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供应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经济效益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体系,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外。历史发展到今天,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等物流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扩大社会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者的利润,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快节奏的消费习惯,缩小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距”。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对涉农供应链的研究并非主流。但是,从双汇、蒙牛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建立涉农供应链是未来的趋势,对涉农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
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而言,一方面人口众多,虽然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仍旧占据基础性地位,而且短时期内不会动摇;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引用推动了农业管理机制的重组,提高了涉农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缩短了涉农供应链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时间差距。
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物流链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生产物流、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业销售物流三个环节,涉农供应链也就是对农业供应物流的整合、提升。涉农供应链模块化就是从简化的角度将涉农供应链简化为价值模块和联系规则。通过模块化分工与专业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扩大生产量,实现更为显著地规模效应,进而形成超越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模块化供应链在钢铁、汽车制造、化工等产业应用较为广泛,而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都相对匮乏。本文将价值模块和联系原则引入涉农供应链的构建过程,通过涉农供应链有关环节的技术集成,增强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扩大农业和涉农工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模块化视角下的涉农供应链构建
涉农供应链的雏形是农产品或涉农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并且最初阶段这个过程是零散且无序的,仅仅与采购、供应有关联。现在已然发展到由涉农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而形成的一个结构齐全、功能庞大的网络链,涉农产品通过该网络链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根据企业在涉农供应链上的不同优势地位,可以将涉农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大致划分为以生产组织、加工制造、销售中介为核心的3种技术集成的模块。本文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建立在这3种技术集成模块的基础上,形成产业性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规模经济效应。技术集成后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如下图所示:
根据最初产生于制造业体系中的模块化思想,分散的农业品生产以外包、专业化经营等方式,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园”为雏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涉农的加工制造物流模块,可以通过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建立一个个价值单元,再组合成一个极具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模块;销售中介物流模块的形成,需要广泛的信息流、资金流,在此阶段需要大量协调型人才,但是此模块的建立可以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成本、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
三、模块化视角下涉农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涉农企业在涉农供应链网络体系中会发生交叉和重叠,但是不同企业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已然形成或潜在的竞争优势。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理论,可以使涉农企业结合外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明确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进而形成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加企业的附加值。具体来说,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通过以下3条途经增加核心企业的收益。
(一)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通过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最主要的是库存成本。物流只是产品或生产资料在不同市场环境的转移,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值,“零库存”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说这个阶段越短越好。通过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大大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从而缩短库存时间,节省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一方面,生产者提供差异化的农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农产品范围扩大了,互联网的盛行加剧了这种趋势,同时,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赋予消费者选择高质量产品的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刺激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涉农供应链体系的改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应运而生,通过核心企业模块化地构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品的差异性,缩短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时间,从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的需求。
(三)缩短农产品的循环周期,降低企业沉没成本
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流通时间等方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马克思说过,产品的循环周期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周期。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时间的竞争。对于同质产品而言,它的循环周期越短,企业可以节省客户的时间,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可以节约自身的时间,拿这部分时间进行其他的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沉没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晟义.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精准扶贫;电商平台
1引言
“农业供应链金融+电商扶贫”是指将金融扶贫和电商的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农业供应链金融能使扶贫精准定位,借助贫困县域的特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美食视频等方式宣传和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带动贫困县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脱贫。运用电商平台累积的大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分析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凭借金融、物流、交易、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商基础设施,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得以建立。
2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2.1蚂蚁金服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蚂蚁金服推出的“旺农贷”就是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其主要的运作方式是“融资+农业+保险”三方联动的模式。“旺农贷”主要采用的是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缺少资金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旺农贷”与农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作,为其上游和下游的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天猫、淘宝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服务。蚂蚁金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蚂蚁金服与农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合作,当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农户缺乏资金时依托核心企业向蚂蚁金服申请贷款。蚂蚁金服会通过农户以往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往来信用情况以及农户在天猫、支付宝中的交易信用进行信息审查,通过审核决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其次,蚂蚁金服的“旺农贷”主要形式为“贷钱放物”,通过在天猫平台上提供信用额度用以购买农业的生产原料和机械设备,借款的农户可以凭借蚂蚁金服的授信额度在天猫、淘宝上购买农资产品,并且对于购买成功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以保证农户能够最有效、最经济地进行农业生产。最后,核心企业在进行农产品收购时,扣除农户的借款还给蚂蚁金服,剩下的资金支付给农户。为减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风险,蚂蚁金服引入了保险公司,为借款者提供农资安全险、人身意外险等保障。在整个供应链条当中,蚂蚁金服可以掌握借款人购买农资产品、生产、销售的实时信息,“贷钱放物”的发放方式可以确保所有的资金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加入保险公司进行双重保障,控制了风险并且建立依托核心企业建立起相关联的信用体系。
2.2京东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京东作为国内大型的电商之一,依托其大量的交易数据及其自有的物流网络,为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京东陆续推出了“京保贝”“京小贷”“京农贷”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下面着重分析一下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京农贷”。“京农贷”是京东金融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的生产贷款服务,采用的是“贷款+保险+担保”的模式。其业务模式是:筛选优质的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审核其上下游供应链客户的信用水平和风险级别,对于筛选合格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协助农户购买机械设备和农资产品。京东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和中华财险进行合作,为新希望集团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新希望集团为其上下游的中小农户提供担保,中华财险为新希望集团和中小农户提供保险支持。农户拥有新希望集团的担保和中华财险的保险形成双重保障,这使得京东金融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农户获得贷款的概率。
2.3农金圈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金圈是个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这个平台是由农资大型企业诺普信组建,主要有面向农村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农发贷”和面向大众的理财平台。其主推的“农发贷”业务主要以农业供应链为基础,与大型的农产品经销企业合作,通过农产品经销企业的担保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农发贷”会围绕某一地区的核心农作物,与本地区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向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具体的业务模式为:首先,农户通过大型农资经销商或核心企业进行担保向农金圈申请资金支持,申请通过后在农金圈指定的农资经销商处购买农资产品并取得技术指导,资金由农金圈代为支付给农资经销商。其次,农产品成熟后,核心企业收购农产品并向农金圈支付贷款,剩余金额支付给农户。核心企业和农金圈定期检测农户生产情况,如果预测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最后,农金圈与保险公司合作,要求农户购买保险,遇到农作物减产或者人身伤害,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减少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
3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作用
①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金融行业经营成本。金融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发放涉农贷款会面临农业单笔贷款数额小、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物、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等情况,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不经济的。通过电商平台来进行贷款发放,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保障,可以通过农户过去的交易行为更精确地识别风险,从而降低违约坏账的概率,减少金融机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贷款程序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节省了人工支出,使经营成本得以降低。②让城市闲置资金进入农村,缓解农村缺乏资金的局面。在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将发放贷款的业务放在农村。农村企业贷款金额小、风险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放一笔10万元的贷款和1000万元的贷款需要完成的流程相同,因此,出于经济效益来看,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放于大企业。这会导致资金大量留在城市,农村企业融资困难,城市资金过剩。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融资,为这部分难以获得资金的农村优质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城乡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③利用电商平台对于交易情况的记录,组建农村农户的信用价值体系,减少放贷的信贷风险。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导农村企业在线上通过发放的贷款购买农资农具,并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这种线上交易可以将消费和销售的信用情况收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企业完善信用记录,方便后期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4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
①小农户如何参与进入农业供应链条当中,实现其融资需求。目前针对小农户发放贷款资金的平台不多,主要针对的也都是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大户,对于仍在贫困线上的农户仍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精准扶贫并未很好地落到实处。②农业供应链安全管理、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较高的不透明性,在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解决此类问题,大型的农户能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和透明化,但在农业供应链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农户的生产、土地的管理、种植的管理、农产品的仓储物流、分销管理、对农业种子农具的资金需求以及结算管理。互联网如何在这些环节发挥收集信息、建立信用的作用,成为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关键。③电商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电商平台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作为指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条例,拓宽农业资产可抵押范围,对于可以提供惠农贷款的企业或电商平台给予权威性的法律指引,对于跨省融资或者大额融资提供较为清晰的规章制度。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5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苏北地区;封闭供应链;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5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苏北地区属农业主产区,粮食、棉花、油料、瓜果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质量问题。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法是通过对农产品来源与加工过程监控来实现的,忽视了物流控制这一有效手段。封闭供应链体系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高级形式,是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基础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苏北地区物流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苏南、苏中地区。本文结合苏北地区特点,分析构建封闭供应链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理论综述
关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封闭供应链的概念由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于2006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具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具有可追溯性的供应链系统。陈恭和(2007)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详细描述了其系统的概念、功能、数据结构和开发框架。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其产生的质量问题,并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1)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2)强调供应链运行标准的一致性;(3)强调成员的门槛性。王多宏(2008)认为,研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首先应进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与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研究,然后开发基于JIT的配送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以及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的研究,最后实现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焦志伦(2009)在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封闭供应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食品封闭供应链的设计要素,并从这些设计要素出发,尝试从理论上构建不同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四种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包括生产核心、分销核心、加工核心和销售核心封闭供应链系统。彭剑(2009)认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较好地解决湖南省当前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较好地体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的研究仍然强调在封闭供应链内涵探讨等方面,尚缺乏针对性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为此,本文将着力于针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构建。
三、苏北地区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必要性
(一)苏北地区物流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管理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尽管苏北农产品物流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物流系统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由于缺乏共同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不仅如此,苏北农产品供应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开放的供应链体系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节约和价值增值。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就是在管理、技术以及运行上实行统一的标准和技术集成,通过供应链各级节点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达到高度一致的默契,从而实现消费者需求快速响应和即时准确供货,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目前,苏北地区供应链技术环节落后,难以保证物流过程中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整个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还十分简陋,技术手段落后。整个物流过程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为主,农产品在配送、运输、储存过程中保鲜技术缺乏,农产品损耗大。据统计,苏北地区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被控制在5%以下。因此,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迫在眉睫。
(三)降低成本的需要。苏北地区的供应链模式是环节开放式经营结构,不利于成本降低。食品经营企业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以价格为主要评判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反复的筛选、替换,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致使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混迹其中,危害消费者。同时,供应链的环节过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四、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积极培育苏北地区农产品核心企业,根据不同农产品和不同流通环节的特点,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以及部分农产品连锁超市等农产品流通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封闭供应链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农产品供应链设计时应坚持流程简洁性、能力(资源)互补性、运行协调性、响应敏捷性原则,这样才能尽可能吸取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合理因素,同时又有利于根据企业的综合能力和优势加以创新。
具体思路是:1、依据苏北地区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对各个企业的资源进行评估,明确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根据各个节点竞争实力的强弱,确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销售商或者是农产品加工制造商;2、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节点企业重组。通过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方法来改善资源状况,对于符合标准的企业尽量吸收入供应链,对负担性企业进行重组,以此整合优秀的上下游企业;3、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评估、选择企业之外的配套资源或合作者;4、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供应链运行的技术平台;5、根据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的性能条件、物流渠道、营销渠道和产品销售情况等因素来优化供应链结构。
(二)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主要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准入制度,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等。1、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企业准入许可体系。首先,开展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状况的日常监督检测和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及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等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其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在主体资格、程序、监管、法律适用上的一致性;再次,实施贴食品市场准入QS标志管理,实行产地标识制度和无公害标识制度,加强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查处和惩罚。最后,做好产地认证,对本地农产品和外来农产品的主产地实行安全农产品认证录,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加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2、农产品安全监控与管理体系。为了确保农产品跟踪追溯系统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及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无疑是有效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是多边共赢的关系,各阶段企业不能仅以自身的利益为重,而应该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充分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整个供应链就像是一个虚拟的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目标,通过功能整合、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合成整合式农产品物流增值链结构体系,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四)发挥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服务作用。政府应出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规划指导意见,通过规划来合理引导封闭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针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出台各种支持和鼓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焦志伦.我国城市食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模式及其政策研究[C].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关键词:农超对接;供应链;系统动力学;仿真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has always been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big fluctuations in market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instability of supply chain. In this context,“farming-supermarket”docking, a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model which led by supermarket, cooperates with cooperatives o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enterprises, uniformly forecasts to consumer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iformly plans to farmers and cooperatives, has been burgeoning. This paper link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uses system dynamics method to construct supply chain model of“farming-supermarket”model, and does simulation analysis by Vensim software. Reach conclusi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odel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model by analyzing its fluctuations of every inventory nodes, and compared to every inventory nodes of the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model and orders fluctuations situation.
Key words:“farming-supermarket”docking; supply chain;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0 引 言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上“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向前葱”的现象屡见不鲜。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起伏剧烈,已经成为农产品市场的一个疑难杂症。在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农产品从产地生产者,经过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次级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和零售商贩,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流通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如花费时间长、周转环节多导致消费者购买价格高,信息不对称导致盲目生产,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在这样的流通模式中,农户的种植行为盲从于市场价格的起伏,而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往往会由于信息滞后的原因而使价格大幅度的波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农超对接”伴随超市的兴起应运而生。这种供应链模式以超市为核心,对市场需求进行统一预测,并联合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企业,统一组织农户生产,力求减少信息失真情况。本文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利用Vensim软件对农超对接的供应链模式进行仿真研究。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1.1 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是一种以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结构―功能分析,研究和解决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问题的仿真方法。系统动力学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 W.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的。J. W. Forrester最初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在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经过大量的研究,系统动力学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并广泛应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系统动力学的。国内包括王其藩、苏懋康、胡玉奎等学者参与了系统动力学在中国的研究工作[1]。到90年代,系统动力学在我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特别是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尤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1.2 Vensim仿真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得到广泛开发。从J. W. Forrester教授最早的DYNAMO Compiler(系统动力学编辑器)及其系列产品,到1990年由High Performance System. Inc.开发的ithink。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广泛普及,1988年由Ventana System, Inc.开发的Vensim Program series产品,得到了系统动力学仿真学者的青睐。Vensim是一个可视化的建模工具,用户可以通过 Vensim 定义一个动态系统,将之存档,同时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及最优化。而且使用Vensim建模非常简单灵活,用户可以通过因果关系图和流图两种方式创建仿真模型。
本文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Vensim仿真软件,对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2 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参数设置
2.1 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型
2.1.1 模型的建立
从农超对接的流通节点上来看,主要分为超市+合作社+农户模式、超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超市+基地+农户模式[2]。本文将对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场所使用的超市+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仿真研究。
在这种供应链中,市场需求首先驱动了整条供应链,超市由市场销售率预测其农产品需求量,并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再由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生产。供应链下游的企业根据需求向上一层企业或农户发出订单信息,上游企业或农户则根据自身库存状况调整生产或货源以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
如图1所示,超市农产品的库存量由超市订货率和市场销售率共同决定,合作社的农产品库存由合作社订货率和出货率共同决定,而农户农产品库存由农产品产出率和出货率共同决定。合作社及超市的订单需要经过一个运输延迟才能满足。由于顾客可以在超市即时购买所需,市场需求的满足不存在运输延迟。超市根据接收到的订单及其库存量发出货物,不足部分则为缺货,以负数形式表示。超市、合作社及农户的销售预测来源于各自上游客户往期订单的移动平均数。超市、合作社向上游发出的订货量及农户的生产量由市场销售率及实际库存与期望库存之间的差值决定。
2.1.2 参数设置
模型内的相关时间参数(生产延迟时间、合作社进货及超市进货时间)均设为1(周),超市销售预测所需移动平滑时期数设为6(周),库存可持续时间设为1(周),库存调整时间设为2(周),初始库存量均设为1 000,假定模型中出货率=订货率。仿真时间为100(周),仿真步长为0.125。
(1)销售率=1 000+if then else(Time>=1,RANDOM NORMAL(-200,200,0,50,0),0)。表示市场在预测前一周内需求量为1 000,一周后开始随机波动,波动幅度为±200,波动均值为0,标准差为50。
(2)超市销售预测=SMOOTH(销售率,6)。表示超市销售预测量为过去6周的市场销售率移动平均数。
(3)超市期望库存=超市销售预测*1。表示超市的期望库存可维持1周。
(4)超市农产品库存=INTEG(订货率2-销售率),初始值设为1 000。表示超市库存量等于其订货率与销售率差值的积分。
(5)超市农产品订货量=MAX(0, 销售率+(超市期望库存-超市农产品库存)/2)。表示超市农产品订货量取决于超市库存与预期的差平均到库存调整时间的值,与市场销售率的总和。若该值小于等于0则无需订货,若大于0则订货量为该值。
(6)订货率2=SMOOTH3(超市农产品订货量,运输延迟时间2)。
(7)合作社销售预测=SMOOTH(出货率2,6)。表示合作社销售预测量为过去6周的出货率移动平均数。
(8)合作社期望库存=合作社销售预测*1。表示合作社的期望库存可维持1周。
(9)合作社农产品库存=INTEG(订货率1-出货率2),初始值设为1 000。表示合作社库存量等于其订货率与出货率差值的积分。
(10)合作社农产品订货量=MAX(0, 销售率+(合作社期望库存-合作社农产品库存)/2)。表示合作社农产品订货量取决于农产品库存与预期的差平均到库存调整时间的值,与市场销售率的总和。若该值小于等于0则无需订货,若大于0则订货量为该值。
(11)订货率1=SMOOTH3(超市农产品订货量,运输延迟时间1)。
(12)农户销售预测=SMOOTH(出货率1,6)。表示农户销售预测量为过去6周的出货率移动平均数。
(13)农户期望库存=农户销售预测*1。表示农户的期望库存可维持1周。
(14)农户农产品库存=INTEG(订货率1-出货率2),初始值设为1 000。表示农户库存量等于其产出率与出货率差值的积分。
(15)农户生产需求量=MAX(0, 销售率+(农户期望库存-农户农产品库存)/2)。表示农户农产品订货量取决于农产品库存与预期的差平均到库存调整时间的值,与市场销售率的总和。若该值小于等于0则无需生产,若大于0则生产率为该值。
(16)产出率=SMOOTH3(农户生产需求量,生产延迟时间)。
2.2 农产品传统渠道供应链模型的建立
2.2.1 模型的建立
在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农产品从产地生产者,经过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次级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和零售商贩,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传统渠道与农超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市场预测没有统一的领导者,每个供应链节点的需求预测均是由其自身做出的。为使模型简化,且能更好地与农超供应链模型做对比,现将传统供应链设置为仅存在一个批发商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为减小供应链节点过多带来的牛鞭效应,将传统供应链模式设置为与农超对接相同的三个节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农产品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往往包含多个中间商,由于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供应链上传递的信息更加的放大,而本文为更好地对比忽略这一点。传统渠道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型流图如图2所示:
2.2.2 参数设置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参数设置原理与农超对接模式类似,其相同参数的设置不再赘述。现将不同参数设置说明如下:
(1)零售商贩订单=max(0, 零售商贩销售预测+(零售商贩期望库存-零售商贩农产品库存)/2)。表示零售商贩的订货量由其销售预测及希望保有的安全库存之和决定,其中安全库存=期望库存-现有库存。若上述值大于0则订货量取该值,若小于或等于0则不订货。
(2)批发市场订单=max(0, 批发市场销售预测+(批发市场期望库存-批发市场农产品库存)/2)。
(3)农户生产需求率=max(0, 农户销售预测+(农户期望库存-农户农产品库存)/2)。
3 仿真结果分析
3.1 供应链各节点库存量的仿真
运行上述两个供应链模型,得到其仿真结果如图3、图4、图5所示:
在上述库存量曲线图中,若供应链下游节点的曲线在上游节点曲线上方时,表示该时刻上游企业未能满足下游企业的订货需求。从图4和图5可以分析出两种供应链模式的库存情况:
(1)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中,农户及合作社的农产品库存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说明农户的农产品供给基本能满足合作社的需求,且数值能够维持在目标产品量左右,只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呈现小幅波动。而超市库存量由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存在,有一定量的波动,时而能满足市场需求,时而不能。但其震荡范围维持在±100内,总体上表现出对订单比较满足。
(2)传统渠道供应链模式中,三个供应链节点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且波动幅度由离市场最近的零售商贩至农户逐级增大。同时,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存在明显的信息延迟现象,上游企业时而能满足下级企业订单需求,时而不能,整条供应链呈现大幅波动的情况。
3.2 两种供应链模式库存量对比
从图6、图7可以看到,在两种供应链模式的库存量对比中,显然农超模式中节点1和节点2的库存量都更稳定一些,而传统渠道的供应链由于信息传递不对称,导致库存量有较大波动,且从波动范围上来看,离市场越远的供应链节点波动范围更大。
3.3 供应链各节点订货量的仿真
为更好地对比农超模式与传统模式各节点订货量稳定与否请况,现在将市场销售率的方程式更改为1 000+if then else(Time
(1)如图9所示,在农超模式中,前10周内农户、合作社和超市的订货量都随市场波动而波动,且离市场最远的农户波动最大,合作社次之,超市最小。当市场需求稳定后,三节点订货量也逐步稳定,超市和合作社在13周开始达到稳定,而在15周开始,农户订货量也能保持稳定,并维持在市场需求量上。
(2)如图10所示,在农产品传统渠道供应链模式中,三个供应链节点波动频率较农超模式小,但波动范围大。零售商订单能在13周开始稳定,批发商则需要16周开始趋于稳定,而农户订货量则需要在21周以后才能稳定。
由此可见,由于信息共享的不对称,离市场越远的供应链节点收到的信息越不完善,导致生产量比市场需求滞后,农户盲目生产。
4 结 论
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上高频率、大幅度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会给人们带来不便,也会给农户的生产造成困扰,并带来经济损失。而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农户盲目的生产,导致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库存量波动较大,进而导致价格的起伏不定。农超对接模式中,由于超市直接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合作社和农户,并组织生产,弱化了信息的失真现象。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农超模式的供应链各节点上,库存波动相较于传统模式减小许多,库存的稳定有助于市场价格的稳定。说明农超模式有利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但农超模式需要超市耗费更多精力,如何鼓励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以及超市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社及农户,将是开展农超对接的下一个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力菠,韩玉启,陈杰,等. 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J]. 系统工程,2005,6(23):8-15.
[2] 宋超,李曙光. “农超对接”现象浅析[J]. 物流技术,2010(9):28-30.
[3] 刘秋生,蒋国耀.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12):72-75.
[4] 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论文关键词:城乡统筹,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探究
伴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逐步展开,我国农业经济又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不难发现:由长期剪刀差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演变到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现在将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系内。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受到我国各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在展开城乡统筹实践过程中,还应根据本区域的特性小论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本着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原则,笔者将就商丘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乡统筹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隔离发展的态势,通过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中,在城市与农村经济能量的耦合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农村经济又主要以农业经济的形态存在着。
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阐述如下:
(一)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被理解为:(1)农业生产企业化;(2)农业生产规模化;(3)农业生产与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中,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将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企业生产模式小论文,才能通过分工、协作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考察农产品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可知:农业产品生产由技术因素所决定,其最小有效规模偏大。为此,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方能在技术层面趋于最优经济效益目标。对于第三个方面,则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
(二)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补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强调,农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之间的严格分工。因为,这种严格分工将使农业经济发展类型,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上。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城乡之间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可以通过一种耦合联动,推进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小论文,在整体上增进了经济福利水平。
二、基于内在要求探究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
上文已从普适性层面阐述了“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目光转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上,还须进一步探究其目标导向。最终,为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够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的经济若要实现腾飞,则需要省域各经济增长极所建构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各节点间的线型经济覆盖,最后在线型交叉中形成网状结构经济覆盖,方能实现全省经济全面发展。因此,商丘市处于河南省东部边缘,通过联动本市农业经济发展,将够建出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建立沟通周遍省份的枢纽
河南地处中原,缺少区位优势。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小论文,其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国面食加工行业中,河南省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比较优势面前,河南省须通过商丘市的区位优势,在该区域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来开展与周边省份的经贸活动。
三、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阐述,有关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农业加工生产基地
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1)满足河南省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一需求,在本省经济发展体系内,完成商丘农业经济能量的积累。(2)建立与外省市及国外的农产品供给联系。伴随着商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率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已无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纳。为此,须通过商丘市政府的农产品对外公关活动小论文,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消化。最终,获得农业发展资金。
(二)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
城乡统筹实则促进了,城市与农村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价值联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现则是:供应链体系。在加速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才能实现。在物流体系的构建中,须把握这样几个技术要点:(1)不改变原有城市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架构;(2)着重构建连接城市与农村物流体系间的节点;(3)由于农村物流体系承担着农用物资下放,及农产品上收的双重任务。因此,与城市物流体系连接的节点应设计为两个。
参考文献:
[1]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安永学.红古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1(6).
[3]李壮壮.我国各地区农业综合发展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1(6).
关键词: 供应链;合作;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50-04
0引言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各成员企业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在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之前。当一方选择在合作伙伴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缺乏伙伴方的有关信息,面临着逆向选择问题。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本质是少数成员企业之间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一旦因逆向选择而造成伙伴选择不当,则会使合作伙伴关系“先天不良”,给以后的合作带来无穷后患。因此,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合作伙伴关系治理的基础性问题。已有的相关文献,主要是研究选择合作伙伴的技术手段,如评价方法等。本文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角度,研究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为使研究问题具体化,本文假定,由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为其合作伙伴。
自阿克洛夫(Akerlof,1970)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发表以来,信息不对称理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性,因而这一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该理论均得到了应用。
1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在市场交易关系中,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是普遍的特征[1]。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关于某事情的信息比另一些人掌握到多一些。例如,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自己的还款能力,卖方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求职者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工作能力,客户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发生事故的概率,经理人比股东更清楚企业的赢利前景等等。信息不对称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由于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取的信息不同所致,而不同信息的获取又与他们各自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关,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对称性。客观方面,经济个体获取信息的多少与多种社会因素有关,其中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因素,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行业专业化人员与非专业化人员之间的信息差别越来越大,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分布越来越不对称。
当信息不对称发生在签约之前,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就出现了[2]。逆向选择指在合同签订之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已拥有了另一方所不具有的某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影响后者的利益,于是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的事情,客观上导致市场配置的低效率。例如,一些能力低下的供应商故意谎称自己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3]。阿克洛夫的论文中所分析的旧车市场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的例子。在旧车市场上,每一辆车的质量好坏只有卖主知道,买主对旧车质量的真实信息不了解,只知道旧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按平均质量水平出价,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旧车卖主的理性选择是退出市场,在市场上都是质量较低的旧车。于是,市场中旧车的质量降低,买主的出价进一步降低,导致更多质量较高的旧车卖主退出市场。结果,只有那些质量最低的旧车成交,甚至可能造成旧车市场消失[4]。
逆向选择可导致不利的经济后果[5-6]:①造成劣货驱逐良货。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买者无法分辨劣货与良货,良货就不能获得其应有的优势,赢得市场。如果劣货与良货的价格相同,则良货因其生产成本高于劣货价格,生产者赢利少于劣货。这样,良货的生产就会减少甚至消失。②造成市场缩小甚至消失。由于买方因拥有的信息少于卖方,而无法分辨某类商品质量时,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免受伤害,会拒绝购买所有同类商品,从而使该类商品的市场缩小甚至消失。③造成企业生产效率降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买方的理性选择行为给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负的激励,从而损害生产者生产效率的提高。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逆向选择
虽然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应以最终客户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供应链各成员之间没有所有权上的归属关系以及行政隶属关系,供应链成员存在自治性;所以供应链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构成的合作体,每个成员都努力在自己决策范围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接受合作。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成员的首要目的,供应链系统最优结果并不是成员最关心的。而在供应链中,信息往往为各个成员私有,供应链合作时要能够将这些私有信息搜集上来,只有掌握了系统中各个成员的具体信息,才有可能求得系统最优解,而成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故意隐瞒或谎报。
假定制造商拟选择供应商为供应链合作伙伴。由于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制造商不知道供应商的真实类型,如供应商的供应实力和质量水平等,供应商通常不会向制造商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而是有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使制造商无法了解到供应商是否满足要求,甚或利用这种信息优势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片面夸大自身的能力条件如生产技术,交货能力,例如提供虚假资信证明来以劣充优以获得合作伙伴资格。在缺乏供应商的真实信息的条件下,制造商往往选中报价较低的供应商,导致那些整体能力较强的供应商被排除在外[7]。这些严重干扰制造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为供应链合作伙伴,导致“劣质供应商驱逐优质供应商”的逆向选择。
对制造商来说,实施供应链管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对供应商依赖的增强。因此,能否正确地识别并选择真正合适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对制造商至关重要,否则,一旦选择了不合适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就会在以后影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运行的质量和效果,给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造成损失。以福特公司1996年开发的名为Taurus的新车型为例[8],当时,福特公司试图改变以往的采购策略,即不再通过多轮的招投标来选择供应商,而是与少数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福特公司打算把这一新车型的车座全部外包给一家名为利尔的公司,该公司当即承诺为福特公司的两款轿车和一款货车设计并生产车座。尽管严重缺乏技术人员,但是利尔公司还是和福特公司签了一份他们自己完全清楚无法完成的供货合约。后来,利尔公司不但没有按时交货,而且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也没能达到合约要求,并且有大部分的产品根本无法使用,为此,福特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并导致新车型上市的延期。
3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如前所述,供应链合作伙伴逆向选择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制造商不知道供应商的真实类型。因此,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要揭示出供应商的真实类型。本节运用博弈论的机制设计理论和显示原理,研究了合约机制,在该合约机制下,供应商选择适合自己真实类型的合约并根据合约采取行动对他是最有利的,这样,就可以揭示出供应商的真实类型,从而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本文在参考文献[9]的基础上,针对制造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分析。在本问题中,制造商是委托人,供应商是人。在选择供应商时,制造商的任务是要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加以甄别,避免发生逆向选择。
3.1 供应商定位
在选择供应商之前,制造商首先要对合适的供应商进行基本定位。对供应商定位包括划分和确定合作伙伴关系的类别,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
①确定合作伙伴关系类别。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依合作程度不同而异,而合作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不同分类。有文献[10]提出以产品专用性和交易量两个维度,将合作伙伴关系分为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短期合作伙伴关系、市场交易型合作伙伴关系四种类别,如图1所示。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专用性涉及到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潜在供应商数目和供货来源多寡。因此产品专用性越高,合作期越长。交易量涉及每次交易的批量和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量越大,合作关系越密切。制造商应根据不同的产品专用性和交易量,确定拟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的类别。
②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对制造商来说,不同类别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其中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为重要,相反,市场交易型合作伙伴关系是最普通的关系。不同类别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合作伙伴关系,确定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对于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对制造商的最终产品的长远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应重点突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兼容性以及对专用资产的投入。对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应强调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生产柔性和发展潜力。对于短期合作伙伴关系,选择供应商的标准除常规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期等,还需考虑稳定性和发展潜力。对于市场交易型合作伙伴关系,可直接根据市场准则,即降低供应成本,选择供应商。下面将针对不同类别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选择标准列于表1。
由表1可知,在不同类别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制造商在选择供应商关注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在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制造商最重视文化兼容性和发展战略兼容性,而在市场交易型合作伙伴关系中,制造商仅关心价格等传统指标;尽管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指标在所有类别的合作伙伴关系中都被列为供应商选择标准,但是它们在不同类别合作伙伴关系中被重视的程度差异很大。
③确定合作伙伴类型。如上所述,建立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应根据供应链的目标和具体需要而定。因此,制造商首先应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检验是否真正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评估合作伙伴关系的潜在风险和收益。然后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明确需要供应商提供何种服务,要求供应商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和核心能力,确定建立一定类别的合作伙伴关系。最后确定选择供应商的标准以及应达到的目标水平。
3.2 选择恰当的合约
供应商的类型是不同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在已有供应商选择的文献[11]中,提到的选择指标有成本、价格、质量、交货、服务、运输距离、环保、信息、生产熟练程度、地理位置、柔性等诸多方面,其中提到频率最高的是价格、交货期、质量、服务[12]。
制造商从考核供应商的指标体系中选出交货质量、交货及时性和供应成本作为划分供应商类型的三项最重要的指标。在上述供应商的三项指标中,交货质量和交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供应商向制造商供应的结果,而供应成本是供应商的内部因素,与供应结果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如果供应商在一次供货服务中同时在交货质量和交货及时性两个方面达到合约规定,就称为供应成功,否则就是供应失败。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中,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就是委托-关系,其中,任务的提出方是委托人(制造商),任务的承担方是人(供应商)。合作伙伴选择的博弈顺序为:自然确定供应商的类型(供应商获知自己的类型),供应商向制造商报告自己的类型,制造商设计一组合约(报酬机制),供应商接受或拒绝这组合约,如果选择拒绝,博弈结束;如果选择接受,供应商执行努力水平,在最后时点产出实现,转移支付实现。
为能够恰当地激励供应商,制造商应该设计一个支付合约,该合约由初始支付、奖励和惩罚三部分构成,以体现出报酬激励机制。如果供应商称自己为θijk类型,其中:i,j,k∈{1,2}。“1”表示交货质量高、交货及时性强和供应成本低,“2”表示交货质量低、交货及时性差和供应成本高。则制造商应该向他提供(πijk,mijk,pijk)类型的支付合约,其中:πijk是对供应商的初始支付(与供应结果成功与否无关),mijk是对供应商供应成功的奖励, pijk是对供应商供应失败的罚金。
4小结
选择优质合作伙伴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影响合作伙伴的选择效果。本文研究了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及其治理。主要有以下一些建议:
河源本土化农电商主要针对本地有丰富资源但面临农产品销售渠道少、农业劳动力老化,农业技术落后等发展瓶颈,销售渠道较少的欠发达地区,加之电商对使用方的专业能力要求不高、门槛低;作为一种适用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支持多种业务模式如虚拟交易市场、农产品直销、招标等,提供交易撮合、库存和查询、数字签名、网上支付等功能,利用河源本土的电商平台,提高河源农户的电商意识,缩短农产品供应链,提高交易的效率和质量,解决河源农产品的产销问题,增加农户经济收益,改善农户生活水平redlw.com。
实施“互联网+农业”模式,利用IT技术、4G、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结合河源的农电商发展情况,解决在采购中信息不对称和客户需求响应迟钝的问题,提高农业信息化,实现全程的可追溯,促进统一规划河源本土的农业种植,作物统一管理、数字化管理,减少效益波动,降低农业风险。实现河源农产品供求市场的有效对接,让供应链上的农户、企业从传统的为库存采购转变为订单采购,即采用“订单农业”的生产方式,其优质的成本管理使产品价格被消费者所接受,同时又为农业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增强和扩大电子商务适用技术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积极影响。促进河源生态的永续利用、资源的高效使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绿富”双赢。因此,在适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河源农业发展现状,结合河源的本土资源,农电商企业可发展适合河源的农电商平台,推动河源农业的转型、电商的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电商而言也意义重大。在适用技术理论指导下,农业的不断可持续发展,能不断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开发和转换本土资源,促进农产品的可持续增产,并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以此保障电商企业的产品供应稳定,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高电商企业竞争力。网络电子商务市场的未来发展将不再是依靠用户数量的增长,消费深度的不断提升将成为驱动电子商务市场的主要动力。顾客满意度指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顾客网上消费的深度和电商企业在开拓网络市场的竞争力。保证网络销售产品的质量,建立网站声誉,利于塑造网站品牌。利用农业适用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保障电商企业销售的农产品品质,提高顾客满意度,加深顾客的消费深度,建立电商企业的声誉,开拓电商企业的网络市场,对于电商平台的品牌塑造具有积极作用redlw.com。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成都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实践情况,在对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部门、银行、物流企业等第三方引领培植供应链金融及集群风险控制等成都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集群控制;批量营销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壮大民营经济意义尤为重大。根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截至2014年末,全国中小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全国约60%的经济总量,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纳税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将近一半①。2015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中小企业84.4万户,同比增长38.4%;新增注册资本4.8万亿元,增长90.6%,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理论界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模式受到普遍青睐与推崇。AllenN.Berger(2006)等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我国学者则对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持肯定态度,多数学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少数从中小企业角度论证,个别从两者结合的角度阐述。闰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有效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组成的“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指出,供应链金融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白马鹏(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借助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交易的自偿性以及货物的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上研究成果论述了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优势,对我们思考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供应链金融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然而,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供应链金融真的适合用于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吗?本文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模式概述的基础上,从银行信贷实践的角度出发,以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成都市为例,总结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进而分析成都市打造供应链的难点,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将其金融服务从供应链核心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为链上渠道伙伴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代付、存货融资、原料和制造融资等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实践,因而能够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委托理论都为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当今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只能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与忠实合作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核心企业有动力配合银行解决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供应链由不同期望目标的企业和组织构成,具有参与主体多、跨地域、环节多等特点,它们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协调(韩东东,2002)。委托理论解决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存在委托关系,着重解决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可将物流企业和银行视为共同委托人,更易掌握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还款能力,同时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条款,有效防范供应商与中小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及违约风险。供应商和中小企业也形成了委托关系,主要解决中小企业违约的情况下,供应商面临向银行退款、无法销售产品进行回购的风险。
(二)国内实践进展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运作形式看,运作主体多数是商业银行,其次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综合金融物流提供商。国内商业银行典型探索以深圳发展银行(今更名为平安银行)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代表,该行在探索初期推出了货押授信等,并逐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1+N”理念,后期围绕供应链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有力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其他银行围绕应收、应付、存货三大环节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中国银行2008年开始推出的“达”系列融资产品等;部分银行针对自身擅长的行业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光大银行在钢铁等行业推出了“阳光供应链”等;个别银行则专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总体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供应链金融产生的现实需求,高视野解决对策的研究直接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研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国外侧重于研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延伸及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性问题,国内主要分析通过供应链条的捆绑和链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国内不能照搬国外模式。从实践进展看,供应链金融并不适合所有的领域,做得好的地区主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对那些行业边界清晰、供应链成员之间长期密切协同而无严重利益冲突的领域,由一个核心企业引领形成。
三、西部地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营销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有赖于对该地区中小企业特征的准确认识、中小企业信贷规律的总结,有赖于对中小企业行业和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把握。成都市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其中小企业具备西部地区的代表性。下面,以成都市为例,结合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一)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1.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结合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成都市中小企业可以分为具备核心竞争力且能利用外部资源响应市场需求的核心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但又不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且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按照要素分类,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型企业。2.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首先,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链的低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从成都市中小企业在东中西部的定位来看,东部地区主要是高科技、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西部地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企业。从成都市等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企业来看,主要是向东部地区输送原材料,连能源矿产品初级产品都谈不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西部一些城市才提出能源矿产品由量大、价值低向量小、价值高的初级产品转变。西部地区主要向东部地区供应能源矿产品的定位决定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在西部地区,所以,成都市的商业银行选择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还不现实。我们按国外大型企业供应链延伸的做法,通过银行营销、风险控制实践来证实成都市极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先不分析其整合供应链的意愿。成都某地方商业银行随机抽取了7户中小企业客户,它们2014年末的相关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该7户中小企业活劳动量占产品成本均低于7%,说明活劳动量消耗小;劳动者占固定资产的数额除1户外余者均在30%以上,数据水平比较高,该两项数据均不具备活劳动消耗大、资本有机构成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而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产量在20万元以上,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本量在7万元以上,占有水平较高,符合资本有机构成高等资金密集型企业特征。成都市的中小企业不像西部其他地区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中小创业者,属于西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之一。从成都市某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即使是作为西部特大城市的成都市,虽拥有大量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但仍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低端,很难形成供应链,表现在部分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出现销售急剧下滑,挪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投机等,还有些企业存在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再难以增长的“成长困惑”,普遍存在着产品雷同、主业不突出、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盈利差等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其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非常少。上述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的人员也非常少,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为零。上述企业也没有加大技术设备升级和企业经营改造,没有在转型升级中找活路,很多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依靠自有资金、信贷资金维持高速运转,并频频出现资金投向虚拟经济等高风险领域的问题。代表企业发展方向、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但科技型企业在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非常少,难以形成供应链。
(二)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及特殊性1.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一是成都市产业链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形成供应链的引领者。从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看,成都市所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非常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有外包业务方面的意愿。同时,多数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东部地区核心配套企业关联度也不紧,其外包业务并由此管理外包渠道的动机不强,很难在供应链中起到主导作用。二是成都市供应链链条整合难度较大。国外供应链金融是大企业主动整合,以具备核心竞争力且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的大企业为主,在这种条件下,较易寻找到愿意被整合进供应链且愿意为此而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配套中小企业。而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较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发展战略中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多数是为了供销渠道畅通而有意愿被整合的中小企业,且在供应链形成难度大的情况下不愿意先为此而放弃资金使用权、资金收益等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购销链条每个环节上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利益一致、精诚团结的几率较小,彼此之间在信息交流、资金结算、供销渠道、成本核算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很少完全依赖合作对象。由于结算条件较苛刻,遇到资金困难时不会通过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解决,宁愿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所以,依靠中小企业自身形成供应链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成都市中小企业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要想形成和发展供应链,首先需要强势的第三方来培植核心企业,然后强势的第三方有动力去协调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达成利益上的一致。因此,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以有实力的政府部门、银行、物流公司等去配置和整合供应链的成功率较大。2.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殊性。一是从西部地区城市看,产业链路径非常明显。虽然从随机抽取的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数据未发现以某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但是不妨碍从城市整体角度寻找产业链,以便将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整合等宏观层面的引领促进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或延伸产业链长度、拓宽产业链深度,从而来发展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发现,从城市整体上来看,成都的物流方向有相反的两股:一是农产品、能源矿产品等沿四川其它市县——成都郊县——成都五城区方向流动;二是产成品、商品沿成都五城区——成都郊县——四川其它市县流动。成都早在几年前就将提供原材料的雅安及提供市场的资阳、简阳、眉山等捆绑发展,从城市的角度看,产业链路径是明显的,成都是产业链的核心城市。二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难以形成供应链现象以外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努力摸准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规律中,虽未发现供应链现象,但却找到了中小企业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以成都市为例,其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比较明显,体现在成都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具有专业市场、市场区域、行业集群、家族关系等总量特征及总体变化趋势,把握住了这些总体特征将能够更准确、客观地把握住中小企业信贷规律。反之,成都市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难以基于单个信贷主体的经济特征及其衍生出来的信贷特征进行点对点的孤立管理。这种集群效应是在难以形成供应链时,中小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微弱凝聚力,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供应链通过企业间长期合同捆绑在一起,集群效应则完全是市场力量在支配。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成都市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现象不明显,但是集群效应比较明显。要想形成供应链,需要在某些中小企业群打造供应链的引导者,并注重供应链内部成员利益冲突的解决、长期合作机制的打造,以提高链条内成员之间的交易等稳定化程度。在目前供应链金融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政府作为供应链的舆论先导者引导形成供应链金融政府可以在打造供应链金融强势的第三方引导者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通过法律、产业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对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创造政策氛围,鼓励银行、物流企业、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在消除供应链金融内部成员利益冲突方面,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引导解决,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方相互协作扫清障碍;另外,为减少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方艰巨复杂的谈判、沟通、协同工作压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相应专业中介机构来推动解决,以此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发展。
(二)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实际主要主导者引领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和发展银行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业务创新,在组织架构上,可集中资源设立供应链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审查审批及风险控制部门,专门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可以与第三方中介企业合作发展商品融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再造信贷业务流程,通过打造相应授信模式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和银行的连接者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促使供应链金融各个运作环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畅通无阻,为银行提供质物仓储、第三方监管和动产拍卖等服务,确保质押物完整有效,还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监控原材料供应商,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在供应链金融形成过程中发挥与商业银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连接作用。
(四)多方联动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针对单个中小企业之间有某种非紧密的联系所体现出来的聚合效应,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工商联、专业市场管理方、市场区域的管理方、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通过做一定量的中小企业信贷来覆盖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甄选金融产品进入的行业,然后迅速找到有效的客户群体进行批量营销,实现金融产品在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的受众群体规模化、风险可控的目标。另外,通过批量化的行业和集群研究,从中小企业批量风险判断的角度研究风险信息、业务特点和风险程度,从地区、行业、集群角度探索风险控制的“本土化”、“批量化”和交叉印证模式,以适应成都市中小企业集群化、转型化、家族化特征。
参考文献:
[1]AllenN.BergerandGregoryF.Udell.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forSMEfina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11).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韩东东等.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3).
[6]田海峰,刘泽照.供应链金融与物流企业发展策略[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