牌的目标消费者就会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了这个品牌,也就自然愿意购买、更多地购买、长期购买甚至化更多的钱购买这个品牌。同时,我们把触动消费者内心世界的最有力的信息称之为品牌核心价值。可见,品牌有能够触动消费者内心的联想后,强势品牌与消费者就具有深厚的情感联系、很高的品牌忠诚度与抗风险能力,使消费者不对价格敏感,降低对促销与价格战的依赖,并提升溢价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融合文化;生产式消费;电影传播;版权管理
随着媒体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艺术作品本身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影、音、图、文等衍生品也开始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特别是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式,在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上进行跨媒体传播活动。电影艺术的这种跨媒体流通和循环所涉及的不仅是媒体融合的技术性变革,因为“融合发生在同一个媒体应用设备中,同一个特许经营中,同一个公司中,媒体消费者的头脑中,以及同一个粉丝社团中。融合同时包括媒体生产方式的变迁和媒体消费方式的变迁”[1]。媒体融合的过程在更深层次上所表征的是一种新的媒体范式,即融合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融合文化所揭示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层面的传播生态的变迁,它标志着我们自身与媒体之间的文化协定以及我们进行传播实践的方式开始发生巨大转变。在融合文化中艺术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媒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同的媒体平台和渠道之间、社会现实空间与媒体虚拟空间之间都已开始紧密地互通互联、相互转换。因此,电影艺术传播的版权管理在这种语境中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新局面;特别需要在深入理解版权实质和明确当前电影传播新形势的基础上采取版权管理方式的创新,进而确保既能维护电影艺术的创作者和其他参与者的权益,又能促进电影艺术在更为广大的社会范围内、在更深层次的文化领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一、在融合文化中反思电影版权
纵观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媒体范式的转型都会引起人们对于电影版权的内涵及其管理机制进行反思,从而促使人们不断对既有的版权管理方式进行革新。比如,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在美国兴起并尝试成为电影传播的新渠道时,都引发了因电影版权而产生的冲突。特别是后者,直到1976年美国版权法中加入强制许可条例才协调了电影版权所有者、有线电视台、电影观众等各方的权益,并使持续多年的争端暂时得以平息。然而也正是在1976年,环球影业和迪士尼电影公司指控索尼公司所推出的盒式录像机(Betamax VCR)侵犯了其电影版权,因为盒式录像机改变了电影受众传统上的观影方式。它不仅允许广大电影受众对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节目进行录制,而且允许受众对电影节目进行快进、删减等编辑活动。经过多轮审判,美国最高法庭终于在1984年裁决索尼公司没有侵权。在这一经典判例中,各级法院和广大电影受众对于版权法中有关“合理使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定义和认识。[2]在此之后,电影数字化的浪潮席卷而来,VCD、DVD、DV、个人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继出现并不断普及,从而推动着至今方兴未艾的媒体融合进程。
了解版权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的人们都应当明确,版权制度在设立之初乃是为了促进艺术和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而与此同时,它也试图使人们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共享艺术和科技的最新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创造。“《版权法》的准则是法律保护原创性和创新性,即表现形式是受保护的,思想是不受保护的。和《版权法》共存的就是言论自由以及信息流通自由的原则。”[3]为了达到这一具有双重指向的根本目的,版权制度力图在私权与公权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它一方面在法律上保障艺术家、发明人和创作者等原创人员对于其作品和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排他性的独有权,并以此激发原创人员的创新动力;而另一方面它也规定了社会公民如何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他人的艺术作品和科技成果的各种方式。具体到电影艺术传播中亦是如此,电影版权实际上是一种认定电影的作者身份、产权归属,并规范电影受众如何正当地接受、使用和消费电影作品的制度形式。它不仅尝试确立电影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辨认电影的原创性表现与非创新性的电影复制之间的不同,以便于保障电影版权所有者的权益;而且力图划定电影传播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合理的与非法的电影接受方式,以确保电影版权不会被滥用从而阻碍其合理的社会流通。因此电影版权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合理性都植根于维系电影版权的私人权益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平衡,从而“把产业发展与鼓励创新结合起来,把权利人的‘私权’保护与公众利益结合起来,理顺、协调电影作者、电影制片人、影视公司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4]。
二、电影艺术传播中的生产式消费
在明确电影版权管理实质的前提下,让我们再来对电影艺术传播中的新形势进行审视。目前伴随媒体融合技术而到来的融合文化向传统的电影版权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尤其是电影艺术传播中电影粉丝社团的生产式消费的广泛出现更是值得关注;因为它鲜明地体现出电影受众与电影作者、电影消费与电影生产、电影传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从而要求电影版权管理在当前的传播生态中以新的方式协调这一融合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性。由于在融合文化中电影的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很大变化,尤其是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使其不断地展现出更为明显的跨媒体性、可编辑性和可延展性,从而为受众转变电影接受和消费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那些传统上被视为消极被动的电影接受者和消费者开始演化为积极主动的生产式消费者。这些生产式消费者通常具有很高的媒体素养,因此他们不仅在对电影作品意义的解读和重构方面展现出活力和激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以多样化的方式直接参与到与原版电影作品紧密相关的再创作以及跨媒体的再传播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事实上是以电影的“协作著述者”的身份出现的。比如,他们可以借助各种视频编辑软件对影视公司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按照自己的设想改写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他们还可以借鉴原版电影的风格或者以其故事背景为基础创作出具有戏仿性的新作品。
由此可见,在融合文化中电影作品的观看和接受不能再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单一个人的、利己主义的、消耗性的附属活动;恰恰相反,对于那些参与性极强的电影受众而言它明显是一种社交性的、公共性的、生产性的媒体实践和传播活动。[5]然而,在这些电影粉丝社团的生产式消费活动发展壮大的同时,它也在电影艺术传播中的复制权、公开发行权、衍生演绎权等方面引发了判定其是否侵犯电影版权的争论。一方面,许多人认为这种生产式消费对于电影版权的僭越毋庸置疑,因此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生产式消费是电影受众对于电影作品合理使用,所以不能被归类为对电影版权的侵权。相比于这些纯粹的禁止论或支持论,更多的影视公司和版权所有者则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种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既希望维护电影版权,从而避免损失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希望不会由此而挫伤电影粉丝的参与热情。比如,有关《星球大战》的版权之争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星球大战》的电影粉丝网站曾经一度遭到关闭,因为电影粉丝们的生产式消费已经超出了影视公司能够容许的范围,《星球大战》故事的情节走向已经不再受到影视公司的左右。但是为了满足电影粉丝渴望参与《星球大战》故事创作的要求,在2000年卢卡斯影业又建立起了官方的电影粉丝网站,并为电影粉丝们提供了相关的电影资料和素材。显然,在当前的融合文化中,各方都在努力探索电影的参与式消费者与电影版权所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三、电影版权管理与传播生态的优化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媒体范式更替的今天,电影版权管理应当善于从多层面探索电影版权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而且特别需要的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电影传播体系中洞悉电影版权公私权益的平衡点。毕竟只有符合形势发展并且能够均衡各方权益的版权制度才能促进电影传播生态的优化。因此,对电影艺术的版权管理方式做出革新不可或缺。首先,电影版权管理应当对电影版权合理使用原则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加以明确。生产式电影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涌现,必然要求合理使用原则具备更深层的明晰性。只有这样它才能既为电影受众和消费者提供确切的行为准则,又有效地避免电影版权的滥用。无论在版权制度发展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社会中都曾经出现过由于电影版权的过度保护,而导致一些优秀作品无法在合法渠道得到广泛传播的案例,这无疑阻碍了社会公共空间的文化多元化和大众创新的积极性。所以合理使用原则的完善可以将恶意性的电影侵权活动与具有创新性、公益性的电影接受和使用活动区分开来。
其次,电影版权管理应当加快数字版权管理的制度化进程。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网络化通信技术是融合文化中电影传播实践和消费活动的重要技术基础,它在为电影制作、传播和接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电影作品被非法盗版的风险性。而电影的数字版权管理可以通过综合运用标准代码技术、电子水印技术、授权登陆技术、反复制技术、信息追踪系统等方法来阻止数字电影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非法流通。因此,只有强化数字版权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电影内容和相关素材的安全。当然,电影传播中的数字版权管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片面地将其打造为反对和打击电影盗版和约束电影受众行为的管理平台,而是要将其“作为一个内容所有者市场营销的灵活平台和消费者可灵活地享受通过任何媒体传输过来的数字内容的一个平台”[6]。
另外,电影版权管理还需要对各种新兴的电影制作、使用和流通方式设立特别条款,并以开放性的原则鼓励电影版权流转机制的创新。融合文化在当前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各种非传统的电影传播方式层出不穷。比如,创作共用许可制度就是一种在网络上对包括数字电影在内的各种数字作品进行版权授权的机制。它允许著作权人根据本人意愿,自主选择授权许可的范围,从而以灵活的方式开放创意著作的使用权,并借此制度通过私人权利来创造公共的知识财富。[7]与这种快速变化的电影传播形式相比,有关电影版权的法规建设的速度通常是相对缓慢的。因此,在电影版权管理中必须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专列例外条款,从而确保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当然,具体到相关条款的设立方法上则可以借鉴美国的“动态规定”模式,并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来缓和版权法规相对滞后与现实情况复杂多变之间的矛盾。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当代文学传播理论的多维透视”(项目编号:14BWW005)。
[参考文献]
[1] 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16.
[2] [美]保罗・麦克唐纳德,简妮特・瓦斯科.当代好莱坞电影工业[M].范志忠,许涵之,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31-232.
[3] Arold P.Lutzker.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数字时代的版权和商标[M].王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1.
[4] 唐建英.国内电影版权制度的建构:一种利益平衡的分析框架[J].电影艺术,2013(01).
[5] Toby Miller,Nitin Govil,John McMurria,ed.Global Hollywood[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1:235-236.
一、合同履行中公司与农户的博弈关系
以契约为纽带的“公司+农户”、公司与农户垂直一体化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博弈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所占比重较大,为非合作博弈;后者所占比重较小,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式,为合作博弈。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公司+农户”中的“+”是指“订单”或“合同”关系,这种关系中二者是“零和”博弈关系。最突出的问题是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两个主体之间的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表现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同的违约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双方之间的合同的完全守约率仅20%左右,其余80%的合同,要么公司违约,要么农户违约。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农户可能会违约将农产品卖给公司以外的他人;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公司可能会拒收合同定购的农产品或者压级、压价收购,违背当初的约定。这种行为的出现,显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盟关系。
二、农户高违约率的成因
(一)公司一方的资产专用性远远高于农户一方
一般而言,公司的土地、厂房、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等一经投入,就会产生专用性:用于加工大豆的设备无法用来加工蔬菜。而这种专用性本身带来的不灵活性就决定了其专用性资产准租金被农户剥夺的风险很大,也就是说农户违约、对公司进行“要挟”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公司与农户签了收购大豆的订单,到秋收时,农户可能要求提高收购价格(当然是在供不应求时),否则会以将大豆卖给别人相要挟。因为农户很清楚,公司如果不答应,就可能收不上来大豆,而那时即使市场上蔬菜等大豆以外的农产品的供应量很大而且价格很低,公司却因资产专用性的限制无法轻易将加工大豆的设备转换成加工蔬菜的设备,就只能承受因原料短缺而开工不足的损失了。这样,公司就可能答应农户的提价要求,也就是说农户的“要挟”会很有效,这必然纵容农户的违约。而农户一方,虽然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耕地、种子等生产资料在一个周期内专用,牛舍、羊舍等也因无法不花费成本地转换为其他生产资料,使得农户资产也具有一定的专用性。但农业生产的资产专用性相对而言有较大弹性:第一,有些资产只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专用,下一个生产周期很容易改变用途,如耕地,今年种大豆,明年就可以种蔬菜;第二,农户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其专用性资产的金额远远低于公司,所以农户的资产专用性准租金被剥削的可能性和被剥削的损失远比公司小得多,因此农户的违约成本一般而言要比公司低,就必然导致农户违约的多发性、而有经营实力也就是资产专用性较强的公司却不敢轻易违约。比如公司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大豆的订单后,公司如果因当年市场供过于求擅自降低收购价格,当年可能会获得一些投机收益,但下一年农户就不会再与公司签订单种大豆、可能会转而种植蔬菜,而公司加工大豆的设备却无法在下一年转而加工蔬菜,所以公司会遭受更大损失。
(二)我国农户具有数量多、规模小、高度分散、实力薄弱的结构特性
首先,由于我国农户生产经营单位具有“小、多、散、弱”的组织结构特点,由此决定了即使农户违约,公司也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向千万个小农户讨要赔偿;其次,我国农户的弱质性决定了即使其违约、且令其承担违约责任,也会因农户没有或没有更多可用来承担责任的资产,而令公司方(包括法院)束手无策;第三、政府、社会,包括法律,普遍存在着同情弱者情结,农户违约,很容易博得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免于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三方面的原因,在农户违约成本很低甚至可以不承担违约成本的现实条件下,农户违约无疑很常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并不适于违约的事后法律制裁,更应从事前控制角度来降低合同违约率。
(三)公司自身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有限,无法提高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
公司一般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只有龙头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足够强,才有足够的为农户让利的能力,才有足够的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诱导”、“贿赂”农户来守约的目的,才能使违约农户因失去公司的庇护而遭受较大的损失――承受相应的“经济制裁”,才能真正增加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而我国有这样能力的龙头公司并不多,既使是国家级龙头企业也未必都具备这样的制裁能力。
三、改善公司与农户博弈关系、降低违约率的对策
(一)诱导农户增加专用性资产的投资
从公司角度而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比直接给农户投资更有诱导性。以蒙牛公司的做法为例,在我国乳业大战中,控制奶源是关键,为培育并稳定稀缺的牛奶原料来源,蒙牛公司通过提升牛奶收购价格、提供周到细致的技术服务等方式,诱导养牛农户对养奶牛所获高利益的预期和对蒙牛公司的忠诚,诱导农户自发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增加牛舍,而奶牛、牛舍都属专用性较强的资产。也就是说蒙牛公司想方设法在诱导农户主动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自愿承受专用资产的不灵活性,自然也就使农户承受了高额违约成本。如合同规定,农户一旦违约,蒙牛公司将拒绝再收购其牛奶,而农户将牛奶转卖给他人是需要转换成本的,尤其牛奶具有容易变质、不易保存的特性,若蒙牛公司拒绝收购,其投入的专用性资产便无法得到相应回报,就会遭受较大的损失,也就是说农户违约的成本就会提高。从政府角度而言,为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可从鼓励专业化生产相关的政策入手,诱导农户进行专用性资产配套投资。另外,农户随着市场观念的逐步强化,自身也有动力加大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以获得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率。
长远看,公司、政府、农户三方,都有促使农户提高资产专用性的动力,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户违约成本逐步提高是必然趋势。
(二)将公司与农户的非合作博弈关系转变为合作博弈关系
据博弈理论,在目前我国公司与农户的两种联结方式中,“公司+农户”方式中,二者之间关系是非合作博弈关系,是“零和”博弈,双方都强调个人理性、个人优先决策、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双方冲突较多,违约可能性较大;而公司与农户垂直一体化为股份(合作)公司的方式中,二者之间是合作博弈关系、是“正和”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强调效率、公平、公正。如果能将双方的博弈关系由非合作转为合作,也就是将双方由合同关系转为股份或股份合作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将双方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违约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因为公司和农户变成了股份或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后,二者的利益就由相对独立(甚至对立)变成了统一。
(三)实行多户联保
农户的弱质性,决定其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用来担保履约的抵押品,但采用五户或十户联保的方式,其中一户违约,其余所有联保户的财产都得用来承担违约责任,这样就使农户的违约成本提高了五倍、十倍,可有效地使农户的违约动机缩水。这同时也解决了因农户的分散性、弱小性造成的公司无法向千万个小农户讨要赔偿的问题。
(四)公司方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有足够能力使农户对自己产生依赖预期,建立起内部淘汰机制
违约的主要诱因是价格问题,如果公司有经济能力给农户更多让利,使农户真正分享整个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农户的违约动力就会大幅降低。例如,河南宛西制药厂与农户通过订单建立山茱萸生产基地,合同中收购山茱萸的价格很高(公司以其经济实力让农户分享利润),农户享受着巨额收益,但合同中有一款明确规定:如果农户违约,公司在未来三年内将不再与其签约,三年后即使签约,收购价格也要低于无违约记录的农户。这样就建立起了内部淘汰机制,使农户真正懂得诚信的重要,也大大提高了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使得想投机违约的农户不再违约。但这内部淘汰机制的建立,是建立在公司的经济实力和公司为农户让利的经济意识基础上的。如果宛西制药厂没有能力将收购价格提到让农民心动的水平,或者宛西制药厂尽管有经济能力却仍肆意压级压价,都无法达到建立内部淘汰机制、提高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的目的。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建立“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