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输机理论文

传输机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输机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输机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媒介;媒介技术;传播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创建到现在,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则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传者与受者两者一样,是作为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而出现的,它是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手段、载体。在最初的传播历史中,媒介表现为语音、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传播第一次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开始跨越以前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摆脱了时间性与地域性的制约,使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电台、电视等媒介也竞相跃上传播的舞台,并且,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甚至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特别是电视的发明与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这也使得媒介技术分析的现实意义迅速而明晰地凸显出来。在媒介分析理论界中至今享有盛誉的理论大师:雷蒙·威廉斯、麦克卢汉、梅罗维兹都有着自己对独特的理论思辩。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协调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更使得个人的单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传播走向统一。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传媒界而言,这些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传播学研究界而言,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构成推动媒介分析研究的动力:一方面,要对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新环境、新实践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传播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传播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将一系列有关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新传播研究课题摆在了学术界面前。将传播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从前人的成果中获取启示,而又追求联系实际充实传播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传播学界的双重任务。媒介分析作为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分析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为核心的研究部类,正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论,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便是麦克卢汉,殊不知,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响,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称为“良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专著《帝国与传播》、《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中广泛分析了人类转播的各种形式、各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把传播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的媒介理论。比起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要早问世十多年。

英尼斯从20世纪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来个年头里,他把传播置于人类历史运转的核心位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或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或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石头等,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对空间的控制,如轻便的纸张,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空间的媒介”。根据英尼斯的观点,就这两种媒介同权利结构的关系而言,“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氏还探讨了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两者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的媒介理论认为,建立在强调时间偏向的传播手段或强调空间偏向的传播手段基础上的两种不同的权威和知识垄断——宗教的或国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国兴衰的主要动力、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这种理论还把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视为辨证的统一体,认为一味地向时间倾斜和向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态度,尽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术发展史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中看到解决现代文明中如下重要问题的希望:如何发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质科学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向抗衡,以维持一种社会的平衡。例如,他在《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一书中,英尼斯对知识的机械化中所隐伏的问题作了如下的评论:“机械化强调了复杂性和混乱,它造成了知识领域的垄断。对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这种知识的垄断的影响,对此进行一些批判性的调查和提出批判性的报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事项。思想自由正处于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及伴随他们的西方文明摧毁的危险之中。”也许尽管英尼斯在对待科技的态度方面的悲观论调和怀旧情绪并不可取。但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确是每一个习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尊重的。

假如说英尼斯是将媒介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先驱,那么麦克卢汉则是继续开拓这一领域、并在传播学领域研究中确立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研究传统的关键人物。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颖的论点,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视,非但如此,他还在美国媒体与大众之间掀起了一阵麦氏风暴。[page_break]

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一个论点应该是“媒介即讯息”,这即是麦克卢汉与另一学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也是其媒介理论的发人深思的主题。麦氏从功能和效果两个方面阐述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首先,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如果有人要问,‘那么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就是非言语的’”。此外,麦克卢汉还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的角度赖理解“内容”,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也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麦克卢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其“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他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他指出,使用不同的传播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例如,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而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麦氏根据人类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手段的演变,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以及电子传播时期。在每个时期,人类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维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与此相应的是部落文化、脱离部落文化和重归部落文化。他认为人的感觉需要平衡,任何一种感觉一旦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觉的作用被人们所疏远,这样的个体不会是健全的。而新兴的电子传播时期,将会使人重新走向和谐,使人的各种感觉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另外,麦还有关于“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

二人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的作用,在传播学研究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新的研究传统。这是此二人学说的重要历史地位。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术决定论的悖论。他们的媒介理论都失之于过分强调媒介技术的作用,把媒介描绘称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大动力。从而被学界批评为陷入唯技术决定论的极端。这是我们在阅读他们的著作,吸取其精华思想时所必须警醒的。除此之外,两人在写作中,常常对一些基础的定义未作明确的界定,而为了追求一种夸张的风格造成了思维逻辑上的混乱。这一点也同样需要读者加以注意。

与此二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国著名学者,西方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西方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威廉斯毕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众传媒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认为,对媒介文化研究要运用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其认为,文化现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它们的变化牵涉到所有社会现象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在任何时候,它都即包括对现代的反应,也包括对历史的延续。”其次,他把文化研究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试图探询文化制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从他以下观点看出来:第一,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建立并且历史地演变的过程,强调传播和社会制度机构、习俗之间关系密切。第二,指出大众传播的商业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自由的大众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实际上由商业系统控制社会的模式。第三,指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传媒文化中的种种问题的社会性。他反对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去看待社会文化问题,大众文化中存在着内容低劣等问题,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张把他们看作社会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其中包括:对过去真正的通俗文化传统的蔑视;作为人类文化伟大成就的伟大文化传统又被搞成少数人的独占;投机商们的乘虚而入。

对于传媒科技发展与社会关系这一问题,威廉斯批评了传播界占有显赫地位的两位大师的理论,一是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二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威廉斯对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颇为不满,他认为这一模式遗漏了对真正社会与文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意向”问题,如果忽略了为什么目的而传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这涉及到传播过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西方传媒的真正意向常常与有关当局公开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区别,并与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会过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区别。只有对意向的正确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传媒的内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首先,他认为在麦氏的媒介理论中,实际上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麦氏的理论虽然关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们臆断地指派给媒介的心理功能。其次,麦氏的理论不但认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现状,而且尤其认可这种社会文化状况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说,它缺乏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理性批判,最后,麦的理论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的缺陷。

在提出对这两者进行批评的同时,威廉斯也谈到了自己对媒介文化意向与社会科技发展关系的看法:第一,所有技术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为了有助于已知的人类实践,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第二,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往往产生原先并未预料到的使用情况与效果,他们也是对初使意向的真正的修正。第三,真正的决定是一个过程,一个牵涉到整个现实的社会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总之,媒介技术是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往往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本身巨变。所以媒介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定义,其蕴涵的社会含义值得更多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船舶厨房灰水处理技术

船舶厨房灰水是指来自船舶厨房、餐厅、餐具洗涤间等舱室内产生的含动植物油类产品的污水,以及相应舱室甲板漏水孔排出的污水。以往由于国内外环保法规对于船舶厨房灰水没有提出处理要求,一般直接进行排放,随着全球海洋环保意识的加强,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于大型船舶厨房灰水的处理进行探讨。

一、船舶厨房灰水的成分与特点

船舶厨房灰水的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主要有动植物油脂、食物纤维、淀粉、脂肪、各类佐料、洗涤剂和蛋白质和动植物的悬浮残渣等。厨房灰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以胶体形式存在,具有ss、BOD、COD值高、油脂和盐分含量高,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等特点,其排放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排放瞬间流量大,中餐和晚餐时间一般是排放的高峰时段。

洗涤剂的使用使得水中存在大量乳化油,一般油水处理设备难以分离;此外,动植物油脂在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管路和设备的堵塞,也增加了厨房灰水的处理困难。

二、船舶厨房灰水的危害

船舶厨房灰水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水中的细菌病毒很多,如不经处理而排放到港口,会严重影响港口环境。船舶厨房灰水的危害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影响管路的排水能力。厨房灰水中的油脂容易在管道内壁形成油脂层,使管道过水能力减小,甚至堵死。油脂堵塞的管道疏通非常困难[1]。

2.如果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对厨房灰水进行处理,油份会造成膜的污染。

3.船舶厨房灰水排放入水后会在水面形成油膜,影响空气和水体的氧交换,降低复氧速率。分散于水中的油粒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

4.厨房灰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元素,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

5.油类和它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的许多有毒和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体中被水生生物摄取,造成水生生物畸变,如果通过食物链的富积效应进入人体,会危害人体健康。

三.船舶厨房灰水的排放要求

厨房灰水中含有大量油脂,COD值可高达几千mg/L,厨房灰水中的BOD5,COD,SS均远高出MARPOL73/78附则Ⅳ中的规定值。因此在港口等限排水域,厨房灰水必须进行处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入海。由于没有船舶厨房灰水的国际排放标准,一般采用MARPOL73/78附则Ⅳ及GB3552-83中对于船舶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

从长远来看,港区及其他特殊水域(取水口上游、娱乐及游艇俱乐部水域等)对于船舶污水将会采取委托接受及零排放政策,其他次要功能水域则采取达标排放政策,但对于排放标准及排放率的要求会更为严格。为了满足不久后更为严厉的环保要求,对于新建造船舶,厨房灰水处理后最好能满足MEPC.2(VI)修改议案或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四.船舶厨房灰水的处理方法与工艺流程

目前,对于厨房餐饮废水的处理方法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预处理和后续的深度处理,预处理方法主要有①油水分离器②粗粒化法③电絮凝法④化学破乳法,深度处理方法主要有①混凝法②SBR法③生物接触氧化法④膜一生物反应器法。

考虑到船舶设计的实际需要,建议在船舶厨房灰水预处理中选用粗粒化法,粗粒化法是根据粗粒化滤料具有亲油疏水的性质,当含油废水通过时,微小油珠便附聚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油珠浮升到水面。水质相差很大的厨房灰水,经粗粒化除油处理后COD浓度均十分接近,此外,粗粒化法使用维护方便、能有效降低餐饮废水的含油量,并能大幅度降低COD的浓度,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

考虑船上空间紧张且对于出水水质的要求较高的特点,建议在后续的深度处理中选择膜生物反应器(MBR)方法进行处理,膜一生物反应器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膜的高效分离作用于一体,能够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具有出水水质好,可直接回用;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工艺参数容易控制;容易实现自动化管理;耐冲击负荷强、适应性广;污泥浓度高,剩余污泥量少;以及对于悬浮固体,特别是病毒细菌去除效果显著等优点[3]。

由于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法中膜容易受到污染,厨房灰水在进入膜生物反应器之前应先进行预处理,以去除粒径较大的油粒和悬浮物,减轻后继处理的有机负荷,延长膜的使用寿命。经预处理后的厨房灰水最好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排放标准。船舶厨房灰水的处理的工艺流程如下:

五.结束语

我国对于海洋船舶厨房灰水的处理起步较晚,以往大多采用直接排放的办法。本文从船舶厨房灰水的成分与特点、船舶厨房灰水的危害、船舶厨房灰水的排放要求、船舶厨房灰水的处理方法、船舶厨房灰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五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希望海洋船舶厨房灰水的处理问题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我国的海洋环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贾随堂,汤力同.餐饮业含油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1).

[2]王松慧.餐饮业废水的处理.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11.

[3]宁平,王宏,周旭.餐饮废水膜-生物反应器.膜科学与技术.2002,22(1).

第3篇

大家下午好!

为期两天的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两天来的工作繁忙而充实,大家辛苦了!我代表主办方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向两天来认真准备、精彩演讲的专家学者,向近两个月来为了论坛的成功举办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论坛组委会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有了你们的参与、支持和付出,才使本届论坛得以圆满成功,才使我们在美丽的春城昆明,留下了一段充满艺术气息的难忘回忆。

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发起、全国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积极响应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到此时此刻,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回首过去六年,对艺术教育来讲,我们也看到了诸多令人欣喜的质变。而我们的高峰论坛活动,也记录了发生这些根本性变化的点滴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和贡献,都是对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努力和贡献;我们的每一次热烈的掌声,都应该送给蒸蒸日上的中国艺术教育事业!

从海河之滨――天津师范大学的胜利启程,到滇池之畔――云南艺术学院的美丽相聚,我们看到,每届论坛的主题都和艺术教育事业的现实发展紧密联系,参加的院校和专家越来越多,论坛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项活动已经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一大文化品牌,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参加本届论坛的近200名来自全国百余所知名院校的院长、专家学者,以及国外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在分会场的讨论都有精彩的发言。在论坛的主报告中,仲呈祥先生以“讲真话、诉真情、求真理”的学术态度,向我们阐释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对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呼应。

曹意强先生、周星先生立足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独特背景,以切中要害的学术力道,向我们展示了当前艺术教育领域中“学科体系建设”“学科规范制定”“学术逻辑确立”“专业学科建设”等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态势。让我们更加坚信,艺术不变,艺术认知多变,艺术精神永存。

在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分论坛报告环节中,数十名专家分为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艺术理论四个分论坛。专家们的主题报告和分论坛演讲,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有深度,既有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复兴、人文精神建构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艺术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问题的政策解读;以及对艺术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各类艺术教育发展的定位,学校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具体实践及经验。其中,建构人才培养格局、提升艺术人才的综合能力、艺术学科定位及特色发展、艺术教育国际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助推作用、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等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为艺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亟待教育者开拓思路,应对挑战。报告和发言给大家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全国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真正成为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

“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创办与召开,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开启了一个特殊的交流平台和助推窗口。参加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都是全国著名专业艺术院校的掌门人或者综合大学、师范大学里的艺术学院的领跑者,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谈锋犀利,学术严谨……可以恰如其分地概括:每一次高峰论坛的议题,实际上都代表了中国艺术教育界所讨论问题的最高水准,越来越显现其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发展当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推进、调整和完善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杂志在今后的论坛中,拟申请增刊号,将我们每届论坛的优秀学术成果集中,以使我们的论坛成果惠及全国千千万万艺术教育工作者。本届论坛中,我们还特别制作了“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意见征集单”,目的是为了广泛听取广大参会代表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请各位代表积极配合,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使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使今后的论坛更能贴近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我们衷心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每一次成功召开,都能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关心者、思考者和推动者有所启发与帮助,我们愿为之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积极为全国艺术院校搭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及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已建成的杭州创作交流基地,将通过“2012’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活动,为艺术院校战略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希望得到艺术院校的支持。

值此时机,也向大家通报,我们正在筹划参与CAA 年度会议。CAA艺术联盟成立于1911年,行政办公室位于美国纽约,其任务是通过实践和约定促进视觉艺术之间的理解。这次会议将于2012年2月22―25日在洛杉矶举行,将会密切关注CAA的百周年庆祝活动,会议上将有150多节课程、艺术家的采访及特别活动。CAA境外的理事已经准备欢迎并会见代表团,以协助他们为期4天的会议。因此,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及代表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此次国际盛会。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出席本届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同志们,也要感谢艺术教育杂志社的同志们,为论坛的组织、联络、会务所做的大量工作。更要感谢本届论坛的承办方――云南艺术学院,为了办好这次论坛,云南艺术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的许多领导、老师、学生,都积极配合并参与到会议中来,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我们感谢云南艺术学院为这次论坛所提供的方便,所做出的贡献,感谢你们的鼎力支持。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知识链构建;两个层面、两次转变、三个阶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59-05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

从学科体系角度来讲,计算机网络既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和协议工程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也是云计算、社会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重要基石。鉴于其在学科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全国各高校几乎都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课程。从学科特征来讲,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这要求计算机网络教育必须贯彻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同步并进的原则。从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展情况看,这一原则已经开始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工作者业已认识到实践教学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而是应该摆放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甚至更高的位置。

虽然计算机网络二元教育模式已经得到行业的公认,但要充分发挥二元教育的作用仍有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究竟如何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对此却鲜有讨论。为尝试解决该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面向知识链构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织模式,并将该模式运用到了南京审计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优化教学中。

2 知识链构建路径

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网络知识链的完善程度与强度。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点具有多、杂、难等特征,就初学者而言,其知识链通常很难一次构建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逐步反复与强化才能最终完善。基于该思想,我们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链构建模式。整个计算机网络知识链的构建牵涉两个层面(理论教学层面和实践教学层面)、两次转变(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转变、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变)和三个阶段(知识链框架建立阶段、知识点有机关联阶段和知识链强化阶段)。

理论教学层面主要侧重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原理,重点传授网络分层思想和协议结构等静态知识,让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方式,帮助他们搭建网络知识链的粗框架。

实践教学层面,其一侧重于网络动力学机理,从微观角度展现网络交互的行为模式,实现从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的转化,帮助学生在网络知识链粗框架内实现知识点的有机关联与无缝组合;其二侧重于网络工程,从工程化角度展现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动力学机理在真实网络中的作用范围与应用方式,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帮助学生提升网络知识链的强度。

3 课程组织模式

为了检验网络知识链构建技术在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上的作用,我们将其应用到南京审计学院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教学中。南京审计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审计类特色财经院校,人文学术氛围浓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这门工学课程的接受度和兴趣度长久以来未曾出现过喜人的提升。学校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由两部分组成:前期54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和后期40个学时的网络工程实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原先的课程组织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网络工程实训中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等。如某个小组在做局域网组建实验时,单个主机可以与交换机PING通,但主机与主机之间无法PING通,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更为夸张的是,后来发现全班30多位同学尽然无一人能解决此问题。事实上,只要对计算机网络中VLAN的工作机理有一丝了解的人,都能迅速判断出这是交换机划分了VLAN的缘故。学生已经学习近90个学时计算机网络课程却不了解这个基本的网络动力学原理,主观能动性不足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暴露出我们先前采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给学生构建出的网络知识链存在断裂的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摆脱知识链断裂的困境,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大胆调整。依据第2节提到的网络知识链构建模式,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与网络工程实训课程之间新开了一门选修课――计算机网络高级实验课程(独立实验课程)。同时为保持总学时不变,我们将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从54学时降为48学时(砍去了原有6学时共3个课程内实验),将网络工程实训课程从40学时降为22学时,将抽取出的24学时分配给计算机网络高级实验课程。为凸显实验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在这24学时的课程可操作空间内,我们以原有的3个课程内实验为基础,扩展编写出12个能够充分展现网络动力学机理的实验项目。

重新组合后的课程元素安排如下:

(1)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原理传授方面,我们仍将谢希仁老师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作为教材,重点关注该书的1-6章。精讲内容包括:第一章最后一节的网络体系结构框架模型部分,这是全课程的总纲;第三章数据链路层的3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以及它们在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中的解决方式;第四章网络层是重中之重,IP划分、分组转发、路由选择都是重点;第五章传输层的可靠传输机理;第六章应用层的DNS、WWW和电子邮件等实用网络服务。整个课程自始至终向学生传授水平角度上的协议实体对等交互思想和垂直方向上的网络服务分层原则。

(2)在网络动力学机理方面,为了能够从微观层面上展现网络交互的行为模式,在计算机网络高级实验课程中我们采取了纵向阶梯式的实验教学体系,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总纲,围绕VLAN划分、网络互联、地址安全、服务架设、灾难恢复等网络典型应用大做文章。表1展示的12个重要实验由下往上依次涵盖了TCP/IP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中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4个核心层面,涉及包括负载均衡、链路冗余、三层交换、动态路由、访问控制、地址转换、动态主机配置、域名管理、万维网、网络备份等在内的网络高级应用技术。所有实验皆遵循应用需求描述、实验设计操作、关键机理讲解和课后自我提升4个教学步骤。所选用的实验工具是思科提供的CISCO PACKET TRACER,图2展示了基于该工具开展的路由选择动力学机理的探索过程。为确保考核过程可控性和考核结果可信性,我们制订了如下的考核方法: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全部实验项目,凡缺做1/3实验者必须在本课程考试前补做,否则不得参加考核。考核时以抽签方式确定考核题目,学生在抽到题目后,在规定考核时问内,按要求独立实验,具体评分依据实验结果、操作熟练度、创新能力等情况来综合确定。

(3)在网络工程方面,我们对先前网络工程实训课程的素材依据实用原则进行了大胆取舍。为了提高网络知识链强化的效率,我们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自由组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个实训任务。整个实训存在一个总任务(互联网服务架设)。为了在实现总任务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的最新知识和实际经验,我们将该总任务划分为9个子任务(见图3)。同时为了保护学生实训的积极性,防止团队合作中出现南郭先生,在成绩评估方面我们采取了二元考核制度:教师依据团队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以团队为单位统一打分;每个团队自行决定团队分数在内部成员间的分配,但不能平均分配。这样每个人的付出和回报就能初步结合起来。通过这种考核制度,学生能体验到如何做绩效评估和团队管理,如何衡量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和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

综上所述,整个网络课程的组织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以网络体系结构为框架基础,以网络动力学机理为关联纽带,以网络工程实践为强化手段,以完善网络知识链为课程目标,借助理论传授与实践探索的互补实施与协同作用,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计算机网络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模式实施效果

为了评估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织模式的有效性,我们从课程不及格率、网络工程任务完成率、课程可接受度和毕业论文自由选题率等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发现课程重组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接受度和兴趣度均有所提升(见表2)。

5 结语

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帮助学生完善计算机网络知识链,能极大地提升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接受度和兴趣度。下一步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依据后期教学效果反馈对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良性发展;其二是尝试该模式的校内推广,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服务于具备二元教学特征的相关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任国英,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3):92-93

[2]张海洋,李现伟,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6):119-120

[3]姚琳,孙伟峰,吴国伟,等,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91:70-73

第5篇

在地下处理及边坡工程中,裂隙岩石所赋存的地质条件十分恶劣,所涉及的物理-化学过程复杂,主要有热传输过程(T)、介质应力变形(包括断裂、损伤)过程(M)、化学反应(C)等几个过程。一方面裂隙岩体受地热、水化学溶液侵蚀作用后,使其物理化力学性质发生很大变异,另一方面,水溶液通过溶蚀岩体而将溶蚀物质带走,使岩体性状变差,严重影响岩土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因此耦合过程研究是相关的岩石工程的最基础性研究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意义。

关键词:力学性能 腐蚀 损伤 变量 单轴试验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化学损伤变量的定义

(1)损伤机理岩石被浸泡在各种化学溶液里发生的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等。而且岩石中有很多矿物能溶解于水,如K+、Na+等氯化物,Ca2+

,Mg2+等氯化物和碳酸盐以及Fe3+ ,A13+等氧化物和硅酸盐,所以岩石受到化学作用后,其中岩石中胶结物质反应掉而使剩余难溶矿物丧失相互胶结能力,使岩石变得松散脆弱,有效承载面积降低。

(2)化学损伤变量根据有效承载面积定义化学损伤变量:

DC==(1)

其中,R,V0, 分别是岩石初始有效承载面积,承载体体积,及质量。,,,分别是化学腐蚀后岩石没有承载能力部分的面积,体积及质量。

二、化学损伤变量的计算

设化学溶液与岩石反应的一般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

其中A为与岩石反应的溶质,B为岩石中参与反应的成份,G,H为化学反应生成物

由化学动力学方程得:

(3)

其中是A物质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A物质与B物质的浓度,,是反应级数。

由Arrhenius (阿仑尼乌斯)公式[1]可得

其中为前置因子,Ea 为反应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取8.314,T为反应温度。

故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为

单位:(4)

设岩石在化学溶液中浸泡的时间为t,从0~t时间,温度变化函数为T(t),浓度变化函数为

,溶液体积为V则经过时间t, A物质的消耗量为

N1= (5)

B物质的消耗量为 N2= (6)

设岩石中每种成份都是均匀分布的,反应消耗掉的B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B ,B物质质量占岩石总质量的比重为p,则化学腐蚀导致岩石结构破坏丧失承载能力部分的质量为

(7)

则化学-温度作用下的化学损伤变量为

DC= = (8)

三、试验验证

本文取文献[4~5](“均质砂岩酸腐蚀的力学性质分析”霍润科等著)中的实验数据验证常温下本文本构模型。

原文实验数据如下

岩石成份:Φ50 mm×100 mm的标准钙质砂岩试件。岩样的天然密度为2.47 g/cm3,孔隙率4.43%,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450 g/kg)、长石(350 g/kg)、岩屑(=100 g/kg),钙质 CaCO3

(40 g/kg)和泥质胶结率(

胶结。实验温度:恒温20 单个试件浸泡盐酸溶液体积 2L,盐酸浓度0.1mol/L

表1

不同溶液中岩石各阶段的单轴抗压强度值(MPa)

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2HCL+CaCO3=CaCL2+CO2+H2O

T=293K时,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为 (13) [6~7]

表 2

时间t(天) 0 5 9 14

0.776 0.7498 0.7338 0.711

根据表2数据 利用牛顿插值法求得盐酸浓度随时间变化函数为

由(5)式,(13)式可得

浸泡 5天后消耗的HCl 量为

= =2.270mol

浸泡 9天后消耗的HCl 量为

=4.0385mol

浸泡 14天后消耗的HCl 量为

=6.2024mol

将上述数据分别代入(6)(7)(8)式可得

浸泡 5天后=28.375g

同理求得浸泡 9天后

浸泡 14天后

代入(11)式得

同理可求得浸泡 9 天后

浸泡 14天后

当时峰值损伤,抗压强度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比见下表

时间t(天) 抗压强度(Mpa)

时间t(天) 峰值应变(%)

浸泡5天时的本构模型

同理可得浸泡14天岩石的本构模型:

应力-应变对比图形见下图

文献实验曲线图[5]:

浸泡5天应力-应变曲线图 浸泡14天应力-应变曲线图

本文计算模拟曲线图:

浸泡5天应力-应变模拟图浸泡14天应力-应变模拟图

四、结论

本文在损伤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温度-化学作用下下的岩石本构模型,并利用文献,中的已有实验数据对本构理论进行了常温下验证,从实验和理论对比可以发现:

峰值应力前,实验数据与计算值吻合较好,峰值应力,应变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岩石破坏后,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有所出入。

对于水的物理作用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比如溶解作用,水流作用,本文暂未考虑。

不同温度环境下岩石力学性能实验正陆续展开,其计算结果尚需大量试样的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以便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元彦,李宝华等,物理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2] 余寿文,冯西桥。损伤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 钱济成,周建方,岩石混凝土的两种损伤模型及其应用。河海大学报,1989,3,40~47

[4] 霍润科,李 宁,刘汉东,均质砂岩酸腐蚀的力学性质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8(33)

[5] 朱运明,李宁,酸性环境中砂岩强度、变形性质的实验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01

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continuous audit,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ontinuous audit model,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BRL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building continuous auditing under XBRL environment, builds a new type of continuous audit model based on XBR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achieve real-time continuous audit func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On this basi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type of continuous audit model based on XBRL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关键词:XBRL;连续审计;审计模式;构建要素

Key words: XBRL;continuous audit;audit mode;building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52-02

0 引言

随着XBRL的发展以及一系列XBRL技术标准的,XBRL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合日渐紧密,基于该环境,本文将连续审计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与被审客户之间的实时有效连接,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生成的基于XBRL的数据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连续监控,随时对企业异常情况进行检测,获取实时审计证据,对审计报告随时更新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的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模式。

1 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

连续审计概念框架是连续审计模式的基础,只有在明确连续审计概念框架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分析连续审计模式所需要的构建要素,才能实现新型连续审计模式的构建。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分以下七个组成部分。

1.1 网络服务器 专用网络服务器安装配置被审计单位的实时报告系统。对接特殊服务器使得内部审计师和审计单位连接起来,使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核查相关的数据库就可以监视和控制被审计单位专用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审计后产生的报告置于单位内部审计师的特殊服务器里,为被授权的第三方提供审核的数据材料。

1.2 审计环境 被审计单位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监控设备持续不断的运作产生的信息流组成连续审计环境。这些信息流将会被会计系统进行具备时效性的,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也是随着时间的更近进行更新的。

1.3 审计业务约定 连续审计业务约定是连续审计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业务约定的相关条件和款项主要取决于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传统审计部分和连续审计技术两个方面。

1.4 审计信息系统 连续审计的实际采用完全取决于相互连接的信息系统是否可靠,也就是说审计系统是否是完整的,安全的,有效的,以及可维修护理的。

1.5 安全信息传输 得到授权特定信息传输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能够保证私密信息不外漏并保持其完整性。确保服务认定水平的图章或标签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整理随时更新的审计报告电子版来生成。

1.6 长青报告 长青报告是指只要特定的第三方有需要,连续审计环境殊服务器可随时生成审计报告供其使用。访问服务器的时间内审计报告完全是开放的,动态更新的。连续审计报告提供三个层次的保证类型,根据重要性程度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要求而定。

2 传统连续审计模式比较分析

连续审计模式是连续审计系统整体实现的理论模式,以技术实现为外在逻辑形式,内含审计各要素排列以及审计契约各方关系而形成的抽象逻辑框架。至今为止学术界提出过不少连续审计模式,目前,国际上应用连续审计的模式有以下四种:①Woodroof—SearCy模式;②Rezaee模式;③Onions模式;④ABCAM模式。每一种连续审计模式在精确性、报告方法和实时性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具体差别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四种模式通过采用数字、嵌入技术等不同的审计技术实现了连续审计,但是这些模式大多数所采用的审计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支持XBRL,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等缺陷,而随着XBRL财务报告被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这一变化,就需要一个适应XBRL环境的连续审计模式,基于已有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将尝试构建一个新型连续审计模式。

第7篇

关键词:冬季 道路 水泥混凝土 盐蚀   

        1 概述

        新疆地区冬季寒冷,冰雪天气多,昼夜温差大,室外气温正负交替情况时常出现。另外该地区土地的严重盐渍化与除冰盐带来的各盐类化合物及其它腐蚀物质和冻融的共同作用,使水泥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并腐蚀水泥混凝土及锈蚀其内部的钢筋结构,破坏速度及程度远远超过普通水泥混凝土冻融破坏形式。再加上 交通 运输的作用,使得此类破坏情况非常普遍,但从外表看其损坏状态与普通冻融相类似。 

        调查发现,新疆地区冬季公路水泥混凝土构造物盐腐蚀现象十分普遍,轻者使各种构造物的功能受到影响,重者严重威胁到公路交通的安全。

        2 病害机理分析

        通过对新疆多个地区的公路小型构造物破损状况的调研,发现除了除冰盐腐蚀与冻融的综合破坏以外,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早期养生不当也是混凝土构件破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水灰比高、孔隙率较大;材料选用时未严格把关,砂石材料质量差,矿质混合料集料级配波动大;对外加剂、掺和料使用不当,导致耐久性降低等等。小型构造物破损经常是上述因素综合交替作用的结果。

        新疆日温差较大,冬季道路上所存在的除冰盐会与冰或雪交融,形成冰点比普通水低的盐水,使其周围的冰雪融化,从而造成连锁的消融现象。该过程不断进行,直到盐水浓度被稀释至过低的水平,不能继续融化冰雪为止。水泥混凝土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受到盐溶液的侵入,所以说,氯离子被吸收是难以避免的。

        2.1 外界氯离子对水泥混凝土的影响 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劣化主要是有害物质侵入水泥混凝土内部的结果。氯盐侵入水泥混凝土内部主要通过孔隙内已存在的盐溶液离子浓度差进行,该浓度差提供驱动力,使得氯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进行迁移。

        氯离子在水泥混凝土内部的传输过程中,部分氯离子会与水泥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相结合,推迟了氯离子的迁移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其对水泥混凝土中配筋的破坏。但这种结合是非稳态的,在水泥混凝土周围环境温度上升时,被结合的氯离子仍有可能释放成自由氯离子。所以仍能降低氯离子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渗入程度。

        2.2 水温因素的影响 新疆冬季盐冻循环下水泥混凝土破坏过程及机理非常复杂,结合以往理论研究,可首先分析水泥混凝土产生的冻融破坏。该破坏的发生应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水泥混凝土必须与水接触或具有一定含水量;二是构造物所处的 自然 环境必须存在反复交替的正负温度。水泥混凝土微孔隙中的水,在正负温度交替作用下,形成冰胀压力(水转变为冰的体积膨胀所造成的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联合作用的疲劳应力,在这种疲劳应力作用下的水泥混凝土产生了由表及里的剥蚀破坏。理论上,水泥混凝土毛细孔中含水量超过91.7%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当消融过后,冻结再次发生时,会产生不断的膨胀变化,当水泥混凝土的膨胀压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毛细孔胀破,产生微裂纹,水泥混凝土发生破坏,从表面剥落直至完全瓦解,这是冻融破坏的基本类型。

        由前述分析可知,盐溶液浓度差的出现,会造成水泥混凝土内部不同层面在受冰冻影响时结冰膨胀程度的差异,从而在某层面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造成水泥混凝土破坏。浓度差使得盐溶液在水泥混凝土中较水溶液更易发生连续迁移,这种迁移会造成水泥混凝土内部饱水程度的增加,同时势必会带来较大的渗透压力,加剧水泥混凝土的破坏。研究表明,与水中冻融时的重量损失相比,氯化钠溶液中冻融时的重量损失会增加50%左右。盐溶液在过饱和时还会出现结晶膨胀现象,在水泥混凝土处于干湿交替循环的情况下,产生结晶膨胀破坏。

        另外,道路除冰盐在冰雪融化这个物理变化过程中,会间接地从水泥混凝土表面吸收大量热量,使得冰雪覆盖层下的水泥混凝土温度骤降,引起低温冲击作用,产生温度应力,加剧水泥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2.3 自由cl-(氯离子)的影响 并非水泥混凝土中的所有氯离子都会引起钢筋的腐蚀破坏,只有自由cl-(氯离子)才能对钢筋起到破坏作用。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钢筋一般比较容易钝化,而氯盐离子的存在则能缓解或者防止钝化的出现。钢筋水泥混凝土硬化后,外界氯离子通过渗透作用从水泥混凝土毛细孔中进人。透过水泥混凝土保护层渗透进入的氯离子尽管一般不改变钢筋周围的碱性环境,但它被吸附在钢筋阳极区的钝化膜上,与钝化膜氧化铁中的铁离子结合,生成为易溶的二价铁与氯化物的复合物(绿锈)。绿锈可向钝化膜外渗出,遇到含氧较多的介质时,又分解为铁的氢氧化物(褐锈),再放出氯离子,而重新放出的氯离子又从钢筋阳极区带出更多的二价铁离子。所以氯盐对钢筋去钝化起到促进催化作用,但并不改变锈蚀产物的组成。失去钝化膜的保护作用,钢筋极易发生腐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挤压破坏水泥混凝土,从而产生顺筋破坏。氯离子的半径很小,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比其它阴离子更易渗入钝化膜。实验表明,普通水泥混凝土在浓度为8.0%的nacl溶液中浸泡60天,氯离子的渗透深度可达2.0cm。

        关于水泥混凝土结构被破坏时的临界氯离子浓度问题,已被许多研究者提出。实验证明:水泥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只要有水泥重量的0.035%,就足以使水泥混凝土中的钢筋局部钝化。已有研究表明,产生水泥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氯离子浓度临界值与ph值临界值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hausman发现当cl-1/oh-1

>0.6时,钢筋开始发生腐蚀破坏。

        2.4 处置对策 针对水泥混凝土盐腐蚀特点,我们认为,提高水泥混凝土抗盐腐蚀的关键是隔断盐侵蚀的途径,即有效减少水泥混凝土的外部开口空隙。为此,应从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密实性以及表面涂覆涂层材料方面采取措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3.1 新疆冬季道路水泥混凝土构造物盐侵蚀现象较严重。若水泥混凝土拌和物中,氯离子含量只要有水泥重量的0.035%,就足以使水泥混凝土中的钢筋局部钝化。产生水泥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氯离子浓度临界值与ph值临界值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3.2 氯盐侵入水泥混凝土内部主要是通过孔隙内已存在的盐溶液的离子浓度差进行,该浓度差提供驱动力,使得氯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进行迁移。

        3.3 盐溶液浓度差的出现,会造成水泥混凝土内部不同层面在受冰冻影响时,结冰膨胀程度的差异,从而在某层面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造成水泥混凝土破坏。

        3.4 道路除冰盐在冰雪融化这个物理变化过程中,会间接地从水泥混凝土表面吸收大量热量,使得冰雪覆盖层下的水泥混凝土温度骤降,引起低温冲击作用,产生温度应力,加剧水泥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3.5 普通水泥混凝土在浓度为8.0%的nacl溶液中浸泡60天,氯离子的渗透深度可达2.0cm。

参考 文献 :

[1]樊海滨.国外溶雪材料在冬季除雪中的使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6.(11).

第8篇

灸的作用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从视觉系统的角度对其效应和机理研

究的还不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论文。

1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科学验证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眼病,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正如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

空窍。”但是这种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古典文献,尚未经科学证实。段俊国等〔1

〕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电针十二经络原穴,观察针刺前中后患者双侧P-VEP的变

化,并设立非经穴对照组,结果显示:(1)眼与十二经脉存在密切关系,不论与眼

有直接关系的经脉还是无直接关系的经脉均与眼有关,而对照经穴与眼无关;(2)

十二经脉与眼的密切程度不同,经脉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经、

脾经、大肠经、膀胱经与眼关系最密切;(3)针刺十二经脉引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的效应不同,膀胱经呈现为易化效应,而其余经脉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4)针刺

一侧经脉可引起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但同侧更明显。这一成果为针灸治疗眼病和

辨证取穴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也只说明了眼与十二经脉有关,针刺十二经脉能治

疗眼病,但是这种效应的机理何在?针灸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影响视觉系统?还需要进

一步深入研究。

2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的研究成果

秦达意等〔2〕首次以动物皮层视区诱发电位为指标,探讨了针刺对大脑皮层

兴奋性的影响,观察到针刺可明显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电针刺激强度与它的效应

,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强刺激对VEP呈抑制效应,而弱刺激对VEP呈易化效应。针刺

的作用能被网状结构抑制药所阻断,从而提示针刺是通过网状结构来影响皮层机能

的。50年代,Grant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了中脑网状结构对视网膜活动有调节作用

〔3〕。这至少说明,针刺通过网状结构可以影响视皮层,或者可以直接影响视网

膜功能。吴宝华等〔4〕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

电图(ERG)波形增大或减少两种反应。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可使ERG的针刺

效应减弱或消失,而压迫上述穴位两侧旁开的对照穴对针效无明显影响。由此他们

认为针刺在ERG上的不同反应可能有两种途径:(1)通过中枢调节瞳孔的反应而改变

刺激强度,从而影响视网膜电图;(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视网膜功能。但

压迫阻滞现象难以从中枢角度解释,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沈雪勇等〔5〕观察针刺

对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观察到电针即刻对诱发电位的影响最显著,随着

针刺时间的延长,VEP的抑制作用减弱,并认为针刺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不能排除原

脑电变化的间接结果。可能是在提高大脑兴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6〕。段俊国等

〔7〕以闪光ERG为指标,研究了针刺对家兔视网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穴

位能明显改变家兔F-ERG,且这种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对a波峰潜时的作用不

大,电针合谷及昆仑穴时b波表现为峰潜时提高,而三阴交表现为峰潜时延后。对

于ERG振幅,各穴位表现亦不一致,合谷、昆仑a、b波振幅均有明显提高,而三阴

交振幅略有降低。有研究〔8〕表明,F-ERG之a、b波的产生与钾离子的作用密切相

关。故他们认为,针刺的这种效应可能是因为针刺引起视网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致使

钾离子远端降低与近端增加所引起。沈克艰等〔9〕观察了针刺对近视眼VEP的反应

,表明针刺对正视眼患者视皮层有抑制作用,对近视眼皮层有兴奋作用,他们认为

这种结果是通过神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的途径来实现的。张宏等〔10〕

的观察揭示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的视觉通路状态有改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针刺对视功能的影响表现是多样的,其机制也可能通过多种途

径来实现。

3针刺对眼循环系统的影响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研究〔11,12〕表明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

血液的供应,同时可调整血脂、血液流变,引起神经生化的异常,间接的改善缺血

区氧和能量的代谢,可以使因缺血引起的神经元、视经胶质细胞胞浆线粒体肿胀减

轻,并使毛细血管周围胶质、足板、神经毡明显减轻。华兴邦〔13〕等研究进一步

表明针刺对脑血管的影响是通过颈交感神经传出而实现的。有实验证明〔14〕针刺

可以使微循环的调节发生改变,表现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紧张度降低,血流量

增加,并且观察到针刺后最早发生的变化是球结膜血流速度加快。这种变化除神经

系统参加外,还与体液中的许多活性物质有关。眼血循环的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

它是由颈内动脉分支而来。除了受眼局部某些因素影响外,全身性的病变和调节机

能对其作用也很大。更直接的眼局部临床和实验也观察证实了这一点。杨光等〔1

5〕观察到针刺可以有效改善颈内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状况,可使血流速度向正常

速度转化,针刺前后正常组与异常组χ2检验均P<0.05,提示针刺治疗一些眼底病

的基础为改善了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血循环状况。王富春〔16〕等观察到针刺治疗眼

底出血眶区血流图变化较大,其流入和流出道变通畅,血液灌流和排出量增加,说

明针刺可有效的解除血管壁平滑肌的痉挛,恢复血管的舒缩功能,有助于出血、炎

症和水肿的消退以及代谢物的传输。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17〕也表明

针刺可增强组织代谢,活跃微循环,改善视神经缺血和缺氧状态,改善视神经、视

网膜的血流灌注,有利于视神经功能的恢复。李石良〔18〕等观察针刺对实验性糖

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后微循环病变得到明显改善,血浆TXB

2,水平明显降低,他们认为针刺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理是改善微循环

,减轻血栓形成倾向,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糖综合效应的结果。针刺治疗

近视眼的研究〔19,20〕显示了很好的疗效,其取穴和手法甚多,机理不明,可能

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眼球的血液循环及促使睫状肌放松,从而提高视力。近年来

针刺对青光眼的作用和机理的研究报告也很多。邰浩清〔21〕观察高眼压对视网膜

组织结构的影响及针刺的调整作用表明针刺后视网膜细胞水肿明显缓解,视细胞排

列趋正常;视网膜超微结构得到调整和恢复。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微循环,调整视细

胞功能有关。针刺对青光眼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眼压作用,推测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

低交感视经兴奋性,发挥了对血管的调节作用,同时使房水排出系统平滑肌紧张性

下降,有利于房水的排出和循环〔22,23〕。

此外还有人观察到针刺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对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及E2/T比

值有双向调节作用〔24,25〕,可能是针刺影响到下丘脑-垂体系统。

4讨论

以上实验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了针刺对视觉系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针

刺治疗一些眼病的机理。针刺可以引起视觉电生理的变化,对眼循环系统、垂体-

下丘脑都会产生影响,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机理也不同,除了神经和体液调节外

,还可能有其它机制。但以上的许多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可能的推测,缺乏令人

信服的依据,比如针刺如何影响视网膜及视中枢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如何影响视网

膜、视神经递质的变化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多种现

代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段俊国,周华祥,王晓莉,等.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视觉诱发电位研究.中医

杂志,1996,37(8):488~491

2秦达意,曾兆麟,张美莉,等.不同强度电针对大脑皮层光诱发电位的影响.

中国针灸,1985,(5):23~26

3GrantR.Receptorsandsensoryperception,Adiscassionofaims,mean

sandresultsofelectrophysiologicalresearchintotheprocessofrece

ption.NemHaron,1956,110

4吴宝华,胡翔龙,杨碧英,等.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

应的影响.针刺研究,1993,(2):132~136

5沈雪勇,张文彬,郁伟林.针刺对家兔在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针刺研究,

1991,(2):24~28

6沈雪勇.电针光明穴对视诱发电位及背景脑电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1,

(2):30~31

7段俊国,周华祥.不同穴位电针对家兔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作用.中国针灸,19

96,(12):36~39

8DowlingJE,著.视网膜.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03

9沈克艰.近视眼视诱发电位对针刺的反应.上海针灸杂志,1995,14(2):55~

56

10张宏,勒瑞,张家伟,等.针刺对视神经萎缩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上

海针灸杂志,1997,16(1):9~10

11邢宏义,关新民.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研究述评.中国针灸,1996,(5):

56~58

12罗勇,黄仲荪.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实验性研究.针刺研究,1997,(1~2):

110

13华兴邦,朱玲英,何志娟.针刺对脑血管影响的实验研究.针刺研究,1984,

(6):28~30

14吕宏江,张戳,才树森,针刺对微循环血流影响的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

986,(1):26~28

15杨光,李志勇,周颖,等.针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中国针

灸,1996,(7):11~12

16王富春,景宽,魏丽娟,等.针刺治疗眼底出血症92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2):11~14

17王雪峰.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11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3,(6):9~10

18李石良,陈汉平,郑蕙田,等.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国针灸,1997,(7):405~409

19黎宝娇,李来兴,陈捷,等.循经感传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针刺研究,1993,(2):154

20黄剑虹.针灸治疗近视眼概况.中国针灸,1989,(5):43~45

21邰浩清.针刺治疗青光眼实验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2(6):281

22吴泽森,徐懋纪,钱晴兰,等.针刺对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压与血压的影响

.上海针灸杂志,1988,(1):6

23刘岩,杨光,龙云生,等.针刺即刻效应对眼压的影响.中国针灸,1994

,(5):41~42

24汪元骏,何运钰,张立,等.针刺对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性激素的影响.上

海针灸杂,1984,(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