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险行业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11-02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有15年办学历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800余人,毕业生主要进入商业保险公司、政府医保部门、医院医保科室、医药企业及其他相关领域和行业。我校医疗保险专业在西部地区创建较早,创建初期借鉴东部地区部分高校的办学思路,重点考虑依托医学院校优势学科,即借助医学院校的医药类学科优势,突出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2017年,适逢教育部专业评估工作,本文基于两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课程设置调整提供参考,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特显办学优势,提高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见表1,调查对象包括2012级、2013级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问卷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就业单位,采取打分法对24门课程及三个实践环节打分,分值1~4分,1分表示不重要,4分表示很重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共有84人完成调查问卷,其中2012级超过60%,2013级超过80%,收集到37条建议,可以反映班级整体状况。
二、数据描述
1.实习及就业单位分布状况
医疗保险专业包括两个实习环节,第一次是临床见习,见习单位学院统一安排,见习单位为医院临床科室,第二次是毕业实习,实习单位由学生自主联络,鼓励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一致。表2显示,2012级实习就业单位一致性明显高于2013级,一致性比例达到80%,保险行业就业实习比例为远高于2013级,76.00%,2013级在卫生行业实习就业比例明显高于2012级,卫生行业实习比例50.00%,就业比例27.78%,医院仍然存在编制紧张的问题。
2.课程分值分布状况
重要性自评打分调查涉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自包括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包括医学类课程、保险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三个模块。医学类课程包括医学类课程和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采取集合处理。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人寿与健康保险、社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实践课程模块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
(1)三个知识板块总体情况
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板块包括医学类、管理类、保险类和实践类课程。四类课程构成医保专业的理论知识模块和实践知识模块。表3显示,对于医学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打分高,尤其是医学类课程,两个年级都认为非常重要,管理类打分在四类课程中最低。2013级学生打分普遍高于2012级学生,可能与学风有关系。
(2)医学类课程得分高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以及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得分高于其它课程板块,医学类课程打分都高于1分。疾病分类学打分较高,2013级高于2012级。
(3)管理类课程得分偏低
医疗保险专业管理类知识板块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表5显示管理类课程得分都低于3分,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整体平均得分在2.24分,2013级得分2.82分。管理学打分都高于1分,2013级打1分的比例在各门课程中都明显少于2012级。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较高。
(4)专业类课程得分较高
醫疗保险专业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保险法、人寿与健康保险等课程,保险类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表6显示保险类课程得分2013级都在3.40分以上,2012级得分在2.80-3.08之间,得分高于管理类课程,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低于其对管理类课程的评价,仍然高于2013级打1分的同学的比例。
(5)实践类课程分值分布
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表7显示,除了毕业论文之外,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打分高,高于对理论课程的评价。2012级与2013级差别不大,甚至2012级临床见习打分高于2013级,与针对理论课程的打分完全不同。值得关注的是毕业论文,打分不高,尤其是2012级平均2分,其中有10人打1分,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较低。
三、数据分析及思考
1.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医保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时限,该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主要以了解为主,医保专业设置的医学类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种类不全的特点。医学类课程学习难度大,课时少导致教学进度快而体系不完整,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严重。毕业生在经过毕业实习或工作之后,回顾性调查时给予医学类课程很高的重要性分值,说明学生从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2.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得分偏低
毕业论文是医保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核心部分。近年来,毕业生论文质量每况越下,数据性文章写作中不乏数据造假现象,且无有效办法完全杜绝此类学术不端问题。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工作期间开展的工作,学生由校园生活过渡到工作环节,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精力有限,加之在校期间缺乏写作和科研锻炼,科研能力不足,论文完成时间紧张,无法有效开展社会调查,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性不高。
3.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评分普遍不高
实践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管理类课程重要性评价得分最低。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类、管理类和保险类同等重要,医学类和管理类是保险类的两翼,这两类知识是中医药类大学医疗保险专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也体现学科发展的特色。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相对于医学类和保险类知识直接体现在技能方面,管理类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作用的体现比较慢。
四、培养能力型医保人才的对策建议
1.医学类课程需要增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建议中,2012级学生有2人提及“增强医学知识”,该学生在保险公司理赔岗工作。2013级有8人提出建议,要求增强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授课老师应该提高要求。在当前学时空间内,应该加强医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适当延长医学课程的学时,专业所在学院应该加强与医学课程老师(医学院)的沟通,就医保专业对于医学知识的要求程度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共同明确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2.管理類课程需要调整学时和课程门类
学生建议中,对于管理类课程的建议较少,只有一位同学提及“减少管理类课程门类”。学生对管理类课程普遍评价不高,这值得思考,是否应该削减相关课程,或者降低学时数,或者调整为选修课,需要稳妥处理。预判保险行业发展趋势,保险营销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因此需要增加营销、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课程。
3.毕业论文环节需要重新设计或取消
在三类课程体系中,学生对实践类课程重要性评价最高,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毕业论文评分低值得关注。首先,毕业论文的学分只有2分,这与学生的工作量相比完全不相称,通过调查、撰写、修改、答辩等过程,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考虑提高学分。其次,毕业论文由单个人完成,在问卷设计、调查和撰写等过程中非常困难,学生针对调查的畏难情绪,建议开展团队工作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论文写作。最后,可以由学生选择写作毕业论文或毕业考试,提高毕业论文过程检查,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
4.加强医学类课程和保险类课程的衔接
目前,医学课程和保险课程脱节严重,保险行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不明确,保险医学课程开发不够,掌握保险知识又懂得医学知识的教师人才缺乏,教材和师资匮乏,使得学生技能难以提高。高校需要与保险企业加强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双师型人才,或者开展技能培训,企业内的核保核赔等专业技能培训前移到高校课堂,实现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先平,刘雅,袁杰.对我国医疗保险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705-706
[2]方立亿,柳伟华,唐建华,司毅,廖唐宏.社会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实证研究[J],2013,(8) :618-619
[3]张文玲. 医疗保险营销人才专业能力研究[J]. 中国人才,2014,(14):179-180
[4] 杨国华,何梅,罗萍,俞群俊,陈龙.医疗保险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4-26
据保险专家对我国保险市场进行的前瞻性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达到30%,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15~20年。保险业结构的调整,新增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对人才的需求,社会保障体质的发展都会增加市场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但是,保险人才市场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失衡。一方面需求与供给量严重失衡,造成保险业界不断地挖墙脚现象;另一方面保险人才供给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脱节,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往往希望直接做管理、内勤等,同时保险公司对人才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要求,出现严重的需求与供给质的失衡。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保险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应当先定位于保险营销而不是保险管理人员。
(二)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考评体系不健全。根据我院保险方向2011年培养计划,保险方面的相关课程有保险学原理、保险实务、保险精算、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缺少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缺少保险单填制、保险销售、保险理赔、保险查勘等实践课程。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其他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等,都没有明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从整个教学计划来看,其中只有大二暑假以后的实践环节,但此环节多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以效果并不佳。这关键是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体系,学生暑期的实习更多的带有应付性,起不到真正的锻炼、提高。同时,课程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是由不同老师来完成,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金融实验室还有待完善。目前,我院金融控制中心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金融实验室,具有了标准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在实验室即可获得与证券公司相同的实时股市行情及相关信息,据此进行模拟投资实习,除了虚拟资金外,与实际投资完全一致。另外,具有完善的金融各领域的考证题库,但缺少保险的实践操作,比如保险单的填制,保险出单系统的模拟,保险理赔等的模拟操作。
(四)实践教学环节脱钩,教学方式单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我院保险方向缺乏完善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体系,各环节相互脱钩,实验项目无法进行,教学课时得不到满足;课程实习等过于形式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选择,缺乏有效的实习基地,所形成的论文很少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文章质量不高。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案例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但终归纸上谈兵,与现实差距较大。
(五)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我院现有三名保险专业教师,一名是保险专业毕业,另外两名是金融专业毕业,无任何保险公司从业经验。另外,学院管理体制使得老师难以有课余时间参与保险公司的实践。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也难以教给学生符合行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虽然专业基础扎实,虽然备课充分,但难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难以正确把握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思考
(一)完善教学计划和实践考评体系。首先,要完善教学计划,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等,比如增加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课程等;其次,完善实践考评体系,针对大二学生暑期的实习,一方面学院可事先联系并指定实习地点,其次对于实习加大考核力度,通过严格的考核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实习中得到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次,端正学生的就业理念,不要只想着到保险公司当管理人员,而应该具有从基层干起再逐步晋升,脱离基础环节的实践经验是难以胜任内勤及其他管理方面工作的。
(二)完善金融控制中心有关保险方面的实践项目。金融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及证券操作方面的实践,应该增加保险单填制、保险理赔、保险系统操作等保险方面的实践软件。
论文关键词:保险;监管;制度
1 我国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
1.1 法制原则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市场和法律手段为主。我国保险监管作为政府活动的重要内容,就必须按照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杜绝超越法律规定的监管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行政性手段仍然是重要的监管手段,但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根据一定的准则进行。
1.2 市场化和效率原则
我国保险监管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保险市场的市场化不断深入,因此,保险监管就要强化市场对保险经营活动的约束,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首先,监管部门要推进市场竞争,为保险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只有实现充分竞争,才能保证市场的高效率。其次,监管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杜绝对保险企业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为保险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监管过程本身要讲效率,要努力降低监管成本和费用。
1.3 适度监管原则
适度监管原则是指监管措施不能影响和抑制保险业务的正常发展以及创新活动的进行,也就是政府在监管活动中要逐步放权和还权,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积极参与保险业管理事务;在监管手段上,弱化行政强制色彩,用怀柔手段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1.4 公众利益原则
保险是一种信托关系,消费者购买保险就以牺牲当前利益来换取对未来的保障,也就是说,公众将未来的福利和保障托付给了保险企业,一旦保险企业破产,丧失偿付能力,就会使客户未来利益全部受到损失,导致社会福利也就是公众利益的损失。因此,政府必须通过保险监管来保证保险市场的稳定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失。
2 我国保险监管的基本目标
2.1 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这与国际通行的保险监管目标是一致的。相对而言,我国保险消费者的专业知识、利益保护的途径和方式以及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和能动性都较发达国家差,这就更加要求保险监管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放到特别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大的力度和措施,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以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2.2 保证保险企业偿付能力
这是保险监管的核心,没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保险公司的发展,最终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放松管制的大趋势下,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成为监管部门最后的“堡垒”。我国保险监管必须将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作为监管的重要目标,多方面、多维度地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对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更大的风险。
2.3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我国保险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保险公司发展模式同质化的影响,市场竞争行为的不规范性相当突出,要求保险监管将制定公平、透明的竞争规则,保证保险公司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以规范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作为重要的监管目标和任务,既要防止出现市场垄断,又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促进保险业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保险学;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一、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保险专业起步普遍较晚,且开设保险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班出身的高学历保险专业教师数量有限,故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保险学课程实务性和综合性较强,对任课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为确保在投保、核保和理赔等实务性较强环节的授课更接地气,教师理应具备一定时期的业内从业经验或挂职锻炼经历,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很大一部分高学历教师从校园进校园,尽管理论知识渊博,但对保险学实务篇的认知有待加深。
(二)授课内容与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存在一定的交叉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营销学、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因此在保险学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上不可避免会与其他课程出现一定的重复,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如何适当把握对后续相关课程的铺垫程度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所在。
(三)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过于单一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是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生涯和教学工作中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高校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较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看和记笔记,尚未完全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均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部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认知有误
我国保险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保险业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保险人在高佣金的诱导下对客户进行销售误导,保险公司投保理赔两张脸等,导致人们对保险存在些许微词。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被动被调剂到保险专业,一旦达到学校规定的转专业条件,立即从保险专业转出,而留下的学生中仍然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就是保险销售,对专业认知和职涯发展认知的偏差导致了学习的热情不高。
(五)考核方式以卷试为主,重结果轻过程
保险学课程学生总评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占比分别在30%、70%左右,且考核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期末卷面成绩占比较高,即使学生平时表现平平,通过考前突击取得高分的卷面成绩亦可收获较高的总评成绩。此种考核方式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听课状态和课堂参与程度,无法全方位评价一个学生的总体表现。
二、提升保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保险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挂职锻炼的支持力度,如定期安排保险学任课教师到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顶岗实习,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不应为教师安排授课任务,同时要定期去挂职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掌握教师在其单位的工作表现,避免实践锻炼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鼓励业界精英通过专题讲座、合作交流等形式进入保险学课堂,让师生共同感受保险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
为避免保险学和后续课程授课内容上的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保险专业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要细化,严格规定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实现有效衔接,同时授课计划、教案等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此外还要鼓励教师进行集中备课,特别是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授课教师要定期沟通授课内容和进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情况。
(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
根据保险学不同模块课程内容,可采用传统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核心业务仿真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先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引入某个具体案例的授课方法,采用先对基本内容进行整体概括介绍,然后紧接着给出带有若干个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尤其在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保险基本原则的讲解中,若不能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觉得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2)分组讨论法。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讨论的课题,比如“保险真的保险吗”、“有了社保是否还需要商业保险”等等,按团队或者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做出答案,由各组代表上台汇报,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总体点评,此方法亦可锻炼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的分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核心业务仿真模拟法。传统讲授法的授课地点局限于教室,针对保险学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可考虑将保险费率厘定、核保与理赔等模块的授课延伸到保险实训室完成,借助于软件系统,模拟保险公司不同业务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切身感受保险业务的场景、工作流程及其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加深学生对保险实务环节的认知。(4)角色扮演法。在保险公司晨会、保险产品说明会、保险产品计划书、核保的四次风险选择等教学模块,教师协同学生可以在教室设置具体场景,最大限度模拟保险从业环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角色扮演,使其身临其境感受保险职场氛围,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相应模块的教学。
(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消除专业偏见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的第一门核心专业课,授课教师不应该把注意力和焦点局限于书本内容上,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程度,鉴于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本科学业才选择保险专业的现实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国家促进保险行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等内容,若条件允许可考虑把保险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请入保险学课程,让其现身说法,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保险专业能够带给自己的价值。
论文摘要:保险公司和保险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人的工作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到人的组织承诺水平,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发展。文章主要讨论影响人工作满意度的具体维度,以及这些维度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连云港分公司(以下简称连云港公司)寿险分成三大块,即:个险营销,银行保险,团体保险。其中,连云港公司个险营销人共计约1500人,基本特征差异较大,我们将这1500名个险营销人(以下简称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以便做好人管理工作。
一、研究理论框架
(一)保险人
我国《保险人管理规定》指出:保险人是指取得保监会颁发的资格证书,为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及提供相关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个人。由此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和保险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由于人身份的特殊性,即其与保险公司之间是较为松散的委托一关系,而不是雇主一雇员关系,人普遍缺乏对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认同,流失率和跳槽率居高不下。人的工作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顾客满意度,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发展。当前,如何不断提高人的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水平成为连云港公司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工作满意度及其维度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他的工作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和情感感受,表现出来就是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不能决定行为,但它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工作满意度的维度一直是工作满意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Churchill . Ford和Walker < 1974)首先提出对工作满意度测量的多维度量表,其后是Lagace et a1<1993)进一步完善该多维度量表。笔者于2007年下半年对连云港公司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4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000笔者使用SPSS 11. O1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问题所涉及的变量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人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1、佣金,指人对业绩提成的比率和公平性的看法。2、顾客满意度,指顾客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尊重并理解人,对他们的工作是否满意。3、公司竞赛活动。4、工作内容。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不断结识新客户,并向他们销售保险和提供服务。人对工作内容本身的满意度如何决定了是否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5、后勤服务,指公司各部门和人组织内的后勤人员对人工作的支持度。6、同事关系,指人对同事之间的关系的评估。7、培训,指公司向人提供的各种培训形式及内容。8、晋升,指人获得升职的机会和途径的满意程度。9、主管支持度,指人的直接主管对人工作的管理与关心。
(三)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Becker<1960)年提出,用于反映雇员和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Meye&Allen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体现员工和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暗示了员工对于是否继续留在该组织的决定”。从而将上述研究主题整合为组织承诺的三种形式,分别为情感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人:持续承诺,指员工对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的认知;规范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
二、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之间关系探讨
工作中,工作满意是员工对他的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认识和态度,员工对于某一工作的积极态度会转移到整个组织身上,对企业的认同与投人,愿意留在企业。工作不满意则是员工对他的工作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一种消极认识和态度,这个态度也会转移到整个组织身上,对企业产生的抵抗情绪,一种偷懒怠工,甚至离职的行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整个企业的情感反映,体现了员工对与企业关系的整体评估,后对组织的全部态度,源于对组织目标的认同,由此衍生出一定的态度或行为倾向,具有稳定性,而工作满意度只反映出员工对工作这一特定因素的态度,相对于组织承诺而言,工作满意感会更敏感地、直接地、同时性地随工作情景的变化而改变。
调研显示工作满意感和和组织承诺有显著正相关,工作满意度可以作为组织承诺的预测指标。除了工作关系外,工作满意感的各个方面都同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表示员工的工作满意感越高,对公司的组织承诺就越高。工作关系的满意与持续性承诺和规范性承诺之间不存在着相关关系,这体现了在工作中关系的融洽对于经济上的认识和非经济上的认识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并不会影响到组织承诺。我们在分析中假设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工作满意度是因,组织承诺是果。
对于连云港公司个险人来说,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
(一)佣金
对人而言,佣金不仅是其生活资料,决定其生活品质,佣金的多少也是社会对其的评价标准,是人自我认定的标准,人以所得佣金的多少作为对公司承诺的重要标准。佣金满意度影响到人的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人所能获得的佣金比例在同业之间基本上是透明的,其具体数额的多少决定了人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佣金变量对于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的影响作用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中是最重要的,因为持续承诺是考虑到离开企业的成本而衡量出的,佣金越高,离开公司的代价就越大,而在人拿到较高佣金额度后,如果离开公司到同业那里去工作,对新工作单位的满意度会大大降低,从而不愿意继续在保险行业发展。
(二)顾客满意度
人所面对的顾客以个人为主,顾客对人工作是否满意主要看自己在购买保险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服务,包括购买之前,购买过程及购买之后。顾客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人,而不是公司。所以人必须在第一时间为顾客解决疑难问题。关键是有些问题人做不了决定,必须由公司出面决策,所以一旦与顾客的期望有差距时,顾客就会向人发出抱怨或牢骚,进而对人的工作表示不满意。人面对顾客的不满意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看法,从而持续承诺大为降低,情感承诺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落。严重的还会因此离开公司,甚至离开保险行业。面对这种情况,该公司花了很大力气作好相关工作,如后勤支持,顾客回访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顾客不满意现象。
(三)公司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是保险公司常用的一种激励措施。连云港公司通过数量众多的竞赛活动来推动人的业绩,人也因为物质利益和荣誉而在竞赛活动中奋勇争先。但是,调查发现人对公司竞赛活动的总体评价却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每次竞赛活动尽管参与的人数较多,但最后所能获奖的人却是少数人,而且这获奖的少数人几乎每次竞赛都能获奖。对众多人来说,竞赛活动似乎就是为少数人而设计。这表明保险公司在实践中还需要对竞赛活动精心设计,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
(四)工作内容
对人来说,工作内容主要就是不断地接识新客户并为他们提供人寿保险服务。用连云港公司人的话说,他们的工作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成功复制成功”。因此,人难免会因为长期从事同样的工作而对工作本身感到疲倦。对于公司来说,就要求能站在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尽可能多地利用一些方式方法来解决人工作积极性问题。比如利用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轮岗等方式。在工作中,一份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工作的强度和竞争氛围都是自己所能应对的,并且工作中能够享受到的成就感是自己所渴望的,这样的工作内容满意度是很高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寻找到如此满意的工作,因此一旦获得这样的工作,离开它的机会成本将会是很大的,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下一份工作还是这样的满意,故工作内容的满意度对持续性承诺存在直接的影响作用。
(五)培训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人来说,培训工作的好坏是影响他们工作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培训不仅能提高人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意识,它还能提高人士气和减少人流失率。连云港公司严格按照保险行业规章制度,每年对进行一定量的课时培训,培训内容根据人的不同层级做相应的调整,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人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目前,该公司根据不同工作年限和不同级别人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比如说,为人职前的人提供了大型事业说明会、准业务员职前课程、“寿险人资格考试”辅导系统和成功准业务员迎新晚会。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的工作满意度。大量的培训造就优秀人的同时,对人的组织承诺影响也是巨大的。人会深刻感受到公司对自身的期待,一般来说,经过正规的多样化的培训以后,人会对公司表现出强烈的忠诚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都必将提高。
(六)晋升
人获得晋升,说明是公司对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认可,对有能力的人委以重任。员工获得个人发展,就会认同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产生满意。人获得晋升后,最直接的变化是其所能获得佣金的提高,从而通过佣金的改变作用于组织承诺水平。该公司为人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的晋升通道,人晋升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业绩达标和下属各级别人数量达标,达到晋升标准的人经保险公司批准后即可以晋升人的晋升是将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公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体现,人的工作满意度会随之提高,持续性承诺水平会提高。
(七)主管支持度
在保险人队伍中,主管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是保险公司业绩的主要完成者;另一方面,主管在招募、培训和激励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次调查分析结果也表明主管支持度对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仅次于佣金和培训。因此,加强主管队伍建设是保险公司人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人主管和下属人的关系不同于公司组织结构中主管和下属的关系,人主管对于下属人的约束力极弱。所以,对于主管来说,由于其职位权力极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掌握团队的领导艺术,更好地行使个人权力(包括专长权力和影响权力)。一般而言,主管都是工作年限较长,经验丰富的资深人。作为个人,他们都曾取得优异的业绩。但是,当成为一名主管后,如何管理、培训和激励下属人,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因为主管是否支持,对人的组织承诺影响是很明显的。主管不支持,人就可能选择别的公司或别的部门,而不愿意继续留在原来的地方工作。
(八)后勒服务及同事关系
这两个因素对保险人工作满意度来说都属于较轻的影响维度,其中同事关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调研表明,该公司后勤服务方面做的相当好,其电话咨询服务台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同事关系方面,由于大家基本上不存在过多的竞争,所以彼此合作方面相对融拾。
关键词:寿险;保费;多元回归;stata
一、我国寿险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整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从1999年的13932179万元一直稳固地上升到2010年的145279715万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处于主导地位,其份额占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的比重在0.6―0.8区间浮动。而在另一方面,寿险保费收入短期内有明显下降趋势,如2008、2009、2010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0.76、0.74、0.73。
我国保险市场主要有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业务部门,两个部门的业务类别均比较单一。在国内保险业一定程度上存在垄断现象;市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业务水平和业务质量上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人们保险意识较低,对于保险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同时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大,潜在市场容量不容忽视。
由于数据的可用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利用2011年我国各地区寿险保费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采用2011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保障福利费用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找出对寿险保费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子。
二、人寿保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在对寿险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要确定寿险的影响因素。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以及我国寿险业发展初期的一些特点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
(1)寿险保费收入,用PI表示。作为寿险起步刚刚20多年的中国,保费收入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增长,寿险品种缺乏多样化,保险监管不是十分规范,寿险需求的重要反映因素――保费收入,依然是衡量我国寿险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自然成为影响寿险业的重要指标。Beenstock和Dickinson的模型及Fischer、Campbell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与寿险业的波动趋势具有一致性。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用DCCI表示。寿险是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障的工具,居民的储蓄水映了居民在消费以后可以用于其它投资的水平,它对下期的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4)社会保障福利费用,用SSW表示。经济学的原理表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替代品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将其引入模型可以观察社会保障福利对商业寿险的价格替代效应。
(5)消费价格指数,用CPI表示,用于对寿险保费、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福利费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行调整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6)总人口数,用GP表示,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将其引入以考察它对寿险业发展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以下分析采用2011年我国保费收入总额、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城镇居民存款余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几个横截面数据。数据均来自国家或地区统计年鉴。
(二)模型形式及假设。(1)初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PIi=β0+β1GDPi+β2DCCIi+β3GPi+β4SSWi+β5CPIi+μi
PIi为第i个地区的保费收入金额,i=1,2,3…31,
β0为回归常数项,μi为回归误差项,GDPi,DCCIi,GPi,
SSWi,CPIi分别为第i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人口数量、社会福利保障费用、消费价格指数。
用stata软件进行初步线性回归:
根据各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可发现,除DCCI,即城镇居民的存款余额,对PI有显著影响外,其余自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模型拟合效果R-squared = 0.8752较好。
(2)模型拓展。考虑到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将模型拓展为:
对所有变量线性回归后,得到R-squared = 0.9647,该模型的拟合度很高。为了减少自变量,简化模型,先选取在的显著性水平下,关于PI显著相关的因子GDP,DCCI,GDP_CPI,DC
CI_CPI,作为新的多元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开始对t统计量的绝对值较大的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
逐步回归后,综合自变量和截距项的p-value和各次回归的R-squared,选用在10%置信度下因子都显著,且拟合度达93.54%的模型,即:
(3)模型修正。异方差检验:Hettest异方差检验,得 prob>
chi2=0.0296 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模型存在异方差。
因此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来对模型中各自变量的系数进行估计:
得到最终模型为:
可以看出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后,拟合优度提高到98.81%,比OLS模型得到的优度提高了5.27%,且各自变量在5 % 的置信度下均显著影响PI。
四、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结果的分析,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社会保障福利费用(SSW)不是影响各地区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GP)、城镇居民存款余额(DCCI)为影响该地区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与已有的研究论文不同,本次的模型考虑了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城镇居民存款余额(DCCI)、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存款余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交互作用对于寿险保费的显著影响。
从最终模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可知,地区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DCCI)、地区人口总数(GP)、对保费收入(PI)的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而社会保障福利费(SSW)对保费收入(PI) 的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不一致。虽然GDP的系数是负数,即GDP与PI负相关,但居民存款余额的正相关系数较大,其绝对值大于GDP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可看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于寿险保费PI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根本原因仍是因为当居民的储蓄余额增加时,他们才会有多余的闲钱去购买寿险产品。最终模型所反映的是中国的实际情况,理论分析是对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总结。
五、结论与建议
结合我国保险业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可以归纳出我国保险业存在以下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我国保险市场结构简单、产品单一;二是我国保险地区差异程度大,地区发展不均衡;三是我国人民保险意识较低,保险普及率即保险密度不高;四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到经济欠发达的严重制约。
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具体情况,可对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某一地区,可收集其多年的历史数据,建立针对该地区的回归模型以得到更加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回归系数和显著影响的因子,并根据影响因子和其系数,来制定灵活多样的适合该地区的寿险产品。
参考文献:
[1] 刘兆波,张汉儒.我国寿险有效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2] 穆静静. 我国人身保险需求地区差异的模型实证[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9, 18(2): 17-20.
[3] 张伟, 郭金龙, 张许颖, 等.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7: 108-117.
[4] 陈之楚, 刘晓敬. 我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分析[J]. 保险研究,
2004, 6: 7-1O.
[关键词]区块链;教育培训;去中心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大部分区域存在无法有效共享、分布不均衡、信息化成本太高、学员信息过于碎片化等问题。而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的区块链拥有着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优点。区块链技术的这些优点,能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及学生信息的同时,完成跨国、跨平台的优秀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用更少的成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使毕业生拥有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在国际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早在2016年就已经成功地把学生学历证书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共享到其本校所研发的区块链平台,从而实现学生信息的公开透明;而美国计算机培养学校霍普顿学校在2017年将其学校的所有学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到了相关区块链平台上,供各种招聘企业进行查询和验证。而在我国,目前“区块链+教育培训”仍属于市场空白,是需要较多人研发的“蓝海市场”。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区块链因具备的多个技术特征:去中心化、高可信度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性,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人类发展史上继信息化革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在全球的各个领域已经掀起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创新应用热潮。而区块链可以凭借其技术以及智能合约技术,结合大数据应用,打造一个有利于去中心化管理、减少资源信息化冗余、降低成本、便于教育产业与平台紧密结合的区块链平台。“区块链+教育培训”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区块链技术合理调整教育资源,让学生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教育。当前,许多地区因经济等各方面比较落后,无法吸引有良好教育经验、专业知识丰厚的老师,造成当地孩子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有很多有较好的教学想法的老师无法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进入正规学校,使他们的才华没有很好的平台去施展。如果将这些优秀的资源上传到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平台上,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到整个平台,从而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区块链技术可以使毕业生拥有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同时增大企业的利益。如今社会上造假学历流通泛滥,不仅对企业、高校的招聘、招生带来困扰,而且也是对人才的不公。区块链以其独特特征,有利于鉴别真正的人才,使企业、高校、人才利益最大化。三是区块链技术有利于跨平台以及跨国的资源共享。目前,我国教育水平欠佳,通过全球性技术区块链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内与国外优质资源共享,互利性地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
1.3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创新性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教育培训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较多较为深刻的讨论,但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培训方面,还是较为少见的。本文以区块链为前提,对区块链应用于教育培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缺陷。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较为深地突破。本文切实地进行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研读和讨论,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地探讨。
2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区块链的相关理论概念
2.1.1区块链的含义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兴应用模式。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
2.1.2区块链的分类和应用
区块链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公有区块链、联合(行业)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三种。而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行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教育培训行业、艺术行业、法律行业、开发行业、房地产行业、物联网、保险行业、金融行业等。
2.2区块链的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基于区块链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储存,因此区块链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任何数据块都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二是信息不可篡改。任何信息只要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性地储存起来,因此区块链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三是匿名性。交易对方不需要公开身份就可进行相应的交易。四是开放性。区块链中的数据对所有人都开放,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五是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节点不需要人为参与就可在安全的交易环境中进行交易。
2.3国内外相关专家研究成果综述
2.3.1国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EricF.JeffR.(2018)批评了过去几十年中学校领域的数字平台存在的问题,如有效性、责任的担当、获得的知识的起源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区块链的发展背景、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卫生专业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认为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机构将能够为没有中间人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认证和资格认证,同时认为区块链有可能显著改变卫生专业教育的未来,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围绕安全、有效和负责人的信息进行互动的方式。MerijaJ.JanisK.(2018)通过对区块链特征的介绍,分析了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作者认为区块链教育技术为学习者创建了评估和管理工具,这个技术创建了一个记录、存储和管理凭证的基础设施,并为学习者提供了他们可以控制的可持续成就记录,并且它还可以通过降低行政成本和官僚作风使大学受益。同时介绍了区块链在教育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大多数欧盟国家正在试验教育区块链。
2.3.2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许涛(2017)介绍了区块链的特征及优点,并了解了区块链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可行性。作者发现“区块链+教育”正不断发展,同时从三个角度:区块链技术教学、区块链技术校园传播和区块链技术教学平台建设详细地了解了“区块链+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发展情况。最后进行了对“区块链+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李青,张鑫(2017)介绍了以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指明了区块俩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潜力。作者基于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其次,探讨了“区块链+教育”的主要应用模式,最后,提出了“区块链+教育”技术的优点和潜在问题。
2.3.3国内外专家理论研究对比分析
自“区块链+教育”提出后到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和快速发展的过程,国内外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关注这一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区块链技术所能为教育事业带来的变革。国外相关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区块链+教育”如何更为合理地应用以及出现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法,而国内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区块链+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这种技术的美好期待与展望。本文在先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上,一方面通过可行性分析研究验证区块链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及其前景,弥补之前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对技术层面的特征、方式及优缺点进行详细地介绍,为教育机构、监督部门和投资者停工“区块链+教育”具体应用和技术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3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研究
3.1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转变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新了工作、学习等的方式。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资本市场的快速涌入,使我国在线教育自2001年以来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末,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1.2亿,且白皮书预测,未来互联网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长率,而在线教育市场将以超过20%的增速发展。然在线教育行业在快速发展下,很多问题也随之凸显,如网络授课老师良莠不齐。目前,随着高学历高成绩被看得越发重要,在社会上出现了多个学历造假现象。因此,人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套更透明更完善的在线教育系统,中国“区块链+教育”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3.1.1政治分析(P)
目前,区块链迅猛发展,多个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对区块链进行规范。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区块链进行较为规范的管理。2016年10月,工信部颁发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了“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价值。”2018年,上海教委的工作要点通报中,提出了“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教育示范应用。”中国目前拥有发展区块链的良好政治环境,因此区块链在中国的发展是较为可观的。
3.1.2经济分析(E)
当下,我国经济在政府调控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更多的优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区块链+教育”更能有效地满足经济发展过后人们所需要更多资源的问题。
3.1.3社会分析(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互联的普及率逐渐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纳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逐渐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纳度与认可度。而区块链作为一种带有大量优点的新技术,在有利于各行业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会被多数人士接受。但区块链技术在当今社会认可度、接受度还比较低,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3.1.4技术分析(T)
目前,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提高,并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这为区块链技术在大众之间普遍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23555块/32,半年增长0.53%。我国互联网运营商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在网络层面支持IPv6的能力,未来互联网市场会在用户需求增多的条件下实现大幅度的增长。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为区块链应用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3.2区块链应用可行性之行业竞争分析(SWOT)
3.2.1优势(S)
一是高度公开、透明性。区块链系统中,除各节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任何信息对所有人公开,因此,整个系统处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状态。因为区块链的这一特点,可以大大减少对教师通过教师平台的作品的剽窃、盗版等行为;同时,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知识产权。二是去中心化。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可以通过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块链网络。基于区块链的这一优势,可以将区块链与大数据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链,使教育资源及有效信息更加有效地共享。
3.2.2劣势(W)
目前,区块链在我国发展还很不成熟。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程度、社会认可度、接受度还比较低,且相关专业人士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还暂时停留在浅层的理论分析。因此,区块链在教育行业还处于市场空白状态,将区块链引入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这对发展程度相对比较低下的教育行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3.2.3机会(O)
“区块链+教育”在我国目前还少有相关人员涉足,因此从一定角度分析,“区块链+教育”仍属于蓝海市场。它的许多潜在价值还属于埋藏阶段,如果相关教育企业把握住机会,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与收益。
3.2.4威胁(T)
鉴于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巨大优势,可能会吸引众多国内企业。把握住机会的企业会获得大量名气与收益,这可能会使后来进入的企业一直处于劣势。
4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应用前景
4.1区块链技术在学生教育认证方面的应用
4.1.1教育认证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认证在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未来的就业、生活等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根据如今的情况显示,目前社会上造假学历泛滥,这对企业和高校的招聘与招生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是对人才的不公平。以如今现有的技术对教育水平进行认证,需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这对企业和高校来说成本太高。
4.1.2区块链下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学生教育认证的基础技术平台,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各类证书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相关评定信息至区块链平台。这种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及高校在鉴别人才时产生的相关成本还可以减小造假行为,提高就业市场的公平化。目前,印度已经有了Zebi的EduChain,他们的目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帮助教育机构更加有效合理地管理学生的相关信息。
4.2区块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用
4.2.1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据相关情况来看,对高校的学术和创造性成果剽窃、抢占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打击了相关学术研究者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4.2.2区块链下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拥有大量的相关优势。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窜改的特点,可以将大量的论文和创新作品等技术成果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从而使系统生成不可篡改且永久有效的记录。通过区块链高度透明的特点,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取证,从而保护知识产权。
5结论及政策建议
5.1本文的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相关成果的研究,发现集中关注点都在如今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区块链+教育”能改善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都对将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产生的效益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与区块链在各行业的应用以及如何弥补“区块链+教育”在应用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点主要在“区块链+教育”的合理设想及美好展望。由此可以得出,“区块链+教育”在国内还属于蓝海市场,将区块链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教育培训行业,可以使教育培训行业获得更大的提升。本文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竞争分析等多个方法对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区块链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前景较好,具有多个优势;区块链可以降低教育认证的难度;区块链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区块链可以适当降低教育培训的成本。
5.2政策建议
5.2.1对于政府机构
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培训行业被广泛应用后,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时可以增大我国对人才和资源的利用率。这正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的前进,会对综合国力、社会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