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课堂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生态化、教育生态学化、绿色教育、生态化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生态教育有着极其广泛的内涵。它既包含家庭教育,又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它是一种全民性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等。生态教育既是自然性教育,也是社会性教育;既是共生式教育,也是个体式教育。它是终身教育,也是一种全民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的必要性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改善,教学成果显著。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严重阻碍着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研究发现,“当前,影响和阻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有填鸭式,陈旧式,应试式,厌教式,厌学式,母语式”,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同时,也有中学英语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李红梅老师指出,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学生学习中受母语的影响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英语听说教学跟不上要求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几个方面。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现场教学的观察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调查,笔者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归纳如下:第一,教师过分注重讲授法而忽视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凭借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步骤,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的讲授,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但是,该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美国近代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
“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能始终只关注所要教授的系统知识,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学生彻底掌握了它并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时才具有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过多依赖讲授法而忽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必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极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第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训练理论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组成的,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与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掌握和应用迁移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积极接收和掌握英语知识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较大,不能很好地发挥出迁移在其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提倡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全人”的今天,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因为主动“要学”,更多的是由于“被迫”的原因,如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升学考试的压力等,进而导致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的内驱力。并进一步指出,认知的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与欲望。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某种地位与尊重。而附属的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与认可。很明显,后两种动机都是外部动机,而第一种动机才是真正的内部动机,是有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对知识的兴趣而激发的内在学习动机,将影响学生追求学习质量,而不是表面的成绩。出于外因所诱发的外部动机,学生可能追求表面的成绩而不求甚解。”
三、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与功能
针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种种问题与障碍,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造生态化的课堂。那么,何为生态化的课堂呢?黄俊官研究指出,“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方法、环境和学习评价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态。”也有学者认为,“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的,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换句话说,生态课堂是以生态教育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使课堂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课堂。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又有哪些呢?第一,自然性。“自然”的本来含义是指“天然,非人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顺应他们的自然本性。
大自然是天然生成的,自然性是天然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生态化的中学英语课堂因自然而充满活力,学生因自然而更加自主。在这样足够自然、自主的英语课堂中,学生身上的自然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训练,个体不断得到发展,其价值也不断得到体现。第二,系统性。这即是生态化课堂的整体性特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等各因素缺一不可,否则整个生态课堂便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在生态课堂中,各个因素作为整体的形象在进行活动。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考虑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要注重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仅仅是个别所谓“优等生”的发展。只有着眼于整体,才能充分发挥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平衡性。生态化英语课堂中的平衡理念,是指在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相互协调与适应,互相作用,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学英语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理念,将英语教学中各个因素看成自然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联系,相互调试,相互作用。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达到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及身心的平衡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性。生态课堂是平衡的课堂。其实,这里的“平衡”本身已经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当各个要素相互调试与适应,以此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没有平衡,绝无可持续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英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其他组成部分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系统,进而促进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课堂主要包括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两个部分。
在有效的生态化课堂中,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与不完善,都将对整个课堂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课堂生态主体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他们一起构成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从课程教材、班级人际关系、班级学习风气以及班级管理制度四个维度来看,生态化课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第一,课程教材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教学生态资源。生态化课堂的滋养功能主要是指教师作为教学生态资源的组织者、加工者、转化者,通过对其重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将客体性知识逐渐内化为主体性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独特认识,保持与外界的动态平衡,进一步获得生成性知识,促进其身心发展。第二,班级人际关系和班级群体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社会性环境。生态化课堂中,以班级人际关系或者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基础的班级群体一经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群落”中得到实现。不同的班级群体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之,那些积极正面的班级群体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而那些消极负面的班级群体阻碍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第三,班级学习风气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环境动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上的具体反映。一旦形成班风,便具有相对持久性和稳定性。不同层次的班级学风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同的动力促进作用。第四,班级管理制度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规范性环境。形成班级管理制度的模式对于能否发挥这种规范性作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如“教师指导—学生协商制定模式”比“教师制定—学生执行模式”更能创造民主宽容的管理氛围,教师和学生自觉有效执行,更能体现师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平等,更能体现学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生活等,离教育的理想目标更为接近。生态化的英语课堂,就是一个和谐的“生物圈”。在这里,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思考不仅有利于习得“是什么”,更有利于学会“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动态的和谐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和谐的、全面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构成一个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得到全面实现,师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发展。
四、中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的实施策略
生态化课堂是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宽容相待、民主交往的课堂,是实现课堂生态主体双方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枯萎、凋零。课堂应该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课堂生态化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生态化的课堂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追求。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学英语生态化的课堂理当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
(一)以生为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教师、学生、教学生态资源与教学生态环境是构成生态化课堂必不可少的四个因素,其中,学生是核心因素。生态课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任何方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只有当学生将教学中所传授的东西逐渐理解、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约翰.杜威指出,“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其主张以儿童、以学生为中心,以此来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自然地,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与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实现其身心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以师作导———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成为当代教育发展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于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生态化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引路人,教师要更多地担负起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发挥的责任。生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其同事)学到许多”。教师要实现其专业、自主发展,最理想的方式便是通过合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全面开放、互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英语课堂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与学生、其他教师积极交往合作,互相沟通,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来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情感,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三)以教学生态资源、环境为依托———建设和谐、民主课堂
关键词:生态;生态课堂;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不断地发展,我们更不能以从前的老思路教育学生,中国教育多年的经验提示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一起努力,才会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生态课堂”产生了。
一、生态课堂概述
“生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之间、生物和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起一定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所有的和谐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元素都将其自身特有的规律自由生长、自由发展,课堂也是这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观察,环境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那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同时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即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野对课堂进行关注,这里的所有生态元素,有生物与非生物的,有物质的与精神的,有动态与静态的,他们之间互相依赖、和谐共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也是和谐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是和谐的,师生要在和谐的环境中一起成长,教师的主体精神与学生的主体精神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
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不同。语文生态课堂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从教学内容角度分析,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不只是对“双基”的追求
现在的生态课堂主要是对双基进行关注的前提下,还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以关注,加强人格的塑造,学习态度的养成。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上,学生们是以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教师要有完整的时空观,并以其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教学方案。
2.从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角度分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转变,他们能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构建与获取。
3.从教学构成角度分析,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上,学生和阅读内容是处在同等地位的,同时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生态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及阅读内容三部分组成。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努力为以上三个主体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他们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对生成性的学习内容的分析与讲解,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课堂的主宰者为平等者,变课堂教学的传授者为培育者,变课堂教学的单方传递为多方对话。
三、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
1.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生态文明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以社会发展为目的,也要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所体现。从这方面理解,以往的课堂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显得有些机械和僵硬,他们将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使语文教学的现状得以改变,实现语文课堂的生态化成为必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在教师的实践与探索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勃勃了。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我们并未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小、慢、差、费的现象,可以总结为:一般是把系统、鲜活的文章分为字、词、句、段和逻辑修辞进行讲解,再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逐步达到一种较强的词语分析、写句子、进行分析与改错的能力,但是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所想,不能完成对优美的篇章的基本鉴赏,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不进行彻底改革是不行的。
3.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呼唤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使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发展得以关注是我们语文教学不能推卸的责任。除此之外,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工具,但是有所不同的是,语言之中还出现了不同人的感知方式和思想是不同的,由此得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这就像维特根其坦所提出的,语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是人类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对语言的学习是和人的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共同出现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收纳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却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之中生命状态所倾注的关心、对社会中人们不同的心态所进行的思考,进一步得出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另外,从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语文具有别的学科所不能相比的重要作用。
四、构建生态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做到善于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应有的能力。
1.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当教学方法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及精神需要时,一切才会更高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突出学生这一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增强人文性,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可以表情达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做有情之人,使自己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有一位哲学家曾经提出过,思维开始于问题与疑问。教师要为教学创设情境,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合作及交流,使学生乐于动脑。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起到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促使学生达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是人之本能,人天生属于探索者。当学生探究问题时,自己的认知会变得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学生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也被激发。因此,在此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们通过探究积极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对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这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3.学法指导的力度要加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强调了学的重要性,教学也就是教学生“学”,不能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应该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用。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弱化。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找出已知问题和求知问题,再通过生生的探究、师生的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这要比教师单纯地讲要强得多,教师要为学生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拿到学习新知识的“钥匙”。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课文也就是个例子,在这些例子中,学生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首要任务,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铺好路。
参考文献:
[1]谢振波.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探讨[J].生物学教学,1990(03).
摘 要: 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文学课程担负着传播新型文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英美文学教学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论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生态文论;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生态课堂
21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时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作为构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教育理应担负起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新型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使命。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下,文学课的地位日渐尴尬。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学生背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陈旧等因素使得文学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学批评应运而生, 它所要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自然并和自然相处,以期缓解并最终消除生态危机。“生态批评”是从文学批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 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 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
一、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和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觉得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介入英美文学课程的是很重要的。首先,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为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并不是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中机械地添加一些文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将教学中心从文史知识的识记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来赏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上。
第二,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生态意识是大学生的 “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鲁枢元教授提醒我们,相伴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导致人类自身内部的 “精神污染”。这里的精神污染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科技发明对人的健康心态的侵扰,物欲文化对人的心灵渠道的闭塞,商品经济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腐蚀。当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如自杀、吸毒、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等,都随着社会发展的程度看涨。其突出表现为现代社会高度存在的疏离化: 即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疏离。因而,生态批评意识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意识。
而一方面,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轻人文素养的现象,强调大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不够重视学生需要、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功利性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承受很多学业、人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压力使得学生对情感、爱、理想和心理归属等需要格外强烈,学生会觉得精神空虚,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态的批评视角对具体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文化根源,让学生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和极端的理性思维的形成、表现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关爱意识,从而进一步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生态意识如生态的消费观、爱情观、求职观等等提供启示,帮助学生建立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存在状态,走出心灵的困境。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之需,因而也能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英美文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由教育主体、教学活动和生态教学环境构成的互动、开放、和谐有序的有机系统,包括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构成的物理生态环境,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由师生感情、学风和学习兴趣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在建设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生态位和学习者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课堂系统中的生态位差异,充分尊重个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随着时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旅游全年总收入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计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所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因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学的、生态的、民主的教学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理论、实践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完美结合,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有效对接。
二、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生态课堂内涵
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课堂;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吴丁福教授与诸文蔚学者合作发行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教育生态学》,自此,学界开始将教育与生态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学界虽然对生态课堂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各位学者对生态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对“以师为尊,以材为心,以课为中”的传统课堂的摒弃与继承,是以生态学和谐共生的思想为指导,以新型民主的教学理念、原则、设计与评价等为基础,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工具,以当代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师、学生与环境间平等互动、平衡自由、绿色健康以及科学发展的课堂。同时,它也是一种追求本真,强调各生命体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见闻,追求真理的课堂形态。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内涵
目前,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联系,未将生态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课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模式。通过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即运用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旅游情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的体验式课堂。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生态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做支撑,但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存在种种生态失衡的现象,阻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进程。
(一)师生交流贫乏,缺乏互动性
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沟通与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所说即是真理,遵从教师所言即为人生正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传至今,使我国课堂呈现“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听从”的现象。目前,随着时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是在旅游管理课堂当中依然呈现出教师以主人公姿态主导着课堂,师生互动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给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另外,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在课堂一味听从老师讲解,服从教师安排,缺乏主动提问的智慧与勇气。课堂当中真正有效的就旅游方面问题的深入探讨较少,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绿色且充满活力的生态理念。
(二)课堂氛围低沉,缺乏趣味性
良好的氛围是成功的开端,和谐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学成功的基石。但现在旅游管理课堂中(特别是理论性课堂)经常出现学生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睡觉等现象,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屡禁不止,这种违背课堂和谐的行为屡屡出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营造出低糜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与他们对专业认同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模糊,定位混乱,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熄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只为顺利度过期末考试与赢得奖学金而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大幅度降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专业爱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旅游管理课堂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三)考评方式单调,缺乏测量性
一般来说,考评是对本学期的学业总结,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与综合运用。目前,高校通用的考评方式为:平日表现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约为30%~40%,主要由课堂问答、实践操作、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构成。平日成绩主要用来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一方面,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通常采取激励式策略,无论学生回答好坏,都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另一方面,旅游管理班级一般约由30~60人构成,人数众多,而主要又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可能无法一一认清每个学生,导致学生最终平日成绩相差无几,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性;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约占总成绩的60%~70%,试卷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等题型,试卷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按照教材生搬硬套,不能有效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一些院校还出现所谓的“划范围”现象,致使考试成为学生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院校的形式作业。专业论文的撰写也流于形式,学生大多复制粘贴草草了事,未能显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骤降,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主战场,与理想的生态型课堂相差甚远。
四、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原则
1.自由民主原则。“生态”的最初意义应是有机体在适合自身生存状态的环境下自由民主的生长,生态课堂即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知识殿堂。自由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应是自由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中规范自由的传达教学内容,展现教学个性;然后,学生应是自由的学习体,在课堂中自由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言行与思想的双向自由,展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个性;最后,环境自由,师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下才能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营造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民主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实现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2.综合创新原则。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联系系统,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课堂环境等各个因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同时,生态课堂各个因子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因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综合体。创新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灵魂,徐悲鸿先生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同理,一个失去创新精神的课堂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创新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课堂环境等的创新。首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微媒体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达旅游类知识,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与微博等各种信息渠道接收与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与帮助者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从旁协助才更有利于双方发展;最后,创新课堂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例如,将教室贴上浅绿色墙纸或将墙壁刷成浅色,更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3.科学适度原则。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是科学的课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计课堂流程,合理掌控课堂节奏,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另外,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也应遵循适度原则,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引导,凡事过犹则不及,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工具时都要掌握度,在合理的“度”内达到最优的效果,展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型旅游课堂。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开展课堂专业交流会,实现师生高效互动。师生高效的沟通与交流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旅游的热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互动中。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建立新型的课堂制度,当某个科目学习完一个章节或一单元内容时,应专门抽出一次课的时间,就近段时间所学内容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与老师相互交流想法与心得体会,或就社会上接近于所学内容的某类旅游事件为主题,大家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同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行为。在开展交流会时,也可以邀请别的专业课程的老师一起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给出合理的专业意见,当同学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速的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课堂专业交流会的开展既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师生双向高效的互动,也是一次旅游知识的洗礼与熏陶,促进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进一步发展。2.鼓励微笑教育,营造轻松愉悦的和谐氛围。微笑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爱上你,当你大笑时,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同时,微笑也是愉悦课堂的通行证,温暖的笑容比任何言语和表情更能传递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微笑的魅力。微笑能为课堂增加魔力,当老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时,不仅展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内在气质,增加了亲和力,更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互动的桥梁,攻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防线。同时,教师的笑容也可以感染学生,学生能从老师鼓励、期待与宽慰的笑容中得到勇气,获得自信,能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在旅游管理课堂中引入微笑教育,让微笑遍洒课堂的每个角落,是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3.改革考评方式,建立新型评价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行业知识、能力与水平。传统的考评方式致使学生课堂响应率低,大部分学生呈现出平时无所事事,期末疯狂背题的现象,为了凑学分而学习,而不是出于本心的热爱。应建立新型的考评方式,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各占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比例随机分组,小组内成员根据学生平时的上课与生活情况进行互评打分。期末试卷应根据现实的旅游行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灵活多变,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管理与应变能力。这样的考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大胆发言,推动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数据中心.2017年全年旅游市场及综合贡献数据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8.
[2]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玲.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12):76-78.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编辑推荐:学科带头人工作总结
2010学年个人年度总结
2012年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2012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关键词】体裁-过程写作教学法 生态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90-02
一、生态教育学概论
生态学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可理解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008:241)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学院院长Lawence 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他认为:教育受到多种结构和因子制约。把教育教学环境作为动态的生态环境来考察,运用生态规律指导教学,探究适合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态因子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彼此给养反馈,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物因子体现各不相同。从宏观角度可以阐释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前者包括自然因子,社会因子,学校因子,文化因子,课程因子,后者主要有心理因子,教师因子和学生因子等。生态因子可以归为几类:
(一)教学目标因子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三个层次,一般要求(basic requirement):完成一般性写作,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以及事件发生,能写常见应用文,就一般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写出120词的短文,用词恰当,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而较高要求(intermediate requirement):要求学生具备基本表达观点的能力,能撰写英语小论文。(2006:137)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设定学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学生已有语言基础设定阶段性目标,从词汇p句法p段章来考察学生的写作目标是否实现。
(二)教材因子
从近年外研社p高教社等选用率较高的近多本流行大学英语写作类教材来看,教材的结构编排经历了语法式写作―句段落语篇写作―主题式读写写作―创新思辨写作几个阶段,更加注重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加入英语文体知识和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内容上,新编教材还加入了如学术写作,四六级写作等模块。体现了写作的实践特征。但多数教材未配课件,使得课堂互动活动相对单一,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及优化。
三、教学原则和课程设计
(一)体裁-过程写作教学法(P-G)
在总结了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的基础上,英国斯特灵大学Richard Badger和Goodith White提出了体裁-过程教学法,强调写作情境的设置和写作准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其教学方法主要分为范文讲解;模仿写作;独立写作;编辑修订;终稿五个阶段。
(二)课程设计
依据大学外语写作教学的合作原则和适度原则,本文提出可行性课程大纲,供两学期使用。主要分为写作技能和拓展写作两部分。第一阶段,读写结合,分为时态p人称,语态改写段落,仿写段落,段落赏析和听写练习;阶段二,拓展为看图说话,关键词p无关键词作文,续写,故事新编;阶段三,为专题写作,微微小品,母亲情深,热题,新闻调查,环游记,网购,影视论坛等主题进行写作活动。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半机械式操练环节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规则,把握英语句段的整体性,通过不同方法使学生熟悉英语句段套路。通过模写段落和范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语法知识体系,在文稿和范文的对比中,了解英汉句子结构性差异,逐渐纠正错误造句思维,明确英语段落中的衔接连贯等现象。第二阶段,以单个图片或一组图片为媒介,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叙事为作文角度完成图片解析―内容确定―关键词作文―无关键词作文并讲评。第三阶段主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重点,要求学生搜集素材―组内讨论―列出提纲―主题式作文―范文鉴赏。
四、总结
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学习基础上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着重培养提高的语言输出技能,在有限的写作课堂里让学生了解英语写作,投身英语写作,掌握英语文法,喜爱英语创作,让不同的教学和师生生态因子相互流动,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势,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学生角色的转换,激发写作热情,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参考文献:
[1]牛翠娟,娄安如,孙濡泳,李庆芳.基础生态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付华桦,吴雁华,曲利娟.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邓丽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1,4(10)
[4]孙丹,殷际文,李舰君.论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渗透;职业胜任力
引言
针对翻译理论是否是高校翻译课程必要内容的相关讨论,学者们一直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翻译理论研究是学科专家的科研工作,对于尚在课堂中学习的学生不必过多讲授;另一部分认为理论是指导实践工作的有力工具,只有掌握了翻译理论,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实际工作。翻译理论如何有效渗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让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将影响日后学生在商务翻译活动中的职业胜任力,也反过来证明了翻译课堂上教授翻译理论的必要性。有效渗入的翻译理论,能被学生顺利理解,能很好的指导翻译工作。而无效强加的翻译理论,学生会觉得艰涩难懂,也无法开展翻译工作。本论文拟在证明,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采取科学的理论渗入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和优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背景
中国入世以来,国际经贸不断发展。伴随着我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对增加经贸、金融等方面知识的要求非常迫切,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语教学重视基本语言知识的传授,全国高校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采用单一的培养模式。21世纪初开始,应对用人市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外语人才被要求具备复合应用能力。也就是说,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还应掌握经济贸易、电子商务、金融财会、媒体广告、酒店餐饮、全球化品牌等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以满足就业及市场需要。由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近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主修课程,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新增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人才。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矛盾、商务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商务背景知识缺乏等方面影响,商务英语毕业生很难适应就业市场,职业胜任力不强。因此需要通过适宜的教改探索和优化研究,来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实战能力。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商务英语相关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也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报告和新编课程教材也不断涌现。根据权威统计可得,仅本世纪初在国内出版的商务英语翻译方面教材就高达几十余本。从论文方面看,本世纪初期在国内翻译类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及《中国科技翻译》的达到了百余篇。这些论文作者多以北上广的高校外语教师为主,范围集中在商务活动较为活跃的大城市及江浙东南沿海地区。以研究内容方面看,以上三种期刊中,论文以金融,经贸,财会英语及商标广告英语为主。从理论依托方面看,论文中理论接入的角度与深度有着明显差异。论文多数运用语用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翻译理论中较新的譬如翻译目的论,译者主体性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等涉及的不多。如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翻译理论仅以补充的形式简单带入,教师不能将理论与教学渗透,则翻译理论学习将收效甚微,无法高效指导翻译实践。正如翻译学家穆雷所言:“在对待方法论的态度上,虽然大家都认识到方法论对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都非常重要,但在从翻译教学的现状来看,能真正关注并有效建立相关方法论的翻译学者还是少之又少。”
2.2现有商英教材中理论渗入概况
穆雷总结与翻译课程教师的交流和研究后发现,“教师们的意见相对统一,到达本科高年级阶段,此时翻译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了翻译的定义与分类、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并通过相互联系和比较掌握基本翻译技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字数的汉英互译,就达到了教学大纲的标准要求。”而现实中,关于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已在高校翻译教学中逐步开展。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已开始应用部分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翻译学习。尽管一些高校翻译教材的编纂者已认识到翻译理论指导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和实践能更好结合,但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材更多专注于语用学和语言学层面的翻译,而较少有灵活程度较高、实践性较强的翻译理论指导,因此应该对商务英语翻译进行课程优化创新研究。
3.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创新及优化方案
3.1三维翻译教学
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三维即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从事商英翻译教学的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三维”翻译意识,明确渗入翻译理论的教学方案。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从单纯的语言能力培养转变为翻译理论和翻译能力并重。要认识到翻译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和语法(语言维),更多的是要熟悉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巧,了解文化差异(文化维),熟练交际运用(交际维),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翻译技巧及翻译背景的三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培养重心由过去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型人才,转向培养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反应快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3.2提高翻译意识
在现有翻译专业单一课堂教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模拟翻译现场,增加现场教学内容,即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模拟商务翻译现场,进行相关翻译难点讲解,让学生深切体会翻译现场实际,结合翻译理论指导工具,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的现场英文表达。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各角色进行翻译实战,加强翻译课堂实训,增加听说练习,模拟商务交流及其他相应的翻译活动,可使学生熟悉原本陌生的商务交流细节,提高学生商务翻译意识和能力。
3.3拓展讲义课件
教师应适时增加理论渗透,编写针对性更强的课堂讲义。即商务英语课堂讲义要更好的针对学生翻译双重能力加强锻炼:一是锻炼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二是锻炼学生掌握翻译理论并灵活使用翻译理论的能力。因此,应在现有翻译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讲义中增加与实战商务翻译相关性更强的实践内容。并针对不同商务情景,设计商务角色扮演,逐步渗透商务背景知识,增加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并拓展相应的情景教学翻译讲义。通过以上的实践课程,完善商英课程讲义,增加学生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双重能力,从而实现翻译技能和语言综合素质共同提升的目的。
3.4创新课堂内容
教师可采取多手段、多场景、多角色的多维度教学方式进行翻译课堂创新。理论的渗透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还可以通过翻译实践活动加深对翻译的认识。课堂内容应该增加更多的商务翻译实例,强调商务场景翻译实践,拓宽基于商务背景下的延展性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实践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人才,融理论传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积极渗透以译者主体,文化交际,关联功能为主导的翻译理论,探索潜移默化的理论渗透方式。3.5优化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或单一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方法,根据翻译文本需要,渗透不同的翻译理论技巧,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及翻译潜能。教师可采取讨论型教学模式,如鼓励学生进行商务角色扮演演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商务情景讨论,以及必要的商务实战活动等。
3.6电子资源使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图书馆资源,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模拟平台及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积极帮助学生查阅最新理论文献及电子期刊书籍,了解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最新研究内容及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翻译知识和技巧。3.7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积极谋求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校外实习机会,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对接,从实战的角度实现翻译知识和技能服务加以配套。另一方面,成功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商务型翻译人才,对师资队伍也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现职教师可利用假期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在职培训,学校也可邀请相关商务英语优秀翻译人才来校进行课堂交流及示范教学等校企合作活动,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商务知识能力,并增加商务英语翻译锻炼。自发组建翻译团队,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翻译比赛及相关实践活动。3.8多元考核标准摒弃以笔译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从多角度进行学生课程考核,即建立包括针对性笔译考核、情景口译考核和模拟现场实践考核三个角度的三维立体考核模式,从而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商务翻译能力,督促学生加强商务翻译练习,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水平。弱化单纯而死板的理论考核,强化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平时分及期末总评。
4.结语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