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5: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电子商务专业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论文摘要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原理并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应用,并提出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追求高品位生活而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新的消费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在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样一支群体是如何花钱,消费结构又是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5.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培养节约行为
面对大学生的花费问题,社会、家长、学校应该怎样看待?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加合理健康地消费,我认为,应结合‘消费教育”开节约课,甚至不仅是大学生,中小学生都应该配备从小节约的相关课程,不定期地给学生灌输节约理念。”同时,也向大学生提出倡议:“节约不是‘丢面子’,并希望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做到‘节约上大学’,不仅节约自己私人财物,更要节约社会公物、社会能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参考文献:
[1]网络互联: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城乡学生;消费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在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城乡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城乡两种生源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查、探究,得出科学论断并提出相应地教育改革措施,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推动高职教育快速稳定发展,从而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但作为同龄人,城乡籍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高的同质性,这些同质性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的消费方式。深入了解这两类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两个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对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消费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的城乡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个别访谈,得出两种生源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一、农村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除去学费、住宿费和往返家乡的交通费用,农村学生较之于城镇学生的月均消费水平明显偏低。这与各自的家庭经济收入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几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城镇来说,其收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村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用也远不如城镇学生,二者的消费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受长期教育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学生大多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其消费行为是保守的,消费心理是谨慎的,因此在月均消费水平方面势必会低于城镇学生。
二、在消费结构中,城镇学生更注重交际的投入,而农村学生较注重学习的投入
消费结构研究是消费方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生活消费(主要包括食品和服装支出)三个方面,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生活消费中的食品消费占据了较大比例。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消费结构中,城镇学生对交际消费的投入较多,而农村学生对学习消费的投入较多。城镇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更注重精神追求,他们在购买礼品、加入社团、男女朋友交往和老乡聚会等方面的花费往往投入较多。而农村学生则较注重学习方面的投入,他们为了学到真才实学,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考证方面的消费投入较多,而对于交际消费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三、在消费行为上,二者均缺乏计划性,超前消费较盛行,但城镇学生更注重品牌消费
但是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都充满激情、易冲动,伴有随意消费的特点,往往对自己的生活费缺乏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在购物前只有大概的购买对象,常常会购买计划之外的商品,购物存在着盲目性与冲动性。同时在冲动消费的同时伴随着超前消费。这些方面城镇学生的表现略明显于农村的学生。笔者认为,超前消费在大学的盛行大体上有两种原因。首先,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消费群体,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能力是远远无法满足其消费欲望的。在一个到处充满着琳琅满目商品的社会中,人们的感官时刻被商品刺激着,消费欲望随时都可能被激起。而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资助,且生活费基本上是固定的,当消费欲望被激起时,很容易出现“超前消费”的行为。其次,从客观上来讲,信用卡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鼓励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据调查,很多学生办理信用卡是由于“从众”,但是一旦办理了信用卡,每年就必须进行一定金额的透支,这让一部分学生不得不进行超前消费。此外,“非从众”原因办理信用卡的学生,因为有了信用卡心里产生了一种“踏实感”,从而对消费更加没有计划性,因为“反正可以透支”。所以社会和自身的因素都导致了两种生源的学生在消费行为上缺乏计划,超前消费盛行。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对策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硕士论文
[3]鲍明晓著:《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6]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7]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教育部[J].新华网
[8]胡军黄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
[9]于平:高校体育市场的结构体系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0]郁俊: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3
[11]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16]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7]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8]项建民等: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19]马勇:开高校体育产业走向市场之先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关键词:校内网;网络促销;公共主页营销;互动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6702
WEB2.0时代已经来临,随着Facebook在美国的巨大成功,全球正在兴起一股SNS网站开发的浪潮。2009年7月27日,校内网推出公共主页营销服务,将其定位为“校内与外站的大门,学生与明星品牌交流的平台。”可以看出,校内网逐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在寻求创新SNS网站盈利模式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与目标客户紧密而亲密的接触平台。
笔者认为,校内网目前的功能和定位主要是帮助企业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客户关系的维系。因此,笔者所在的大
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小组对校内网用户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校内网开展网络促销。根据调查数据,笔者提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可以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网络促销方式。
1 导入期:网络广告,树立品牌形象
在产品的导入期,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力争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通过网络广告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获得广大受众的认知和接受。
1.1 旗帜广告
目前此类广告在校内网上运营手段已经十分成熟,在笔者的调查中,旗帜广告的关注度和点击率都高于其他的网站。因此,企业可以利用校内网现有的“旗帜广告区”广告。
在笔者的调查中,32.88%的用户会注意首页最上方的区域,所以这部分区域经常是商家的首选。正因如此,那里的旗帜广告费用较高,广告变化速度较快,这点会影响到用户对广告的接收情况。与此同时,8.22%的用户会注意首页最左方和最右方的区域。虽然这个比例无法与32.88%的关注度相比,但有趣的是笔者发现,当问到“参加过一下哪些活动”时,“谁最闪亮•校内新歌榜”13.70%的活动参与度仅次于“麦当劳•见面吧”的17.81%。
1.2 富媒体广告
在校内上富媒体(如视频、音频)是可以通过外部链接引入、被分享、被评论的,也就是能够借助口碑营销和病毒营销进行传播,而旗帜广告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在调查中,31.51%的用户倾向分享视频(见表2所示)。
其次,如果说表现形式有限的旗帜广告是基于大学生的生活需求而制作的,那么形式多样、感官性强的富媒体广告则是基于大学生猎奇的心理特征而创造的。富媒体为网络广告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使得企业可以更好的融入“兴趣”这一重要元素。另外,企业需要像普通用户一样的去创造信息、创造话题。利用校内网的“公共主页”,上传本企业的富媒体广告(一般为视频广告),引发讨论。
2 成长期:关系营销,培养客户忠诚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企业在这个阶段主要借助校内网高度互动的特点与用户保持密切联系,培养客户忠诚度,稳定企业收益率。
(1)博客营销。
博客赋予企业人性化的一面,能够让它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同用户进行沟通和接触。校内网推出公共主页营销服务是博客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可以利用校内网的“我的个人主页”建立自己的校内博客,企业主要的工作就是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结论,笔者认为企业利用“公共主页”开展促销活动上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播的展现形式。笔者认为,软文是比较合适的选择。首先,57.54%的用户喜欢分享“日志文章”形式的信息(见表2所示)。其次,撰写软文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便于创造话题讨论。用户看完软文后可以直接留言,还可以评论他人的留言。最后,从校内网提供的的日志服务上看,日志里可以包含图片、音频、视频、Flash、链接等,也就是丰富了软文的内容,使其成为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窗口。
第二,信息传播的内容。“实用型”的信息更容易受到用户的喜爱,企业应该投其所好。笔者建议,企业既可以撰写与产品的使用保养相关的软文,例如某某产品的使用手册或者小窍门等;也可以撰写以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软文,这部分范围就比较广泛。笔者认为,只要这些信息的内容与公司树立的形象和理念不冲突就可以,哪怕与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相关。因为在博客营销里,当企业不把自己当买家时,客户就不会那么明显地感觉到它是在销售产品。当企业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传播者时,它离客户又进了一步。
(2)互动营销。
互动营销与博客营销相比,应该侧重将用户对企业的认知和好感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是促进产品销售最直接、最关键的一步。企业在校内网上的互动营销主要是开展在线活动,但调查显示真正参与互动活动的用户只有8.22%。那么,企业如何开展互动营销呢?
第一,用户体验。校内网的用户在消费者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通过看、听、用、参与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用户的感官、情感、思考、行为、关联等感性和理性因素。用户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用户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企业可以将用户体验作为一种促销手段,通过产品在线虚拟体验、用户自主产品设计等形式,一方面宣传新产品的功能,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一方面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方便企业正确做出决策。
第二,在线与线下的互动。企业的在线活动与线下活动往往是脱节的,这容易使用户产生在线活动“不感兴趣”、“意义不大”的感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而言,在线活动只能潜移默化的改变用户的心智,但不能促进及时的购买行为。而线下活动的成功举办,依赖在线活动长期以来建立的影响。因此,两者一定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
3 成熟期:销售促进,激发购买行为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同时,随着产品同质、标准化生产现象出现,市场竞争更加加剧。此时企业的促销重心也将从在线活动逐步转移到实体的销售,企业提供实物或者虚拟的奖励,加速产品流通速度、刺激购买行为。
4 结语
我国以校内网为代表的SNS网站具有真实信息和高度互动的特点,有利于企业精准营销的实现,有利于提升网络广告的性价比、有利于发现和培育忠诚客户。虽然现阶段企业只是将校内网作为产品营销的辅助手段,运用十分雷同的促销方式,但随着校内网的用户从大学生向白领、大学生、中学生的三维层面的转变,也随着国内SNS网站的日趋成熟,笔者相信企业会越来越重视和依赖利用SNS网站开展营销活动,不仅仅是网络促销。或许,社会性网络(SNS)真的会成为网络营销新蓝海。
参考文献
[1]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施密特(D.H.Schmitt).张愉,徐海虹,李书田译.体验营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3]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50.
CNNIC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1.32亿,并且网上购物人数超过3000万。从网民的构成情况看,约有81.3%的网上个人用户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大学生更是其中网络消费者的典型代表。大学生是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觉悟较高,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的有较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他们是网络普及的直接对象。论文对石家庄市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石家庄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各年级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1张,回收有效率92.4%。调查问卷分内容介绍包括23个封闭式问题和两个开放式问题共三大部分构成。统计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 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另外对于开放式问题采用归类整理的研究分析方法。
三、问卷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调查
(1)对于上网的感受。调研显示大部分的上网者能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受访者对上网的感觉较好。53.7%的认为上网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26.0%的非常能享受到上网带来的乐趣。另外有11.3%的人不觉得上网时间过得很快,8.2%的人感觉不到上网带来的乐趣,这类学生当属于那些对于网络了解不深或者受网络毁害论影响的那种类型。
(2)对待新事物的看法和为网络服务付费的意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满足“生存需要”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当然这和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有很大关系,但大学生因其自身追求时尚的特点和独立生活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受尊重、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在消费的心理上呈现一种追新求变的态势。此次调查显示对于新事物或新技术好奇或设法接触,以及要求设法实现拥有的占98.7%,这比较符合大学生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新颖的特征。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不愿意为网上提供的服务额外支付费用,只有10.4%的大学生愿意为网上服务支付额外费用,有40.3%的大学生视情况来定是否愿意付费。这类现象表明,网络的普及还不够广和深,大学生对待网络消费的态度还不是非常积极,同时也说明网络文明的宣传还不到位。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等也制约了网络消费的发展,网络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3)购物原因与网站选择。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网上购物是主动的,个人购物的原因中,价格优惠、商品款式多样齐全、购物图方便快捷,以及觉得好玩好奇时尚的比例各为22.5%、10.4%、12.1%、7.8%,由于网络消费的成本低、方便快捷以及它是有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新消费方式等特点和优势吸引着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网上选购商品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又产生网上购物的因素,也就是网上购物的需求,再去确定如何的选择商家。这是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情感意志过程。此次调研显示,在问访问次数最多的商业网站这一问题中,结果排在前面的是淘宝、易趣、新浪商城、搜狐商城、腾讯、网易商城比例为29.0%、11.3%、10.8%、10.8%、10.4%、7.8%。选择这类网站的原因主要是知名度、受朋友的影响、诚信度比例各为27.7%、22.5%、15.6%。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平均生活消费水平集中于200元~600元之间,600元以上的占7.8%,略高于本地区的平均生活消费水平。此次调查的对象网龄大多在2年以上,占80.5%。每周上网1小时以上,偏理科的学生由于课程多,每周上网的次数没偏文科的多,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1小时~3小时。其中也有每天上网都在六小时以上,网瘾大的学生(如玩游戏)。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分析。上网地点调查发现在学校周围网吧 33.8%,学校机房49.8% ,宿舍或家里15.2%。说明大学生还未达到电脑的普及,鉴于地区发展和经济的因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网络消费的能力。
登陆购物网站的频率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偶尔登陆购物网站,每次上网都登陆的只占2.6%,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登陆购物网站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表明当今大学生不是完全的网络消费者,他们可能是由需求产生或是网络宣传的影响进而产生欲望的。
调研显示91.3%的学生拥有E-mail,23.0%有数个,近年来的网上商家发现了网络邮件在网络营销的重要性,邮件营销一时成为市场的一个亮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大多数的商业网站像网易、新浪等看准了市场,并充分发挥了邮件的作用,面对网络的普及,为了赢来更多的顾客群,商家运用了一种更直接的营销方式――E-mail营销,即向广大电子邮件使用者发送有关于商品最新信息的E-mai1,在网上进行一对一的商品宣传。邮件营销应声而起并做有成效,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拥有E-mail的学生一般会浏览一下邮箱内的广告邮件,有时也会从中选择购买推荐的产品或服务,并且拥有邮件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在网上消费方面,选择网上实物购买占55.1%,娱乐支出占11.6%,虚拟产品,以及游戏充值占20.9%,其他的占12.4%。在实物的购买中,图书、电子或数码产品、软件、音像制品最受欢迎,但在年级上有所区别,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实物的购买概率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相关经验的增加,网上购物日益成为购物的一种方式。同时相比较而言,男生要比女生更能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网上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收发邮件的比例占97.1%。 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休闲娱乐业成为了上网的主要目的。虽然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认识仍是大学生上网的普遍选择,但同时休闲娱乐也上升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些表明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网上对于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追求有所提高。网络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
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首选银行汇款,选银行汇款的占24.2%,其次依次为网上银行22.9%、第三方支付22.1%、邮局汇款15.6%。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诸如货到付款这主要考虑了安全性的必要,还有手机支付的方式,在访谈中大学生都表示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3.调查分析总结
(1)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对其网络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网络消费,大多数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对于网络营销的态度越正面,年级越高对于网络经验越成熟,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就越理性、积极;性别与对待网络的态度有关;专业的差异,偏文科的大学生由于课程少,而且少了整天计算的烦恼,空闲的时间较偏理科的学生要多的多;月消费水平与网络购物相关性较小。
(2)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的态度,以及意向对其网络消费有成正比的影响。调研显示能够尽情投入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一般都能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乐趣,并对于网络才生亲近的好感,这样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愿意为网络的服务付费,并且从于网络的接触过程中了解网上购物,偏好于网络,自然会转移接受网上购物这一便捷的消费方式。
(3)大学生的网络经验对其网络消费也有成正比的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会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而逐渐加深,不同的大学生对网络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大学生网龄的长短与他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们随着网龄的增加,会从全方位的考虑购买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产生购买的动机很理智,在如何选择商家上,会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对此商家的评价、征询朋友的意见、搜索商家本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等方法搜集信息,有效比对,然后综合考虑比较网络风险系数,再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符合拥有较高素质大学生的纯粹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4)感知风险度与大学生网络消费成反比。网上购物的风险指的是产品质量风险、安全性风险(网络欺骗或欺诈、人身及健康风险、财产风险、安全感心理风险等)、商家诚信度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权益无法保障的风险、配送的风险等,这些限制了大学生网上消费的步伐。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减少网上购物,即使购物也是在那些知名度大的商家去选择。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消费观念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80后见证了中国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而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是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特别是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随着90后逐渐进入大学,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也引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关注。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方向,其消费道德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也对社会消费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引导力。研究90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道德,一方面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励大学生不断向上,自由、全面地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呈现变化趋势较快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出现更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道德现状,课题组在多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通过调查对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相比以往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以下四个新特点。第一,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父母给予、勤工俭学等传统方式外,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大,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奖、助学金方式获取生活费(占16.5%)。第二,90后大学生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生活费选择在600元以上的占受访数的75.8%,生活费达到1000元以上的占7.2%,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占1.8%,而对于生活费的期望值有83%的学生选择“维持现有水平”。第三,消费行为多样性。虽然大多学生把伙食费放在消费的第一位,但其他消费形式体现了90后大学生消费的特性。80.2%的受访者把购买学习资料、教育培训和文具放在消费的第二位。此外,部分学生有网购的习惯,通讯费用中手机上网费用也占有较大比例,受访学生中94.1%的学生是用手机上网方式作为和他人联系的常用渠道。90后大学生在“请他人吃饭或和他人聚餐每月花费”上,79.4%的学生选择在20元以下。第四,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明显受到寝室文化的影响,形成整体比较节约、整体消费较高两种不同的现象。除极个别比较困难或者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外,大多寝室消费无太大差别,但寝室与寝室之间整体消费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家庭收入状况来看,这些学生之间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并不十分明显。
武汉大学的一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也表明,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这说明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调查充分表明,90后大学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消费更加理性、务实,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而且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他们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尚不稳定,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弹性,消费道德观正在形成阶段,也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消费较盲目,理财观念淡薄。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更看重物质消费。三是攀比心理较严重,有些消费不切实际。四是相比80后更加看重个性消费,不合理的恋爱消费也占有很大比例。90后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很大变化,由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与80后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90后受到网络消费行为和网络道德环境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要认识到他们引领时尚消费的前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脱离了实际的消费水平,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转贴于
二、当前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形式、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合理的消费支出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第二,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第三,在资源的社会供应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因此,我们一般把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供应承受量的消费行为称为不良消费。正如许多研究提出的那样,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归咎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方面的原因。从家庭而言,家长本身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只看重孩子学业而不注重品德的养成,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比较溺爱等原因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社会而言,社会中存在超前消费、拜金主义等许多消费观念,大学生是许多商家营销的主要对象,他们通过电视广告、海报宣传甚至赞助高校活动等方式在大学生中灌输适合自身利益的消费观念,加上学生生活环境的攀比风气,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不能理性消费。此外,部分90后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个性较强,比较喜欢旅游、买奢侈品等消费方式。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扩招及90后学生性格特征和思想观念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缘故,在引导90后学生形成合理消费道德观念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在我们走访的几所高校中,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消费理财选修课或在“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堂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观的教育。二是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情感体验。三是运用学校宣传媒介和标语横幅在校园营造健康消费道德观的良好氛围。面对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大学的消费道德教育就显得有所欠缺。在课堂教育中所灌输的都是一些偏重于知识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或很少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存在表现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90后大学生在一个社会不断变革和进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比以往大学生具有更强的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
有趣的是,目前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大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高校辅导员作为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管理和教育90后学生时还面临自身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问题,80后的成长背景与90后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消费观念上80后主张勤俭节约,而90后就较偏向于超前消费,思想和行为上与80后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策和建议
90后是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影响和带动以后社会的消费发展方向。强化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文明消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一,高校应该充实和完善消费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德育的任务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90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当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思想实际又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一方面,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消费道德教育选修课程或者有意识地在其他课程中穿插相关内容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消费的特性和价值,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水平,从而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节俭、绿色消费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价值观念的核心,我们要重视从传统中借鉴合理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消费观的基础上成功构建新型的节俭消费伦理观。同时,应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90后大学生认清过度消费和破坏性消费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鼓励90后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