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混合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分类教学;混合编班;单招生;统招生;生源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将逐年扩大,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的重点。随着高等职业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其中尤以生源多样化问题最为突出。对于这些有着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使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困扰当前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
针对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实行分类教学和混合编班教学,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生源多样化后较多采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前一种形式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限制,并且由于生源在数量上的不均衡分布,在很多院校内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也存在教学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而混合编班的形式从其存在的前提上看,其实施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动机、知识基础上没有总体差异,而这个前提条件能否成立还需教育教学实践的验证。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某高职院校混合编班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处理,结合对单招生和统招生这两类生源学生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基本情况的分析,提出生源多样化后高职在采用混合编班教学组织形式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证研究和结论分析实证研究的数据抽取于北京某高职院校2000级采用混合编班的一个专业班,学生总计39人,其中单招生(生源类别代码为1)20名,统招生(生源代码为2)19名。收集两类学生入学后连续三个学期的学习成绩作为原始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三个学期以来两类生源所有考试课程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
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通过三组表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果:在以下各门课程中,单招生平均分(MEAN所指栏)明显高于统招生平均分:微积分1、政治经济学、微积分2、企业会计、数理统计、货币银行、法律基础。
在95%的置信区间上依据生源类别对学习成绩平均数进行T检验,两类生源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平均分分析得出单招生在上述课程中的成绩要好于统招生的成绩。
根据该专业教学计划分析上述结论时发现,除法律基础之外,其余都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两类生源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成绩连续三个学期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这种差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根据对高职院校生源学习基本情况的考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先期知识储备的差异
单招生在考入高职之前,接受的是一种职业定向的教育,一般都有二至三年的预先学习部分专业课程的经历;在进入高校之后,在专业学习上能够保持专业学习的连续性,学习迁移的作用表现明显。统招生在普通高中阶段只有文化课的学习,在考入高职校之前,并没有接触任何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进入高职校之后,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基础为零,因此统招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明显慢于单招生。
(二)学习动机的差异
从目前高职招生的情况来看,单独招生的比例仍然很小,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学生通过“3+2”考入高职校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些学生一旦考入高职院校,有较强的成就感和良好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意识强。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由于录取比例较高而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旦考入高职院校,多数人认为结果不理想,缺乏成就感,在学习上主动意识较差。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两类生源在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上所表现出的较大差异,说明混合编班这种编班形式对两类生源在学习动机、先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性有所忽略。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种编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令人质疑。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混合编班教学组织形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针对实证研究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尊重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生源多样化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混合编班是高职生源多样化与生源类型特征分散、教学
对象的个别需求与教学效率需要之间矛盾的产物。这种由于生源多样化带来的学生类别间的教学需求差异,不同于生源单一基础上的个别发展与教学整体推进间的差异关系,忽视这种类别间的差异就意味着对各类教育特性的漠视。对混合编班的效果,包括学习成绩、学生身心发展等多方面都应有充分的考虑和效果监测。高职校院和决策部门如果只考虑生源数量而不关心随后的教学和学生发展问题,将会极大地损害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构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系
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上,应当避免单一的编班形式,尽可能地灵活运用多种编班形式,实现不同生源学生交叉组班。这种交叉组班的操作至少应从两个维度来考虑:
1.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
例如,上述两类生源在文化基础课的成绩中并没有表现出大的差异,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就可以采用混合编班,不仅是同一专业学生的交叉组班,同时也可以操作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叉组班,从而促进学生之间在思想、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交流与融合。针对专业课成绩中表现出的明显差异,专业课教学可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先期测试,分别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不同基础和能力学生的特长。
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要结合不同生源在身心发展中表现出的差异来安排教学活动,同时辅以小组学习、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淡化生源差别,消除在学习态度、人际交往中的对立倾向。
(三)针对不同生源学生在学习特点上的差异,在培养计划、教学资源配置等教学环节上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由于不同生源在先期知识储备、学习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当认真研究其在认知、思维、技能形成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针对各类生源的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计划,同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注释]
①混合编班:一种编班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将由普通高中考入高职的学生(简称为统招生)和由职高、中专、技校考入高职的学生(简称为单招生)统一编入一个教学班实施教学。
②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将学习后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等)改变用于新情境。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1.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和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世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得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使用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
(一)源于社会发展的呼唤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已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必须学会收集、整理与分析图表,处理各种数据信息。这些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要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就要求数学教育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数学素养,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源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中,找到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育中找到科学的方法、适合的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有益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2.开启学习智慧,张扬学生数学个性发展
3.点亮亲子智慧,激发家长参与数学评价
4. 构建智慧课堂,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二)研究内容和重点
1.小学生数学素养现状研究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现实状态,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我们从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等五个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现状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哪些数学素养形成得比较好,哪些素养还需要提高和完善,指导我们的课题以此为基点开展实践研究。
2.学生数学学习智慧开启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实现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落脚点。这一研究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智慧开启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具体研究内容:
(1)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研究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3)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4)学生数学信息交流的研究
(5)学生数学心理素质的研究
…………
3.数学教师教学智慧成长研究
这一研究旨在借助典型,发现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以便通过样本经验带动群体,以提高教学智慧为核心取向的专业成长之路。具体研究内容:
(1)数学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2)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3)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4)数学教师科研实践研究
(5)数学教师教学成果研究
…………
4.家长参与数学教育助推研究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学习成果的积累更加充实,学习评价的作用发挥更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数学讲师团定期授课
(2)家长参与教学的实践活动
(3)家长记录数学学习的过程
(4)家长协助积累学习的成果
(5)家长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
…………
5.构建数学智慧课堂模式研究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我们从优化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入手,努力形成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将依托已有的经验,学习并汲取教学理论营养;同时,在专家引领下,让教师全面走向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体现“以学定教,随学而导”的数学课堂。我们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1)改进呈现行为,研究教学设计的智慧
(2)和谐对话方式,研究师生沟通的智慧
(3)优化课程形态,研究资源利用的智慧
(4)关注个性差异,研究自由张扬的智慧
(5)体验成功喜悦,研究快乐评价的智慧
…………
三、研究的措施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班级授课、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多层次教学途径。这样多角度的立体培育模式,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引领互助,成就智慧教师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育和打造一支健康得体、具有较高数学素养和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引领
依托昆山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苏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共同体I组的名师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名师在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方面的“辐射”和“裂变”作用,针对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研制适切的学科培训课程,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努力打造优秀青年教师群体。
2.同伴互助
实施“慧心工程”和“青蓝工程”,让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其中,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进行及时、广泛、深入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慧心工程:“慧心导师”为获得“昆山市学科(术)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老师们。“骨干学员”为四十岁以下获得“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的老师们。一般一个“慧心导师”和1―3个“骨干学员”结成一个小组,以学年为周期,就师德、教学、教科等方面进行“捆绑式”评比,促进老师们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青蓝工程:为了让刚步入教学岗位(工作3年以内)的新老师在起跑线上有个好的开头,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帮助新老师“一年站稳讲台”“两年基本规范”“三年教有特色”,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二)丰富课程,培育智慧学生
按照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书本、上好数学课的基础上,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课程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社团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在数学老师的报名开班的基础上,以年级或年龄段划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组成“小小数学家”社团、数棋社团、七巧板社团等,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感悟成功,获得数学智慧的滋养和启迪。
(三)家校互动,助推智慧家长
一个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很多希望与梦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家校沟通互动,助推家长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校形成合力,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一起参与、帮助孩子的数学学习,一起见证孩子的进步与成功。
1.数学亲子活动
推荐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小学生数学报》。帮你学新课、挑战自我,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知识;名师大讲台、每日思维操,帮助孩子开拓思维,成为“小小数学家”。亲子共同交流,既有益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又有益于孩子数学素养的提升。课本上有很多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去开展调查、测量、统计等实践活动,动手又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记录成长档案
给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以动态的、多维的、全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其中的多维评价表,以一个单元的学习为周期,家长参与评价;成长档案的记录,家长可以将孩子的作品(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数学阅读、获奖荣誉等材料,及时上传,使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生动地反映孩子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四)构建平台,打造智慧课堂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构建集思广益、互动共享的集体备课平台,开展自主钻研、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及时反思、记录提升的小课题研究。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共四个步骤:一是学习钻研,提前备课。主备人先认真钻研教材,充实补充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案。二是集体备课,交流探讨。大家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对主备人设计的教案进行探讨,智慧碰撞,资源共享。三是完善教案,制作课件。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四是研读教案,个性修改。其他教师拿到集体备课教案后,仔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二次备课。
2.校本教研
一是聘请昆山小学学科教学资深专家定期来学校指导课改教研活动。二是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座、上示范课。平时老师自发自主的研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每天都在进行着,及时性强、效果显著。每逢有公开课或者比赛课任务,我们就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组内其他老师共同磨课,共同提高。
3.课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将自己的收获、思考、困惑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课题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写好授后反思;分析、提升、总结,优化教学设计,撰写教学论文,完成课题研究。
四、研究的成果
由于课题方案得到了专家论证,课题计划周密翔实、操作性强,得到了全校学生、家长,全校数学老师以及昆山市很多数学老师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了扎实的数学基本技能,领悟了不同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能较为敏锐地意识到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对新问题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发展了,经历观察、操作、猜测、推断、验证、交流、反思等,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
“本真”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课改下所提倡的一种课堂。现如今,仍然存在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的习题练习,导致课堂逐渐“失真”,缺少生机。即便是在减负背景下,学生依旧处在题海之中,课业压力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将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课堂中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独特的价值。
所谓“本真”课堂在理念上主张:生本、生活、生态,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开展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构建“本真”课堂,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科综合素养。笔者将从三方面对“如何构建本真的数学课堂”阐述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生本的课堂
生本课堂是指构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所以,在构建本真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确保高效数学课堂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贡献相应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画出一个长方体,并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在长方体中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有几个面?②两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解答上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后,我在针对学生先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通过整个过程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生本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不同的教学要求对思维提出不同的培养指向。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会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教学要能够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力量和智慧。
二、构建生活课堂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为了将抽象课堂形象化的基本理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将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构建出有效的本真课堂。
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引导思考:某天小明妈妈去超市,买了一件上衣花了全部费用的1/3,买了一双鞋花了全部费用的3/8,请问,上衣和鞋子一共花了全部费用的多少?再如“平行和垂直”的教学,由学生熟悉生活中的现象引入(铁轨、双杠、斑马线、桌面、围棋棋盘等等),展开学习,理解概念。在结束时,再次播放课始的图片,学生的认识已经不再是生活现象的描述,而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更高层次。
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加强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三、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尊重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生态课堂呢?首先,进一步认识课堂。课堂作为一个微型的学校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能与文化使命。国内有学者把课堂理解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每位学生都生活在各自自主的个人世界中,同时也通过同他人的社会亲和,在课堂的共同体世界中生活。因此,课堂中要有独立思考,也要加强多元互动,推进学生个人活动与和他人合作活动的统一,促进形成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同知识的共享。其间,教师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自身又是共同体的一名学习者。其次,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要努力让学生“活”起来,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思维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将自己的价值观、思维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第三,合理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融洽、信任的评价氛围,对学生充满尊重,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平等、自由、开放;要更多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充满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潜在智慧。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学生才会在评价中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