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土建设计论文

土建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6: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建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土建设计论文

第1篇

(一)表现内容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民间图案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民俗风情、审美情趣的反映和总结。如人们对“福”、“寿”的表达用蝙蝠和桃子的图案来体现,象征“爱情”、“富贵”寓意的则用鸳鸯和牡丹花的图案来代表,甚至一些民间传统戏剧故事“白蛇传”、“劈山救母”、“八仙过海”、“杨家将”、“大闹天宫”等也被用图案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一些代表民族伦理道德观、审美观的典型形象被广泛流传。还有,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剪贴的窗花门联,元宵节挂的彩灯,端午节带的荷包,清明节放的风筝这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的图案都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中国民间图案表现出的内容和形象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很容易与民众的生活产生共鸣,这就注定了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根本特征。

(二)装饰手法反璞归真

民间图案的产生绝大多数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在劳动之余创作出来供自己欣赏娱乐使用的,因此把内心世界的感受融入到图案的造型及构图中以及色彩的选择搭配上,其所呈现出的图案具有朴、拙、纯、稚的气质特征,正是民间图案反璞归真特色的呈现。从图案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感受到民间图案在造型的创作上强调主观表现,也就是不太重视外形是否形似而重视内在神似。往往用简化、概括的方法保留自然形象中最基本的特征,去掉繁琐不重要的部分,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把自然形象最本质的特征突出出来。在构图上是追求对称、丰满、和谐;在配色上则是鲜艳明快、活泼大胆。民间图案从造型、构图到色彩配置都展现出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这种质朴的艺术情感和返璞归真的艺术内蕴正是它得以不断延续和创新的根本。

(三)工艺形式简便,利于传播

我国民间图案在表现形式上有极为丰富的工艺制作方式,最初的制作方式以手工为主,为了提高效率所以其表现题材和制作工艺上不需要太复杂的造型和技巧,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来完成。由于它造型重复性小、灵活性较大、而制作的材料也以使用方便和造价较低的材料为主,并多与日用品结合而获取便易,因此民间图案得到大众广泛的喜爱和传播。随着现代化科技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各种信息传播途径更加方便快捷,使得民间图案与新的工艺技术和材料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二、历代服饰图案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服装诞生在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据考证,服饰图案据最初有文字记载是在商代。从考古墓葬出土的玉俑、石俑、木俑的穿戴可以看出在帝王、贵族们衣服的袖口、领口、腰带、裙底处都出现了装饰花纹,尤其冕服上还绣着带有等级标识的十二章纹。这一时期服饰上常见的图案有云纹、雷纹、菱纹、圆点、斜纹以及变化的龙、凤、蛇虎等动物纹饰。奴隶社会时期,大规模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炫耀暴力,崇尚神祗、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人们对纹样的追求日益主观化,把宗教神秘观、情感和想象凝聚在图案中便形成一种怪异狞历之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织锦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蜀绣缎上的花纹受到西亚的影响,出现圣树、葡萄、山羊、野猪等动植物图案,方格兽锦、团窠、联珠等纹样结。而忍冬、莲花、孔雀、狮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这一时期图案变化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与外来宗教、文化互相杂糅,图案样式的丰富和发展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辟,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大力倡导和引入宗教,佛教与本土道家思想相通并互为影响等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服饰图案用真实的花、鸟、鱼、虫、草进行写生,常见的有宝相花纹、瑞锦纹、鸟衔花草纹等,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结合的缠枝纹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一直延续到今天。唐代时期由于文化发展具有兼容并畜的特点,其对外来文化进行了大胆的引进和接受,这一时期服饰图案常用对称构图,色彩艳丽明快,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丽、圆润。明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的时期,其纺织业极其发达,丝绸工艺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服饰花纹色彩异常丰富,可达十余种,构图复杂,正反两面花纹相同。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开始运用,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纹样的题材十分广泛,花草树石、蜂鸟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入画,甚至用各种书体的吉祥汉字来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手法更是空前发展,这种吉祥纹样的运用,到了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纵观中国服饰图案的发展,可以看到服饰图案风格的变化历程,从商周时期的狞历神秘到魏晋时期的洒脱自然,隋唐时期的华丽丰美到明清时期的繁华鼎盛,无不彰显着图案的艺术魅力。但探究其风格变化的趋势和根源则不难发现它与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发展、工艺制作水平、社会思潮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等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让中国民间图案继续发展就不能将它从整体文化中抽离出来,而忽视它的历史背景使其脱离民间生活环境,否则势必使研究的方向越来越窄,反过来会阻碍中国服饰图案的发展。

三、如何使中国民间图案

在服装设计中能更好地发展和应用从古至今,人类在不断创造生活的同时又在美化着生活。因此,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与具有美化功能的“图”则从开始之初就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的水平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西方思潮涌入我国,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成为主流思想,在服装设计上崇尚简约、时尚的风格,因此有些民间传统图案的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服装的运用和审美要求。但这不能阻挡两者的结合,只是在应用时需要设计师对其内涵进行提炼,对表现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并进一步对民间图案与服装设计的精髓进行融合。根据前文对民间图案特色所做的分析,要更好地将其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图案造型的创新入手

中国民间图案是时代文化思想的反映,它的创作离不开本民族的风俗民情,更离不开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因此,民间图案不能局限在传统图案造型中,而是要寻求传统民间图案题材之外的素材对民间图案从造型上进行丰富。如把现代常见的卡通形象、网络形象甚至是西方图案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将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进行合理的重构,组成新的既能体现中国民间图案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图案造型。只有从基本的图案造型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将其与现代服装造型相结合。

(二)从丰富加工工艺和材料入手

民间图案与现代服装面料织物的质感和色彩的恰当结合,可为时装的意蕴塑造增添效果。大胆突破棉、麻、丝、缎等常规的面料,在皮革、牛仔甚至在高科技合成纤维上运用民间图案,则会给两者都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传统服装缝制工艺上进行突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羽毛绣、丝带绣、电脑刺绣、印花、镂刻等具有现代时尚感的工艺手法的使用,也会让服装设计中的民间图案变得耳目一新。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土建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土建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建筑工程,在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往往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总是对实践工作中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理念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规范意识,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和分析其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以及手段,如果这样的情况久而久之,必然会给工程的成本和造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因为土建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土建结构的设计,来提高和增加其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建筑和施工中不难看出土建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所以,在对其土建结构设计和施工中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面我们就对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进行进一步简单的论述和分析。

1 土建结构设计中施工材料的选择中相应的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设计工作中,在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的理解与应用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与争议。

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大多数土建工程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同时根据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与此条相呼应在规定中某一条条和另一条中不再列入了Cl0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设计值。这里存在一个对上述规范条文的正确理解与应用的问题,这就是作为基础垫层的素混凝土是否可以采用C10混凝土,是否也必须采用C15混凝土。对这一问题存在很广泛的争议。在某些工程中对基础垫层的混凝土采用C10后,不仅有的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对此置疑,甚至有的图纸审查人员也表示反对,都认为这违反了规范的要求,要求改正为C15。混凝土垫层采用Cl0等级的混凝土,如改为C15级混凝土没有必要而且增加造价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分歧的原因是置疑的人员没有正确理解规范的条文,因为规范的某一条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而作为垫层的混凝土是素混凝土不属于钢筋混凝土,垫层混凝土的作用是保护地基土在施工中不扰动,同时为基础的施工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Cl0混凝土完全可以达到。相应规范的某一条例表规定了各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其中有一个注释,因是用小字表达常被设计人员忽视,这个注是指当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的截面长边或直径小于300mm,则表中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该注释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当构件的截面尺寸越小,混凝土构件的缺陷带来的强度损失越大。

1.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材料选择的规定方面容易忽视的主要是对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结构的耐久性。例如对于地基土很潮湿的砌体,砖至少要求Mul5,砂浆必须是水泥砂浆而且不低于M7.5。但在实践中很多设计人员单从砌体的强度要求出发采用MUl0砖、M5水泥砂浆。这是违背规范要求的,应予改正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此外,上述这一要求不仅针对地面以下砌体,还针对地面以上的潮湿房间,例如卫生间等。

2 土建结构设计中解决问题的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2.1 砌体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我们在土建的相关施工和设计规范中。主要是对烧结普通砖的使用来进行明确规定的,但是,对于目前墙体改革中新使用的混凝士砌块等房屋,该规范已强调由于混凝土有干缩性,应该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乘以0.8系数,也就是说应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调整为50m×0.8=40m。其次该规范在注释中还强调了对于白天和夜晚温差较大地区,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予以适当减小,因此,对于我国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来说,应适当减小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使用烧结普通砖的上述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降为45m,使用混凝土砌块的上述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降为35m。按调整后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设计的砌体房屋再辅以其它措施后,很少再出现温度裂缝了。

2.2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现行混凝结构设计规范中,比89规范更加重视对混凝土耐久的要求,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现行规范比原规范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求有所增加。例如在一类环境柱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由25mm增加到30mm。特别对于基础,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增加得更多,因为基础与水有接触,所处环境更为不利。但在设计实践中往往有些设计人员忽略了这一变化,因而不能满足混凝土耐久的要求.造成混凝土质量下降。

2.3 屋面可变荷载的取值和分布

相应的计算,然后按最不利的情况进行设计。对屋面可变荷载的取值应十分谨慎,特别是对于屋架和拱壳屋面,因为这类屋面荷载的分布对结构的内力很敏感。例如积雪荷载应按全跨均匀分布、不均匀分布,半跨均匀分布的几种情况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屋面结构的安全。

计算地基变形时将荷载取值错误地取为荷载设计值而不是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值。由于荷载的设计值大约为荷载准永久组合值的1.4~1.6倍,因此这一错误取值造成的影响更多,常常使原本地基变形不超过限值,错误的判断为地基的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错误地将基础加深或将基础的底面积扩大,造成很大的浪费。在确定基础底面积或确定桩数时,荷载取值错误地取为荷载的设计值而不是荷载的标准值,由于荷载的设计值大约为荷载标准值的1.25倍左右。因此这一错误将导致约20%的浪费,对整栋建筑而言,这一浪费是相当大的,必须要引起重视和注意。

3 结束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建结构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严格和控制设计和施工的每个环节,坚决不能够给建筑工程的基础质量留下隐患和影响,因为土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可以说是土建工程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对其的力度和过程掌控不好,那么必然会给整个建筑工程留下安全隐患,为此,希望我们相关的设计和施工人员,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方式方法,做到时刻丰富自我,提高自我素质的要求,不断的对土建结构设计中相应的方法和进行完善和创新,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更进一步的保障。

4 参考文献

[1].徐剑波.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危害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李亚平,王兵,刘宗毅.框排架厂房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及屋顶刚架稳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

第3篇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生存下去必须转变思路,改变纸质文献为主,学生自习为辅的空间布置,重塑图书馆空间提升图书馆服务。美国社会学家R•Olden-burg提出了人们活动有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和图书馆等休闲娱乐第三空间,即以舒适的空间提供社交和活动机会,达到聚集人气、凝聚智慧和交流思想的目的所在。也有学者将“创客空间”的理念引入图书馆建设中来,如2013年上海图书馆创客空间包含五大区域:阅读空间、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设计展览空间和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五大空间可以相互利用,集图书馆传统服务、数字化新媒体服务以及各类展示、讲座、共享、交流活动于一体,使得图书馆空间具备阅读、教学、休闲、展示、互动及开发创造等多元功能。近些年,图书馆界相关人士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探索馆内空间设计和构建,纷纷在建筑设计、功能规划上动足脑子,希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之外的最佳活动空间。

2图书馆空间的新功能定位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以馆藏为主,在功能划分上紧紧围绕印本图书、图书数量和收藏方式、相关书报刊的借阅服务来展开,一切服务也都围绕着印本资源借阅及服务。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置重点是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和图书采访加工布局的内部工作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空间设计逐步以用户为核心,一切从用户角度来考虑。在功能空间设计上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图书馆要坚持纸本文献重要职能,尊重图书馆传统,保存藏书和为藏书开展各项服务的空间,但要对这类空间进行布局和改造,以适应泛在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空间要增加文化休闲区域,比如咖啡吧、展览区、学习研究室、交流空间、创意空间等。这些空间表面上看跟图书馆联系不大,但能启发读者学习和思考,属于文化场所,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

3图书馆新空间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方便、灵活、便捷的分层布局。图书馆是知识存储的空间,是读者获取信息寻求知识的场所,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所需的知识。图书馆大多数有4~6层,一般人们把第一、二层作为主层。在功能分区上,应该把读者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区、咨询台、借阅台等设置在一层,以方便读者使用,而使用较少的服务,如科技查新室、研讨室、影像播放室等放在楼层最高的区域。此外,现代图书馆注重为读者服务,可以参照营销学中的理念,将图书馆向读者宣传的新服务放置在主层,如图书漂流室、新书(好书)推荐台等。

二是处理好藏书空间与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目前,纸质资源仍然作为图书馆主要资源而存在,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图书使用频率还是很高,外文图书和各类特藏书籍也因稀缺性而成为馆藏必备,图书馆要处理好贮藏空间和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馆藏建设中,近20年库馆面积比从29%降至24%,预计未来会降至20%左右,书库空间的相对减少使得其他公共空间和学习空间相对增加。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均在所在城市的远郊建设贮存密集书库,以减轻馆舍的馆藏压力,适当增加读者可用空间;也有一些大型图书馆用馆内或者周边地下空间建设密集书库,对原有馆舍进行重新布局,以适应现代社会读者需求。

三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空间既有灵活性又有前瞻性。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一般分为:馆藏空间、借阅空间以及图书编目加工等内部工作空间。现在的图书馆强调开放、平等,读者至上的服务原则,追求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开放的信息中心,在服务上做到尽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此相适应的是新时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适应用户对纸质资源不断减少的需求和对学习、休闲空间不断增长的新需要。这种动态发展要求新时代的图书馆分区在满足现有职能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和自主性,例如各种隔层可以自由移动,馆内家具和摆设可以灵活移动和重新组合,平面布局更是可以随着图书馆功能的需求随机调整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4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新布局

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划分上既要保留图书馆传统服务机构的地位,又要顺应泛在知识环境的背景,增加大量单纯用于服务的空间。具体来讲,现代图书馆的空间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典藏空间、学习空间和馆内工作空间。

4.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入口区、总服务台、展示空间。入口区作为图书馆人流交通的枢纽,主要设置在一楼处,入口区可以看到提供咨询和指引的总服务台,以及自助存包柜、自助借还区、检索区、休息等候区等空间。有些图书馆为了增加文化氛围,会在入口空旷地点设置展示空间,用来给学校举办各种展览,如书画展、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

4.2典藏空间

作为传统图书馆重要的组成的部分,典藏空间在新时代图书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典藏空间又可以分为封闭式藏书架和开放式藏书架,前者主要针对特藏文献,古籍等一类珍贵文献,后者主要针对馆内一般文献。典藏空间也可以按照使用频率划分为一、二、三线书库,也可以按学科专业来设置书库,还有些图书馆以文献语种来划分书库。总的来说要视各馆服务对象和馆藏定位来决定。

4.3学习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学习场所,是教师学生进行科研、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习空间对馆内的硬件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学习空间不仅要求获取纸质资源方便快捷,还要将电子资源、各种资讯等动态资源整合在一起。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小型学习室、中型研讨室和专家研讨室,并配有家具、无线网络、电脑等设备[;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图书馆规划了休闲读吧,与期刊报刊阅览区、新书展示区相邻,书吧设置有休闲座位并提供茶水,无线网络覆盖。

4.4馆内工作空间

馆内空间包括馆内业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技术设备空间。业务办公区一般位于顶楼,采光和通风条件要求高,独立于读者使用空间;技术设备空间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技术环境,一般位于负一楼或者地下室,包括服务器机房、空调机房、监控室和能源管理室等。

5结语

第4篇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和功能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

首先,会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都具有社会性;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监控、管理、调和手段,它反映了一种社会组织能力;再次,会计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会计文化首先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会计文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会计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系;(2)会计文化是一个多层面、多元化的文化体系;(3)会计文化是一个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自然学、历史学、美学、哲学、管理学、文学、行为学等相融合的边缘文化体系;(4)会计文化是具有历史性、综合性、规范性、国际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社会组织文化体系;(5)会计文化是在会计行业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业管理手段。

(二)会计文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会计文化能对会计人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直接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心理、性格、行为起导向作用,使之融会于会计整体的行为之中。这是由于会计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制度性、物质性、精神性导向),会计文化会通过积极、明确的导向,把明确的会计目标、强烈的集体意识、合理的会计行为、鲜明的社会责任、可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诸因素渗透到会计管理的全过程,使之更完善、合理、有效。如果会计人员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与会计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会计文化会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良好的会计文化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无形的接受共同的会计价值观念的引导,并自觉地把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目标追求,脚踏实地的为实现这个共同价值观而努力。

2.约束功能

所谓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所体现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包括有形的“硬约束”和无形的“软约束”两种,会计物质文化限制了会计人员的活动,而使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计制度文化以会计法律、法规章程的形式对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起到了约束作用。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是刚性的、直接的且具有外部性的,是一种有形的“硬约束”。特别是会计制度文化,它的约束功能通过制定各种约束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而起作用,它运用刚性的制裁手段,强制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使其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了会计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会计活动能够有效的进行,不仅依靠纪律、各项规章制度及生产工具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还通过一种“软约束”体现出来。会计精神文化就是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会计精神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义务感、责任感、归属感等无形的因素对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产生制约,这种约束是柔性的、间接的并且只有内化到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价值中才会发挥作用。这种约束是除了物质式和制度式“硬约束”之外的一种无形的“软约束”。会计精神文化的这种约束弥补了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约束所存在的缺陷,只有“硬约束”和“软约束”两者相结合才共同构成了会计文化的约束机制。会计文化的“软约束”力更有利于会计人员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会计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一致。

3.凝聚功能

会计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会计文化通过会计人员之共同价值观,增强会计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会计人员与会计组织之间的融洽关系,使会计组织内部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劲合力量,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激发会计人员努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整个会计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会计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会计人员行为的凝聚力。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活动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行为势必与会计组织与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由于会计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在引导会计人员行为的过程中会将所有会计人员的行为聚合在共同的会计行为取向上,从而将会计人员的行为团结一致。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思想的凝聚力。会计人员的行为只是一个表象,实质上支配会计人员行为的是会计人员的思想。会计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在思想层面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共同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凝聚在会计文化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中,使会计人员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把分散的个体力量凝结为一个整体的力量,促进会计组织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会计文化有效地将会计行为和会计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了会计组织发挥其最大的整体效应。

(三)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

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而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会呈现一个多层次目标、分阶段目标的阶段。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包括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陈兴述(1994)认为“中国会计文化的目标模式应是:以我国传统会计文化为根基,以时代精神和现代会计价值观念为核心,兼容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和外来文化之精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计现代化要求的开放性会计文化体系。笔者认为,会计文化建设总目标是会计文化建设目标的最高层次,它是以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兼容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之精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文化体系。通过营造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合作、亲密和睦的文化氛围,使会计人员在会计组织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得到归属感、自豪感,实现自身的价值,最终实现会计人员的全面发展。

会计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会计文化构成要素的目标,即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目标、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标、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目标。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物质层面的会计文化建设,引进先进的会计工作手段、会计工具、会计技术,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为会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标就是通过制度层面的会计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内部的稽核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通过强化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促进对会计行为的激励,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塑造良好的会计形象。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就是通过精神层面的会计文化建设,培育一种以诚信为核心,客观公正,积极进取的会计价值观、会计精神、会计心理,营造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团结、进取、勤政、务实的会计人文环境,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引导和规范会计人员的群体行为,增强会计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

二、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会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会计的发展也需要和谐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是指会计的发展处于一种民主法治、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的营造离不开会计文化的建设。因为和谐会计文化环境的标准是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互为促进,同周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能够和谐共存。

会计文化在会计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是推进我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它立足于对人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会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实现会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会计人员价值观的不同,社会上才会出现屡禁不止的会计舞弊,而且涉及的经济数据也越来越大,会计文化建设可以加强会计人员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经济安全,减少经济犯罪,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

(二)会计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文化长河是由众多的分支文化组成的。而会计文化就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若将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会计文化就是树枝。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会计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去,会计文化同其他分支文化和谐共处才能更好的丰富文化内容。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化、法制文化、市场竞争文化、科技文化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因而,会计文化建设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互补结构。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与此相伴随的是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碰撞,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会计文化的建设,是体现法治、公平、诚信、有序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先进文化相承接,与构建社会先进文化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时展的进步潮流。我国会计文化建设要朝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但却不能失其民族个性与特色。在提倡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渗透高科技、现代管理艺术的西方文化有机结合成一种“完全”文化的同时,要保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丰富文化的内容。

(三)会计文化建设能够为防范会计风险提供支撑

会计制度文化规范了会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如何做”。制度文化越详细,会计人员的行为越标准。监督制度在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会计法》中规定了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法律基本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防范监督作用,防范差错与舞弊,提高审计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制度文化的建设是防范会计风险必不可少的内容。会计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会计工具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己成功地引入到会计领域,形成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会计数据的安全问题。在当今社会,“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完全取代“手工”办公,一些重要的会计资料,比如会计报表,企业战略等资料都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因而,对会计工具、会计资料的限制使用是防范会计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计精神文化的基础是会计诚信。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往往最先从会计信用关系中体现出来。不管是美国爆发的信用危机,还是中国爆发的失信事件,大多数都牵涉到会计失信。社会各界对会计失信的谴责此起彼伏,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己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危害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从会计思想、会计精神入手,从会计人员的内心出发,解决会计人员思想的不稳定。

会计文化建设中不论是对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会计制度文化的建设,还是会计精神文化的建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风险进行防范,其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不仅是丰富会计人员精神生活、提升会计人员思想境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会计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会计可持续发展

构建会计文化的最终目标提高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会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又涉及到会计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会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这要求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要与会计管理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会计文化是同其一定的文明程度相联系、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的同时也是为会计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会计工作是所有会计人员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会计人员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同时,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也是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会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会计文化变迁、会计文化冲突的过程,是寻求先进、文明的会计文化的过程,是发现自身会计问题、解决自身会计问题的过程。会计文化建设,是高层次科学管理模式的再造,它使各项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化,促进了会计管理由“硬管理”到“软管理”,由“控制式管理”到“支持式管理”,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因此,要强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的积极影响,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以适应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需要。

(五)会计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举措,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来源于直接参与人,这种真实性需要会计人员有能力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及加工,同时也需要会计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会计文化通过实践、会计手段的丰富、会计物质资料创新,从而提高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胜任能力,通过责任感、使命感的加强,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可以说,会计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会计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能间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具体来说,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会计物质文化的重点在于会计工具的改进,比如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形成了会计电算化。会计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及准确,这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前提。会计制度文化侧重于会计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会计人员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这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环节。会计精神文化则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当会计人员的价值理念、价值系统与会计的环境相适应时,会计人员就能够做出符合会计需要的行为。同时,会计文化将会计的目标、社会责任内化为会计人员的会计精神、会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并规范为会计行为准则,它将会计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会计人员的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制,以“软约束”的方式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由上述论述可知,会计文化建设无论对一个企业,还是国家来讲,都具有具体的作用,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是当前会计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设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设是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深入,会计基础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因此,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需要做出全面规范,一方面为各基层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出要求,加强会计基础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努力方向,以此推动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另一方面,为管理部门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监督和检查会计基础工作情况提供政策依据和考核标准,督促各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基础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的影响。

(二)加强会计机构的建设

会计机构建设的内容除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规定以外,还包括了会计机构的组织形式、会计工作的领导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等。通过会计机构建设,可以在会计工作环境和内部分工方面对强化会计职能起到促进作用。会计机构建设是会计工作规范建设的实施机构,它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是会计人员自律的约束机构。会计机构一方面执行了组织的规定,另一方面为了使其他部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就需要会计机构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宣传。在组织中,会计机构以事后核算反映企业全部经济活动,重视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核算工作,为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会计机构建设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确立会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它是会计制度执行的制约机构。

(三)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对制度进行规定,但重要的是会计制度的执行力问题。会计准则的建设关键在于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准则的实施比准则的制定更有难度。制度再完善,没有执行力也是枉然。Becker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当预期效用超过时间和其他资源用于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一个人才会去犯罪。在会计行业里,很多人都存在着寻租的可能。会计监督一旦弱化,会计寻租行为的成本就会降低,收益空间就会增加,会计人员就会在利益的驱动下背离会计目标,把信息失真的成本转嫁给社会,使资源配置发生偏差。因而,要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就必须建设高效的会计监管,在会计人员内部形成自律的机制,消除道德风险,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行政、民事、刑事三者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违法违规成本。同时,为了促使会计制度执行力的提高,可以实行“问责制”,建立责任中心,明确责任中心的范围、考核、评价、控制。

(四)加强会计法制的建设

会计法制建设涉及了会计法制建设的机构及内容,同时也决定了会计法制的效力。会计法制建设目的是为会计制度文化提供法律保障,它是一定阶段调整会计工作关系的法律规范文件和制度统一体。没有法律的保证,容易造成会计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备,账目不清,核算不实的混乱现象。会计法制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它的制定涵盖了工业、农业、商业、合同法、财政法、经济法、审计法等。会计法律建设与其他的法律建设有着相互的联系,在法律制定的同时要考虑其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不能只考虑本部门的情况,各行业之间要有衔接,而不矛盾。

四、总结

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支,其在本质上属于文化的范畴。通过对会计文化建设的分析,了解了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对会计文化建设进行了反思,希望能为我国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作者单位:

第5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提高,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十分广泛,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工程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混凝土的普遍应用也可以看做时展的印记。虽然目前在建筑行业中钢结构迅速兴起,但是由于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混凝土依然是建筑施工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在当前我国钢结构施工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下,混凝土几乎霸占了大部分地区的建筑市场。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逐渐成为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结构材料。但当前在建筑行业的实际应用中,混凝土在结构与设计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不尽完善、设计技术水平有限等。一些设计人员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无法把握整体性,这就导致很多大型建筑物由于混凝土设计不当而引发意外事故。例如,被称为亚洲第一的宁波独塔斜拉桥,由于混凝土设计问题引发桥裂;某市投入巨资建造的高速公路通车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在不同部位发现裂纹与凹槽等。这些大型工程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进而形成“豆腐渣”工程,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也造成严重影响。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十分关键,建筑工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使用安全。

2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主要原则

2.1把握侧向力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侧向力对建筑物结构的形变、内力有直接影响,同时与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密切相关。侧向力主要是指水平地震作用以及风的作用,不管是高层还是低层建筑,都需要承受自重、雪载等垂直荷载的作用,并且需要承受风力、地震等水平力。对于低层混凝土结构,其在水平荷载的影响下位移以及内力较小,这个时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多层建筑结构中,由于受到的水平荷载作用逐渐增强,这个时候水平荷载等就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需要作为主要控制点。

2.2要求较好的延性与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更为柔和,在地震等水平力的作用下变形更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建筑结构的变形能力以及承载力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在进入塑形阶段后,为了保障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避免高层建筑在大的地震中倒塌,就需要在符合混凝土结构刚性的前提下,运用科学合理的混凝土设计理念,并通过完善的构造措施,来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变形能力,尤其需要注意建筑物的薄弱部位,保障整个结构有很好的延性。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保障设计的科学合理,让其具有良好的强度以及延性。

2.3要求合适的刚度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物的侧向位移也将逐渐增加。因此,在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保障混凝土结构良好的强度,也应该保障其具有合适的刚度,混凝土结构的自振频率等应该符合要求,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结构的层位移也应该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2.4整体性原则建筑结构混凝土的总体设计原则,就是要求建筑物的每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并对整体的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保障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进而实现建筑结构系统的正常运作。

3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关键点

3.1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混凝土自身的质量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直接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改变混凝土的密度,并对混凝土的渗透压等进行调节,就可以有效减缓混凝土被侵蚀的速度,同时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混凝土的水灰比、强度等级等因素也有关系。在混凝土的实际应用中,氯离子对其中的钢材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应该根据工程所处环境的不同,注意控制环境中氯离子的浓度。同时由于混凝土中含有大量碱性骨料,如果建筑工程所处的环境比较潮湿,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活性离子与碱会发生反应,这样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进而加快混凝土被侵蚀的速度。如果混凝土出现的裂缝较大,在裂缝内部也可能出现腐蚀性物质,并导致混凝土中的钢材被腐蚀。上述这些因素均会导致钢筋的腐蚀速率加快,导致混凝土的保护层裂开并剥落,出现锈蚀后钢筋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减少,这也导致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钢筋出现锈蚀后,其抗滑能力会逐渐下降,也给建筑结构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在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承载力问题,避免出现混凝土的脆性破坏。由此可见,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

3.2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设计发生地震后建筑物的两个主体力量间将发生分配,因此在混凝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主体结构在不同时期刚度的变化情况,对于钢筋混凝土材料,设计时可以选择混凝土剪力墙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并将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物的一个主要抗侧应力结构。如果出现往复式地震,处于塑性阶段的建筑物会出现墙体裂缝,这个时候结构的刚度将迅速下降,而刚度出现退化会导致框架的剪应力增加。一般来说,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性形变较大,比混凝土墙体的弹性好的多。在遇到较大的地震时,尽管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塑性阶段低,其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会吸收大部分弯矩与水平剪应力。因此,为了保障建筑结构的基本“裂缝”需求,同时把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水平部分,有效提高建筑物地基的承载能力,就需要应用相应的工艺措施让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变形能力,以此保障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

3.3遵循强柱弱梁的理念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时遵循强柱弱梁的理念,在出现地震作用时,如果只是梁被破坏,并不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运作,可能只是部分结构失去工作能力,但如果柱被破坏,那么整个建筑物将会倒塌。因此,柱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处地震,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对柱的轴压比加强控制。根据相关工程的统计数据,柱的轴压比一般需要控制在0.9%以下。同时需要加强柱截面、边柱的强度,并对柱进行加密箍筋设计,保障配筋率在1%以上。

4结语

第6篇

摘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不仅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加强对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有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土建工程;管理对策;控制措施

土建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都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控制。加强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促进优化设计,准确地编制投资估算,保证估算起到控制造价的作用,把造价控制在建设单位同意的限额内。同时,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把建设项目的投资用在各工程项目、各单位以至各分部分项工程之间。在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能使建设单位的投资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控制成本费用,有利于我国建筑业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三超”现象相当普遍,建设工程周期长、消耗量大,不但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常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问题,通常称为“三超”现象。

1决策阶段

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70%-80%。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

(1)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搜集有关资料,如设备运行情况,设备技术参数,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争取项目早日立项。

(3)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设计阶段

2.1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设计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平面图设计进行认真分析,因为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而且对施工等都有重大影响。在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效率高,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2.2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控制工程造价,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的限额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及概预算指标等方面的控制。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量和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

3工程招标阶段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严格按《招投标法》操作,规范招投标行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标底,做好工程承包合同的签署工作,尽量少指定分包项目,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减少费用变更。

4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要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就要在施工阶段要抓好成本控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项目目标成本的确定。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是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目标是指通过施工单位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制约项目目标影响因素很多,如工程合同条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条件、场地、图纸变更、地区、监理人员、业主人员及项目部人员的素质高低等,都与项目成本目标制定有关。要根据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对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纠偏,确保目标的实现和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

(2)生产要素的控制。生产要素是构成项目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要加强对人工费的管理。人工费约占工程造价的20%-25%,控制好人工费,对成本控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是对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约占50%-60%,是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①采购单价,采取每月主材市场价的方法进行动态控制。②对现场进料的数量和材质,进行严格验收。③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消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加强了材料成本的控制才能真正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3)是对机械费的控制。机械费约占工价程造的5%-10%,机械的选型、进退场时间的确定、在施工现场的有效利用都是机械费用控制的重要方面。

5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竣工决算阶段是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也是工程投资效果的检验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对建设成本的控制。重点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进行审查,防止不应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的计划外费用挤入建设成本。

(2)对工程决算编制依据进行控制。包括对施工合同、协议,使用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材料价差计算方法,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施工现场变更签证单的审核,在审核要查看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是否经设计单位盖章,施工变更签证单是否有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3)是严格审查工程预算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如:多算工程量,高套单价,重复计算取费。通过对竣工决算的控制使工程预算中考虑不周的问题得以解决,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竣工决算报告,分析工程投资使用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今后工作。

6结语

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江丽.浅谈如何在工程监理中有效控制工程造价[J].建设监理,2004,(5).

第7篇

针对该软件的运用,其在设计当中通常可以使得设计者很轻松的完成对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由此是在该软件与其他的配套当中,如V-Ray、FinalRender、Brazil、Maxwell等,通过这些其都大大的提高了三维立体图设计的效果。目前,一般在室内设计中会先用Aut0CAD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用3dsMax制作渲染效果图。最后用PS做后期处理。3dsMax建模作为室内设计专业学习的基础,其应遵循以下的基本规则:第一,保障其运用的准确性。通过制图可非常真实的反应出建筑的不同结构,同时全面的表现出对该室内设计的不同设计者的不同的理念。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则必须严格的按照设计者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建模。第二,远粗近精、不见不建。在制图的过程当中,其效果讲求的是要准确,但是也没必要将其中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建模中需要对多少的细节进行把握,刻画到如何的地步,其主要是因为摄像机的问题,通过这样可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而其中的不见不建,则是在摄像机不可见的部分不进行创建,从而提高整体的工作速度。第三,在设计当中,做好对材质的编辑,其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其不属于建模,可以使得设计图当中的一些数据对图像进行准确的构建,而材质的应用其只能够结合设计者自身的要求和经验来进行判断,从而通过反复的调试,才能做出更为逼真的材质。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一定要留心的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观察,如一些大理石的地板,其表面显得非常的光滑,但实际上却可以反射出不同的影像,对此,在对其进行制作的时候,则完全需要凭借设计者在这方面的感觉来进行。最后则是灯光。灯光在设计图的设计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灯光则通过物体的质感和颜色对其进行反应,从而一一的进行体现。而只有对灯光进行设计了,并充分的调试,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其具体的结构,刻画其细节,从而凸显出其层次感,在3dsMAX中制作的一个三维模型,它允许从任意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当时场景,通过调整摄像机的位置,可以得到不同视角的透视图,如立面效果图、正视图、鸟瞰图等。

23Dsmax课程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对此,正是3Dsmax其具有上述的功能,结合当前的高职教育,并通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要做好室内设计,其必须要学好该软件。同时高职院校主要是实现实践性人才培养,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盲目的进行知识传授。同时3Dsmax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对于学生室内设计的学习及未来就业都有着重要影响,而其重要性却并未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而转变为有效率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运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让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因此,3Dsmax课程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设置是存在必要性的。

33Dsmax课程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融合

3Dsmax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软件,从其开发到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它本身并不是专门为室内设计的应用而开发的,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以室内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并非采用平铺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专业划分之后,再进行学习方向上的划分,应当根据不同学生专业上的差异进行有重点、有区别、分方法的有效教学,而并非全部专业不做任何区分的采用一样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此外,还应当强调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3Dsmax课程,并能够更好的与室内设计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4软件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推动教学进步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情况,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展开教学。从早期的软件课程教学来看,大部分是通过在网上下载图片的方式,通过对照观摩进行绘图,这种教学方式未能周全的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能力的实际情况,使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不能够享有提升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实际项目,给理解能力较强、动手操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提供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此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应当只讲授一门软件,从基本的建模,到贴材质,灯光,渲染,图纸打印等步骤结束后,再讲解PS后期制作和修图,渲染器的使用,还有CAD倒入,3D的一些制作练习,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为其未来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5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持以实践为主,辅之以理论教学的原则。现在校企合作理念已经深入校园,并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目前任课教师一般由校内的专业教师及企业派遣的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因此,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以让校内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吸取经验,从而更好的把握教学,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对待。首先,针对于专业水平较低的部分学生,可以先通过一段时间来专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命令,能基本完成房间模型制作,从而为其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已经掌握基础命令的学生,可以开始模型的倒入的学习,独立创建空间,能够绘制出比例无误、合理的房间布局,接下来再帮助他们掌握材质的使用。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可以进行灯光渲染的讲解,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学习渲染器、PS的使用。再次,针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有区别的对待其作业要求,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是以临摹为主,鼓励他们燃起学习的热情,提升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安排他们进行设计并制作,引导学生3DsMAX软件在行业中的应用,完全让学生自己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最终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锻炼。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所谓的就业导向则是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实践的岗位需求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充分的熟悉岗位相关的操作和注意点,更好的满足职场对学生的需求。

6做好课后练习

3Dsmax软件在三维空间能力的运用需要熟练掌握视图、坐标与物体的位置关系,要能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而实现对物置的随意控制,这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内容,一旦此处的基础薄弱,必将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通常会因为缺乏练习而造成下学期已经忘记之前所讲授内容的情况,不能顺利的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教师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要尽量穿插着3Dsmax软件的使用练习,让学生能够不断的温故知新,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熟练掌握一门技术,提升其设计能力。

7结论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学科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早已成为各大高校所关注的内容。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设。

1.学科方向建设

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学科建设目标,而学科方向建设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核心,同时学科方向建设也是学科体系结构的要素之一。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行业划分的类型,一门学科会有多个学科方向,地方高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地建设所有学科方向,因此一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完全放弃对学科本体部分的研究,这样做是万万不可取的。

2.学科项目建设

项目是学科建设最有力的载体,只有通过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者们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有可能在各大项目中取得成果,获得奖项。

3.学科基地建设

我国学科基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分散,设备利用率低,学科队伍与学科建设不符,等等。高等院校实验室的本科生不安于在实验室工作,而是期望通过考研考博转为教学岗,因此,实验室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往往不高。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科建设催生的技术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尽管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但经济增长方式终究不是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为主,科技进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亟须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产业比重低,贡献小,国际竞争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然而我国高新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是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2.政府和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支持能力有限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但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从宏观上看,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5%,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微观看,教育系统内部经费的配置也不合理,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得更明显。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排名方法,以学科为主,各大高校将相同的学科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排出名次,分出等级,学校名次越靠前,证明学校综合实力越强。除国内重点高校以外,其他高校也寄希望于通过学科建设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和国家的限制,资金投入少,因此还是无法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

3.过度制度化现象严重

“校、院、系”体系在我国高校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学科已经不再属于它本身,也不属于某一个学者或教师,而是归属于这个学科的组织如院、系。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院系的设置也越来越多,曾经的大学是几个学科共一个学院,而现在是一个学科一个学院,甚至一个学科几个学院。院系的建制多了,行政体制也就繁杂了,大学也就渐渐地由学科的集合体而转变为行政机构共同体,现在是行政机构代表着一个大学。如此一来,大学各院系领导对学科的认识显得越来越“无知”,大学本身对于学科建设的实质性调控越来越无力。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伴随利益的驱使,大学的组织越来越细化,制度越来越强化,学科建设已经失去其发展的组织基础,从制度化走向过度制度化。

三、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途径

1.树立开放、均衡的学科建设理念

学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高校需要敞开自己的校门,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优势与当今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高校学科建设也要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发展优势学科,也要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对待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同样重视,努力实现科研、服务社会和推动经济进步的全面发展。

2.加强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

教育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重要联系。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应该增加对校园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就国家而言,需逐步提高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推动经济进步的功能。另外,国家需要在各高校的资金分配问题上更加注重公平;就高校而言,学校也需加大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学科建设人员的待遇,解决他们的专业职位晋升问题。

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从单一的高校学科建设向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等联合转变;从追求眼前目标向追求长远发展转变;从重行政体制向重行政和学科体制转变。做到这三个转变,还需改革管理机制运行模式。高校要及时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或者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