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事业单位会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并向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的预测与决测、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同点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范畴,都起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目标相同,不管是向内部或外部提供会计信息,都是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预测与决策、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确保资源有效利用,提升供给公共产品及服务的能力;财务管理则是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收支执行为主线,确保各种形态资产的安全完整。
具体有以下几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仅限于内部管理人员,是保密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包括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都可获悉。会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财务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为了能提供便于管理用的信息,会计主体可以是多层次的(如可以是一个责任单元或责任中心);财务会计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并反映其资产负债的财务状况、收支信息等。会计事项的处理规则不同:管理会计不局限于会计规则、可以不受规则限制;财务会计则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计量单位不同:管理会计可用非货币单位计量(如实物单位等);财务会计则以货币计量为主。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准备条件
修改的国家会计法规增加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条文规定,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转型并同时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外部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并消耗财政预算资金,依据《会计法》的规定用财务会计的方法核算、反映预算资金消耗的来龙去脉并形成会计信息,依据《审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等国家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也需要有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是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内部管理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合法、合规及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真实、客观的非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有的来源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来源于职能活动非财务信息。建立完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财务会计支持条件。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是财务状况等信息的直接使用,有的是对财务状况等信息的调整与加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必须服务并服从于管理会计提取信息的需要。
划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成本项目并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基础条件。根据经政府批准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即“三定规定”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依据职能划分活动项目并确定责任单元。在责任单元内依据职能活动划分成本项目、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按照成本项目费用与职能活动任务大小的变化关系,确定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与技术方法
管理会计事前预测与决测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开展的特点、环境影响、历史成本及先进成本等因素,确定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采用移动平均法、时间函数法等方法可预测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成本。采用因素分析法、增长趋势预测法可预测事业收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根据专业咨询机构对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咨询成果,确定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目标成本,采用方案比选的方法进行专项职能活动决策。
管理会计事中规划与控制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其开展职能活动的预算资金供给规划是按照常规职能活动的预测成本、专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预测成本及预测事业收入计算确定,其预算资金供给形式有财政预算拨款及社会融资两种。采用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预算管理控制制度及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的成本控制进行事中分析并发现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及时改进、弥补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最终达到优化、节约职能活动成本的目的。
社会是进步的,经济是发展的,现行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的制度始建于1997年。在公共财政的背景下,都对公共财政的财务管理行为和会计核算行为都产生较大作用。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技的大力发展,事业单位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大,科学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二是还存在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尚未实施企业化转制的,仍保持原先的事业单位组织形式。
2.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会计的要求
科学事业体制的改革尽管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政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财政单位地管理较接近于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但是,并没有完全相等。1997~1998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新的事业单位制度会计成为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活动的一个平台。为此,科技体制可以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对于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加大力度。提供更多不同的会计信息,引进更先进的财务会计方法。公共财政的的改革也需要增加对其的监督功能,也可以要求改革现行科学社会制度。保留适当的预算方法,以此实现体现预算管理的目标。科技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任务的要求,并不是一致的,这就带来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如何结合的问题。
3.科学事业单位施行预算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目的是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重点是预算收支核算,以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及行政单位,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来说,预算会计是本单位的会计活动的必然任务。
4.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不能直接完成预算会计的任务
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基本不能直接的显示政府拨款的收入、支出、和结余。只是科研单位收入、支出、结余的一部分而已。再就是,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尚不能直接反映出科研单位执行公共财政改革措施的情况。
5.现行科学事业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
实现现行科学事业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需做到以下几点:1.准备查簿模式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更多的分科目,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这个基础上,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用月份的方式进行核算,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预算经费设计的科目较多,独立设立二级科目难度系数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比较适合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2.单独核算模式单独核算模式是单独的将预算会计科目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可支用预算款进行汇总,实现和财务会计的平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模式处理的信息较多,难度较大,比较适用于业务多的事业单位;3.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多维单独核算方式就是将准备查簿模式和单独核算模式融合到一起而形成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融合了以上两种方式的优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6.结语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监督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然就当前国内事业单位发展情况而言,事业单位中的领导、工作人员对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片面地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在该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自身的完整性、真实性,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且会计工作效率与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一旦出现会计监督不力,则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事业单位领导层的正确决策。
(二)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调查显示,当前国内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内控管理相对比较松懈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出现会计账目严重混乱、数据不准确以及财产不实等问题。同时,单位领导层对会计工作以及相关人员缺乏重视,片面地将会计工作人员当作是所谓的账房先生,将单位所属的财务作为自家财产,单位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同时,还存在着财会管理严重失控等现象,部分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审批、经办以及保管人员的职务没有有效的分离开来,简单的职务分离难以起到有效的相互制约效果。
二、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理清楚会计监督无问题的成因、强化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业已成为当前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的重点。会计监督之所以对事业到位如此的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不可规避的法定义务。根据现行会计法之规定,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并将其上升到一种法律的层次,如此便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其次,会计监督有对于处理事业单位、国际以及个人利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当前经济体制下,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自我约束与发展的法人实体,其业务开展需建立在单位增收、国家拨款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效益和存在价值。在此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还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之重任,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不仅是对本单位负责,而且还是法律赋予的责任。最后,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不少事业单位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内控失效等问题,现行的制度也难以有效落实,流于形式而已。在该种情况下,会计弄虚作假现象非常的普遍,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以及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质量和效率。通过加强会计监督,可以有效明确事业单位会计责任,对会计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同时也可以避免工作差错和现行的发送,在防范越权行事、推诿、扯皮行为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的问题、成因及其作用分析,笔者认为会计监督对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重视,强化会计监督管理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与会计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会计部门参与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对该领域的不正之风、甚至是违法犯罪活动,基本上都有所了解。基于此,通过加强思想重视和强化会计监督管理意识,对于防御事业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通过不断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意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来有效落实会计监督管理机制。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应当首先制定会计监督管理与内控管理机制,因为制度的存在,会计监督管理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保障。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是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机制不存在、不健全,或者难以有效执行和落实,则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也将无从谈起。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是内控管理机制与会计监督工作之间关系的生动体现。
(三)加大会计监督力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以及违法乱纪行为,无论如何打击,总是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并非监督管理制度匮乏,而是监督制度难见成效,多数制度均属于事后型,被动的制裁式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实践中,若想将事业单位中的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的控制在萌芽状态,最重要的就是要极大会计监督力度,并始终将其贯彻在事业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之中,即实施全过程监督、主动监督。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加大会计监督管理力度,来增加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信息的透明度,让更多的单位、部门和个人对事业单位加强监督。同时,笔者建议采取会计委派制或者委派财务总监,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这也是充分发挥会计监督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四)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群众化、公开化
基于对当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机制的缺陷问题分析可知,单位的会计监督很难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其作用也难以有效的发挥。比如,事业单位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如果会计人员发现后予以抵制,当时可能效果比较好,但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则可能会被领导穿小鞋,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财务部门对此也只能“照办”。在该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视而不见,或与之同流合污,加之会计法取消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连带责任,会计监督更难见成效。基于此,笔者建议采取监督群众化、公开化的方式,让违法犯罪活动无处遁行,也缓解了会计监督的压力。
四、结语
1.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人多职现象严重
在财务、会计岗位设置问题上,缺乏科学的相互制约机制,没有及时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工作协调性差。一些单位还存在着一人多岗,既当会计又做出纳的现象,不按“互不相容职务”的制度办事。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会计、出纳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必须至少要由两人分别担任。但是,在一些单位中,必要的岗位交叉、互相监督制度成为了一张“白纸”,担任会计岗位上的人员往往是某位领导的亲戚或是“嫡系”,有的甚至没有会计资格证书,而且还大量存在着一人多岗现象,既做账又管现金。同时,人员流动频繁,交接手续混乱,账目存在着许多漏洞。
2.职责与分工不明确,没有按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单位财务人员成分复杂,业务水平与数质大相径庭,少数业务能力比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多的业务处理程序,从而使内部控制机制出现了空档。以前文所述担任国家某基金委的那名普通会计为例,在具体工作中,他不但负责做账而且负责拨款,就连财务局长个人的名章都可以轻易地拿到,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成为了这位会计人员的自家“账户”,财务管理中存在这样大的漏洞不出问题才怪。虽然在单位中都建立了稽核机制和审计制度,但是大都流于表面,“水过地皮湿”,无法对原始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处理。
3.没有执行必要的会计轮岗制度,出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坚持必要的会计轮岗制度,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但是在许多单位中除非财务会计人员得到提拔或者调离,许多人往往在会计或出纳、记账、管库等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长期不进行轮岗。出现问题,比如库存现金、有价证券与会计账簿不符,会计资料缺乏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全面性等问题,由于人员早已退休或调离,时过境迁,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萌芽状态,结果造成坏账、烂账很严重的结果,悔之晚矣。
二、如何夯实会计基础管理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
在河南省兰考县两次深入基层参加调研时指出:“有人管事,就要管好这个管事的人、管好他手中的权。”企事业单位领导要遵照的指示精神,管好人,管好事,管好权,“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及时敲打、提醒、监督,防止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潜滋暗长乃至病入膏肓。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夯实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抓好作风建设,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1.单位高层领导要对自己在会计监督中应负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
“己不正何以正人”,作为单位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承担和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自己法定的责任,自己对单位所有的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负有领导和法律责任。其次,对单位会计机构与财务管理人员正常开展内部控制管理、依法履行职责具有提供有效、可靠的保障责任,要为财务会计机构与财务管理人员对其他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建立内部控制等职责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第三,必须带头严格执行企事业单位的各项财会管理制度。不得违法违规处理会计事项,使自己的每一项决策都尽可能地在遵守财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做出。同时,要善于听取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决策,不以授意、强令、指派等方式要求财务会计人员违规处理会计事项。第四,要严格按程序、按规定任命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在选拔、任命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人时,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确实具有真才实学、秉公办事、兢兢业业、敢于担当的政治和业务都比较高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第五,要将对会计基础建设的认识提升到对整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全体员工的工作理念上来,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自己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才能为会计人员创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形成抓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人人有责的良性循环,从而使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单位各项财务制度得以落实。
2.以新常态、新思维、新理念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为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有效的防范体系
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公共财产的完整性等方面。首先,财务管理机构要在单位领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方位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单位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掌握和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其次,财务人员要敢于坚持原则,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要求经办人员补充、更正。发现实物与账簿不相符等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第三,对弄虚作假、严重损害单位与国家利益的违法收支,要予以扣留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通过建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财务会计监督机制,能够使本单位的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基层员工和外单位的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共享、及时沟通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开展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时候跟踪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企事业单位筑起一道安全防线,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3.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坚决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规定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会计监督职能可以使单位的经营活动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核算作基础;而会计监督可以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避免因内部管理混乱给企事业单位和国家造成损失。因此,为了切实落实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制约和核对的制度,防止发生失误与舞弊行为,有效地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首先要保证会计、出纳与审核这三个岗位严格分离,不能允许“会计兼职”与“兼职会计”的现象存在,不能出现“一人多职”抑或是“一家多职”(会计与出纳是一家人)的现象。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坚持“权、钱、账”相分离的监督机制。其次,要杜绝会计缺位与监督越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岗位考核办法,划定“红线”,赏罚严明,一视同仁,警钟长鸣,让每一位财务会计人员都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懈怠。
4.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企事业单位外部环境与自我内部发生的重大变化
制定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一级对一级,“责、权、利”分明。善于在变化中捕捉机遇,逆境中创造条件,不断挖掘潜力,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本单位财务人员主动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切实将防控风险作为重要底线,排除一切可能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要使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增强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切实夯实企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
三、结语
一、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形成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前,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统一执行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事业单位主要用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行政单位主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国家管理。由于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造成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同。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要参与市场竞争,行政单位是市场经济的组织指挥者,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从市场中取得发展事业所需的收入,行政单位则不能依靠权力从市场中谋取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市场,也引起会计核算的许多方面与行政单位不同。所以,就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那样,以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为标志,将它们划归一种类型,统一执行一个《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二、采用“准则”加“制度”,并用“准则”和“通用制度”规范、指导特殊行业制度的法规模式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可直接据以进行会计操作,而准则比较概括、抽象和原则,具体操作还必须依照准则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由于计划性、统一性很强,由财政部直接制定会计制度即可,勿须制定会计准则。而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业务的规模、方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核算的要求等方面都差别较大,需要依据“准则”制定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是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供非特殊行业事业单位执行,并对制定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示范性作用。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有: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艺术表演团体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通用制度”示范“特殊行业制度”的模式,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项创新,它适应事业单位行业多、差别大的实际情况。
三、会计记帐方法改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投资,创办经济实体。这些投资参股业务要求会计核算增强主体观念,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并且要求事业性收支与经营性收支相对分开,对经营性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以便分别考核盈亏。上述这些是资金收付记帐法难以作到的。而借贷记帐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融合的一种记帐方法,能够利用其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业务的各种要求,并克服了资金收付记帐法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缺陷。
四、取消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制定一套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一套通用会计科目,取消原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是因为1997年1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原事业单位实行的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改为一种预算管理形式:即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种预算管理形式。作为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科目,必然要反映财务管理制度的这一要求,用一套会计科目来核算一般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五、改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为统一核算改革前,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分为“预算资金部分”和“其他资金部分”,分设两套帐务组织,各自平衡。预算外资金的核算是“其他资金部分”内容之一。预算外资金分设“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等科目核算其收支和结余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收到的“预算外资金”作为“事业收入”的组成部分入帐,支出按照性质划分,不再单独设帐反映。事业单位取得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归财政,事业单位留用预算外资金是财政对其注入资金的一种渠道,注入多少,注入的方式如何,要由财政部门来决定。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财政部门对其实行“全额上缴”、“结余上缴”和“按比例上缴”三种管理办法。凡留归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作增加“事业收入”处理,财政从预算内注入的资金,作增加“财政补助收入”处理。年终都汇转至“事业结余”科目的贷方。另外,预算外资金的定义与原来也不同。原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不纳入预算的资金。国发(1996)29号文件对预算外资金重新作了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具体项目由各省级财政部门规定。有一点需强调,预算外资金是事业单位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收取的,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收缴权归事业单位。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策略
一、引言
所谓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政府针对单位经济活动,颁布的系列方针及政策制度,其作为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行事依据,利于进一步保证单位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才是王道。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的组织,资金来源与用处相对比较固定,因此会计业务较为简单,预算管理较严格,呈现出了独特的会计管理特点,加强会计监督意义非凡。首先,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也是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单位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人员具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信息数据的真实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正是因为有了会计监督,才能有效地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一切违背经济政策的行为活动。其次,加强了会计监督也有利于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将财政资金真正的用于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上,保证人民利益最大化。同时,加强会计监督也能很好的遏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切违法违规活动,增强内部资金管理的合理性,杜绝单位内部的贪污受贿活动,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对会计监督重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很特殊,它的资金多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且属于非盈利单位,多负责一些社会职能,如:医疗卫生、教育、市政规划等。因此对于资金管理使用的考察,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在会计监督上给予过多关注。总体来说,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督意识淡薄。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主导,缺乏了会计监督意识,会计监督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将会计监督简单的归成财务管理的预算控制,缺乏相对的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导致整个单位自上而下都缺乏对会计监督的正确认识。不仅没有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也没有独立的会计监督机构,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没有很好的支持和定期的培训,致使整个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就算有些会计人员认识到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环境中,也难以施展抱负,将会计监督工作深入财务管理各个环节,最终的结果就是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进程。
2.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会计监督不具备独立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职能的差异,组建了许多不同的部门,在工作中常常存在一定的交叉情况,但是会计监督作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应该独立存在,才能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会计监督的正确、全面认识,不仅没有独立存在的会计监督部门,就连会计监督制度体系都不健全完善。一个单位缺乏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单位内部存在的一些财务舞弊现象,使行政事业单位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层出不穷。同时,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授权不清楚,没有适当的约束力量,使得许多单位出现领导权力凌驾于会计监督上的情况,甚至有领导独断专行,无形中增加了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风险。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不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工作时常受到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干预,根本无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发现单位出现财务问题,也没有纠正的权力。久而久之,使得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工作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不能有效的管理单位的财务工作,控制财务风险,无法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紧跟时代的步伐,保障国家职责的实施。当然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这样的情况,也会对其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会计监督人员道德及职业素质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直缺乏会计监督意识,因此也没有专业的会计监督人员,一般都会直接从会计部门中选人员来担任这一职务。这一做法,大大违背了会计监督工作高于会计部门的原则,加上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部门重视也不够,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对偏低,甚至许多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让其来执行会计监督工作,实在不妥。同时,一些会计人员道德和职业素质偏低,根本无法适应市场对会计监督人才的要求,在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经受不住金钱利益的诱惑,在领导者的压力下,对一些偷税漏税、弄虚作假、挪用公款、贪污行为视而不见,或是直接参与其中,为自己开设小金库。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会计监督队伍势在必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对策
1.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氛围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真正的行之有效,树立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是首要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单位内部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严格学习《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以提高其会计监督意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支持会计监督工作,积极参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体系建设,组建独立的会计监督部门,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在整个单位中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会计监督的相关宣传,可以定期举办会计监督讲座,组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培训班,或是通过单位内部官网,建立会计监督论坛,用一切方法加强全体人员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不仅要从思想上改变对会计监督的态度,还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来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才能真正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让单位的资金预算、使用更加合理科学,杜绝一切违反规定的贪污、挪用、受贿行为,还行政事业单位一个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
2.加快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确保会计监督的独立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财务会计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最大化的发挥其在行政事业单位应有的作用,加快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团队,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例如:将财务管理中有交集、冲突的岗位分离,由不同的人进行单位的记账、登记、结算等工作,力求做到零舞弊。同时,为了防止会计工作人员监守自盗,重要印章交由多人分别保管,会计复核时,也需要至少两个以上资历较长的人单独完成,再进行对比整合。同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情况发现,会计监督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才能突显出监督的效果。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监督部门的职能应该独立于上级部门,即领导及上级部门只有审核、监督的作用,不能干预会计监督部门的工作。同时,要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与会计部门分离,且监督工作应高于会计部门工作,才能发挥出会计监督应有的监督效用。
3.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外面高薪聘请一些有资历的会计监督人员,参与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是打算直接调用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注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的考察。首先,他们必须熟悉《会计法》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政策规定,当然还必须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政策规定,才能很好的开展会计监督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单位还应该组织会计监督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教育,以提升会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自身的会计监督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会计监督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直接参与者,除了具备专业职业素养外,会计监督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会计监督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具有拒绝一切金钱、利益、压力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做到公正、客观的维护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利益。当然,会计监督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进行,在维持高尚道德的同时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注重自身信誉培养。只有加强会计监督人员内外素质兼修,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作出更多贡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会计监督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惠敏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傅娆.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国市场,2014(09).
2.商华.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
(一)政府审计缺乏独立性
政府审计部门在级别上一般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属于政府部门内设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机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使得审计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时缺乏独立性,不能保证审计部门作用的发挥。在地方政府机构,这种弊端表现的尤其明显。当审计部门的工作与政府机构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很有可能受到干扰,从而使得政府审计机构的职能难以发挥,表现鸡肋。
(二)监管主体难以形成合力
在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监督权力既有财政部门,也包括税务部门,当然主要还是审计机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监管主体因监管重点和考察内容的不同,常常会出现对同一机构的监管标准多样的问题,还会出现各部门交叉监管的现象。加之各监管部门之间没有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很容易造成监管资源和政府资金配置的浪费。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管理上权责分配不明晰,对同一单位管理过于分散,使得各监管部门在行使相关权力时缺乏有效的沟通,相关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出现了信息堵塞的现象。未解决这一问题,财政部门尝试了会计委派制度,即对于相关监管工作由会计部门统一协调,但是由于存在组织机构设计、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协调,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效果还有待检验。
(三)会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
会计委派制度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会计工作人员,增强了其工作的独立性,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独立地行使相应的监管责任,但是由于其监督工作内容过于僵化,只是针对相应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管,本来这样可以使得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但是由于委派制度配合着相应的轮岗制度,因此每个被委派的工作人员在刚刚熟悉工作内容后就被调离而其后的工作人员对新接触的工作比较生疏,长期下来反而使得工作人员的效率降低,加之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仍然受制于相关领导的约束,因此,为了获得相应的晋升,很多会计人员不愿意被委派到相关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资金管理不到位
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主要通过行政单位的预算进行约束,各行政事业单位针对相关的预算安排日常开支,对于预算内资金的运用,由于有相关预算和会计法规的约束,有明确的经济责任机制,因此都能够合理运用。但是对于预算外的资金,在管理方面还很不规范,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资金使用的很多监管不到位,私设小金库,私用资金,现象频发,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因此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二、改善会计监管加强反腐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审计管理制度
我国现在的审计管理体制实际上主要责任人在地方政府,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这种畸形的审计体制严重限制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必须建立公正严格、独立自主的审计体制。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将审计部门从地方政府的管辖下解脱出来,提高审计部门的行政级别,赋予审计部门应有的监督权和审计权力。使得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发挥审计部门在遏制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作用,消灭腐败现象发生的温床。另外,审计部门还应该和相关法律公安部门合作,针对一些违法犯罪合作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腐败情况的财务线索,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运行,为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推动会计监管的法制化进程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也扩展到了相关的经济领域,伴随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频发,违法乱纪行为越来越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会计监管上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持,现有的很多法规也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导致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越来越趋于无效率。因此,必须强化监管行政事业单位。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尤其是相关会计法规定的完善,不断结合现实情况来建设相应的法制体系。同时也要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赋予相关监管部门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的执法权力,对于违法乱纪行为严厉惩处,及时将会计监管当中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将会计监管当作法制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会计监管中内部控制的作用
会计部门在执行会计监管的过程中,虽然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的缺失,会计人员在相关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将相关细则严格执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内部管理也因此失控。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都是属于消费性支出,因此这方面的监管需要更加严格,一方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责任人和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加强内部监管,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在预防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重要作用,另一方在体制设计上要更加注重相关经济事项和会计人员职责的相互制约和统一,在行政事业单位重大事项的决定上,严格执行相关程序,贯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清查制度,定期对相关范围内的财产进行清查。最后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内控作用的发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这需要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改变传统的级别意识,建立现代型管理理念,将权利纳入到法规制度的约束内,充分发挥内部监管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是当下在大力推行的一种监管模式,因为它在加强集中核算,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下经济改革深化的阶段,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集中化能够有效满足当下经济阶段发展的需要。另外,国库集中制度在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建立有效的国库支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库集中支付能够对国库资金进行集中调配,监督和管理,在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增强国家财力,避免国有资金的流失,抑制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显著特点就是在机制创新上的“三分离一公开”。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1.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1)核算和监督所取得的业务活动收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目前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业务活动收入和接受捐赠等。(2)核算和监督发生的支出。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各事业单位的支出主要表现为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收支项目、规定用途、开支标准支付经费,或拨付下属单位所需经费。
1.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1)事业单位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仍与财政预算相连。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都采用预算会计的方法,不计算盈亏,不实行完全的成本核算。(2)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的内容复杂。从一个事业单位来看,既有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又有非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甚至还有经营性的收支活动。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的管理要求不同,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会计管理控制的方式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和管理方式的复杂性。(3)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容纳多种不同行业,不同行业间的核算有较大的差异。事业单位会计实际上包括了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科研单位、文化艺术团体等各个行业会计。(4)事业单位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实行双轨制。当在一个事业单位中既有营利活动,又有非营利活动时,对于属于营利活动的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计算费用成本、盈亏等一系列企业会计的做法;对于非营利活动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计算费用成本盈亏的做法。
2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财政记账缺乏法律基础
现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在法律上就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并要指定会计人员。同时,《会计法》还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负有主管与监督的职责,而不是直接单位会计业务。取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单位会计业务,明显缺乏法律基础。
2.2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没有根本上解决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模式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恐怕在所难免。一方面是支出不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是通过报账员报来的单位单据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核算中心只能审查会计凭证的合法性,而无法准确把握凭证的真实性,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现金,会计核算中心就无法分辨和控制。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单位资产账实不符。
2.3弱化会计监督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国家会计监督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单位内部监督是基础环节。财政部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对单位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但事实上实行集中核算后,这种监管职责很难实现。一方面是核算中心对单位监督的力不从心。首先是撤销单位会计岗位,等于取消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责,动摇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其次单位报账员其经济利益与单位直接挂钩,二者很容易达成共谋来蒙骗会计核算中心;第三会计核算中心的一个统管会计要负责十几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整天要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是财政对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的不现实。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归口财政部门管理,财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违背了权力制衡的原则,财政部门如何有效实施监督,难度很大。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的转化
鉴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产生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尴尬局面,有必要尝试建立责任会计的研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会计其实充当着“出纳”的角色,并没有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但其地位都是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只有责任会计才能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
3.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统一化、规范化,建立部门预算法制化
对于政府采购、人员工资等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直接支付制,而对于公用性的经费支出,需根据预算目标管理,写出详细的使用报告,并建立相关的责任人业绩考评机制,把责任人的工作实绩和费用消耗与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果的目的。
3.3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具体操作中可以考虑建立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用款审批权限,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漩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检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严格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的原始凭证的填制,避免单位虚列开支,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监督其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马成旭著. 会计可持续发展研究[M].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