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品课程建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课程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40-02

“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在2006年启动建设工程以来,一直关注该课程的文化建设,并把文化的主旨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文化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树立了以文化建设统领精品课程建设的新理念

课程文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功能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的控制与引导。由于课程文化的这种内在功能,对课程建设者来说,课程文化如何建设是必须要思考的主导价值取向。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建设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一般认为,课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因为前三者的变革与重构最终目的是促成精神文化的变革与重构。如何重构课程知识、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等属于课程的物质和行为文化范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这种有形的文化变革去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观。

二、推行“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行为文化

“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学生实现平等对话,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学科知识。从文化层面解读,学习方式属于行为文化的范畴。

要完成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行为的转变,教师必须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使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学科规定的任务。首先,精简系统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摸底、企业走访等途径的深入调研,修订了“必须、够用”的学科知识大纲,将原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及测量”、“数字电子实验”、“模拟电子实验”等课程分解重构,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两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再进行产品制作的训练,把精简理论知识的课时转移到后期的项目制作实训中。其次,精心选择制作的产品,通过动手制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制作的每个电子产品都从实用主义出发,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知识点到多个知识点按层次推进的原则进行选择,前一项目为后一项目的基础,知识范围逐步扩大,直至构成较完整的电子技术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从准备资料器件、元件检测、软件仿真到安装焊接、调试测量、检查评价等各阶段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启发、修正作用。

我们通过产品制作为载体,努力去搭建适宜自主学习的平台,力图实现接收式学习行为向自我要求学习行为的转变,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其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走出校园继续学习新知识、开创新天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层面讲,一件具体的电子产品制作属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范畴,而学习思想、学习能力为精神文化的层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都在探索怎样通过对行为文化的有效调控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三、贯彻“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考核标准

从文化定义来看,考核标准属于规范制度文化的范畴。育人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人无德性不立,德性是做人的资本。“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但丁语)”。古今中外的各级各类正统教育无不关注人的德性教育。中国古老的“六艺”之教在本质上就是德性之教;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杰出代表杜威曾鲜明地指出:“道德目的应该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无论什么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典型工作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分解表》,每个岗位都规定了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规定了应具备的道德素养标准,如“具有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等。基于此,我们修订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不仅有产品制作成功与否的评价,还增加了团队协作、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考核标准的转变,也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化,单纯的知识掌握已限制了其学业成绩的提高,必须全面审视自身素养,在专业知识的尺度之外又增加了道德的筹码,而且这种筹码具有可见性、量化性。学生要把自己设定为人才或者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必须按照道德素养标准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高等学校,往往把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开来,专业课教学单纯追求学生知识的掌握,不顾及比专业知识更有价值的品德考核。在“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建设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专业知识和道德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规范文化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

四、培养“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工作观

工作观,从文化层次看属于精神文化。它是指以怎样的指导思想状态对待工作、以怎样的精神做好工作的思想观念。只有在把工作任务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享受时,才能有“严谨求实、进取创新”的工作态度,也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第2篇

>>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谈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①②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改进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高等院校应用写作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DB/OL].

[3]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评价与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5,(3):19-22.

[4]魏锁成.浅谈学分制基础上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集,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PP:175-181

[5]李静,栾开政,张会杰.精品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践行[J].理工高教研究,2008,(1):61-63

[6]魏锁成.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4:27-29

[7]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13-15

[8]吴敏.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48-51

[9]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5-49

[10]张玉红,白继海,李建英,石秋香,王丽影,陈爽.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2,2:40-41

[11]郝,荆锦鹏.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及其设计制作[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2):110-112

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工科;高等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分布,在我国是不平等的,东西部的差别也比较大,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平衡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紧张、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高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数年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展,在财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继续保持优质的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较大困难。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意义重大。本文着重从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四部分分别阐述。

一、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始于 2002 年,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当时主要从出版社角度介绍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种类以及相关编写和出版安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正式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肯定了精品课程的必要性。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精品课程与国外实施的开放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精品课程的研究往往与开放课程的研究混合在一起。有些研究者通过研究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的概念、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寻求精品课程建设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开放课程绝大多数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为蓝本进行介绍,其间列举了一些其他同类课程及其依托的组织和部门。精品课程的概念统一于教育部、财政部文件内容中的“五个一流”的表述。这些研究总体分析开放课程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发展趋势,也在精品课程建设的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共识:主要包括精品课程实行教育资源免费共享、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由网络平台充当载体、建设过程中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这些研究都注意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缺点,例如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规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版权保护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精品课程正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变为现实。

二、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意义

1.教授亲临讲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专家教授亲自走上讲台讲授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上都有明显的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梯队的逐渐壮大,给教育技术学专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精良教学队伍,以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不太完善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将不断壮大教师梯队,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学以致用。

4.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强,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资历深厚的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直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教学资源的网上免费公开,便于成果的共享和相互借鉴

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以便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学经验,可以为更多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学习借鉴,使更多的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意目的

根据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调研需要,试从获取、应用、影响和更新四个方面建立运行情况调研模型,通过模型形成调研工具,并实际应用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专题调研中。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和分析,提炼形成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成功实施的本土化经验,并就项目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实际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发展。基于文献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与实践特色、相关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引起理论研究者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和发展的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发起实施的实践项目各有特色,也存在挑战和不足。如何分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实践做法,提炼并共享己有的成功经验,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健康发展,以期对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借鉴。

四、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方法

第4篇

论文摘要:在概述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的分析,提出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更新、计算机网络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精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67-02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国际金融课程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金融学专业六门核心课程和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从而使其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5月,《国际金融》课程被评为东北农业大学第七批精品课程。

一、《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对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本课程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际金融》课程组校内在岗在编教师共5人,而金融学生数较多,师生比较高,课题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课程组中缺少年轻的教师,梯队层次不明显;没有外聘教师,更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经济师和银行人员的实践经验讲解,不利于吸取外界的新思想。

2.教学内容须不断更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张,国际收支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为此,国际金融理论必须不断总结现实,创新理论,用最新理论分析中国涉外金融的新实践,紧跟当今世界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素养。

3.教材建设要不断完善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材建设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反映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1]。近年来,国际金融的理论包括汇率和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和金融监管理论的内容变化较大,并且大大扩展了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体系,而将这些内容变化和进展全部囊括其中的教材特别少,教材建设亟待加强。

4.实践教学环节须进一步推动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与试验室人员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探索实践教学。在实验课上进行期货、期权交易模拟、国际结算模拟,使学生有了直观的了解,增强了动手能力。但是金融系的学生人数众多,目前还不能为大家提供全真的模拟实践场所,由于金融专业的特殊性,还不能为学生联系到具体的金融机构进行实习,不能为其营造一种实际的职业环境,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5.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不断优化

要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二、《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打造一流的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一是引进和配备高水平的专家教授,聚集高素质人才。在现有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注重高水平名师的引进和配置,可以考虑引进一批著名的金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有专业和实践经验的银行人员定期为学生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二是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在课程建设中,应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结合课程中所遇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相关的教学论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三是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后备力量。青年教师培养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应适当增加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具有副高职以上的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要建立开放的国际金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反映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高度关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根据讲授和学习的需要,把国际金融领域最新的知识、理论和观点,借助课堂讨论和网络教学平台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端[3];另一方面,要组织好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政策管理部分和国际金融实务三个部分进行讲述,强调涵盖内容的完整性。

3.加强精品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应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国际金融》的课程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重视教材的选择工作,充分体现国际金融课程的必要理论和发展前沿,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体现所含内容的前沿性、综合性、宏观性和政策导向的特点,构建主线明确、逻辑严密,系统完善的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坚持每3―4年更换一次教材,保持所用教材的适用性和新颖性。另一方面,做好配套教材辅助材料的编写工作,可以通过收集最新的国际金融优秀论文并编写成优秀论文集,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入理解国际金融的理论知识[4]。

4.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金融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配套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新实践教学观念,彻底抛弃国际金融课程不需要实践教学的陈旧观念,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驾并驱”,以学生为主,为他们设计课外的综合性实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重视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主要是建设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系统,利用互联网接收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和虚盘的模拟交易,并计算盈亏结果,熟悉国际金融业务领域的实际业务流程,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银行、证券公司和期货交易所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参观和调研,实现专业能力的深度锻炼和培养;定期聘请银行与证券公司富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讲座和座谈,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实际业务操作经验[5]。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国际金融》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综合地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项目教学、课堂讨论、讲问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提前布置讨论主题,让学生在观点切磋中提升对国际金融理论的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利用网站的BBR或聊天室,给学生在线答疑;鼓励学生登录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站或财经网站,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玉凤.《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128.

[2] 乔海曙,冯伟珈.《货币金融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2):90.

[3] 潘晴,刘立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6.

第6篇

    1 初涉精品

    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全校已有近800名专家教授登台开展讲座,而初次参加精品讲座的经历却使我终身难忘。从教以来虽然给护校中专、大专、医疗本科、8年制学员、研究生、进修生、护士长等不同层次授课对象讲了上百次课,但精品讲座的第一次预讲便被深深地触动,从授课内容、幻灯制作到讲授姿势、语调语态等所有细节无不涉及。几十次的修改每一次都是一种提升,都有一份收获,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古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作为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教师教任何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为了避免授课内容与教材雷同,不把课堂变成单纯的问答会,笔者的设计理念是先不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出血是许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的共同的临床表现。不论是否从医,从事何种专业都会遇见出血这一常见问题。出血现象虽然并不复杂,可是要能准确分析出血的原因,把握治疗的尺度,确实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如何让学员意识到这一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教员来讲是一个挑战。在讲课中,以临床实例为引子,列举临床上不同的出血特征,让学员有直观的感觉,启发学员去思考,把握不同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出血特征。精品讲座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图文并茂,达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

    2 感悟精品

    为实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四型”大学目标,全面提升笔者所在院校本科教育质量,2007年学校党委做出了“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定。同年学校决定,在本科教学中实施《精品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是学校为提高全校教员课堂授课水平、提高学员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又一重要举措,它让每个学员能享受到“精品”,体现笔者所在院校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水平和实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精品课程”的讲授内容是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精练内容,突出重点,授课方法应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力避“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推进师生互动,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吸收率,让学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的魅力、感受教员的风范。精品课程课堂授课内容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能明确授课目标、教学进度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重点、难点。(2)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标本、模型等)、教学设备、典型病例或案例等教学方法。(3)授课章节内容,能包括教材章节内容,能适量增加本课程前沿内容或删除陈旧内容,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4)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使用已经获得的教学成果。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集中创新的重要形式。作为医院教学督导专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笔者参与了全院几乎所有教研室的课堂教学预讲督导工作,亲眼目睹了精品课程建设在提高教员授课能力上所带来的益处。“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德国教师)。精品课程的教学首先培养的是教员,要求教学内容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教员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给学员带来了诸多益处。通过督导点评,不仅使教员收益,同时听课学员更是收获颇多,他们能明显感受到精品课教员的风采,听完课便能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精品教员了,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大大提高课堂吸收率。

    3 收益精品

第7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5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高校、企业贡献各自的智慧与优势,共同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共享,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让广大学生受益。根据教育部文件,2003-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147门(含网络、军队)。然而,精品课程资源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网站访问率低、重复建设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盖面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的子课题之一,由湖南大学负责研究,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参与。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子课题组积极研究与探索,以不同课程为平台,提出了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专业学会、高校职能部门等三种不同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一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问题

当前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建设主要由课程建设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卓越电子等)共同建设,其它高校共享使用。公司主要是基于商业模式提供数字资源建设的软件平台,其它高校是一种零散的使用,没有参与数字资源的实际建设。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开放共享。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优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从校际间、校企间的共建共享来看,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

1 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机制,网络资源标准不统一,课程资源的获取性低

精品课程网站目前主要采用分布式,而课程网站建设方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间没有建立及时的更新措施,以致课程网站的无效访问度较高。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2003到2008年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1],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2003-2008年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失败率统计情况

2 精品课程重立项、轻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内动力不足

部分精品课程在前期的立项、评审阶段投入较多,但在后期的资源更新及网站维护上却基本没有投入[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课程的课程资源陈旧、教学理念相对过时,质量下降。访问者在访问此类精品课程时,心中对其课程资源的优质性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

3 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意识薄弱,推广力度不够,课程影响力低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外的的精品课程知晓度很低,大部分教师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等集成网站比较陌生。同时,由于网络教育资源缺乏有力的版权保护措施,部分学校或精品课程建设者担忧发生知识产权的问题,于是对某些原创性资料采取限制措施,例如:在申报成功后撤下该部分资料或限制访问权限等[3]。

二 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实践探索

总结剖析了精品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后,为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子课题组选取了《工业设计史》、《大学文化及成人之道》及《高等数学》进行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1 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湖南大学为依托,多所高校共建共享《工业设计史》精品课程。其中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课程建设的宏观调控,协调处理好参与课程建设的高校、企业与课程主建设方三方之间的关系(如图2)。湖南大学作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牵头学校,负责网站的总体规划与建设、更新、维护。包括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其他15所学校,提供《工业设计史》授课视频 、考试试题及授课教案等课程资源,并建立公共教学资源库。通过定期举行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各校教师的交流,教师在交流和借鉴中不断探索,使得课程资源建设不仅体现了主要建设高校的特色,更融入了国内其它高校的精华。并在课程网站开辟互动评价栏目,访问者可以和教师建立起即时的互动联系,实现精品课程的共同发展。

同时,湖南大学与微软、英特尔等国际著名公司和德国红点等国际顶级创意推广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制定课程建设目标、提供课程建设相关技术支持、提供优秀的企业工程师现场教学等。还利用三维建模的方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上经典的工业设计作品,使学生可以生动地、立体地进行深入分析。

此外,为确保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湖南大学建立了教学资源中心,由专门的机构对各课程网站进行统一管理,并建立相关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了课程网站建设、共享、优化的基本原则。如:对课程资源库的一些重要信息采取加密技术,避免其遭到破坏;设置双入口,满足不同宽带用户需求。与各联盟高校、联盟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加强课程的宣传推广,扩大课程的影响力。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授课视频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其课程网站一直在百度及谷歌“工业设计史”主题词搜索中名列第一,是国内最有影响的教学网站之一,通过网站点击率及IP地址统计,每年受益的学生达一万人以上,国内大部分高校共享了这一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

图2 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框图

2 基于专业学会推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湖南省数学学会和湖南大学作为《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托平台,共建共享《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湖南大学为课程网站主要建设方,负责课程网站的总体规划与建设、维护等工作。湖南省数学学会组织建立《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联合体,综合该省境内多所学校的课程特色,通过提供授课视频、教案等方式共建《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如图3)。既加强了高校的区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对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本校以外的精品课程资源,大大推进了精品课程共享进程。

图3 基于教学专业学会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模式框图

3 基于高校职能部门推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湖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为依托平台,联合校内各院特色共建《大学文化及成人之道》。湖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作为《大学文化及成人之道》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承担方,由课程责任教授牵头,成立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院,例如岳麓书院、建筑学院等,都参与到该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如图4)。通过校内各学院的合作,该课程不但将岳麓书院深厚的人文底韵与湖南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密切结合,而且融合了各学院特色文化,使得学生不仅能认识、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精神相融。

图4 基于高校职能部门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模式框图

在进行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的过程中,课题组特别注重学习和吸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MIT OpenCourseWare)经验。在课程网站的再建设过程中,将建立与访问者的互动支持系统作为其重点项目[4]。有利于吸取访问者对课程资源、课程网站的意见,促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三 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几点思考

1 共建共享精品课程与教育行政推动及用户自发推动相结合

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共建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实现精品课程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激励措施。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应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辐射能力在整个评审指标中的比重,评审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2 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

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共享中因存储服务器、网站格式、课程资源类型等不统一所导致的问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应包括课程网站的设计规范、基本功能模块、网站的兼容性测试。同时针对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的存储及建立统一的基本标准。对视频等占用带宽较大的资源,应提供常见的适合不同带宽的版本,以适用不同访问条件的访问者[5]。建立监控机制,确保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能够长期正常运行。

3 处理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但在网络条件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很多情况下难以界定,积极推进共建共享资源必然带来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问题。没有相关措施,各高校的优质资源、特色资源很容易被复制,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对数字化资源进行集体保护措施研究,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传播,保障公众对所需资源的自由、便捷的获取,促进资源建设、共享、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4 强化精品意识,丰富优质资源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要做到“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影响力。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还应做到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教学课程,一流的教学研究,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丰富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提高共享程度、辐射范围与教学效果。课程网站还应开辟学习者互动支持系统,重视用户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用户参与建设。

四 结论

以控制理论为指导,改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开环系统,基于不同主体或平台逐步建立闭环系统,走出目前建设的局限性,是实现精品课程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与机制。成立精品课程开放协作共同体是确保精品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的一种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使建立的优秀精品课程资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实现其价值,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和系统的工作。

――――――――――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

[2] 教材周刊聚焦组.怎么样?怎么了?怎么办?―专家、学者聚焦精品课程共享[EB/OL].

[3] 冯博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

(10):9-10.

第8篇

一、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进入各地方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搜集25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①,并把这些问题按六大方面进行归类,分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经过统计,发现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问题以及教材建设方面问题。这三项在25门精品课程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6%、44%和40%,其他各项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实践教学建设方面问题32%、教学管理方面问题24%、教学内容方面问题20%,如表l所示。

(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从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反映的问题看,有56%的精品课程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见表1)。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结构和梯队不够合理的占28.6%,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些课程年纪大的教师占多数,而有些课程年轻的教师占多数,没有形成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梯队,不利于课程的持续发展。地方医学院校教师学历和职称不高、教师知识、教学水平不高或不均衡的共占19%,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对于高学历的人才引进还不够,整体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加大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力度。教师也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历、职称和教学水平。地方医学院校教师任务重、教师队伍还不够的占28.6%,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不强的占14.3%(见表2)。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的任课教师少,教学任务重,自己支配的时间就相对少了,搞科研的时间自然是不够了,从而影响到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学过程应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在所调查的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反映的问题中,有44%的精品课程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问题(见表1)。在这些问题中,网络资源还未完善的占38.5%。这说明了地方医学院校网上资源建设还比较薄弱,制作的网络课件和多媒体课件较少,即使是制作了课件,也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不强的占30.8%,这说明了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差。双语教学做得不够的占7.7%,大班上课,互动差的占3.8%,教学案例不够典型和系统的占3.8%、教学方法和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的11.6%、评价手段有待提高的3.8%(表3)。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还需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立体化教材未完善

教材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最关键的要素。在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所反映的问题中,有40%的精品课程存在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见表1)。地方医学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合适的教材少、尚未编写教材或教材还未出版、习题库还未完善、立体化教材建设不够、教材内容需要优化。其中,习题库还未完善、立体化教材建设不够的共占43.8%。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在教学参考书、习题册及答案、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教案及试题库等系列教材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为现代化教学提供立体、互动的教学素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合适的教材偏少的占12.5%、尚未编写教材或教材还未出版的占25%,教材内容需要优化的占6.2%(见表4)。有一些课程教师反映,国家优秀的教材是有,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则少或很难找到。这就需要地方医学院校优秀、有能力的教师,能根据地方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材、参考书和习题册等,优化教学内容。

(四)实验、实践教学不足

实验、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则是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之一,它主要培养医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在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所反映的问题中,有32%的精品课程存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的问题(见表l)。反映实验教学环节不足的占33.3%,教学实践基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占16.7%。这两项都反映了地方医学院校对于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方面力度不够。实践性,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合格人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综合大学的特性之一。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创下良好的条件。反映实验教学环境设备缺乏的占41.7%,教学环境和条件需要提高的占8.3%(见表5)。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教学经费不足,从而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跟不上实际的教学需要。

二、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打造一流的师资梯队

一门课程能成功申报精品课程,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力,名师是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且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一支优秀的教学梯队要把握三个方面: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兼职教师。1.在课程负责人遴选方面,选用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将课程负责人作为二级学院重点技术岗位,进行岗位聘任,校内津贴分配向课程负责人倾斜,激发其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主讲教师遴选方面讲究梯队组合,课程主讲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专业方向进行合理搭配,互为支撑。3.充分利用兼职教师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士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二)修订教学大纲,强化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组织课程组教师修行教学大纲,根据“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大纲”的标准选用“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内优秀统编教材。鼓励教师出版著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建设特色教材、创新性教材,组织教师编写与现有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或习题解答。

(三)将精品课程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充分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科研所等部门的特殊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强调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这样精品课程的教学更贴近现实,使学生从精品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到实效。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形成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机制

教学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督导专家对精品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教学内容先进性和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程科研成果进行跟踪评价。如果发现在原来的基础上没有进一步提高的精品课程,根据情况不一,给予警示、限期整改或取缔等处理结果,督导其加强后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