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国会计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 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指借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来分析、预测、控制和决策会计信息的一个过程,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精、广度。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时间比较晚,由于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先进事物兴起和飞速发展的影响,直击传统商务模式,再加上财务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会计软件自身缺陷重重、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国际化考虑以及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遇到困难等诸多问题,建立和健全与现展需求相适应的财务系统迫在眉睫。
一、会计软件自身缺陷重重
首先,会计软件的安全型和保密性有待质疑。众所周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财务数据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立足与长远发展,可是对数据保密问题加以着重研究的软件系统少之又少,而将其重心全部放在适应财务制度和健全会计功能上;其次,会计软件的通用性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缺陷屡见不鲜,而且难以解决,譬如系统初始工作量过重,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增加功能等等;最后,会计软件开发人员对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
二、会计软件开发缺乏国际化考虑
现如今,我国对外贸易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趋于频繁,在发展过程中,更是要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政策。我国刚刚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由于经历和经验尚浅,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和世界贸易组织有所不同,而出于大局的考虑和为了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唯有引进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与政策,方能和国际接轨。
三、网络环境下,软件系统内部控制出现问题
由于受到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出现了新的特征,这对会计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可以有效推动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向前的发展,又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障碍。首先,不能及时规避非法侵扰。网络是一个开发的虚拟空间,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信息都能被访问和搜寻(物理上连接断开除外)。所以,这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很容易遭受黑客或者病毒的袭击,还有非法访问等,一旦发生这种攻击,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其次,电子商务带来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上交易越来越常见,企业全部原有凭证都将变成数字格式的时代也即将来临,这无形中使得企业对网上公正机构的依赖度有所加强,而成熟的技术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尚未出现,这必将给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四、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第一,重视会计软件的开发,强化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软件的开发要以管理型、决策型软件方向为目标,开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软件,只有这样方可与时俱进,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个性化需求。此外还得对会计软件重新定义,既要考虑国内会计体系,还得重视现行会计体系发展趋势,重视会计理论对会计软件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开放,确保会计软件的国际化水平。在强化审计这一方面要严格打击计算机不良行为,避免重蹈先电算化会计再电算化审计的历史覆辙,确保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同时进行;第二,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在网络大环境下,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将其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譬如网上黑客攻击、病毒侵袭或者人为的非法访问。因而,为了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譬如网络防毒、信息加密、防火墙技术以及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等等,以期促进网络会计信息自身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第三,不断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注重会计信息与数据的保密工作和计算机机房管理。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既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又是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时展必然。力求财会信息高质量,财会核算实务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以及会计电算化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身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本着认真、复杂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健全软件功能,提高软件质量,有效推动其向管理型软件方向过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完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2]佘江岩.计算机审计软件设计开发[D].天津大学.2010年
[3]魏强荣.高校基建财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4期
【参考文献】
[1]张勇.文化、制度与发展——制度与文化比较视角的发展分析[J].经济学家,2008(5).
[2]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J].学习时报,2004(2).
[3]葛蓓.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与任务[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3).
[4]李玉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研究,2001(9).
[5]蔡静.我国会计文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2(8).
参考文献:
1.冯虹.我国政府会计的相关问题与改革建议[J].财政监督,2011(14)
2.陈均平.中国政府会计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3.杨亚军.我国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4.李定清.论政府会计准则理论结构[J].商业研究,2002(23)
【参考文献】
[1]阎华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J].会计之友,2009(1).
[2]陈兵: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要素[J].教育与职业,2009(3).
[3]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
[4]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应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评论,2003(5).
[4]刘爱东,蔡建平.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7,(2):117-120.
[5]刘运国等.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林万祥.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J].当代财经,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飞.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9):8-15.
[10]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2):112-136.
[11]孙茂竹.管理会计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宏.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披露等具有约束作用的规则,是企业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其经济活动的标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会计的国际化是指会计实务跨越国界,并对其他国家会计实务产生影响(汪祥耀,2001)。会计的国际化经历了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的过程。2001年,国际会计准委员会(IASC)改组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正式提出趋同的概念以来,国际趋同进程不断深化。目前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FRS)或与之趋同。国外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模仿国外研究,缺少对我国特殊制度环境、文化传统的考量。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仍具有相当的潜力,也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亟待理论界的进一步探索。
本文旨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提炼出研究框架。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三个视角较为系统地梳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成果,进而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构建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框架。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归纳出对我国的启示,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回顾
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定义,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朱星文(2009)通过对各种不同定义的探讨,指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日益发达的基础上,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本文从三个视角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包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动态的、不断调整中最终走向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事实上,会计国际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会计准则协调、会计准则趋同两个阶段。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提出趋同的概念。然而,国际趋同的概念得到广泛使用是在2006年后。2005年,欧盟27个成员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约7000家上市公司遵循IFRS编制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2009年改组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IFRS。即使是曾经并不认同会计准则趋同的美国,在2010年,其GAAP与IFRS之间的主要差异基本消失。
我国于2006年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2010年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国会计准则也实现了与IFRS的基本趋同(王松年,2012)。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快了相关准则项目的进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经历重大的变革,一些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杨敏,2011)。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面临着新的挑战。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外部环境的推动,其二是内部自身存在的差异。朱星文(2009)认为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吸引外资则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动力。外资的进入以及兼并收购案例的不断增长,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Nobes与Parker(2004)认为会计准则趋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国间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会计实务的差异,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可比性与透明度降低。Ding等(2007)构建了测量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两种类别:缺少和分歧。Nobes(2009)认为这两种测量的差别缺乏有用性,最重要的是会计实务是否在国内公司或国际公司间可比。杨有红与王海滨(2013)认为会计准则自身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不同准则内容的差异、准则差异的分类与度量以及准则差异导致实务差异。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
张铁铸与周红(2007)认为会计准则国际化包括形式上国际化与实质上国际化,形式上的国际化指准则本身国际化,实质上的国际化指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实务处理国际化。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因而,本文从会计准则与实务规范两个层面进行综述。
1.会计准则层面。Nobes(1992)研究环境因素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影响,发现此类因素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Chan和Seow(1996)研究股票收益率与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调整后的盈余以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的关系,发现所得结果受到不同社会制度因素驱动。Hail等(2010)则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视角分别分析与评估美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式。研究发现,阻碍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基于经济的成本效益衡量以及国家间的政治博弈。朱星文(2009)认为在我国利润至上的法律环境中,要在收益确认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或一致,引入全面收益表,目前还存在着障碍。
2.会计实务层面。Hofstede(1980)提出的会计文化观最为经典,他认为文化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正式制度在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漏洞,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Gray(1988)进一步发展会计文化观,指出会计人员的价值观源于社会价值观,而会计价值观又会影响会计制度。Lang 等(2006)研究发现在会计准则相同时,公司所处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净利润的可比性。Zeff(2007)认为财务报告可比性受到包括商业和金融文化、会计文化、监管文化等在内的因素影响。Ding等(2007)则发现会计准则的趋同与股票市场以及股权集中度有关。国内研究中,张铁铸与周红(2007)认为现有的研究没有很好地将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两个层面结合起来研究。付玉梅和李庆德(2013)认为会计准则的实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这制约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会计及其准则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因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具有经济后 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1.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Barth等(2008)选择了21个国家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更综合的方法,发现使用IFRS后公司盈余管理普遍减少,确认损失更加及时,会计数据也更具价值相关性,这表明使用IFRS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然而,Hung等(2007)研究发现,德国按照IFRS的要求披露的公司与那些没有采用IFRS的公司,会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没有发生明显改变。Atwood等(2011)以美国的公司分析,结果表明在IFRS下报告的盈余与未来现金流的紧密程度低于在GAAP下报告的盈余。Ahmed等(2012)则将强制执行IFRS国家与非IFRS国家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对比,但并未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的不同国内研究方面。
国内研究中,薛爽等(2008)研究表明在新准则下会计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而且由新旧准则引起的会计信息差异提供了增量信息;罗婷等(2008)也得出新会计准则实施显著提高会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的结论;刘永泽与孙鬻(2011)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未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然而,朱凯等(2009)通过比较分析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发现新准则实施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并未显著提高。可见,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均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2.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资本市场的反应一般采用事件研究。Armstrong等(2010)研究在欧盟2002年至2005年间采用IFRS的16个关键事件对市场的反应,发现那些能增加采用可能性的事件,对股市有显著的正向作用。Klimezak (2011)则研究强制使用IFRS对波兰公司的影响,发现在使用IFRS前后,年报的公布并没有使股市出现显著的超额收益。国际趋同对资本市场产生经济后果包括资本市场流动性、资本成本、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等。Daske等(2008)研究表明强制执行IFRS使得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增加,而且资本成本降低,企业价值增加。Wang等(2011)发现采用IFRS减少了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Bissessur等(2012)则研究了澳大利亚强制采用IFRS后股市同步性的变化,结果支持了IFRS更能反映公司特质以及更具可比性信息的假设。
国内魏明海(2006)发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并能降低资本成本。朱凯等(2009)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准则改革而产生的投资者信息准确度调整,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资本成本。汪祥耀(2011)从资本成本的角度检验了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实施新准则后我国资本市场整体的资本成本有所下降。但该结论在产业与行业检验中并不适用,行业差异与会计信息环境等因素也将影响会计准则。
3.对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等领域。Hail等(2010)研究影响美国公司采用IFRS的政治经济因素,发现公司主要在三方面进行成本收益权衡:一是可比性增加带来的收益;二是节约的报表编制成本;三是由所有公司和美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而共同承担的一次性转型成本。Ozkan 等(2012)研究了强制采用IFRS对会计信息在高管报酬契约的影响,结果表明IFRS的使用有助于会计盈余质量和可比性的提高,进而促进高管薪酬契约更加合理。国内研究方面,夏冬林与李晓强(2005)认为会计准则的优劣应该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联系。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国际惯例或国际会计准则不难,但由于法律制度、资本市场等不完善,加上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执行起来并不容易。苏黎新等(2009)以香港会计准则趋同为背景,研究审计费用与会计数据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非IFRS,审计费用对新IFRS下的会计数据更敏感,这表明IFRS提供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审计师的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决策。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框架
通过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的研究已初现体系,国内的研究仍处在模仿阶段,但是潜力巨大,两者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都缺乏较系统的逻辑体系。因而,构建其理论研究框架就显得十分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张铁铸和周红(2007)认为要完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必须对研究可能涉及的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一)研究框架结构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趋同研究明显的主线是趋同是一个过程,包括一个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与路径选择。另一主线则立足会计准则趋同这个过程本身,包括其背景与动因、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因此,本文构建出如图所示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框架释义
依据框架的构建思路,图中有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分别反映两条研究主线。
横向视角反映的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与目的。反映的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这既是研究的主要背景,也是研究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各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向体现的是该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国内的法制环境以及利益诉求等,并进一步体现在准则趋同的执行方式上,既可以自愿执行也可能迫于某种压力强制执行。因此,在执行的路径上,可以分为“直接使用”“趋同”“认可”与“趋同认可”四种模式。
纵向视角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为核心,研究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影响国际趋同的因素以及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为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两个层面,而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国际趋同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影响会计实务的处理,会计实务处理的差异又推动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属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必然具有经济后果。国际趋同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与其他社会经济影响三个方面。这表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是制度的变革,也是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博弈与均衡。
综上所述,横向视角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的实质与目的,纵向视角则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两者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具有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以往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多从单一[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教学论文的服 务,欢迎光临dylw.neT]视角或者某几个视角出发,缺乏综合视角的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正有序地向更深程度发展,对于国内的会计学术界而言,尽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是“舶来品”,但仅仅模仿国外的研究是不够的。因此,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不仅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提炼,也是未来研究的创新源泉。
四、未来研究展望及对我国的启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兴起,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文献尽管已有多个角度的进展,但尚未有效构建国际趋同的研究框架。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影响因素时,没有对不同国家趋同水平差异进行解释;在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时,没有考虑不同国家机构影响力的差异。在研究对象上,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趋同研究成果很少;在研究结论上,由于样本与数据的差异导致结果的多样化,降低了研究的指导意义。因此,未来的研究要逐步克服这些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寻找创新点。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意义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过程也许会很艰难,也会很漫长,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不懈努力。因此,本文结合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构建,总结出如下启示:首先,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与经济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改革仍是当前的主题,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而是要结合转型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现实,坚定立足于制度环境、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经济基础,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其次,要拓宽研究视角。既包括在研究框架内的创新,也包括在研究框架之外的突破;既要有横向的国家之间的比较,又要有纵向的时间维度比较。既要懂得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重视国际视野,把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放在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下考量。最后,要促进研究方法创新。既要注重规范研究,也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既要参考借鉴国外的研究模型,又要创新发展具有中国背景的模型;既有强调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也不应忽略实务对理论的促进作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要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提升整体研究水平并为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祥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J].财贸研究,2001(4).
[2] 夏冬林,李晓强.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 [J].会计研究,2005(1).
[3] 魏明海.我国会计协调测定与政策研究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张铁铸,周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一个综述 [J].财贸研究,2007(3).
[5] 罗婷,薛健.解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J].中国会计评论,2008(2).
[6] 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 [J].当代财经,2009(2).
[7] 朱凯,赵旭颖,孙红. 会计准则改革、信息准确度与价值相关性——基于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经验证据 [J].管理世界, 2009(4).
[8] 苏黎新,孙咏菁,姚军. 香港会计准则与IFRS全面趋同的影响:基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和审计师反应的证据 [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9(4).
[9] 刘永泽,孙鬻.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 [J].会计研究,2011(2).
[10] 汪祥耀,叶正虹.执行新会计准则是否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 [J].中国工业经济,2011(3).
[11] 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 [J]. 会计研究,2011(9).
[12] 王华,刘晓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2).
[13] 王松年.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1).
[14] 伍中信,曾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文献回顾与启示 [J].财经论丛,2013(5).
[15] 杨有红,王海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综述与展望 [J].会计之友,2013(8).
[16] 付玉梅,李庆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 [J].中国农业会计,2013(8).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2 (30).
[18] ARMSTRONG, BARTH, JAGOLINZER, RIEDL. Market reaction to the adopdon of IFRS in Europ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85).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1(30).
[20] BARTH, LANDSMAN, LA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46).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会计文化;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131-03
会计文化作为会计行业价值系统的主体,无论是对会计准则、制度建设的导向,还是对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影响,都是从最为根本的思想层面发挥作用的。虽然在日常会计工作中看不到会计文化所发挥的直接作用,但一旦会计文化建设出现偏差,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是极为巨大的,可能导致的损失也将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引入了大量西方做法,造成同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会计人员“三观”受到极大冲击,一味要求西方宽松的工作环境而忽视了自身工作质量建设的不足;会计报告的披露程度越来越高,一味要求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却没做好配套的内部控制措施;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面对如此众多影响因素的干扰,该作出如何的路径选择方能打牢会计行业的根基,使得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文化的引导下健康持续发展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文认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路径应是:传承与弘扬。
一、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
每一个工程在开工建设之前都会将建设要求、建设思路绘入工程的蓝图中去,并以其作为后续工程建设每一步的基本依据。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亦是如此,建设目标就是这张“蓝图”,要想不偏不倚地走好我们所选择的建设路径,实现好对中国会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进一步发展会计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构建适合国情的会计文化发展模式
会计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受文化的影响,所输出的信息将会呈现不一样的特性。例如西方文化崇尚进取,偏好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因而其会计系统特别重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中国文化则推崇中庸之道,偏好对已有事物的解释分析,会计信息自然而然更加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虽然基础的业务数据是相同的,然而不同的会计处理手段所输出的会计信息是不一致的。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两种信息的输出都是在这一阶段最能满足管理者需要的。
由此看来,会计文化的建设路径应符合其所处环境的选择,也就是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文化发展模式。什么样的会计文化发展模式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呢,细化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树立会计价值观,建设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的影响力归根到底源于会计工作者在会计工作中所做的不同的职业判断,会计工作者只有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方能在每次作出决断时,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其次,应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基础改进会计工作方法,建设会计制度文化。会计制度是会计从业者行为的准绳,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于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因而建设会计制度文化必须以适应国家的经济环境为出发点,才能让会计制度不仅便于会计工作的开展,也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再次,应以中国传统道德观为指引规范会计行为,建设会计行为文化。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都有着不同的方法,并且最终会对会计账目收入、利润等诸多因素产生影响。随着中国会计准则转向以原则为牵引,会计从业者在工作中的选择判断就不再有刚性的制度规范,因而将传统道德观念中是非取舍融入会计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将对会计从业者的职业判断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应以文化传承的理念为牵引丰富文化载体,建设会计物质文化。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而未间断,可见我国素来重视文化的传承。然而文化是无形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因而会计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止步于精神层面,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文化,还需要丰富会计文化载体,同步发展建设会计制度文化。
(二)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中国独立的会计文化
传统一词出自于《后汉书・东夷传・倭》,指的是世代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可见传统一词的根源就来自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代代传承中已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个性,并且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中国会计文化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就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方能在当前大量不同文化思想碰撞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血脉,发展出独有的特性。
当前传统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还仅仅局限于对人行为道德的教化,无法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会计文化的发展中。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要更多把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运用到会计理论、规范乃至工作中去,真正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会计文化。
(三)挖掘与整理中国会计文化,丰富中国会计文化的内涵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起始于西周时期,“单式簿记”的萌芽以及钟鼎文的创造为会计文化的萌芽提供了条件。唐代是中国经济社会最为繁荣的阶段,此时会计单式记账方法已趋于完善,会计法规建设也十分健全,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多个方面促进了会计文化的飞速发展。宋、明、清时期,“会计录”的出现表明对会计进行科目划分简化的会计处理思想已然逐步完善。中国近现代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借贷记账方法,但中国会计文化并未停止发展,以徐永祚为代表的改革派保存中式簿记的核算方法,吸收西方记账方法的优点,将单式簿记改良为复式簿记,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会计的发展来看,中国会计文化有着极为丰厚的底蕴。无论是遗留的会计账簿、算盘、交子等物质文化,还是从单式记账发展到复式记账的发展历程的思想精华,中国会计文化本身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的地方。然而当今,中国会计的发展一味追崇西方做法,忽视了对自身优势的发掘,长此以往,必然是邯郸学步,无法立足。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去挖掘与整理优秀的中国会计文化,并以此丰富中国会计文化的内涵。
(四)宣传与推广中国会计文化,弘扬中国独特的会计精神
任何优秀的文化如果缺少受众,无法发挥出其在特定领域所独有的影响力,就必然会被淘汰。会计文化亦是如此,会计文化来源于会计在长期发展中物质、精神、制度等诸多方面的积累,通过人们的总结与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会计精神。然而其影响力来自于广大会计人员发自内心的认同,缺少宣传与推广,必然会给会计文化的推广带来极大的阻碍。
文化的力量在于其对广大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中国会计文化不仅要注重自身内涵的丰富,也得发展外在的传播手段。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传媒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会计文化应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其特有的文化亲和力,扩大其覆盖范围,培养出一批“粉丝”,进而以此为基点影响会计行业的方方面面。物质终会被磨灭,然而精神的力量却是永存的。会计文化的发展就应该紧抓这一核心,发挥其影响力,弘扬中国独特的会计精神。
二、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会计已然在众多行业中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然而会计文化的发展却并不像会计本身那样欣欣向荣,究其原因,在于会计文化无法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无法对企业的建设产生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企业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轻视,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多个方面减缓了会计文化的发展。为了扫清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障碍,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减弱了会计文化建设力度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是以思想为先导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必然造成领导引领无方向,成员实践不积极。而这一点,也是影响当前会计文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首先,企业的生产运作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利润,而会计工作在其中起着核算数据、监督资金流动、提供经济信息等许多实践性相当强的作用,因而会计文化由于其影响的外在表现不容易被感知,无法得到管理者的重视,这就造成了会计文化建设无力的一个首要影响因素。其次由于西方经济学理念的冲击,企业对人性的看法越来越趋向于“唯利观”,而文化所注重的以文化人的思想高度的教化方法被弃之一边,思想观念的西化也让对会计文化的建设需求难以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当前会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极为微弱,由此而导致的思想重视不够必将进一步削弱会计文化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地位,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将极大阻碍会计文化的发展。
(二)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减慢了会计文化建设速度
会计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会计的灵魂、根基,决定着会计发展的方向,是影响会计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无形中能够改变会计人员的认知与行为。反过来,会计人员既是会计工作的参与者,又是会计工作改革的策划者、推动者,是决定会计文化发展走向的关键性因素。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共同提高。然而当前会计人才队伍良莠不齐,对会计文化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大量基层会计人员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在会计文化的建设上缺少好的经验做法,其自身也无法提出好的建设想法。另一方面,许多会计人员本身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将会计文化视作会计工作的“调味品”,不去主动地认识与学习,更不用提参与会计文化的建设了。
(三)会计文化独立不足,降低了会计文化建设认同
最早会计界开始关注会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源于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研究的盛行,因而一直以来会计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文化研究的影响。虽然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会计文化提供了借鉴,但是同时也使会计文化出现了独立性不足的弊端。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文化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并纷纷开始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例如海尔所提出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联想提出的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心尽力”,然而这些文化思想核心都指向企业的管理与用户的体验,少有涉及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文化理念。许多管理者认为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践行企业文化就好,没有必要再去建设会计文化。这种思想是极为错误的,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要对企业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与监督,并且要通过一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这些收集到的经济数据转化为信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管理并且在很多时候要以自身理解作出职业判断,这一点同企业其他职工是十分不同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无法全面涵盖会计文化内涵的,会计文化的建设不能作为企业文化的附属品而存在,必须增强自身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企业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认同感。
(四)会计文化影响力低,阻挡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旨在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大文化输出,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会计文化亦是如此,要想实现中国会计走向国际化,得到世界各国的真正认同,仅仅做到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是不够的,必须输出自身特色鲜明的文化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会计才有可能在国际上立足。
然而,当前我国在会计文化的建设方面十分不足,对会计文化的讨论大多还局限于书面,这就导致了会计无法借助文化的影响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会计国际化的步伐。
三、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路径选择:传承与弘扬
会计文化既是一种行业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由于民族性格、观念习俗、思维结构,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多元的国家会计文化。中国会计文化就是会计文化同中国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产物。建设中国会计文化,需要结合其地域特点,以传承民族传统为基础,实现内容的丰富;以吸收新兴文化的优势为助力,推动会计文化创新发展;以其他行业文化发展为借鉴,不断优化自身结构;总的来说就是传承与弘扬。
(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会计文化的传承是指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的传递和继承的现象。传承之间就难免会出现两代不同的文化理念的冲突和碰撞,所以对会计文化进行传承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礼制精神、以人为本以及刚健有为。中国现代文化则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进入,中西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价值和观念体系,不仅有着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更有着适应新时展的多元形态。那么在建设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在结合二者的基础上,实现在会计文化建设中的二次发展与创新呢?本文认为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有的价值理念作为切入点,实现二者的融合。虽然中国现代文化有着多元的文化形态,以及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但其许多文化理念还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如朱■基为会计学院所写的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就同《管子》一书中“明法审数”、“崇尚节用”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越多就能越好地感受到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文化现象里的表现,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实现在会计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再次发展。
(二)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记录经济事项的会计工作必然随之改变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然而,制度与规则的改变仅仅只是会计行业变化的冰山一角,会计行业变化更多地来自与国内会计不一样的核算理念的冲击,也就是西方文化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因而,在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关键因素纳入到关注的范围中来,并尝试通过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来推动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西方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主义,偏重灵活性,倾向于激进主义,强调信息透明公开。虽然这些文化特征同中国许多传统观念差异性十分巨大,似乎很难实现同中国文化的结合,但是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融合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在研究会计文化的建设问题上我们就能更好地探讨本土会计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扬弃不适应时展的旧文化。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结合最为关键的就是研究二者在会计工作中所提倡的不一样的理念,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工作方式在实际事项中所发挥的不同效果来研究哪些理念是真正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而找到中国会计文化在建设中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地方需要坚持。对西方文化的融合,更多的是给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提供一面明镜,让中国会计文化在发展中有一个对照,避免钻入文化发展的“牛角尖”。
(三)注重会计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巨无霸”级的跨海集团让人们交易的范围从家门口走向了全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几乎与交易相关的每一个领域,无论是同信息技术结合所带来的自身的信息化转型,还是同环境、人力资源结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都让会计的发展显现出勃勃生机。
行业之间的交流带来的思想碰撞,亦是会计文化建设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从自身来看,当前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已然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ERP等会计信息系统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提高了一个等级,信息化的理念已然成为会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会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当前会计工作信息化的性质,将业务集成、信息资源规划等先进的思想纳入到建设工程中来。其次,从会计同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来看,不同行业在交易的过程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这个规则亦是其行业文化的表现。会计在不同行业中应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核算方法,以期达到真实可靠计量、记录经济业务的目标,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不同行业的文化有所了解,从最根本的地方去挖掘不同行业间规则的区别。通过对行业文化的学习,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为会计在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更能增加会计文化的行业适应力,为会计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苏孜.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财会研究,2007(2):23-24.
[2]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建立概念框架的迫切性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当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之中的构想,分析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构想。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理论(或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处理程序和基本方法标准的原则性规定,直接受到质量特征的指导。质量特征的作用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它不是准则本身,对会计工作不具有约束力。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进行阐述,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这个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9月加快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组织了42项会计准则重点科研课题,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和部分会计准则咨询专家承担。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财务报告的目标都是多个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来自多个不同的群体。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从理论上分析,多个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在一个体系中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准则制定都提出了挑战:一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究竟应该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笔者认为,结果与过程都应关注到。这里说的结果除了企业最终披露的财务报告本身外,也包含了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过程是指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尤其是会计政策的决策及其运用。二是即使在关注结果时,也应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群体分析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只有那些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不同使用者群体的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才会有比较好的运用价值。就会计准则制定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关注的切入点应当是程序先于结果。以前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出台某项会计准则前,有关部门专门测算了该准则如果出台实施会减少多少国家财政收入。正是由于过分关注这种可能的结果,要不然就修改了该准则,要不然就干脆放弃了该准则。在只注重可能结果的方式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时连基本的保证都不会有。
因此,在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条件下,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透过程序民主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从而达成对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平衡的是必要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内部信息转换为外部信息,从而有效协调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冲突的机制,其信息质量特征必须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列报与对外披露四个环节。
三、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即要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会计基础等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体现出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核心质量特征,即公允性、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指导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邱玉莲, 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 理论月刊, 2006,(03)
[2]康霞, 邸丛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01)
[3]张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探[J]经济师, 2007,(03)
[4]张丽红,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01)
论文摘要: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提出重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变革实践指明方向。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会计发展,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学,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的高级会计人才。
本文以中国会计发展及会计教育为例,分析现代教育在知识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以培养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现实问题的中国会计人才。
一、中国会计教育分析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为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为了控制和管理大型工业组织,会计发展成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技术方法,是科学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框架下,政府外生于人类系统,会计师一般地以公共利益行事,会计被定义为客观地计量经济绩效的中立性社会机构,会计是一个理性的信息生产系统,以满足有效地制定决策的需要毕7,从这个方面看启挤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经济职能叭会计技术被普遍认为是客观的、中立的。这种中立性观点是经典框架的关键,由于会计涉及主观认识和判断,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哲学立场,或者是政治联盟,因此,客观性和中立性成为会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承认会计数据与主观隆和相对性有关,将根本性地改变会计的社会职能;通过挑战经典经济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以及质疑科学管理名义下应用的方法,会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被认可的职能将遭受怀疑眼。会计.被建立在良好结构性和数学逻辑基础之上卿;会计教育通过采用基于经典经济理论和经典科学方法的理论概念,接受了静态的均衡模型,使用结构化的、定量的方法,以明确定义的、简单的、结构良好的方式来讲授会计学科。
然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表明会计数据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在一个政治环境中,有关会计程序是中立性的传统观点,将不再成立;会计人员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行使会计职能,他们被自利驱动,被各种反映不同政治程序的社会经济利益诉求所捕获。由于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政策选择,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从哲学上看,这些决策属于“道德实践活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哲学和政治观点发生重要变化;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明确界定的、有因果关系链的、结构良好的问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大量新的复杂问题出现。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会计不再被视为一种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社会利益的中立的、客观的职能,会计也不可能只关注经典框架下狭窄的职能,而不注意会计准则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尽管会计信息所处的相关新理论,例如,信息经济学、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混沌理论数学等领域,及其哲学框架,在20世纪末期已经被考虑,但是会计教育却抵制了这些威胁,仍然将会计视为结构良好的技术规范,忽视了会计行为的政治化及其哲学立场。
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会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阎。通过中国会计学术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经验,建立中国会计体系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会计改革30年,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发展的因应性,决定了各国会计因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而存在国家差别。会计研究都是以解决会计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的哗。对中国会计发展而言,一方面,会计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会计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正值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不断涌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特殊的社会与经济转型问题。针对新兴经济中的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及会计实务三者的关系,美国会计学会前任会长迈克尔。戴尔蒙德(MichaelA.Diamond)特别提道,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要求可能会使这些群体之间产生更多冲突,解决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和紧迫阴。中国会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研究人才,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会计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二、知识社会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
(一)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和冲击
20世纪70年代,由于新科学与高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崛起和知识社会变迁。由于知识的穿透性和吸引力,这场革命迅速传播到全球,使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化不断加快,其间依赖程度增加,相互影响越来越复杂。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认为,这种变革的经济和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知识社会的基本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劳动力,而且将来也会是知识,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出来的,这两者都是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因而,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甚至伴随产生知识霸权,使知识成为民族国家在世界权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赌注。Schlechty认为,知识经济开发的不是机器的力量,而是大脑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学习型经济”,是信息发展模式所特有的,它驱动知识爆炸式激增,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学科知识门类涌现,并且分化和综合化趋势并存。夸美纽斯(enius)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宏愿变得渺茫,现代教育与学习方式因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是最大的知识产业,对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引发各国相继掀起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热潮。实际上,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学习社会”、“终生学习”概念以来,教育如何培养学习社会的公民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知识经济社会,便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关注的中心问题。
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给现代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它摧毁了学校教育对知识的垄断地位,网络提供全球性的、个人的、交互的、廉价的、永远在发展中的知识资源,给每个人能够获得所有信息的工具;并且打破了有关学习的神话,例如,学校是学习最好的地方,只有教学导致学习,以及同一种方式学习等。这不得不引起对学校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最终使教师的作用发生非常必要的变化。另一方面,知识爆炸使信息充斥,产生“数据烟雾”问题,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递,需要依靠大脑和思维才能处理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数据、观点以及信息交流。但是,正如尼尔·波斯特曼(NeilPostman)所说,“对于应该如何选择信息或者如何评价信息,信息技术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智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指导”。另外,知识经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undamentalism),决定了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市场固有的超道德性局限,会引起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这表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更需要知识社会的教育重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人文精神、人类智慧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超越知识经济。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正如WillardDaggett所说,“我们注意的是大学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实世界不断变化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拉塞克等认为,教育的内容对于这一使命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它应当提供生活在一个带有科学的深刻印记的世界上所必需的知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它还应当鼓励一些与这种科学相符的态度,以便在科学和道义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恢复平衡。
(二)建构主义认识论与知识社会的学习革命及教育改革
自1980年代末以来,西方教育学界试图从新的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对仍然误导教育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作深刻的反思。尽管建构主义的各范式之间本身存在分歧,但是所有的建构主义范式都采用超越主客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待知识,主张知识是在动态互动中形成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它开创了参照人脑的机制构建学习模型,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学习研究的开端;由此,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总序)。这场学习革命与信息革命并行,是将现代有关人脑研究的令人惊异的发现与信息技术的力量相结合,其影响将甚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将触及和引发教育、文化、人性的一系列革命,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乃至整个人生(导论)。这场深刻的学习革命,使有关学校教育与教育过程的看法发生重大的转变—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即新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教育过程应该是认知和学习技能发展的源泉,这些认知功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来。人脑是学习的自然引擎,“基于脑的学习”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学习过程的最好决策的基础,因而,围绕脑的自然学习方式重新创设教育实践,可能是最简单和最为关键的教育变革。迄今为止,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发掘的领域,被冀盼着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以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国际教育改革专家麦克尔·富兰(MichaelFullan)的研究认为,关于学习理念的知识创造,一包括最前沿的脑研究、认知科学等,必须成为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心。
斯特弗等说,“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人一系列的对话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教育应该把主体性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教育为了改变学生,使学生在主体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活动目标,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学生的活动。建构主义的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维果斯基的观点。根据维果斯基理论的主要继承者之一阿莱克斯·柯祖林(AlexKozulin)论述,维果斯基洞察到教育过程对学生认知发展作出根本性的贡献,他认为,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专门化了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了符号工具和合作学习程序,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和工具要有成人中介在其中传递,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学习来源;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包括学生、成人以及社会给予的符号工具在内的互动的整体。斯特弗等论述了文本的“对话功能”(dialogicfunction),在教学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他们认为,文本作为有意义的符号集,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明确单义功能,关注如何“充分地传达意义”‘第二种是“对话功能”,则考虑如何“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种功能在于产生内部的多样化,对内化认知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文本的对话功能在课堂话语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学生会把自己的话语和他人的话语作为思维的工具,并非简单地把它们当作可以接收、编码和储藏的信息;当单义的功能占支配地位时,出现相反的情形。对于建构论者来说,教育对话与实际应用环境尽可能地紧密结合;对教育过程的挑战不是在个体的头脑中存储事实、理论以及合理的探索程序,而是产生各种语境,使其中所形成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被最充分地认识;或去创造各种条件,并使该条件下的对话能跟个人、共同体或国家当前的实际追求联系在一起。
三、知识社会的中国会计教育与学习和会计发展
(一)知识社会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和其他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默会性等全新知识观,使强调知识客观性的本质主义及其支配的中国现代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遭受到质疑。具体地,以会计学科为例,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而会计教育滞后于会计实践发展,仍然脱离现实地以明确定义的、简单化和结构良好的方式讲授会计学,这些预先设定的知识仅仅只能用于同初始学习时相似的情境中,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推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特别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现实问题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些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需要他们能够在新的问题解决情境中重组已有知识。显然,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不能满足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斯特弗等强调结构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在初级学习阶段,以及结构良好的问题中,按分科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存在着“简化倾向”,尤其是“分割化倾向”,使现实中相互高度依赖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对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些课程内容通常只有在被纯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统的氛围里,才能被理解和应用。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化妨碍了后来获得更高级的学习,或者导致错误的理解,因为即使在那些整体上结构良好性的知识领域,也有结构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将知识应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发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领域,都有着实质性的结构不良特点。因此,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之时。‘总序’,为克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教学,可能导致学习者不能独立地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与初始教学条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碍,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适应理解的需要或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发展
在21世纪之交,学习革命风起云涌,教育过程为建构终生学习所需的认知功能的看法,为知识社会的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教育计划及其实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imagination),这成为学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转变可赖以的重要资源;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探究有严格的程式、处方或规则可供遵循的普适性教育规律。因而,本文旨在尝试性地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希望为深人地开展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不仅旨在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会计的扩展变化,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会计教育功能促进会计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就两个问题提出个人敝见来结束本文:
第一,关于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了不同于客观性知识的有效性与社会约定性,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对会计学科而言,会计发展的因应性特点,决定了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特定会计环境建构的产物。在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下,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只是经验性的知识生成,有关课程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真理是相对的。会计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系统是开放的,因此,会计发展研究需要系统地考察诸多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通过各国会计的比较研究,以及研究中国会计在不同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发展脉络,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揭示会计学科发展的规律,推动会计学科在经济现代化浪潮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教育对会计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使用教育功能,将会计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成果介绍引人会计教学,在会计教育、会计研究、会计实务三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会计教育既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又能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会计文化 内部控制 关系 影响
中国会计文化历史悠久,我国从西周时期就有了会计的文化特征,当时官厅会计中出现以“入”和“出”作为记账符号,并按“日成”、“月要”、“岁会”不同会计时期编制会计报告,当时的官厅会计就已初步形成了考核与监督的功能。
一、会计文化的内涵
会计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文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会计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从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为全体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的,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体现民族特色,从而增进会计活力,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①。
会计文化主要是由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组成。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各种会计物质生活资料、会计工作环境、生活设施以及会计人员的生活福利、业余生活场所等,是会计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相关物质财富和成果;会计制度文化是指会计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组织机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行为准则等;会计精神文化是指在会计物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人员精神道德面貌、心理素质、会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信念追求、行为规范、会计形象等意识和观念方面的内容②。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我国在2008年5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 4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中国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企业文化是内部环境要素中的重要方面,它要求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要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任英、李青,2010)。
三、会计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影响
从会计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内涵中可以看到,两者都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它们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会计文化需要依托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而优化内部控制能够更好地弘扬会计文化。会计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关系和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而反映出来。
会计文化的引导和凝聚功能主要反映在会计精神文化方面。良好的会计文化能够把会计人员的行为引导到企业确定的工作目标上来,使会计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例如,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企业如果引导会计人员以“诚信为本”弘扬会计文化,激励会计人员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并进而成为企业会计人员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在“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张惊涛,2009)。
会计文化中的约束功能主要反映在会计制度文化方面。例如,企业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如果再积极倡导“以责任为基石、以服务为目的、以奉献为使命”的会计文化建设,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认同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就能激励会计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去,自觉地约束自己,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开拓进取、奋勇拼搏,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会计文化中的激励功能主要是靠管理者在相信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的基础上,协调和控制会计人员行为、心理、动机的同时产生的一种激励机制。例如,企业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多为会计人员利益着想,尽量满足会计人员合理的要求,在相信、理解、尊重、爱护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由于“人”的因素在会计文化和内部控制中都是关键的因素,因此让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心情舒畅地执行内控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比生硬规定执行内部控制的效果会更好。
四、强化会计文化以优化内部控制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尚不乐观。据报道,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我国67家公司,在2011年度报告期内,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有49家,占比达73.1%①。如银广厦、琼民源、蓝田股份、绿大地那些会计造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我国经济的运行环境。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以会计文化建设来优化内部控制,以会计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会计监督方法来促进会计的发展。
笔者认为,强化中国会计文化建设有三个方面:第一,要强化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这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实质和灵魂。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在履行职责中做到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要培养知识全面、有发展后劲、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并使之潜移默化成为自觉的行为规范。第二,要强化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仅仅依靠道德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来保障。例如,企业要将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对上市公司还可以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这样才能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得到很好的弘扬。第三,要强化会计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企业应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尊重人才,满足实现自我的正当需求;企业还应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ERP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企业还应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忠于职守、严于理财、诚实守信、尽心尽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会计人员要大力进行表彰;企业应通过刊物、墙报、网络等工具来积极倡导会计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结语
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要通过践行才能上升为文化优势,我们要把建设中国会计文化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交融,相映生辉,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不断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者为计划财务部经理、会计师、经济师)
参考文献
[1] 刘开瑞.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2).
[3] 王洪华.实施内部控制,构建和谐的企业会计文化[N].北京:中国会计报,2012-08-10.
[4] 丁冰.七成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N].北京:中国证券报,2012-09-20.
[5] 张惊涛.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09-13.
关键词:会计,会计诚信,治理
1.会计诚信的定义
从现有的文献看, 对会计诚信的定义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得到会计界的广泛认同。其一是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的定义:会计诚信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会计服务。其二是由杨雄胜教授首先提出的: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对于以上的定义,笔者认为,有些方面值得考量。一是我们缺乏衡量会计准则是否有效的必要尺度,会计准则作为执业规范和标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否有效都存在疑义,那么会计诚信从何谈起?但这往往超出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能力。二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的素质问题, 如果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没有得到财务信息或是他们没有正确使用它, 那么财务信息的提供就不能完全防止使用者监督职能的失败,这有利于界定各方责任,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会计诚信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会计诚信是指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 能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会计信息公信力具有直接影响的会计人员,即诚实、守信、不偏不倚依据公认会计准则来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不断完善加强内部约束。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委托关系下的视角。委托关系意味着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的福利成为受托人行为的函数。因此,要使得交易顺利完成,受托人的诚实、守信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委托人和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是,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鉴于此,有效保护委托方的利益和消除委托方的信息劣势就成为必需。现代会计制度恰恰充当了消除委托方信息劣势的角色, 完整的会计信息有效地满足了委托方监管方的基本需要。会计诚信原则正是基于此才成为会计生命的。论文大全。当委托方现实地存在并对会计产生足够的影响时,会计诚信原则的体现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委托人变得远离企业或者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 那么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会计造假行为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 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2)博弈论下的视角。吕长江教授通过建立一个会计诚信缺失的理论模型,说明现有的企业制度破坏了所有者、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三方的利益及风险制衡关系,而形成了企业与监管者、事务所与监管者两种利益关系。杨雄胜教授也指出,中国的会计诚信是因为中国会计陷入了“囚徒困境”,缺少真正的委托人。由此可见“, 诚信”的实质就是博弈参与方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的一种非正式约束。由于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利益的不一致,从而最终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
2.2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法学分析从法学的角度看,诚信是民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可适用于整个民法领域
就会计而言,它是一种商事行为,而我国未制定单独的商法典,可认为我国是民、商法合一的国家,因此,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民法有关诚信的规定。如果某一会计行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的话, 则应适用该具体法律条款,不能绕过该具体条款而直接适用诚信原则。在我国建立社会诚信基础还是比较困难的,同时法律体系、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由于我国未能用法制增加非诚信行为的成本,所以使得会计诚信缺失成为必然。
2.3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文化分析诚信不仅是一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因此,职业道德标准的高低直接对会计诚信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于是社会变迁发展与道德规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历史真空”,造成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也就应运而生,会计诚信缺失也就不可避免。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强调诚实守信与信誉的,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和信誉的基础是脆弱的。传统文化对于违反诚信的约束一般只停留在人的内在道德领域, 而缺乏自上而下的普遍的法律制度约束。并且,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单方实践诚信、道德义务型信任,重视以人情为基础的诚信,而不是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型”信任。因此,由于市场经济破坏了旧的道德秩序,而新的标准还未完全建立,导致新旧观念的不协调,使得会计诚信缺失成为必然。对于市场微观主体来说,自身的文化环境对会计诚信无时无刻不产生影响。
3.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3.1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加大会计法规执法力度
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要用法制增加违背诚信行为的成本。在我国,要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一方面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惩罚,并对法律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会计法》修订时,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信息披露等的最基本要求,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论文大全。同时, 《会计法》应明确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任何违背会计诚信的行为,最终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应注意仅有强硬的法律制裁是不够的,法律制裁还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用。
3.2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及相关监督体系。监管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监管,即外部监管,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职责,从对全社会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对违法违规行为、会计失信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
(2)社会监管,即社会监督,既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还要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对会计诚信缺失的监督作用。
(3)内部监管,即内部监督,是指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应当创立新型的会计监管体系,即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和内部监管三者有机统一的会计监管体系。同时,完善信用披露及监督体系,增大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力度。
3.3加快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构建合理的企业文化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风险。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选拔上,要尽量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另一方面,会计工作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检查,以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论文大全。以集体利益为上,国家、集体、企业利益有机协调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会计诚信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喻辉, 余珍. 论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J]. 商场现代化, 2009, (01).
[2] 刘丽, 张金贵. 试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J]. 卫生软科学, 2009,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