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活经济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
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1.现实性原则
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极其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经济学论文选题时必须考虑研究的问题有无现实意义,要借助选题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分析研究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论文选题时必须关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改革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譬如房价过高、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就业问题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领域,作为论文选题的内容,这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专业性原则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论文,选题理所当然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和总结,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这也要求论文选题要紧紧围绕经济学科,体现经济学的专业性。对选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专业领域内选择确定论文题目。由于经济学本身具有研究面宽的特点,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现选题偏离专业领域的情况,因此在选题时更要找准经济学的切入角度,保证选题与专业的相关度。二是要体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实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等,如果能在选题中有所体现,更能反映经济学专业的特点。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指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切合实际,具备完成选题的主客观条件。具体来说,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专业所长等主观条件的角度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驾驭选题。譬如,当一个不擅长经济计量分析的学生面对一个计量分析的选题时,一定会因难度过大而感到难以胜任,这显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则。其次,必须从选题本身的工作量、理论难度和深度、指导教师水平、图书资料查询条件、论文完成的时限要求等方面评估完成选题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以资料的可获取性为例,经济数据中省、市级以下的数据一般很难获取,往往需要进行实地调研而且调研工作量极大,本科学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选题再好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二、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选题确定过于随意
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开题以前老师实际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学生自主选题,没有给予相应的交流、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第七、八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阶段,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聘、工作实习和备考方面,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学业已成,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论文研究的内容无关,抱有走过场的心态。凡此种种,对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花功夫搜集资料并斟酌选题,临近开题时往往随便选一个题目应付了事。在开题答辩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信口说出一个选题,却对该选题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当老师指出其选题存在问题时,学生会立即将选题更换成另外一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选题的过于随意增大了题目的不确定和变动性,最终会累及论文质量。
2.偏好大选题,涉及面过于宏观
较之其他专业,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泛的现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与学科特点相关,经济学研究分为宏观、微观部分,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变动,涉及的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大”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会强化这种“大”问题的心理暗示,选题时就会贪大求全,动辄冠以“中国”或“我国”的字样;二是学生往往担心选题太小没有东西可写,认为宏观选题题目大、外延广,写作时顺着每个外延发挥一下,就可以达到论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选择了过宽过大的题目。比如“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试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等选题,这类选题本身包括了多维度和多层次,要求研究者对各个层次、各个维度的问题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知能力显然达不到这一要求,过于宏观的选题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没有重点。
3.选题范围狭窄,题目相似度高
其实经济学涉及面广,又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中有众多问题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应该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范围和题目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或者是因为指导老师连续几年给学生的题目缺少变化;或者是因为学生相同的专业背景使他们的学术思维、研究视野趋于一致;或者是因为学生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检索,趋同的选题手段使那些点击率高且参考文献多的选题容易中标,结果就是选题往往集中在几个话题上,题目“扎堆”且重复率高,很难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学位论文“一人一题”。比如人民币升值、期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贸易壁垒等都是近年学生热衷的选题,连续几年的毕业论文都可能出现相同的选题,甚至同一年同一个答辩小组中的题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仅有一两字之差。
4.缺乏经济学思维,选题偏离专业方向
目前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仍存在部分偏离经济学专业的选题,譬如“校园超市的营销分析”,这个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营销专业的题目,基本看不出经济学的专业特色,严格意义上就是一个不合格选题。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园超市的垄断市场分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该选题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微观理论中的垄断市场理论分析校园超市,无疑凸显了经济学的专业特色。第一个题目之所以出现专业偏差,除了指导老师把关不严之外,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经济学教育除了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经济问题,形成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的解释。但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及至毕业也没培养起经济学思维,在选题时,面对经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找不到经济学的切入视角,导致选题与专业相关度不高。
三、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1.前置选题工作,夯实选题基础
针对学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无暇顾及论文的情况,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选题的时间安排适当前移。比如在学生一进入大四阶段,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级就让学生进入选题环节,提早确定指导老师,通过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早一步确定论文大方向。再有意识地将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同时熟悉相关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工具,展开文献检索和阅读,从中搜集和积累相关资料,随着对相关问题认识和了解的不断深入最终确定选题。前置选题工作的好处是给予论文选题环节充裕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斟酌并熟悉相关的知识领域,为提高选题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强调毕业论文重要性,进行选题环节专项辅导
应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召开毕业论文动员会,宣讲毕业论文的作用、价值和要求。强调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学生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或更深层次研究奠定基础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指导论文不仅是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责任,还是反映教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向学生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总之,只有师生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通力配合选出好的题目,做出好的文章。可以为学生进行选题方面的专项辅导,教会学生如何选题。譬如,通过举办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选题原则;结合以往的论文题目说明选题如何找到经济学的视角,如何以小见大、挖掘深入;尤其要注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法的介绍。在多种选题方法当中,相对适合经济学本科学生、值得推荐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是实践选题法。即在社会实践、经济调研和专业实习中,了解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通过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此作为选题的依据。第二是查阅文献法。即确定感兴趣的领域,阅读该领域内权威的专业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那些该领域中尚未解决的课题或许就是选题方向。
3.强化选题阶段的导师作用,重视任务的落实与检查
针对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作用缺位的情况,要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指导老师要及早进入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能坐等学生上门询问,而应主动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点,介绍获取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渠道。向学生推荐综述性或经典的文献,帮助学生分析调查研究、搜集数据的难易程度,启发学生寻找经济分析的角度和需要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对选题可行性给出基本判断,避免选题的盲目性。针对学生不重视选题工作的情况,指导老师要通过布置给学生任务的落实与检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就阅读的文献资料、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写出综述,专业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写报告,以此督促、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视角;还可以要求学生跟老师通过邮件或电话定期汇报,在和老师交流中也可能就会找到合适的选题。
4.组建专家团队,为选题质量最后把关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绝对利益说和比较利益说的异同及启示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自有贸易,数量在增加,质量在好转,其中各方的博弈也愈发激烈,提到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就不得不提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它们的理论依旧是自由贸易论者手中强大的武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绝对利益说和比较利益说的异同及它们对当代世界贸易的启示做一个简浅的分析。
一、绝对利益理论
绝对利益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一)绝对利益理论的概念和理解
绝对利益 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若各国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如果我们对此进行1:1的商品交换,则英国获得了1单位的酒,本国剩余了1.7单位的毛呢,显然本国对毛呢的消费将会增加;则葡萄牙从英国获得了1单位的毛呢,本国剩余了1.375单位的酒,显然本国对酒的消费也将增加。从两个国家的总和来看,毛呢的产量和酒的产量都得到了增长,也就是说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绝对利益论的特点:
(1)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2)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
(3)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绝对利益说的局限性。亚当斯密是主张自由贸易政策的,主张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这种主张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突破封建统治对生产力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它具有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可以说绝对利益理论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的区域,如何参与分工并从中获利。这就引出了接下去要论述的比较利益学说。
二、比较利益理论
(一)、概念及理解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 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二)简评与局限性:
比较成本理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其科学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该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的思想。它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低的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就为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做了理论上的证明。这种思想是现代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它具有普遍意义,在其他问题上也是可利用、可借鉴的。正因为如此 ,虽然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比较成本说至今仍然是世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方法论上的缺陷,即以静态的短期的观点分析问题,缺乏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它所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利益,为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服务。
三、绝对利益说和比较利益说对当代贸易启示:
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国贸易的启示与影星可以理解为有以下几点:
1.参与贸易的各国,不应以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为参与分工的基础,而应该以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为最基本的前提。即使葡萄牙生产葡萄酒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葡萄酒并不是葡萄牙的最佳选择,因为生产毛呢对葡萄牙来说有最大利益。
2.绝对优势说和比较成本理论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因为一般穷国只在低智产品生产中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
3. 每个国家都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即使在高新技术产业有绝对劣势或比较劣势,也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贸易繁荣的今天,面对现代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两个理论也都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对两者的浅显分析,最终的结论是认为当今国际分工还是应该依据最佳利益原则,使贸易国的利益达到最大。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浅谈西方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社会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生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社会科学 社会环境 指导生活
前言
刚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时以为这又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老师只是讲些空洞的理论,可是在通过学习这一门选修课之后,却发现这门学科其实很实用,和现实生活联系的很紧密,虽然理论性很强,但是联系实际生活的话还是容易理解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实际的例子都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以下为部分例子。
一.由供求均衡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与企业和政府的需求率和签约率成反比的走势,每年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大学生的签约率却在不断下滑。我国的高校在不断的扩大招生的规模,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政府实际所需求的多很多,即劳动力相对过剩。
从微观经济学来分析,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企业和政府是需求方,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导致供过于求,供需不平衡。
对于需求方来说,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政府根据各级部门工作开展的需要和人事部的结构来招聘所需的毕业生,也就是说需求方都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决定最后招聘所需要的人员数目。如果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的话,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就会通过降低价格等手段来夸大需求,以实现供求均衡,但在现实中肯定不可能,作为需求方的企业或者政府显然不会扩大需求量,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相对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很严峻。
虽然我国总体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处于富余的状态,但是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工科类的学生相对较少,一些第三产业仍然缺少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能只是去想就业的困难而对未来没有了憧憬,因为虽然我国总体的劳动力相对过剩,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能够正确认识和面对就业带来的种种问题,调整好心态,迎接挑战,努力学习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能力,规划自己的未来,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由垄断与竞争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
可口可乐作为外国的品牌想要收购中国的汇源果汁,走多元化的道路。但是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未获得通过。中国商务部经过一系列的审查认定,汇源被收购不利于我国国内果汁饮料市场的竞争,违反了反垄断法,影响我国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利益。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汇源这个在我国还算有点名气的饮料企业如果再被收购,外国的企业将可能控制我国大部分的饮料市场,最终形成对一个产业的垄断,危害到我国饮料果汁市场的健康发展。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的市场份额虽然只有百分之二十几,但却足以产生限制和消除竞争的效果,不利于我国果汁饮料产业的健康发展。反垄断法上有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构成垄断行为。因此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按照法律这也是构成垄断的。可以想象,一旦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成功,可能会借助于其在碳酸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的竞争,国内的中小型果汁企业将会受到威胁,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也将受到限制,自主创新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因此最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没有获得通过,体现了我国的
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保护民族产业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的整体经济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是反垄断法的宗旨,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保护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市场垄断,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的发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有利于我国果汁饮料市场的良性竞争发展,反对市场垄断,构建我国果汁饮料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促进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由利润最大化来看食品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衣食住行是我们最根本、最首要的生理需求,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可是面对我国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现状不禁让人胆战心惊,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日益严峻、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的超标到最近蒙牛牛奶中黄曲霉素的超标,霉变的大米、瘦肉精、苏丹红事件、福尔马林等等一系列的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对食品都产生了恐惧心理,确实令人担忧。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从企业来看,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疏忽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丢失,错误地理解微观经济学关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在这个追逐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很多商家都片面的追求企业的利润,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取最大利益,片面的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不择手段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思想的背后,其实质就是违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危。企业的社会责任才是基础,一旦缺失了社会责任,企业的利润只是暂时的,企业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企业长期的发展。
因此,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道德和责任问题,应该在自身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不违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来降低成本等合法的、合理的、不违背自身责任的方法去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厂家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只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追求最大化利润。
一个追求利润的组织,无论企业怎样去宣扬自身的道德诉求,它最终必须能够用所得的利润去回报股东和员工,否则它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同时也有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的企业,最终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更不可能成为一个行业的排头兵。因此面对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中国的企业,最重要的是提倡全面的道德管理,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员工,以更强更有力的创新力,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要注重道德的力量,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由博弈论看商业广告战
在商业活动中离不开竞争,更离不开合作。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要懂得从双赢的战略出发分析问题,寻求协作的技巧,才能避免蒙受更多的损失。商业活动中经常会折射出博弈论的影子,下面以广告竞争为例。
两个公司的商品互为替代品,相互竞争,因此两个公司的广告必定会相互影响,如果一个公司的广告容易被顾客所接受,则另一个公司的收入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两个公司在相同时期发出质量内容方面都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也在增加。但是如果不提高广告质量的话,顾客减少,收入就会被对方夺走。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公司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两公司相互合作,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二是增加自己公司的广告支出来提升自身公司广告的质量,从而压倒对方公司。
下面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广告战。说到博弈论,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囚徒的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对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商业中的广告战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的例子,试想一下,如果两个公司都不信任对方,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相互合作,即背叛成为支配性的策略时,两公司将会陷入广告战,而公司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两个公司的利益,这也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而在现实中,要两个相互竞争的公司达成协议确实比较困难,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缺乏合作意识,多数的公司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两个公司只是理性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没有从双方共同的和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而造成两败俱伤,如果他们能够相互合作,互惠互利,最终可能会实现对两者来说都是最好的结局。
要想走出囚徒困境,不受到其牵绊,就要实现双方的合作,最终实现双赢。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双赢是现代社会商业界中经常会提到的字眼,而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血腥的商战中,很多公司都会陷入类似于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在困境面前,需要的是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彼此的信任,如果彼此都存在有私心,一味的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最终将会得到对双方来说都是最糟糕的结局。因此在商业活动中离不开竞争,更离不开合作,需要双方的信任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赢。
结论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的问题,都是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去解释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加冷静而又经济的头脑,更加理智的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规划未来的生活,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会用经济学理论来看待现实社会问题,在生活中发现经济学的奥妙,更理性、更科学地融入社会,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更好的主宰人生,在学习中和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P706P733。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
【3】 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步骤:选定论题。第一教时:就这一命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认为正确的一方为正方,认为错误的一方为反方,要求双方学生各推四名代表就各自的观点加以论证,并对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加以反驳。第二教时:正反双方代表分列在讲台两侧,正式展开辩论。第一步,先由正反双方各推一名代表分别在五分钟内,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双方自由辩论十分钟,在第一步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第三步,由其他学生补充正反双方的观点,时间为十分钟;第四步,由教师根据双方观点提出的理由充足与否,论证是否严密来裁定那方获胜,在双方优缺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4、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一、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概述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必须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依赖市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然而经济结构规律及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建设落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信息素质水平偏低及对经济信息的整理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急需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解决。
一、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经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广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与整个经济运动有关联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反映出来[1]。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经济信息都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应基于市场调节来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调节整个经济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信息的影响是: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投资规模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经济信息。由此可见,经济信息与投资规模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为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就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以满足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信息能促进资源结构变得合理化,从而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拥有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关键。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过应用经济信息来宏观调控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应用经济信息的目标在于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里,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效益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总值的增长,或是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体有时候是局部的总和,但有时候局部的提高并不会使总体得到相应的提高[2]。在很多情况下,局部与总体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与总体之间达到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导致的部分经济行为将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负面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等不仅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会对是否能完成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产生影响,只有通过有效应用经济信息,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经济管理结构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宏观调控的任务包括: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基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3]。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懈探索、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水平,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不断建立健全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经济信息的应用充分、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源就是经济信息,如果经济信息得不到有效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它的多层性、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它的规律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才能进行探索。面对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体和职能,可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与调节、经济监督等。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经济结构管理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来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取正确的技术策略实现经济信息应用的现代化,促进提高宏观效益。
(二)建设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建立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包含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设置机构时都忽略了信息服务机构,即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重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户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产和拥有者。政府信息机构采集到的经济信息的特点有客观性、宏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等,能为各种职能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它的职责就在于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把经济信息定期公布给社会,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4]。同时,经济信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的另一个前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应深入改革,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尽量减少直接管理的微观经济部门,或直接撤销,发展社会监督、服务组织,分担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为经济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行提供条件,最终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三)提高人员信息素质水平,优化信息整理工作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走进信息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人员面临的要求就更高。对此,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还要保持对经济信息的主动性、敏感性,熟练掌握经济信息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锻炼自己运用经济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水平,善于从无序的、零散的经济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应用经济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当然,经济信息整理工作是应用的前提,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按照特定需求审核、重组、分类、编码、存储、更新收集到的经济信息,并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把孤立无序、凌乱分散的经济信息整理好,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提供方便。整理经济信息的目的在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为检索经济信息奠定基础,使经济信息管理更加准确、及时、系统、经济、有效,使经济信息整理工作变得更加优化更加有条理,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模式;调查问卷;序次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77―04
一 前言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不够高;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1)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2)从实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型和实证分析;(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 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1]。大规模采用多媒体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2]。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3]。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式[4]。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5][6];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7][8]。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 。纵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10]。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理论论述;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用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有针对性。
三 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卷与教学改革意向 。在x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学满意的为1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尚有改进的余地。表1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
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1)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2)难以理解的比率为61.29%;(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4)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5)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的为1.61%;(6)其它理由为1.61%。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1)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2)实际经济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3)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讲解不够精彩7.61%;(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0.87%;应增加计量统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自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型教学法的建议集中在:(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48.91%;(3)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4)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为35.87%。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
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 与序次Logistic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 。首先因变量为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1=“比较满意”,0=“不太满意”,-1=“不满意”};对有无统计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1t,其取值分类{1=“满意”,0=“不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X2t,其取值分类{1=“满意”,0=“不满意”};X3t、X4t、X5t、X6t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类均为{1=“有”,0=“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
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 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1t是否应该被剔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 检验是否应该将X1t剔除出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χ(1)2 =10.32,Prob>χ2=0.0132;说明原有ordered probit模型中X1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著,无法剔除[10]。
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 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ECON315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著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著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2 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 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型及进行小型科研创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到学以致用。
4 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 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6 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学期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邢丽娟.谈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3-115.
[2] 胡新艳,陈文艺.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6,(4):58-60.
[3] 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4):108-110.
[4] 王忠.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培养[J].统计与咨询,2007,(3):30-31.
[5] 王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01-103.
[6] 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统计教育,2007,(9):17-18.
[7] 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9):20-22.
[8] 傅军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材及教法的探讨[J].统计教育,2006,(5):37-38.
[9] 门,崔永梅.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9-112.
[10] 邱东, 李子奈, 肖红叶. 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17-20.
[11] Hosmer, David W., Jr. and Stanley Lemshow. 2000.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 2n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he Research of “Question-Oriented Education” Method for the College Level Econometric Instruc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struction Effect Survey Data
ZHANG Yi-feng1ZHOU Wei-min2
(1.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at Yantai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05,China; 2.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at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300,China)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药品费用 控制
近年来, 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长, 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 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 左右来源于药品, 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 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 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 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 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药物利用评价[1 ] , 药品价格控制, 风险共担合同[2 ] ,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 ,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 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 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 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 定义: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 ics) 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 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 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 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 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 最小成本分析(co stm in im izat ion analysis, CMA ) ,成本效果分析(co st effect iveness analysis, CEA ) , 成本效用分析(co st u t ility analysis, CUA ) 和成本效益分析(co st benef it analysis, CBA )。
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应用范围较局限。
(h t tp: ??w ww 1hi1381net)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而采用临床指标, 如: 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 (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 成本与效果比值, 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 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 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 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 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 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 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 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 sted life years,QAL Y) , 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 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 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 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 因此, 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 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 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 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 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 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 实施步骤: 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 个步骤来完成: (1) 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2) 确立研究的观点; (3) 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 (4) 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5) 结果的货币价值; (6) 资源的区分; (7) 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 (8) 决策分析; (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 (10) 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
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 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 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 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 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 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 越大, 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 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 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 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 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 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 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 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 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 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 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 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 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 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 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 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 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 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 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 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 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 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 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针对性较强, 目的比较明确。
(五) 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 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 尤其是药品服务, 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 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
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 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 知之甚少, 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 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查仲玲1 药物利用研究1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2: 112.
近年来,以苹果公司在线网络商店为代表的新型双边市场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基于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对苹果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给出了双边市场模式成功的原因,并论证了我国适合采取新型双边市场模式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拥有比较优势。
一、引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形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一个双边市场的简单定义,就是作为平台(platform)的企业,同时服务两组不同的消费者。比如,ebay、易趣网、淘宝网这类的电子交易中介平台,同时服务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珍爱网、百合网这类婚姻介绍网站,同时服务男性和女性顾客;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类的工作招聘网站,同时服务企业和求职者。
这种新兴的电子平台,成功的开发出新的双边市场,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上,双边市场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很早就出现的,那就是媒体产业,比如报纸和电视就同时服务观众和广告商。到底新兴的双边市场成功的原因何在?它与传统双边市场有什么区别?这种新兴的双边市场,对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又有什么启示呢?
二、双边市场相关理论研究。
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最早系统的研究双边市场的是Caillaud和Jullien (2001,2003),Rochet和Tirole (2003,2006)以及Armstrong(2006)。 Rochet和Tirole(2003)首先给出了粗略的定义:双边(更一般的说是多边)市场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平台能使最终用户相互作用,并通过合理地向每一边收费试图把双方(或多方)维持在平台上的市场。双边市场中的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
在这样一个双边市场中,两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交叉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网络外部性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在双边市场中,这就表现为一种交叉网络外部性,也就是每个参与者从平台获得的效用或收益,与另一组参与者的总数量有关。一组参与者的总数量越多,另一组参与者得到的效用或收益越高,这就被定义为是正的网络外部性;反之,就被认为是负外部性的情形。
在传统双边市场中,往往表现为一边参与者对另一边参与者的网络外部性为正,反之,网络外部性为负。比如在媒体市场中,该媒体的观众越多,广告商投放广告的收益就越大;反之,广告商投放的广告越多,对使用该媒体服务的观众而言,造成的干扰就越多,获得的效用也就越低。
近年来,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把精力投入到对双边市场的研究中来,这也使得双边市场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外的研究中,Caillaud和Jullien (2001,2003), Rochet和Tirole(2003,2006)以及Armstrong(2006)主要分析了在双边市场中的定价策略。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双边市场中,定价策略不同于一般的单边市场。企业在定价上拥有更灵活的空间,完全可以通过对一边参与者的收费来补贴另一边,例如现实中有些报纸就选择完全免费发放给读者。还有些研究侧重于对市场失灵的分析,提出了媒体市场的这种交互网络外部性会导致媒体产品的同质性,产品不够多样性,从而减少社会福利(比 如Gabszewicz等(2004),Gal -Or和Dukes(2003))。
在我国,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关注双边市场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双边市场理论以及定价策略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对双边市场竞争的政府规制建议。主要实证分析也还是集中在媒体或银行卡市场这样的传统双边市场上。新兴的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双边市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比较缺乏。
事实上,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型双边市场的特征,并不同于传统双边市场,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双边市场所服务的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不再是一正一负,而都为正的。例如,加入淘宝网的卖家数量越多,买家就越可能找到更便宜且更适合自己的商品;使用淘宝网的买家越多,卖家就可能卖出更多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种区别,主要来自于参与者对于信息的获取过程是不一样的。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析重点就是信息,因为现实中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做出最优决策,市场中的微观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等)需要为信息支付额外的成本。这个成本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交易成本,而这种成本有时可能很高以至于潜在的交易不会发生。我们再以传统媒体市场为例,阅读报纸的读者越多,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企业就可能卖出更多的商品,所以读者对企业的网络外部性为正。但当报纸中的广告越来越多时,必将占据刊登其他新闻内容的版面,读者阅读报纸所获得的效用会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潜在的消费者)在报纸上接受到的关于交易的信息,已经被报纸这个平台所限定,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不排除有部分读者因为广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但这个效应比因广告而造成的效用损失要小,所以在报纸这个平台上企业对读者的网络外部性为负。报纸能提供的关于另一组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实在有限,交易成本没有被显著减少。而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双边市场中,因为有效而便捷的搜索手段,使得使用平台服务的任何一组参与者,都可以以非常小的成本迅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另一组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原来因为潜在交易成本过大而没有发生的交易,在新兴的服务平台能够以比较低的交易成本发生,这对两组参与者,平台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这也是近年来新兴双边市场模式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理论上,这种交叉网络外部性都为正的双边市场,会使得交易成本下降,而这种下降的趋势,会随着参与者规模的增大而更加迅速,从而呈现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也就是说,参与者进入这样的双边市场的好处,会随着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呈现出几何增长的趋势。但实际中,这样的市场模式又会有什么问题,以及对我国有何启示呢,我们下面将通过双边市场的实际案例予以说明。
三、双边市场实例分析。
近年来,全世界最成功的、最引人津津乐道的双边市场的案例,莫过于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iOS和服务平台iTunes Store了。苹果的迅速崛起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新型的双边市场关系,以iTunes Store中专门提供只针对苹果产品和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为例,根据调研机构AdMob的报告,2010年App Store年收入近24亿美元。每位iPhone用户从苹果App Store在线商店平均每月下载10.2个应用程序,iPod Touch用户平均每人每月下载的则更多,达到18.4个。苹果从App Store中每月平均收益近2亿美元。而考虑到消费金额,平均每位iPhone用户每月在App Store上会花费9.49美元,2640万iPhone用户每月会给App Store带来1.25亿美元的收入;iPod Touch用户平均每人每月会在App Store上会花费9.79美元,1860万iPod用户每月会给App Store带来7300万美元的收入。截止2010年8月份,App Store美国商店应用数量251007个,它们来自50304个者(个人开发者或开发商)。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iPhone 4和iPad的推出和热卖,以上这些数字还在飞快的增长中。
在截至6月25日的2011财年第三季度,苹果的营收增长至285.7亿美元,净利润为73.1亿美元,稀释后每股收益为7.79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在2011财年第三季度,苹果售出2034万部i-Phone,同比增长142%;售出925万台iPad,同比增长183%。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网络商店模式的成功又进一步带动了平台服务终端的销售。
普遍认为,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其出色的工业设计和制造理念,更加得益于这种优秀的商业模式,苹果公司将其旗下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和iTunes Store这个十分强大的应用平台相捆绑。 iTunes Store模式的意义在于为多媒体商品和软件的供给者搭建了一个方便而又高效的销售平台。对于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因为用户们对其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效应,使得供给者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适应了用户们对商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是一个对用户们的正网络外部性;同时,因为苹果在线商品的产品都是音乐、书籍、应用程序这样的虚拟产品,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当商品的供给者越多时,竞争越激烈,价格可以越来越低以至于趋近于零,但低价会吸引更多用户来购买和使用他们的产品,两组参与者再次呈现出对对方的正的网络外部性。总而言之,用户们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供给者们虽然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但由于其商品的特殊性,只要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就有利可图;作为平台的苹果公司在赚取平台服务费用的同时,还能售出更多的平台服务终端。对三方而言,这种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从而使得iTunes Store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良性、相辅相成的发展轨道。在其他IT领域,网络化,平台化运营也已日益成为当下IT的主流商业模式。
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平台竞争,因为正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很多企业都想参与进来分一杯羹,然而这就可能造成重复投资,资源会被浪费。就以和苹果公司竞争的其它几个移动终端服务平台为例,除了谷歌公司的安卓(Android)系统外,诺基亚公司的塞班(Symbian)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系统在市场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标榜所有应用程序免费的安卓系统虽然市场占有率高,但相关商品的利润率却比苹果公司的低很多。这是因为在交叉网络外部性都为正的双边市场中,两边的参与者越多,就会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越高,规模报酬递增,这类似于经济学中定义的自然垄断。在这样的市场中,如果存在多个平台瓜分两组参与者,反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效应没有得到体现,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任由一家企业做大,成为市场中的垄断者,又会抬高商品价格,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所以适当的政府规制是必要的。
而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我国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因为现在的相当多的新型网络平台,所提供的都是很多虚拟产品,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规定以及监管地相对不足,企业采取双边市场模式,如何保证商品提供者的合法权益和利润,值得思考。
双边市场为市场中的参与者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使得更多的交易得以发生,但如果有部分参与者提供的是虚假信息,则会造成与之交易的参与者的损失,使得整个平台的效率和社会总福利下降。这种情况下,要求作为平台企业对于平台上所有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检查和辨别成本又太高,所以相关政府机关和部门的监管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新型双边市场的潜力,也了解到在市场任由双边市场发展会出现的问题。结合到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际,笔者认为在中国发展这种新型双边市场模式是合适的。
四、新型双边市场对发展有中国特色服务业的启示。
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都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现代服务业体系中,金融业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于相关经济金融法律的保护,依赖度很高,考虑到我国相关经济金融法律制度的现状,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发展现代金融业,难度很大;而类似的原因也适用于法律咨询、会计师咨询、创意产业等其它相关行业。而发展新型双边市场,更加准确地为市场中各个微观个体提供相关交易信息,降低成本,在我国则更具潜力,主要理由如下:
(1)我国双边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很多跟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易信息获取不易,信息成本过高,这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比如,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很重要的水、电、煤气等服务往往信息不充分,查询和缴纳方式原始,交易成本过高。
(2)我国人口基数使得潜在规模效应巨大。如上所述,这样的新型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会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甚至会呈现几何增长的速度。如果能建立全国范围的双边市场和服务平台,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经济利润的增长,也会相当可观。
(3)我国强大的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能够有效地调控和监管双边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前文提到了双边市场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的重复投资或者是垄断者,知识产权保护和虚假信息问题,都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制和监管。
(4)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发展新型双边市场有了完备的技术基础。
综上,笔者认为在我国发展新型的双边市场潜力巨大,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帮助,这种双边市场模式能有效减少信息成本,增加交易数量,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政策建议。
最后,根据本文之前的理论和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给出如下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1)对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或者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水、电、煤气等市政服务以及医疗、教育、社保等,政府可以自己建立服务平台,整合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医院、学校的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使国有企业等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信息和需求。
(2)对于其他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行业,应该鼓励有潜质的企业投资设立新的服务平台,发展新的双边市场。同时注意不要重复投资和浪费。
(3)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双边市场,要注意监管,以免出现行业垄断。加强司法建设和监督,保障双边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推广互联网的建设,不断增大受众人数,包括广大农村人口,使得双边市场规模效应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陈玲。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的市场平台研究[J].商业研究,2010(4)。
[2]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9)。
[3]彭移风。双边市场定价方式及其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挑战[J].价格月刊,2007(3)。
[4]尚秀芬,陈宏民。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竞争策略与规制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