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临床研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暨世界中联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2013・韩国)会议通知(第一轮)
世界中联骨伤风湿中韩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联骨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世界中联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将于2013年10月14日-18日在韩国举行。此次会议将由世界中联骨伤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韩国韩医学会主办。期间除了召开学术会议外,还将组织学术考察调研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会主题:发展中医药为风湿、骨伤学术发展作贡献
二、大会征文范围
1.中医临床对风湿、骨伤常见病、疑难病、危重病的诊治:
风湿病(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及心、肝、肺、脾、肾五脏痹;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痛风、骨质疏松症及其他各种原因的关节痛、肌肉痛、关节炎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风湿病针灸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风湿病综合疗法(包括内服、外治等)的临床研究;
2.中西医结合风湿、骨伤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韩医理论与临床研究,韩医与中医学的比较研究;
4.替代疗法、辅助疗法,如饮食疗法、音乐疗法、物理疗法等对风湿骨伤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研究;草药或民间疗法对风湿、骨伤病预防、治疗、康复的研究;
5.风湿、骨伤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6.风湿、骨伤名医、名师的临床经验;
7.中医、中西医结合在脊柱、关节、创伤、骨病、软组织损伤、微创技术、康复医疗和药物研究及器械研制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
8.风湿、骨伤手法的临床研究,包括:①手法传承与临床应用经验总结与交流;②传统中医骨伤手法的临床规范研究与推广应用;③手法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④手法的特色优势研究与思考;⑤其他与手法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⑥手法治疗内科及儿童疾病的研究。
详情请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网站http:///或http://。
三、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一律采用word文档格式,正文(含参考文献)字数在4000字以内,中英文均可,文章均附中英文摘要,字数200字左右。作者姓名要全部依次列出,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地址要详细;
2.论文收集截止时间:2013年8月31日;
3.请填好论文信息表于2013年6月30日之前提交至:,表格可从世界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载:http://或http://。
四、咨询、报名及其它事宜
1.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联系人:马桂琴、黄雪琪
电话:010-63329516,51937888;传真:010-51937888;E-mail:
2.骨伤科专业委员会联系人:张军
电话:010-84042327;传真:010-51937888;E-mail:
(3)从慢支急性发作与痰热壅肺证浅谈中西医的“病”与“证“ 刘志涛 卢芳国
医集研究
(5)论述《本草纲目》对中医妇科的贡献 游卉 尤昭玲
基础研究
(7)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肝损害及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研究 徐欣萍 安博 邹军 啜佳然 朱玉群 徐有青
(11)薄芝糖肽抑制大鼠实验性癫痫发作及其机制研究 梁晓玲 史宝龙
药物研究
(13)舒筋活血分散片溶出度的研究 李燕 杨文科
(15)麻仁丸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测定方法的研究 赵彩霞 闫辉
无
(17)《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影响因子年报 无
临床研究
(18)乳腺黏液癌的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影像特征对比研究 李峻 肖祥胜
(20)归芍地黄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5例临床观察 黎汉文 杜嫦燕
(23)中医手法结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张凯
(25)大承气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张晓东 顾群浩 朱晓明 陈徽 罗振凌 冯寿全
(27)320排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陈永汉 李宗豪 张刚 田耀辉
(29)创伤性休克apache评分与血乳酸变化的临床研究 郭福东 杨淑霞
关键词:考核指标 ;临床硕士;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就要求医学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医学理。
论功底,还应该具备科学合理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娴熟的临床操作技术。但是目前高等中医院校的临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与临床医学发展方向很不一致。就此,我校中医临床医学院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共同制订的《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试行)》制定出中医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临床考核指标,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素质。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证人才培养基础
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临床分会领导下,由中医临床医学院各专业教研室与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所涵盖的各临床学科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是硕士研究生导师,熟悉研究生的培养过程;②是临床科室负责人之一,可以协调临床研究生在各专业科室轮转实习时的临床工作;③教学秘书多是中青年骨干,职称至少是讲师以上,有精力做具体工作。临床考核小组其主要职责是:①在每一个临床专业研究生轮转到相关学科组成员所在科室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中医内科消化专业,在附属医院如肿瘤内科、肝病科室实习期间,考核组必须给予指导与考核评定;②考核临床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时的工作情况;③参加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评定;④参加临床研究生的毕业答辩。临床专业考核小组的成立,在主观上避免临床能力考核中因同情或者碍于导师面子而降低要求的问题;在客观上解决了在临床轮转实习期间,导师提供专业指导研究生程度降低的问题,从而使临床考核指标体系客观、有效、公平,其综合评出的分值有助于对中医临床研究生培养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2.细化临床考核内容,提高实习培养质量
我们根据临床研究生近2年半时间的临床技能培养方案中,进一步细化每一项内容,制定出一套详细可行的量化考核措施,从而对临床综合素质进行评定。
2.1在思想品德方面:强调临床研究生实习工作中的服务态度与科学作风、医疗道德与医疗作风、遵纪守法与实习纪律,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让临床研究生从思想根本上意识到临床医师在医疗工作中责任与能力的重要性。
2.2在临床综合素质方面: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相应的基本指标:①门诊病历的书写;②住院病历的书写;③急诊的处理;④疑难病症的分析;⑤常规的诊疗操作均作出了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建立了评分标准。以此形成了我院关于临床研究生第一阶段的考核质控指标。第一阶段的临床考核指标着重培养临床研究生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因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待具体病例辨病辨证思维过程的建立正是一个中医临床研究生基本素质完善的过程。在上述5项最基本实习工作中,使临床研究生在导师组成员的带教下,逐渐独立工作,基本接诊,处理病人,独立的进行相应的技能操作,参加病房值班,能够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的有关要求书写合理等级的病历等,并且达到指导本、专科下级医师的部分实习或见习教学工作。这样以考核措施促进实践能力,使临床研究生真正提高了在临床培养阶段的综合素质。
3.做好毕业临床现场考核,促进专业综合能力
在达到第一阶段考核指标合格要求后,方可申请进入毕业答辩前的临床现场考核,我们也称之为第二阶段的考核指标。在现场考核过程中,考核组成员将相关专业临床研究生随机抽取病人进行病房实地考核。从①病历采集与口试;②系统体格检查;③中医病机分析与诊断;④治疗方案(中、西医)的制定;⑤医疗文书书写5项考核内容以评分细则给予评分。最后考核组成员还将现场就相关专业涉及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进行提问,以考核临床研究生的应变处理能力与专业掌握水平。在本阶段临床考核指标中,查体主要是考核临床研究生基本操作能力,要求全面、无重大遗漏,能按照先后顺序、手法熟练,检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病历书写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做到一般项目齐全,格式规范,主诉准确精炼,病史部分能够真正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转归的全过程,最后要提出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调护。通常理论考核主要是检查临床研究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我们采取的这样考核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过于“机械”、“简单”的理论问答,而是锻炼临床研究生回答理论问题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
4.丰富多学科文化知识,建立科研创新意识
当然,中医临床研究生除了锻炼扎实的临床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意识。因此,在第二阶段考核指标中,我们将临床实习综合考核分值定为60分,临床现场考核分值定为25分,其总分值规定为85分;而将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考核分值定为附加分。这样,使临床研究生在达到基本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基础分值上,去争取更多的科研能力附加分。不但体现出临床培养能力的基本考核质控指标,也确实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素质,达到了研究生培养中质量的部分飞跃。最后各学科秘书将临床研究生三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科技论文以及参与的课题进行审核,按照发表杂志和参与课题的等级进行评分,最终得出临床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分值。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Abstract:Recently,workersinchar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oalotofworkintheresearchesongoutyarthritisandacquiredmuchachievement.Thereviewisaboutresearchprogressof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theclinicalandexperimentalresearchofgoutyarthritis.
Keywords:goutyarthriti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researchprogress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令人苦不堪言。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药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药用黄芪、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将其分为4型:(1)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3)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总有效率89.47%。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2.2专方治疗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张贤等[9]方选羌活汤,药用羌活、苍术、黄芩、当归、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陈皮、甘草。风甚加防风;湿重加苍术;热重倍黄芩、瓜蒌、枳实、竹沥;偏寒加川乌;上肢加白芷、威灵仙;下肢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
2.3针灸推拿疗法董建萍等[10]采用纯中药制剂正青风痛宁针刺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阿是穴。总有效率80%。潘红玲[11]应用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将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熊曼琪[12]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使用于痛风各症。
2.4综合治疗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别嘌醇内服,辨证使用外洗药,红肿不甚者用生川乌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红肿甚者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等)治疗9例,疗效理想。许吉梅等[14]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0.5h,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调和之。治疗35例,全部有效。
3实验研究
陈文照等[15]将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踝关节内造成急性痛风模型,实验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的胶原酶活性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断裂成片明显,且秋水仙碱和防己黄芪乌苡汤均能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较秋水仙碱更为强烈。张史照[16]应用痛风洗剂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后,显示其能明显降低大鼠周围软组织K+、NE、DA、5-HT、PGE浓度,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明等[17]研究发现痛风冲剂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认为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与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减少致炎物质的释放有关。
4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积极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西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能降低尿酸,减轻症状,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来,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显示出了一定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实验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作准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等.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44.
[2]许树柴,李想,王昭佩.三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0):51.
[3]廖竹芬,罗秋莲.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J].新中医,2002,34(7):59.
[4]王乙黎,严余明.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3,17(6):364.
[5]丘青中.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2):1124.
[6]王孟和.痛风病辨证治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3(11):24.
[7]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66.
[8]王政.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0):32.
[9]张贤,黄波禹.羌活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34-35.
[10]董建萍,麻弘,张庆玉.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2(1):50.
[11]潘红玲.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9.
[12]熊曼琪.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1.
[13]倪毓生.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江苏中医,1988,9:20-21.
[14]许吉梅,李林章.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法治疗痛风35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1999(12):53.
1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的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学认为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多因药毒为害,损伤胃气,致胃虚失和,胃气上逆而发生。病因病机当为久病正气不足,毒邪乘虚侵犯中州之土,本虚标实,致使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应降不降,中焦运化失权、失司,遂见呕吐。乳腺癌患者脾胃本虚,生化之源受损,化疗后脾气更受伐,治宜补益脾胃,和胃降逆。孙长岗[2]等提出化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胃肠道反应多因药毒为害,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困脾,蕴久化热,致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而致。唐汉钧[3]认为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 是由于脾胃受损,升降失调,运化失职, 治疗应以和胃降逆 止呕为法, 林毅[4]认为脾虚及湿阻是化疗后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的主要病因病机, 治疗应以健脾利湿 理气和胃为法,杨教授认为乳腺癌患者素体正气亏虚,又因化疗药为峻猛之品,易损伤脾胃,导致中焦运化 升降失调,脾气亏虚 胃气上逆,发为呕吐,临证可多用健脾和胃止呕之法。
2 现代医家对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辨证施治研究
林毅教授[5]认为中医药治疗在乳腺癌围化疗期有着独特增效减毒的作用,探索效高价廉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她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围化疗期多为脾胃不和证、气血 (阴 )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宜用健脾和胃,化痰燥湿、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之法。林毅教授认为治疗脾虚宜补,痰温宜化, 气逆宜降,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醒胃,理气燥湿。
罗雪冰[6]认为化疗药物为热毒之药,与余毒相合,可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伤,故乳腺癌化疗引起之呕吐多表现为脾胃虚弱兼胃阴不足或兼杂湿浊内蕴之征。呕吐病机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治当和胃降逆。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化湿;代赭石降逆止呕;麦门冬、天门冬养阴清热;砂仁、 制半夏、竹茹降逆化浊和胃。
周氏[7]将乳腺癌化疗期间的患者分为两型给予治疗:脾胃湿热型,治以清胃降逆止呕,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减;脾胃虚寒型,治以温脾健胃散寒,方用二陈汤加味,从而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同时增强食欲,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疗程。
3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引起胃肠道损伤临床研究
3.1中药方剂运用研究
3.1.1中药临床运用研究 胡永春等[8]应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旋覆花、灵芝)治疗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有确切的作用,治疗组有效率达9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1.2特殊单方研究
3.1.2.1黑逍遥散 有研究证实黑逍遥散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研究组患者血液白细胞含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1.2.2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具有提高免疫力 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 化疗后长期服用人参养荣汤可一定程度缓解消化道症状, 这可能与人参养荣汤中人参等中药成分能有效止呕有关[10]。
3.1.2.3旋覆代赭汤 王亚非[11]进行了旋覆代赭汤加味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呕吐反应的研究。结论是该方能有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恶心呕吐反应。邱氏[12]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汤对硫酸铜致家鸽的呕吐潜伏期及频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冷水组比较P
3.1.3中成药研究 柏氏[13]治疗化疗呕吐选用半夏茯苓胶囊 及小半夏加茯苓汤, 患者恶心呕吐程度降低 ,呕吐次数减少,呕吐潜伏期延长 ,疗效优于对照组。纪氏[13]治疗顺铂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选用胃宁散(制半夏、生姜等份捣末)联合内关、 足三里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 疗效优于单纯恩丹西酮与加胃复安对照组[14]。养正消积胶囊(黄芪、女贞子、人参、莪术、灵芝、绞股蓝)联合盐酸昂丹司琼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所致恶心呕吐取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中患者恶心呕吐控制率即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3.2针灸的运用
3.2.1针刺 李氏[15]治疗使用顺铂后急性恶心呕吐的患者,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内关。结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氏[16]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针刺主穴: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公孙、双艾灸穴位足三里,实验表明:实施针灸的患者其恶心、呕吐反应总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薄氏[17]腹针治疗可减轻恶心和呕吐症状,改善患者食欲情况。
3.2.2耳针 张氏[18]认为耳穴埋针联合止吐药防止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一定优势,而且耳针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刺激小并有持续刺激作用,又方便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2.3皮内针 皮内针[19]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是由《灵枢官针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有报道表明内关穴皮内针埋针配合止吐药物能较好地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症状。
3.3穴位运用 王氏[20]耳穴埋籽辅助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4艾灸钟氏[21]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取穴神阙、中脘、内关、双足三里、采用温和悬灸法。结果表明艾条可提高乳癌化疗的恶心的完全控制率,缩短恶心发生的天数,可减少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有研究报道随身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具有调和脾胃、止吐降逆、宽胸理气功能,可有效减轻化疗后呕吐。结果:两组急性呕吐发生程度及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6.66%对化疗后急性呕吐的缓解程度高于对照组。
3.5相关动物试验 廖氏[22]等以家兔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化疗药顺铂致消化道反应的防治作用,取穴足三里、中脘、三阴交、结果针刺可使顺铂所致的家兔紊乱的胃电图趋于恢复,使血浆胃动素MLT水平降低。从而起到降低胃肠敏感性,减轻化疗药损伤。
3.6中药敷脐 黄氏[23]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呕吐,自化疗第1 d开始前30 min给予中药敷脐,2g/次,持续24 h用药,1次/d~1 w化疗结束,结果:对恶心、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的控制率明显优于较对照组。
3.7手法按摩 以中医经络学说、神经反射学说、生物全息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手部按摩疗法减轻乳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作用[24]。结果:试验组在化疗第13 d的胃肠道反应均轻于对照组。结论:手部按摩疗法可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3.8其它
3.8.1音乐疗法王惠英[25]认为有效止吐药的同时配合音乐疗法,并分别观察、记录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呕吐发生频次、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音乐疗法配合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增强治疗信心,提高化疗效果。
3.8.2心理疗法王芳[26]报道有关观察心理治疗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抑郁及化疗时胃肠道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降低,表明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
4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化疗后引起恶心呕吐不但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价格低廉,而且还能对乳腺癌患者的全身心进行调节,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的之处。比如还未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接受、因为个体差异、辩证施治的药物不同,难以存在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加之近年来媒体关于中药中有毒性药物用于治疗的负面报道,更让一些人对中医药敬而远之。动物实验中,只能记录动物的呕吐次数,缺失症状描述。这对于疗效评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对于中药止呕研究特别是对全方的实验研究尚局限在其对机体某系统生理,病理的影响,缺乏对细胞分子水平和机体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更多重视中医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在乳腺癌化疗恶心呕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争取早日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乳腺癌患者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李瑞明.肝脾肾同治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浅析[J].陕西中医,2006,27(2):191-193.
[2]孙长岗.蓝藤益髓汤恢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3]秦海洗.唐汉钧教授治疗乳腺癌辨证思路与用药经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4):297-298.
[4]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
[5]钟少文,林毅辨治乳腺癌围化疗期并发症的经验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60-861.
[6]罗雪冰.补气降逆法治疗乳腺癌化疗恶心呕吐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074-1075.
[7]池慧珍,林胜友.中医中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70-72.
[8]胡永春,雷秋模,潘志欣.中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60.
[9]成云水.加味理中汤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J],四川中医,2013,31(05):90-91.
[10]徐达稳,夏建华.参术和胃汤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80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0):911-912.
[11]王亚非.旋覆代赭汤加味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呕吐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8(5):273.
[12]邱明义.旋覆代赭汤止呕作用实验研究[J],时珍国药研究.1996,7(1):21.
[13]施俊.化疗呕吐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97-100.
[14]张莹,等.养正消积胶囊联合昂丹司琼预防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2(32):5524-5525.
[15]李宝珍.电针治疗顺铂所致机型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D],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6]王瑜蒙姗莫小勤.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41-242.
[17]赖米林,刘丹.薄氏腹针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28(9):1295-1296.
[18]张咏梅.耳穴埋针预防乳腺癌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143.
[19]郑蔚.内关穴皮内针埋针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恶心p呕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0):2641-2642.
[20]王轶.耳穴埋籽辅助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1):2268-2269.
[21]许素文.艾灸防止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廖威裴景春.针针刺不同穴位对顺铂致家兔消化道反应的实验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6):35-36.
[23]毛燕.脐疗联合托烷司琼防治含顺铂方案所致呕吐p食欲减退的临床研究[D].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4]张一敏,孙秋华.手部按摩减轻乳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作用[J].护理杂志,2013,30(23):22-23.
1 教学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1.1 基础薄弱,临床实践期短,培养目标高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临床能力应该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博士研究生应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一般情况下,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经过至少3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具备“高年住院医师”的水平,而要达到“主治医师”水平时间就更长了。但临床研究生不论硕士、博士,在结束一个学期相当于半年时间的课堂理论学习后,转入临床工作至毕业,总共也只有2年半时间。期间还要完成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等。临床研究生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应届毕业生,原本就缺少临床经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考研而放弃了本科学习时的临床实习机会,几乎没有一点临床基础。要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完成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临床工作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1.2 临床科研条件不足临床研究生并没有因为需达到较高的临床培养目标而降低对他们科研能力的要求,相反,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是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因此,他们毕业前必须完成临床研究课题,而不能仅是基础研究。又因为临床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非动物,决定了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不仅要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等科学严谨的科研设计原则,还要符合现行法规的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加大了课题研究的难度。然而临床研究生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技能的提高,可用于临床科研观察、资料收集、总结分析的时间就显得非常有限。对于一些疗程长,随访时间更长的课题,一届研究生往往不能完成试验全过程,以致在毕业论文中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完整,数据显得很单薄,甚至匮乏。
另外,国家下拨的临床研究经费少也是临床研究课题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按照目前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规范要求,临床研究课题的成本至少在万元以上,而博士课题的设计要求更高。但研究生经费区区数千元,远不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1.3 导师指导力度减弱因为临床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相关专业科室内轮转实习,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参与病房、门诊及值班等繁忙的临床日常工作,跟随导师学习的时间相对于科研型研究生要少了许多。导师临证查房,自己的学生往往也不能到场,以致导师抱怨这类型研究生学习本专业的时间太少,师生之间缺乏密切联系,管理难度增大,指导力度减弱。一些导师还提出了减少学生轮转时间的要求。
1.4 临床科室教学与管理不严同一届研究生各自专业和培养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各个临床科室接受研究生轮转的间期和人数也不固定,增加了科室教学的难度,易于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放松对研究生学习和工作质量的监督。又因为轮转的研究生并非本专业,带教的好坏也没有责任考核和奖惩机制,造成临床医师缺乏责任心。更有一些临床医师错误认为研究生已经经过本科教育、硕士研究实践阶段,应该已经具备了基本临床技能和自我提高能力,没必要手把手教起,从而忽视对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指导。
1.5 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机会少随着医疗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大部分没有医师资格(或有资格但不在我院注册)的研究生来说,临床实践操作的机会非常有限。按照医疗法规,研究生无独立实施医疗行为的权利,病人有权拒绝实习生为自己作各种操作。部分临床医师为了尽可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也会减少研究生实践的机会,这在客观上限制了研究生的临床锻炼。
2 加强管理,持续改进,积极应对
为了帮助临床研究生克服上述困难,努力达到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管理措施。
2.1 实施临床实习前培训在研究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实习前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临床实习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个重要基本环节,包括实习管理流程、思想教育、岗位职责、医疗规范、护理常规、科研方法、纠纷防范等。其中医疗规范、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系统体格检查、医疗文书的书写、无菌操作规范等,目的是让研究生在实习之前就对我院临床工作中各方面的要求有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识,思想上对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予以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保障临床实习时间,增加实践机会为保证学习机会,尽可能多接触临床,我们首先规定了“七进七出”制度,即除了要求研究生跟随临床值班老师值班以外,早上7点半到病房,准备查房前的工作,晚上7点才可离开病房。其次,建立学生夜间备班制度。每天17点(即医生下班后)至第二天早上8点,如遇院内有危重或特殊病例需要抢救或治疗的,由值班医师呼叫学生值班组,通知当班学生到场,以此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参与各种抢救的机会,提高临床应变能力。再者,与有重要临床诊断或治疗操作机会的科室建立恒定联系,如有腰穿、胸穿、骨穿等操作,及时提供教办信息,以便通知研究生到现场进行观摩。
2.3规范实习科室教学考核制度由每个实习科室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并结合本科特点,制定出本科室的“非本专业研究生临床轮转培养和考核要求”,就本专业具体应掌握或了解的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和技能以及带教人员、带教时间地点安排、考核形式、考核小组成员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和规范。让进入科室学习的每个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目标明确,内容翔实。同时也明确了带教医师和科室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另外,科教处制定统一的《研究生临床轮转考核一本通》用以记录实习出勤情况、管理床位数、临床操作名称、出科考核内容等;每一科室轮转结束后上缴备查,起到及时督促的作用。
2.4 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调查反馈制度不定期对研究生发放不记名临床带教意见反馈表,了解临床研究生对轮转科室、带教老师在理论讲课、临床教学、出科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和满意度。如有不良情况反映,要及时核实,落实责任,督促改进;对屡次整改不达标的,可取消责任人临床带教资格。
2.5 撰写跟师医案,加强师生交流从2000年开始,要求临床研究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整理随师临证医案。在整理医案、撰写按语的过程中,研究生能有主观能动的思考而非仅仅被动地抄方,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解,提高辨证论治的思维水平;同时也可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传授和学习。
2.6 加强技能考核,改进考核方式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很强,但中医功底薄弱,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因此,对进入实习阶段研究生一开始就要求复习中医基础理论、方剂、中药等,在实习中期进行全面的书面考核,期望通过一定的压力促进学生温故知新;同时,在毕业技能考之前,还要进行实习中期的床边技能考核,尽早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改进。
除了采用传统的书面、床边考核等方式外,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多站式考核,即分设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基本操作、临床答辩等考核站,拟通过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公正地考核研究生的中西医临床技能。
2.7 积极开展学术讲座,扩大知识面坚持每周一次小讲座,请资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用多媒体形式讲学,介绍各类常见病临床医治的实用经验;同时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如系统体格检查规范和示教、辅助检验的读识分析、院内制剂和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科研方法和思路、课题申报常识等,尽可能扩大研究生在临床技能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面。
2.8 设立研究生论坛,加强科研交流研究生论坛由研究生自己来主讲。论坛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是热门专题讨论,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交流。目的是建立并提供在院研究生一个锻炼科学表达能力、获得同学技术帮助、共同提高科研能力的平台,并使研究生有机会充分表现自我、展示风采,在交流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2.9 设立学生科研基金,激励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设立院级研究生科研基金,并鼓励申报临床研究类课题。设立基金的目的以激励和提高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研究生科研经费的不足,期望研究生能在学生基金的支持下,通过自主设计、实施、完成小课题研究,迅速提高临床研究实践能力。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关键词:科研课题;案例法;创新思维;中医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620-02
收稿日期:2012-02-0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JXJG-08-9-23)
作者简介:王萍(1981-),男,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对复杂性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
通讯作者:杨海燕(1979-),女,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科研。 培养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各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强调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集中体现。然而,医学生在其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所学习到的有关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内容,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且既零散又不全面,难以满足需要。从对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缺乏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其所共有的主要缺陷,以致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时(如研究生教育)才发现不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以致于毕业后从事临床等工作时竟不知如何从事科研甚或完全没有科研意识。如此现状,无不是医学教育的遗憾。目前,针对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复制一个实验过程,尽管也进行了一些科研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又大多陷入纯粹的掌握技术操作的层面。
笔者研究团队认为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相比较于掌握某一具体技术而言更为关键,因为这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有着终身受益的影响。尤其是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可以说就是由无数个科学命题构成的。如何让本科生在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认识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这些科学命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持续保持一种发掘这些科学内涵的念头,无疑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有积极意义。笔者研究团队主要通过典型科研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于实际科研案例中融汇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并激发其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实施两年以来,通过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科研课题案例分析形式的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弥补现有教学构架的不足。现在就有关实施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课程教学实施前针对学生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
首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当前的基本科研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基本科研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前提,若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质,就不用谈及科研创新了。
1.1 对中医科研所包含文献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领域的理解 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130人次认为实验研究属于中医科研范畴,112人次认为临床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范畴,但只有39人次认为文献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的内容。
1.2 对临床医师是否进行科研的认同度调查 93%的调查对象同意临床医师也从事科研的观点,只有7%的人认为临床医师只是诊治疾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效问卷中143人次认为科研意识能有助于医师的水平提升,71人次认为医师要成为医家就必需具备科研意识与能力,只有少数人认为临床医师可以不用考虑科研的事情。
1.3 对教学实验课中的一般实验是否属于科研的认识情况调查 此调查中,表示不认同的仅仅只有25%的人,大部分75%的人认为教学实验课的一般实验应该属于科研。
1.4 对有关“五行汤”材料的认识调查 本调查项目的目的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方式。3次调查的总体结果与单次调查的结果趋势相同,即认同“五行汤”材料叙述的占大部分(91人),另外的42人对材料的叙述表示了质疑。
在表示认同的学生当中,小部分仅表明态度,大部分认同的学生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感叹简单中竟能孕育神奇,并运用中医五行理论解释了五行汤的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认同者,根据五行汤的这一现象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些延伸的想法,比如可以推广到其他的食品药品方面。
在表示质疑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对五行汤的疗效以及背后中医五行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他的质疑观点表示五行汤不符合中医的配伍规律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可能夸大效果、组成不够完善需优化组成或有不良作用等。
2 课程后调查与论文情况
2.1 课程教学实践后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调查 本调查项主要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中医科研(实验)基本素质有无改变。从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可知,几乎所有学生均表示对中医科研的理解与学习前比较有改变。
“有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一些具体的科研知识;对中医科研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如:中医科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可以有具体的东西;中医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也可以离生活很近;理清了中医科研的范畴,即中医科研并不是单纯的验证,不仅仅是临床疗效研究,不仅仅是实验研究,不仅仅是药物研究,也不仅仅是文献研究、钻故纸堆。
2.2 课程教学实践对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树立科研意识有无影响的调查 收回的114份有效问卷调查中106人认为与开课前比较其科研意识有很大的改变,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肯定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