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6: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心理爱情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

第1篇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爱情观

分类号 B848.3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6

1 问题提出

社会心理学家Rubin(1970)将爱情界定为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她)以某种方式表现对该特定对象的思考、感情与行为。因为态度是可测量的,所以爱情也可测量。而后,加拿大社会学家Lee(1973)提出爱情的三原色:激情、游戏和友谊,并进而把爱情划分为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等6种类型。(1)浪漫爱类型的人最注重的是对方的外表和身体的接触,只要是好看的,就容易跟对方坠入情网;(2)游戏爱类型的人视爱情为游戏,爱情的关系短暂,经常更换对象,承诺在这种类型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3)同伴爱类型的人感情发展细水长流,平静而祥和,通常刚开始时都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后来才慢慢从相知友谊发展成爱情;(4)现实爱类型的人选择对象以理性条件的考虑为主,诸如教育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5)占有爱类型的人占有欲和嫉妒心强烈,关系也有如风暴,起伏不定,对方一点爱意的表示就会让他狂喜,一点点降温或关系出现点小问题就痛苦不已;(6)奉献爱类型的人与占有型相反,愿意为爱人完全付出自己,关心对方、爱对方而不求回报。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1986)根据Rubin和Lee的理论,编制了爱情观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确有6个维度,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被多个国家的研究者广泛使用,证明爱情观六类型有较强的跨文化适应性(Neto, Mullet, Deschamps,

Bartos, Benvindo, Carmino, et al.,2000)。

很多研究中涉及性别差异时,sex与gender常常混用,但二者区别甚大,sex指生理性别,而gender指的是心理性别或社会性别,即男性和女性都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人格特征(郭永玉,2005)。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学者将男女性别角色特质视为单一维度上的两端,认为男性化特质高者相对的女性化特质必然低,反之亦然。后来的学者则将男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视为互相独立或相关很低的特质,它们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很多研究都发现,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的双性化者的性别角色行为较具有弹性,可以根据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男性或女性角色行为,因此较容易获得人际交往的和谐与各方面的良好适应(Bem,1975)。我国大陆学者近几年才修订了性别角色量表,有关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研究者习惯以生理性别(sex)作为自变量探讨与因变量的关系,等于预先承认了所研究的因变量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

许多性别角色与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亲密关系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而未分化者最差(Antill,1983;Bailey,

Hendrick, & Hendrick,

1987;Davidson,& Sollie,1987)。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由于双性化者会受到社会期待人们表现与性别相符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压力,且当本身的两种性别角色无法统合或转换不适应时,可能使其感受到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更多的角色困扰(李美枝,钟秋玉,1996)。在爱情关系方面,同样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缺乏使用标准化量表的爱情观研究,使得这一问题具备了深入探究的价值。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分布及其与爱情观之间的关系。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原则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三地的师范类高校以整群取样和个别取样结合的方式对9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问卷907份,回收率92.08%;剔除没有回答完整及不认真填答的问卷72份和未通过检测题的问卷13份,共得有效样本822人,占90.63%。其中男生330名(占40.1%),女生492名(占59.9%);平均年龄21.23±1.57岁。

2.2 测量工具

2.2.1 爱情观问卷

采用Hendrick夫妇(1986)编制的爱情观量表,参考我国台湾学者张志成(2005)的译本,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该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7个题项,共42题。被试根据题项所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五点计分。各分量表总分即反映被试的爱情观倾向。此量表的编制者Hendrick夫妇(1986)报告其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60~0.81之间;效度方面,6个因素共可解释44.2%,因素负荷量介于0.33~0.83之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使用此量表时进行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与之接近(张志成,2005;吴昭仪,吴丽娟,2005)。

2.2.2 性别角色问卷

选用钱铭怡和张光健(2000)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该量表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负性量表、女性负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扰量表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20个题项,共100个题项。题项均为描述男性及女性特征的形容词,顺序随机排列,回答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采用Likert五点计分。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问卷的施测采用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个别施测以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自习室、寝室等场所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两种施测方式分别发放问卷585份和400份。

采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情况

爱情观量表的6个分量表、性别角色量表中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总分均大体符合正态分布。爱情观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6~0.69之间,男性化与女性化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和0.88。爱情观量表中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和奉献爱的平均得分依次为20.11±3.17、18.77±3.55、23.69±3.88、22.14±4.20、22.66±3.79、25.07±3.83。

3.2 性别与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采用Spence(1993)的中位数分类法,即找出总样本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中位数(分别为119.5和129),男性特质高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低于中位数的为男性化类型;男性特质低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高于中位数的为女性化类型;二者皆高于中位数的为双性化类型;二者皆低于中位数则为未分化类型。被试中各性别角色类型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经卡方检验,本研究中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相比,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显著不同,χ2(3,822)=26.254,p

3.3 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根据Anderson(1986)对性别角色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议,首先计算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爱情观6个分量表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表2)。可以看出,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均有显著正相关;女性特质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与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显著正相关。虽然性别角色特质与爱情观之间显示出一些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应该注意的是,其相关系数值均不高(0.095~0.227),这可能是受样本量较大的影响。使用方差分析进一步验证性别、性别角色类型与爱情观的关系。

4 讨论

4.1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分布

我国大陆学者以大学生为样本的性别角色研究发现,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男性样本中的双性化类型最多(钱铭怡,张光健,2000;杨玲,王雄雄,2005)。本研究总体样本中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女性样本中女性化类型最多,与钱铭怡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男性被试中的男性化类型最多,未分化类型其次,结果与上述研究并不一致。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取样的地域在东北地区,样本以东北人为主,东北男性的性别角色中可能男性化更突出,即所谓“东北爷们儿”。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男女大学生仍受传统性别角色观的影响,男性更多男性化,女性更多女性化。当今社会对跨性别角色者的态度愈渐宽容,现实中存在着男性女性化者相对于女性男性化者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而具备男性特质的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都是十分值得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2 性别与爱情观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女生的爱情观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现实成分(董福强,2004;吴昭仪,吴丽娟,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卓纹君,2004)。本研究发现,男性样本的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占有爱和奉献爱都显著高于女性样本,只有现实爱得分略低于女性样本。显示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倾向真情的投入,情感表现较女性浪漫、热烈,也较勇于付出,而且带有游戏性,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类似。男性在求偶过程中一直扮演主动的角色,而女性在感情发展的过程中多半扮演被动等待与抉择的角色(李美枝,钟秋玉,1996)。这个现象可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从生物演化的机制上说,男性生物遗传的生理机制表现为明显的性需求和繁衍后代的任务;二是从社会文化的角色期许上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往往需要冲锋陷阵般的投入与付出,才有赢得美人芳心的可能。

4.3 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本研究发现男性化特质与浪漫爱和游戏爱显著正相关;女性化特质与现实爱和占有爱显著正相关、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都与奉献爱显著正相关。男性化者较女性化者更倾向于游戏爱,而女性化者更倾向于现实爱和占有爱。可见中国大学生的爱情观仍多少反映出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许,“大丈夫何患无妻”式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规范还未完全被“男女平等”的观念取代。

很多关于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都显示,双性化者有着相对较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和谐水平,有学者认为浪漫爱与游戏爱都是不适应的爱情观,并发现双性化者具有较少的不适应的爱情观,由此认为双性化者会发展出更和谐的爱情关系(王庆福,王郁茗,2003)。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即女性化者在占有爱中显著稍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其余未见差异(卓纹君,2004)。本研究中的双性化样本的浪漫爱和游戏爱得分并未明显低于其他性别类型,其浪漫爱的得分反而最高。比较明显的是,男性化样本存在相对较多不适应的爱情观。造成这些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所使用的爱情观量表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删除或添改不适当的题目;(2)所用测定性别角色的工具不统一;(3)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的爱情观在性别角色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分别以性别和性别角色为自变量得到的,其与大学生爱情观的关系并不一致。性别与性别角色对爱情观的影响不具有交互作用。相对性别而言,引入性别角色变量能够深入探讨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人们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中性别角色特质与部分爱情观的相关显著但相关系数并不高,虽然使用方差分析方法弥补,但本研究的结论仍受一定制约,有待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在爱情观上,男性接收到的多是诸如“妻子如衣服”这样的信息,而女性则接收到“女怕嫁错郎”的信息,不同的生物性别取向和社会性别角色期许在择偶和婚配过程中的关系不可分割,今后可以对不同性别角色类型搭配的情侣或夫妻的爱情关系及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不仅极具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董福强(2004). 高职学生爱情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高雄:台湾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

郭永玉(2005). 人格心理学:人格与差异的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美枝, 钟秋玉(1996). 性别与性别角色析论. 本土心理学研究, (6), 260-299.

钱铭怡, 张光健(2000).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心理学报, 32(1), 99-104.

王庆福, 王郁茗(2003). 性别、性别角色取向与爱情观及爱情关系的分析研究. 中山医学杂志, 14(1), 71-82.

吴昭仪, 吴丽娟(2005). 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 教育心理学报, 36(3), 241-263.

杨玲, 王雄雄(2005).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63(5), 23-27.

张志成(2005). 高雄市国中资优生的爱情观与现况之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卓纹君(2004). 台湾人爱情风格之分析研究. 中华辅导学报, 16(9), 71-117.

Anderson, K. L. (1986). Androgeny, flexibility, and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0(2), 265-278.

Antill, J. K. (1983). Sex role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 145-155.

Bailey, W. C.,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7). Relation of sex and gender role to love, sexual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Sex Roles, 16(11/12), 637-648.

Bem, S. L.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Davidson, B., & Sollie, D. L. (1987). Sexrole orientatio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5(1), 59-69.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2.

Lee, J. A.(1973). Colou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New Press.

Neto, F., Mullet, E., Deschamps, J., Bartos, J., Benvindo, R., Carmino, L., ... & Machado, M.(2000).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ttitudes toward lov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5), 626-635.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273.

Spence, J. T. (1993). 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ion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24-635.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2004). 社会心理学. 第10版. 谢晓非, 谢冬梅, 张怡玲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69-271.

第3篇

关键词:教材 古诗文 传统文化 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类固有的本能,中华传统文化对情感的认识与表达是深沉且丰富的。情感内涵大多蕴含在诗词中,有对情感的体验、对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关照,还有理想状态下的个性逍遥,最终期待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想境界。它的表现简要概括为:道家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同时具有崇尚个性的价值取向,指出人应摆脱外在的束缚,伸张个性情感的自由;魏晋名士反对以名教束缚自我,李贽在晚明提出“性情不可以一律求”,不必将个人精神世界纳入单一的纲常规范。某种程度上,情感表达的丰富内容已经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产生于人的内心深处,是才情灵智的广泛表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中的古诗文选文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古诗文选文教学的载体,对中学生情感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具体分析其古诗文选文现状和教育意义。

一、基本人伦情感

人的基本伦理情感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中国传统文化以感情为人际交往的联系方式。传统精神文化里人的情感倾向主要表现为:喜聚不喜散,寻找对象进行情感寄托,重视情感关系的连结,感叹悲欢离合等。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囊括了生活中的细微情感、至情至性,他传达的物是人非的悲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祭十二郎文》对亲情的重视不言而喻;苏轼的《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追忆平凡小事,相比强烈的感情迸发,他悼念亡友的情愫更为细腻;屈原《湘夫人》在政治悲剧之外也展现了相爱而不能相聚的苦痛;《孔雀东南飞并序》《氓》描写爱情婚姻悲剧,情感描写同样细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描写爱情虽然含蓄,但是对相思之情和韶华逝去的叹息尤为深沉。思乡之情主要显现于周邦彦《苏幕遮》、纳兰性德《长相思》等,与《采薇》、韦庄《菩萨蛮(其二)》相似,都抒发了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困顿心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涉江采芙蓉》描写离别,表现出人类为分别苦恼忧伤的普遍情感。

以上涉及亲情、爱情、乡情、友情离别和失去等情感的选文篇目抒发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和对悲剧命运的感悟。教材选文本身完整地囊括了情感类型,关注细节上的生活体验,展现人性美好和脆弱的一面――渴望拥有亲情、爱情、友情,恐惧离别和孤独,怀念美好情感,慨叹年华易逝和生命的短暂。选文客观上已经将这些情感很全面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能够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情感的体验始终值得开拓和推进。

二、悲愁之情与悲悯情怀

传统社会对命运的思考,源于魏晋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自由,为人生的种种束缚与失意而悲哀。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发展成为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创造,进而指向对慈悲情怀的抒发,以抗争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不公。

方苞《狱中杂记》、张岱《陶庵梦忆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都表现了作者遭到贬谪之后远离故土或国都的孤寂之情;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描写命运不公的宦海浮沉,寄托着诗人生命无常的悲哀;李商隐《锦瑟》、李贺《李凭箜篌引》抒发了由于人生的复杂和无尽的苦楚引发的伤感;《虞美人》直抒李煜国破家亡的感受,悲痛之情深沉而恳切;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表达了面对时光流逝内心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寥的心情。

李商隐《马嵬(其二)》、白居易《长恨歌》慨叹人的渺小生命在社会政治面前的卑微;司马迁《项羽之死》、关汉卿《窦娥冤》寄寓并且抒写了作者自身对悲剧的看法;杜甫《阁夜》描写战争,表达出对死亡和流离失所生发的悲悯情怀。《红楼梦》的“失乐园”主题则从多重维度深化了悲剧意识,成为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引起后世读者对人性的无限挖掘和反思。

三、情理合一

在对世事人生思考和感悟的基础上,文学作品的一类情感发展成为对悲剧人生的理性探索,另一类则借自然风物为情感解脱助力,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对此教材中也有所反映。

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到《越中览古》,李白抒发苦闷和不得志的情感,在对命运的思考上,一面失意,一面却能在山水之间超越苦难。他表达了人生志向可以追求却不能强行占有,人应当在悲愁郁闷之时寻找解脱的方法;与李白相比,苏轼的旷达则更为深沉,《念奴娇・赤壁怀古》哀而不伤,寄情山水,笑看人生;《赤壁赋》欲求在遭遇贬谪的悲凉心境之下和恶劣的环境中超越苦难,《新城道中(其一)》《游沙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超越悲伤,体验生命的广阔和放达;刘基《苦斋记》描写的也是面对苦乐相倚的人生的淡然心态。王羲之《兰亭集序》看重自然景物之灵性,情景交融,于生命虽然有所慨叹,但是仍然体现着积极的生存心态;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达人生短暂的现实和及时行乐、有所作为的希冀;《滕王阁序》在自然风物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交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姜夔《扬州慢》沉静悠远,在情与景的相聚与分离中回环往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其一)》表现出浓郁的人生乐趣,陶渊明本人获得了心灵的真正闲适与洒脱。

情感是人的心理需要,现代情感教育归属于人的“心态结构”层面,要求学生能够真切深刻地体验情感并且表达自身情感。“健全人格的研究表明,合理的情感表达和宣泄对人格健康是非常有益的。”[1]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情感的感悟和阅历的积淀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生活中情感的内涵、特质、面貌和深层意蕴。发现情感、体验情感、认识情感、珍视情感,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从对自身的关怀延伸到对他人、社会、自然的关怀,成为悲悯情怀的来源。精神层面的情感思考,蕴含着理性的特质,符合情感方式中的现代情感对“情理合一”的追求,这里将理智与情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意识层面,表明情感在抒发的同时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现代情感服从于理智,“一定的情感抑制和延迟即时反映的能力对于人的道德和心理健康都是必要的。”[2]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高层目标,就是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承受能力与掌控能力,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也能创造、传递积极情感,用积极的情感指导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见,古诗文中表现人类情感的篇目已经涵盖了人格培养中情感方式的各个层面:充分认识并真实表现自我情感,能够理性掌控情感的表现和抑制,并能够将积极的情感传播予他人和社会。

注释:

[1][2]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参考文献:

[1]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张福庆.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生命精神[J].名作欣赏,2004,(2).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爱情;单恋;恋爱;失恋

军校学员从高中毕业后入伍,过着同性多,异性少的生活。和地方大学生比起来,他们缺少了很多与异往的机会,他们的恋爱心理也有着军校独有的特色。我们应引导军校学员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进而正确看待单恋、恋爱和失恋。

一、军校学员与爱情

1、军校明文禁止学员谈恋爱

军校里不允许学员谈恋爱,军校管理模式高于部队,严于部队,军纪军规面前容不得半点私情。军校里,每一天的学习训练都安排满满的,在这样紧张的氛围里,很少有个人支配时间。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既不合时宜,纪律也不允许。也有个别人,顶风违纪,私自离队,受到严肃的处理,教训可谓深刻。如果你和他(她)可能彼此有好感,但即使心中有强烈的爱,也要牢记规则,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拒绝这个不应该提前到来的爱。同时,军校学员无论是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在思想认识上、生活经验上都不够成熟,这时谈恋爱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很大,如果过早的陷入情网,不但影响学业,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和未来。

2、校园恋情容易失败

爱情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强烈的自我压抑能力,需要男女双方认真的态度,而军校大学生的个性却未发展成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尤其是对终身伴侣的选择是不确定的角度,同时对恋爱中的矛盾不能妥善处理,所以感情很容易随着环境而变化,最终导致失败。具体到异地恋来说,由于距离的影响,恋人之间无法充分进行情感交流,容易产生猜疑,时间久了分手几率大;而本地恋违反纪律,不被认可,恋爱对方心理压力大,加上军人就业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毕业后两人天各一方,毕业即分手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

3、军校男女比例失调,容易产生单相思

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如果只有一方投入感情,另一方没有感情或不想与之沟通,就形成了单相思,也称暗恋。由于军校学员中独生子女较多,军校环境封闭,管理压力大,学员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这时来自异性的关心就显得特别珍贵;再有军校学员由于接触异性的机会少,容易因感情过敏而发生单相思。例如,大一的小张某天去图书馆,由于想家而情绪低落,一大二女生前来安慰,从此小张对该女孩印象深刻,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往图书馆跑,希望能再次遇到她。小张这样的情况在军校里并不少见。

二、军校学员如何应对情感问题

军人的职业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奉献,但军人也是一个自然的人,也会遇上情感问题,当你对异性有兴趣,当你和他(她)是有感情的,当你遭受失恋的痛苦,如何调和自己的情绪,如何让自己从感情中解脱出来呢?

1、单恋了怎么办

单恋也叫单相思、暗恋,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爱为特征,是一种畸形的爱。单恋者的爱不求回报,即使知道对方不爱自己,还一味的追求。单恋者在他们的心中不断的斗争,理性告诉他(她)这样的感情是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情感却难以从这个网中挣脱出来。那么如何超越自我,战胜感情呢?

首先,我们应该区分爱情和友谊之间的界限。友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成爱情,但不等于爱情,因为爱情以异性间的为基础,是建立在男女之间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情感;爱情的目的和归宿是两性结合、家庭的组成;爱情是专一的、排他的,只能在一对男女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友谊没有这些特点。因此,在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把握好尺度,要意识到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如果对方不爱你,只是出于礼貌或把你当成朋友在交往,那么这样的好感不是爱情。

其次,要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感觉是不是错觉。单恋者往往对对方的言行、眼神反复琢磨,感觉对方也爱上自己,事实上,这种被扭曲的感觉往往是一种错觉。单恋者往往把对方理想化,他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与对方紧密相连,并在他(她)身上形成晕轮效应,似乎有了他(她)世界才会如此美丽。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真正的爱不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想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感触到的。如果爱是一场梦,最好是早点醒来,告诉自己擦去灰尘,开始一个新的生活,寻找失落的自己。

再次,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酸葡萄效应指的是失恋者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那样说:“葡萄是酸的”。比如指出一些前恋人的缺点,有助于打破理想化倾向。甜柠檬效应则是把自己的优势列个表,找到自己好的地方,恢复自信,从而减少痛苦。这样降低别人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许你会觉得你的单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找到更合适的人在等你。

最后,情感的升华。单恋只不过是爱情的“海市蜃楼”。因此,单恋者必须尽快从他们编织的这个网络中突围出来,把握感情的舵的方向,用理性战胜情感,实现终极的超越。如果单恋是痛苦的,那么久把你的痛苦投入到生活、投入到学习中,把痛苦转化成激励你生活和学习的动力,以渊博的知识抵御悲伤的侵蚀,用善良而宽广的胸怀去关心和照顾他人。

2、恋爱了怎么办

我们不提倡军校学生恋爱,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男女学生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关系经常接触,并逐渐有了良好的印象,有的同学甚至偷偷的恋爱了。违反了规定的恋爱双方,其实心里是非常矛盾的,主观上由于禁令不想继续下去,但又不能从感情中立马抽身出来。对于他们的困惑和麻烦,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首先,请记住,军校学生不允许谈恋爱的规定。虽然心情是痛苦的,但必须不断地对自己说,“如果你真的爱他(她),就不能接受他(她)的爱,不能让他(她)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也不能让他(她)为我耽搁了学习;如果爱他(她),就要保护这爱的萌芽,不要让它过早的暴露,而让爱情之花在应该盛开的时候盛开。”你要把这个想法与对方委婉地说,如果他(她)是真心爱你,会理解和尊重你,在行动会支持你,让爱情之花在毕业后再盛开也不迟;如果他(她)因为你拒绝而沮丧,或者开始恨你、侮辱你,证明你此时的拒绝完全正确。

第二要区分爱情和学习哪个更重要。爱是人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全面、平衡发展的契机,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充满活力,拥有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记忆力和接受新事物的快速度,是学习的最佳时间。既然是学生,就要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在军校里,各种考核达标会接踵而至,而且要求很高。军校是全程淘汰,必须一路过关斩将,通过所有课目考核。这个时候一旦分了心,精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肯定学不好。一旦被淘汰,身上所有的光环将骤然失色,等于自毁前程。因此,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理顺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就像在沙漠里播种种子,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土壤,迟早会枯萎。

第三面对感情的冲动要学会冷静处理。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不成熟,思想波动比较大,对于未来从事什么工作,选择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终身伴侣还缺乏全面的理性思考,因此,两人之间的爱情倾向于纠纷较多,这种浪漫的成功率是低的。若这种感情任意发展,不顾及条令条例,不顾及校风校纪,最后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学习或工作。真正的爱是,双方有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信念,都是理性的高尚的感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有理性地把握“爱的火候”,控制“情”的温度,爱情会永远与你在一起。

第四在爱情中相互支持。有些恋爱中的学员认为他们找到了真爱,他(她)是我一生寻找的人。如果确实是真心相爱,应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交往时保持分寸,不应因为爱情影响学习训练,而要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应努力自我增值,彼此互相鼓励、支持,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努力克服爱情的消极影响,尽力发挥爱情的积极作用,使爱情成为进步的催化剂。

3、失恋了怎么办?

失恋是恋爱中的一方不再爱对方,因此终止与对方的爱情关系。失恋是双向的,也许你正在热恋中,对方提出断绝关系,也可能是自己在恋爱过程中,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对方,无论什么情况都是一次痛苦的经验。如何正确对待失恋,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呢?

首先,很显然,爱并不是生命的唯一内容。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难道男人的一生是要控制一个女人,而一个女人的一生是要控制一个男人吗?不,从来不是。”爱情是生命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的意义主要在于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明白这一点,就理智地认识到痛苦无用,应该尽快解脱出来。

第二不要因为失恋而失去对自己和别人的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失恋的人总喜欢把问题归结为某一方,或者是我的问题,或者是他(她)的问题。要么是自己不值得爱,要么是对方不值得爱。严重者甚至把失恋等同于失败,对自己和别人失去了信任。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爱,不相信还会有人再爱自己,或者不相信还有人值得他们的爱。如果我们能改变一种思维方式,把失恋看成是两个人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彼此不适合,决定中止关系。这样去看,失恋不再是那么的无法容忍的错误。相反,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重新寻找恋人的经验。这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的经验。

第三建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信念。爱情不是前世唯一的爱。事实上,适合你的条件的异性在各个地方各行各业都有,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了。。这个世界是非常大的,可以尝试很多的机会,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我们将能够找到彼此非常满意的终身伴侣!

第四不要幻想不现实的“破镜重圆”,成为已逝去爱情的殉葬品。一些年轻的朋友在失恋后,长时间不能摆脱过去的恋情,每天靠重温旧梦生活,并报着侥幸心理,期盼着“破镜重圆”,重归于好。殊不知,爱情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的,一厢情愿、勉强结合会带来更多的不幸。所以,这是在追求一个不现实的“空中楼阁”,是非常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

[1]顾南希.异往,把握好“度”很关键,青春期健康,2015年15期.

[2]姚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3期.

[3]魏琳.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4.

第5篇

摘 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2007,(06).

[2]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J].红楼梦学刊,2003,(01).

[3]丁峰山.崔莺莺性心理探赜[J].宁夏大学学报,2008,(01).

[4]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J].安徽文学,2010,(08).

[5]邓绍基.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J].文学遗产,2012,(04).

[6]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D].广州大学,2013.

[7]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0.

第6篇

请把手机、呼机、联合收割机、时空穿梭机关……通通关机。

我们为您准备了能自动升温的座椅,使用方法是:扭动您的腰肢,不停地摩擦座椅,包暖!让我们怀着爱咋咋地的心情,共同迎接2012菠萝科学奖的到来!”

这是2012年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的一段开场白。很搞笑是不是?这是一个由果壳网和浙江科技馆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颁给的都是有科学作品的人。但和其他科学奖不同,如果他们的科学作品不好玩,那是绝对上不了颁奖台的。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萝科学奖的口号。这个被称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引来了不少带着好奇心的名人。像美食作家沈宏非、相声演员于谦……他们都是这次颁奖典礼的嘉宾。

于谦说自己从小想当科学家,但几次数学考试下来,梦碎了,但是今天他又开窍了:“成绩不好的,可以给科学家颁奖!”

有人说,这是一次科学青年和文艺青年的狂欢,晚会上的表演嘉宾,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女博士刘旸和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学博士严实用一首科学版的《因为爱情》,对这个评论作了解释。

“思念是波函数的诗篇,像海森堡矩阵般蔓延……因为爱情,不会轻易突变。所有我们的氢键清晰可见……”

菠萝科学奖颁给了他们

物理学奖:猴脑控制机械手

研发团队:浙江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团队

简介: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利用意念发出的信号?浙江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团队运用信息技术,提取猴脑运动皮层的神经元信号,指示机械手进行抓、钩、握、捏的动作,从而完成了猴脑控制机械手的任务。

获奖理由:霍金先生长期为无法实现掏耳朵、扶眼镜腿儿等行为而深深苦恼,此研究的出现,为霍金先生提供了美好的希望。

菠萝Me奖:浙大“饮水机娘”

创作者: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纲教授、陈龙彪博士

简介:浙大玉泉校区CCNT实验室里,一台饮水机每天通过微博水开和没热水时的状态,以其超萌的形象迅速征服了数以万计的网友,被亲切地称为“饮水机娘”。

获奖理由:继“饮水机娘”之后,华南理工大学西六宿舍251个热水壶、同济建筑城规学院C楼地下的钢琴纷纷登录微博卖萌,极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

心理学奖:数钱可以减轻疼痛

论文作者: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欣悦(论文题目:《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

简介:数钱很开心,有什么科学依据?中山大学周欣悦的团队通过500人次的实验,发现数钱或用包含金钱在内的单词造句的方法,可以减轻人的疼痛。

获奖理由:众所周知,治疗疼痛须要花钱,这项研究提供了“不花钱就能减轻疼痛”的方案,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方案值得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推广。

数学奖:龙年春晚机器人舞蹈表演

创作团队: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洪炳镕教授及冷晓琨、张毅、赵尚杰

简介: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研发的机器人舞蹈,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他们通过神秘和精巧的算法,赋予了这群机器人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赋予了其中一位叫“小白”的机器人不随波逐流、桀骜不驯的自我意识。相当令人尊敬。

获奖理由:“小白”的出现,意味着机器人拥有思维及运动规划能力的现实已经到来,据说各大影视院校纷纷表示,今年招生季即将增加机器人考生名额。

化学奖:瓦罐鸡汤主要滋味物质研究

研发团队: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何小峰、岳馨钰、、黄文

简介:瓦罐鸡汤为什么比普通鸡汤好喝?该研究发现,瓦罐鸡汤中的鲜味物质明显高于其他方法熬制的鸡汤,因为瓦罐受热更均匀,鲜味物质更不容易降解。

获奖理由:这项研究的出现,为陶瓷产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医学生物奖:Y染色体鉴别曹操身世之谜

论文作者: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王传超、严实、李辉等

简介:通过对曹操后裔Y染色体某基因的分析,为真正的曹操男性后裔提供了身份鉴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发现曹操和先祖曹参很可能并无血缘关系。

幻想奖:《小灵通漫游未来》

作者:叶永烈

简介:叶永烈先生(浙江温州人,作家,《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1961年所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中,包括气垫船、环幕立体电影、隐形眼镜、无线电话、电视手表、人造器官、机器人服务员、农产品工业化生产等预言,现在几乎都已变成现实。这部小说发行量达300万册,至今仍雄踞中国科幻小说第一名,充分证明了幻想是现实的强大引擎这一事实。

菠萝奖揭秘

为什么是菠萝科学奖,而不是榴莲奖、菠萝蜜奖……

果壳网大BOSS姬十三,一边嚼着饭,一边叙述着这只菠萝的诞生记。

“因为,当初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奖项命名时,嘴巴边上就嚼着菠萝。有人一提出,大家都觉得挺合适。”如此爽快率直的回答,估计也只有理科男能做到了。

姬十三说,菠萝果肉酸酸甜甜,很符合这个奖项的特质。最初他们对奖项的定位就是,正统的严肃的科学奖项,又是个向好奇心致敬,鼓励不受束缚的幻想和探索的奖项,不仅仅只有一个味儿。而菠萝亮黄的颜色也很像一颗好奇心。

为什么评委阵容除了科学家,还有主持人、美食评论家、相声演员……

据传,到现场的评委,都被提出了要求:科学家不搞笑不能入;文艺积极分子要无科学不欢乐。

如此严格的要求,让见惯大场面的柯蓝评委都有些小心虚,觉得自己是来凑热闹,打酱油的。

第7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

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25.4%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家庭问题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

5、躯体疾病问题

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

6、就业压力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

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

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

第8篇

论文摘要:许地山精神大厦的核心支柱是“落花生品格”,这种以质朴上进为特征的品格与中国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脉相承。许地山不仅是儒学的传承者和实践者,还对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有浓厚的兴趣,有深入的研究和极高的造诣。他是集三种宗教于一身的奇特的思想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几个作家像许地山一样在作品中倾注那么多的宗教思考。

许地山,名赞堑,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893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3岁时,因日寇进犯台湾,随家人迁往大陆,寄籍于福建龙溪(今漳州)。以后,由于家道中落,19岁的许地山开始独自谋生。他先后在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缅甸仰光侨办中华学校、漳州华英中学等校任教。1916年,许地山在漳州参加了闽南伦敦会(基督教会),第二年在教会的资助下进入燕京大学学习。之后,他先后在美国和英国留学,1926年学成回国时,顺道到印度罗奈城印度大学访学。在印度期间他主要从事宗教、宗教比较学、宗教史、印度哲学、佛学、梵文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1927年回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直到1935年被解聘才转到香港大学任教。1941年病逝于香港。

许地山是一位基督教徒,更是一位宗教研究家。对于宗教哲学作过精深的研究,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事形成,宗教想解决人生目的问题,宗教能够栽培、节制和完成人类的欲望等等。人生免不了有理想、欲望、病害,故此要向上寻求安康,宗教的感情便由此而生。宗教的本体,是人生普遍的需要。许地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宗教的,他的创作只是从教义里拈取一片,放进一个他自认为合理的人生观,而在现实生活里,他是融各家之长,再经过自己深入地思考构筑理想的空间,借用宗教的教义和人物自身的延伸来完成塑造之旅。

佛教的“多苦观”对于许地山影响很深。他自幼饱经忧患,青少年时期因生计艰难,曾数度漂泊域外。个人的亲身遭遇,以及耳闻目睹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使他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一开始创作就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上,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片苦海,以有生为苦恼,生死轮回,人始终都沉溺在这可怕的苦海中,永远无法超升。而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苦、集、灭、道”四谛,对于人间苦难的揭示可谓比较彻底,许地山也就由此看到了世界的不完整性,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

《缀网劳蛛》是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宗教这一因素以一种底色的形式出现在小说中,极具浪漫气息。作品从语言到主旨,无处不渗透着这种色彩。女主人公尚洁,从外表到内心都被描述成一尊女神,内心宗教的沉静赋予尚洁外在气质的美丽,与之相应的是其性格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一个典型的许地山所心爱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时,在神性光环笼罩之下,尚洁也是一个被家庭生活缭乱衷肠的母亲,是一个饱受人世苦楚的女人。

小说中有三处经典对话:第一次是尚洁与史夫人的对话,“事情怎样来,我就怎样对付”n]。尚洁对于与长孙可望无爱情的结局,对于外人污蔑自己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泰然,从她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未来的不可预知性。第二次对话,尚洁以花喻人,“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若不把他的生命完全夺去,虽然不安全,也可以得着生活上一部分的美满”[z],于是虽然为夫所弃,她却安然迁居土华,“得着生活上一部分的美满”[3]。并在采珠者死后得着许多教训:“整天冒险入海里去,要得着多少,得着什么,采珠者一点把握也没有”〔们,“可是她每天总得入海一遭,因为她的本分就是如此”[5]。最后一次,重返故园,以蛛网喻命运,作了最后的总结:“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6]f“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7]。这种充满佛家思想的人生哲学,充分显示了面对人生的苦难而安分随时、安于命运和在心理上战胜命运的人生态度。

《命命鸟》则以敏明和加陵这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理想人生、反抗家庭和世俗观念而毅然殉情的悲剧故事,连释了佛教倡导的“解脱苦海”和获得永远“超升”的大喜悦。敏明和加陵这对男女主人公,均为年轻的佛教徒,他们虽然没有像《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和《商人妇》中的惜官那样随缘认命,安守“生本不乐”的信条,但他们仍然彻悟了从人生苦海中“解脱”与“超升”的道路,超然于世俗。因此他们既没有不能忘情的苦恼,又带着无限喜悦去选择死亡。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也许可以通过抗争获得幸福,并不一定有非死不可的理由;但是按照佛教对于苦难意识的认识,敏明和加陵对于死的那种安然态度,那种充满大欢乐、大喜悦的选择,就不是一般意义的人生超度了。女主人公敏明在赴死之前梦中的经历既看到了感情的变幻反复与无常,又体验到了那个“死”所代表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好”的地方。那个梦中美轮美负的世界,实际上使敏明看穿了人生的苦恼,彻底厌烦了人世间的污浊,真正被彼岸世界的清幽美丽所吸引。与这种人生的大彻大悟相比,爱情上的那点不自由,真可谓是微不足道。因此,敏明“精神上就起了莫大的变换。对于婚姻另有一番见解,对于加陵的态度更是不像从前”CRi。当敏明在绿绮湖边手持优钵昙花,向着瑞光合掌祈祷时,她所获得的就是一种从人生苦海中彻底超脱出来的大欢乐与大喜悦。正是敏明的这种大彻大悟感动了并不厌世的男主人公加陵,使他满心欢喜于敏明的选择,“有那么好的地方,为何不告诉我?我一定离不开你了,我们一块儿去罢n C9;。于是两人从容不迫、义无返顾地走向水中求得永恒的喜悦,“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飞。“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之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实在叫我快乐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