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洋教育论文

海洋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洋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海洋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第2篇

【关键词】大学 海洋环境科学 培养计划 特色课程

1.引言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处于一流的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根据自身的特点、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是二本学院的立足之本,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计划的设置。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以海洋环境科学为特色的培养方案的设置。

2.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根据学院确立的以“理论基础适度、专业特色明显、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制订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

3.培养计划设置的原则

根据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能力”的基本原则;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制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因此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应有的作用,培养海洋环境领域的实业人士。

4.特色培养计划的设置

4.1地方建设的需要

浙江是个海洋大省,省政府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遥感应用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及外海远洋渔业开发技术等作为科技兴海战略的重点领域。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临港石化、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海洋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压力,海洋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培养海洋环境科学的急需人才,是满足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事业对人才的需要。依托地方发展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区别于其它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学生。

4.2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要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其核心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科学尤其是海洋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海洋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环境法、环境评价与规划、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以及环境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具备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3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而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特色辅助课程、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强化课程。培养计划80%以上涵盖了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实验与实践的内容。结合舟山地方特色在环境学中增设了海洋环境科学(双语);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中我们开设了海洋管理学、海洋专业经济学、海洋与环境法、海岸带综合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自然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化学海洋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地学(双语);环境技术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海岸环境工程、港口环境污染防治、海水分析化学、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环境科学实验有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海水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一(一周)、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二(三周);环境科学实践教学有社会实践调查(一周)、认识实习(一周)、专业实习(十周)、毕业论文(十周),其中基础实验128学时,专业实验256学时,专业实践26周。

4.4培养计划特色的体现

课程设置突出海洋特色,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生态学、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水淡化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实验教学突出海洋特色,指导学生利用海洋环境科学技术、方法进行海洋环境污染的调查、海洋环境容量的分析、海水养殖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资料的整理挖掘、环境影响的评价和环境治理等系统的研究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海洋特色,已与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中心、浙江海洋研究所、岱山、嵊泗、秀山海水淡化厂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建立了多处具有海洋特色的教学实验基地、教学改革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依托当地的涉海类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不仅为学生的综合技能锻炼和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个选择。

科学研究突出海洋特色,环境教研室教师有近二十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基金有四项,都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容量分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有关,学生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新苗计划、校级科研项目都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呈相关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计划体现了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进行,不断更新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的指导思想,同时更新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时代适应性、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式。

本项目得到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2010040)和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的资助,还得到了环境科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大力帮助。

资助信息: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处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家军,俞亚萍.由大学人才培养计划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22(8):80-82

[2]宋凤敏.闵锁田.刘智峰.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改革与修订[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9):11-12

第3篇

[关键词] 思维灵活性 初中生思维培养 关键因素

音乐具有开拓行,创新性,并且对人有着陶冶作用,能使人心性浮动,心志坚定,思维灵活、敏捷,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谁读懂我的音乐,谁就可以打败命运。”可见音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对人思维灵活性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无法比拟的。

一、音乐对思维灵活性的影响

音乐,顾名思义是富有情感,歌唱式的声音,它可以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感悟。一个人如果能通过音乐,感知生活中的一切,他一定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同时他的思维能力一定是优于常人的,可见音乐对人的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是多么好的帮手啊。很多音乐艺术家被世人成为天才,为什么从事艺术的人更容易出现天才呢?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音乐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几乎是没什么其他的事物能够取代了的,也许天才天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比一般人好,但是在后天,对音乐的不断接触,可能也更加锻炼了其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这样更加促进了其天才的展现,所以很难说是天才成就了音乐,还是音乐成就了天才。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其参加很多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其中大多都与音乐有关。有的孩子学习钢琴,有的孩子学习声乐,有的孩子学习跳舞等等,其实这些家长是很有远见的,因为音乐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好的,当然这也因人而异。拿钢琴为例,十个手指头要自如的弹奏88个键,这种手脑配合的形式,对大脑的发育成长是多么好的锻炼啊。可见音乐对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是非常先进的,几乎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二、音乐对初中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如果能对其思维的成长进行精心的培养,那将对其一生都是一笔财富。那在这个关键而特殊的时期应该重点培养哪些方面呢?这是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音乐不仅是人类共有的财富,音乐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着其特有的时代背景,音乐不仅仅是好听这么简单,每一段音乐都能表达一个特定的情绪和时代精神,其实我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可以穿插着学习历史风貌,人文地理,时事政治等,可见音乐是多么广阔,它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如果能着重的通过音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一定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音乐课堂是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每个学生从小都参加过音乐的系统学习,老师赋予感情的教育可以是一个孩子对音乐、对生活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就像是一种牵引,积极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畅快的融入音乐的海洋,而这片海洋是无比广阔,可以带给学生无穷尽的知识力量。音乐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朋友,因为他们可以在这找到发泄,找到理解,找到寄托。如果一个初中生能充分融入到音乐的海洋,那么对他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甚至对他整个人生都将是一种财富。

可见音乐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承担着多么重要的责任,一个对音乐敏感的人,他的思维灵活性一定是优于常人的,而这种灵活性当然是越早挖掘越好了,初中生,正是挖掘的好时机,所以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怎样通过音乐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音乐是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进行交流的一种艺术,所以音乐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说教,还要配套音响和音像资料,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生动形象,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要使音乐课更有趣,更吸引学生,老师在课前的认真备课是必不可少的,说到这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老师在桌前认真编写教案的场景,如果认为音乐教学只是认真做好教案就可以了,那可就错了,音乐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内容,如果单单写好纸质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一定要具备更深的专业基本功,如果要教授声乐,老师一定要能给学生的发声提出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切实的给学生音乐知识,让他们更好的掌握乐理知识,同时这也是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有一个有效作为。因为如果仅仅是让他们听音乐,或是仅仅是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解这首音乐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创作者是怎么想的,歌曲反映了什么什么社会现实,什么人文文化,这都不是音乐最需要了解的,其实只要学生能通过听音乐来感知他所感觉到的就可以了,这才是音乐最应该被感受的。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四、总结

音乐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最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处在初中这个生理、心理都最具塑造性的时期,如果能切实有效的通过音乐教育对其思维进行精心的培养,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信东.音乐教育论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第4篇

1 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造就多样化和科学化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网络状态下,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把大量的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使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花瓣绽放式呈现、远程呈现、自由选择式呈现等,而且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机变换呈现方式。

在网络状态下,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例如,在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人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粉碎了英法的绥靖政策,也有人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加速了战争的爆发,你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学生利用微机教室的网络环境,到独立开发的校本资源库和国际互联网中查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采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兴趣,在探究中能够学到很多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知识。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方面中的一个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达到教学内容呈现的科学化。

1.2 造就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在网络状态下的教学同样有着开放互动的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网络状态下,在理想的条件下,教师的备课与授课、训练与检测、监督与评价,都是在开放互动的状态中完成。教师备课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充实到自己的教案之中。同时亦可接受外界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同行和学生),使之更加完善;教师在授课中,通过网络展示和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组合,为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状态下的课堂上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跟着教师机械地模仿,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是在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库和互联网进行自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拓宽学生的认知基础,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

2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的技术准备

2.1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掌握一种或两种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技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与操作

网络资源课件制作软件一般有方正奥思、PowerPoint、FrontPage等,其中PowerPoint因其操作快捷方便,FrontPage网页课件具有远程交互的功能,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课件制作取材于浩瀚的网络海洋。网络中的历史资源很多,这里精选部分网站加以简介,希望有助于各位同仁学习、参考。

1)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省略),特色栏目为历史学科资源精选、历史教师个人专辑、历史教师个人主页、史地政论坛等栏目。其中在史地政论坛,关于历史教育和史学研究的讨论最为活跃。

2)中国教育资源网(省略),有教育新闻、学科教育、图书馆、交流中心、个性教师等。

3)中国基础教育网(省略),历史教师可以浏览“课程改革”“交流讨论(BBS)”“历史”等栏目内容;相关的链接有省略,以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为主要特色的教育网站,并设有历史论坛。

4)人教社历史天地(省略/lishi),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包括教学园地、教材与大纲、学生之友、学术动态、万花筒、图说历史、历史论坛、课程研究。

5)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省略),由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主办,包括近年来刊发的“史学研究”以及“历史教学”论文和文章。该网站有“教育论坛”,供网友交流。

2.2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师生需要学会各种网络环境的使用方法

如网络教室“网上邻居”的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中信息的搜索技术即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下载,网上论坛的开展。常用的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网易、雅虎。为避免学生在信息中迷途,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采取逐步扩大搜索范围的方法,如先将搜索范围限制在校园网内,然后借助校园网上的链接,让学生用站点镜像和关键字来查找信息;接着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网页地址URL的列表,让学生搜索多个站点;最后让他们在因特网上用目录和关键字检索来搜索信息。如此,学生基本掌握网络资源搜集、文件下载及网上信息、论坛交互的技能,教师积累了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师生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新途径。

3 开展网络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唯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才能用极大的热情去培养、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另外,网络教学还应注意课堂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更忌教师图省事撒手不管,让学生自行上网查阅资料。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似进入高速公路的引桥,不断将学生引向运行的学习高速公路;似剧团的导演,引导演员在舞台上唱主角。”这是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第5篇

本学期,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以东石镇教委办的年初工作精神为指导,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与全体老师的通力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管是常规治理方面、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并且顺利地完成了学期初布置的各项任务,现将一学期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管

1、重视教学常规检查治理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教学常规的建设与实施,是进步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本学期,我们依然遵循此规律,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我们根据教学常规的流程,从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考后分析和后进生转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克服了“重结果,轻内容”,“重教学成绩,轻教法”的弊端。并分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对教师的各种常规材料进行检查、分析,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2、积极参与、开展“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教研活动

本学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校本教研专题,为了给教师搭建一个教学工作的交流台,在第14周开展了一次有主题、有计划的校际联动教学研讨活动。我校的张艺妮、颜厥帆两位老师在“生活化情境创设”主题研讨会中分别展示了两节不同风格的研讨课,固然教学的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但参与的各位老师在这次校际研讨活动中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题目以及专题研究深度、广度等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真正地达到了交流互动的目的,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所收获。

3、加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A、坚持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积极的将学习回来的新理念、参与学习的心得及时在学校博客发表,努力使我们的教师的业务水平达到同一个水平。本学期,我校结合教委办的安排,尽可能安排老师往参加上级的各种相关培训和兄弟学校的常规研讨。经过了这些培训之后,教师的教学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老师的一些教学观念、理论也更上了一个层次。所以我感觉参与外部的培训,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最有力的一种方式。

B、加强我们教师的自学范围和自学方式。目前教师的外出学习仍然是进化教师的最有效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小学,我们的教师获得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且涉及教师的面也不广,那怎么办呢?让外出学习的老师将所学的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感受,以博文的形式传递给其他老师,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努力使我们所有的教师的业务水平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还要求每位老师精读一本教育论著,让老师在书的海洋中汲取养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为老师们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储备能量。

三、细评

1、开展作文、英语口语、硬笔书法比赛

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爱好,本学期学校组织了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作文现场赛、全校硬笔书法比赛以及英语口语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好平台,各指导老师都对学生进行了精心的辅导,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更大的提升。

2、开展教学案例撰写活动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科研能力已成为学校今后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本学期,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案例的撰写,共有4篇教学论文、心得在市、镇两级的刊物上发表。

四、今后工作的设想与反思

1、教学工作方面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口号,它需要以扎实而创新的日常工作为基础。在工作中我们也感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如教师的业务提高问题;怎样促使“问题班级”的转化;怎样才能更扎实地进行培优补差工作,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怎样使教师备课落到实处等。下学期我们的设想是把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再扎实一些,教研活动更富主题化,创造性更多一些,创新求实,继续构建教师发展平台,加强校际的交流和合作,稳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校本教研方面

一年多来,我们利用学校博客进行校本教研这一网络教研形式已然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从中也多了几许的思考:如何让网络教研走得更远、做得更加务实呢?

A、要真挚坦诚。我们都知道网络教研谁都可以参与,但条件是要真挚、坦诚。要以工作的心态而不是游戏的心态对待网络。

B、要梳理落实。网络教研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实践、追求深度,从而实现“学习——实践——反思——更高层次的学习”的良性循环。

C、要内化成果。假如不能将校本教研的成果内化,不能将别人的出色变成自己的绚丽,那么网络教研乃至校本教研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第6篇

关键词:泛市场化;人文素养;人文化成;扬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办学泛市场化

“所谓泛市场化,就是把市场关系引入到不应当引入的领域”1。大学办学市场化,是指大学办学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大学将教育服务当作产业来经营,围绕市场经济需求办教育,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教育运转,以经济效益衡量办学成败,严重弱化大学人文化的社会担当的社会行为或现象。

利润与效率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动力。受市场这只隐形之手的招引,大学教育改革也经历了大学教育产业化继而发展成为大学教育市场化的历程。大学办学市场化,主要表现为大学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评价、科研立项设置等方面失去了自己秉持已久的办学准心,而以迎合市场需要为自己的办学出发点。诚然,根据市场需求办教育,确实具有扩大学生选择权,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产学研”结合等诸多优点。但是,大学不同于一般经济实业,办学以经济效益论成败,便滑向了大学教育的泛市场化。大学教育泛市场化,化掉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化掉了大学办学的社会担当的功能。公民人文素养普遍下降,社会生活公共道德明显滑坡,与大学办学泛市场化本身紧密关联。在大学办学泛市场化过程中,经济效益成了专业设置的优先条件;能否获得利润成了办学的首选条件,学校成了学店;能否创收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标准,教师成了店员;是否有钱作为学生上学的先决条件,学生成了顾客;能否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作为学习的条件,知识成了商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作为衡量大学办学成败的标准,大学变成了市场的“经济侍从”。

在教育市场化浪潮汹涌澎湃之际,基于教育泛市场化的负面作用来研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显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进行的研究,大多是从大学精神和大学办学理念层面,从宏观视角展开的。国外研究人文教育的最著名代表,德国的雅斯贝尔斯从教育的属性、特点、教育的本质出发,研究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从大学的应有定位研究人文精神,他指出:“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3社会转型中我国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与时下盛行的教育泛市场化紧密相关。

二、大学办学泛市场化的根源

高等教育泛市场化,有着深层的认识论根源与社会根源。

知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经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精神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人文关照。知识只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教育的功能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实现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提升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更成其为人,它是社会公共产品,它承担“人文化成”的社会功能。在儒家传统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的育人理念,这是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突出体现。大学必须致力于精神的培育和文化的创新。

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社会诚信缺乏,追求感官享受,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问题频现;人生观出现唯利是图,政绩观上急功近利,重视易于量化的经济效益,忽视不宜量化的社会效益,等等;这些都为教育泛市场化潮流的盛行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大学办学中出现将教育等同于知识传授,信奉“越市场化越先进”,“将教育推向市场等同于教育改革”,“扭亏为盈意味改革成功”的倾向。在大学办学实践中,政府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功能出现紊乱——乃至于认为政府将教育推向市场的程度越深,政府在减轻财政负担层面作出的贡献就越大。更有甚者,把教育盈利视为教育市场化成功的标志,将就业率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成败非常重要的标准。

三、大学泛市场化的危害

泛市场化过程中,部分大学为求得生存空间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担当的现象,失去了“人文化成”的办学准心。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部分高等学校在教学规划、教学投入、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倾向。人文课程时数、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大学生以是否能够获取可观经济收入回报为学习动机,在学习目的、目标定位和实际学习过程中具有浓厚的功利取向,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只埋头于部分技术应用学科课程的学习,忽视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化礼仪修养的历练,最终导致缺乏人生理想,没有崇高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诚实,不守信,不学法,不守法。

2003年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熊猫泼洒硫酸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室4位室友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2010年10月20日驾车撞人不但不施救反用尖刀捅死被撞者,等等,昭示着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可以从立足全社会层面的宏观视角和着眼于部分大学办学急功近利的微观视角去反思。

从立足全社会层面的宏观视角来看,当前,全社会普遍存在偏重经济效益,轻视人文素养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空心化。

市场经济是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自由竞争为手段,通过市场进行优胜劣汰的经济形式。市场关系有它起作用的关系范畴,唯利是图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动力。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人文化成”,使人成其为人,所以,高等教育是一种超越市场关系范畴的科学与人文领域。将大学办学混同一般实业来经营,是一种泛市场化行为。部分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以实用主义为标准,一味迎合市场临时需要来设置专业,表现为理工科的热门专业重复叠加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开设不足,即使是热门专业课程,重“术”(应用技术)轻“道”(理论知识)的现象在不少高校也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逐步演变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倾向。如此这般,其结果是导致人文课程过窄,专业教育不专,功利至上主义抬头,学校与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有文凭没文化,有知识没见识,有知识无审美,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效益轻人文素养,最终会导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离和对立。

从着眼于部分大学办学的目标去反思,可以发现,不少大学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

一是将迎合市场需要等同于符合社会需要,将市场等同于社会,这是一个导致大学教育功能异化的致命误区。大学如市场一样随波逐流,追求功利,那它的“人文化成”使命必定会在追逐功利中湮灭,大学若遗忘了社会责任,那它就必定会被社会遗忘;大学若不能传播理想,那它就必定走向庸俗。也就是说,大学如不能“化俗”,那它必定会被“俗化”。克里希·那穆提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说:“任何一种教育,如果它关切的只是人的一部分,而非人的整体,那么它必然会导致有增无减的冲突和痛苦。”5

二是将科学精神等同于大学工作的全部内容,将高等教育等同于科学实验室。大学只追求科学精神,忽视人文精神,大学便会沦为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机构。因为,科学精神主要是“证伪”、“求真”,其主要工作是回答“how”,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物;人文精神主要探索意义和价值问题,主要工作是回答“why”,研究对象是人。而一切工作的价值指向和行动主体都是人,丢失了正确价值取向的科学理性,必然加速人的异化和社会的空心化。

三是将专业标准等同于大学人才培养标准,抹杀了专业标准与人才标准的区别。考察大学的标准有两个,即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专业标准,人才的内涵就会陷于空洞;没有了人文标准,专业人才就会走向工具化。食品安全问题给社会、给教育的启迪很多,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专业人才,而是这些专业人才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四是将大学的功能等同于“授业”,挤兑了大学的“传道”功能,弱化或简单化了大学的教育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文化成”,自然,其工作内容不是为市场造“器”,而是为社会造“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德才兼备之人。

只强调技术教育,其严重后果就是加剧了大学教育中的工具化、技术化和非教养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

五是将为地方服务视为地方大学的全部使命,强化了地方大学为地

方经济服务的功能,弱化了大学的社会担当和大学的立命根基。时下盛行的“地方大学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论调就缺乏周延性。把大学的职能定位为为地方企业服务,无疑削弱了大学的本体功能——承载、传播社会理想和道德精神。“地方大学为地方经济服务”把大学教育功能狭隘化,放弃了其对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当,抛弃对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承诺,缺失了大学精神,最后使自己沦为市场的“附庸”。

六是将学生就业作为衡量大学办学成败的标准,将大学就业率问题简单化。毫无疑问,大学办学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然而,“有用”如何界定?就业是全社会各个系统良性运行的系统工程。“就业率”不是大学本身工作的全部。就业率高并不等于大学很好地完成了社会赋予它的使命。片面强调“就业率”而疏忽了大学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背离了大学存在的意义。

四、对大学功能异化的扬弃

(一)大学的功能在于“人文化成”

大学的职能是“人文化成”,大学理应有自己独立的品格,理应担当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二者不可偏废。而且,在衡量评价人才的标准上,“精神健康”比“专业技能”更具重要性。人文素养的获得是人文精神养成的前提,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前提。而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其功能在于培养追求真善美精神,传播高尚理想,培养是非判断能力,引导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基于大学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成才”轻视“精神成人”倾向,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的现状,大学应当以当前现实为基点,以担当“精神成人”和“专业成才”双重责任为价值旨归,研究大学人文素养沦落的成因,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探索问题的对策,探索社会转型期大学在“俗化”与“化俗”之间寻求自身发展的张力,改善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阻滞道德滑坡,从而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大学应有社会担当

大学办学需要担当社会责任,不能片面迎合市场需要亦步亦趋,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能丧失社会赋予它本应担当的精神守望者职责,这样才能抵制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诱惑,才能克制浮躁和避免肤浅,在激烈的竞争中作出理性的抉择, 才能不松懈学者的操守,才能实现“坚守象牙塔”的精神自觉。

(三)大学的办学管理和评价标准需要创新

市场化是经济发展历程中的较高级阶段。诚然,将高等教育市场化,有利于打破大锅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但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不能将高等教育产业化、商品化,完全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大学必须汲取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未来,才能实现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才能做到在“化俗”中不被“俗化”,才能做到以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进步为己任,才能真正承担人文化成的重任。

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名大学校长在讨论“21世纪的大学”主题时,几乎一致强调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的见解更是一针见血,他说:“大学教育从根木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6将大学办学视为一个漫长的人文过程,必须正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岗位入门门槛与教学考核评价缺乏人文素养把关。教师队伍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甚至存在因教师人文素养不一而使得受教育者人文教育失灵的情况。

第二,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在合格人才评价和大学评价机制中,技能等可量化因素被过度强化,人文等不可量化部分被严重弱化乃至被挤兑。

第三,大学生管理上缺乏合格人才严格把关机制,导致文凭泛滥,大学生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第四,教育市场化需要规范,政府在引导、管理教育办学方面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五、结语

市场化有它的特定的内涵与关系范畴,大学的使命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关怀人生,“人文化成”。教育是担负“人文化成”使命的一个特殊领域,有它特殊的质,尤其是人文、人文素养精神等不可量化,因此大学不可盲目随波逐流,必须坚守自身的使命,秉持大

学精神,有效抵制浮躁,确保不被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原则与功利主义所湮灭。确保大学办学以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未来为己任,着实担当大学的“人文化成”的社会功能,教育改革需要面向市场,但是,切不可将办教育等同于市场经济办产业,大学办学切不可泛市场化。

[参考文献]

[1]纪宝成.认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误导与实践危害[j].中国高等教育,2006(9):1022.

[2]朱欣.本真教育的诗哲书写——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教育哲学意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6061.

[3]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0.

[4]刘乔周.四书五经[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0.

[5]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9.

第7篇

论文摘要:幸福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在当今高校,部分大学生过多追求物质幸福而忽略了精神幸福,存在着病态的幸福观。高校班级建设的重要指标是集体成员内部的幸福感。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以积极的心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设幸福班级。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考试门门不挂科;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还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充实自我。其实,幸福是一个包罗万象、涵盖了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的,但是并没有人对幸福下过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人生重大目标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幸福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美的心理体验。

一、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面临着新的挑战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观念,但却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是能否产生幸福感、产生什么样的幸福感的关键所在。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心理条件下,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个体对来自环境或自身的心理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对于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除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因为总是重新又感觉到有需要未满足。”“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大学生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幸福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病态幸福观,部分学生甚至用享乐代替幸福。叔本华认为:“如果人因此一味追求财富,心灵上就会一片空白,结果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更麻木不仁。他们的理智的高度幸福既然无能为力,就只有沉迷在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并且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必须端正幸福观。当前,高校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政治教育,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教育被忽视,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和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班级建设的首要之举

幸福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是低级的幸福,是人们的物质需要,是一种欲望和目的得以实现而产生的幸福感;精神幸福是高级的幸福,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人的精神上的寄托。

班级是高校的基础和细胞,加强班级建设对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从词典上我们可以知道,“班级是按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生活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建设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班级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各院(系)学生工作基础扎实与否、开展的顺利与否。

从工作影响上看,班级是各院(系)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凝聚学生的前沿阵地,是最直接、最具体地面向广大学生的单位。班级也是各院(系)思想建设的阵地,对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正确的幸福观,整个班级才会有活力;只有每一个成员都有幸福感,学生的思想才会稳定,班级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院(系)的学生工作才能积极推进。因此,提升班级成员的幸福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首要之举。

三、全面提升班级成员的幸福感,加强班级建设

一是班级建设要有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幸福的班级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班委会是班级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带领广大学生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根本保证,因此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人格魅力,能够带领班级其他学生共同前进。配备得力的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辅导员在选拔班干部时要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选拔出那些道德品质过硬、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人格魅力突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处事有原则、热爱集体、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能被广大学生信任和拥护、有着强大号召力的学生。同时,对学生干部要严格要求,并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二是班级建设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一个幸福的班级就应该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广大成员都能够刻苦、踏实地学习,能够在一定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与学习上的不良风气作斗争,能够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学有专长,利用所学的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投身科研等。班级内部可以开展“主题学习月”活动(包括模拟课堂、专业知识竞赛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着班级优良的成绩。竞赛获奖率高、考试通过率高、班级挂科率低,同学们就可以保持较高的幸福感。

三是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保证贫困生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在高校,部分贫困生生活压力过大,很难专注于班级的建设、班风的形成,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利用空闲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各班级要认真了解贫困生的情况,加大对贫困生的关注力度,保证贫困生能够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等,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

四是班集体内部成员之间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幸福的班集体,其人际关系应该是十分融洽和谐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人人平等、诚实交往、心理相容、情感相依,集体成员之间能充分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辅导员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班集体成员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选出若干人缘好的学生担任心理疏导员,及时发现并化解同学中的矛盾,促进班集体内部的和谐。

五是班集体建设要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内涵建设。一个幸福的班集体,学生的课外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让品位高、层次高、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各班集体学生活动的主流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奉献精神,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氛围,夯实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尽可能针对不同院(系)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各班集体成员兴趣和爱好的课外活动,使广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综合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以提升,让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以充分发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当前,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再加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他们的幸福感,使他们不知道何谓幸福或者产生了病态的幸福观。其实,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幸福能够启示广大学生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和惰性,排除从外界和内心不断袭来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地鼓舞、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与这种心态相伴的心理感受就是一种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毅.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J].教学与管理,2008,(8).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 教师 职业道德 师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HEN Yunhua

(Xiangyang No.3 Middle School, Xiangyang, Hubei 441000)

Abstract Teachers are engineers of human soul, whose responsibilities are to teach transmit wisdom and impart knowledge and solve doubts. Their mission is aimed at training creative elite personnel who are well developed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possessing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with high quality and flexible adaptation to new changes and profound potential capacity. Nowaday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 quality of certification ,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innovation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directly, which relate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is one of the holiest task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blems of middle professional morality exist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teacher's virtue

0 前言

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校就必须要有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渊博、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引进了一些精华,但同时也带进来了一些糟粕。受其影响,我们一些教师的师德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和当前形势不相符的情况和问题,制约了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当前形式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建立一个有效而又可行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师的职业道德定义

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可简称为师德,笔者认为是作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教师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教师只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的下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这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

2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扎根于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绞尽脑汁,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的一生。我们在肯定这些教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成长阶段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职业道德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思想素质方面

很多教师缺失爱岗敬业的精神,工作激情逐渐泯灭。在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在片面追逐升学率的大形势下,大多数学校内部缺乏科学的、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集体缄默,在客观上造成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滑坡。另外,曾经被人们普遍看好的青年教师拜师学习的好传统,也逐渐流于形式。中老年教师往往仅在教学业务上予以指导,而忽视了在职业道德层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言传身教;更有甚者,在青年教师面前充当了反面示范的角色,这些也使很多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意识淡薄。

当下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事业心不强,缺乏高度的责任感,缺乏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在课堂教学上,面对新课改的形式,面对新教材,部分教师疏于认真备课,没有吃透新教材就走上讲台,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所教授的知识陈旧乏味,教育教研水平低下;部分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只注重教书,忽视育人;部分教师不注重“身正为范”的自律,不能为人师表,严重扭曲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上现象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思想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所有这些,无疑会对教师自身以及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道德素质方面

古人讲过“言传身教”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言行影响、教导别人。这一点用在教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格魅力以及一言一行等,都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对其思想、人格、习惯养成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蔓延,使有些教师的道德意识淡薄,随大流,不安分守己,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教育、培养下一代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有的教师心浮气躁,不潜心于学术研究,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学术道德失范;有的教师工作中不愿意勇挑重担,只是急功近利,斤斤计较于待遇、个人利益等问题;有的教师不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热衷于打牌赌博、有偿家教、向学生推销资料等活动,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3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 必须爱岗敬业

一个人选择某个职业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要干好这一职业就必须热爱这个职业。因为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主要在于是否能对教师工作充满激情,是否能从教学中寻找到快乐。

教师职业是崇高的,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同时,教师这一职业又是神圣的。经常有人将教师比喻为春蚕,红烛。这是因为教师的行为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还来源于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现在学校培养的是21世纪的接班人。因为这些接班人将要支撑起我们共和国21世纪的宏伟大厦。所以对他们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完成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 坚持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要照亮别人,必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必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学生心中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应是长辈、朋友。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还应有高尚的人格;不仅精于教书,还能勤于育人。因此,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书育人四个字看似简单明了,实则重如千斤,看似简单易行,实则困难重重。要达到教好书育好人的境界,做一名称职的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了解教学对象,其次就是苦练内功,再次就是摆正教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师德的内在要求。学知识掌握技能可以说是做学生的天然律令。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渴望了解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精神与意蕴。他们不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也困惑于人类精神的危机,道德滑坡的漩涡之中;他们不仅关心技能,也关心思想;他们不仅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还希望了解人生的价值;不仅希望掌握手段,还渴望了解目的。学生的渴望是教师教好书的切入点,也是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关节点,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使教师加强自身修炼有了方向,也使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有了基础。

要过教好书育好人这一关,知彼是前提,练己是基础。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苦练“内功”。教好书者必学富五车,育好人者必品德高尚。“内功”很多,概括为二:一是“智力功”,二是“素养功”,要练就高超的“智力功”,首先要对所教的课程了如指掌,其次要对所教的课程的发展动态熟悉了解,再次要对所教课程有研讨能力。这样,教学的触角就会越伸越多,四面八方织起一张网来。如果仅仅对课本烂熟于心,“内力”就不足,所练的功就单薄多了。要练就过硬的“素养功”,其一要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其二要关心国计民生,不因位卑而忘忧国,其三要善于直言,富于正义,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者良心。如此“内功”一练就,教师就会一股浩然正气,就会有一种为师者的不俗。这种智力素质高的老师,很易被学生接受,很易于为学生喜欢。可以说“内功”练得好,教书育人的“工程”就已完成了一半。

教书必须育人,教书也必然育人。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教书不仅给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发生影响。那种只管教学生知识、技能而不管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教师,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的“育人”作用。与教书比较,育人工作相对较难,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那就要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起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传。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就是教师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当教师的自己就首先不能迟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难当,难就难在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知识才干和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确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因为人文素质有规定性,是属于技术性、技能性的素质,它具有专门性、技术性和工具性。而人文素质是属于综合性、精神性和气质性的。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可以在直接的操作中表现出来,后者在精神价值定向和人生境界里间接地体现出来;知识素质能造就专家,也能造就魔鬼,人文素质却始终能培养出心灵健康丰满的人。所以教师在教书时必须注意育人,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才得兼备的人才来。

3.3 坚持勤学苦干

教师是向青年一代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规范做人的道德行为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勤奋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充实。不学无术或固步自封都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而成为贻害青年的罪人。勤奋学习,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虚心向老教师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除勤奋学习外,还应刻苦工作。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有一个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认真备课悉心钻研,吃透两头(即教材和学生),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3.4 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不仅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只有把关心、爱心都奉献给学生,才能激发起师生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用耐心和细心去呵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及心理活动等情况。这样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够更贴近学生心理 ,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所需,便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与之相关的师德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因此,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应对师德建设从长计议,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引导教师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使师德建设深入人心。教师应加强师德自律,为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任何一位教师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必定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教师,以其“细雨润无声”的教导,孕育着祖国未来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赵士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91-93.

[2] 许剑轶,赵晶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3] 如文.关于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