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乡文化论文

家乡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4: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乡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乡文化论文

第1篇

听闻李立新教授画展即将开启,惊奇之余,我便在千里之外通过网络向他索要了一幅作品照片。看完后我很激动,发短信给李教授,有曰“江南才子、丹青能手、三观大师”,非专为溢美之词,实为有感而发也。

其实,去年春末我在渝拜晤李教授,曾获赠一本其父亲的画册,印象中有人物的白描速写和山水,并得知教授自己也画画。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听闻李教授也是画画的,而且也正在画画。既然大博导都这么讲了,那他的画作一定是不同凡响,我对李教授的预期就是这样的。这两天,又陆续看到了李教授要展览的画作,果然是不同凡响,而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基本上是没理由地相信教授一定会有好画的,但要我讲看到的这些画好在哪里,我却有点“着急”:一是没能看到原作,二是知识贮备不足。所以,不妨大而化之,以我所谓的“李立新现象”,来谈谈当代文人画的问题。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以书入画或者说以书法作为绘画的重要技术保证,因此文人画大兴,尤其山水画成为了主流,形成了重笔墨的传统特色,也方便了文人们的雅好甚至转型。文人而为画家,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渐成规模。文人画画,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又能解决经济问题,何乐而不为。延至今日,照理说,时代变了,笔墨也当变化。可事实是,时代变了,笔墨却慢慢丢失了。进入现代,原先的文人慢慢扩展到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博导硕导们。过去的文人基本上是书法最好的那批人,所以能以书入画、笔墨自足而完备。而现代的知识分子们,基本上没有传统书法氛围了,书法没有了,不能以书入画了,“画里的笔墨去哪里找”成为最大的困惑。去画里的“形”中去找:这大概是以吴冠中先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画人给出的新答案。因为吴先生认为不与画面之形结合的笔墨就是“零”笔墨,否认笔墨独立价值的同时认为新的笔墨必须与画面之形共生。这样,传统重“境”之笔墨仿佛在规模上要让位于现代重“景”之水墨,以突出眼球所能。李教授的画,简而言之是“画房子”,画现实中的房子,尤其是画域外的房子,当然是一种“景”。

这让我联想到了傅抱石画的东欧风景系列中的房子、吴冠中江南的房子,以及杨明义的房子、林容生的房子、黄格胜的房子……,这些都可以是非常风景化的房子。但傅抱石让风景趋向于山水化,林容生也缩小房子的规模和比例,目的也是强化山水化。因为山水可以有独立的笔墨,而风景的笔墨容易束缚于形中。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点景的各种符号化房子甚至歪歪斜斜的,但反而能充分笔墨化,所以没人去深究那些房子应该来源于现实中的何处。而李立新教授的房子则是“裸露”的,明确存在于现实中某处的,甚至仿佛有意是为了画房子而画房子。如果按照山水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一定是风景画;甚至按照风景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也许就是建筑画了。但是,我认为李教授硬是在裸露的房子中画出了笔墨,在“景”中逼出了“境”,既大胆又高明!虽然,李教授的这批画也有很多是有山、石、树、水的,但我最喜爱的就是这些房子,尤其是那些裸露的房子,并愿意把这种独特的风格展示称之为“李立新现象”。

当然,我更愿意将“李立新现象”扩展开来讲,即搞理论的专家画画的问题。这在西方从来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把二者分得很开。但在中国艺术界尤其书画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高级的学术现象。自从傅抱石、黄宾虹在画坛上凌空撼世后,这个现象开始复杂起来,因为我们都不愿意错过我们这个时代的傅抱石、黄宾虹。曾经在徐悲鸿眼中,傅抱石和黄宾虹都是搞理论的,所以他请傅抱石在中央大学教理论、两次邀请黄宾虹北上北平艺专教授理论并成行一次。但就以最后绘画的水平和影响而言,傅、黄这二位在徐悲鸿眼中的理论家其创作成就甚至已超过徐悲鸿。当然,大理论家成为大画家,才更有挖掘价值。记得十年前我随朋友去美术史家陈传席的家,聊着聊着,他把一大叠画拿了出来,都是他自己画的。后来在十竹斋里看到他的画,标价已然不菲。李立新教授画画,太过低调,我认识他十几年了,才第一次见其峥嵘。而且他是艺术设计界的著名学者,尤其在设计史上著作等身。以此身份作画,跨界更加明显。看李教授的画,有时觉得清新好玩,有时又让人肃然起敬,我愿意认为画画对于他而言,本来就是既好玩又很正经的事。当我看着宾虹先生数百万字的文稿全集,品味他捐给浙江博物院5000 幅画作中的某一幅时,每每会发出感叹。“书为心力血”,画画何尝不是?愿世人能借着李立新教授的画认识他的书,或借着他的书而读懂他的画。真的是字字珠玑、笔笔显灵。此次画展,李教授有意小规模,但“李立新现象”却已徐徐拉开帷幕……

李教授是早我两年毕业的同门博士师兄,其在学术上的成就早就让我佩服,加上性格和机缘,我和他私交不错。本人算是专攻书画,于文人山水有偏爱,但也只能东一笔西一笔地画点残山剩水,感觉在李师兄的大作面前,就像散兵游勇遇到了正规军。羡慕其整饬之美,但也只能是徒生羡慕而已了。

理论家为何能画画、为何能画好画甚至画出大师级别的画?那该如何来说透呢!先来看看中国画家群体的历史构成。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两大类画家: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文人画家即业余画家,粗略讲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一吧,却占据美术史主流、有名号的美术史的主流。尤其北宋以降,文人经科举考试当官渐成规模,文人画也开始被提倡开来。从性质上看此后的文人画家就是理论型的画家。然其理论尚非艺术体系的理论即艺术理论,因为孔夫子有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十年寒窗苦苦背书主要还是那些准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即“道”“德”“仁”等大道理论,而非游艺之小道。这些文人们经背书洗脑而逐渐地掌握了一套系统的儒道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说文人们首先都是能头头是道、讲大道理的理论家,反映在艺术领域及绘画里,他们就是要充分体现这套理论即观念优势,高蹈驰誉、雅意在心,雅即上流也,太执着于技法反而成不齿,游戏笔墨才能自出机枢。这样看来,理论家(泛理论)能画画、甚至主导绘画潮流,文人们早开了千年之先河了。但因为这种泛理论的前提,所以文人画家的种种风范不免落下空泛的诟病;另一类则是自下而上的专业画家即无名画家,大概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九吧,包括众多不断经考古发现的艺术品及画作,敦煌壁画也好,永乐宫壁画也好,以及诸如年画、剪纸等,十有八九出自这类画家之手。但这些无论是宫廷画家、宗教画家还是民间画家们均名声不著甚至寂寂无名,大概因为“技近乎道”能达到的总是小道,与经国文人大道相比不值一谈,且屡屡难逃画匠之讥、俗骨之议,俗即下等也,故不被过去的美术史所承认和重视。今天,时过境迁,绘画格局与古代已大大不同,但雅俗之辩同样存在。如今艺术界百花齐放,通俗文化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期待真正的艺术理论家(而非泛理论)能画画,创造充实而鲜活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我们时代的风采。

依前所言,石涛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但同时,他又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大画家,因此,石涛所代表的理论与实践兼善的高度及标杆,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现代的理论家而为画家,又能具体分出许多具体的层面和形态。

现代最先出现的是史论型的画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傅抱石、潘天寿等。这种类型在理论型的画家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其次就是评论家型的画家,这类画家现在开始成长,如陈传席、陈履生等,因为艺术批评本身要释放部分创作的冲动和能量,故这种类型的画家大概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寄予画坛。况且今天的美术批评已经扩展为艺术批评,并进一步扩大为文艺批评,新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批评家的绘画视野,同样值得我们期待;最后的也是我们最期盼的,就是理论(原理)型的画家,因为占据着理论层面的最高层,故其创作能达到一种新高度,而且往往是原创型的。黄宾虹先生以太极阴阳画理统领笔墨,俨然是画坛中的哲圣。可惜太极阴阳之理太过陈旧,且缺乏理论体系上的创造性,故画作虽笔墨精良集大成,其创作在形态上还是缺乏原创精神。而原理型的画家之难,不仅是局部的各类别艺术的理论与总体的艺术学理论很难兼通,就算能够兼通,其难还更在于要在史论之功夫、批评之胆量基础上,有充足的余力能开辟原“理”之高远境界,对应到其绘画创作,就是不光要有基本的技法锤炼,还要有掌控整体的创作能力,最重要的,要有“原创”的与时俱进、功成名就。

目前的画坛形势,许多画画的本身就是教授,尤其是大量的博士队伍开始画画,成为画坛尤其中国画坛的显著现象。一般而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博士之身份类似于古代之文人,大致是可以的,因此,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画家群体、新文人画队伍,而且在这样的群体和队伍中,完全可以出现开时代的大画家。

李立新

1957 年生,江苏常熟人。1978 年入读宜兴陶校,1980 年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资班,1995 年入读苏州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 年入读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常务副主编。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第2篇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消费者行为 影响

文化和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文化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适应、利用和改造作为客体的世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自然条件是必要条件,而社会条件则是特殊条件。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产物,也是如此产生的。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传承,博大精深。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的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享的社会意识。

中国的文化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其中,张岱年用四个代表性的词语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征: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这些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主线)。而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使得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概括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注重人文主义精神,而不似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注重和谐和中庸,也就是中庸思维,而不似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分别与对抗;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知足常乐,而不似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和刺激。于是,综合前后所叙述的观点可将中国文化特征简要地概括为:以道德修养为立国之本、以中庸为处世之道、以耕读为传家之法、以经学为治学之宗、以利义合一为价值取向、以意会为思维方式。

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深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积淀和孕育下,中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及文化价值观体系(最新提出的文化价值观是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文化价值观是指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对具体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意义的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稳定的喜好厌恶态度。文化价值观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对自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不断抽象化概念化而逐渐形成的,且这个价值观一旦形成便会对个体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造成巨大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对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人潜在的行为准则,在个人认知体系中文化价值观居于较核心的位置。所以,如果再深入地去研究考察一种特定行为―消费者行为,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这些文化价值观体系的指导下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如勤俭节约、以和为贵、务实主义的消费观等。

值得指出并引起注意的是:文化是一种习得文化。虽然说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深植于内心深处,但这并不代表不可改变。除了居于最核心地位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无法或者很难改变,其他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较易改变的。这种改变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极为明显的文化变迁,而文化的变迁必然要求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每个社会都有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些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价值观会在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等各种组织中得到体现、传播与延续,核心文化价值更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但是,它们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不断深化;传统意义上狭隘的文化价值观被多维的文化价值观所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群体至上的价值观正在向着群体与个体相统一的新型价值观逐渐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压抑个人需求、贬低自我价值的文化价值观正在向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新型价值观转换;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价值取向的文化价值观逐步朝着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化价值观转型。

对于文化维度的划分,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国外划分维度的方式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个维度为代表,即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确定回避,权力距离,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与短期导向。就我国而言,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实际考证,中国文化价值观维度主要包括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人与宇宙、不确定回避、长期和短期导向、权利距离、时间导向。根据这六个维度,中国文化价值观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宿命型价值观、高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长期导向型价值观、高权力距离价值观、过去导向型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文化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物质文化、习俗、规范等,对消费者行为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开始,到未来满足需求而去获取产品信息,在各种产品之中做出选择评判,以及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在售后评价,每一个阶段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理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例如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纵观所有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消费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的行为却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共同的活动(摩托车聚会)、衣着(牛仔裤、黑皮靴、T恤和黑皮夹克)和身份(HARLEY OWNERS'GROUP,HOG成员),因而形成较独特的文化群体,拥有着比较一致的文化价值观。通过与哈雷摩托车拥有者深入接触,了解HOG成员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行为方式,并适应该团体的社会规范、衣着习惯和行为举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哈雷的拥有者的座右铭是“生活在于骑车,骑车就是生活”,这句话深刻真实地反映了HOG成员的生活方式,HOG是哈雷摩托车爱好者的理想的去处。在那里,他们可以从平淡庸俗的日常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从而享受一种不断变化、刺激新鲜的生活。HOG成员非常重视精神方面的体验,真实地贴近大自然,感受摩托车带来的急速动感以及经历风险后的快乐。哈雷摩托车拥有者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个人自由。在他们眼里,哈雷这个双轮摩托车成了自由的象征,哈雷的标志中展开双翅翱翔的雄鹰正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哈雷摩托车的拥有者根据成员们的不同的年龄、职业等细分为不同的群体,但是,他们必定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这至关重要。

从哈雷―戴维森的例子,可以明确地发现,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消费结果和产品服务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Gutman提出的目的链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行为,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因果链,即文化价值观决定消费结果,消费结果决定产品属性,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又体现了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显然,文化价值观是这个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将Gutman的目的链理论与前面界定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六个维度结合起来,可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营销策略。

集体主义价值观―从众型―产品与群体特点一致性。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强调集体利益、强调团体和谐与相互依赖的价值观。这类人要求从众,产品属性必须符合消费者参照群体的共同特点。它指导企业应该尽量使产品具有大众消费性,减少产品张扬性,选择大家共知的销售渠道,并使产品的功效与目标消费者群体的群体规范相联系,着力发挥群体从众性心理,适当辅以降价或有奖销售等手段,制造热销局面,促使更多人跟风购买。

宿命型价值观―随缘型―产品的可能性。宿命型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理追求,拥有该价值观的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可得性要高。它指导企业在处理该类消费者相关问题时,是不能以顾客抱怨数量作为衡量顾客满意度指标的,应该采用能更真实反应其满意度的指标,且厂商应特别关注这类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使企业产品能尽可能充分地暴露在消费者能接触到的范围,同时密切新老客户的变化比例,及时了解变动的原因,解决问题。

高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风险规避型―渠道和产品安全性。高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消费者对产品和渠道的安全性要求较高,消费行为属于风险规避型。他们倾向于知足常乐、保守消费、降低购买风险、消除风险顾虑。它指导企业应尽量降低消费者风险,增加其消费的安全性,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尽量给予消费者亲身体验的机会,选择如商城、超市等的传统渠道,且要注重论坛等公众舆论的口碑,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及时处理客户不满。

长期导向型价值观―务实型―功能属性及性价比。长期导向型价值观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性价比非常看重。它指导企业需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性能,采取低价销售,并尽量选择降低终端价格的销售方式。

高权力距离价值观―象征型―品牌与地位要求。高权力距离价值观消费者注重对品牌和身份、地位的追求,需要体现其对身份地位的价值偏好,并满足其追求尊重的心理需求。换言之,他们进行的是象征型消费,通过这种消费行为获得一种社会心理暗示,赢得社会及个人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它指导企业应致力于品牌战略,打造品牌、采用新渠道、增强服务、提供良好的品质、开展演唱会等新型促销手段都能吸引这类消费者。

过去导向型价值观―忠诚型―产品、品牌的熟悉度。过去导向型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怀旧和注重感情的价值追求。消费者比较关注产品、品牌的熟悉度,熟悉的品牌属性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动机,带来安全感,并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从而形成忠诚的消费行为。它指导企业注重开展一些回馈活动,开发一些系列产品,保持好已有品牌,强化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记忆。

从以上六种目的链可以明确地看到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且是以一种内化的形式对其行为产生作用。企业在进行营销时,一定要关注这种内在的价值观,合理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充分利用这种目的链所折射出的因果链,理论联系实践。

消费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回应

近来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现象:人们之所以买一种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价值有多么的高,更重要的是产品背后的文化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产品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产品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与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相吻合时,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的评判就会越高,购买意愿也就越大。举个通俗的例子,人们对钻戒的消费。钻戒为什么会成为当代恋人最喜欢的一种消费品呢?并不仅仅是因为钻戒比其他戒指漂亮美观,更重要的我想是基于钻石独一无二的自然属性(光泽、硬度、稀缺)和文化属性(专一、忠贞的爱情),折射出一种特别的可以代表爱情的文化。当代恋人关于爱情的文化价值观正好在钻戒的文化符号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才导致了他们对钻戒的偏爱。消费者行为不仅限于对物的消费这一经济行为,而且更转化为有关于物品的感性和意象即其所折射的特有的意义的消费这一经济行为。这种例子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广告最为典型),如人们往往把汽车跟成功潇洒的白领放在一起,把手机、MP3跟恋人的爱情细节结合在一起,把饮料和清新、健康、活力结合在一起,把酒跟友情联系在一起,把体育用品跟永不服输、无所不能等精神联系在一起。消费与文化符号消费与文化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生产从来离不开特定目的,也就是说物品是做什么用的,对于人有什么意义。随着人类生活世界的不断丰富化和复杂化,人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细致化,从而使得物品越来越多的带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文化属性。这些消费形态的出现说明人们不仅在消费物质,还在消费文化,文化已经无孔不入的进入消费领域,一定意义上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消费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国春.80后的消费特点―基于文化价值观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学习月刊,2010

2.吴敏,郭珊.浅析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7

3.阳婷.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对消费者行为及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0(2)

4.高志静. 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中国集体经济,2008(22)

第3篇

[关键词]儿童电影 文化价值 价值取向 软实力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虽然1981年才建成,但中国儿童电影生产从《顽童》开始。已经历近九十年的磨砺,可目前。中国儿童电影的前景却实在令人担忧。如何振兴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课题,本文试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图对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近来不少专家教授畅谈文化软实力对中国电影的作用,我认为,这股软实力对中国儿童电影也尤为重要。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性本能理论中提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其6岁前已基本形成。因此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他早年创伤性经历和压抑情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提出,由于电影的形象直观性和大众性,使得它能够在广泛程度上左右观众的意识。我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起到投射、抵消、转化、补偿、升华等等作用。儿童在虚幻的银幕世界中可以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他们可以在确认自身安全的条件下来经历危险紧张的安全性事件。能够满足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种种无意识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防止出现精神崩溃、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所以,我认为,在儿童电影创作中应尤其注重文化价值的取向。让儿童通过影片的吸引、感召、同化等获得一种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具体而言,我认为,在儿童电影中应浸润对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追求。

一、真

真,即真实。我认为。这并不是幼稚烂漫的代名词,而是我们心中的一杆标尺!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纯真的心灵无时不与残酷的现实相互碰撞,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邪恶的?是按皮尔斯实用主义的人对现实的解释完成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来区分是非对错。还是用人类所共有道德规范来约束我们的言行?王一川教授在谈及电影的软实力时,将电影软实力在观众中的效果程度分为4个层次:影讯的诱惑力、影像的感染力、影尚的吸附力和影德的风化力,而影像的感染力和影德的风化力更为重要。其中。影德的风化力是指电影传达的特定民族生活方式、道德状况、价值系统等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克拉考尔也曾表示,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它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该国家的精神面貌。我认为。电影作为一扇向外界展示国风的窗口理应注重国家形象,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应传播人类共同拥有的普遍价值观。我认为。在儿童电影中,真,具体表现为是非标准的衡量,善恶标准的确定。美丑标准的宣扬。

面对一些两难问题,孰是孰非,我们很难做出抉择。玛贾・莎特拉皮和文森特・巴罗纳导演的《我在伊朗长大》。玛简无意中以牺牲一名无辜男子的性命来逃脱自己因涂抹口红而将受到惩罚时,面对玛简不以为然的说笑,奶奶严厉地斥责。并告诫她,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而这种选择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在玛简震惊的同时。我想,每一位观众也都受到一场心灵的洗礼,一个年轻人该如何表里如一的做人做事。马丁・布莱斯特导演的《闻香识女人》中,查理无意间目睹几个同学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受到校长威逼,不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就将遭到处罚。在学校礼堂上。受查理照料的斯莱德中校为他进行精彩的辩护,使查理免于处罚。其中,斯莱德中校提出一个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出卖任何人的观点无疑给儿童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是非价值观。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形形的挫折。如何分化挫折所带来的痛苦,如何瓦解不幸所蕴含的酸楚,从而充分展现自己人生意义,对每一位儿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克里斯提诺・波顿导演的《听见天堂》中,米可虽然视力不好,但仍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蓝色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过脸的颜色:棕色像是树干摸起来的颜色:红色像火燃烧的颜色,像晚霞时的天空……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感触这个世界。同时以自己独特的听觉来表现这个世界。生命无常,但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就如同人有五官,为什么一定只用其中一官去感受自然呢,人生中的打击在不经意中。在唐老师的反问下变得如此简单。

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比如他也提出知识可以改变现状。但若我们为人做事都以外界对自己个人的利益价值为标准,整个人类社会将变得自私恐怖,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人类所共有的价值标准,它符合我们整个人类的利益标准,而这就是我所认识的真,也是我认为应该在儿童电影中所展现的真。

二、善

善,即善良、善解人意,对社会、对人类的宽容豁达。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但在马斯洛所提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因而他不可能为所欲为,本我将必然受到自我及超我的约束。在这种压抑下。儿童可以通过电影进行转移升华,可以通过电影进行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欲望。在这种宣泄中,儿童在得到满足的同时释放了紧张情绪,同时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陶冶。作为儿童电影,不同的影片对善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十七岁的单车》的暴力,《死亡诗社》的希冀,《二手狮王》的温情,《我的爸爸是个贼》的惆怅。我认为,儿童电影理应承担起升华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拭去覆盖在善上的尘埃的重责。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天堂的孩子》中。妹妹唯一的鞋子被弄丢后,小阿里和妹妹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决定每天两人轮流穿一双鞋子去上学。小津安二郎导演的《早安》中,两个孩子在让失业的父亲给他们买电视机的要求不能满足时,而坚持不理父母,并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邻里矛盾。这两部影片,一个是善解人意,一个是固执无理,哪种能更好的起到引导作用呢,这答案不言自明。但问题是,我认为,在《天堂的孩子》中,马基迪导演所创作出的小孩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观众。因为很多时候正是我们成人自己自认为小孩不能体谅自己的辛劳,但其实或许小孩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体贴父母,只是这之间无论怎样仍有着某种隔阂。而且影片这样设计,真的让人感到非常的愉悦,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都有很多的烦心事情,然而我们经常会 发现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得上一点忙,每个人似乎都那么没有时间,每个人似乎都那么自立自强,而这个时候,我们居然发现原来小孩也在替我们分忧,我们该会多么幸福呀。如果说现实真的不是这样。而电影不正是要承担起我们精神宣泄的出口吗?就像杨德昌导演在《一一》中所言,如果电影和现实生活一样,那还要看电影干吗?

另外,在《天堂的孩子》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妹妹居然发现同校一个小女孩穿着自己的鞋子,她跟随小女孩,知道她家后。立即叫来哥哥阿里。他们会怎么办?像《十七岁的单车》采用群殴的方式,夺回鞋子?阿里和妹妹再次用善良净化我们。当他们一前一后,理直气壮地来到小女孩家门前时。发现小女孩的家境一贫如洗,而且她爸爸还是盲人,小阿里和妹妹对视一望,一切尽在不言中,清澈的眼睛中所蕴藏的质朴,所饱含的善良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于生活在这种贫困中的孩子们心中仍坚守着人类最美丽的善良。这多少让我们不自觉的去反思王小帅导演在《十七岁的单车》中所进行的纯粹的情绪宣泄,在血淋淋的震惊之余,在心有余悸的恐慌中。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人文关怀。

阿巴斯曾说。伯格曼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光明。正是这一线光明使他的作品真实可信。尽管我们可能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活着不能没有希望。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无论这是不是真理,善良却始终是我们所向往的,也是最能打动隐藏在我们坚硬外表下的柔弱心灵。

三、美

美,即心灵美,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我认为,美,不单纯指形式上的美,外表上的美。而是指向每个事物的内在核心,指向每个人的内在灵魂。心灵的美。可以超脱时间光阴,可以超越国界种族。在电影中。美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方式。引起儿童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等发生深刻变化,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并且。我认为,通过这种美的传递,儿童在观影时,将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和审美愉悦。科林伍德曾提出,艺术就是创造一种虚拟情境。使情感在这种虚拟情境中释放出来,感受娱乐的体验不是为了追求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在艺术欣赏者身上唤起某种情感,并在一种虚拟情境的范围之内释放这种情感。中国儿童电影向来注意教育,通过电影来说教,美其名曰“寓教于乐”,然而,实质却是板起脸在说教,这种方式必然不能得到小观众的喜爱,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我始终认为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渲染,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定会比直接的教导要更好,也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

张艺谋导演曾表示。我们有时候回忆一部电影,永远记住的可能只是几秒钟的一个画面,而这个故事你却有可能完全忘掉了。不知他是否是因为摄影出身才作如此判断,至少,对他的这一席话,我是完全持批评态度的。画面美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更能吸引观众的绝不是空洞无物的竹叶飘飘,红叶飞飞。而是影片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所传递的文化启迪。丹麦导演拉尔斯的《黑暗中的舞者》。采用手提摄影。大幅度的晃动,让观众几乎晕旋,但其中所展现的即使在黑暗的生活中也不放弃自己理想的人生观感动多少观众,好莱坞著名影评人詹姆斯・霍克说《黑暗中的舞者》带给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此片也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及第1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

马克・福斯特导演的《追风筝的孩子》,讲述两个小孩之间的友谊,一个是富家少爷阿米尔,性格懦弱,一个是仆人家小孩哈桑,性情纯朴。小时候,阿米尔为独占父爱,设计将哈桑赶走。但成年后,儿时的所作所为让他始终充满负罪感,他终于回到故乡,并在满目苍夷和被统治的残酷现实中,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赎罪般地努力,在恶势力面前终于战胜内心的怯懦,将已过世的哈桑的儿子带回美国。期间他尤如蝴蝶脱蛹般的美与哈桑小时候的憨厚美永久地感染着我们。

在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导演的《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监克莱门特面对一群让人心灰意冷的问题儿童,采用合唱的方式。利用艺术的美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挖掘出来,甚至还最终成就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而,每一个人是不是更应成为自己的伯乐呢?我认为,导演所传递的思想,永远比一句“每个人都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来得更为震撼。

第4篇

[关键词] 《大太阳》;真善美;文化;价值取向

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电影《大太阳》由杨亚洲执导,是一部以汶川地震后废墟上的人们走出灾难阴影、重建心灵家园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体现了灾区人民坚强、乐观、积极的人性光辉和精神世界。影片以小人物为主角,展示人性中最平凡的美好,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体现了杨亚洲作品一贯追求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真

真,即真实。应该说,真实的生活是各方面的,灾民在灾后重建状态里疲惫而麻木地生活着是真实的,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给汶川带来新生的感恩之情也是真实的。《大太阳》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细腻内敛的表现方式,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展示了灾后人民真实、痛苦、矛盾与挣扎的心灵重生之路,真实地诠释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各种艰难险阻而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细节的真实。《大太阳》的真主要表现在,注重细节上与现实生活的接轨,表现的是人们的真情实感。为了力求电影的真实感,影片从细节着手,全都是实地取景拍摄,连道具都是真的,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书包、学生卡、铅笔盒等,全都来自于废墟下。

影片善于用细节去挖掘和体现人性的光辉。电影以一对选择在“5•12”当天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为开篇,用土法炼钢的手段再现了当日那些身陷灾区、彷徨无助人民的即时反应,慢动作和特写镜头成功地揪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之后的画面非常跳跃地来到两年之后,地震两周年祭现场。猎奇式外地游客与如同行尸走肉般了无生气、挣扎生存的灾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灾后故事中,震后场景更是真实到触目惊心。在真实的废墟上,二用挖土机将河水撒向空中,银杏为了回避心灵创伤的酗酒。断开两半的“人定胜天”巨石,银杏打开儿子生前博客后那些在地震中丧生的孩子们的留言在画面上飞驰,这些画面都具有极为强烈的表现力,把一种很沉痛的信息传递给了观众。而樱桃兜售纪念品和向心理医生索要奥特曼、广场上的相亲大会等细节,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历经劫难的人们勃发的生命力,因而也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情节的真实。《大太阳》中的很多情节,如影片中银杏、樱桃向前来灾区旅游、赈灾的游客出售、地震纪录片光盘等情节,都取材于汶川群众的真实生活。正是由于取材上的真实,流露出来的也是真实的情感,使影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真情”二字,让如今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找不到纯真的都市人从中得到了一种感情的慰藉。

只有真实的才是最感人的,《大太阳》中所闪耀的真的人性光辉,带给我们以震撼和感动。影片后段,舞蹈场面,烟花场面,银杏对领养孩子的老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节,几个游客面对重建后的汶川灾区大发感慨的情节,众司机协力为待产的银杏让路的情节,吊车吊起银杏的车背景升起一轮红红的大太阳的场面,都继承了之前画面的表现力,传递给我们的是坚韧、感恩和希望。

人物的真实。电影艺术只有与人的生活、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叩响出生命的感觉,探寻到生活的意义。作为一部以地震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大太阳》把关注点放在了生活中的“人”身上,用最敏锐平实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最细腻真实的镜头对准寻常人家,讲述平民百姓的冷暖人情。

《大太阳》关注的是汶川人在地震灾后的心灵重建,断壁残垣可以重建,但心灵的破碎却难以修补。银杏在地震之前的创伤是丈夫的外遇,地震之后是儿子的离世,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样巨大的打击之下,想要淡定是很难的。所以,银杏在地震一年之后,仍然要靠酒精的麻醉来度日,酗酒成为银杏每日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旁人见了也是无能为力。《大太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极力展现灾后居民美好的一面,他们的创伤不会这么快弥补起来,这是现实,他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这种伤痛不会很快散去,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心灵伤痛带来的困扰。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汶川人民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从新闻播报上看到他们目前的衣食无忧。影片通过灾后人们心灵重建的真实经历,通过塑造失去孩子的银杏、石大川等一批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关注他们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层面以及精神生活领域的艰难,尤其是每一位震区人民心灵上所遭受的巨大创伤,呈现出人们走过的这样一条真实、痛苦、矛盾与挣扎的重生之路。

《大太阳》把镜头对准汶川的废墟,对准那些古老陈旧的院落,电影里多次用俯瞰的镜头拍老屋的天井,拍摄在里面生活的渺小而脆弱的人,这个意象是作品关怀的情感基座,正是因为渺小,他们的坚忍才愈发令人动容。

二、善

善,即善良、善解人意,对社会、对人类的宽容豁达,是一种和谐美好文化的传播。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惟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但在马斯洛所提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因而他不可能为所欲为,本我将必然受到自我及超我的约束。在这种压抑下,观众可以通过电影进行转移升华,可以通过电影进行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欲望。在这种宣泄中,观众在得到满足的同时释放了紧张情绪,同时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陶冶。

《大太阳》不仅追求真,而且充满着对善的追求,影片在让人们了解到现实残酷和无奈的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看到人生的希望。影片注重宣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歌颂真、善、美,倡导诚信、谅解、宽容,鼓励珍惜亲情、忠于爱情。

灾区人民的心灵重建,是影片的聚焦点。《大太阳》没有太多重视灾难的场面,而是从几个人物在地震后的心理创伤入手,层层递进地撕开黑暗和阴影,用阳光照亮生命的光彩。影片集中关注的是银杏的精神重负,她在地震中失去了18个亲人,儿子石头的遇难更是其心中难以解脱的痛。她以酒麻醉自己,背着满筐无偿送给祭访的客人,并向他们反复倾诉自己及汶川人遭遇的灾祸。石大川本来已经同银杏离婚,但地震之后面对精神抑郁的妻子银杏,他不离不弃,用行动对陷入震后蛹式精神病的银杏进行拯救,他在“胜天”的危房中守护银杏,无论银杏如何怒骂他他都没放弃,他积极配合镇长和镇上的医护人员,积极帮助银杏康复。

患难之际见真情。人之初,性本善。无论这是不是真理,善良却始终是我们所向往的,也是最能打动隐藏在我们坚硬外表下的柔弱心灵。对每个具体的生命过程而言,浅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将心比心,以情动情,是沟通创作者和观众心灵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美

美,即心灵美,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美,不单纯指形式上的美、外表上的美,而是指向每个事物的内在核心,指向每个人的内在灵魂。心灵的美,可以超脱时间光阴,可以超越国界种族。在电影中,美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方式,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等发生深刻变化,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和审美愉悦。

尽管《大太阳》是一部表现地震题材的作品,但影片中始终透露着一种唯美文化。影片用简单的人物关系构建出感人的故事情节,表现唯美的爱情,尤其是让人流泪的亲情,这种亲情大多执著但不疯狂,往往屡经挫折,但在挫折中变得更加坚强,不管现实多么残酷,希望从不泯灭,因而使影片整体看来浪漫感人。原本的废墟在杨亚洲导演的镜头前,呈现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美感。女主角背着的那一筐,总是让人心里装着满满的回味,满满的思量。

汶川地震,可以说是这一代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痛,或多或少,没有多少人可以完全无视。虽然《大太阳》大量的镜头对准了废墟,但是影片没有刻意地去传达“哀、悼、悲”这样的情绪,影片中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在感情上,虽然各自承受着各自的磨难,但是没有一个人屈服,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无论多么巨大的灾难,也磨灭不了我们享受生命的热情,这是一个任何苦难都打不垮的伟大民族,闪耀着人性的恒久魅力。就像片中失去了18个亲人的银杏连同水婆婆说的“是埋在这儿的亲人让我学会了坚强”。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却不能因此丧失了活着的动力,坚强地活下去也是为了更好的祭奠与缅怀。影片中山娃子一面思念着天上的妈妈,一面积极推动着爸爸和樱桃在一起,代表了震后精神重建的全部精华,体现了人间大爱、人性之美。令人称奇的还有推土机的妙用,石大川与二在推土机下和解、喝酒,推土机欢快洒水配合石大川的舞动跳跃;二驾着推土机奔向广场,用铲斗高高举起樱桃和山娃子……很难想象,这个笨重的施工机器竟会传达激昂与美的情愫。而地震两周年,学校废墟上为死难孩子招魂的悲痛场面,更是震撼人心的一幕。在这里,生者对逝者的真实告慰,与主人公银杏腹中胎儿的躁动相呼应,宛如树立起一尊心灵重建、新人诞生的诗意丰碑。

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婴儿在大大的太阳剪影中诞生,预示着曾经陷落的心理冰雪,终于在太阳的光芒中渐渐消融,寓意明确,也非常美好。迎着阳光降生的婴儿,就是一代代繁衍生息、绵绵不尽的希望。希望就像呱呱坠地的婴儿,让人好奇地期待充满幻想;希望就像大太阳,照亮了前方的路,温暖了彼此的心房。

正是由于在内容上和表现手法上追求真善美的回归,《大太阳》才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大太阳》的成功源于其坚守了两点,第一,好的电影必须是要有内容的,是拍电影的人内心深处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即使商业片也是这样;第二,一个国家的电影,只有深深地以本国为基础,才可能真正成其气候,这正如导演杨亚洲所说“《大太阳》是一部拍给人心灵看的电影”,确实如此,影片以真善美的文化价值取向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杰,文卫华.试论杨亚洲影视作品的人生意识[J].电影文学,2011(06).

[2] 张法.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撸J].电影文学,2009(21).

第5篇

关键词: 动画创作;地域文化;三维制作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7-01

近年来,对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源的“文化生态”被普遍关注,本土资源被广泛挖掘,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教学领域上形成了很多地方课程,在动画创作方面,本土资源为动画形象提倡了素材,动画与本土资源相结合,提高其对地域文化的亲和力,加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绍兴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底蕴,名人文化、典故传说、传统行业、民间工艺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动画创作利用的素材。挖掘绍兴文化“宝藏”,将绍兴文化在动画中得到很好的展现,不仅仅是一个本土动漫的方向,也将绍兴旅游大市的辅助推广的一种手段。

一、地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价值

人们在观看一部动画片时,除了能看到新奇的东西外,总是希望能在动画片中寻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这种东西存在于我们生活和我们长期生活中留传下来的传统和记忆中,地域文化是这种“记忆和生活”的最直接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如绍兴原创动画片《少年师爷》中可以欣赏到绍兴许多特色元素,同时也将绍兴的黄酒文化融入其中,使用动画的形式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是一个时尚的表达方式。

二、动画创意中的地域文化

动画创意来源于文化,处在不同文化环境就有不同的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人文特色。绍兴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本身历史沉淀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勾践卧薪尝胆、兰亭序、百草园、秋瑾等故事都有这个城市特有的人文特色。绍兴的地域文化除了独有的人文特色外,还有很多传统的民俗、如乌篷船、梅干菜、乌毡帽等独具地域风情。这些都是地域文化中得瑰宝,也是创作动画剧本的经典素材,在三维技术的表现形式下,定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

三、动画创作中对本土元素的创新

虽然地域文化的宝藏取之不尽,可利用的元素也很多,但是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元素来表达自己创作的故事,对原有的本土元素进行创新,使之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具有时代感,如只将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完全照搬,这样出来的作品会丢失动画独有的艺术表现。

本土文化可以作为动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但不能为了某个元素束缚了整个动画的表现,动画创作不仅要在表现形式上充分吸收并借鉴本土资源,更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动画中去,同时赋予当代的时代气息和现代品味。

四、地域文化在三维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三维动画是动画艺术的一个类型,是集文学创作与视听艺术为一体的极富表现力、感染力、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形式,它的创作以相应的文化为依托的,以地域文化作为动画题材是我们的优势,动画的形象也可以承载本土的元素,传达角色的性格和表达故事情节,可以三维动画借助先进的数字软件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现代设计思维把大众意识形态和审美融入到动画设计中去,从而制作出富有本土气息兼具时代特征的动画片。

(一)在题材内容上吸收绍兴本土的优秀文化

绍兴的人文题材很多,且很多名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动画创作时需要在情节上把握节奏,控制剧情的展开和发展,更多的体现故事本身的内涵,将历史世俗化、通俗化、娱乐化,给予大众感性化的满足,把动画语言变成历史文化的载体,而不是去对经典名人故事进行复制。《少年师爷》就是绍兴特有地域内涵的体现,在以往大家的记忆中、电视荧屏上师爷一般是以捋着胡子、摇着扇子的老者形象出现的。《少年师爷》改变了绍兴师爷的传统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小师爷不仅形象可爱,而且善恶分明、足智多谋。此片中众多的绍式符号构画出了一幅绍兴的“清明上河图”,让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绍兴文化,

(二)本土资源和元素与现代三维软件技术的结合

通过建模、动画、材质、渲染等技术,场景和人物更具真实感。通过对角色动作的设置和三维软件的计算能够生成符合真实运动规律和动力学的效果;三维软件还能模拟真实的摄像机,克服了传统摄像机因天气、环境等因素的约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深和转场来实现传统摄像机所不能实现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符合蒙太奇的规律,加大动画表现的视觉张力,是动画特有的娱乐性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体验。

五、总结

在数字软件发达的今天,在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三维短片时只有积极的从本土中吸取资源,利用本土的素材创造出新的元素,将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动画技术相结合,才能够设计制作出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和具有时代特色的动画片。

第6篇

一中国国家干预理论存在问题分析

西方市民社会发育充分,经过数百年的“法治”,国家权力受到诸多方面因素制约,其法制规范高度发展,政府干预成熟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成熟度,它强调政府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相应的调节和干预。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法素有“管理管理者之法”的称谓。由于产生条件及发展环境的独特性,中国现行的国家干预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中国政府权力干预之必要性。数千年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中国权力本位和官本位的理念,必然给我国诸多制度上打下深深的印记。我国某些管理体制中存在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问题;立法中存在管理性立法较多、民主性立法较少,有利于权力行使的立法较多,制约、防范权力滥用以及规定权力滥用责任的立法较少等问题。

第二,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基础不完备。不可否认,在民主和权利意识淡薄,权力制衡机制尚欠成熟的当下,我国客观存在着权力进入市场,以权谋利,权钱交易,甚至权权交易等现象。既要实现政府行使干预权,又要实现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滥用国家干预权是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

第三,市场规制法律体系不健全,反垄断法严重缺位。反垄断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法体系中居于市场规制法律的核心地位,有“经济宪法”、“市场经济大”之称,是经济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往往担负着保护自由竞争、协调社会整体效益、排除市场缺陷、实现实质公平的职责。反观,我国现有市场规制法律,不仅反垄断法缺位,仅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据权威部门测算,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垄断行业带来的尽然高达2o%。

第四,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20世纪以来诸多西方福利国家带领他们的民众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善社会保障。但随着收入分配体制、住房体制等多项改革,诸多社会问题伴随而来,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失衡,基尼系数不断攀升。2010年5月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撰文指出,改革开放初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28,2007年上升为0.48,近两年中国该系数已上升至0.5以上。而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危险值为0.4,即如果该国基尼系数高于0.4,则该国社会就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二中国国家干预理论问题的出路

西方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形成很多政府对经济成功实施干预经验和案例,对我们如何履行好国家经济职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干预体系具备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

—是以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基础为极限。我们讨论的国家干预主要指政府代表国家运用行政管理、经济杠杆等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的调节和干预,培育或扶植有利于各类市场要素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发展。其中,市场经济主要包括:市场发挥基础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国家宏观调控功能正常发挥,即市场、企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承担各自合理的主体作用。而市场与政府两者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往往微妙地表现为彼此博弈的状态。如果仅仅将市场经济的发展看作削弱政府干预,或者以政府干预取代经济规律调解,都会造成对市场经济的曲解,引发市场机制的混乱甚至造成政府极权干预。这客观要求政府干预必须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必须承认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将市场机制的运行边界作为自己行为的最大限度和范围,必须以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基础为极限,不能盲目地用国家干预去代替市场的作用。

二是以环境变化为行动的风向标。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必须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适应性变化”。美国经济为什么能成功发展,日本经济为什么能成功赶超,因为他们的政府成功实现了“适应l生变化”。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教条或极权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了,政府不能摆高姿态,得放下身段,深入研究市场,以环境变化为自己的行动风向标,塑造自己灵活、机动的形象,强化自己的监督、服务职能。

第7篇

当前,中国的会计行业正在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为此国内根据一系列的会计原则制定了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总的来说,这些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会计行业具体的操作行为,但是仍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不同国家间的会计体系仍然存在较大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因素。在综合阐述了会计款净变化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非文化会计环境对会计价值的影响,以期能够从应用层面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会计环境的改变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会计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过去,会计环境多指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对会计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会计的思想理论和制度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在整体社会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会计环境也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改变。从构成要素上看,会计环境可分为两种,即内部和外部环境。就前者而言,它指的是会计工作者的不同方面,而后者的指的是对会计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各种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因素对会计价值的影响最大。事实上,税收制度以及经济体制都会对会计价值产生一定影响。不仅如此,法律因素同样也会对会计价值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来说,政府多会从法律的层面出发,针对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会计准则,以此规范会计行为,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而非文化会计环境指的就是除文化环境以外的各种环境,如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等。

二、 非文化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价值产生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因素

1.经济体制产生的影响。当前,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极其激烈。在此情形下,企业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提升自身整体的实力水平,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而在企业常规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实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的目标。

2.融资系统能够对会计价值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融资系统是影响会计价值的重要因素,它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股权和债权融资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股权融资系统下的融资渠道十分多元化且金融组织数量众多。在这其中投资比重较大的是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这两类投资主体可以按照自身实际的投资需求随时购买并修改债券的数量。而债权系统的主要投资主体则为政府和银行,这类投资主体无法按照自己的投资意愿随便变更持股数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投资主体上看,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系统存在较大不同。不仅如此,这两种融资系统的财务报告也存在较大不同。就前者而言,其财务报告的使用主体为外部股东。实践证明,必须严格把握会计信息的公开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才能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客观、精准地预测,才能够确保会计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这种融资系统下,财务报告体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公开性较强,透明程度较高。相反,因为债权融资体系下使用财务报告的主体是政府和银行,因此法律的控制程度一般较高,对会计的统一性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鉴于这两种金融系统在以上两方面存在的差异,会计价值的发展也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因素

从本质上看,会计价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政治目标与观点。世界上不管是哪种体制的国家都会借助会计价值使相关的政治需求得到满足。总的来说,政治环境对会计价值的发展影响较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价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受利益所趋,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已经进入到白炽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会计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必将提高,其评价过程必将更加独立。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鉴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存在一定差别,所以其具体呈现出来的会计价值取向也就存在较大不同。

(三)法律环境因素

从历史上看,经济和会计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资源的配置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体制决定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经济资源得到了科学分配,推动了以科学分配为目标的会计体系的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不再单纯地通过政府发号的“施令”获得相关经济信息,价格也成为他们判断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切的信息接受者都是平等的。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价值还受到了相关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会计价值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和原则,详细规定了具体的会计行为和操作规范,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8篇

【关键词】儒家 实践伦理 高职生

文化价值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21-02

文化价值观是指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说得通俗一点,即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好的,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不好的。价值观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同时价值观在一定情况下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也不例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其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伦理,在实践中强调仁者爱人、正直勇为、恭谨谦让、智圆行方、忠诚守信,以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人伦关系。站在的立场批判地审视儒家的实践伦理思想,用其积极部分指导高职生更好地构建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的核心,一个人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应该怎样以“仁”的思想为指导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呢?“仁者爱人”是一条非常辩证的为人处世方法论原则。“仁者爱人”出自孟子《仁者爱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善良的人。仁者爱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要首先成为一个仁者,为此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塑造理想的人格,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懂得自觉地去尊敬、关爱别人,这是前提条件;二是怎么样去尊敬、关爱别人的问题,一个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未必就会具有尊敬、关爱他人和社会之心,一个希望去关爱别人的人未必就知道如何践行。因此,只有尊敬、关爱别人的条件、态度、路径等要素都具备了,才可以真正做到仁者爱人。

高职生在构建文化价值观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因为一个人的文化价值判断、取向正确与否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正确。虽然文化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属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种宣扬“文化无国界”、“文化与政治脱钩”的观点是有害的,其主要目的是诋毁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让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占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头脑,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文化附庸。其次,必须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努力培育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不把自己所学所养运用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中去,那么即使文化水平、文化修养再高也是无用的。

二、正直勇为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如正义、道义、见义勇为等。孟子对于“义”的阐述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具体实际中践行“义”必须提倡正直勇为的精神。正直就是公正刚直,不偏斜,不弯曲,出自《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正直体现出儒家为人处世的方法论思想和道德标准,即中庸之道。中庸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勇为则体现出儒家实践伦理思想里面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为人在世不是一味地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应该勇敢地融入国家、社会、集体的大熔炉中接受锻炼,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正直勇为的实践伦理精神启示,高职生在构建自身文化价值观时,必须采取中庸的态度来建构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和取向。文化的价值或优劣势不能用一种态度或标准来衡量,否则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而陷入先入为主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淖。比如我们就很难从主观上去判断中西、古今文化到底谁是最好的。每种文化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融贯中西、古今文化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另外,高职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应仅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而是应该运用自己的所学积极投身于社会当中,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一次次困难、挑战,找到合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三、恭谨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