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件设计论文

课件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件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件设计论文

第1篇

1.1课堂生动化

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以往无法表述或演示的内容,通过具有生动的画面、立体式的视觉信息以及伴有声音的图像内容等得到了有效的呈现。其打破了传统空间上的局限,使教师的讲述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简化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部分较为繁琐的过程。

1.2质量最优化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最大化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教师在较为短暂的时间里可以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激发,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接受。

1.3知识复制化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重复教学(学习)的功能,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自行点播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学习包放在网络上让学生课下观看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从而有效地进行对知识的温习、复习以及重难点巩固。

2高中政治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运用

2.1立足于教学内容的熟知

教师要进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其前提必须要对所教内容充分了解与掌握,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我们所设计出的课件才能是有效的。作为政治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脱离或者偏离这一前提,所设计的课件必然会成为分散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精力的导火索。

2.2立足于学生的充分分析

教学的实质是服务学生,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实现这样实质问题必然要在充分分析好学生的前提下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推进政治课程的开发,建立富有特色的多元化课程。分析学生,必然要知晓他们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现状等诸多问题,所以教学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同时,教师也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了解与分析。

2.3立足于技术的熟练掌握

多媒体软件的设计除了上述条件之外,更大程度上还要立足于软件技术的掌握。换句话讲,如果要设计出一个具有较强效果的课件,对所应用的软件熟悉程度是有很高要求的。计算机水平不同的教师设计出的课件教学效果是不同的,所以,掌握一种或几种课件设计软件是当今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2.4立足于教学资源的积累

如果试图设计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课件,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仅仅靠教学用书或者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远远不够。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自行研究的过程中所积累下的一些资源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资源有重点、有计划地加以积累,从而在实际需要时对其最大化的使用,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2.5立足于教学实际的需要

鉴于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认识的偏差,笔者建议我们的教师应该注重课件设计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不能被多媒体课件所支配。课件仅仅是辅助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或者手段。我们也会常常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占用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一节课中,教师自说自讲,学生在看戏,最后形成了课堂无亮点、重点不突出、目标无实现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件设计上过于追求完美,尤其是在显示效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在实践中其所发挥的促进教学的作用却很小,因此,类似这样的课件就属于无效之作。

3结语

第2篇

为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职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0个远郊区(县)39个乡镇共选聘村级全科农技员1 039名,围绕村级主导产业开展全科医生式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使科技资源与生产初步实现有效对接。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1)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主体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1]。2)政府与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借助此平台,将科技资源输送到北京现代农业建设中。3)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才下基层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至今,累计聘任推广教授(研究员)20人,推广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5项。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考核,积极引导评价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校)合作等服务项目,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技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瓶颈和农民需求难题,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成果扩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支产业创新团队;大兴、密云、房山、延庆4个区(县)创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与大兴已连续实施了3期共29个项目的院区合作创新模式。坚持城乡资源互动,强化农村民生科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北京市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实施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村村通光纤网络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目标初步实现,数字影院、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达到全覆盖[2]。科技支撑绿色北京建设实施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工程项目,打造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绿化美化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了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促进了绿色北京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123个、生态村达1 204个;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43个,评出北京最美乡村53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县。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市、区(县)级组织比较健全,各区(县)都相继成立农业局,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但区(县)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问题;虽然各个乡镇政府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但存在多头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不清、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缺位,技术入户(村、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1)乡镇级服务机构存在编制—岗位—人员脱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以动物防疫员为例,中专以上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1%和92.7%的动物防疫员没有系统学习兽医专业知识或缺少兽医工作经验。2)技术服务方式单一、单调等,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推广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工具利用率不高。3)服务领域还比较窄,重点放在产中环节,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比较缺乏[3]。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在乡镇层面,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处于明显劣势。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广经费挪用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迫使基层推广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创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但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技术推广和基本建设项目也主要由县级机构承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用房不足。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或变动,部分乡镇的机构资产流失严重,不少办公地点房屋年久失修,业务用房匮乏;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工作缺少固定培训场所(地),办公条件普遍较差。第二,仪器设备匮乏。据统计,具有简易仪器设备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平均不足10%,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培训专用设备的不足20%。第三,固定的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少,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尽管北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部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发挥有效作用[4];信息缺乏统一管理,难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多数组织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产后服务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合作社等组织少。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成长阶段,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也不强,企业+协会+农户生产组织模式还存在筹资困难、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高素质的农村人才缺乏虽然实用人才开发增长速度较快,但年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缺乏带头人和领头雁。北京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又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正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困境,目前的人才开发政策还不能全面实现广为吸引人才的目的。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阵,造成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对农业科研单位考核偏重学术价值而轻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等新兴产业技术需求还未完全得到满足。农业科研院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科技服务难下沉、难维持。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视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3篇

虽然当前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网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其资料和文件的传输信息化程度还不够,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强力的系统和技术支撑,即便一些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但没能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完善,也会降低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

二、促进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的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

企业管理者及档案人员要转变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建设和创新发展纳入企业的工作重点内,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要加大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各级领导要发挥引导作用,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来技术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设备,建立科学化、创新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吸收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感。

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化和创新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企业在构建档案管理相关制度时,要遵循《档案管理整理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符合国家的制度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服务要求,通过与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召开会议研讨,进行全面的讨论后,起草初步的档案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好的档案管理制度采用试行的方式,在某部门先试用,发现不足即可进行针对性的更改,以确保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创新化。

3.电子化发展,重视电子文件管理

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普及发展,促进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方式向电子化模式转变,即由传统的可视记录识别转换为机器识别代码型发展,机器识别代码型即所谓的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文件材料相比,电子档案管理下的电子文件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修改形成后,即可贮存到办公的信息数据中,技术人员和档案人员即可实现信息的共享,弱化了档案和文件的界限。同时,在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凭借其快捷、精确的特点正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巨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手段和辅助工具设计的电子图纸,不仅易于存储和查询,还更加形象具体。此外,传统的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和人事档案等分类被取代,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流程和管理模块的设置和发展。利用电子文件管理,能将分散在各个管理系统中的档案信息通过利用计算机规定的指令来随机调整和设置分类方案。因此,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工作,必须加强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创新化发展。

三、结语

第4篇

1.1课堂纪律差当前,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上课的严肃性的重视程度显著不足,总体而言,课堂纪律较差。无故旷课,上课迟到、打盹睡觉、玩手机,甚至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聊天。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学生有迟到的现象,超过80%的学生有上课玩手机的行为。

1.2课堂师生互动气氛低迷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建和谐、平等课堂环境的良好措施。但是,由于课堂纪律差,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根本不知道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不会回答,或者不知从何答起。即使是在听课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也很少。在调查中,关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有75%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有17.4%学生选择了“不会”,分别有3.8%的学生选择了“会,但不敢”或“怕说错了丢面子”。在这些选项中“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与“会,但不敢”、“怕说错了丢面子”是有关联的,正因为是“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所以才“怕说错了丢面子”或“即使会也不敢说”,显示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于困难有逃避的倾向。也正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使课堂互动气氛低迷。

1.3课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上自习”选项比例为0,除20.8%的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外,大部分学生在上网、在宿舍玩或进行其他与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对于上自习而言,必须学校进行统一规定,如果没有统一规定,则经常主动上自习的学生仅占13.2%,而从不主动上自习的则占18.9%。对于课下作业,真正能独立完成的不足40%,多数学生有抄袭作业的行为。通过调查资料分析,总体而言,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4考风考纪比较差考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风不正,就不会有良好的学风。在“你考试作弊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从不”的占26.4%,选择“偶尔”的占64.2%,选择“经常”、“总是”的合计占9.4%。调查数据显示,考试中从不作弊的学生不足30%,有超过70%的学生都曾在考试中作弊,甚至有近10%的学生经常或总是作弊。由此可见,考风考纪比较差。

2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学生方面

2.1.1学生缺乏理想追求古人云:“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中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目标很明确,因此,无论多紧张,多辛苦,都能承受。一旦从中学阶段紧张的气氛中解脱出来,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少必要的约束和调控能力,“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了丧失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表5显示,仅有不足3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有近7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或获得文凭,甚至还有5.6%学生不知道自己上学的目的,很茫然。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尽管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但功利性很强。“志不强者智不达”,这是出现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

2.1.2中学阶段教学模式的后遗症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畸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某些学生(主要是所谓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不仅没有到达开发心智,提高素质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被动地听教师在课堂上讲,就是“做题”,就是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概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其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和消极的状态,很多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能力。

2.2学校方面

2.2.1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由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变的不到位,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教学中理论性、叙述性的内容还是偏多。面对高校扩招后的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差,这些理论性、叙述性的内容,便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简单,或者是传统的板书加满堂灌,或者是PPt加简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规章制度执行不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换,高校连年扩招,不仅使学生的素质差异加大,而且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整体水平也在下降。虽然各个院校在日常管理中包括考试纪律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但是,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各门课程的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面对大量不及格学生存在的现实,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着想,从学生和家庭的基本利益着想,不得不使某些教师,甚至学校在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时打了折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迁就了学生,从而助长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风气。

2.3社会方面

2.3.1社会负面影响大学是开放的,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以及不良风气都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了高校。例如:经济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物欲增强,物欲的驱使下,行贿受贿、钱权交易、等现象层出不穷,种种不劳而获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在社会上滋生出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等不良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反映到大学生学风上就是穿名牌服装,用名牌手机;竞选学生干部要送礼,获得奖助学金要请客,沉迷于电脑游戏、电影和贴吧等,恋爱的现象增多,特别是一些情侣在课堂上、自习课上旁若无人的拥抱亲热,严重干扰了教室中的氛围,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此外,圈子文化、江湖义气,也导致了班级的组织纪律不强。

2.3.2家庭的影响家庭溺爱阻碍了学生自立能力发展。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无原则地娇惯和溺爱,逐渐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的性格,特别是随着经济条件的相对改善,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使的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与压力,因此,使学生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

3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教育部以教技〔2011〕1号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其次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中要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全员参与,教、学、管三管齐下。

3.1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学风的构成要素而言学习目标和动机是构成学风的基本要素,从产生不良学风的原因来看,学生缺乏理想追求是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人生观是很重要的思想观念。人生观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的问题,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就有了一份责任感,就能使其认识到其不仅肩负着自己未来的责任,同样也肩负着未来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也关系到社会,更关系到家庭。其良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期望,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没有的目标,不可能没有追求。这样他们就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是为谁而学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李仲麟教授总结强调“兴趣与学习相吻合,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是感兴趣,才学习,是值得深思的。”“学了基于兴趣,也基于责任。有了学习的责任感,形成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好坏、对错的总体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受制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现。党的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的价值准则。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就可以去除学风方面的不良行为。

3.2加强敬畏感教育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这里应是因“敬”而生“畏”。在家庭中,敬父母,敬亲人;在社会上,敬长辈,敬同事,敬朋友;在学校,敬师长,敬同学。正因为敬重他们,因此而惧怕他们,怕他们不高兴,怕他们生气。道德教育领域里的敬畏意识多源于宗教,而现在所说的敬畏意识则来源于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日常规则、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因为,一旦突破了这些底线,就会受到惩罚。当然,敬畏意识还取决于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对于没有是非观、无法无天、谁也不怕的人来说,也就谈不上敬畏意识或敬畏感。由此可见,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敬畏感源于自己的思想意识。“敬畏”可以励志。因为尊敬,就有了一份责任,因而会积极进取,摒弃懈怠,激发拼搏,催生作为。“敬畏”可以自律。对于各种规则、规矩、组织纪律、规章制度心存敬畏,就会使行为受到约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胡作非为。“敬畏”反映到学习和工作中就是敬业。敬畏意识的培养归根到底是秩序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各自的秩序、各自的规律,任何违背这些规律或秩序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无规矩不成方圆,学习也是一样,学校制定的规则、纪律、规章制度并不少,必须加强学生对于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的学习。

3.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风的构成要素来看,学习态度是构成学风的关键要素,而学习态度则取决于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搞清楚为谁而学。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责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有了目标、有了责任,就有了奔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学改革。教师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与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不断加强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以及“做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鲁迅在《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中写到:“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在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渗透到高等学校的情况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地位被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形势下,能够使学生树立抵制不良风气的观念,认识到这不是社会的本质和主流,而只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面现象。使他们认识到知识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是个人良好发展的基础。

3.5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学风的构成要素而言,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是专业学习的开始,也是独立思维的开始。然而,习惯了多年应试教育的大学新生未必能意识到这些,他们依然习惯性地采用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做题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和僵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要求。为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适应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教育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学习的目标,弱化学习的功利性思想。

3.6加大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校规校纪是社会价值观念和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学校赖以正常运转的基本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一经确定就应保持相对稳定,并应坚定执行。特别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呈现下滑趋势的情况下严格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尤为重要。例如,加强请假审批权制度的管理,加强课堂考勤制度的落实管理,特别是加强考场纪律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等。这些制度执行力度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压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课堂纪律和考试风气的改善。

4结语

第5篇

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技术、艺术、人文与社会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相应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也应由社会构成、艺术构成和技术构成3方面组成,其中社会构成是基础,艺术构成是特色,技术构成是核心。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于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界定,遵循课程群建设的相关性、独立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并兼顾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3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将核心课程群划分为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产品人因设计课程群、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和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群等4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产品成型条件和规律,运用设计思维和创意方法进行产品造型的能力。从对人造物造型美的认识到产品造型的自由塑造,学生的学习过程需经过认识到模仿到创新的多个阶段。“形态设计基础”、“产品形态设计基础”和“产品造型设计”等3门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形态塑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产品人因设计课程群是工业设计核心课程群中的核心,主要培养学生生活方式的创造能力。具体的设计过程是以设计心理学为体验设计的依据,通过对人的身、心、精神以及生活形态的调查、分析或测量,以产品为载体来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的材料使用和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工程设计与产品设计环节之间的衔接过程,通过将不同的制造技术与材料特性整合进产品设计中,设计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否则只能算是构想。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内容涉及到材料、机械、电气以及制造等知识。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是以上3个课程群知识的综合运用环节,其中“产品设计Ⅰ”也就是“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Ⅱ”是“产品人因设计”。该课程群以具体类别的产品设计为对象,“产品设计Ⅰ”和“产品设计Ⅱ”均以学生能经常接触到的生活类产品为设计对象,便于设计调查和用户研究的深入开展。“产品设计与开发Ⅰ”和“产品设计与开发Ⅱ”以太原科技大学侧重的专业特色产品为对象,包括文化产品和重型机械产品,注重创意或创新思维的提升,同时注重产品功能和结构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策略应以群内某门中心课程为基础,以课程间内容整合为重点,理清课程间逻辑关系,划清课程的知识界限,删除课程间重复内容,构建起课程间的系统性。依此原则,针对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优化提出以下几点教改思路:

1.提升“设计思维”课程的重要性,更新其知识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所有设计基础和综合设计类课程

设计思维过程是工业设计实践中最有价值的环节,工业设计问题解决过程实际就是设计思维过程,因此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工业时代后信息时代的社会变化,工业设计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其中设计思维作为工业设计知识的核心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且其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很难显性表达。因此,“设计思维”课程的内容更新非常值得重视。为了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设计思维课程必须贯穿到所有设计基础和综合设计类课程,使得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2.深化“形态设计基础”的内容提炼

在基础形态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工业产品形态设计基础的课时量和教学深度,将工业产品形态设计基础内容作为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的中心课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相比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造型基础比较薄弱,要想短时间内提升到自由造型能力不太现实,再者工业设计造型有其自身规律,即形体具有工业加工特点。可以说,工业设计造型可以相对脱离纯视觉艺术造型母体,具有其自身的成型条件和造型规律,因此从形体成型的理性层面进行“形态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提炼很有必要。

3.加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与能力以及用户参与式设计思想与能力

IDEO(美国著名工业设计公司)为优秀的设计重新作了定义———优秀的设计创造的是美妙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IDEO通过大量设计实践所探索出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形式正改变着企业创新的方法,高校应紧跟国际设计前沿,传授前沿知识。重点对产品人因设计课程群引入行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先进的简单有趣的设计方法、轻松自然的用户研究实践形式等等。

4.加强手动建模思考能力,推进设计思维的设计实践方式

设计过程中通过手来思考是设计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草模来推动想法是其重要一环。笔者主张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设计实践环节都应该加强草模制作过程,以此来反复推敲设计想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手动建模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平面形式的剪贴、拼接等,还包括三维形式的快速原型,将其运用到以上4类核心课程群每门课程中,能起到充分刺激创意创新思维的作用。在课程群知识的归属方面,可以将其列为课内实践环节,而且是辅质的作业手段,将不会影响到知识界限的划分问题。

三、结语

第6篇

2)艺术审美方面不敏感,需要加强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在方案的构思过程中,对设计元素的分析、提炼过程中存在认识不到位,对整体空间的感知存在误区,方案制作阶段表现能力不强,方案的实施阶段等方面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无从下手,对基本设计概念的认识不够,对颜色使用、搭配的混乱、不同风格的元素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方案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不够,同时在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甚至需要“手把手”的辅导。归根到底是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还需要加强。艺术思维的培养、艺术修养的提高,仅仅通过某一门课程是无法解决的,应当构建课(程)里课(程)外的多种学习方式,例如通过增加美术类基础课程、专业欣赏方面的选修课,一方面强化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通过不断地熏陶,增加专业的认同感,建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进而主动探索学习。

3)根据学情特点,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达到“以小博大”。

a.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生源数的持续减少,特别是注册入学制度的推行,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呈下降趋势。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习惯较差,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够,对新兴事物缺乏求知欲;不仅如此,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课堂中“低头族”越来越多,课堂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教学节奏,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尝试通过体量不大的案例,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来实施,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成功体验以达成教学目标;

b.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任务,将企业的真实案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真实的案例具有真实的环境,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和真实的体验,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好处,限制条件,不利于集体教学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因此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有针对性地将真题进行修改,扬长避短,甚至去除部分限制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c.拓展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建立工作任务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每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任务,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变讲授型课堂为讨论型课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将阶段教学目标作为剧本,教师导演、学生演出;鼓励学生多发言,通过设计方案PPT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表述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分析存在的不足。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讨论的方式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成员的相互激励作用,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做出评价。走出课堂,利用多种方式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对美的认识和体会。

第7篇

港口国际客运站的空间流线较为复杂,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形成认知。客运站的使用者大多不经常出行,对客运站空间也不是很熟悉。行进路线指示系统不明确,很容易以旅客迷失方向,会干扰行进空间的秩序,造成拥挤。这种混乱会导致旅客产生恐惧感、焦急感等多方面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感受的调整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

2候船厅空间设计的创新与思考

我国候船大厅空间应呈现综合化、立体化、复合化的总体特征。简化的大空间灵活分割,将辅助服务空间与交通空间相互融合,以打破原有的块状分割、单一封闭的空间模式,趋于灵活性、开放性。[2]港口国际客运站的候船大厅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倾向于满足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了解出发旅客与到达旅客的心理来指导设计,通过建筑设计来改造空间,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2.1简化空间形态、注重空间开放

2.1.1设计弹性等候空间

港口客运站的旅客流量呈季度性不均衡态势,高峰期与低谷期的流量差值较大,在设计中,应采取弹性等候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座椅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旅客平时的单位面积指标,还要考虑在高峰时期的调整面积指标,以增加座椅,在满足旅客安全出行的同时,加强旅客候船的舒适度。设计可借鉴大型体育空间座椅设计。其具体方法为,平时候船厅内的交通空间可适当加宽,座椅分组布置,提高空间舒适度,使旅客心理舒适感增高;高峰时期,可适量减少分组数量,减少通道面积,以每个座椅区的数量增加,提供弹性的等候空间,虽降低了舒适度,但可以满足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使旅客没有焦虑感及恐惧感,给旅客最低限度的个人领域。

2.1.2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港口客运站的候船大厅一般均朝向码头、临海临江,隔海相望便能体会到异国风情,有较好的景观节点,这是与一般交通枢纽候船大厅的区别。在候船大厅设计中,均因考虑建筑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及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候船厅内。人类本能的心理是倾向大自然,开阔的空间、舒适的温度、良好的自然通风都是健康心理最基本的保障。如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南低北高的形态不仅减少了前排对后排视线的遮挡.而且产生让人愉悦的亲水氛围,在建筑形态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观江效应[3]。在设计中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并考虑设置定量的通风口,内外空间彼此渗透交融,为旅客创造亲境的小平台,除此之外可以增加咖啡茶座给顾客休息,可以提供局部的交流空间,均可转移旅客的注意力,缓解旅客等候的焦急情绪。

2.2等候空间复合化布置

现有的候船大厅不仅具有等候单一功能,还应具有商业、餐饮、观景等辅助功能,等候空间多元化、复合化已成为趋势。候船空间的组成,除等候坐席外,还备有商业、餐饮、银行、休闲娱乐等辅助服务设施,并应为吸烟的旅客提供的吸烟空间。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空间,协调的融为一体,是候船大厅设计的一个难点。以下几点可以作为简单的借鉴:

2.2.1围绕旅客路径进行功能布局

在辅助空间的设计处理中,应采用围绕旅客路径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人在行进的过程中,对单调重复的背景会使旅客产生困倦分散注意力,造成导向性缺失,正如长期行驶在高速公路的司机。为此我们需要在旅客的行进路径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在商业空间处理方面,较大的等候空间中,沿旅客行进的主通道布置模块化的商业空间,会创造亲切便捷的商业氛围,不仅对等候空间进行了划分,还改善等候环境的单一背景。

2.2.2增加可变性辅助服务空间

候船厅的可变辅助服务空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商业空间和餐饮空间。商业空间,均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开放布局。对于候车厅内的商业空间,应采取灵活开放的形式布置,广厅式的设计策略,不应形成封闭的、死板的商业空间形态。客运高峰时期,候船的人数剧增时,可提高弹性的等候空间。餐饮空间,没有商业空间那么灵活,因为需要考虑加工、加热及食物的制作工序。作为候船大厅的辅助服务部分的餐饮也可分为两个部分:需要进行复杂加工、具有一定规模的餐饮可独立于候船厅外另行设置,并临近候船厅出入口处或候船厅通道附近。对于那些仅需要简单制作或加热的餐饮,对候船环境没有不良影响,应尽量和候船大厅空间复合布置。

2.3设立清晰的标志系统

标志系统是港口国际客运站中的固定设施,如指示牌、紧急安全出口等。标志系统不仅在出现紧急状况时,起到安全疏散的作用,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标识可以提供导向性,这种导向性能提供给旅客一种安全感,因此标志系统的布置在设计中尤为重要。候船大厅空间应有良好的导向性,在候船大厅设计中,建立多元化的引导系统,增加旅客空间方位感和易识别性是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2.3.1利用色彩变化提高辨识性

候船大厅的空间色彩分为两大类:形象色和功能色。形象色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法,服从于整体空间的艺术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港口国际客运站的当地特色和人文内涵。包括大面积的背景色,重点局部空间的主题色,附属设施饰品的颜色,能衬托限定或提升整体空间的效果。功能色直接服务于不同功能的需求,包括标志导向色、线路色和其他设施用色等几大方面。这些色彩以易于旅客发现和识别为原则,加快人流疏导,减少乘客滞留。固定设施的用色有许多在国际上形成了通用的运用规则,如消防系统、盲道等。

2.3.2利用图形标识,增强可读性

主要以文字、图形、记号、符号、形态等构成的视觉图像。人类对图像、图形和符号的识别性大于文字识别性。标识系统通过对实用性和效力性的研究,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景观的空间,满足人们在环境中行为和心理需求。客运站的标识系统不局限于文字标识,图形标识更为简洁、直接,如方向箭头,安全警示等。

3结语

第8篇

1.1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分支,一番方面是管理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科技活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是科技活动用于管理理论新的概括与总结。换言之,以管理理论来指导科技活动,以科技活动来丰富和发展管理理论,并同时推动科技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一些学者还从外延和层次上对科技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他们将科技管理分为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例如“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整体管理,包括制定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确定科研体制和布局,制定长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般称之为宏观管理。对科研单位的具体管理,一般称之为微观管理”,“科技管理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总称”,“科技管理,即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管辖、控制与治理,是科技活动过程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统称。”科技管理主要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预测,根据科技发展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并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预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其影响所做出的判断和预见;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它们是科技规划与计划制定的导向标,是对科技资源进行宏观配置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制度保证;科技规划与计划;科技体制,它是指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科技项目管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统计;科技评估,它是对科技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和估计。

1.2科技管理信息化

进行信息化建设是科技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信息化的产出有很多其直接产出有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监管力度、全过程管理、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高领导决策的数字化水平,间接产出则包括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科技信息化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受影响的其他工作、重复投入这四种投入。不管是作为科研项目还是财政拨款,科技行政部门都必须为信息化支出资金。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差别很大,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不同,其投入也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最大的不是直接资金,而是时间的投入。与其它成本相比,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占用的是各级领导和各种专家的时间,这就使得时间成本特别高。例如如一个科技厅的信息化会涉及到科技厅的政府公务人员50~100人,涉及到相关评审评估专家等100~300人,其中这些投入包括调研时间、方案制作时间、选择信息化提供商的时间、信息化过程管理协调沟通时间、使用学习时间等,从开始调研到信息化成功一般会用1年到3年时间。由此科技这个投入是十分巨大的。

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虽然在进行信息化时所需要的投入十分的巨大,但同时其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主要体现在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科技管理能力的创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科技管理战略思维的一种体现,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使得科技管理更加的富有预见性、实时性和公正性,并能够对各种科研活动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科研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部仅仅是对促进科技管理战略思想创新、目标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同时它还能够推动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创新。在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科技管理队伍必须在观念、能力和素质上与其进行匹配,正因为如此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对领导层、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例如预测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创新、执行能力创新等。

3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仅仅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多级管理这里指的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立体管理则是指的在上下级单位自己立项的科技项目都通过科技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后,再把不同的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连接,从而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间进行受控的、无缝、安全的交互。而本文则主要从信息化步骤确定原则和分步实施建议这两面来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问题进行讨论。

3.1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

对于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可以从以下三个反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化方式、信息化层次、信息化使用人员。从信息化的实现方式来看,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的利用原有的基础,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系统,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方式。从信息化的层次来看信息化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是:先操作层信息化、再管理层信息化、最后再决策层信息化。操作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并积累各种有效的数据;管理层信息化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并积累各种数据;决策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是使得业务实现智能化,在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从信息化使用人员来看,应该先内部信息化、再外延信息化。

3.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

根据上述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原则,可以将科技信息化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一步是为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从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科技计划编制,到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执行情况管理、验收管理、后评估管理等等的信息化。特别是现在,以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让一套软件对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从而摆脱以前的那种一个科技计划采用一套专门软件的高成本时代。第二步是将其他的科技业务进行信息化。在该步骤的实现过程中是让其他的科技管理职能实现信息化,这其中包括了成果鉴定、成果奖励、成果奖励、成果转化、成果推广、专利管理、高新企业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管理、工程中心管理、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管理等等。第三步是将专家管理以及专家评审过程实现信息化,从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择专家进行网上评审,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步却很难一步到位。专家管理的信息化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专家评审历史记录管理、专家信用管理、专家资质管理等等。而评审管理系统需要满足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但是必须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还必须保证评审改革的可控、可靠、可信。第四步是实现决策支持信息化。实现决策支持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很多软件都必须要实现的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商业智能软件,对与领导决策有关的要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形式多样的图表进行展示,从而使领导决策具备量化的数据和具体的图表作为参考,实现科学决策。第五步是实现上下级协同的信息化。这一步是从多级管理向立体管理过渡的十分重要的一步。这分两个方面:一是在自身信息化时注意到上下级协同工作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功能、预留相关接口;二是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使上下级的业务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