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计助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能有效地使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得到平衡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通过集中对著作权人的利益进行管理,使得这种代表性变得很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可能受到侵权的个体的著作权人,而同时在经过授权后的使用人则可以安全使用著作权,不用担心会侵犯权利人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充分考虑著作权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使得著作权成为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没有经过集体组织的授权同意或者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占有、使用和控制作品,否则就构成侵权。而这就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利益。
(二)充分的维护著作权人的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通过对会员与非会员的著作权进行管理,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著作权人作品的经济利益进行保护,通过来自于法律的授权,实现对会员作品的管理,保障会员的经济利益,并通过“延伸性”的规定实现对非会员著作权的管理,保障了非会员著作权的经济利益的实现。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体现的是一种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这种制度不仅以保护著作权人利益为前提,而且大范围的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使得著作权人能过获得更多的作品使用费,增加著作权人的收入,实现组织设立的目标,保障著作权人利益。
(三)使用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使用,方便交易的进行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给予非会员作品保护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作品使用费,方便了交易的进行,同时使得获得使用权的使用人,一经授权使用,便可以使用该作品,并且对作品侵权免责,如果著作权人要对使用人进行追责,也只能以集体组织为对象,进行责任的追责。[5]在经过机体组织的授权,使用人可以放心进行使用,但如果这个作品并不是著作权人授权给集体组织进行管理的,而是通过延伸性的方式实现管理,在这时,就应该考虑著作权人是否愿意接受机体组织的管理,如果著作权人选择接受,那么使用人便可以进行使用,另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使用者一经缴费,对作品在许可范围内的使用就可以免责。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程序,使得集体组织可以代表著作权人进行著作权管理,而且这种管理,也是行之有效的,代表性也更强,使用人在这种情况下,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侵权纠纷,他只需要向集体组织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实现对作品的使用,这样进行使用的成本也是最低的。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一)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对非会员作品的管理不尽合理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根据法律规定的授权,对某些特定的著作权范围内专有的著作权人的作品的权利进行管理,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但有权管理会员的作品,而且有权进行“延伸”管理非会员的作品,这种“延伸”对非会员的管理是未经授权的,在没有正当授权的前提下赋予使用人对著作权的处分权,会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对自由市场的依赖性高。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源于对著作权的保护,为的是克服著作权人和使用人缺乏沟通的缺陷,使得著作权的管理变得更有效,但是该制度是对著作权的管理是来自著作权人的授权,来进行管理。从性质上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具有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性质,对市场依赖性高,使用人对作品的使用可以有多重的选择,而且各集体组织之间存在不一的选择。
(三)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非会员与会员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待遇差别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存在“会员”与“非会员”的差别,对“会员”的管理是来自于法律的规定,也是“会员”的授权,而对“非会员”作品的管理,源自于“延伸性”的规定,因此权利来源不同,将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会员”与“非会员”获得的报酬存在差别,而且“会员”还要交一定的会费,对“非会员”是从收取的著作权的费用用扣除。
(四)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非会员与集体组织的关系不明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对非会员作品的管理,是由于“延伸性”的规定,没有经过著作权人的授权,而这种关系可以说是无权管理权利人的作品。未经授权对著作权人作品的处分,会给著作权人的利益带来很多损害,使得的著作权人的权利有被滥用的嫌疑。
三、在我国应当如何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一、实施背景
本校是一所由多所农村初中撤并的全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 多人,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认知水平都停留在较低水平。面对学生多、管理挑战大的实际情况,本校采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在前期的实施
(一)军训
利用军训契机,强化铁的纪律和服从观念,为宿舍管理打好前奏。开学初的第一周组织新生参加军训。
(1)军训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纪律和服从观念。
(2)在此基础上,各班军训教官定时走入寝室,对学生进行内务整理培训,重点训练整理床铺、牙刷脸盆摆放,通过教官手把手指导,让学生明确严格的内务标准,为今后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二)宿舍管理员负责监督寝室内务工作
(1)内务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内务整理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培训物品摆放和床铺整理。
(2)每天定时检查。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计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生活指导老师,监督教育学生遵守寝室纪律。
(三)生活指导老师对学生寝室纪律进行监督管理
(1)进行寝室纪律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寝室纪律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强调熄灯后不讲话、不吃零食,按时起床,排队出入。
(2)每天早晨检查学生按时起床情况。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有秩序地走出寝室。
每晚巡视宿舍,检查学生就寝纪律。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记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宿舍管理员老师,监督教育学生搞好卫生内务。
(4)班主任前期指导。前一个月,班主任每天进入自己班级寝室,加强师生沟通,同时对学生的纪律和内务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5)德育处教育,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每一栋宿舍进驻一名德育员,每晚对违纪学生进行现场教育。每隔一月,根据各种评分,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
三、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
从2009 年9 月至今,学生的宿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都有极大改观。寝室干净整洁,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学生出入寝室次序井然,队伍整齐,按时就寝,就寝环境宁静而安详,按时起床,起床号一响,各寝室成员快速而敏捷的处理好内务,打扫卫生,排好队伍,有序的到食堂就餐,队伍中不时的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应该说,宿舍住校生面貌的改观,是校领导及教师辛勤付出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严格规范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一)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二原则
通过对本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及其制度的大致整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精细的制度,把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严格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指无论做何种事情,都要以关心人、谋求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严格要求恰好是为了关心孩子,唤醒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朝着健康的人生方向发展。孩子一旦离开了严格要求,可能就失去了一种最为有效的规范人生的方法。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未来的高度负责,也是制度得以运行的保障。
其二,人性化的关怀。正是广大教师和校级行政人员的辛勤付出,才保证每一项制度的顺利运行。
在开学之初,学生都明白,当他们就寝时,老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行政班子成员和值周老师正为他们巡夜,甚至他们知道,班主任家里的小宝宝正盼着妈妈回家!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他们能理解这份关怀。
总之,我校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本身就已经包含着许多人性化管理因素。而就现状而言,如何更多的融入人文化、人性化管理因素,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将寝室管理工作办得有特色,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构建
1.必要性分析
(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①倔强任性,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看问题看待事物片面偏激,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容易引发逆反情绪。
②由于家庭经济较好或成绩不错,逐渐形成优越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③家庭离异或家庭变故,造成性格孤僻。
(2)全寄宿制学生的特殊问题
①寄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不适应在校生活,或生活不能合理安排,萌发消极的退却思想。
②寄宿生和以前相比,和父母亲的沟通几率减少,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少。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疏导途径,长此以往,容易内向,自控力减低。
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导,寄宿生在校时间远大于在家时间,从时间意义上而言,学校已然成为他们的第一家园。因此,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精心打造学生的家园,增强学生对校园产生“家”的认同,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极有必要。
2.现行模式中的人性化管理因素分析
当前我们较为严格的宿舍管理模式中,本身就已经渗透了人性化管理的因素,笔者作为生活指导老师的一员,欣喜地发现很多闪光点。
(1)学校设立一名专职校医,专门负责学生的健康咨询和疾病治疗,如果学生生病,即便是在半夜时分,校医接到电话也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治疗。
(2)生活管理员的职能也发生某些转变,从最初的内务检查,到目前的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温馨的服务。天冷时,为学生烧热水,学生衣服破了,从家里带来缝纫机,为学生缝补衣服,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生理所当然的把他当作可亲可敬的长辈。更便于做学生工作。
(3)生活指导老师在管理寝室纪律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向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利用熄灯前的时间,利用平时了解的信息,利用正规或非正式的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树立信心;巡夜时,帮学生盖好被子,每当此时,学生都会流露出感激的目光。
(4)班主任老师形成了定时进寝室的惯例,在熄灯前学生寝室总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5)德育处举办一系列课外活动,丰富住校生的课外生活,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尽情展现风采。
上述表明,人性化管理因素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有所体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构建网络化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四、关于全面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若干建议
1.建立沟通机制,开辟教育第二战场。设立心理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挑选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协同心理咨询老师,定期约谈有心理异常或心理困惑的学生。定期到班主任、德育处、宿舍管理员、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做好学生名单备案。
论文摘 要:审计实务课程应以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达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审计实务》课程目标
《审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内外审计工作的人员岗位,确定他们需要掌握对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全过程,能熟悉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掌握问卷调查、盘点、函证、审阅、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能查找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根据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一些主要项目的审计,并能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能合理出具审计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诚信、责任、成本、审计风险、团队合作等意识。使毕业生上岗后即能独立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这就使毕业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创新能力弱。
3 提高《审计实务》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审计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到审计部门实习、调研,同时专业教师还应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3.2 以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以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时序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与顺序。课程直接对应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整合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通过调研听取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专科毕业生审计方向的就业岗位群:(1)会计师事所助理;(2)政府审计、企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财务舞弊行为作出职业判断、确认及处理的能力;正确确定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合理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和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3.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应主要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会同企业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学习情境,完全采用真实审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审计项目,审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审计项目中进行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最后安排一周的实训,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实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审计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教学方法的选用
(1)“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典型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师指导,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下任务小组策划教师指导学生修订策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写工作记录任务完成后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个人自评) 撰写工作总结的模式。“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专一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虽然从总体上看,《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审计员”,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组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负责人等。这样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也便于不同小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分角色实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案例引导分析法
在学习情境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用于审计业务指引的实用案例、违法处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审计业务指引案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为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时的参考。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工作中有对比和参考,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审计实务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 A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专业技能为核心
1.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应,与就业需求对应 。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和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的框框,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来设置课程。
2.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挂钩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并且使之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把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相关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会计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会计师资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以实训基地建设,带动课程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的实践课堂,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课堂。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根据会计专业群和人才培养需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财务会计实训中心和ERP沙盘实训中心,要尽可能的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布置,建设“一体化”全景学习场所,实现“理论实践合一”、“学生职员合一”、“教师师傅合一”、“课堂现场合一”的四合一会计实训基地。要为学生提供扎实可靠的锻炼机会,并使学生的工作能力达到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二)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第一步,在入学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或学校财务部门参观实际的会计资料,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流程,对会计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二步,学期中,学习专业课程时采用一体化教学,理论授课与模块实训相结合,对本学期所学课程的实践处理进行系统训练。实训模块按照教材章、节设计,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位。通过模块实训,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训练,使学生完全达到实际工作需要。
(三)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打造“双师”。一是学校派年轻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并定时请企业的技术师傅进校指导,培养学科带头人掌握实践技能;二是从企事业单位选派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三是以年轻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技能的一体化教师。
二、重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建设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通过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市场调研。就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了全面调查(见附表一、附表二)。
1.您认为学校学习的哪些课程与现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强:
表一 毕业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样本数:58人)
课程 会计学学原
理 税法 税务会计 财务
会计 财务
管理 会计软件应用 经济法 成本
会计 会计报表阅读与分析 管理会计 审计
财经
法规
与职
业道
德
人数 58 43 35 58 51 58 53 43 58 43 35 51
比例(%) 100 74 60 100 88 100 90 74 100 74 60 88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会计软件应用、会计报表阅读与分析课程的达到100%,选择财务管理、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均达到88%,而有些课程在各个岗位上作用并不明显,这些课程可作删改,数据显示选择税务会计、审计只有60%。从毕业生调查表分析:针对高职毕业生来说,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会计软件应用、会计报表阅读与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财政与金融、财经应用文、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都在50%以下,可作为选修课程。
2.您认为哪些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表二 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样本数:58人)
课程 会计业务操作 纳税申报业务 会计电算化 点钞 会计模拟实习 报表编制 珠算 会计书法 文字处理
人数 58 41 58 24 58 21 12 12 41
比例(%) 100 70 100 40 100 36 20 20 70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会计业务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技能的达到100%,选择文字处理、纳税业务申报达到70%,而有些技能的实际岗位应用面比较窄,可作删改,数据显示选择珠算、会计书法的只有20%。从毕业生调查表分析:会计业务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是必备的技能,必须加强。
结束语
针对上述调研结果,我认为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必须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打破学科型体系结构,以会计岗位技能为中心,按岗位模块和岗位流程组织教学,模拟企业、税务环境,为学生多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迅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多为社会输送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荣成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新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高芳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J】职业技术教育,2008
【4】 袁长明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初探 【J】职业时空,2008
【5】 刘福成,成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说明: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立项号:13051453)阶段性研究成果。
1刘会颖(出生年月1971年10月),女 ,河北省三河市,大学本科,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学与职业教育
2夏秀芳(出生年月1966年9月),女,河北省保定市,硕士研究生,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会计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经济法;行政管理;案例;实践
经济法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多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根据各专业特色,各专业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教学理念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上的相关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股份公司、非政府组织、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行政助理、经理助理、秘书、文员、公务员等工作,因此,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在宏观调控、市场规制等领域的相关基本法律知识,能够做到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效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在这样的前提下,经过课程训练,学生必须具备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法专业素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普法教育的水平和高度来学习经济法这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学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切忌面面俱到
经济法教学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税法、审计法、劳动法、土地法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对于庞杂的教学内容来说,该课程所安排的授课时间较少,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课程设置为例,为48学时,各大高校最高设置也一般不超过50学时,平均到每一章节不到4学时,很难满足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过于全面,必定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无法掌握全部内容。因此,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特点,教师应将授课内容精炼化、系统化,利用图表加以归纳整理,重点内容重点讲解,非重点难点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课下自学。并且,为了节省学生课下时间,教师要将搜集整理的各种法律条文、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全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对重点、难点和常用内容加深印象,以备学有所用。
二、重视并强调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受教学生并非法学专业,仅仅在大学一年级接受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没有扎实的法律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做铺垫,如果按照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强调法学基础概念、理论的练习,一味强化理论性的深入研究,忽视实践操作的锻炼,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还容易引起学生对枯燥、单纯理论学习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一种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并容易记忆、加深印象的教学方法。如前所述,在行政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将经济法知识还原到现实事件之中,在相关专业理论运用上加以引导与专项训练,学生可以将经济法知识活学活用,法律思维得到锻炼,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在实践中掌握了理论,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收集、遴选案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注意难易适中,要紧扣基础理论知识,并在学生的分析能力范围内,不能够超出太多知识点范围。
第二,课上,教师播放案例后,可通过案情再现、小组讨论等师生互动形式,驾驭课堂氛围,而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案例,研究法律理论,记诵法律知识,得出结论,归纳总结。
第三,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响,可适当布置课后案例分析小论文,以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巩固思考与复习;同时,为了适当激发部分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案例教学的小组讨论表现等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重要因素。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考核纳入
笔者认为,可以增加课外法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模拟法庭、法学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或者直接旁听开庭的课外教学方法。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来说,受专业、对口单位的限制等一些因素的影响,照搬法学专业实践环节可操作性不强。但是,可以借鉴法学专业的实习经验,组织学生进入诸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监会、环保部门、消费者协会、大型国企等相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的法务部门实践。学生在对口单位会大量接触到身边真实的法律事件,不仅可以切实了解事件细节和全过程,还能够学习如何处理纠纷,培养处理经济法律事务的能力,学到处理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未来工作生活关联起来。除此以外,深入实践环节还能够激发学生自发利用经济法知识对现实法律事件进行分析与思考,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践结束后,学生从不同的实践单位返回课堂,还可以将各自所经历的典型法律事件进行再现与演示,以增进交流与学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保证实践环节所起到的效果,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实践内容和程度,可以将该环节表现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作为期末总评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样可以实现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避免出现只要考前突击记诵就可以通过传统书面考核的方式。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验,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管理
1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推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型的普通高校,主要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而从人才市场需求缺口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上。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职业内涵不断扩展,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据《中华财会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对会计本科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14%,交际能力和善辩能力8%。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会计理论教学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实现。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2确立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等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科学的结构框架。实践教学目标是具体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等要素内涵的依据。它从属于会计教育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近年来会计教育的大力发展,传统记账式的会计人员已相对过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既懂专业、善管理,又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仍然奇缺。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要达到100万。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2008年度应参加任职资格检查的注册会计师80899人,实际通过检查78577人,因此,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强化审计操作技能,必须进一步拓展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校内外结合、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使会计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基础性保证和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我们将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确定为:强化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掌握会计工作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掌握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达到(助理)会计师的职业素质。
会计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能力
目 标
内涵及要求
相关课程
一般关键能力(会计职业素质能力)
具备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语言、计算机、协作、交流、社会活动、组织等基本素质,并达到相应的技能等级。
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需求,积极进行会计岗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能力、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突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等的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职业道德。
计算机应用、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核心专业能力(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根据知识“够用、必需”的原则,突出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总会计师、财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核心技能能力、综合能力的层次模块结构,通过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完成会计职业活动,并达到会计专业要求的技能标准。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以及职业素质建设的需求,建设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模块。包括会计核算技术、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的培养。
会计基本技能(珠算、点钞、会计书法、数字录入、凭证填制和装订整理、报表编制等) 、会计电算化、财经应用文等。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整合实践课程专项技能项目、项目内容和学习方案、实践教学手段,达到完成会计职业任务所需要的专项和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形成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模块。
出纳实务(电子开票)、纳税申报(电子纳税)、会计软件应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段实训、审计实训(计算机审计)、财务管理实训(计算机财务管
理)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及会计职业、行业发展的要求,设计综合项目,体现会计专业主要技能的综合运用,通过专业实习、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途径,完成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训练,形成专业综合技能模块。
专业实习、会计综合模拟实训(ERP综合实训:融合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
创业、创新能力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学生创业所需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完成某项创新性活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主要以技能型为主,以理论指导为辅。在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还是采用“2.5+0.5” 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5个学期,在校外实习1个学期。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学生所学知识以够用为原则,重要的是要掌握实践技能,这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人才结构,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高职教育不同于学术型高校,其主要特点如下:
1、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高职教育应用性和实用性的定位,要及时了解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围绕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的合理设置,不能闭门造车。
2、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高职生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校期间就可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资格证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业资格证书,但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不但要有教师系列职称,还要有专业职称(职业技能证书)如“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实践主导。高职教育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有很大区别。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设定的,这充分体现了实践这一主体。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近年来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性等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从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的递进,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我们从实践的角度编写了相应的实训教材,从第一到第五学期按小型工业企业、中大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商品模拟交易会、各行业进行综合会计实训等模式进行实训,每个学期做一套账,适应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其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反映了会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实训中手工与电算化结合、应用最新的会计软件、按实际会计岗位分岗实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学生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从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践环节如表1。
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会计专业突破了这种合作模式,与记账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合作的公司都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包括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公司的会计记账业务,囊括了工业企业、房地产行业、建筑施工企业、商品流通、进出口贸易、物业、广告服务业、物流、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第四个学期结束时,合作企业便到学校通过笔试、面试环节择优招聘“订单班”学员,学生第五个学期的课程在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结合实际讲授,企业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讲授完课程后,便对“订单班”的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联系其他企业到校外实训基地招聘,并负责推荐“订单班”所有学生就业。
三、采用“模块课程”外包,创新“工学结合”模式
我院会计专业课程实施“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改革,以“够用、适用”为度和“课程内容模块化”为原则,通过课程内容模块化,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第三个学期末就可以选修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有五门课程,选好后学完模块中所有课程才能拿到相应学分,第四个学期学习三门课,第五个学期学习两门课。我们和会计师事务所紧密合作,根据会计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将模块课程《审计应用模块》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该模块包括特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审计)、常规审计(年报审计、验资审计)、会计报表分析、评估实务(房地产评估、资产评估)和税法综合应用五门课程,由事务所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根据审计实际岗位知识要求到校对学生进行授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我系会计专业根据学院提出的“六双”教学改革目标,积极做好“双证”教育,主动与南宁市劳动局、广西财政厅、广西劳动厅等鉴定培训机构联系,先后建立了多个职业资格培训点。在设置课程时,考虑到这些资格考试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比如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助理会计师实务和金蝶ERP实践教学课程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有助于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相关证书。学生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进而增强了实践能力,如会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及职称考证安排表(见表2)。
五、积极探索多专业多角度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水平,结合我院国家骨干示范院校建设活动提出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开展的“商品模拟交易会”实训项目主要是组织经贸系和管理系部分专业学生仿真模拟公司的经营模式组建商业企业、运输企业、公司(收购商)和银行机构开展商品交易活动。由学生扮演公司不同的岗位角色参与商品洽谈、交易、开单、款项结算、运输业务办理、仓库存货的收发管理等业务,并最终完成整个公司的会计核算,生成相应的经济信息。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了票据的产生及传递路线,了解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办理程序。至今,我们已举办了两届“商品模拟交易会”。2010年6月,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共720名学生参加;2011年6月,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和营销与策划六个专业共923名学生参加。通过“商品模拟交易会”实训,可以使学生充分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来指导实践工作,检验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
六、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达到“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我院会计专业积极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活动,特别是对接国家级竞赛项目。如参加全国每年一届的“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该大赛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共同主办,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的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对接香港财务会计协会主办的(香港)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参加由中华会计网校主办的“中华会计网校杯”每年一届的校园财会实务大赛;另外,我们和合作企业“会计记账公司”联合举办财会专业大赛,由企业根据实际岗位所需知识策划出竞赛内容,以此来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七、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会计岗位是不同行业和性质的单位都需要的专业技术岗位,而不同的行业和性质的单位,其会计工作环境、具体核算环节等都有不小的差异,为使实践教师队伍更适应教学的要求,我们有一个稳定的外聘教师团队,在区内不同行业以及较大的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
同时,我们要求中青年教师不仅学科理论知识精通,还要提高操作水平,增加实践经验,通过到企业与所教专业相应岗位进行数月的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工作经验交流,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开拓专业视野,不断充实自我,发现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理论结合实践,增加教学的案例与方式方法,不断总结与归纳,为学术论文和教材、专业书籍的编辑与撰写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
总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位会计学教师都要结合本院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院校的培养特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玲艺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
关键词:天井居住;建筑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24-01
天井式民居的空间形态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住宅布局紧凑而多楼房,所以,民居的布局都很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由此而构成天井式民居。几百年的变迁,天井式民居的平面格局竟如此稳定,一直沿用至今。首先来了解天井在我国传统居住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天井在我国传统居住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天井在我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传统的住宅中,天井主要是承担着通风以及室内采光的功能。虽然现在的房屋建筑中一般都是运用空调暖气进行保温,然而在以前的建筑中房屋基本是靠自然通风来保持室内的温度的。在我国的扬州、苏州地区还能普遍常见这种依靠通风来解决上述问题的老房子,在房屋前面设置一个大的天井,后面则是大厅,在大厅后面设计两个通风孔。此种设计使得自然风过来时形成穿堂风,所以一般而言,天井中间的过堂是空气流通最好的地方。即使在风力较小甚至没风的环境下,由于此种构造,风也就自然形成了流通,这些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天然环境创造居住环境的典型案例。 在我国部分南方地区,曾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主要的建筑形式。天井的设置,对于建筑整体的通风、采光、温湿度调节、建筑微气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营造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和光影效果,使建筑充满了意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天井在现代低层居住建筑中的应用
天井在现代低层居住建筑,例如别墅设计中,也有着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下面以徽派建筑中的天井来说明:天井是指徽派建筑中房屋与房屋(或围墙)围合成的一片露天的空地。徽派建筑结构中除少数的建造“暗三间”外,其他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这一建筑结构。三如果结构设计为间屋,则把天井设在厅前,如果为四合屋则把天井设在厅中。通过此设计,屋内光线变得较为充足同时空气也变得较为流通,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冬天冷,雨天则较潮。天井的设计来源与徽州的经商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按照徽州的风水理论,水即为财之源。而经商之人最忌讳的也就是财源外流。天井这一设计结构则恰恰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至于流向屋外,而是顺着水枧直接进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商人们也是凭着这一建筑构造来营造财不外流这一吉利语言。
三、天井在居住建筑中的发展
3.1天井的使用性能。人们对一般住宅空间的要求之一就是房间具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功能。采光与通风功能的划分分为两种,一种是形体相对简单的建筑,由于它本身的结构简便,决定了其不再需要其它的辅助空间来解决采光与通风问题。另外一种就是更加复杂化的建筑,随着当前房屋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一栋建筑所承载的房间数量越来越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现代建筑的实用性,我们就会选择利用辅助空间来解决居住房间的采光以及通风问题。如此一来,天井无疑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其首要原因是天井占地较少。
3.2满足高层住宅采光、通风。在土地日益集约化的今天,大城市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高度越来越高,进深越来越大,为解决一梯三、四户甚至一梯多户中间套户型北面次要房间(厨、卫、书房等)的采光、通风,天井自然而然的被应用到高层住宅中,为营造开发商所谓的南北通透的格局,成为销售卖点,通常将天井的一侧(一般是北侧)做成透空的,以不封闭的连廊过度,间接与外界相通。然而这种相对的通透往往还做不到整面的通透,通常只有一个不大的洞口与外界相通(可附图),又或者边套的住户入住装修后,把连廊封闭,做成自家的入户花园,那么南北通透更成为空谈。
高层住宅的天井,不仅是厨、卫的排烟通风口,通常还设置较多的空调隔板,因为不影响外立面的美观嘛。那么对于过小和敞开性不佳的天井而言,内环境可想而知,采光、通风、隔音差,户间干扰大,防火差,烟囱效应使火灾难以控制。有些开发商针对通风差的问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措施,如以精装修为卖点,引进了新风系统,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售价,看起来是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实际上,增加了能耗成本及人类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性。这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形成了人类破换环境,而环境报复人类的恶性循环。
3.3考虑经济效益。在进行标准层形状的设计时候,考虑到房屋的经济效益要从长宽比方面进行考虑。
相对而言,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建筑规模的扩大,在办公、商务等建筑则会需要那些有着较大进深的相关建筑形式,用点形的塔式将会更加适合;而在旅馆、住宅、医院等类型的建筑则更适合采用条形的相关板式,在有着大规模建筑面积时进深将会受到限制受限,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塔式同时就应该同时采用相应的内天井,这样就会损失相应的使用效率。因此,长宽比较小(≤2)的宽板式高层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如果利用得当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塔式和板式的相关长处,而避开相关的短处。
3.4迎合生态建筑
在建筑行业,一种建筑技术都是在当地一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生态建筑也是如此,多形成于当地的比较有特点的乡土建筑,技术特征有着明显的本土化、地域化的特性。
参考文献:
[1]张敏.工程造价审计中规避审计风险之我见[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01)
[2]宫伟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科技与管理.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