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与艺术论文

数学与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与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与艺术论文

第1篇

《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的颁布实施,对开创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促进学校美育发展和满足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医学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证实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启迪智慧、健全人格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就目前医学院校的发展状况来看,艺术教育的开展还缺乏深度和广度,真正意义的融入专业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实施过程与对策

1.明确艺术教育理念,开展普及工作

(1)根据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在学校各个环节和形式上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一个“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艺术教育环境。同时,明确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机会,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狭隘化,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2)完成课程设置:根据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将艺术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作品欣赏等理论课程和摄影、书法、乐器演奏、国标舞等实践课程。首先把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感悟世界的美、人生的美。其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艺术修养。

(3)开辟课外艺术活动场所:课外艺术活动既能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又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办了乐队、舞蹈、摄影、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室,使学生每周有两次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艺术实践。

2.深化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育层次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课程除了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本身,学生更要通过背景、文化,把握艺术所表述的本质和艺术的精神。所以,安排教学内容时,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艺术欣赏作品,合理拟订审美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提高审美高度和层次。

(2)明确科研方向:科研的目的是带动教学的发展,所以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不能只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要针对艺术教育在学生心理、情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大力挖掘教师潜力,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以取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

(3)在艺术实践中检验艺术教育成果:在课外艺术实践中以各类艺术节做契机,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成立合唱队、舞蹈队、摄影、书画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大型文艺演出与国家、省、市的艺术展演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人格得到升华。

3.促进艺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因素,只有拓宽艺术教育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1)专业教学与艺术教学的融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医学院校的课程应将审美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医学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的审美课程中。如开设音乐疗法、医学美术、形体仪态技能训练等。在艺术与医学结合的教学实际中,强化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审美水平的提高。

(2)挖掘教师艺术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各个专业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审美水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定期开办艺术讲座和艺术技能培训班,开发教师的艺术潜质,使他们在教学中以美学的观点、审美的眼光培养学生。

(3)校园艺术环境的建设:指校园的物质文化设施,如校园内部景观设计、建筑物内部的装饰设计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它不仅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习风气,还可以反映学校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无意识接触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滋润和思维的启迪,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取得的效果与分析

1.健康人格的提升:艺术教育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欣赏课中凭借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广泛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启迪。这情感和意识上的触动往往是构成人的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有了美好性格,学生就会以对美好事物无比热爱、对丑恶事物无比憎恶的审美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人生、事业、亲友、同志等。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的环境中和亲身的实践中去感悟艺术作品所反映、描写、刻画和塑造的人物的高尚境界,看到生活美与艺术美标准的差距,从而对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审美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还是艺术环境的熏陶,都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美的事物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提高敏锐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美的品位与感悟中得到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另外,艺术活动中师生间能保持畅通的情感沟通,这种沟通和理解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激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

3.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富有创造性

四、结论与建议

1.艺术教育的实践使学生对美拥有了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和净化,促进了人格的完美。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提高审美而完善个人文化的品格教育。因此,它的教育是广泛的,不能只局限在艺术文化范畴,而应进一步融合于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促进艺术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领导应制订政策,在教职工或学生考核中必须与艺术教育相联系,从而引起学校各个方面的重视。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是丰富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探寻者,教学中时刻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运用高超的技艺、丰富的艺术、健康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小筠《清华大学的美育课程与教学》,《美育通讯》2002.2

第2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在园内的学习生活内容应该更为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因此,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幼儿各类教学活动的互补性,使幼儿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生活等科学、艺术领域中快乐的学习,灵活地开动大脑,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2国内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1国内幼儿园艺术教育体制现状。目前,我国研究幼儿教育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其研究方法往往比较陈旧和单一,大多数教师观念还停留在只重视幼儿的技能训练及知识拥有量等旧观念上,而缺乏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一般认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幼儿掌握一定的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技能化”和“专业化”。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幼儿对学习的感受过程,片面专注于显性知识而忽视隐形知识,专注于知识的授予而忽视科学与艺术教育的相结合。

2.2科学、艺术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思考。幼儿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各国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强烈,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影响。每个国家都制定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我国在新课标中强调艺术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把艺术教育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让艺术教育综合化,贴近学生的生活。

3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学习发展

3.1艺术教育领域促进幼儿学习发展。教师如何实施艺术教育工作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本人经过长达17年的科学与艺术教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古今中外比较经典的带有浓郁民族特色且适宜幼儿欣赏水平的舞蹈、戏剧、音乐和美术等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艺术欣赏的经验,还能引领幼儿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形成理解、尊重与包容多元文化的心理。②教师要从欣赏的角度来组织艺术学习活动。幼儿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欣赏-体验-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从欣赏入手来组织幼儿进行艺术学习,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幼儿学习艺术的兴趣,也能符合幼儿艺术学习的自身规律。

3.2生活化科学教育促进幼儿学习发展。在幼儿教学领域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科学成分。生活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例如,幼儿在走平衡木的时候。广大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幼儿思考: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步伐更为稳定?在《建高楼》结构游戏过程中,应该寻求哪种方法让高楼建得又稳又高等多种案例。教师需要善于掌握契机,挖掘教育生活领域中的科学元素,采取有力的方式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懂得科学不仅仅局限于形式,更是他们的好朋友。这些科学知识与情感对幼儿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而且通过实践观察也能提高幼儿的语言的丰富性、思维敏锐性、情感的愉悦性。因此,在实施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以及种类不同、风格不同的文学作品,正确引导儿童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知器官来感知文学中的意蕴,挖掘隐形知识,充分调动儿童的语言、动作、思维与想象,以此帮助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促进教学。

4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联合

4.1在艺术与科学教育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教学为例,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只是单方面的讲、幼儿盲目地去听,也需要依据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激发幼儿的情绪,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广泛参与。例如,播放曲子《蜜蜂》及《天鹅》,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采用自己喜欢的跺脚、敲击、拍手等多种方式,领会音乐的韵律特点,让孩子们进行总结并提问。然后,教师使用类比的方法向孩子们解释:“音乐中音符起伏的快慢称之为音乐的速度,与物理课当中所讲的车或者人行进的速度是一个概念”。只有将艺术与科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与科学教育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继而促进教学事业发展。

4.2多种模式下的科学、艺术教学,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多种模式下的科学、艺术教学,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包括发散性、逆向思维训练,其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知识质疑的心理,寻找对象的差异性,来训练幼儿的发散、逆向思维,例如:《小兰和小黄》中以撕贴纸构图,打破固有的思路,通过变化、色彩对比、转移,让画面简单而不失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同时里面含有三原色的科学元素,给幼儿们提供了想象空间,促使幼儿多元化发展;再如:《月亮的味道》中含有物体垒高的科学元素;《好饿的小蛇》中,含有物体形状的科学元素,这种思维无疑不是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训练幼儿发散性、逆向思维,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5结束语

第3篇

教师要使自己的提问有意义,既不要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要过高要求,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要善用启发艺术,提出疑问,激起思考。

(一)启发式的提问

如《唯一的听众》教学片断:教师这样提问:“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她做了什么事情呢?这听众为什么让作者成功了呢?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知道需要阅读课文,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开放式的提问

提问不是追求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抒发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井底之蛙》的结尾,教师这样设置疑问:“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说些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青蛙会很惊讶:啊!原来天空不是我想的那样渺小啊!是我看问题太片面了。”有的小朋友说:“它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会感叹道:啊!外面的世界好美啊,我不忍离开了!”有的小朋友会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开放式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目的式的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摆脱盲目性,仔细斟酌,提出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教师这样提问:“你从亲昵的变了调这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目的性的提问,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最终得出准确答案,而不是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

(四)次序性的提问

一堂课,教师往往会设置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一定有主次、先后之分,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的主次,学生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的次序。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次序性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促使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艺术化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上要多下功夫,设置出灵活、开放、有目的、有次序、有启发性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板书艺术

教学板书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板书,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上书写工整,恰当运用。那么教师要使板书具有艺术性,有哪些方法呢?

(一)锤炼词语式板书

锤炼词语式板书要求教师增强板书设计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把课文主要内容用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来,抓住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好文章的内在联系,用关键词语搭建文章的框架,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匆匆》一课的板书设计:匆匆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展示了文章的行文结构,既有利于教师讲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适时呈现式板书

教师板书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适时地呈现板书。如《怀念母亲》的板书设计:怀念母亲母亲祖国频来入梦——真挚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式板书

第4篇

1.明确艺术类听障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4.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时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2]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5]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1985:21.

[5]孙玉兰.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第6篇

关键词 影视文学 艺术 现状及影响

近年来,影视界与文学界最热的两个关键词是“改编”和“翻拍”,通过把著名的文学作品直接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与认可,同时也可以使影视文学作品可以直接继承文学作品的故事与意蕴,虽然这种影视文化的产生方式可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学术界认为这种影视文学的生产方式对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现阶段学术界很多学者都认为文学与影视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来创作影视文学作品这种方式会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会直接导致艺术在视觉图像时代中开始走向逆向化、剧本化、通俗化以及肤浅化。

1 影视文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新时期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准是服务的好坏和舒适程度,艺术就是这些衡量人民生活质量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不断进行扩大与凝缩,在不经易间开始强迫受众对信息做出及时、直观的反映,人们这种对时空极度的执着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不平衡。著名学者哈罗德・伊尔斯认为人类的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要维持恰当平衡,我们在评价艺术的过程中要认清其发生影响地域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但是影视文学的出现在艺术中产生一种十分明显的偏向,这种偏向或利于时间观念、或利于空间观念。哈罗德・伊尔斯这一理论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虽然影视文学的出现让人们在选择和掌握信息上有了很多自由空间,但是很多强大的媒体会使人们被迫去接受一些形态各异的信息,这也就形成了集中化、官僚化的媒介霸权倾向,导致现代影视文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开始对媒介提供的影视文学逐渐丧失了理性和判断力。现代影视文学具有扩散性、长久性、快速性以及可表达性几个特点,这些影视文学的特点最终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思维特点和审美特性,导致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在影视文学的影响下开始陷入盲从,所以影视文学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和当代崇拜对艺术带来的影响很大。

2影视文学与艺术共同发展的策略

2.1认清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属于精神生产,而影视文学的生产也是属于精神生产,所以要求艺术创作者要认清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影视文学生产与艺术生产可以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特性,也要求艺术创作者要将创作方式要将大众文化作为主要基础,再将自身对其的理解充分融入到艺术作品创作中。现阶段艺术创作者要认识到影视文学可以作为艺术传播的媒介,但是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有效处理现代影视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追求艺术作品在改编成影视文学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平衡,要求影视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大众文化又要考虑艺术自身特性,这样才能使受众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充分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艺术特性。

2.2影视文学应响应生产对象的丰富性

我们可以从艺术生产系统构成角度认识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而现代艺术生产活动不仅需要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艺术信息、文化资本等艺术资源在功能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而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社会生产的改变主要凸显在流通领域,这便要求新时期的艺术生产要认识到这一时代特点。现阶段大众媒体所追求的“大而全”传播模式,会直接导致影视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出现信息内容全而不精、没有深度的现象,同时也会导致艺术的传播内容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这便要求影视文学在继承艺术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其个性化、独特性的部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影视文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情趣人群的需求。

2.3构建交互式复合性生产模式

各种艺术门类在创作时所使用的素材来源和内容主题都是共通的,虽然艺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但是一些艺术中的主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永不过时,例如,乡土、生命、战争、童年、家族等永恒的主题,这些不同的主题在任何社会阶段都维系着艺术的存在与发展,而影视文学作品的主题在本质上也无法脱离这一范围,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共同主题这一前提下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现阶段影视文学生产与艺术生产可以根据共同主题这一特性,结合两种生产模式的需求构建出交互式复合性生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障艺术在新时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共同发展,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生产出更多的优秀影视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

第7篇

1.1循序渐进,选取合适的艺术形式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艺术形式采用的法语词汇全面,语法复杂,比如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有些则较为简单,容易为初学者接受,比如儿歌、动画片等艺术形式。因此,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把握难度。初级阶段:根据二外法语的课程设置,学生最初面对的难题就是语音知识。法语的发音规则复杂,并且十分严谨,如果此时被困难吓倒,以后的单词不会标注音标,那么学生将不能自如地阅读交流。此时最好是引入法语歌曲和简单的诗歌朗诵两种艺术形式。例如:《j’aienviedevivreavectoi》,这首诗歌发音简单,内容多处重复,便于一定阶段的法语语音知识学习后,进行的复习练习,且内容温馨,便于记忆,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而《jem’appellehélène》《lavieenrose》这两首歌学生都耳熟能详,能够哼唱,加上歌词简单,单独加以发音训练,便可以轻松吟唱。初期的语音教学如果加上这样的艺术形式,就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法语的语音魅力。中级阶段: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场景交流,就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戏剧表演形式,或者让学生自己编写场景对话,也可以采用给动画片配音等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原版教材《reflet》,里面类似电影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完成不同片段的演绎,加上道具和台词,学生的参与感增强,团队合作下,经笔者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经典童话,将之改编成戏剧,比如《小红帽》等,然后参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中高阶段:随着法语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选择只有法语字幕的电影,进行分段赏析。比如经典的《天使爱美丽》《放牛班的春天》等法国特色影片。除了电影艺术之外,还有浩如烟海的法国经典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赏析。此时根据学生的法语水平,可以选择相应的法语文学作品经典选段,从简单有趣,发人深省的《小王子》,到风格纯粹,内容温和的《你好,忧愁》,再到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包法利夫人》等等,不一而足。或者可以引入一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文字或视频介绍,这样可以了解法国艺术的同时,扩充专业词汇量,提高阅读和听力水平。当然,也可以加入新鲜的文化资讯,了解报刊文化。

1.2结合教材,围绕主题选择多样艺术题材

在选取艺术题材的时候,尽量跟随教材的脚步。一般而言,每隔几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就《简明法语教程》而言,就出现了法国地理、法国饮食文化、法国节日、法国医疗等主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涉及的词汇、语法难度,选取相应的艺术形式,可以是一则笑话,也可以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一首歌,或者一个人的生平介绍。

2艺术形式导入课堂对学生有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1法语语音、词汇,阅读以及交际能力

此前提到的很多艺术题材都来源于对话形似,比如电影和戏剧,在学生进行自主的戏剧表演训练,或者场景对话的训练之后,无疑会提高其交际能力,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交际习惯甚至不同的思维方式,都体现在了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之中。而歌曲,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词汇量的扩展和语音语调的纠正。

2.2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8篇

教师的语言要通俗化、大众化,流畅自然,让学生容易理解。要防止词语的堆砌,用词要丰富,追求语言生动形象,但不能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辞藻。要防止说半截话,满口定义概念、技术术语,晦词涩语,故作高深,使学生如坠雾中,如听天书,不知所云。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求教师应做到四点。一是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摸清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采用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语言讲述。二是语言要简短完整,少用过长的语句。三是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声音适当。教师声音过高,学生容易紧张、疲劳;教师声音过底,学生不易听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抑扬顿挫的语调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四是语言有逻辑性,条理清楚。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提高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言要生动、恰当

语气就是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出不同的语意和情感的说话方式和状态。说话的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不同的声音、气息。而不同的人在大致相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说话,声音、气息也会形成一些相同的特点。不同的语气必须为不同的内容和情境服务。教师应善于根据特定的内容、对象、场合与目的,使用不同的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专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除利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讲解外,生动活泼的语言常常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动活泼的讲解,能活跃教学气氛,而好的思路、好的想法也往往在活跃的气氛中产生。专业教师在讲解中利用比喻时,一定要注意准确恰当,恰当的认识对实习操作往往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透彻的讲解是消除学生错误思路的基础,也是好的工序安排和好的加工方法的思想源泉。因而,教师在示范指导、讲解新课及巡回指导中,都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恰当和透彻。

三、语言要具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