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场心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场心理学论文

第1篇

一、生涯角色扮演

生涯角色扮演是生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是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涯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各种生涯角色,从而习得生涯知识、技能与方法,改变生涯信念,实现生涯发展。例如,为了体会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在一次生涯课堂教学中,把生涯角色的体验作为一个项目,采用了生涯角色扮演法授课。

生涯角色扮演基于美国著名职业生涯专家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他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后来舒伯又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即“生涯彩虹图”。它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人的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图的外圈为主要发展阶段,内圈的范围、长短不一,表示在该年龄段各种角色的分量;人在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同时扮演数种角色,因此彼此会有所重叠,但每种角色所占比例则有所不同。根据舒伯的理论,一个人一生中要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如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等,他们就像彩虹同时具有的许多色带,色带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代表这种角色的历时与投入时间精力等。在生涯课上,要求学生演“一家人的一天生活”的小品,他们分别扮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小孩,演绎一天中每位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休闲等。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能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人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人生舞台,担任不同的工作,履行不同的使命,而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思考人生生涯发展历程、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感悟各种人生角色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生为什么要进行生涯规划。只有在感悟各种人生角色基础上的生涯规划,才是有生命力的规划。

二、生涯人物访谈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职场人士交谈而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探索活动,是获取可靠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生涯教育的一种实践项目。生涯人物访谈以“问题”为线索,以“答案”为导向,以“发展”为目的。生涯人物访谈的一般流程包括确定访谈对象、收集访谈人物的相关信息、提炼访谈提纲、联络访谈对象。生涯人物访谈的内容一般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性质、环境、收入、福利、工作时间、就业地点、所需教育、就业机会、培训或经验、能力要求、生活形态、组织文化和发展前景等。生涯人物访谈的对象要选择具有一定年龄梯度的有代表性的职场人士。访谈前,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精心设置系列问题;访谈过程中要善于倾听与提问,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要辩证地分析访谈内容,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例如,高二年级的马舒婷(化名)同学想将来从事中学教师职业,她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下面是她与一位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交谈的部分内容:

学生:老师好,请问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每天要做些什么?

教师:备课、讲课、批作业、写教学反思、和学生谈话等。若是年轻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参加各种比赛,做研究、写论文等。

学生: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教师:就我而言,最喜欢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如参加各种公开课、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等,还有享受寒暑假。最不喜欢的是重复性的工作,如批改作业等。

学生:您当初是如何找到这份

工作的?

教师:我们那个年代是包分配的,工作肯定有,但具体到什么学校要靠教育局安排。现在老师就业要参加教育局或学校的招聘考试了。

学生:您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将

来的变化趋势?

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教师职业应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小班化教学是趋势,因此,教师的需求量应该是稳中有增。我对教师职业未来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学生:现在应聘教师应该具备

什么条件?

教师:学历方面,现在杭州的小学一般需要本科,中学需要硕士研究生,大学需要博士研究生。至于是否师范院校毕业问题不大,但需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学生:教师职业应该掌握哪些

职业技能?

教师:一般要有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等。

学生:教师职业对知识和经验

有何要求?

教师: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相应

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一般就业前需要见习实习经验。

学生:教师岗位职责有无明确

的规定?

教师:教师岗位职责一般有明

确的规定,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等。

学生:您感觉教师工作压力主

要有哪些?

教师:像我们中学教师的压力

主要来自升学的压力,小学与幼儿园主要来自安全的压力。

学生:您觉得教师职业的劳动

强度如何?

教师:说起来是8小时工作制,但教师很多工作在8小时之外,如晚自修、备课、改卷、家访、为学生解惑等。目前而言,教师职业工作强度还是较大的,尤其担任班主任工作就更繁琐、更累了。

学生:教师职业最大的挑战是

什么?

教师:目前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期望越来越大,教育本身处在深化改革时期,学生、知识、教育要求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职业的最大挑战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学生:教师职业报酬如何?

教师:政策上讲,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不过,选择教师职业就要有奉献的准备,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哈哈。

学生:您感觉像我们将来希望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大学时需要重点培养哪些能力?

教师:爱的表达与传递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互联网+技能等。

三、参观企事业单位

在生涯教育中,生涯角色扮演和人物访谈都是间接了解生涯角色,而参观企事业单位则是深入真实的情境,去观察、感悟真实的职业。但参观有些时候只能是表面的感知,其缺点是不能深层次地洞察职业内涵及工作要求。作为高中生涯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参观企事业单位是一个很好的感性认知项目。例如为了了解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及相关的职业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参观汽车制造厂的项目。参观前,要求学生设计项目活动方案,包括确定参观的任务、活动的计划、行动的过程和参观报告的撰写等。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有关汽车制造业的信息,了解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发现了汽车生产的一般流程工艺――冲压工艺、焊装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和检测工艺;知道了汽车制造业对员工的学历、知识、技能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报酬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汽车生产线的高科技含量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感。通过参观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职场的真实情境,有利于作出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涯规划。

四、调查专业与高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序为“一小部分”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75.2%;学生对所选专业与学校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占 2.1%,完全不了解占10.0%,比较了解占26.8%,不太了解占35.5%,说不清楚占25.6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北京部分高校的大一学生做过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大学生表示将选择别的专业。笔者学校对全校高一学生进行了生涯发展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专业了解程度如下:完全了解占0.1 %,较了解占1.5%,一般了解占5.7%,不了解占89.6%,完全不了解占3.1%;学生对高考科目“7选3”确定程度:已经确定占的0.6%,较确定的占3.5%,不确定的占95.9%。由此可见,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对专业、高校认知和规划意识的缺失。但是新高考改革方案出来后,高一学生就面临如何选考、选专业和选高校的问题。

调查是解决选考、选专业和选高校困惑的基础。深入具体地对专业与高校进行调查,是探索专业与高校真实情况的重要途径。在高一暑假,设置“高校专业调查周”的项目,要求全体高一学生深入调查不同的高校与专业,学生按照专业分组,设计调查专业与高校的项目活动方案。例如,有位学生想调查心理学专业,她找了三位喜欢相同专业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索小组,他们找了相关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各年级的大学生各两名和一些老师,以及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了解到一些信息,并撰写了专业调查报告。

调查前,他们设置了如下调查提纲:

1.心理学专业学习哪些课程?属于什么领域?有哪些分支?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专业?

2.心理学专业有哪些名校?写出具体的国内外一流的学校和院系名称及排序,并分析各名校、院系的优点与缺点。有哪些具体的名师?写出名师的具体介绍和专业成果等。

3.与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有

哪些?它们具体研究什么?(这样不仅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也为日后转换专业做好铺垫。)

4.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对社会和生活有什么价值?

5.心理学专业毕业后能从事哪

些职业?就业率如何?年薪多少?

6.学心理学专业的牛人、名人有哪些,成就怎样?专业领域中的牛人是怎样成功的?他们现在的成就是什么?他们在学心理学专业时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和故事?

7.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权威机构

有哪些?

8.心理学专业适合什么人学?有哪些具体的素质要求?

9.如何才能学好心理学专业?包括要重点学习的专业内容,专业学习的资源,如网站、论坛以及学习的圈子等。

实践表明,通过调查,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心理学专业的信息,对心理学专业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为未来的专业选择与生涯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五、职业体验与模拟

第2篇

想要测试一下你是属于什么职业类型的人吗?职场心理学告诉你,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涉及到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教育状况等许多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组20个题,你需要只要回答”是”或”否”,然后对照后文的答案,就可以测试出你适合什么职业,快来跟小编一起测试一下吧。

测试自己适合什么职业

第一组

1.就我的性格来说,我喜欢同年轻人而不是同年龄大的人在一起。

2.我心目中的丈夫或妻子应具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活跃的思想。

3.对于别人求助我的事情,总乐意帮助解决。

4.我做事情考虑较多的是速度和数量而不在精雕细琢上下功夫。

5.我喜欢新鲜这个概念,例如新环境、新旅游点、新朋友等。

6.我讨厌寂寞,希望与大家在一起。

7.我读书的时候就喜欢语文课。

8.我喜欢改变某些生活惯例,以使自己有一些充裕的时间。

9.我不喜欢那些零散、琐碎的事情。

10.我进入招聘职员经理室,经理抬头瞅了我一眼,说声”请坐”,然后就埋头阅读他的文件不再理我,可我一看旁边并没有座位,这时我没站在那里等,而是悄悄搬来个椅子坐下等经理说话。

测试自己适合什么职业

第二组

11.我读书的时候很喜欢数学课。

12.我看了一场电影、戏剧后,喜欢独自思考其内容,而不喜欢与人一起谈论。

13.我书写整齐清楚,很少写错别字。

14.不喜欢读长篇小说,喜欢读议论文、小品文或散文。

15.业余时间我爱做智力测验、智力游戏一类题目。

16.墙上的画挂歪了,我看着不舒服,总要想法将它扶正。

17.收录机、电视机出了故障,我喜爱自己动手摆弄、修理。

18.做事情愿做得精益求精。

19.我对一般服装的评价是看它的设计而不大关心是否流行。

20.我对经济开支能控制,很少有”月初松、月底空”的现象。

测试自己适合什么职业

评分方法:

1.从第一题起依次答题。然后算出两组各有几个”是”。

2.比较两组答案:第一组中答”是”比第二组多为A;第二组中答”是”比第一组多为B;如果两组回答”是”相等为C。

A.你最大长处是思想活跃,善与人交往。你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让别人去实现,或者与大家共同去实现,适合你的职业是记者、演员、导游、推销员、采购员、服务员、节目主持人、人事干部、广告宣传人员等。

B.你具有耐心、谨慎、刻苦钻研的品质,是个稳重的人。适宜于选择编辑、律师、医生、技术人员、工程师、会计师、科学工作等职业。

第3篇

论文摘要:专家研究表明,对人一生事业影响最大的是情商而非智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用情商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已经刻不容缓。

论文关键词:情商;大学生;就业力

专家研究表明,对人一生事业影响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还发现,在成功诸要素中,智商因素仅占很小比例,而控制情绪的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等情绪智力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一个人职位做的越高,其情商的作用就越大,情商甚至决定着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通过提升在职业生涯中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情商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已经刻不容缓。

一、情商与就业力的关系

1.何谓“情商”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塞拉维教授与新罕布什尔大学约翰梅耶教授正式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概念。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或成就某项事业,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们所说的情绪智能,他们还列举了不少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于1995年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活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

情商的提出,动摇了“智力决定一切”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的成才,不仅要靠智商,而且要靠情商。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而心理学广泛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主要决定于其情商的高低。情商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

那么情商到底是什么?情商是非理性的情感商数,是人的一种涵养和社会智力,是一种心灵力量,是人的另一种形式的智慧。它反映的是一个人认识、控制、调节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智商品质的高低,也反映着一个人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个人由情绪引起、激发和促进心智良好循环的潜能。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戈尔曼还提出了情商的基本内涵:了解自我;自我知觉;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2.何谓“就业力”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从学生角度来讲,就业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生存)能力。

工作能力: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有能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所以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第一位能力。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指的是大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所具有的优势是知识、事业心、体力、思维活跃等,但大学生缺乏的是经验。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在的领域环境不熟悉,他就很难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干出成绩来。所以,大学生所具备的适应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因为,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都要能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干出成绩,实现人生价值。

求职(生存)能力:求职能力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找工作的能力。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的时候连找工作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他的能力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所以,求职能力又称为生存能力。

3.“情商”与“就业力”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进入职场以后,怀着强烈而莫名的优越感,好高鹜远、眼高手低,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尽管他们都具备了过硬的学位、学历和优秀的专业书本知识,但是他们却无法处理好一些日常事务,例如不能很好地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工作伙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不能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大小挑战、不能经受任何的挫折、不能自如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甚至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决非危言耸听。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和情商智能的不足,许多大学生步入职场后不知如何处理人际沟通和待人接物,陷入一些职场小事中无以自拔,感到度日如年,甚至产生厌世等极端情绪。自然,成功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水中月镜中花,成就感不足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感,于是,情况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一边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边是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诸多不满。于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也就成了大学毕业生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无法找到融入社会的合适方法和途径,是困扰现今众多初涉职场大学生的首要问题。然而,导致如此结果的直接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性格弱点以外,我国一直以来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却忽视情商教育的学校体制也难辞其咎。 转贴于

二、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情商增长点

情商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它是可以学习、掌握和提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包括自我认识、管理情绪(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四方面。

培育情商增长点,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要培养了解自我情绪的能力,要能敏锐地知觉情感的出现和随时变化,并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白每种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发挥它使自我的人生有更多的成功、快乐,使自己更积极、更有斗志。第二,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学会用“同理心”去了解和分享别人的观点和情绪感受。摒弃传统上通常以“评价性”的方式处理同另一个人的事的做法。毕竟,处理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事情,只有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培育大学生的情商增长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学习和锻炼。

1.正确评价自我

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应学会了解自我、评价自我。

(1)“以人为镜”,从比较中认识自己。在处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与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找出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虽然常带有主观色彩,但却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

(2)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如果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有较大的相似性,则表明自我认识能力较好、较成熟;如果客观评价与自己评价相差过大,则表明自我认知有偏差,需要调整。

(3)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自己。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2.管好自己的情绪

要创造生命中想要的力量、欢乐和热情,就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是可以利用生理机能来管理情绪。从容、有力、敏捷的动作可以让自己马上就有充实感,如学会用强有力的声音说话,速度快一些,将声音从胸腔的较深处发出来;改变呼吸方式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脸部表情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感觉;改变自身所摄取的饮食内容可以增进健康及体能。二是可以控制并集中注意力。

3.为卓越建立好习惯

强迫重复建立好习惯;保持应有的“恐惧感”;学会放弃和选择;带着好心情去行动。

4.打造成功的关系网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影响力,与恰当的人建立稳固关系对此十分关键。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拓宽生活的视野,让自己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提高自己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5.找一个生活中鲜活的榜样

在周围的人中找出让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们比自己更聪明、所受教育更好、层次更高、更有毅力,我们会在追赶他们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情商。

6.从难以相处的人身上学到东西

难以相处的人是我们提高情商的帮手,可以从多嘴多舌的人身上学会沉默,从脾气暴躁的人身上学会忍耐,从恶人身上学到善良,而且不用对这些教师感激涕零。

三、结束语

第4篇

论文摘要 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5条改进措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展“补课”教学,推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英语是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却广受争议,许多学生反映经过几年学习仍然听不懂、说不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英文文章仍读不明白;许多教师反映在教学中费尽心思,花了很大工夫,可是学生就是学不会、不愿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高职英语教学实际,教学方式方法不科学。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认清教学对象——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 

高职学生为第五批录取学生,除高考发挥失常等个例之外,与本科生生源相比,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词汇量严重不足,语法知识欠缺,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从学习英语的态度看,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其中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低于文科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普遍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看重考证(如英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忽视英语基础的夯实。从学习方法上看,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甚至有不少学生寄希望于“速成英语”“捷径英语”。此外,高职学生遭遇高考挫折之后,出现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尤其对英语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焦虑现象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较大。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几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学生反映比较良好。 

1)把信心教育和英语重要性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有了持久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学好英语。如果没有兴趣,被迫学习或是急功近利都是学不好英语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告别昨天,抓住今天,树立起学好英语的坚定信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明白英语的极端重要性。告诉学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帮助他们打开视野,树立长远眼光和远大理想,让他们明白英语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就职的必备技能,是提升自身素质、攀登人生高峰的阶梯,是强化自身优势、增强职场竞争力的资本,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英语,在学习中倍加刻苦练习英语。 

2)开展“补课”教学,增强教学的连贯性。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很有必要对入学时未达到标准入学水平的学生进行补课训练。在第一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拿出半个月的时间对初中、高中基本英语知识进行讲述,从音标、语法讲起,较为简单的内容可以适当讲得快一些,这样就能够将初中、高中和高职阶段的英语有机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步入英语殿堂。 

3)推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英语课是交际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把课堂作为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舞台,突出讲、练并重,教、学互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英语应用能力。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灵发展的敏感期,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多用鼓励、表扬等积极、正面的评价,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受尊重、受关注、能展现自我价值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4)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网络资源的利用能极大地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材料和背景知识。因此,将讲授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课件,特别是嵌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语音,将会极大地增加课堂容量,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仅仅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开展课外练习;引导学生养成有计划学习的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种学习活动,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每天早上高声朗读英语半个小时以上,每天阅读英文报刊一个小时以上;引导学生养成听英语广播的好习惯,坚持在线收听voa或bbc等英语广播节目,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引导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好习惯,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魏立明.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症;表现;调整。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有精辟的阐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的理想期待。当今社会,教师除了被期待为传道的人师、授业的教师以及解惑的学者三位一体,还需同时具备博通取向、人本取向【1】,被期待为拥有广博知识基础的通才、有教养的有个性的致力于自我实现的全人,给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一直以来,教师也本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信念坚守着,承受着社会的期待,当学识、精力面临枯竭的时候却浑然不觉,忽略了自身发出的警示信号,最终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经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正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家人、集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科学有效的减轻职业倦怠症的负面影响。

一、教师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一词的英文“burnout”原意为“燃烧竭尽”,是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专门表明个体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及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1981年,心理学家斯确定了职业倦怠症的三个核心基本形态: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完成。【1】同时教师职业倦怠作为教师职业病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一)情绪耗竭

这个阶段的教师情绪上及生理上面临枯竭和极度疲惫,失去工作的热忱而情绪极度低落。常常易怒、烦躁、过敏、紧张,对上班提不起兴趣,没有了以前的工作理想,逃避工作。生理上也因此导致免疫力下降,身体备受疾病困扰。

(二)去人性化

去人性化关系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抱持负面看法。常常内心空虚,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对他人的容忍度降低,对学生态度冷漠,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害怕工作时间,对学生也形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低个人完成

指个体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对教学缺乏创新,减少工作投入。当教师意识到有太多阻碍横在他的目标前,而认为积极的工作与什么也不做之间没有差别时,便是低个人完成现象。这种现象会向周围传播,从而降低周围他人的工作绩效,产生负面效应。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表现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职业因素又有环境因素;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在这里我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职业倦怠症的原因及表现。

(一)教师工作具有重复性、复杂性

教师的工作重复性严重。一般来说,工作十几年的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是因为教师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同一门学科、同样的教材,枯燥单调的工作远离了创新,有限的缺少刺激的情境很容易磨损教师的激情,使老师产生倦怠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同一种劳动,精神上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或思想松懈,对学生平淡冷漠,工作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教师的工作还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因为教师的劳动繁杂,工作性质不单一,问题多、头绪多,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以及各方面安排的非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个体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和培养他们本身也具有复杂性。

(二)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

学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会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导致教师工作的低个人完成。在教学环境中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教学实际过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间的矛盾差异,学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自身教学标准间的矛盾差异。比如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被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民主化的评价手段,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评教工作也存在着“格雷欣效应”,即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师反而量化分数较低,而教育管理部门还参照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利益挂钩。【2】至于学生良知的养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系统,这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沉重的伤害,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三)教师自身性格具有局限性

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东西方达成了共识: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人格的显性表现。从医学角度来说,人的血型分为典型的A、B、O、AB四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其明显的特征。心理学家也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和抑郁质型,每一类型也有其不同特点。但是,每一种血型或性格类型都具有局限性,人在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其生理影响。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应该学养深厚,品行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是教师的职场人格与生活人格不一定会完全一致。通常,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更加倾向于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经常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但往往事与愿违,目标太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很难得到自我满足,反而给自己带来挫折感。有的教师在自我认同中总是对自己不满,自卑、自惭形秽,影响到教师的自尊与自信,这样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造成职业倦怠。

(四)教师人际关系紧张

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在很多方面,除了厌教心理、厌生心理、职业离弃心理、个性心理缺陷等,还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反过来,教师不良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又会加重这种倦怠心理。比如,一种情况是,倦怠教师将自己的问题带回家,向家人和朋友反复诉说自己的烦恼。当家人和朋友感到不耐烦时,倦怠教师就会指责对方缺乏同情心,双方都会因此受到伤害。于是家庭的斗嘴、朋友的争吵难以避免,人际矛盾和冲突就会越来越多。由于与周围人关系的恶化,教师在生活中得到的帮助和支持就更少,于是倦怠的程度就会不断升级。另一种情况是倦怠教师以一种避免提及工作上的事来进行自我保护,树起与他人之间的一道屏障,将家人、同事和朋友拒于千里之外,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又孤独。当这些负面情绪无法排遣时,进而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家人,这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整途径

(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引导教师积极归因

美国作家杜利奥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并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杜利奥定律”【3】,给我们带来启示: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仅仅在于是否拥有热情积极的心态。教师是学校关键所在,因此,学校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健全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邀请心理学家、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讲座和现场咨询,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教师举行心理咨询师培训,从理论科学的角度帮助教师加强个性修养,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增强自信心、自制力。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引导教师进行积极归因,正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动机归因理论【4】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在1980年系统提出的,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行为;而不同的情绪与行为结果,又会成为下一个行为的动力或阻力。归因、认识与行为三个因素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常是对自身问题的消极认识与消极归因所致。因此,引导与帮助教师学会积极地、正确地认识并解决问题,使教师在学校里快乐工作,积极生活,对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合理评价机制,重视教育环境支持

学校需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摒弃以往评价内容片面、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的窄化评价方式,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建立一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使教师逐步树立崇高的职业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此外,系统地组织教师进修学习,短期专业培训等,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增强教学水平、拓展个人成就等方面会产生激励效果并促进良性发展,使教师相信努力与不努力的结果大不一样。

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学校的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学校管理层要为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提供增值服务,除了创设学校良好的心理环境,还要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软件硬件一起抓。要建造礼堂、图书馆、运动场、体育综合楼等硬件设施,构建丰富多彩的展窗文化、教室文化、墙壁文化、宿舍文化,引进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等软环境,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一方面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管理层对教职员工、学生的关爱,会增强教师精神上的归属感及校园荣誉感。

(三)积极处理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缓解压力

教师应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巧用社会支持系统来缓解压力。教师的社会支持表现为多方面,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相关的物质支持,也有与地位、荣誉相关的精神支持。首先教师要协调好与家人的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是教师疲惫身心的避风港。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与家人或爱人一起说说目前的境况,及时的情绪宣泄如同心理排毒,当压力与不满尽情宣泄后会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十足,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3】。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在正确的交友途径下扩大自身交友范围,多结交外行业的朋友,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以增强视野,放松心情。在正面积极的氛围中,提升教师的职业士气、工作热情和职业幸福感,进而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教师还应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注重劳逸结合来缓解压力。据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是因为体育锻炼能强健身体,充沛精力,提升免疫功能;二是因为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能为自己提供难得的“空闲”机会,让自己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适当调适心理环境,使自己内心强大起来,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此外,闲暇之余逛逛街、听听音乐、做做美容、剪个新发型、洗个热水澡,都能让自己轻松、满足、愉快。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悦目的景色,聆听鸟虫的鸣叫,会把心头的阴郁一扫而光。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后记

教师职业既平凡又伟大,教师工作既烦琐又重要,教师不仅仅要面对社会、学生,也要面对家庭、自己,因此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是帮助自己走出职业倦怠的前提,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调整职业倦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希望所有教师能正确积极的处理好职业倦怠之中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厚积薄发,享受工作。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98-415

[2]穆亚一.论学生评教的“格雷欣效应”及对策[J].广州指挥学校学报.2012总第十八期.1-3

[3]陈倩.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M].武汉出版社.2009.5—16

[4]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3—367

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出现的职业倦怠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辩且不容回避的事实,它一方面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同时由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它对学校和社会也会产生消极连锁反应。

2004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新浪网招聘频道、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启动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倦怠指数程度高居第三位,属于职业倦怠高发人群。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人不能成功得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不能顺利地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患了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第一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早晨不想去上班,形成对学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是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第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师一旦经历着三个过程,就会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出现失败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校长便把这种高期望转移到教师身上,使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这必然使教师常常陷入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困境。从而引起教师的倦怠情绪。

(2)组织因素。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课堂是教师主要活动场所,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教。作业、考试、教学评比等等,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系因为教学成绩和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不能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教学受教材约束,一切工作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此的工作环境只能使得教师越来越紧张和压抑,而不能感受到工作的愉悦。

(3)个人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关。

职业心理学家金兹伯格(E. Ginzberg)认为职业意识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个体职业实践的深入,职业意识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个体的职业意识系统包括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职业道德和职业气质等成分。

教师的职业需要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理源泉,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的专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个体由于对这几种成分的偏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倾向。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有以下几种(1)献身倾向。,(2)成就倾向。(3)兴趣倾向。(4)实力倾向。职业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个体实践的深入,职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能,还要涉及到树立正确的职业需要,而且这种培训要贯彻教育生涯的始终。

职业评价取向是个体在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不同的职业类型的相对等级的综合评判,影响评判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生活声望和地位,也包括职业本身所能给予从业者物质与精神满足的程度。职业选择原则是指个体面临实际的职业抉择是的依据,它与职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职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并不完全是依据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择业,即在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与现实选择职业的依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可见,职业意识是个人对职业的最真实的看法及从业后的职业体验,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乐趣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1)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其使命就是给予,把自己的知识无条件地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等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却是一种直接的满足。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工作的直接乐趣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2) 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教师除了认真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学科、时间和机遇来实施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讲座等社团活动,即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增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时常反思和进行自我教育。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创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它是互相分享的。教师这种幸福表现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表现在空间上,教师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

(4)教师要增强自我教育效能感,教师的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活动中的行动积极性高,他们乐于付出努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也就进一步维持了行为动机。可以说教师较强的教育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这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

2 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人格特质 工作满意度 影响策略

一、人格特质

    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人格特质是个体所具有独特的特质,代表着个体的思考模式、情感表达与行为特性,也是个体之间态度与行为,产生个别差异的基础。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影响个人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事、物及对适应整体环境时,所显示出来的个性,且通常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及一致性,较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早期对于人格特质的研究多着重于人格特质形成原因的探讨,及至后期,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特质研究则开始着重于个体因为其人格特质的特性与其对外界的知觉,所形成的态度与反应行为,以及对于组织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人格特质的相关理论,在组织行为的研究领域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以人格特质作为研究变量的,不胜枚举。例如:五大人格特质、内外控人格特质、Type A与Type B人格特质等,主要是因个体的人格特质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与持久性等特性,而且对于个体的行为表现有相当显着的影响。因此,就职业生涯发展的观点来看,由于人格特质所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与持久性的特性,可藉以预测个体在职场中可能产生的工作表现。

    二、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一态度性、主观性较强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员工对于工作本身或因工作伴随而来的一些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一种情感性反应。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因为时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不仅反映工作者的生活品质,也直接影响到工作绩效,因此,工作满意度不仅是一种个体现象,而且是群体或组织的特征,是衡量和预测工作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有效指标之一。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其研究价值归纳如下:

    (1)工作满意度有其本身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员工是社会的成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是构成社会心理的重要部分。

    (2)工作满意度可作为一般组织健康与否的警戒指标。如果组织能对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保持持续监视,就可以及早发现组织的问题而加以改善。

    (3)工作满意度可提供组织及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变项,既可以作为衡量管理或组织变项的影响效果,也可以作为预测各种组织行为的指标。

    (4)工作满意度是维持一个组织低缺勤率和低离职率的关键因素。工作满意的员工比工作不满意的员工,较能如期完成工作并较少有缺勤或离职的现象。

    工作满意度在组织行为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作为一种员工态度,它日益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人格特质对职场中的的应用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三、人格特质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目前人格特质在职场上的运用,多数与人力资源的招募、甄选与训练等功能相结合,例如甄选评鉴工具中的传记式问卷,即是以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作为基础,认为过去行为乃是预测未来行为的最佳指标,藉由了解应征者过去的行为,可以作为预测未来的工作表现,以协助企业提高甄选效能。此外,近年来有关人格特质与职场管理相关的研究中,亦有学者根据人格特质的特性,结合工作职能(function)的属性分析、主管领导风格分析与组织文化分析等,进行个人与工作、个人主管、以及个人与组织之契合度的研究,以作为组织人力重置、训练规划等之参考。人格特质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格特质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可能影响,早在Fisher&HannaHoppock Smith  Locke的研究中就已被察觉,例如Weitz发现有抱怨自己生活的倾向的人,对于他们的工作会较不满意,但却直到证实工作满意度有时间上以及不同工作情境上的稳定性,以及Staw, Bell&Clausen发现个人如果有正面情绪,会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愉悦,并稳定地持续很长时间,且不论工作是否有所转换,这时才方能支持性情因素会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假设。这种认为性情因素对工作满意度有直接影响的观点,称为性情观点。性情观点认为人格特质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单独且独立的。沈慧对中学教师的研究表明:外向性和自律性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和善性人格特质和内在满意度有极其显著相关,与总体满意度显著相关;开放性人格特质与内在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有显著相关;外向性人格特质与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均有极其显著相关;神经质与内在满意度、总体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外在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人格特质与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均有极其显著相关。

    另外,台湾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比如,薛婉婷以银行业与计算机外设产业为研究对象,内控倾向的分数越高,其对员工的工作满意有增强的效果;人格特质对工作满意有显著的影响。萧静宜,A型人格者,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高,但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的意愿却较低。王显文,以警察为研究对象,发现内控倾向的警察感受到较少的压力,因而有较佳的工作满意度。钟利敏以花莲地区公民营管理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内外控倾向不同的管理者,其工作满意有显著差异。台湾吴清华在其硕士论文中以考试院公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发现有高度神经质人格特质之公务人员,可能会因为情绪较不稳定,对工作内容、同事、主管风格、机关的文化等多所不满,导致工作效能不佳,甚至影响机关内部的团体动力,造成整体效能不佳的情况;较具神经质之人格特质者,其工作满足感会愈低;而具外向、开放性、和善性与严谨自律性之人格特质者,其工作满足感会较高。

    四、对管理者的策略与建议

第8篇

论文摘要:着重关注通过生涯发展理念指导,有效帮助高职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其中有很多主客观原因.但是否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能否在职场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正确自我分析、职业分析。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所需要的摹本素质生涯发展理念是职业生涯理论经历了人职匹配思想后的一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它强调的是个体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在生涯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引导。

一 生涯发展理念分析

随着心理学领域对人认识的发展与深入.职业生涯理论开始产生并不断变化和发展同绕生涯发展理念.早期的职业生涯理论都是同绕人一职的最佳匹配问题展开的.而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职业指导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职业指导是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历来把职业选择看做是个人生活定时期出现的静态事件的观点.明确指出人的职业选择是人的一生中一系列连续的行为过程.职业指导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贯穿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

二、生涯发展理念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导向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就能让他对各种职业价值拥有基本的认识.能调适自己的择业心态.坚持自己择业的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前途.因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相当重要。

大学生一方面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另一方面却面对很多用人单位而不知如何选择出现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有关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转变为一元为主、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新结构和新格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也不在是单一的考虑社会的需求,而是增加更多的自我选择.考虑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兼顾经济收入为标志的价值取向以“利他”为核心的一元价值观向多元取向的价值观转变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复杂性的基本表现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

从第一节来看.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有5O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较完善的学说理论和系统的教育机构而近年来国内学者、许多的高校以及学生本人都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一些高等学院也将就业指导的机构转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有效地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应该说,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生涯发展理念则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日益成为正确价值观确立的重要理论导向。

三、基于生涯发展理念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从生涯发展理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成为大学生一种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通过生涯认知、生涯安置、生涯进展等步骤,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天赋才能为目标.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使个体从幼儿园直到成年能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的生活。基于此,笔者认为,生涯发展理念指导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体制机制层面。一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念教育。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大学生发展重要性认识,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将该课程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负责地参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活动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二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决定了国家教育部门或高校应组织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领域学科的专家学者,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经济、文化特点和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打破学科界限.相互融合渗透.共同研究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职业测评系统另一方面.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也应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三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从业经验的人员等多种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互补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师k伍是基础根据教师个人优势和潜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一支专业队伍.作为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基础力量扩大社会联系.联合多方力量,充分调动校友、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政府高级公务员、成功创业者等资源.加入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工作队伍中来,成为学生的“生涯导师”.或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专业讲座.或进行个别辅导等.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益指导和经验.作为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