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6: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工程专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

第1篇

江苏省2013年上半年自学考试报名工作将于12月1—7日进行,本次报名工作形式仍然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类型。2013年1月自学考试增考、助学专业、“专接本”专业的报考工作同时进行。

为了开展好2013年上半年自学考试报名宣传活动,更好地为社会和考生服务,报名期间,考生可登录省教育考试院自考报名网站(zxks.jseea.cn)办理课程免考申请、实践考核、本科资格审核、毕业生登记预审、论文答辩以及预订自考教材、《江苏自学考试》杂志等手续。省教育考试院在省内自学考试集中报名期间开通了咨询热线,电话号码为:025-83235884、025—83235994、025—83235956。

按照苏教考自(2012)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从2012年5月起,我省档案管理(专科段)、调查与分析(本科段)(含调查分析师证书)、计算机科学教育(本科段)等三个专业不再接纳新考生报名,上述各专业的理论课程考试安排至2014年上半年结束,实践环节考核及论文答辩安排至2014年下半年结束,最后一批毕业资格审核在2014年底以前办理完毕。从2015年开始不再受理上述三个专业的毕业申请。

另外,考生需特别注意的是,我省于2010年5月停考的证券投资与管理(专科段)、交通运输(专科段)、机车车辆(专科段)、水产养殖(专科段)、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本科段)等五个专业,从2013年开始不再办理毕业登记,上述各专业符合毕业条件且尚未办理毕业手续的考生,请务必于2012年12月报名期间办理最后一次毕业登记。

第2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重庆文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应用分析与环境监测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西部大开发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报本科4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并得到重庆市教委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2007年环境科学成为重庆文理学院的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

    2多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利用学校自筹资金、日元贷款项目和中地共建项目等,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技术实验中心”,总面积约为3500m2,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开设的学科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目前的教学平台已能满足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4].为便于学生实习、见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文理学院已在市内各区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永川区环保局、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渝北肖家湾污水处理厂、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江津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的需要,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还请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一般来说,高校本科生毕业至少要修完16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约为30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科生毕业需修完186学分(其中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实验课程环节为2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及证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35学分,显着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2.1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5].学院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于2009年自编了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并于2010年试用于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只重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而忽视环境工程教学.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了解少,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差[6],且普遍重视水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测定,而弱化甚至忽视室内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物质的监测[7],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和评价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在专业课程别设置了环境工程学(实验)、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8].一般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但是,仅开设这些实验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得到保证.为了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在这个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上增设了工程力学、测量学,实验课程增设了测量学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复杂,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各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一些实验内容陈旧,课程实验基本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不能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9].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验室的建设,逐年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与2006级学生相比,2009级学生的专业实验项目由原来的75项增加为161项,增幅达114.7%,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77、72、12项.其中,原有实验课程(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实验)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显着降低,由60项降为41项,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由12项、3项增加为40项和8项,且改进实验项目10项,新增实验项目达42项.同时,新增了6门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测量学实验),新增实验项目达72项,其中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36、32、4项,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此外,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实验先进性的需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改编成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如将“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纳米TiO2微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编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VI)”实验,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实验室废水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改编为“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另外,还根据学校所在的环境条件,设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星湖校区空气质量评价”、“湖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第3篇

论文摘要: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应确立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线,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保自身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得以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进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育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准确理解高职高专教育内涵,明确定位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学校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理论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4种,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学术型人才主要由一流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广泛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则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其次,明确服务区域的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方向,合理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使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基于上述认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以第二产业为主,拓展第三产业;立足云南,面向西部,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云南和西部培养输送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可将科技成果和宏伟蓝图变为生产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突出高职教育特征,确立以“应用”为主旨的办学思路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有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二是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突出能力培养;四是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五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即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鲜明的办学特征决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一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据此,学校紧紧扣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个人才培养规格,突出高职教育“技术”和“应用性”这两个内涵,从技术应用性角度来制订“工艺型、操作型、管理型”岗位或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理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工艺型、管理型岗位上发挥才能,形成了“硬件作强,软件作优,就业作精”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将推进“产学研结合”作为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开设课程,根据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对于职业学校的办学者来说,应该让就业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克服和改变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状况。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就是要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对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必须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人才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必须注意其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并与就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突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突出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并与工作过程或环节相适应。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大增加,达到40%以上,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学、做”合一,或者是工学交替,是以工作任务带学习。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想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以实行学分制为先导,积极推进学习制度改革。

“预就业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进就是学习制度改革的结果。

“预就业制”是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有计划地把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接受用人单位考察的同时,毕业生也在考察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

“弹性学制”是指学校允许毕业生延长或缩短学习时间,尤其是当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单位,学校就允许学生先就业并帮助其完成剩下的课程。

第二,以服务行业需要为宗旨,独创“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

“双定生”模式有4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招生即就业。一旦学生招收进校并自愿签订了“双定生”培养协议,就意味着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只要按协议办理,就能保证毕业生100%就业。二是典型的“订单培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定向培养什么人才,需要多少,学校就培养多少。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而作相应变动。四是“出口”决定“进口”,实行“双定生”改革,可避免盲目招生。“双定生”改革实施后,尤其可为艰苦行业和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大量急需人才,又可解决贫困考生无钱上学以及贫困考生助学贷款难以归还的问题。

第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意的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国家级试点院校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及时用好这一优势,主动为政府职能部门承担了400多个岗位或工种的中、高级工及10多个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1999年以来,学校每年在毕业生中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率达84%以上,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以实践、应用为主线,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通过几年实践,学校形成了3种有效模式:

一是培养方案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学校各专业均成立了企业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将环境检测、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专业知识教学与“滇池污染的综合治理”这一国家级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同时让毕业班学生积极参加到项目研究中来,做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真题真作”。

三是技能培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测量工程专业将昆明市煤气公司委托学校长期对昆明市虹山煤气罐沉降进行监测的工作与学生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学习专业知识,边完成监测任务,这种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学校主要抓住了6个环节:。

一是不断拓宽产学结合范围。学校在与大批企业签订厂校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协议、在职人员培训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基础上,又相继签订了人校合作协议、校校合作协议、院校合作协议、所校合作协议、县校合作协议和局校合作协议等。此外,与银行、其他高校、研究院、研究所、部分县乡和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关系。

二是不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学校已经建立了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18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不断吸收专家推动专业建设。每个专业都聘任了不少企业、院校的专家负责专业建设指导工作。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或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促进专业建设,促进课程设置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实际,促进专业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是不断壮大校外“双师”教师队伍。专门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及院士担任学校顾问,积极争取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家或能人的支持,及时聘任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为培养过硬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化学专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6-02

广东省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尽管经济欠发达,但崇文重教的传统没变,先后造就了田家炳、曾宪梓、张弼士、林风眠、黄遵宪、李惠堂等一批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孕育了28名两院院士、474名国共两党将军、227名大学校长或书记。嘉应学院是为了适应广东特别是梅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于2000年在嘉应师范专科学校和嘉应大学的基础上升格发展起来的。据统计,梅州市中学教师80%毕业于原嘉应师范专科学校和嘉应学院,嘉应学院为梅州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化学专业是我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化学专业成为我校唯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化学是校级重点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专门人才,这些毕业生分布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很多校友担任了中学校长、副校长等职,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然而,当我们还为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培养的师范生已经有部分找不到教师岗位了。2010年,梅州市农村中学学生人数开始减少,到2014年,90%以上的学校学生人数减少,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减少50%,一些学校学生人数只有几年前的1/3,学校教师从不足到过剩,过剩教师的工作安排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明显减少。化学专业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变化,进行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一、大平台招生,适应个性和社会需求变化

化学与环境学院开设有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我们以化学与环境类招生,第一学期结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预期选择专业,改变以专业招生进校的学生只有个别学生有转专业的机会的状况,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

二、增设专业方向,适应就业市场

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看重学生对企业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掌握的情况,我们在化学专业中增设了应用电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预期选择专业。应用电化学方向是适应梅州市印制电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开设的。印制电路行业是梅州市大力培育的特色主导产业,有行业协会会员单位106家。2013年产值60多亿元,从业人员5万多人。梅州印制电路行业产业集聚度高,已形成铜冶炼―铜箔―覆铜板―电路板及相关设备制造等上下游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已涌现出如博敏电子、龙宇电子、五株科技等骨干龙头企业和六七家全国电路板百强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已成为广东省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三、精英化培养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农村中学学生人数减少的同时,城市中学学生人数有所增加,需要新引进教师,但是由于城市中学师资水平普遍较高,对引进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多数学校都要求研究生,至少要求985、211学校毕业生,普通高校本科生根本没有机会,我们的做法是精英化培养化学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新生入学后进行认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了解化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就业去向。同时要求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重新审视评估自己的兴趣、能力、就业意愿,征求家长的意见,决定是否读化学教育专业,立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强大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高。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信念和志向,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系统掌握化学教育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具有进行教育创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具有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质的能力;具有组织能力特别是班级管理能力。我们提高学生师范技能的做法包括:进行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强化训练,内容包括:老师具体指导下的学生说课练习;老师具体指导下的学生讲课练习;第四、五、六学期分别到中学教学见习一周;老师具体指导下的班主任工作模拟练习;老师具体指导下的微格教学;知名中学教师的观摩课;邀请中学名师来校开讲座;进行为期8周的顶岗实习;撰写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毕业论文工作等。我们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做法包括: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学生做学术讲座;提供必要的科研创新条件;开设相关的课程,为考研做好准备;学生二、三年级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训练他们的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等。对他们的要求是:早做考研准备,并且立志考上研究生。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学院领导和全体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考研工作,从学生报考学校、专业方向、报考过程、复习指导等全过程跟踪服务,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定或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老师辅导;为考研学生提供各种考研所需的便利条件,如建立各学校化学专业往届研究生考试的试题库,购买专业复习资料,作为学院的图书资料满足考研学生的复习需求,建立学院往届考取研究生的信息库;开辟专门的场所给考研学生复习;组织教师与考研学生的座谈;组织在读研究生给考研学生开专题讲座等。

四、培养教育培训机构需要的师资

近几年,教育培训机构越来越多,教育培训市场越来越大,三年前只有几家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招聘学生,2013年有近二十家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招聘,2014年有四十余家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招聘。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学校招聘师范生的学校越来越少,从几年前的几十余个,到2013年的几个,2014年没有一个学校来招聘师范生,当然,这不包括回到生源地竞聘上岗的学生。针对教育培训机构巨大的需求,针对性培养师范生就非常必要。我们的做法包括:邀请规模大信誉好的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展示,让学生了解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职业发展、薪资福利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教育培训机构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学生除了去中学见习外,还要到教育培训机构去见习,进一步了解教育培训机构;学生第七学期到中学实习后,利用寒假或第八学期到教育培训机构去顶岗实习;举行教育培训机构见习、实结,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

五、分流培养化学专业的学生

利用我院开设有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工业分析与测试技术方向)的有利条件,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二年级课程基本相同,化学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对化学专业和其他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让他们再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预期选择专业,不愿意当老师的可以选择应用电化学方向,也可以选择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或者应用化学专业工业分析与测试技术方向。

六、鼓励化学专业的学生辅修第二学位

我们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者辅修另一个专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化工、石化行业需要既有专业背景,又有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知识的人才,我们鼓励学生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英语等第二学位或专业,这些学生在企业有多方面的职业发展途径,既可以作为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管理人员,特别是有做市场潜质的学生非常受欢迎。

参考文献:

[1]肖丽萍,吕萍,王彦广.化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9,(2):24-26.

[2]侯文华,丁维平,王志林.大力推进通识教育 实施全面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J].大学化学,2010,(3):7-9.

[3]杨君,刘捷.依托优势专业改革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广州化工,2011,39(2):139-140,516.

[4]曹小华,严平,徐常龙.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39(14):10-14.

第5篇

关键词:应用科学大学;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德国高等教育

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一类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前身为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1998年开始,为了便于国际交流,避免国外将其误视为一种高职教育机构,德国高等专业学院开始统一使用“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英文称谓。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除了综合性大学(Universit?觟t)之外的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2010/2011年冬季学期,德国共有240所应用科学大学(含29所行政类高等专业学院①),在校学生人数为716630(其中29780人在行政类高等专业学院学习),占德国全部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32.1%②。应用科学大学既提供学士层次的教育,也提供硕士层次的教育,并且可以和综合性大学一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自成立以来,应用科学大学凭借其应用性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德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德国近一半的信息学和企业经济学毕业生以及大约2/3的工程师都是由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出来的。[1]

那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呢?有哪些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呢?本文重点从招生要求、师资要求、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和校企合作等环节来分析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招生主要面向具有职业教育背景

或实习经验的学生

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即招生环节上便十分注重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应用科学大学招收的学生需要具有“高等专业学院入学资格”(Fachhochschulreife)。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资格,学生通常是在职业高中、专科高中③或职业专科学校等职业教育学校获得这一资格。除了接受学校的理论教育之外,学生往往还需要完成1年(在有些联邦州是半年)的职业实习(Berufspraktikum)才能获得这一资格。除了这一专门的入学资格之外,持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④或“绑定专业的高校入学资格”(Fachgebundene Hochschulreife⑤的学生也可申请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习。不过,不少专业都要求这类申请者在入学之前先在相关职业领域完成一次学前实习(Vorpraktikum)或者专业实习(Fachpraktikum)。因为有这样的录取前提,所以应用科学大学所招收的学生已经普遍具有所学领域的实践经验,有不少应用科学大学的申请者甚至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完成了双元制职业培训,获得了相应的就业资格[2]。这些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对其个人的学习还是对于提高应用科学大学教学的实践性都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教师聘任以具有实践工作经验为前提

应用型教师是培养应用型学生的一项重要保障。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师资结构来看,应用科学大学里除了全职教授之外还有许多来自经济界、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校外特聘讲师(Lehrbeauftragte)。例如,柏林经济与法律高等专业学院(HWR Berlin)有156名全职教授和495名兼职的校外特聘讲师[3]。校外特聘讲师能将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融入学校的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这类教师不是学校的固定教员,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他们的流动保证了学校教师总是能够将最新的实践知识带入课堂。

从教授的聘任要求来看,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不但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而且要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其中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必须是在学校之外的企业或其他机构获得的[4]。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特聘讲师和教授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实践性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三、专业设置聚焦于应用性专业和学科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应用性比较强,也比较容易就业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例如:工程科学、经济学/经济法、行政管理和法律维护、计算机科学、塑造/设计、信息通讯、健康/护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教育等[5]。突出应用性可以说是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根本标志。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多而全,重在培养学术后备人才,特点在于按照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设置专业,教学和科研也都十分重视推动学科的发展。应用科学大学重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即能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与此相应,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以实际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和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为导向。因此,应用科学大学很少设立纯粹的、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专业,甚至完全不设立此类专业。如果设立的话,更多的也是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专业。例如科隆应用科学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设有“应用社会科学学院”,开设社会工作管理、幼儿和家庭教育学、社会法律咨询等学士或硕士专业[6],最近又新成立了“应用自然科学学院”,开设了技术化学和药剂学化学两个学士专业,并且计划开设物理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两个专业。[7]

四、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科学大学在教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实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论文和学术考察等。其中,实践学期(Praxissemester)是应用科学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期间,学生必须要在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中完成至少一个实践学期,而且学校通常要求这些校外机构所提供的实践教学和学校所提供的理论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一般选择在企业中完成其毕业论文。通常来说,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比例为60%~70%,在有些学校,这一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⑥。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应用科学大学即使是在理论教学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实践导向,学校所强调和看重的并不是系统性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科学知识和方法如何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偏重于传授那些与职业和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一特点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在高校信息系统(HIS)的一项调查中,“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得到了97%的学生的认可。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除了使用课堂讲授法之外,还结合使用实地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8]

五、科研以应用为导向,贴近实践

应用科学大学在成立之初被设计为一种以教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的高等教育决策者并没有将科研和发展看成是应用科学大学的任务,直到1985年《高等学校总纲法》(Hochschulrahmengesetz)得到修改之后,应用科学大学方才获得了从事应用性科研和发展的任务。随后,各联邦州也相继修改了本州的高等学校法,赋予了应用科学大学从事应用性科研与发展的使命。此后,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逐渐成为应用科学大学除了实践性教学之外又一个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标志性特点。正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MBF)所指出的那样,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是以应用为导向和贴近实践的。它并不是去寻找“最高真理”,而更多的是寻找马上可以付诸实施的问题解决方案。[9]

德国政府着力引导和大力支持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应用性科研。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专门设立了针对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资助路线,并且鼓励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例如,为了增强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竞争力,使其有能力和综合性大学一样通过竞争获得第三来源资金(即来自欧盟、联邦政府、德国科研联合会等的科研资金),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于1992年启动了“应用科学大学的应用性科研和发展”专项资助路线。2003年,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调整了资助路线的方向和重点,将重点放在资助应用科学大学与经济界、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所开展的合作研究。资助路线的名称也相应地被改为“应用科学大学与经济界联合从事的应用性科研”。这条资助路线旨在增进应用科学大学与校外伙伴联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促成知识和科技的转移,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应用科学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让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应用性科研项目并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按照规定,科研课题申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至少与一个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第二,作为合作伙伴的企业必须承担至少20%的科研成本(现金或等值服务);第三,提交一份意向书,介绍科研的目标、收益和参与企业[10]。应用科学大学目前已经成为受德国企业欢迎的重要科研合作伙伴。企业投资也成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科研资助的主要来源。2008年,国立的应用科学大学共赢得了2.46亿欧元的第三来源资金的资助,其中有1.01亿欧元来自企业。[11]

应用性科研对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除了让学生参与应用性科研项目,直接锻炼和发展从事应用性科研的能力之外,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还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将科研结果融入教学,向学生传授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重视校企合作,

让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

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应用科学大学实现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之目标的关键。无论是实践性教学还是应用性科研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与此相应,应用科学大学十分重视让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包括: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岗位,企业委托大学进行科研或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作为培训企业担任大学双元制专业的培训伙伴,参与大学的师资建设(如在大学设立基金教席或者提供兼职教师),资助大学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以及参与高校的管理与决策。学生、教师、学校和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分别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参与或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师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向企业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完成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和参加双元制培养项目等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学校方面则通过成立“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12],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并为此成立专门的科技转化公司,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例如,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将全校的科研力量整合为6大能力中心,即:建筑、环境和资源,健康/生命科学,产品开发/程序开发,应用社会科学,企业管理/服务管理,交流/信息。每个能力中心包括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建筑、环境和资源能力中心”包括以下16个研究领域:建筑/工业建筑、设计性工程建筑、能源生产和供应、建筑维护、交通、建筑材料、工程物理、水利工程、水利经济、水利供应、废水管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设备管理、后勤、环境工程/环保/环境控制、建筑物科技。每个研究领域又可再度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例如,“能源生产和供应”这一研究领域包括13个研究方向和重点:电力供应、物质性和能源型生物能源利用、风力发电设备、核反应器技术、热能设备、太阳能设备、取暖技术、中央供暖站、燃料电池、光电、沼气使用、对废物的能源利用、天然气供应系统和天然气储存设备[13]。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应用科学大学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针对工业企业界和社会管理部门的服务型企业,并开始像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一样宣传自己的服务能力,有不少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知识和科技转化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学校与经济界的合作。政府也通过不同的资助项目或政策推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不同参与主体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局面。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带来了便利,而从学生的实习、学期项目和毕业设计中,往往会衍生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七、政府与评估机构平等对待不同类型的高校,尊重高校的办学特色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得益于德国政府“不同但是等值”的分类办学原则,另一方面也与德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有关。德国政府从设立应用科学大学之初,便确立了要将应用科学大学办成不同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宗旨。在博洛尼亚进程开始之后,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规定应用科学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综合性大学颁发的同类学位完全等值,要求高校在招生时以及政府机关在招聘时平等对待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德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和认证机构在评估和认证时不用综合性大学的标准来衡量应用科学大学,而是尊重高等教育机构自己所确立的办学目标,重点考察其教学安排和组织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确立的办学目标。此外,作为外部评估的一个重要形式,德国最富影响力的高校排名机构——德国高校发展中心(CHE)在排名中不仅明确将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区分开来,而且拒绝进行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整体对比和排名,而是对各个专业学科进行多维度(课程、辅导、办学条件、声望等)的评估,将被评估的专业学科归入上、中、下三个等级[14]。德国高校发展中心的排名方法充分照顾到了德国高校均质性的特征,避免因排序将细微的差异人为放大。政府管理和评估的这种导向保证了德国高校可以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有效地避免了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

八、结语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成立之初便旨在发展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应用科学大学才没有因为盲目模仿综合性大学而沦落为二流的综合性大学,而是成功地发展成为一种与综合性大学“不同但是等值”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不仅明确地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且从招生、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和校企合作等环节入手切实保证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能够得以实现。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便已积累了所学领域初步的实践经验,入学后在兼具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学习,经过实习、实践学期、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成长为符合就业市场需要、能够独立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或从事应用性科研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上述经验值得我国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以及高职院校参考。

注释:

①行政类高等专业学院(Verwaltungshochschulen)负责培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未来的高级公务员。

②Statistisches Bundesamt. Bildung und Kultur. Schnellmeldungsergebnisse der Hochschulstatistik zu Studierenden und Studienanf?nger/-innen [R]. Wiesbaden: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0:3.

③专科高中(Fachoberschule)学制一般为两年(其中一年为专业实践教育),主要接收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已经参加过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实科中学毕业生可以免去一年的专业实践教育。

④凭“普通高校入学资格”可以申请在德国任何一所高校的任何一个专业学习。

⑤凭“绑定专业的高校入学资格”可以申请在所有高校中的特定专业(如物理学)中学习,适合偏科的特长生选择。

⑥受教育部直属高教司的委托,本文作者2010年在德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参观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应用科学大学,访谈了14所应用科学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或新闻发言人。本文未标明其他出处的信息来自于访谈。

参考文献:

[1][2][4]BMBF (Hrsg.). 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R]. Bonn: BMBF, 2004:16,11,10.

[3]HWR. Daten und Fakten [EB/OL]. http://hwr-berlin.de/hwr-berlin/portrait/daten-fakten/,2012-10-17.

[5]KMK (Hrsg.). 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10/2011[R]. Bonn:KMK,2010:145.

[6]Fachhochschule K?觟ln. Studieng?覿nge der Fakult?覿t für Angewandte Sozialwissenschaften[EB/OL]. http://f01.fh-koeln.de/studium/studiengaenge/, 2012-09-04.

[7]Astrid Rehorek. Campus Leverkusen der Fachhochschule K?觟ln[EB/OL]. http://www1.fh-koeln.de/imperia/md/content/www_ f11/studium/camplev_studiengangsvorstellungen_20100129.pdf, 2012-09-04.

[8]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和院校特色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1(10):67.

[9]BMBF(Hrsg.).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Brücken zwischen Wissenschaft und Wirtschaft[R]. Bonn, Berlin: BMBF, 2006:6.

[10]BMBF (Hrsg.). Angewandte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im Verbund mit der Wirtschaft (FH3)[R]. Bonn: BMBF, 2008:1.

[11]Wissenschaftsrat. Empfehlungen 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R]. K?觟ln:WR, 2010:124.

[12]BMBF (Hrsg.). Forschungslandkarte Fachhochschulen. Potenzialstudie. Bonn, Berlin: BMBF, 2004:V.

第6篇

自1965年建国以来,经过四十多年努力,新加坡已经由一个贫穷之国迅速成长为一个经济发达之国。这与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当做产业加以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烈,这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引导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奋力开拓,迈向国际职业教育市场。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产业,可以创造可观的财政收入。新加坡应当充分利用自己在吸引海外学生,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方面的独特优势。正是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新加坡政府全面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开展跨国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筹措所需要的经费。

一、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促进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筹措教育经费,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是在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必须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教育是产业,可以利用本国优势筹措充足的教育经费;对海外留学生具有吸引力等因素的推动下全面展开的。

(一)教育国际化,需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 冷战时代的结束,国际合作取代了国际间的政治对立,政治竞争让位于经济竞争,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亟待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教育具有了加强国际间沟通的空间,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政治前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加速了教育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间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教育在竞争、交流、包容、激荡,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理念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项功能中的过程,主要方式是跨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教育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烈。

教育国际化,必须开拓国际教育市场。这是因为,教育国际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而这个载体就是国际教育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不少国家力图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寻找国际教育市场,努力吸引国际生源,表现出教育机构寻求生存空间的原始本能。特别是发达的西方国家,林立的名校,激烈的生源竞争,又面临政府拨款不足、生源持续减少等诸多难题,急盼拓宽国际教育市场,加速教育的海外扩张。此外,发达国家

凭借着自己明显的教育优势,辅之以社会文明与国民经济的显著优势,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市场,所以率先大力推进教育的国际化。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无边界”化。在某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却可能服务于另一国;某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却可能把他们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某家跨国公司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也可能要通过多个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来培养并予以满足。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正逐渐从区域的、个别的市场,演变成全球的市场,从而走上跨国发展的道路。这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引导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奋力开拓,迈向国际职业教育市场。

(二)教育是产业,能够筹措充足的教育经费

社会公益性是教育的突出特性,实施全民教育必须始终坚守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这一基本特性,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的深入分析,我们就能发现,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具有产业性这样一个特性。就经济学来说,对产业的理解是基于使用价值,即是基于生产同一性质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产业,已经被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所普遍确认。1985年以后,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在新加坡应运而生。新加坡政府提出,教育的功能不仅是尽可能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更在于为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知识宽厚、能力全面的人才,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极具创造力的新加坡社会。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正式提出教育是国家18种服务型产业之一,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建设能够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必须予以扶持、大力推动。

所谓产业,指的是可以产生增加值(附加值)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部门。作为服务产业的教育,由于自身的产业特性,可以采取产业运作的方式,通过建立教育经济领域并加以发展,可以产生高增加值(附加值),从而形成教育产业,创造财政收入。在当今世界,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充分肯定教育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可以创造可观的财政收入,这一点已经为发达国家通过教育国际化,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招收海外留学生筹措教育经费的成功实践所证明。正是由于新加坡政府早就确认包括教育在内的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经济贡献,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政府在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的同时,转向优先发展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社会服务业,从而使得作为服务产业的新加坡教育在成为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柱的同时,还逐步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本国有优势,可以吸引海外留学生

新加坡政府一贯认为自身拥有多种优势,应当充分利用以筹措教育经费。一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教育优势。依据《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新加坡名列首位。新加坡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新加坡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是东南亚各国中一个体系庞大的高等职业学院,拥有10个分院,在校生人数达3万多人;教学培训设施完备,能够面向全社会开展全面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新加坡理工学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努力推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密切结合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市场需求来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而且邀请海内外的专家共同选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院不仅邀请海内外学术界和工商界的专家共同审定全日制专业文凭课程,而且还申请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的质量论证,并获得了ISO9002国际标准体系证书。现在,世界上有100个大学承认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历,可以接受其毕业生继续到它们所在的大学深造。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对海外留学生颇具吸引力。二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低成本优势。与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相比较,海外学生留学新加坡,只需较低廉的学费和生活费。例如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学生留学英国大学专科,一般需要16-20万元人民币/年,而留学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每年只需要10万元人民币,这其中5万元是学费,5万元是生活费。如果留学生能够申请到理工学院的助学金项目,那么,学费只要1万元。按照规定,留学生在进入新加坡理工学院的第二年还可以申请打工,这样,留学的费用又可进一步降低。低廉的学费,有利于吸引大量的亚洲国家学生。三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语言优势。东西方多元文化交汇是新加坡的典型特征。新加坡社会各界主要使用英语作为交际语言,同时通行其间的还有中文、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氛围是来自南亚、东亚、中东和其他区域人士的共同感受。特别是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在新加坡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实行,有助于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竞争和吸引外资,以培养出极具国际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一政策一直成为新加坡教育产业的亮点和优势。四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地理优势。就当今世界来说,亚洲国家由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出国人数最多、出国欲望最为强烈的地区,其中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当属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而新加坡恰恰就置身于这个国际留学生市场的中央,即新加坡恰恰就置身于这个多达28亿人口、飞行时间仅需8小时的城市圈内,在地理上尤其贴近海外留学生的主要输出地。这样一来,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可以借助在新加坡建立各自的分校,不断拓展其在亚洲的留学生市场。此外,新加坡城市面貌的整洁秀美和社会治安的良好有序,也是吸引海外学生留学新加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理论依据

新加坡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理论依据是教育产业理论。教育产业理论的产生是一个缓进的过程。在论文中首次提到教育“产业”的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莫林?伍德尔。他在其论文《在英国大学教育中的生产力倾向》中首次提到了教育“产业”。论文从理论框架、教育效率、产出、投入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英国大学生产力下降现象背后的原因。[1]在著作中首次提出“教育是产业”的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E?科恩。20世纪70年代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科恩首次提出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与其他产业一样,教育产业在其运行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创造着各种价值。国际上第一本以教育产业命名的专著出现于1969年,它是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肯尼斯?理莫德撰写的。在其专著《教育产业》中,肯尼斯?理莫德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工业社会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2]在由Percy E.Burrup、Rulon R.Garfield和Vern Brimley三人于1974年共同撰写并6次再版的《变革中的教育融资》中,明确论述了作为重要产业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利用资金和其他资源来生产教育产品的一种重要产业。虽然国家最大的产业是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但教育所提供的是有价且无形的、也难以测量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

随着教育产业概念的陆续提出和不断发展,一系列属于经济学范畴的理论和方法,如教育经济学、教育供需市场分析、教育产业论和教育投资等应运而生,推进着教育产业的深入发展和日趋成熟,特别是为职业教育产业的深入发展和日趋成熟提供了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除具有教育自身的特点外,也具有满足社会需要、要遵循生产与消费互相制约及促进的投入产出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等产业的一般特征。教育产业理论实质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宏观层面上的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是将教育作为第三产业来运作,以促进该国或地区人力资本的提高。考虑到教育公平问题,人们对于教育产业的讨论一般局限在非义务教育领域。

正是在教育产业理论的指导下,1985年4月,一个以李显龙为首的经济委员会在新加坡成立。该委员会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教育服务产业”的稳步发展。一个观点是从长远看,新加坡“政府应该同等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因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未来增长的两大引擎”;另一个观点是新加坡“不但必须依赖本国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必须依赖本国的开放政策以大力吸引国外的服务公司”;还有一个观点是“教育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可观的出口创汇潜力,对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正面影响”[3],教育理应成为新加坡政府亟待培育和大力推进的“18个服务产业之一”。此后,以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为重要特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在新加坡开始发展起来。

三、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措施

新加坡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理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加坡全面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开展跨国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了明确教育服务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课程、拓展与国际名校的共建与合作和实施海外留学生经济资助计划等措施,促使以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为重要特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在新加坡迅速发展了起来。

(一)明确教育服务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

“9?11事件”发生后,新加坡政府对全国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深刻检讨,发表了未来15年经济发展的报告,即《新挑战新目标――迈向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这一发展报告明确提出了新加坡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为了使新加坡教育能够在高达2.2万亿美元的未来世界教育市场中拥有更大的份额,必须努力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世界校园”。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其目标是在现有外国留学生5万名的基础上,在2010年前实现再招收短期培训生和自费留学生各10万名的任务,努力促使新加坡开拓国际市场所创造的财政收入从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1.9%增长为5%,实现教育在新加坡不仅是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柱,而且逐步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4]

(二)确定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

参照国际教育服务产业《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范,新加坡政府将教育服务产业细分为五个部分,确定了五个部分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各自任务。其中,也确定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一是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以私立院校为主体的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担负着通过新外合作办学,如与国外高等院校、考试机构和专业协会联合办学,面向海外留学生和国内高职生共同开设语言补偿教育课程、远程技术教育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新加坡特色教育课程的任务。二是确定短期职业培训机构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国际化是新加坡的典型特征。新加坡各地跨国公司密布,总数多达6000多个。这些跨国公司每年有数量可观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需要接受各种类型的短期职业培训。形式多样的新加坡短期职业培训机构,在教育服务产业中担负着为地处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和本国的企业及用人单位短期培训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任务。新加坡政府希望新加坡短期职业培训机构每年能够培训50000多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新加坡政府认为接受短期职业培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的每日消费量大大超过高等私立院校在校学生的日均消费量,加之接受短期职业培训的住宿费和学费也比高等私立院校要昂贵得多。在新加坡政府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不懈努力下,新加坡已经成为面向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承担这些区域大量职业培训任务的短期培训中心。

(三)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学科及课程

新加坡政府教育发展的方针是“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在这一教育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选择等各个方面均注重面向经济发展。例如在学科设置方面,反对小而全,反对财力均摊,高度重视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重点推进配合经济发展的优势学科。对于那些见效慢、周期长、耗资大的基础性学科,则采取“拿来主义”。例如在学科设置上,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设置的学科涉及海洋技术、传媒研究与管理、网络及安全、计算机通讯、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建筑设计、金融服务、酒店管理、房地产管理和生物化工等等,设置的学科范围很广,科目编排坚持以实践方向为主。为了大力促进国际化,新加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大幅度的调整,开设了大量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与大幅度的课程调整相对应的较为灵活的学分制,以激励海外留学生和本地学生不遗余力、努力学习。在课程教学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具有国际视野,密切结合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培养海外留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拓展与国际名校的共建与合作

拓展与国际名校的共建与合作是新加坡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加强教育产业发展中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例如建立国际合作学院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该院建立的国际合作学院一共有三所。一所是德新学院,学科设置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主,是与德国共建的;另一所是法新学院,学科设置以电气技术为主,是与法国共建的;还有一所是日新学院,学科设置以信息技术为主,是与日本共建的。这三所国际合作学院办在同一个校园内,它们无形中就在相互比较,不知不觉中它们就在互相竞争,一个具有浓郁国际化氛围、充满激烈竞争的新型高等职业院校就这样形成了。正是由于新加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这种国际化意识,近十几年来,一些实施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世界知名高等学校,如法国拉舍尔艺术专科大学和高等商科学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陆续在新加坡建立新的校区,这对新加坡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加强教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实施海外留学生经济资助计划

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新加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制订了完整的海外留学生经济资助计划。这一计划包含有奖学金、助学金计划和学费贷款计划等。新加坡教育部负责学费贷款计划的实施,学费贷款计划既面向海外留学生,也面向本国学生。学费贷款的最高申请额度为学生应交学费的80%。海外留学生在就学期间享受的学费贷款免付利息。经济困难的海外留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助学金的最高资助额度一般为每学年1500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