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用题教学论文

应用题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用题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应用题教学论文

第1篇

一、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我觉得这些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生物能力、音乐能力等等。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学科,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以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252、254页)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重点上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1)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2)画批。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

(3)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4)说理。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通过上述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三、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

(1)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

(2)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

(4)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5)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第2篇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约束,影响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与教师在教学中脱离生活实际有关。长期以来,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以机械的教学为主,通过题海战术来加强巩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重视实际生活的影响,缺乏生活气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不懂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由于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枯燥,对数学问题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也就不知道怎样将实际问题转为数学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的文字描述过长,分析起来比较繁杂,会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也就习惯将应用题转为公式化和格式化的问题,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就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学会自主分析探索,解题思想没有真正的形成,解题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导致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甚至停滞不前。

二、优化教学的措施

1.将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换。对小学数学而言,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但与日常用语还是有区别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量用日常语言代替专业术语,在实现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时,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工具,如模型、多媒体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应用题的各种数量关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不够丰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沟通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加深对数学语言的认识,了解到数学语言的具体含义,培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思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算法多样化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学校应当鼓励并提倡算法多样化,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定型,存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要固定学生的思维,要做的是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大胆说出心中想法。通过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建设性地提出有效的解题策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因为创造而感到兴奋,由此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思维多元化的现象,培养出创新思维习惯。

3.利用图标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将图标应用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有效地识别各种信息,合理分析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从而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题。教师要认识到图标的重要性,但是不能给学生灌输统一的图标格式,要引导学生自己绘制图标,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找出每个学生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依靠感觉和动作,尤其是年纪越低的儿童越需要借助直观形象来丰富感性经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利用图标更加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数学问题,通过操作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结语

第3篇

一、体态语在教师与幼儿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并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目的不是通过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文化水平,而是开发智力,发展体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教师既是幼儿的老师,又是朋友。在日常工作中,除对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外,教师应常常通过手势、身体姿势、眼神、仪表等体态语引导、启发教育幼儿。这种非语言手段交流的作用贯穿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体态语作为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重要手段,不仅伴随着语言出现为语言表达起巨大的辅助作用,而且起独立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主要媒介手段是口头语言,然而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处在低级发展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东西容易理解并感兴趣。如果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仅仅注意有声语言的作用,忽视体态语在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就会使教师与幼儿之间本来存在的语言水平差异加大。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口语交流受阻,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因幼儿不能全部理解其意义而受到影响。因此,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恰当地运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相辅助。体态语本身具有直观性,是一种外观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产生生动的表达效果,它给幼儿的印象十分深刻。与其他学校相比,幼儿教师的体态语运用范围最广,应用率也最高。一般最常用的有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等。

二、幼儿教师的体态语的形式及运用1.手势。手势是教师向幼儿传情达意的动作姿态,能够增强表达效果,有助于强调教育活动中有声语言的重点,增强说服力,加深语意和语感,使教育教学活动收到更为深刻的效果,这是由手势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手势具有直观形象性,它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幼儿既听又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适合幼儿接受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其次,手势具有象征性,是最直接的体态语,常常用具有象征性的动作代替某种事物引起幼儿的想象。最后,手势较其它身体姿势更易变化、表演和引起幼儿的注意,不需要创设太多的情境,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运用。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传递的信息及表达思想,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手势来承担的。

2.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人们通过面部色彩的变化,五官在一定限度的位移和面部肌肉的变化,向周围的人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展眉表示欢欣,皱眉表示愁苦,扬眉表示得意,满面笑容表示高兴等。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表情要受到两种情况的制约:一是对幼儿的态度、情感,二是所表示的言词内容。就对幼儿的态度情感来讲,教师的表情基调应该是微笑。因为微笑是最好的非语言性信号,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体态语。若教师面带笑容地组织教育活动,幼儿就会感到亲切,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据专家调查,经常面带甜美可爱的笑容,举止适度得体,年轻活泼漂亮的教师最受幼儿欢迎。相反,经常“一本正经”,面色阴沉的教师,会使幼儿望而生畏,甚至生厌,自然不喜欢他,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教师的微笑是为幼儿学习创造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幼儿在保持学习时具有祥和、平静心境的关键所在。就所表示的言辞来讲,教师的表情就不能是单一的微笑了,不同教育内容的言辞表述,应有不同的表情表露,该严肃的不能有笑容,该高兴的也不能绷着脸。

教师的喜怒哀乐,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感染幼儿情绪的强刺激物。许多学者发现儿童的特点是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面部上,这对教师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提醒教师在关键问题上尽量用面部表情帮助自己与幼儿交流。

3.眼神。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许多实验证实,最能传达感情进行交流的体态语莫过于眼睛的语言。眼睛所传达的感情有时很深邃和玄妙,甚至为有声语言所不及。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说:“不但是身体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他们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的千变万化,全部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穷的自由的心灵。”一身在于脸,一脸在于眼。幼儿教师的眼睛应该是会说话的。幼儿常常能够在教师的眼神中找到某些事情的答案。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能恰如其分地、巧妙地运用眼神,发挥其独特的传情作用。教师的眼神能够促使幼儿积极思维,引起幼儿爱与恨的情感,其无穷的变化表述着教师的种种思想、情感和希望。特别是在无声的特殊教育环境中,教师的眼神能发挥出无声胜有声的特殊功用。

眼神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要求教师学会科学地恰当地运用眼神。我提供两种方法供教师参考。

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整合课堂教学手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点

1.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教授基本的字词、句子语法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思维上的启发,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例如,在学习某一课时,教师可选取与课文描述的过程或情境相关的影视资料,观看完后提问学生有没有疑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

2.有助于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认知范围逐渐扩大,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性。但其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对于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音频等资料,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具体的情境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可爱的家乡》一课时,可以事先准备好反映蒙古族牧民生活和牧区风景的图片或视频,在课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为学好课文奠定良好基础。

3.有助于形成开放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语文,亲身体验语言并且运用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围绕教科书进行教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利用其他途径及资源,形成开放式教学。在开放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方便学生获取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还体现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围绕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多媒体的使用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让多媒体课件真正为课堂服务,发挥最大功效。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设计出既契合学生实际情况,又贴合教学内容的优秀课件,找准多媒体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佳结合点,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例如在学习《黄河象》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介绍黄河象的影视资料节选,让学生直观了解“黄河象”的相关知识。要注意只选取课文中介绍黄河象的相关片段,无关片段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没有帮助,还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时间点。

多媒体技术能够鲜明、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在为学生创造认识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在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时,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反而不如传统板书教学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记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在适当时间运用多媒体技术。

首先,课堂一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带有悬念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融入课堂教学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在讲学教学重点、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技术简化教学过程,运用动态、具象的课件直观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迅速了解重点、难点知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影响学习效果。最后,在课堂后半段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较长时间的学习后获得一定的放松,重新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工具,能够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不能“本末倒置”,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的使用,会让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播放课件的“播放员”,无法认识到教师才是他们学习的真正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要处理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为和作用,用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感染学生,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才能够让多媒体真正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只有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服务于教育教学。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不能盲目追求潮流,又不能因传统理念而对其拒之门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要持有理性认识,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使其真正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纪存国.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8).

[2]张杰.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应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教师),2010(09).

[3]周玉凤.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语文,2007(29).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77-01

一、设计“问题串”的原则

1、目的明确,难易适中

教师需要明确问题提出目的性,提出问题想要实现怎么的目的。因此,要求学生在进行问题创设时,可以准确地去把握。要严格控制问题的数量,选择一些难易得当的问题,符合大多数学生需求。当有新的问题提出时,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在关键时刻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引,掌握学习重点。完成了题例讲解之后,教师变通问题提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达到因人而异,要照顾到班级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际变化,进行问题层次调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有选择性去设置问题。

3、鼓励探索,科学讲评

教师提出了问题之后,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检查自身方法教学效果。教师鼓励学生去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之间谈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教师听取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小总结。对正确的问题加以肯定,不正确的问题补充说明。及时纠正学生的存在的知识漏洞,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去掌握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知识更加完善。教师需明确,在评价学生的问题时,应该关注到学生的提问题的积极性,再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再关注学生问题的正确性。

二、设计问题串

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问题串设置,怎样使得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这是当前教学首要考虑问题。教师在进行问题串设置时,第一,应该设置出生活化的问题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已经支出,学生应该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接受知识。因此,教师进行问题串设置时,需要结合生活背景,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精细化,最好是突出重点和难点。众所周知,数学最核心的知识是设置问题之出发点,也是把握课程重点之有效方式。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地慢慢去引导,让学生掌握数学化有效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可以养成理性的思考习惯,这样才可以突破难点和重点问题。第三,教师设置问题串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解决数学难题,应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中找切入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丰富。借助对简单问题的研究,就可以缩短高难度问题时间,降低解题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就应该遵守从特殊到一般,逐层递进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第四,教师要设计出延展性之问题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当完成了课程教学知识时,教师还应该设置一些延展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去组建知识,体验的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培养学生思维得到拓展。

三、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师讲解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时,教师明确该课程重点是了解使用加减法去解二元一次方程步骤,能够掌握使用加减法解答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同时也应该明确教学难点。明确使用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最为关键的是必须是的两个方程中的同一个未知数绝对值是相等的。教师开始串设问题,引出加减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以下情境呈现出来,当天平两边都属于平均状态下时,如果每个小立方块的质量是*(g),每个圆柱体质量y(g),这个时候小砝码质量是30g,大砝码的质量是100g。可以将x和y的方程式表示出来吗?这个时候学生开始列出方程组。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当学生完成了方程组列出之后。教师要对每个同学的方程组进行点评,称赞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教师带入上章节讲解到的加减法,将其进行板书,教学中突出重点,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再引学生去思考,在这些方程组中,哪种方程组是最为简单的,学生会通过比较之后,发现加减消元法会非常实用。教师看到学生基本理解了知识之后,进一步提问,从方程组解答中,你们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教师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和总结,教师关键时刻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眼界,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质疑,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知识,能够掌握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串设,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兴趣,学生能够清晰掌握数学知识。随着教学方式的深入使用,能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雄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景弘中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湖南教育:下旬(C)-2013年9期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论;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论任课教师所关心的首选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在传统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中,专业素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专业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需要靠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汲取和积累来获取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只顾追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丰富的阅历中获得的实践智慧,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是要经过亲身实践而获得,并非通过别人的教授就能轻易获取的。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实践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利用这一模式有两大好处:第一,通过丰富多彩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其中,真正地站在案例的主人公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情境,让学生独自去摸索、去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经历过这种体验,学生就能够自己探索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并且提高实际应对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高了案例分析的技巧和技能。

(2)有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因为这种方法就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对案例的剖析中,学生在不断地阅读、反思中深入到案例深处,能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真谛。当然了,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学生都是通过自学来完成的,不过必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关的指导。正是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之间共同对同一案例探讨,在探讨中不断地发现教学问题,同时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学习。

(3)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不是独立的,它是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完成的。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合作,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作为朋友,共同探讨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则需要相互尊重,共同合作,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合作中,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争取自己的观点,共同促进学习。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并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发展教学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明确该堂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制订课程计划,然后学生再根据制订的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实施,最终达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时,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对话和评论,对于那些积极的评论、有利于学习的对话,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去实践和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一旦发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和对话,我们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评论。

(2)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更加慎重。虽然说可提供给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案例非常之多,但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案例并非易事,我们所选择的案例不仅要能够反映课程内容,还要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符合知识性、典型性、针对性、完整性、时代性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够选出合适的案例了。

(3)研读评析案例。研读评析案例是案例教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案例情境,明确案例中教师角色的地位,揭示出案例的内涵;同时注意寻找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前因后果,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多种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用图解法显示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把应用题中数量关系,通过图示显示解题的思路。例如,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行4个小时,一辆货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行5小时。两车同时由两地相向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距50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两车行1小时各行全程的3/4和3/5,这一点学生是很容易想到的。但50千米与这两个分率有什么联系,比较抽象。教学时,引导学生画出线段示意图:

(附图{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50千米在3/4和3/5相互重叠的地方,引导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将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1)从客车这边看:50千米正好与3/4和“1-3/5=2/5”的差相对应。列式:50÷[3/4-(1-3/5)]

(2)从货车这边看:50千米正好与3/5和“1-3/4=1/4”的差相对应。列式:50÷[3/5-(1-3/4)]

(3)从两头往中间看:50千米又是被夹在中间的一段。列式:50÷[1-(1-3/4)-(1-3/5)]

(4)从整体看,50千米就是3/4与3/5相互重叠的部分。列式:50÷(3/4+3/5-1)

二、用演示操作法揭示解题思路

通过直观教具(包括幻灯片)的演示,以及引导学生操作学具,突出解题关键,发现解题的线索,揭示解题的思路。例如,有一列长14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9千米的速度,通过一座610米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实物来操作演示,将文具盒当大桥,用笔当火车,可以在课桌上模仿火车过桥的情景。先将笔尖靠紧文具盒的一端,然后慢慢推进,直到笔尾离文具盒。通过操作,同学们很清楚地看出,火车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所行的路程等于桥长与车长的和。列式:(610+140)÷(9000÷60)

三、用假设法寻求解题思路

将某种现象或关系,假设一个主观上所需要的条件,然后从事实与假设之间的矛盾中,寻求正确的答案。例如,小明到商店买4本练习本和3支铅笔,共用去0.65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支铅笔贵0.04元,求每本练习本和每支铅笔的价钱?

教学时,引导学生用一种物品替换另一种物品,使数量关系单一化。假设小明买的同一种文具(练习本或铅笔),那么实际买的文具所付的金额就有差异,得到买同一种文具的数量和总价就可以求出单价。

引导学生假设3支铅笔换成3本练习本,小明就应多付0.04×3=0.12(元),求每本练习本的价钱,列式为(0.65+0.12)÷(4+3);如果把4本练习换成4支铅笔,小明应少付0.04×4=0.16(元),求出每支铅笔的价钱,列式为(0.65-0.16)÷(4+3)

四、用逆推法探求解题思路

对于某些特殊结构的应用题作反向思考,采取相逆的运算,探索解题的思路。例如,3个同学分练习本,甲得到的本数比总数1/2少1本,乙得到的本数比其余的1/2多1本,丙得到8本,共有练习本多少本?

教学时,先让学生按照题意列出事情发展的过程

()

──────────────────

│本子│──│甲得到总数的1/2少│──│余下的│──

│总数│──│1本│──│本数│──

──────────────────

────────────

│乙得到余下的│──│丙得到8本│

│1/2多1本│──││

────────────

然后列出逆推思路图()从而得到解题思路:

(1)根据丙得到的本数和乙得到余下的1/2多1本,求出余下的本数,列式:(8+1)÷1/2=18(本)

(2)根据余下的本数和甲得到总数的1/2少1本,求出总数,列式:(18-1)÷1/2

五、用变更法诱导解题思路

对应用题中的条件、结论或问题的叙述方式做些变更,也就是换另一种说法来说题意,往往能使原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另一个方面诱导出解题思路。例如,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行12小时,一辆货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行15小时,现在两车同时相向而行,途中货车因故停留3小时,货车出发后几小时与客车相遇?

分析这道题时,引导学生把题中的“货车停留3小时”变更为“客车先出发3小时”,也就是客车行了全程的1/12×3=1/4时,货车才出发,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一目了然了。列式:(1-1/12×3)÷(1/12+1/15)

六、用类比法启发解题思路

从要解决的问题联想到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用熟悉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客车两车从两站相对开出18/5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客车行全程要6小时,货车行全程要几小时?

这道题粗看一下,像相遇问题,但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此题既不知两站之间的距离,也不知客车的速度,如果用相遇问题的方法来解答,显然是行不通的。

教学时,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看看,不难发现它与所学过的工程问题类似。

─────────────────────────────

│客货两车18/5小时相遇││甲乙两队合作18/5小时完工│

│客车行全程需6小时││甲独做6小时完工│

│货车行全程需几小时?││乙车独做需几小时完工?│

││││

─────────────────────────────

因此可以用工程问题的思路去解答。列式:1÷(1÷18/5-1/6)

七、用对应法提示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成比例关系的应用题,可以先从对应关系中,找出单位量,再以它为标准提示出解题的思路。例如,2吨黄豆可榨油4/5吨,5/8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

引导学生列出题中数量之间的对应关

──

2吨黄豆──4/5吨油

──

5/8吨黄豆──?吨油

(1)引导学生横向观察:根据“2吨黄豆对应着4/5吨油”,提示出归一、包含的解题思路。列式:4/5÷2×5/8或5/8÷(2÷4/5)

(2)引导学生纵向观察,根据“2吨黄豆对应着5/8吨黄豆”,提示出倍比、分数的解题思路。列式:

5/8÷(2÷4/5)或4/5×(5/8÷2)

(3)从黄豆与油的对应关系中,可知出油率一定,提示出正比例的解题思路。

第8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根据调查,在高中生最不感兴趣的学科中便包括了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本身其实具备生动性的特点,但是由一个个方块字所堆砌出来的故事和风景显然很难一下子抓住所有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是对纸质书本的极大丰富和补充,直观动感的视频、图像跟声音的表述,显然能够迎合高中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主要以口授讲读为主,但不同的教学篇目都会涉及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等大量课本以外的内容,因此老师常常还会辅以相应的板书笔授,为使学生能够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刻的体验。但口授讲读一带而过,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而将拓展内容一一板书,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显得费时费力。若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便可使课堂高效起来。比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多娇,也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了伟大的抱负及胸怀。在讲解写的《沁园春・长沙》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此词以及写过的其他相关诗词通过多媒体给展示出来,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提升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形成对课外知识的扩展教学,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导致老师对教学基础的忽视。听、说、读、写这四样功课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味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那么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将会被老师忽视。课本上对应的重点跟难点知识全都放在了屏幕上,老师专注于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得学生注意力完全被多媒体课堂的音像素材所吸引,语文的基础被搁置一边,在语文教学中原本占有着重要地位的语言文字教学将得不到原有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思维遭到了限制,综合实践能力的扩展也受到了阻碍。多媒体教学技术,虽然能够直观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依赖这种图画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应进行多向性的思维培养,使其真正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真、善、美。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所展现出来的音像资料,往往会使学生满足于音像资料的形象化欣赏而懒于较深层次的抽象思维体验,从而失去了对自己理解、想象能力的培养锻炼机会,貌似热闹活跃的多媒体课堂,实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遵循教学目标原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该服务于语文课堂的具体教学目标,而不能只是一味的“炫技”。因此,在课前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合理筛选有效的音像资料,切忌只图热闹而缺少实效;播放运用多媒体时应围绕教学目标讲清要求,并适时点拨;播放运用后应合理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

合理适度运用原则。多媒体技术再新颖、再高效,它也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已,只是一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工具,理应服务于教与学,而绝非代替。在教学工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只是老师手中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引导工具,应成为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把握好一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