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4: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电大远程教育;“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构建思路;框架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52-02
电大远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开放教育条件下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新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有利于促进开放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电大远程教育教学新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立赋予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以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使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参照创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应从注重实用和方便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为战略目标,运用开放教育观念和理论成果,采用多种远程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教、学要素有机组合起来,构建办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将知识传授与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教与学关系的处理上,应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注重对远程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应以上述总体思路为指导,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保证远程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是电大远程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开放型学习环境下, 更应注重教学的质量,并将其视为远程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其次,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是电大远程教育的立足之本。开放性环境下,我们不仅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职业指向性的教育内容,把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出实招,求实效。
第三,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对职业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用性为目的,以知识与能力并重为导向,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宽松广泛的便利选择,是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的前提条件。
第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一站式“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及时、便利、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这种教学模式是对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最有效的补充。
二、电大远程教育“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是中央电视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各级电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其多是由“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演变而来的。“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就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对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和总结,也是对教学模式所做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该教学模式从实用和方便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开放教育对象的现实特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笔者将“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借助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阶段是实践学习阶段,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主,采用网络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升(见图 1)。
1.理论学习阶段
此阶段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实施,学习时间依据学制要求进行设置,学生完成学分即可结业。各级电大在“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构建的各自的新型教学模式都非常有特色。笔者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导结合教学方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例,对“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1)学生自学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学是该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主要以学生的“三学”(自我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为主,以满足学生对学习便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等,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2)教师导学
“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应遵循“以教师导学为辅”的原则。导学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1]。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教师“三导”(入学指导、网络引导、面授辅导)的方式,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3)学习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是指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或为其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方面的支持服务,包括教材、教师、教室、实验室的提供等服务;二是学习辅助支持服务,包括学习方法、参考资料的提供等服务;三是学习间接支持服务,包括学生贷款、心理咨询、学习设备租赁及技术支持等服务[2]。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学生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信息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利用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3]。
2.实践学习阶段
此阶段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强化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运用。这一阶段教学可以由学校培训机构或继续教育机构来组织实施,学习时间为半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两周,考试合格者方能结业。此学习阶段的培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专题培训;2)实践实习;3)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由专题培训、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三部分成绩构成。实践学习考核小组由校领导、教学督导部门、实践实和培训中心导师代表共同组成。
(1)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应注重对培训过程的考核,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进行需求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明确职业指向性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一步明确专题培训的方向;其次要明确专题培训的目标和内容,以便选择培训的方法;最后应对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专题培训应选择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丰厚理论知识的专家和培训师。培训内容可将资深专家的精品网络培训专题资料直接拿来运用。在开展专题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二是在每个主要教学阶段结束后要收集教师的反馈信息;三是专题培训完全结束后要收集全面的反馈信息。最后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2)实践实习
实践实习是对实践应用(综合性)能力的训练,实践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应用而展开。实践实习应以集中训练为主,由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应根据情景引入外部专家或能工巧匠,以便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技能。
实习课程包括两类,即职业科目专业课和辅助课程专业课。在实习的整体方案中应明确设定学生实习的重点和目标,对照质量标准,定期检查并进行修正。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
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学生以一个课程实践项目为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4个月。
实践学习阶段是“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它的创新性在于把对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单独作为一个学习阶段。
三、结语
“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秉承了“自学—助学—导学”的教学理念,创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情景,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有利于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增强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持服务。通过实践,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平电视大学.重庆电大网络环境下“1333”中观教学模式及理 解[EB/OL].(2005-11-07)[2012-08-15].http://cqdd.cq. cn/show.php?id=635.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5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YANG Youlian[1], WANG Dongxu[1], YANG Min[2], CHEN Junguo[3]
([1] Cadet Brigade,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3]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Abstract The primary task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s to train qualified militar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vorable Englis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is vital for cadets' learning and research. Advanc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t present, the English learning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adets is still mainly to the test, and the satisfa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s low. Thu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propose to a number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build the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construct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English exam skil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ade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ory;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英语作为事实上的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必需的技能。尤其是对于军事医学院校的学员,大量有价值的教材、文献、学术活动及交流平台都使用英语,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学习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为中心,长期实践发现其无法满足学员英语学习的实际需要,导致学员英语水平提高缓慢,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本课题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构建具有军事医学特色的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以期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相互补,切实提高军医大学学员英语水平。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自1903年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各种学习理论交替更迭。但近几年,建构主义理论以惊人的速度风靡世界并对各个学科产生巨大的冲击。②众多领域,特别是教育学领域,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和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热潮。
建构主义理论又称为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其源于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③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强调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建构新的知识表征,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以及改造与重组原有的信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应该单一地由教师传授获得,更重要地是学习者在外界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如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题和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其关键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教”;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④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的视、听、说等感官刺激,促使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能与所传授的内容相互作用。
2 军医大学学员英语学习现状
为给本课题的下步开展提供充分的现实调研基础,加之我校只在大一、大二学年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故本课题组先期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本校500名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学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军医大学学员的英语学习现状。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军医大学学员英语学习现状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1)在英语学习动机方面,81.3%的学员为了四、六级考试或课程考试,占了绝大部分,说明目前学员英语学习普遍倾向于应试,功利性思想明显。(2)在英语学习方法方面,70.9%的学员选择题海战术,18.4%的学员选择课堂教学;在提高听力的方法方面,84.6%的学员选择听力专项训练;在扩充词汇量的方法方面,69.6%的学员选择购买单词书并记忆,只有5.3%的学员选择背诵课文。这三方面的统计结果说明,大部分学员为了应对考试,常自行选择目的性与针对性更强的方法学习英语,而忽略英语课堂教学,形成课内冷、课外热的强烈反差。(3)在课外英语学习时间方面,由于我校的军校性质,对学员管理较严,故60.3%的学员课外英语学习时间能达到7小时以上。(4)在对现行英语教学满意度和是否需要英语改革方面,大部分学员对现行英语教学持不满意态度并认为需要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上述数据表明,目前军医大学学员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为应对考试,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并由此导致英语学习中,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此外,大部分学员不满意现行英语教学方法,并认为需要改革。这些结果与普通高校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⑤这提示我们,无论是军医大学还是普通地方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均存在共性问题,都需要探索解决。
3 建构主义理论在军医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那么如何将这四要素应用于军医大学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本课题组在紧抓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尝试。
3.1 情景
众所周知,在我国,外语学习者大都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现实中缺乏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故在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为给军医大学学员创设英语语言文化情景,揭示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并把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和礼俗规范等文化教学渗透其中,本课题组在英语课堂教学外,采取以下方法措施:(1)组织学员参加外籍专家讲座,通过该方法不仅能让学员体会名家风采,学习医学前沿知识,还能接受纯正的英语语言输入,了解生物医学专业英语。(2)组织学员参加我校教员医学专业课英文示范授课,通过该方法,让学员在体会医学专业英语的同时,学习医学专业知识。(3)由于本校属部队院校,具有军事性质,又是一所医科大学,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员观看军事题材或医学题材的英文原声影视作品,如《拆弹部队》、《光荣之路》、《野战排》、《硫磺岛来信》、《现代启示录》、《光荣》、《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黑鹰坠落》、《珍珠港》、《风语者》、《猎杀U-571》、《战地医院》等。通过该方法,不仅极大丰富了学员英语知识,还令学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军人的责任与使命。
3.2 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理论中,协作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并相互作用,在共同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熟练技能。作为协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会话是指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运用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主动探索和发现,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任务计划、人员分配,从而进一步把各自的学习活动深入下去。由此可见,协作与会话对学习者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效果直至最终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均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不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与研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⑥为将协作与会话融入本校学员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中,本课题组采取以下方法措施:
(1)在传统课堂教学外,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各学员单位开辟英语角等,在上述活动中,学员以小组形式参与,相互协作,相互比拼。
(2)利用军校每晚晚点名以及每周召开班务会的惯例,在各学员单位组织实行晚点名英语点评当日工作,和英语班务会的活动,促使学员运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
(3)依托我校基础部外语教研室组织的本科生暑期英语口语培训活动,组织相关学员单位积极选送具有一定英语口语基础的学员参与该活动。在该活动中,学员全程直面外教,以辩论、采访、角色扮演、自由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英语。
(4)作为学员管理者,本课题组积极鼓励学员参加我校基础部英语教研室组织的本科生学术论坛活动。在该活动中,学员自由组队,定期接受专业导师和英语教师的指导,大量阅读权威期刊文献,参加专业导师的组内讨论,选取研究题目,最终在大学英语结业暨国际学术英语论坛上全程使用英语进行汇报。⑦
3.3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反映在实际英语学习中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学的新的知识点、句子结构、语法规则等,然后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⑧为此,本课题组采取以下方法措施:
(1)利用我校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积极推选学员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名校,体会名校风采。在英语国家中,实际检验与运用自己的英语语言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其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2)为培养本科学员科研思维、浓厚学校科研氛围,我校面向本科学员开展了众多医学专业课第二课堂活动。在该活动中,学员加入导师课题组,阅读英文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相关实验,最终将科研成果以SCI论文或课题汇报形式展现。本课题组作为学员管理者,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员制定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确保学员能较为自由地参与其中。此外,积极鼓励学员撰写SCI论文,使用英语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促使学员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内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4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效果的评价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课题组在构建学员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中采用上述方法。历经一年的课题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1)学员英语四级考试首次通过率再创新高。在课题实施期间,学员英语四级考试首次通过率达到90.43%,某学员单位甚至可达98.76%。(2)学员参加英语竞赛捷报频传。在课题实施期间,学员共获得101项省部级或国家级英语竞赛奖项,达到历史平均水平的两倍。(3)学员发表SCI论文屡创新高。在课题实施期间,学员共发表SCI论文54篇,影响因子最高达8.385,SCI论文数量、质量均得到极大跃升。(4)学员出国见学收获颇丰。在课题实施期间,分别选送两批共10名学员,前往世界一流名校参观见学。归国后,组织见学经历汇报会,向广大学员介绍并分享自己在名校的经历体会。
由上可知,在本课题组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后,学员的英语应试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5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中,语言学习是学习者在建构自我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框架。军医大学的英语教学,不仅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体现学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的原则,更应在课外学习中,让学员主动地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军医大学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中,不仅为军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还丰富了军医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境,增强了课内与课外的教学互补,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是,本课题组只是进行了初步尝试,如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具有军事医学特色的军医大学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体系,仍需更深入地研究探索。
*通信作者:阳又莲
基金项目:第三军医大学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0B22)
注释
①⑦杨敏,杨威.医学本科生学术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3):291-294.
② 王方芳,陈俊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6(1):35-36.
③⑧李卓.浅谈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2):78-81.
④ 龙仕文.浅谈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探索,2010(4):43-44.
关键词: 口译评估体系 信度 效度
1.口译测试的理论
根据Bachman的交际测试理论,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生理心理机制是语言能力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语言能力由篇章组织能力及语用能力组成。策略能力是在实际的交际当中使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语言运用的重要部分。生理心理机制是指学习者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自身的神经和心理活动过程,如在接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主要调动的是试听技能,而神经肌肉技能负责语言的产出。与以往的测试理论相比,它更强调通过语言交际的任务设计语言测试的任务。根据现代翻译理论,口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口语的方式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信息由原语转换成目的语,要求是准确、快速,目标就是传递并交流信息(梅德明,2000)。口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用Bachman的交际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口译测试的目的
口译测试旨在检查学生译员掌握的口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了解学生译员的错误类型,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口译资格认定,开展口译的科研工作,比较多种多样的口译教学材料的好坏,及时发现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3.口译测试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现阶段大家采取的口译测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成绩/课程测试(achievement test)、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潜能测试(aptitude test)和编班测试(placement test)。不同目的的口译测试有着不同的测试内容。例如,课程测试的内容主要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设计,试题侧重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数字转换等阶段性目标(冯建中,2005:55,56)。除此之外,资格证书考试属综合性口译测试,考查应试者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口译各种技能技巧和心理素质能力。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口译考试包括口译资格证书水平考试,三种目前国内知名的分别为:上海市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次推出“十大紧缺人才工程”之一的口译资格证书考试(1995);厦门大学组织实施的“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2002);国家人事部、中国外文局组织进行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2003)。
4.口译测试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口译课主要是讲述口译的背景知识,传授口译的理论及训练口译技能,从而让学生学会口译的基本技巧,进行记忆训练、概述训练、笔记训练及公众演讲技巧训练,从而能流畅、准确地进行英汉汉英双语对译。本研究针对的测试属于英语专业本科口译结业课程/成绩测试。因此,测试应在全面测试学生连续传译口译能力的基础上给予连续传译口译技能以更多的权重;语言/知识能力,心理能力(或职业素养)也应占一定权重,可以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合理分配权重是考虑到测试评估的目的和测试对象的实际水平,使最后成绩体现本科阶段口译教学的教学特点。
5.口译测试评分标准
近年来,口译研究者们致力于将上述各种口译评估准具体化、系统化,以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口译质量评估手段客观化、科学化。根据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陈菁设计并制定了“口译量化评估表”,蔡小红提出了口译质量测试的六个标准,包括可信度(reliability)、可接受度(acceptability)、简明度(simplicity)、多样性(variety)、迅捷度(promptness)和技术性(technicality)。由于口译测试实施过程中评估对象不同,六个标准的权重也会跟着变化,蔡小红根据口译训练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口译评估标准,使用不同的参数和权重比。
6.口译测试现状
然而,现实的问题之一是我国口译教学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有不少高校口译课教师对口译评估与测试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缺乏足够的认知与了解(冯建中,2005:54),导致在进行口译测试时,信度、效度、真实度、区分度、操作性、考试反拨后效等各项口译测试指标与合理的口译测试标准存在很大差距。
7.建议
作为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口译测试与评估是获取口译课教学的反馈信息,评估口译课教学质量和改进口译课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鉴于我国口译教学和口译测试的发展现状,为了更好地根据各种口译形成结果改进口译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我国的口译测试应坚持综合立体的发展方向。在相关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全国本科英语口译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揭示本科英语口译教学综合立体的评估体系的构想机制与模式和实现路径,将本科英语口译的评估体系上升为一种更具理论性的口译教学改革方法,与现行的口译评估体系进行比较,论证综合立体的评估体系的构想机制与模式,进行应用性理论创新,为我国本科英语口译教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1)测试方式多样化
在评估方式上,应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做法。在形成性评估里,主要包括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量化考核:口译汉译英和汉译英各不低于200个有效小时;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实习部门对学生的评价。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课程考试;水平考试;口译(联络陪同)实践,并撰写口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2)测试内容真实化
还要注意评估内容真实化。在口译实际中,Bachman和Palmer把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定义为给定的语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的吻合性及一致性。Bachman和Palmer特别强调在语言测试中,语言的使用与非测试条件下语言的使用应该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这便要求我们做到所选材料的真实性问题。要选贴近市场的素材,比如政治条款、法律条文、商务合同、公司介绍、产品说明等,要选用那些口头讲话稿。在课堂教学时,播放录像优于播放录音。测试环境还要真实,面试优于语音室录音,应邀请外教等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尽量提供完整的语境,让学生做译前准备。也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因为口译市场也在变化,例如远程可视翻译、电话翻译、网络翻译等。还可以举行一年一度的口译大赛,提供面对观众和大型场面的锻炼机会。
(3)测试标准科学化
教学评估主要是检验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多元动态的特征,就需要制定科学动态的标准来评估。具体来说,口译课学生应该具备复述一般难度的英语新闻和英语话语的片段,其准确率应该达到90%及以上;掌握译前准备的方法,掌握英汉数字、英汉短时记忆、公众演讲等口译技巧与技能;掌握口译中常见的英汉双语话语的类型;掌握英汉双语的笔记技巧;具备担任一般场合下(导游,访谈,解说,演讲商务谈判)等联络口译能力,译文相对准确,语法错误较少,无明显错译或漏译。要重视文本内因素(传统静态)漏译、误译、语法错误、表达错误、原文理解的准确程度、译文的流畅度、语域风格的恰当性、背景知识的广泛性、术语表达的规范性、表达达意顺畅。还要注意文本外因素(动态),比如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掌握各类翻译工具和软件、读者和听众的接纳度、社会效应和时间控制。
本文是适应时展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将口译技能理论、口译教学理论和本科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相结合,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能指导本科口译教学评估的系统、完整的应用性理论,将填补国内口译评估理论的空白,达到国内相关研究的先进水平。本文希望为本科英语口译评估的深化奠定基础,丰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小红,曾洁仪.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J].中国翻译,2004(3),49-54.
[3]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51-53.
[4]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中国翻译,2003(1),68-71.
我是从苏北乡野中走出的一个穷孩子。溱湖之东,水网密布的家乡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交通很不便利,教育自然也相对闭塞。村小、联办初中给了我最初的滋养,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们以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并不先进的教育技巧,帮助我逐渐走出了水乡,一路从中师走向高师,从省城走到上海。这当中,自感在中等师范学校的三年进步最大,奠定了我作为教师的基本功,三字一话、一专多能的中师培养模式,至今能在我身上找到痕迹。
中师毕业后,我幸运地得到了保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机会,从此偏离了小学教师的职业定向。毕业后回中师母校任教6年,主要任教教育学、心理学,结婚、生子,过起了小县城平静而多少有些倦怠的生活。2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出差C会,我走到南京师大门口,那百年荫郁的校园风貌再次击中了我;老同学聚首,听他们讲述这些年的变迁,顺口一句“你怎么没有考研”则让我怦然心动,从此走上了追求教育学术的道路。
女性追求学术可能要比男性更为艰辛,尤其是婚后。我的考研在当地多少有出走的意味,因此承受了一些额外的心理压力。2001年夏,我终于在省城找到了接纳我的新位置,一家的团聚冲淡了事业重建阶段的艰苦。我再没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倦怠,因为每天的工作都是新的,要面对的学业与研究也非常有挑战性。随后在职攻读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我更是在工作与学业的夹缝中寻找空间。
读硕士起,我就迷恋“田野研究”的方式,将硕士论文的关键部分及博士论文的主体放在走进中小学做现场研究之上。2006年进入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我延续自己因在职读博而未能展开的那些研究。两年半中,我一边进行纯理论的研究,一边利用网络等渠道享受着与教师同道的交流、切磋,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发展定位:做个体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者,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守望者、解读者、帮助者。2008年7月,正式出站的我,来到了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一个专门服务区域内教师的平台。我发现自己再次来到了教育的芬芳田野,每天和一线的老师打交道,延续田野研究的志趣。
从1992年大学毕业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我从教过中等师范、高等师范和教师继续教育等领域,我的学生、学员都是未来的或在职的教师。在各种讲台上,我享受过一些高峰体验,但也一直心存困惑。没有中小学学科背景的我,一度只能以通识培训的角度介入教师教育,这也让我感到深深的惶恐:难道教育学的博士、博士后就只能、只该在教育基本理论中打转,说着一些随时可能时过境迁的时髦话语,喊着各种耳熟能详又难以落实的教育口号?
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不由得要质疑自己:作为教师的“教师”,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能胜任?我深知,教育从业人员,尤其是教师教育从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高学历,而且是强大的行动力,深邃的思考力,而这,正是来到教师继续教育领域后自己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细想,这九年间,我陪伴浦东以及通过网络为全国的老师们大概做了以下几件事。而也正是在不懈的行动研究及开拓中,我找到了解决上述困惑的现实办法。
信念:教学理论的故乡在教师们的日常言说之中
开发各种教师继续教育选修课程(含网络课程),成为合格的教师培训者是我当时的初心。利用过去在教师教育方面的积累,我先后开发了“中小学教学秩序探究”“教师教育写作探究与指导”“中小学班级经营”(网络课)“有尊严的中小学生纪律教育”等课程。其中,“教学秩序”是我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的主题词,带着刚出版的专著来到教师们中间,我确实是想将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六轮培训下来,虽然得到了学员们很多褒扬,但我深知,这个课程的内容比较偏于理论探究,而非教师们亟需的课堂管理技艺。反过来,每次课上,老师们的发言都给了我很大启发,那些鲜活的、带着各学科教师智慧的个性化课堂管理策略,让我深受教益。每次回听那些发言录音,都加固着我的一个信念:教学理论的故乡在教师们的日常言说之中。
“教育写作”课程也开了五轮,我和我的合作者们花了不少心思在“工作坊”气氛的营造上,后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材”,不久的将来会正式出版,还是小有成就感。很多人不喜欢做教师培训,尤其是区级以下的课程研发,因为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往往不高。我和我的合作者们却不这样想,老师们出于学分的考虑来选课,热情不高可以理解,但作为课程开发者,要让来到现场的老师感到不虚此行,这就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探索。可以说,与学员面对面的那些下午,是我九年中最投入也最有成就感的时光。现在,越来越多的区域选择网络课程等新形式,我们也在不断地适应新挑战。2016年7月起,我以一己之力,发起了一个以QQ语音分享+公微微课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大地良师”教师互学项目,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积累了教师系列微课40余节。这些体制外的努力有可能成为体制内教师研修课程的有力补充,更符合自媒体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转变:从以往的纯教育研究者,走向关注公共利益的教育人
我到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后的前五年,主要在培训部工作,承担、开发各种教师培训项目,成为独立的项目设计、实施者。先后参与了双语教师、新农村学校教师、农民工子女校教师等专项培训。尤其是 2010年起接手浦东新区民办农民工子女校教师培训项目,可以说是对我的全面挑战。因为这次我不仅仅是一名主讲教师、区级培训者,而且要负责浦东新区41所农民工子女校1000多名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光开班典礼、结业仪式,就让我充分领教了专项培训的难度和辛劳度。
2016年3月,《被遗忘的烛光――“城中村”教师生存实录》一书的正式出版,见证了我的这段岁月,也让我从以往的纯教育研究者,走向了关注公共利益的教育人。尤其是结缘“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的六年来,我见识到了更多公益培训项目的开阔、深邃,感受到了体验式培训的力量。在组织近百名上海随迁子女学校教师参加每年一度的爱飞翔盛宴基础上,我也努力为这些公益项目付出自己的专业智慧,先后组织了三期乡村教师叙事沙龙暨小论坛,两轮“再飞翔”子项目试点,及三次大型的“爱飞翔名师送教”活动。
执着:此生是跟田野式的研究、个体化的教师服务分不开了
以往的学术旅程中,我逐步明晰了自己的个人定位,那就是做一个个体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者。具体地说就是在体制内外,通过网络等方式,为有需求的各个层次教师(主要是成长中的“非著名”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近年来,我逐步确认了“教育写作”与“专业批注”相结合的服务路径,即不断阅读、批注教师的各种教育写作作品,帮助他们形成、改善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此来提升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项目实施旨在通过持续跟进的培训活动,全方位、立体化提升4个远郊区县参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帮助参训教师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提高英语教学技能、拓宽英语教学视野,全面促进北京市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北京市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均衡、优质发展。
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暑期集中培训,紧紧围绕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一、深入调研,根据参训教师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雪中送炭”的项目定位,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切实解决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在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先后进行了两个轮次的调研活动。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将培训目标聚集在了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题。针对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困惑,项目组调研获取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3个最主要困惑:“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何科学地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参训教师还要求项目组针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教学研究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量体裁衣,为提升参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
根据对参训教师的调研结果,结合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背景和特点,项目组与多方人员经过多轮次的论证,精心设计了内容高度续接的培训内容和研修活动,并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会上从新课标的多层面解读、国内外儿童英语阅读研究的前沿理论学习、来自北京市的优秀阅读教学课例观摩、实践模拟和专家点评以及论文写作指导等多个角度和层面为参训教师展开了深入系统的讲解和指导。
在课标解读层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处长从国家战略和政府视野角度以国际对比的方式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在参训教师对课标、阅读前沿理论以及阅读教学实践有了较为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项目组邀请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小学英语教育著名专家李静纯老师为参训教师深入解读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阅读研究前沿理论学习方面,项目组围绕着参训教师对于教学策略构建的需求,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深入讲解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规律——儿童脑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和汉语背景儿童的英语阅读规律。王文静教授所做的《中国儿童英语阅读研究与实验》、罗良副教授讲述的《小学生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李燕芳副教授为参训教师分析讲解的《儿童英语阅读的关键技能——发展与促进》等系列报告帮助参训教师深刻了解了儿童英语阅读的两大规律;杜霞副教授讲解的《图画书与儿童阅读》和解会欣老师与大家分享的《选择适合儿童的英语阅读资源》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此外,项目组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大望路小学的赵红枫老师与参训教师分享了所在学校在“英语特色校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以上讲座的内容彼此呼应,以“理论解读+实践指引+经验分享”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实现了对英语阅读教学规律的深度理解与学习。
在课例观摩方面,项目组特别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的一节优秀阅读教学课例,并邀请了做课教师李润利与参训教师一起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反思,为教师实现阅读理论学习成果“落地”课堂教学提供了示范。
为帮助参训教师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层结合,本次培训会以“情境浸入”的学习方式,组织了一次“小学英语阅读课模拟”评比。由大兴区、房山区、怀柔区和延庆县的老师分区县展示一节20分钟的阅读微格课,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解会欣老师、北京市教研中心小学英语教研员王建平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李静老师等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
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项目组结合调研结果认真分析了参训教师在阅读教学科研方面的困惑与不足,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副主编林静博士为大家讲解了《教师如何写论文》,针对目前教师在论文写作方面的困惑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构建“无缝隙”的组织管理体制,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
项目组为了保证充分实现项目的预设目标,在充分发挥已有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围绕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活动设计和评价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事实证明,这些精心设计的组织管理策略,为本次培训会取得圆满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多举措并行打造教师研修共同体
合作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以及为后续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本次培训在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2012年7月15日报到当天,项目组引导参训教师以区县为单位组建了班级,推选出了班委会成员并组织教师们为自己的班级制作了班旗、拟定了班歌和班级口号并发放了统一的班服(见下图)。此外,在后续的培训活动中,项目组以评价墙为核心的过程评价体系,激励着参训教师们以合作方式参与到培训学习活动中。
2.周密设计,多方式推动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和体验
在学员管理方面,项目组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吸引着参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和活动当中,规避了频繁考勤等硬性管理措施可能引发的抵触情绪。
值得强调的是,每一天的活动设计,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与培训内容高度续接。2012年7月17日晚间安排的电影赏析活动,所选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一个极具绘画天分和创造力的阅读障碍儿童在传统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怎样在尼克老师的爱护下大放异彩的故事。许多教师在看完电影以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而后续讲座中培训专家以小主角为例子的理论讲解,也因为教师们在情感上的深刻触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再比如图画书制作活动,当阅读研究前沿理论讲座中与图画书相关的内容讲授完毕之后,项目组及时安排教师着手设计和展示图画书。在制作图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回顾、反思和整合相关讲座的内容与要点,在设计出精彩的图画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相关讲座内容的不断强化和深度理解。在本次培训活动中耗时最多的模拟阅读微格课的准备和展示,更是以情境浸入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实现对所学理论的深度理解以及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此外,充分发挥过程评价制度在提升参训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研修共同体和参与式活动设计,为教师们参与培训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如何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研修活动中来,需要过程性的评价管理制度。本次培训,利用评价墙和多种奖励措施,实现了对班级、教师个体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过程评价。通过细化评价标准,不仅为教师营造出了宽松的培训成长环境,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分享学习成果的积极性以及集体荣誉感,保证了培训活动的活力与质量。
四、精细化服务,促进培训活动质量升华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是一次大型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千头万绪的会议服务工作对项目实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保证参训教师们能够以饱满的状态在舒适的培训环境中学习提升,项目组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详细分析了会议实施的流程与工作,制订了“会务实施分工表”和“会议组织流程及进度核查表”,保证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负责人,以完善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措施,确保项目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为高质量的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保证。
在会前准备阶段,项目组为参训学员精心制订了会议手册,将培训期间的注意事项和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向参训教师做了详细的介绍。围绕着活动设计,项目组准备了十余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和道具。在会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于住宿、用餐、培训会议现场服务以及医药保障等各方面工作都强调不仅要从参训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还要做到比参训教师们多想一步,用心、用情为参训教师们提供发自内心的热诚关怀与服务。
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的结业典礼上,项目组以短片的方式和与会人员一起回顾了本次培训从报到之初到结业典礼的整个过程。这部精心制作的特别礼物,在短短的10分钟时间里用一幅幅活动剪影激起了广大学员们的回忆,引领着大家重温了在这5天共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到浓处,老师们也随着短片情节的进展或是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发出会心的笑声,或是红着眼眶甚至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五、培训成效及下阶段工作展望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尽管只是整个培训项目实施计划的第一阶段,但是培训效果已经得到了初步彰显。在5天的集中培训中,参训教师们通过聆听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专家的精彩报告,对儿童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对影响儿童英语学习的关键技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对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利用图画书进行阅读教学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通过录像分析,教师们和专家一起对小学英语阅读课进行了解剖分析,对利用图画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及活动开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上模拟课并与专家进行现场互动,教师们亲历了英语阅读课,解开了长期以来心中存有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对教育电影的赏析,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感动;通过每日作业与展示,教师们与大家分享了每日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展示了北京市新一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风采;通过论文写作指导,教师们了解了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研究,为实现“从发展到卓越”的转变,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的小学英语教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本次暑期培训活动结束以后,项目组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有学员写道:“对于本次培训,我认为可以用‘多元聚焦、前后续接、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来概括。期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类似模式的培训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实现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次培训会围绕着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前沿的通识理论培训、高端的课程标准解读、直观课例的观摩讲解、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以及专家学者对我们的阅读模拟课的深入点评,所有的这一切,都从方方面面丰富着我的素养。”还有一位全程参与暑期培训的教研员特意发来信息:“本次培训让我听到了从未听过的讲座,读到了从未读过的书,看到了从未看过的电影,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培训体验。”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本次项目的后续环节,项目组将邀请北京市和全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走进4个区县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对接受本次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进式指导”,帮助其构建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型。项目组还将通过带领优秀学员外出游学,进行优秀课观摩体验等方式着力打造出北京市的“金色种子”,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和学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整体素质。此外,为了跟进和帮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项目组搭建完善了包括电话、电子邮箱、QQ群、飞信群、门户网站、博客、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方式在内的多种交流途径,保证参训教师能够及时获取项目专家的指导帮助并了解其他区域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以此助力培训内容高质量地迅速转化升华为教师们的实践探索,实现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领导发言
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 李海燕
北京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后,北京市以此为依据,先后制订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两个纲要是指导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我们北京市教委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规划纲要展开的。
在规划纲要中,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国家的规划纲要还是北京市制定的纲要,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师德为先,教师为重”。好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教师培训。培训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今年,我们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列出了10项重点工作,并把远郊区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质量提升放到了这10项重点工作的前列。此外,我们还有“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首都教育家培养”等多项各有侧重的重点工作规划。我们希望能够依托我们北京市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和北京市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打造出一支北京市的名师队伍。
本次培训在立项之初,北京市教委与项目组织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讨。教委对培训团队的要求就是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立足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内容设计。培训团队根据这个要求与我们教委一起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体系,构建了生态型培训课程,精心制订了针对远郊区县教师发展实际的“低压力、小步子”的教师成长体系,以持续跟进的方式为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本次培训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在这个培训当中,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们享受到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高端培训。通过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参训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指导和解答。在本项目后续的工作计划中,项目组的专家团队还会深入到教学一线来为教师们面对面地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并且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周期的培训,远郊区县的教师们能够获得非常大的收获和提升。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主任 穆甫国
作为一名区域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从事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我曾参与过许多次由不同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的培训学习,也听过许许多多的讲座。通过这些培训和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简而言之,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本次项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策略、培训方式,与我们历次参加的培训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新意和不同。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本次项目第二阶段的“构建生态型培训课程”,届时项目组会把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远郊区县,北京市的特级教师会与大家同台做课,他们在听了我们的课以后,会给予我们手把手的指导和点拨。作为一名参与教师培训组织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把培训与我们的课堂结合起来,是教师们最为期待的培训方式。
对于本次培训项目,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好!我们房山区的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本次培训项目,选派了全区最好的小学英语教师前来参加培训。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本着争当当代新型的优秀教师这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训中想方设法地努力打造自己,不仅要争取在本次集中培训中把先进的理念学到手,还要努力实现所学的先进理念能够落地课堂教学,为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感言
北京市延庆县西屯小学 吴敬华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作为远郊区县的老师,我深感我们农村的家长和学校在为学生们提供优质英语读物的能力方面是有限的,我们一线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果说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观学校和家长在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那么提升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可以说,本次培训会的举办切中了我们一线农村教师的需求。
本次培训会,在让我获益匪浅的同时,也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知识素养和研究视野方面的不足。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本次培训所得的同时,我也深刻地明白,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我必须坚持按照培训项目所期待的那样,做到在“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在不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把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意识建构到自己的教学模式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校 罗守利
可以说,这五天的培训让我感受多多、收获颇丰,但是又让我感觉意犹未尽。因为,这五天的学习,我们就像是一台电脑一样,在项目组的精心设计之下,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基础汇编成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程序”,并存储在了自己的“硬盘”之中。但是,这些“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都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因此,对于这次项目的“持续关注”特点,我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会在假期认真研读项目组所发放的学习材料,不断回顾培训的内容,与同事一起打磨切磋新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在下学期开学以后尽快以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来实践本次培训中的学习成果,认真反思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在项目后续的“生态课程建设——专家走进课堂跟进式指导”实施之时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引领学生们更加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成长。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 崔维维
以往的培训会,在面上铺得比较宽广,各种讲座彼此之间的接续性、关联性是非常小的,我们在讲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如果不能得到当堂解决,往往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本次培训会,将培训的焦点定位在了英语教学的重点课题阅读教学上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讲解,培训内容能够做到相互呼应、彼此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领会培训的内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为接下来的实践尝试打下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另外,本次项目的持续性和跟进指导,也让我这种新手型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以后,我们还有机会得到项目专家深入课堂的指导,还有机会去其他省区交流研讨。另外,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群、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多种途径,我们能够及时得到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以前的我而言,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能够得到但又特别热切地盼望能够得到的宝贵成长机会。
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中心校 邵丽
该书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科学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俗话说“文如其人”、“看书知人”,笔者粗读这部将近60万字的学术著作,在接收与消化其所传递的有关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信息知识,特别是作者对新闻传播领域史实的独特观照、生动记录以及深邃理论见解的同时,更深深被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忠于民族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品格所感动所折服。于此仅就后者谈点感言。
一
笔者首先要说白先生是一位大胆而执着的造梦者和有魄力有韧劲的实践家,为圆其美梦,他肯拼敢闯,所以几十年的艰苦实践让他赢得了成功,并且博得业内同辈与后辈的赞扬。
他为自己造的美梦就是“读书、教书、写书”。作者青少年时代生活清苦,吃穿难顾,可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读书让作者有了真知灼见和报效民族报效国家的价值理念。纵观作者几十年的文化苦旅,可以说他始终是在书的五彩路上徜徉,他以读书为快,书籍就是他的师友。
为了实现“教书梦”,中学毕业后白先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现名“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后他顺理成章地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讲台一站就是十六年。“”结束后一度当了一年的报社编辑,可最终还是于1979年跨进中央民族学院(现名“中央民族大学”)的校门。而就在讲授写作学的三年时间里,他出版了《写作趣闻录》和《报告文学简论》两部专著,算是初步圆了那“写书梦”(当然,此前已有了令他兴奋的“豆腐块”)。
1983年,白先生肩负着新的教学任务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修一年,结业后于1984年9月就为新创办的新闻专业班讲课了。开课伊始,他就考虑民族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应具有“民族性特色”,不该照搬综合性大学的那一套。于是,为教好书育好人,他萌生了独辟蹊径攻研“少数民族新闻”这一冷门课题的念头,并决心尽快编写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务于各少数民族子弟的理想教材。自此他边教边学边钻研,先于1988年发表了该领域带有突破性的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于1994年出版,1996年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1998年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6年,白先生获得教授职称。“教书和写书”的梦想,至此可算是实实在在地“圆了”。
“圆梦”的成果给他以更强的信心、斗志和干劲,年过半百的他竟然像长跑运动员一样来了“二次发力”,他开始了对原课题的进一步攻坚和对新课题的初探(新课题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新闻比较”和“世界少数民族新闻文化”等)。先后出版了《中国新闻通史纲要》(1998年)、《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2010年)。2002年,白先生在“编制”上已退休,可仍继续“两线作战”:一线是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这块已开垦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包括讲课、带研究生和撰文写书);另一线就是牵头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
2012年,白先生送走了三个关门弟子,算是可以歇手挂锄了,可他不甘心“一身轻”,仍然满腔热忱地发挥佘热支持后来者。
二
其次要强调的就是,多年来白先生心怀炽热的文化情结,这情结既是他不衰的事业生命的基因,更似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帮助他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不断化解疑难闯关拔寨。
他对课题研究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局部或枝节问题,总是自觉地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上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审视、考量与思辨。他曾经说:“探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的内在规律,要考虑到社会诸种因素的作用,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文化教育的水准、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以及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等……事实上,在他的著述中不乏对“民族历史政经与文化科技”的涉猎与阐述,所以他的有些著述竞被识者誉为“民族志”、“民族文化志”。至此,我们似乎也进一步领悟到《文选》的正标题――“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与作者的拟题初衷。
笔者以为,以爱国爱民爱业为基本内涵的“文化情结”,是一种给力的正能量,其作用不可轻视,“末路出家,大器晚成”(白先生自言,意思是人到中年才进高校任教,60岁后才有成果问世)的白先生之所以一路顺风、不断告捷,不也正是得力于他的这股“正能量”吗?
三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身心健康;三维健康
一、选题依据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他们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激烈的人才就业竞争中,却忽视了身心健康发展,健康水平持续明显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如何尽快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与训练,依据三维健康标准的理论,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1],充分挖掘健美操的育体、育心功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最大限度地达到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之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三维健康”评价指标和评定内容制定模拟测试题,对菏泽学院校本部2005级25个本科班1000名学生分别发放两次问卷,第一次是新生入校时,收回981份,收回率为98.1%。第二次是大二健美操课即将结束时,收回958份,收回率为95.8%。
(二)文献资料法
收集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译文等进行精读、摘录及比较分析。
(三)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调查和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身心健康三维指标的确立
本文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三维指标,并制定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综合评价量表(见表1)。
表1 大学生身心健康综合评价量表
该表在健美操专项课结业时为评定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所采用。评定成绩的方法是每班发一份评价量表,由一名同学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负责填写(包括本人),根据平时情况在认定的等级(优、良、中、差、劣)各个因素栏目内打上标记“√”,然后教师将评价量表汇总,进行整理分析。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课程的优选
新生入校后对体育课程选课情况调查(见表2)。
表2 大学生体育兴趣课程调查
表2显示,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多数爱好娱乐、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健美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女大学生更是情有独钟,表现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望。
(三)健美操教学训练前后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大学生参加健美操教学训练前后体质健康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健美操教学训练前后体质健康情况比较
对表3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前后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
1.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实践证明,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在身体形态方面,身高、体重、臀围无显著性变化,腰围平均比教学训练前男生减少了2.60cm、女生减小了3.40cm。在体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而腰围明显减小,说明体内脂肪量减少,形体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健美身材[2]。
2.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通过健美操教学训练,在身体素质方面,学生除50米成绩无显著性变化外,其余四项身体素质成绩明显提高,特别是800米、立定跳远、悬垂举腿的成绩显著提高,说明健美操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健美操动作内容丰富,变化多样,上肢及躯干的基本动作中的屈、伸、绕、举、摆、振动等动作,下肢基本动作中的走、跑、跳、吸腿跳、弓步跳、踢腿、弹踢腿跳等动作。这些动作大多都是身体多个部位,多个关节的协调运动,关节动作多、不对称的动作多、节奏变化快,对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通过健美操教学训练,可以改善身体机能状况,所谓机能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等的活动能力[3]。健美操的许多动作,如:扩胸、转体、侧伸、仰卧起坐、扭髋等,对人的呼吸系统要求较高,吸气时要求胸部能充分扩展,使更多的肺泡扩展,而吸入更多的氧气;呼气时要求胸廓尽量压缩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废气。健美操运动中的快节奏、大负荷的有氧代谢过程能刺激内脏器官运动,通过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能使人的氧气摄入量增大、呼吸加深,次数减少,呼吸肌力量增强,进而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4]。这对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是十分有利的。有实验证明,我们跟随2005级6个本科健美操专项班,对男生100人、女生100人进行心率测试,30分钟内5支健美操舞曲测得被测者的心率指数见表4。
表4 大学生健美操5支舞曲的心率指数测试结果比较
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健美操最佳的预定强度标准是人体运动最高心率的60%~80%。日本神户女子大学外园一仁教授又具体地把运动强度与健身指标分为三个区,即:强化训练区185~205次;健身指标区143~170次;消遣活动区110~130次[5]。
从表4测得学生运动心率指数可以看出,男生在132.6~163次,女生在134.8~163.6次。运动量达到中上水平,能够满足大学生增强体质的目的,也达到了健身生理指标要求,同时也与日本外园一仁教授划分的健身指标区的生理指数向吻合。
根据运动耗能理论,经测试连续跳20分钟的健美操与慢跑30分钟相差无几,只要运动心率每分钟保持在120~140次,一小时可燃烧掉600~1000千卡的热量,可谓是耗时少,耗能大的健身项目。
(四)健美操训练后心理健康认知分析(见表5)
表5 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后的心理变化
表5显示,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
1.有助于自信心的提高
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应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因此,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敢于挑战,发自内心的激情,才能使动作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6]。
2.有助于激发表现力
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要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优美的形体姿态充分表现学生的运动激情和活力。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经常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动作失败,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困难挑战;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时,授以学习技巧;在学生学习体力不支时,及时调整;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在学生怯懦时,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以实现良好的情绪控制,提高表现自我的能力。
3.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统称为情操。健美操是具有艺术性的运动项目,经常练习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同学之间的接触程度密切,随时会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扩展了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和助人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提高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第一,三维健康标准的理论,对改变人们不全面的健康认识,指导健美操教学与训练,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健美操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它的健身价值迎合了三维健康理论。三维指标的确立和评定内容的制定,是综合评价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准。实践证明,健美操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实现三维健康指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罗加冰.应用三维健康指标综合评价大学生身心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63-64
[2] 黄宽柔.形体健美操与健美操(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英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8.18(1):55-56
[4]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