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远程教学 开放教育
1 系统设计的研究背景
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已经成功地成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辅助工具。在我国教育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充分利用了优秀教育资源,而且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这也极大促进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适用于各种教育层次的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课件、考试等系统或平台也逐渐发展成熟。但是,目前实施网上远程教育的高校已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中的教学系统一般都是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标设计的,还不能实现对远程教育的全面支持。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应能对教学计划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即除课程教学之外,还应对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环节提供支持服务。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是学习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尤其重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学生在完成计算机系统设计和毕业论文期间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当前各大高校都开发了毕业设计的网上指导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是实现网上选题,开题报告的提交和毕业论文的提交。
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具有自身特点,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1)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对一辅导;(2)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大多是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不可能经常来学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3)有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在入学前也没有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背景,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希望有一个学习平台,可以补充计算机专业知识,希望有一个交流平台,可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4)有部分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书写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感到很吃力,特别是论文格式上的修改,往往会发生学生多次修改论文也无法完全满足格式要求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要完全规范学生的论文格式也很困难。
根据开放教育以及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笔者开发了一个毕业设计在线指导平台。该指导平台主要是以指导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了毕业论文的在线指导,还包括课题的设计指导平台和论文写作平台。
2 系统实现的技术方案
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采用了B/S架构,学生、指导教师使用浏览器通过Internet向毕业论文指导平台提交请求、接收反馈结果,客户端不需要安装额外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毕业论文指导平台部署在学校内部的一台服务器上,服务器包括网站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网站服务器用来处理所有的用户提交请求,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和处理相关的数据。
该系统是在Visual Studio2008平台上进行开发的,采用和C#语言为前台开发语言,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下面将介绍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数据库的设计。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一共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如图1):
图1 系统功能模块图
3.1 用户管理模块
本系统主要有三类用户:管理员,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员的管理权限主要是进行用户管理,针对两类用户,指导教师和学生。系统提供教师和学生的注册平台,教师和学生注册成功后,由管理员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教师和学生就可以登陆该平台,进行相应的操作了。
3.2 毕业课题设计辅导功能模块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复习和巩固,在线给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案例以及系统开发的难点解答,方便学生进行学习。采用比较形象的视频演示和文字描述的两种形式,符合学生在线学习的习惯。
图2 毕业课题设计指导模块结构图
如图2所示,该功能模块针对两类用户,对于教师来说,教师需将信息系统案例的文字和视频信息进行上传和编辑,本平台提供教师以网页和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案例的形式,以流媒体的形式上传信息系统案例的演示视频。教师可以实现对上传的内容进行删除和修改。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如完整的信息系统概念和演示,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演示。既有文字信息也有视频信息,方便学生自己在家学习。通过该功能模块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补充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开发思想。
如图3所示,该功能模块提供给学生一个编辑论文的平台,学生可以选择要编辑论文的条目,如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然后在对应的编辑平台上进行文本的输入和修改。论文会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论文条目格式自动生成。学生可以选择在线编辑,也可以选择导出为word格式。由教师在后台设置好论文编辑的条目和格式。这一功能方便学生统一论文格式,也方便教师随时监控学生完成论文的情况。
3.4 师生互动的在线答疑功能模块
该功能主要是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在线互动,由教师设置好课题组,每个课题组统一在一个讨论平台上,学生只能在教师分配好的课题组平台上发言。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向教师提问,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同一课题组的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平台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指导系统只有一个统一的讨论平台,而是以课题组为讨论单位,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指导,也利于学生之间对同一类课题进行交流。
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共有8个表,这8个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数据表说明
每个数据表的具体设计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5 结论
该系统是针对在开放教育背景下,利用远程教学的方法开发的一个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它不同于其他的毕业设计在线系统,它不提供教务人员的论文管理功能,本系统主要是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方便两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进行远程交流和远程学习。因为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存在了毕业论文的提交系统,但已存在系统主要是实现毕业论文的提交和管理使用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而该系统主要是针对理工类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设计的,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论文的编辑问题,还提供了辅导他们进行课题设计的功能。该系统正在开发试验阶段,根据学生和指导教师使用后的反馈意见,我们还可以进行功能的适当调整和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崔东浩.业余大学毕业论文指导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张晓东.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35-37.
关键词: 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再利用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其中教学类文件材料的归档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在《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第十条为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第十一条为研究生及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册、学位论文及有关审批文件。因此,电子档案材料的归档是必须的。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一学位论文组织形式。在对原规范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后,出台一份新的、细化的论文组织形式规范文件,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审核电子版格式正确后学生方可毕业离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内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应该要求各学院相关人员进行Word格式转pdf格式的技能学习。经过这样的严格要求,相信一两年之后的学位论文都将以pdf格式提交,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首先,学校本科生在大三阶段要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开发和撰写,很多学生在选择导师和选择论文题目时存在很多疑惑。开发一个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能够让他们很快查询和了解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锁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一个集注册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统计、论文评价、后台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其中论文检索为核心模块。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三,系统应该设有审核机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后台对已经上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检索算法。传统的基于查询项匹配的检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过多,且查全率、查准率不高,用户筛选不方便等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已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由于用户一般会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进行查询,因此学科门类的选择和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计算相关度,并按照相关度的大小,对检索结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优先级别为一,keywords优先级别为二,abstract优先级别为三。优先级别相同的论文则计算检索词的词频,词频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则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准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3]袁铭蔚.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压缩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类院校 建构主义 计算机教学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产业急需大量实用人才,国家针对这一情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类人才,这一类人才是社会一线实用人才的中坚力量,掌握大量实用技能是职业类学生的基本要求。相对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和我国信息化程度差强人意的现状,信息化人才依然是我国大量缺少的,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中,如何培养出能力出众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笔者针对传统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一些探讨。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才在高校中普及计算机学科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大多沿用陈旧的模式,不能适应计算机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所获得的片段式知识也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极大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与职业教育的主导思想显然不符。
1 职业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状
1.1 基础相对薄弱
职业类院校的学生,高考的总分属于整个高考中的比较低的一个层次,特别是在数学这一分差较大的科目中,普遍分数较低。虽然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是分数至少说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情况,况且数学分数的偏低也说明大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计算机学科恰好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度,如果教学中按照传统的讲授和学生吸收消化的传统思路来进行,那么希望依靠学生依靠逻辑思维能力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融会贯通,显然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1.2 学生的层次复杂
职业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导致学习的效果有较大差异。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信息化教育的程度和家庭经济的差异,学生入学时所拥有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中学的实验条件比较好,配备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而一些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学可能存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不完善或极其陈旧,另外有条件的家庭在学生中学时代就已经购买了计算机,而有部分家庭则没有,这就导致经过系统教育的、已经有使用经验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在一些基础操作上非常熟练,反之有部分学生设置键盘鼠标的使用都还不会用。比如键盘输入,有些学生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速度很慢。这些差异都给平时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老师如何适应,既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又要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让其因困难失去学习兴趣,这也是一个教学难题。
1.3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学生刚刚从应付高考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而且大多数学生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都是家长包办的结果,对社会认识不足,对专业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学计算机专业能做什么,毕业以后可以干什么,这一切都毫无头绪,严重的说是前景一片茫然,所以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的必要性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教学,本质是“先结果后过程”,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由问题不断去探索解决办法,综合充分积极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深入互动协作,共同研究、相互探讨交流,主动开阔思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一块寻找解决办法,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2.2 该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该教学法在实施运用过程中效果良好,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完成任务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也能够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原始最强大的学习动力,有了兴趣学生们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真正的以学生自己为中心,通过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该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中心地位。而教师只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尽快适应该教学方法,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该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不同于以往老师在讲台上“满堂灌一言堂”,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
3 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包含的主要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要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的内容务求真实,真实性任务具有知识结构不良的特征,建构主义学习从真实任务出发,学习结果常常各不相同,呈发散状,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传统教学方法总是围绕着唯一的标准答案被动靠拢式的学习,学习结果是收敛的,也比较片面。
3.1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3.1.1 时代性。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计算机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3.1.2 科学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1.3 基础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也使得人类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类学科的基础平台技术。
3.1.4 应用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注重的是操作与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在“双素养”和“双价值”上,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也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力工具,学生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双重价值的良好载体。这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生学习的基本条件。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环节
3.2.1 创设情境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仿的学习情境,再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直观生动的情景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模拟情景要尽可能多的包含知识点,在这方面就需要老师多下功夫,合理布局知识网络。不遗漏知识点,也不要让学生负担太重。
3.2.2 选择问题要有目标性、针对性。要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在反复解决问题中提升应用旧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旧知识的同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新旧知识得到融会贯通。
3.2.3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并不是由老师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是让老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或资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及时利用最新典型的社会实际生活案例,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前沿知识系统介绍给学生。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认知建构。
3.2.4 学习效果评价是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其方法和自我感受进行相应的评价,由教师作出点评,不仅要点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对学生学习及协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做好一下工作:提出明确清晰的目标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信息;解决问题过程中给予辅导和指导;综合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4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带来良好的效果
4.1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每次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具体任务,学生思想上有紧迫感,在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或者查阅资料来解决,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4.2 提高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协作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该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设计不同任务,学生通过与伙伴合作完成,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团队内的配合与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制作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硕士论文,2011.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人们通信的效率和速度,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可进行实时对话。作为教育本身来说,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其教学模式必将随着通信手段的提高进行相应的改进,如何利用Internet进行网络教学已成为近年来各国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实远程教学很早就开始了,如函授大学、电视大学等,只是由于现代的WWW技术给远程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互性和巨大的资源共享潜力,远程教学最近才得到如此重视。尽管目前人们对基于WWW的远程教学模式还不是完全清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基于WWW的远程教学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要素的综合体现,是在WWW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与现代教育一样,现代远程教育也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造性,要求学生能灵活地掌握知识,其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应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活动应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
然而,从目前的远程课件来看,其网上素材基本分为两类:静态与动态。静态素材一般是将书本、教案等以静态的形式放于网上;动态素材一般是在静态素材中出现的一些动画表现。虽然后者以动画的形式表现,但并不具备可变性,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很难达到以上的三点要求,即很难保证学生的质量。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学生的大部分能力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真实的情景是现代远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基于此,网上实验已成为远程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已有很多成果出现。ICHIGAN大学为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课程建立了网上系统实验室,其实验都是基于软件环境的,不涉及硬件模拟;PURDU大学建立了一种交互式的网上学习环境:学生可在网上做一些简单的交互式硬件实验,但由于其代码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其实验的复杂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其中很多实验计算量相当复杂,例如处理器设计、复杂电路设计等,要完成真实的实验过程,这些计算量在客户端利用APPLET在执行时间上是难以接受的。
针对目前网上实验存在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研究设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从理论上讲,《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的研究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为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使实验教学由实物实验教学向虚拟实验教学、远程虚拟实验教学发展,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将远程教育的概念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结合强大的网络功能,使得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资源以及虚拟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它允许人们通过网络访问和使用自己没有的设备资源,使得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学习者可以同时对一个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操作,实现用户信息的协同共享,同时可以及时的接触到最新的仪器。
在实践意义上,《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通过网络设施建设和实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高效率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普遍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将极大缓解实验设备经费、实验教学人员不足,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有助于校际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及学校与社会之间实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二、虚拟实验室方案研究
1、功能架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构建了高等院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网络实时虚拟实验平台,提供了运算器、控制器、静态和动态存储芯片、译码电路芯片、以及其它可编程芯片和常用的门电路逻辑芯片,可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设计与虚拟实验。并且在相关汇编编译系统及监控程序的配合下,同虚拟实验电路一起,可实现更为高级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提供了高校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功能,包括实验资源及信息的网上,实验演示,学生实验报告的编写、实验报告的提交汇总、教师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和评分管理,以及教师在线实验答疑等主要功能;虚拟实验室还提供了网上理论知识测试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或其他使用者的理论知识水平,使得学生及其他使用者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上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提高。整个虚拟实验室通过网络设施建设和实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实验教学、演示、操作、指导、结果提交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实验教育环境,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
2、具体实现
(1)外部接口
《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平台采用易于扩展及平台移植性好的Java语言实现,利用ASP实现实验室的管理功能。虚拟实验室平台可运行于安装Java虚拟机的各种平台,管理系统则需要IIS的支持。
《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主要用于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面向广大学生和教师,其顶层图如图2所示:
(2)内部接口
《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基于硬件和软件虚拟的特殊性质,采用了多种结构以支持电路的实验设计和有效运行,从总体上主要划分为三大模块:虚拟时钟、电路芯片、电路板连线。由虚拟电路板对三大模块进行协调配合运行。虚拟时钟和电路芯片采用线程结构以提高运行的实时性,通过连线进行逻辑信号的实时传送,以实现与真实电路相同的效果。
三、结论
在虚拟实验室中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虚拟实验室具有透明性、互动操作性、资源共享性、用户自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等特点,能真正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达到远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发展方向,也是今后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时进.网上教学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7):41-42.
[2]崔光佐,基于多媒体和Internet的辅助教学模式.中国CAI快讯,199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考核评价制度 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2
1 前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向来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这种以分数为基准“一刀切”的模式很难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中职学生是以技能型培养为主,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就业市场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技能并非考试分数所能完全体现的。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及其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进行了考核评价方案的改革,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考核评价体系,经过应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考核评价方式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占教学改革的主导地位,而评价体系的完善一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创造性,为教师提供一个随时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
3 中职校学生的特点及本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在初中阶段,他们大部分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就导致他们无法融入主流的学习生活。进入中职学校之后,以文化课为主到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设置引起了极大的不适应,如何引导他们建立职业观念、培养职业习惯、学习职业技能,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每一位职业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下,考试分数很难刺激这些长期成绩落后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他们身上对新事物所表现出的探索欲、竞争过程中的上进心就会因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而无法转化为学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恰逢青岛市教育局组织局属学校进行部分学科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笔者及其团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实践,在本校原有的学分制考核方案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建立了多方位、全领域的教学反馈机制,其层面覆盖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兼顾了学生间的能力及个体差异,使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4 评价制度改革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任何教学制度的改革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
(2)适用性原则。评价制度的改革要适应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中职校的学习有其自身非常突出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区分于义务教育和普高的学习,所以在进行改革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3)学科性原则。在中职校的学习当中,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任何改革都要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来进行尝试和探索,否则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毫无用处可言。
(4)创新性原则。在原有的评价制度基础上,只要是符合本专业学习规律的措施,就可以大胆的尝试、多方位的创新,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和优势,共同探索出一条合适的改革之路。
5 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1 建立分层次评价体系
要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现状,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距很大,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因此,在进行摸底考核与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大体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优秀层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制定详细的授课目标方案,即每堂课每个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都应科学细致地规划好。特别重要的是,要针对每堂课的知识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训练习题。学生的课堂习题与课后作业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冲刺题,每完成一项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在这里教师不给学生规定题目的范围,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题目的数量和层次,多做多得分,这样就将更多的自交给了学生。
5.2 建立动态有效的评价体系
所谓的“分层次”只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致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否则那样会挫伤低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在这套评价体系中,教师鼓励学生向高难度的题目发起挑战,并开展“一帮一”学生互助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进步的速度和幅度。
5.3 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必然不是单一的考核标准,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笔者所在团队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如下考核细则:
(1)学生的最终成绩=平日表现(10%)+平日成绩(50%)+期末成绩(40%)。
(2)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为了对其形成有效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将考核中的10%设置为平日表现,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活跃度及作业上交率等项目。
(3)平日成绩占了考核中的绝对比例50%,这一项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其具体组成部分也不相同。
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训课,如硬盘数据恢复、主板维修、显示器维修、手机维修、打印机维修及计算机组装等,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验完成速度及质量、小组竞赛成绩、实验报告的填写、市场调查的结果、社会实践的参与等项目分别打分,最后按50%折合成总成绩。
设计类课程和编程课,如平面、三维、动漫、影视、C++、数据库和计算机基础等,则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结合作品的制作要求,教师给予打分,而作品的要求又根据课堂内容分为基础任务、提高任务、挑战任务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任务都有相应分值。在课堂授课中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贯穿知识点,以任务推动课堂环节,以任务产生学生作品,从而紧密衔接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
除了课堂作品,包括笔者在内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还会定期为学生举办小组竞赛、班级竞赛、学科作品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采取专业课教师打分与学生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同样计入平日成绩的考核,最后按50%折合成总成绩。
(4)期末考试占考核中的40%,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在期末考题的设计、复习计划的制定、考核成绩的反馈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
通过这一整套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中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欲望。
5.4 建立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这套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要贯穿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始终,给学生培养一种观念:成绩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学生的每一点付出与努力都会获得评价上的回报;只要用心、用功、持之以恒,学习积累定会获得理想的成绩。将整个学习过程都纳入考核范围,就可以督促学生前进的每一步。
6 结语
传统的评价制度,已经很难调动起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新的考核评价方案照顾到了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平日的学习过程当中及时有效地产生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专业课学习的角色,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操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样的评价体系给专业课教师产生了大量的分数统计工作,还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每堂课的任务和目标要求,这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个挑战。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山东 青岛266033)
参考文献:
[1]刘锡明.探析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2).
【关键词】排球;立体化教学网站;天空教室
The Building of 3D Volleyball Teaching Website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Sky-Classroom
SHAO Li-j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web-courses and building of teaching websites, such as professional computer knowledge and skills required for the teachers and poor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websites, etc., we developed a 3D volleyball teaching website composed by three modules, namely, module of course characteristics, that of course resources, and that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Sky-classroom web teaching system developed by Nanjing Yixue Education Software Co. Ltd.. The website enriches the teaching forms of volleyball class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volleyball, 3D teaching website, sky-classroom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教学形式正逐渐从使用黑板加粉笔、按照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向网络化、多媒体化、立体化教学转变。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CAI课件和网络课程已广泛应用到《排球》教学中,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排球》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但是传统的《排球》教学网站的开发、建设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开发出来的网站通常采用网页结构,交互性差、开发完毕的课程教师不易改动;网站互动教学功能基本为摆设,无法真正应用于教学;课程资源组织凌乱、缺乏公共标准,查询、共享困难。因此采用网络课程辅助开发、及管理工具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教学网站建设的主流。
2天空教室系统简介
《天空教室系统》由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发,包括了《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和《天空教室立体化教学网站平台》两大独立系统。《天空教室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本土教育的实际情况且具有极高性价比的一套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涵盖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学及管理。系统中的所有模块均操作简便,功能强大,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等,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天空教室立体化教学网站平台》是基于天空教室2008网络教学平台研制而成,完全支持教育部精品课程辅教与共享的要求,是一套可持续的教学网站建设体系,利用其建设的立体化教学网站了摆脱传统文本束缚,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得课程本身能够跳出屏幕局限,让访问者能够切身体验到课程本身魅力的表现形式,代表未来教学网站发展趋势。
3《排球》立体化教学网站的建设
3.1设计思路
《排球》立体化教学网站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排球》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全国统编纸质教材《球类运动--排球》(黄汉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蓝本,以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为主要学习对象进行建设。网站总体设计思想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原则,兼顾不同专项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排球知识掌握侧重点的区别,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发展。
3.2制作过程
《天空教室立体化教学网站平台》提供了向导式操作,在其网站省略/上提供了系统操作动画,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如有需要可上网在其网站上申请课程,待课程得到批准后,下载制作工具即可使用。精品课程制作之前教师需准备好课程建设的word格式文件(课程介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教学计划等)、视频格式文件、PPT课件等,然后按照向导式操作流程将上述文件上传。PPT课件需将课件打包成网页格式,然后上传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其流程见图1。
图1网络课件上传流程
3.3《排球》立体化教学网站结构
《排球》立体化教学网站主要由课程特色模块、课程资源模块、互动教学模块三部分组成。课程特色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等栏目,全面展现了课程的风貌与特色;课程资源模块主要内容为排球技术动画、图片、视频等排球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及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排球课件与教案。互动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排球教学讨论BBS、教师教学博客、师生QQ群。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其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人探讨研究,学生通过平台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具体问题作异步解答。
3.3.1课程特色模块
分为课程信息和章节信息。课程信息包括《排球》课程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学习方法、教学重点、知识点、参考资料、教师简介。章节信息包括《排球》各章节学习提示、章节相关知识点。基本信息提纲式地介绍各章教学的总体结构、主要教学方式、教学目的,主要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展开,给出详尽的相关资料、专业网站,在制订提纲时兼顾不同运动专项学生所需掌握排球知识侧重点不同的特点。教师简介包括排球主讲教师姓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获得的教学科研成果等信息。
3.3.2课程资源模块
课程资源组为网络课程的内容主体,包括网络教材、讲课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讲稿,为教师授课的主要媒体资源。
网络教材: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纸质教材《球类运动--排球》(黄汉升主编)为蓝本制作形成网页格式,有大量图片,每一章节均设有链接,交互性强,方便学生网上学习、查阅,使用者可点选需要的章节和已建立起链接的课程外部信息。
上课视频: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采用《天空教室视频课件制作工具》录制而成,该视频课件制作工具制作出来的视频由教师视频录象窗口、学生窗口、幻灯片窗口等构成,视频保持教师教学录象和幻灯片同步播放,便于同学们学习。授课内容为教师精心准备而成。学生观看、学习上课视频的过程相当于教师面对学生授课的过程。
电子教案:首先由教师根据体育院校不同专业对排球知识掌握侧重点不同编写不同专业的电子教案,然后利用《天空教室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提供的插件将Word格式教案自动转化为Html格式教案,按章节内容配置完整,包括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教学内容。每次教案均按照不同颜色标明教学目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等。
多媒体课件:根据本科教学主要内容制作PPT格式的课堂教学课件,再将课件打包成Html网页格式,然后利用《天空教室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将html网页格式多媒体课件发步到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按章讲内容配置,与讲授教材相对应,文字简洁,目录清晰,有相应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较丰富。
相关资源区:充分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立体化,将排球技、战术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集合于一个数字平台,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动作分析、解析加快学习进程,通过不同形式的交叉、配合,使教材和教学灵活生动,使《排球》课程的教授和学习融为一体。
3.3.3互动教学模块
是一个高效的、专门为学生答疑及解惑服务的平台。主要有排球教学讨论BBS、教师教学博客、师生QQ群。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其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人探讨研究,学生通过平台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具体问题作异步解答。在解答问题时,教师有充裕的准备时间,可以认真考虑学生所提的问题,查阅资料或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力求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做到详尽、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在此模块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问题可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在老师的启发下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内容除教学大纲要求外,还包括体育运动中与排球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排球运动中如何防止运动损伤、一场排球比赛中的技、战术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排球》立体化教学网站的特色
4.1丰富了排球课的教学形式
排球课程课程不同于别的课程,要通过身体的运动使学生学习运动,学会运动。通过亲身的运动实践去学习,去体会,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这个特点决定了排球课教学的展示手段,既要有相关知识的介绍,又要通过动作录象、动画和动作分析和解析加深学生对排球技、战术的理解,同时要求教师通过相应的交互手段加强对学生运动实践环节的指导。运用《排球》立体化教学网站打破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或以学生为体的单一性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动化、文字说明立体化的教学,产生复合教学效应,丰富了排球课的教学形式,达到优化教学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2方便了教材内容的更新
当今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战术不断出现,一些竞赛规则不断修订完善。书本教材内容改版最少要三年时间,而且步骤、程序繁琐,致使新的教学内容、信息不能迅速跟进,造成教材的知识陈旧、学生没兴趣看书,老师上课内容枯燥,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排球理论课、技术学习兴趣低下。传统教材知识更新慢,满足不了高校排球教学的需要。而立体化教学网站的建设能够克服这一弊病,教学网站在更新页面的编程方面有很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教材的制作编程、设计、内容方面弥补了以往书本教材改版慢、新知识扩充难的不足。
5小结
借助了天空教室这一功能强大的教学网站开发工具,教师在进行教学网站建设时可以大大减轻工作量。其主要精力可以放在丰富教程内容,提高课件质量以及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上,而不必再过多纠缠于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开发技术上,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网站建设的门槛,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普及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万文君,侯玉鹭,体育教材的电子化优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6-128.
[关键词] 网页无障碍 网站无障碍 WAI
[分类号]G203
网络因具有广播、电视、电话等传统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日渐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WW创始人TimBerners―Lee认为“Web的力量在于其普遍性。能够被任何人访问,而不论其是否有残疾,是Web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设计时为了美观和更吸引人注意而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等技术,而未考虑到特殊人群的上网需求,因此导致一大部分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访问到其中的信息,平等地享有网络带来的利益。这极大地违背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信息公平利用”的要求。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不懈努力,展开了网站无障碍建设方面的研究。
我国亦如此,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对网站无障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本文目的即在于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网站无障碍方面研究的成果,分析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1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收集
网页无障碍是网站无障碍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网站无障碍的研究都从网页无障碍开始。网页无障碍译自“web accessibility”。关于“accessibility”,有的译为“可访问性”或“易访问性”,有的译为“可达性”、“近用性”、“无障碍”等。在2004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正式把aeeessibility翻译为无障碍,故本文也采用“无障碍”来表述。而“web”也有“网页”、“网络”的不同译法,还有以“website accessibility”为主题的研究。鉴于译文有差别,为了相关文献搜集齐全完整,笔者分别以“网页”、“网络”、“网站”与“无障碍”、“近用性”和“易访问性”分别组合进行摘要检索;然后,又以“web accessibility”为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力求将“web accessibility”译为其他解释的文章也涵盖在内。最后,去除重复文章,经整理统计,共获得期刊文章84篇,学位论文13篇。
2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在网站无障碍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和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2.1 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大部分文献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关于无障碍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尽管对access,bmty的翻译不同,但几乎都引用WAI(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网络无障碍组织)关于网页无障碍的概念,即认为网页内容对于残障用户的可阅读与可理解。同时指出,提高无障碍性也能让普通用户更容易理解网页内容。
在网页无障碍建设的意义方面,蒋淑君从互联网带给残疾人的优越性谈起,分析了不同残疾人群的无障碍网页需求及设计要求。樊戈分析了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后,从意识、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就如何构建国内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环境进行了探讨。
网页无障碍的实现需要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张家年等阐述了新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背景以及其中与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联的条款;讨论了该法在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如何利用《残疾人保障法》为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并提出将《残疾人保障法》和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链接起来;贯彻和执行无障碍设计原则理念等策略。章品等在对美国信息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最后探讨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对我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建设的启示。孙祯祥等还对澳大利亚各个层面、领域有关信息无障碍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了部分梳理,希望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为了保障所有人拥有均等的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机会,需要构建无障碍的网络环境。陈子健等对建构无障碍网络环境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帮助人们对网站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指导网络设计开发人员的实践。
2.2 技术研究
目前,国际上在解决网站无障碍问题时,主要从开发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规范网站设计这两个方面着手。规范网站设计是在服务器端对网站内容提出设计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是从网站的设计上去除障碍,以使残障者能借助辅助设备顺利地访问网站。规范网站设计要从网页无障碍的设计标准人手,国内的文献主要以介绍WAI颁布的一系列规范文件及美国的508标准为主。吴英桦则主要介绍我国互联网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标准的立项背景、标准的制定过程,并介绍了标准的技术内容,最后介绍了标准的应用推广情况。
网页无障碍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也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樊戈等在分析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根源基础上,分别从实施基础、核心人物和根本保障三个环节对Web资源实施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霍利分析了国内网站可达性的设计现状后,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提出了改进方法。同时设计并开发了测试工具WAET。该工具可以测试基本的可达性问题,并能够修改级别错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赵洋等针对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的不足,讨论基于XSLT的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设计思路,阐述网页易访问性评估指标的设定,分析指标设计的规则和实现方法。孙祯祥等参考WAI所的WCAG1.0及国内外无障碍网站相关信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中文网站的特点,总结得出符合中国实情的中文无障碍网站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此外,网站无障碍实现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有人研究。陈子健等通过对一些网站进行无障碍检测发现网站导航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无障碍设计原则,为网站导航无障碍设计提出了一些策略。丁文洁结合国际上的无障碍网页开发原则和规范,分析并提出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即SMIL技术)可以解决多媒体播放在视觉无障碍网页设计中的可及性和可控性问题,重点研究了利用该技术解决网页中动态图像的视觉无障碍优化面临的问题。
2.3 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
在所有弱势群体中,视障用户在访问网站中所要面对的困难是最多、最复杂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资源首先是一种视觉资源,视障用户必须借助于各种软硬件辅助手段,以非视觉的方式来访问,因此大量研究以视障用户为视角展开。孙庆华通过
调查法、观察法等深入全面地了解视障用户不同于普通用户的网络访问方式和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网络访问中的障碍体验和无障碍需求。最后,针对在工具测试和用户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描述视障人士的障碍和需求基础上,依据通用设计原则和WCAGl.0,提出了针对视障用户的无障碍设计原则,为WCAGl.0的运用提供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参考。王雅溪针对视障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现今网络界面中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存取障碍问题,通过深入了解视障用户的生理、认知、心理、行为等特点及上网习惯方式,分析由此形成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要求,进而提出针对视障用户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设计原则。杨金转分析了视障人群在使用网络课程时可能存在的障碍,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部分网络课程页面无障碍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理念,研究如何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元素、用户界面的布局以及如何提高其无障碍访问。
除了针对视障人群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有针对其他人群如老年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进行的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
2.4 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由于无障碍理念的广泛传播,国外已经将这一思想广泛廊用于各行各业的网站设计中。有研究表明,在对无障碍需求方面,政府排列第一位,其余依次为教育、图书馆、新闻组和在线期刊、公共设施、交通、医院、银行等。我国学者分别对政府、教育、图书馆领域的网站无障碍建设情况展开了研究。
2.4.1 政府网站 肖卫兵在阐述政府网站管理的重要原则――可用性原则时认为,该原则包括可访问性和可使用性两层含义。这是首次在政府网站管理中提及可访问性的问题。毛家菊认为政府网站的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仅体现在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体现在针对特殊人群提供多种服务途径,并指出这是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建设趋势。武晓鹏分析了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的必要性和我国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后,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提出建议;最后认为,只有政府充分重视自身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逐步克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认知误区,真正建立起贯穿于政府门户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意识,才能够更大程度提升政府门户的公共服务效能,从而保障残障人士应有之权益。他的观点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周晓英等具体分析了国内外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的政策、标准和举措,最后对我国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法律法规层面、标准构建方面、评价体系方面等宏观方面的对策。唐思慧从分析了电子政务与信息无障碍的关系人手,从普遍设计原则与无障碍标准两方面探讨电子政务信息无障碍的实现。夏义从政府网站无障碍性原则的概念探讨出发,明确网站无障碍性的内涵包括网页内容无障碍、网络应用无障碍以及它们与辅助产品和技术的兼容。同时,系统介绍了一些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等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制度规范及做法,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差距与实践进展,并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郭金兰认为政府网站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课题涉及法律和政策制定,Web技术标准和用户本身等诸多因素。通过中外比较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几乎完全忽略了网站内容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的原因:立法的空缺,未将可访问性作为政府网站测评指标之一以及政府网站开发者完全忽视Web可访问性技术和标准。钱小龙等阐述了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理念的必要性和建设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背景,研究分析了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特征,并详述了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的基本技术要求。最后提出推进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站空间无障碍发展进程的建议。
在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也有对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状况进行的调查。王静生等以我国省级电子政务网站为代表对当前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在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建设中要转变电子政务服务观念,完善相关法律;完善电子政务网站开发技术和遵循相关标准等策略。霍利等为了了解中国网站可达性的现状,依据WAI的WCAG.0,选用Bobby软件作为测评工具,在线测评了国内外10种类型的200个网站。基于测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网站可达性的比较性研究,总结了中国网站可达性的发展现状,并对政府和网站相关人员提出一定建议和要求。
2.4.2 图书馆网站 李院在我国学术界开启了网站无障碍研究的先河。他阐述了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含义,探讨了影响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各种因素,并指出建立可访问性良好的图书馆网站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图书馆网站的可访问性测试。钱国富等。分析了在图书馆网站中进行无障碍建设的原因,指出无障碍建设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视障残疾人的特殊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刘炳芳在WAl制定的网页内容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阐述无障碍网页设计的必要性,指出无障碍网页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结合图书馆网站开发的特点,提出图书馆在网站无障碍化设计中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张炜等遵照我国网页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及WAI的WCAG2.0设计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网站不仅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而且还实现了网页设计无障碍、内容呈现无障碍、辅助技术兼容无障碍、后台管理无障碍等无障碍技术在网站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2.4.3 教育网站 教育网站的研究包括教育网站无障碍和网络课程无障碍两个方面。孙祯祥等认为WAI开发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对网站健康有序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测试了我国一些学校网站的主页后,发现当前教育网站的设计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王佑镁参照由WAI的WCAG1.0,借助于Bobby Online的在线评价工具及人工检测工具,采用抽样调查法对2003―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进行了可及性检测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10%的网上资源在可及性测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指数,大多数网上资源都有网页可及性错误。通过可及性参数分析与评估可以为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赵洋等也对我国精品课程网站易访问性进行了评估。不同的是,他们对2003―2007年度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易访问性抽样评测和分析,结果与王佑镁的发现类似,大多数网站都有易访问性问题,最后对改进精品网站的易访问性提出对策。
除了基于测评的理论研究外,在教育网站无障碍方面还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研究。张家年等介绍并分析了IMS开发的IMS AccessForAll系列规范,提出基于IMS AeeessForAll规范来指导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张家年论述了教育网站易访问性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型,并从媒
体获取和教育教学信息理解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黄璐则从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入手,在研究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依据后,阐述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提出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框架。根据提出的设计思想,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进行了开发、检测和评价。文剑平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套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陈子健针对教育网站研发过程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怎样进行无障碍开发。最后介绍了教育网站无障碍检测方法。杨金转则对我国45个和国外15个网络课程的首页和二级页面进行A-prompt自动检测数据分析,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无障碍设计原则和应采取的操作,并介绍了使用A―prompt软件对特定问题进行修复的过程。张燕还对网络课程无障碍建设进行了微观方面的研究。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的网站无障碍研究从2000年的崭露头角,经过10年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无论是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涉及:既有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必要性、法律基础和环境等总体性理论的分析,也有以不同用户为视角进行的专门研究;既有对网页技术标准的探讨,也有对具体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和教育网站等专门领域的详细论述。从表面来看,我们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网站无障碍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1 研究范围狭窄
WAI认为网站无障碍有7个组成部分:内容、用户(网页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等)、辅助技术、用户、开发者、开发工具、检测工具。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对网页内容制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对检测工具只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开发工具则仍停留在介绍阶段。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国目前虽然也进行了网页无障碍研究,但并未推动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实践的部分原因。由于我们只对网页无障碍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缺乏另外两端的研究,使得网络开发者不清楚如何开发出这样的网页,而用户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网页,就好比设计好了路的蓝图,至于怎样铺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却还未研究。
3.2 研究深度欠缺
我国对网页无障碍方面的研究尽管始于2000年,但只是浅尝则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我国学者为了解我国网站的无障碍建设现状,借鉴国外研究的方法,通过检测工具对网站进行实地检测。但检测得到的大量数据仅用于说明现象,而并未对数据做具体的、多角度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来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致使研究停留在表面。再比如,网站检测和评估是判定一个网站有无障碍的一种重要方法,WAI网站上提出了网站无障碍评估方法主要有专家检测、自动工具检测和用户检测三种方式,而最佳的评估方法是三种检测方式的综合。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仅使用自动工具进行网站无障碍检测(例如Bobby软件),而并未深入探讨选择此种检测方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客观性。
3.3 研究主体单一
从文献的作者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教育技术、信息管理学及部分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如果再将这些文献的作者进行分类的话,我们会发现其中有17篇期刊文章和6篇硕士论文甚至只源于一个研究小组的成果,即孙祯祥教授组织进行的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平等意义上的无障碍网络环境构建研究”。可见,从事网页无障碍研究的其他研究主体确实寥寥无几,这直接导致了研究范围狭窄等问题。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领域学者从多个视角人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4 未来研究的建议
网站无障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复杂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4.1 扩大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范围
网站无障碍的实现除了网页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涉及其他因素,还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广泛分析和深入研究。比如,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来说,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的相关人员主要是网站开发者和用户,所以需要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鉴于用户在网站检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进行开发者端和用户端的沟通研究;从环境保障角度来说,除了网页无障碍技术指南外,还有检测和评估技术及法律政策等因素。这些都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必要条件,因此都需要深入研究。
4.2 深入探讨网站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网页无障碍建设的建议总无外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指南标准制定方面和意识宣传方面。然而,从国外研究情况和实践情况来看,在网页无障碍的立法、标准都具备的英、美等国家,其网站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无障碍程度。可见,法规和标准是网页无障碍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导致网页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其他因素。
4.3 重视对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评估
当前研究中,对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实证研究的缺乏导致对网站存在障碍状况了解不足,因而不能提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进行的大量网站无障碍水平检测的研究已经证明,只有通过网站无障碍测试和评估才能证明一个网站遵守网页无障碍指南的要求与否,进而帮助网站开发者找到可能存在的网页利用障碍,提高网站无障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