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美术论文

初中美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美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美术论文

第1篇

(一)启蒙性。

初中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起着诱发和启蒙的作用。美术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没有边际,学生不可能通过几年的美术课的学习,就达到至高点。初中美术教育对整个美的教育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初中美术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通过几年的美术教育,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创造性。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时刻牢记这一使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忽视美术的重要性。

新课标在课程的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比原有课程有了更大的改进,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已经意识到这一改变,却囿于各种因素,无法真正实施。他们或在课堂上放任学生自流,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或只草草讲述几句,连简单的示范也忽略不做,或因循守旧,仍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除此之外,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往往把美术作为副科对待,师生缺乏对美术重要性的认识,一周一节的美术课还经常被其它所谓主课挤掉,导致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名存实亡的现状。

(二)教学投入匮乏,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基于上述师生对美术的定位,美术课除了简单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几个石膏像以外,再无其它教学设备可以利用。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对教学努力钻研不够,也是导致教学资源的匮乏原因之一。如,对农村学校而言,其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剪纸、泥塑、编织等工艺,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都可纳入美术教学课堂加以利用,而我们在农村学校美术课堂上很少看到这些令人振奋又闪光的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单调,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们想上什么就上什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甚至部分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美术教育就是绘画,他们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而缺乏理论和欣赏水平的培养,久而久之,将美术教育与绘画等同起来,越来越远离美术教育的目的。此外,大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没有很好地给美术教师提供一个进修、交流的机会,导致部分教师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很难接近美术教育的前沿阵地,很难圆满地完成美术学科交予他们的任务。

三、加强初中美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美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为初中学校配足配齐美术教师,实在存在困难的,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培养一批合格的美术老师,承担美术教学。另外,严禁其它科目占用美术课的现象,确保一周一节的美术课上得保质保量。同时,出台必要的政策,督促学校及科任教师上好美术课,以避免美术教育随遇而安的现象再次上演。

(二)加大美术教学设备投入。

各学校应切实负起美术教育的责任,加大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设备,适时邀请美术大家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的魅力,争取让美术课成为学生美育培养的基地。

(三)深入挖掘乡村素材。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身边的素材,为我所用,通过民间剪纸、刺绣、编织等技术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悟美、认识美,进而自己去创造美。

(四)强化学生审美教育。

第2篇

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2]。它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3]。要明确美术欣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2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2.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也是不相同的。然而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将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2.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对学生来说是欣赏[4]。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都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

3.1向学生累积知识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再仅仅是零散信息的积累,而是促进同学们开展社会性的互动学习。例如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引人央视著名的《鉴宝》栏目场景来进行,创设鉴宝情境,让学生围绕“对讲台上的几件藏宝人作品作出你的专业价值判断”这一特定任务来进行相关学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和社会),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学科综合。使学生直接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中,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自己所需知识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让他们仅仅学习课程上讲授的特定内容。

3.2大胆发言,善于表演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描述是初步的,一开始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恐怖与神秘……。慢慢的不在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这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自发的欣赏进入自觉的欣赏[5]。避免学生一看到欣赏画就呆呆得等着老师来教,也避免了欣赏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3通过意境,引发探究作品美

美术作品是通过造型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使观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直观表现的情调,带领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领略作品的内涵美。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意境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活动,也是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6]。

3.4体会作品的组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的。

3.5深刻体会作品的风格

让同学们学会体会作品的风格,感受自己的风格,感受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形式和艺术家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国的花鸟画,是一门教学生的好课,它一般都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寄托着画家的思想和追求,表现着画家的人格。所以,我国的花鸟画家较喜欢四君子题材,以此来言志。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

第4篇

1突破重难点

初中化学知识的内容不是很复杂,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头一次接触化学知识,很多学生对于化学规律、内涵、原理、实验等一系列的内容都感觉很陌生,无法快速理解,也没有办法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分析,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重难点,让化学知识变得更为简便容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表现力,运用动画、声音、图片等形式,采用变微观为宏观、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繁为简,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模拟实验

多媒体技术能够模拟演示实验,对化学教学的帮助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多媒体演示实验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实验准备时间、实验等待过程时间、实验后的用具整理时间等都被节约了,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去探析化学知识,让化学课堂的实效性增加。其次,多媒体演示实验降低了化学课堂实验的危险性,因为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项目,化学实验药品存在一定的毒性,化学操作也存在危险性,为了规避风险,多媒体形式能够通过动画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如硫自燃的实验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认可“硫自燃”的可行性,同时也能够观看到自燃后的现象,这种实验活动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来完成。又如化学实验活动中,有些实验反应较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等待,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其实验过程。另外,可以根据实验过程利用计算机制作出此实验的模拟过程图,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来观看学习。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效对

1拓宽视野,激发兴趣

多媒体技术优势明显,将这些优势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上,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利用多媒体能够拓宽教学视野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教材视野。当前的初中化学教材更具开放性,但是教材的文本性特征制约了教材内容的拓宽,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教材,拓宽教材的内容。初中化学教材之中有许多设计是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教师要抓住这种教材改革契机,让枯燥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活化了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化学与环保”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从大气污染、环保汽车、绿色奥运、新能源开发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通过更多的现实生活材料,来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值得学生不停地探索。

2突破重点,整合知识

初中化学教学要重视突破重点。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化学的抽象内容。如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电子在这些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运动,才使原子结构发生变化,才有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存在本质的区别。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轻而易举。又如讲到“空气”这一节,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介绍了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还可以模拟演示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一步补充氩气等稀有气体的发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整合化学知识,使得化学知识理论在学生的头脑之中形成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所学的知识整理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可以在学习化学知识方面有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3结合实验,促进理解

多媒体演示实验要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为主。首先,要在演示的过程中突出多媒体实验的特点。如化学实验中的错误演示是不容易做的,因为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在化学测试练习题之中却有很多的实验探究问题。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错误操作用动画来模拟,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等。演示实验还可以在实验的关键处反复播放,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理解。如播放氧气中铁丝的燃烧现象,一瞬间就结束了,学生感觉惊奇,但是又感叹时间太过短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反复演示几遍,加深学生的记忆。

其次,演示实验节约了课堂时间,教师可以拓展实验内容。如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补做的实验为:取两个玻璃杯,一个杯中放入石灰石,另一个杯中放入碳酸钠粉末,观察现象。这样的拓展实验能够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完成拓展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想,并总结出自己的猜想理由,然后由教师进行多媒体拓展实验的播放,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为了更好地完成拓展实验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思考,积极构建,保证实验的内容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补充作用。

3结语

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存在于学生心中的内部驱使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兴趣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持久高效的学习状态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枯燥的内容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声、光、色及新兴的科技,能够通过鲜亮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适当的音乐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让他们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一举两得。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脑神经领域的生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人类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所构成的,并且左右半球既有着明确的分工又存在着相互协作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构造。具体而言,人的左脑擅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右脑则比较擅长于具体形象思维。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往往注重对于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大脑的左半球运转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而右脑常常处于近乎休眠的状态。这就使得传统的历史教学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则听者昏昏沉沉,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就转变了这样的教学局面,由于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了声光色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听觉和视觉都进行了直接形象的刺激,使学生的右脑得到了运转,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拓展,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更加投入,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便于温故而知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还要学习外国历史,即古今中外的各国历史。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任务十分严峻,内容极其繁重,这对于学生的记忆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知识点的记忆问题成为历史教学必然要面临的问题。科研表明,单调乏味的重复记忆不利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提升。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研发现,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点的记忆有助于遗忘率的降低,能够提高记忆的稳固性。也就是说有意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记忆,有助于记忆效率的提升。相关数据也表明,单纯的听觉记忆所获取的知识点仅为15%,单纯的视觉记忆所获取的知识点仅为25%,而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进行记忆则能够获取65%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正是集视觉、听觉及多种信号传递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高效记忆,从而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约时间

第6篇

1、诱发学生的兴致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多是采用教师演奏或者是磁带播放的形式,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经常开小差,连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能了解,更不用提领略音乐之美了。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声音伴随着动画,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兴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仅能对音乐的一些基础有所了解,还能对音乐的美有更深一层的领悟。比如《思乡曲》的教授,由于曲子的创作背景和绥远曲风远离一般学生的生活,学生可能对其提不起一点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创作背景和与曲风相符的影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趣味。

2、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在传统的模式中,学生仅仅通过耳朵品味音乐,这种美是有所缺失的,而且依赖于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能力。换言之,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乐曲的初衷,缺少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体会不到音乐之美。而且,即使学生体味到了音乐的魅力,也只是声音之美而已。至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耳得之而为声,目视之而成色,声音之美和色彩之美一起形成音乐之美,加深学生美的体验。而且,即使学生对音乐的知识缺少一定的了解,学生也能通过图画进行一些猜测,进而品味声音的意义。比如,在教授《沃尔塔瓦河》时,教师可以同时播放沃尔塔瓦河周围的美景,以把学生带入精致的图画和悠扬的曲调中。如此,即使学生对交响乐的知识有所欠缺,也不妨碍其品味《沃尔塔纳河》的韵致。

3、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依靠耳朵记忆,而且,一个飞速运转的大脑是必须的。如果记忆力不够强或者是大脑的转速慢一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变得具体形象,不仅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因为人脑对于形象的记忆和理解总是比抽象的相对快一些。比如在讲授《苏武牧羊》时,可以播放苏武放羊的相关视频,提高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形象感受力,促进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

1、辅助原则

在教学中,需明确教师、学生、多媒体技术三者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技术只是辅的方式。多媒体技术不能代替教师来讲授,更不能取代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讲授江南丝竹时,教师应先用多媒体呈现出江南丝竹的种种乐器,然后结合多媒体对各乐器的特点进行一一介绍,这期间要充分地调动学生,让其举例说明。如果整个课堂只用多媒体来讲授,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使教师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需操作容易,内容适度,形式简单、雅致,确保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推进了课堂教学即可,切忌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多媒体上。

2、声像结合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需把图像和声音结合起来,使学生所看和所听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调动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一起感受音乐之美,强化学生的品美体验。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应先把所涉及到的民族管弦乐的乐器用多媒体的图片和声音呈现给学生,然后再介绍曲子的特点,介绍期间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最后再次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手段同步播放曲子和图画,让学生充分领略到音乐的美不只在于耳朵。如果只是单纯地播放音频或只是略览图片,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受就不会很深刻,这就失却了音乐的价值。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位置,尊重学生的爱好,把视频和音频进行巧妙地组合,展现给学生最优秀的课件。切忌总是以成人的角度来制作课件,忽视学生的心理水平。

3、信息适中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改革;整合;反思

1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基于数学的特点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重点、难点。

(3)有利于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4)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2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1)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一些评优课更是如此,把是否有多媒体课件作为一条评分标准。而有的教师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并且带了本校好几个信技教师做帮手,这样兴师动众,化简为繁,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2)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设计课件时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滥用动画,盲目添加大量的声效、图像,课件设计得很花俏。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华丽繁复的场景给吸引,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

(3)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教师只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逐一播放,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而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3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数学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帮助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是非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可,有些课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不如传统手段教学的实际效果好。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应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来。一直以来,教师是课件的制作者和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这样的课堂就会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在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几何画板》软件是当然的首选。《几何画板》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推荐的教学辅助软件,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学的简单工具。教师只要在开始的时候利用几节课教会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的基本功能和数学内涵,上数学课(特别是几何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我们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应用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只是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目的,应避免生硬地把多媒体的手段安插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某些需及时交流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中还应考虑避免多媒体的干扰,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课件制作流于形式,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例如,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一般说来,板书既包括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部分。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演示课件的板书内容是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部分,且往往是一行一行的出现的,思维上的跳跃较大。而现场即时性板书则更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并且对学生还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使用多媒体代替。

同时,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不应该忽视师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一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了解,二来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主张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经过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注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比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再比如解决问题的“变式”教学,主张“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的优点,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的。

(4)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以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为基础。

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只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外衣下,把原来的黑板粉笔换成了屏幕,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在于使教师拥有先进的现代教学思想理念,并使之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而目前实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侧重于强调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没有考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让教师学会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掌握并运用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师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自觉的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课件就没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课件制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教师课件制作的培训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使教师能熟练地掌握使用PowerPoint、Excel、Authorware、Flash、方正奥思、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教学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软件;二是使教师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完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三是使教师根据所任学科特点,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学科课件制作的规律来。如初中数学课件的制作,教师首先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模式,然后根据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教材所包括的概念、定理和例题等内容分成许多步骤,这些步骤可以按照初中数学的逻辑顺序排列,也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产生不同的分支,经过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及过程构成多媒体课件。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2]计正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网络科技时代,2007.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学习兴趣;教学情境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正在改变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到现在的重能力培养,发展为向重语文知识外延性扩展的方向。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变化下,提出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并充分合理地与语文教学内容相整合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如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并与之进行整合呢?这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并且大部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仍然制约着同学们求知探索并深入学习的要求,课堂教学手段陈旧,缺乏直观性与生动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学习状态不佳。针对这种课堂学习状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这种学习情境和学习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同学们的学习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因为多媒体技术以其独有的形象、直观、真实的形式特点可以快速地打动同学们的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如: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可以提前布置同学们在课下进行练习朗读,在课上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一小组推荐一名朗诵优秀的同学,教师在课上为他们录音,在录音完毕后老师会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录音的几位同学朗读的节奏与情感表达是否到位是否合乎诗歌中描绘的场景,是否表达了诗歌作者的真实情感。同学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都表现得很踊跃,都想被推选为代表进行录音,因此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浓烈,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也异常高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老师的带动下被激发出来,同学们会深刻地感受到多媒体技术教学带给他们的与以往学习语文的不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同时也起到了优化课堂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多彩的教学情景

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这一发展。形象的情景有时教师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得更完全、更完美,但借助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以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画面及震撼的声音效果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情景,把唯美的意境直观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理感受与画面的效果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产生“我就是画中人,画中人就是我”的合理感受,这种教学效果自然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比的。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加课堂内容的教学容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限于四十五分钟,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但要板书,还要讲解知识的重难点部分,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与探索的时间,并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接受的知识量也只限于教师所传授的这部分内容,不可能再多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这也违背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外延性特点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加课堂内容的知识容量,在把书本中的知识进行细化内化的同时达到量化的更高教学目标,使同学们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把学习和探究的视野范围再扩大一些,在增加自己固有知识储备的同时,不要忽略对知识外延性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课前可将备课时设计的教学题目设计到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展示,这样既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当堂进行练习,促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