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7: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知识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长时期忽视知识管理,产生了三方面不良后果:大量无形知识资产白白流失。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通过人员流动跳槽而白白流失;大量资源投人到互不联系的知识研究领域,这也是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许多知识研究没有系统性,没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本身没有可应用性,根本无法转化。这是我国知识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脱节,忽视人才与知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宏观上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又存在大量人才积压,没有很好发挥作用。上述三方面问题在国有企业尤其严重。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切实重视知识管理。
确立知识资产价值观
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非国有企业在内,对知识资产的认识程度非常低,过度重视“硬件”资产,严重忽视知识资产。这一点无论从企业投入结构来看,还是从企业利益分配结构来看,都是十分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树立知识资产的观念,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任何优势,只能出卖劳动力,获取一些就业和工资收入而已。因此,在我国普及知识管理的知识,树立知识资产的价值观,是加速创新的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是知识资产的归属,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还不够,还要增强知识资产转化的能力。这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环境
知识的载体包括两种,各种软硬设备和信息知识资料和掌握了知识的人才。前者是显性化或可编码知识的载体,后者是显性化和隐性知识的双重动态载体。人才个体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最活跃的要素,是知识创造的巨大源泉。因此,培养、引入和留住人才,并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是,一个组织的知识资源并不是个体知识资源的简单集合。一个灵活机动的创新组织必须具备在组织内部传播知识的能力,使个体知识能够为整个组织所共享,才能形成组织的整体优势,保持整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组织应该促使知识在内部扩散。
个体知识的隐性特征和私有性阻碍着知识的转化和传播。隐性知识是一系列关于个人信仰和个人价值方面的东西,具有思想继承性和知识从浅到深的纵向联系,即使具有隐性知识的人员愿意将其知识传授给他人,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别,隐性知识也远不如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第三者获取。作为组织,必须有目的地对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使更多人掌握少数人具备的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扩散必须克服三个障碍:信息和隐性知识的拥有是某种特权和优势的象征,而与其他人共享会使隐性知识拥有者丧失在组织内部的竞争优势,因此,具有隐性知识的个体可能不愿意扩散他的知识;与第一相反,其他人可能因缺乏信息,认识不到作为无形资产的隐性知识的真正价值,从而不愿意投入精力或资本去争取那些虽然十分重要,但自己没有认识到其价值的知识;作为知识的接受方可能会在没有给付的情况下获得相关知识信息,这将进一步促使具有隐性知识积累的个体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可见,作为一个组织,为了促使组织内部个体隐性知识在内部的传播,应该采取一系列长期战略,克服将隐性资产有形化存在的困难。方法之一是建立一个大家对内部知识共享共有的环境。例如,让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任务设计;工作人员在不同部门轮流工作,执行不同的任务,这将有利于一个部门人员的经验与知识传播到其他部门,提高组织内部知识传播的效果;其次是对拥有核心隐性知识的人给予最高的承认,这种承认既有物质方面的,也要有精神方面的。尤其要使具有隐性知识的人感觉到,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适当的人,是自己的责任。
营造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环境来讲,政府应该创造全社会崇尚创新的氛围。在价值认同上,在分配机制上,在资源分配和制度安排上,都要向创新倾斜。作为一个组织,应特别注意营造一种具有下列特点的内部环境:在组织的所有层面上建立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在这方面,建立一种组织知识评估机制,对知识对组织业绩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最重要的创新环境,表明一个组织对知识的认知水平。鼓励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对充分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确实很重要。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得到成员的充分认可,组织成员才会有归属感,主人感,才能为组织的发展毫无保留地奉献聪明才智。建立良好的交流条件,使员工之间能够具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加深相互理解的程度。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员工在组织内的交流机会很少。缺乏交流场所和交流气氛,是国内各种组织的弊病。我们更加重视政治学习,轻视员工对组织内部事务的讨论。在一个非民主的氛围下,决策的完全不透明性使得成员难以对组织表现出忠诚,知识和信息扩散必然缺乏基础。
经常让员工分析组织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别要使员工理解本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差别,认同组织的管理。这是建立组织隐性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培育和产生知识专门人才的组织应是充满关爱的组织,它应能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具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与失败。这是营造一种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热心帮助的组织文化所必须的。过去企业管理强调科学管理,将对人的管理,看成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机器部件。这种管理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它抹煞了人的主动创造性和能动性。后来的行为科学注意到人的需要与行为的层次性,并据此开发了管理的新理论,改变了科学管理的死板性。但是到了知识经济阶段,人们的情感需要日益上升,知识创新具有相当的情感成分,因此,知识管理需要更多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情商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词汇,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
建立高素质知识管理专家队伍
培养知识管理的专家队伍,尽快研究知识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应该像对待传统产业中的技术管理一样,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创新型组织应该建立知识管理机构,至少是扩大技术管理机构,设立知识主管职位,负责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管理人员的职责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考察和研究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分析哪些知识已经存在于组织内部,哪些知识组织内没有但可以从组织外获得,哪些知识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才能获得;对已经有的知识,应该分类理清是谁、在哪里、什么时间发明的,它是如何保持下来和进一步创新的。这是寻求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是加快知识发展必经途径;严格控制信息和知识外流,并对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知识通过专利或内部严格的保密措施等加以保护。尤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防止核心人才外流,因为人才外流是组织隐性知识外流最主要的渠道;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对知识创新人员,尤其是关系到组织核心隐性技术的人员的招聘、选择、培训、工作评价和制定分配政策等工作时,要有知识管理人员参与评估和考察;为组织各部门之间建立知识沟通与传播渠道,负责内部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使用。在这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人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他们自身也要提高知识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也许他们并不需要在各领域内都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但需要知道每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规划和实施组织知识库,决定组织内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知识管理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国外也只有少数大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设立了知识主管机构或知识主管人员。因此,加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国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在当今中国企业里,不知道知识经济这个词汇的经理人恐怕已经不多了。但是,很理性地对知识进行管理,并建立了相应战略的企业绝对不多。知识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放弃了知识管理就等于自杀?!
本文就企业如何制定正确的知识管理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战略模式,即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其中涉及到企业的总体竞争策略、企业的知识特性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相信本文的探讨为正在寻求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经理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知识管理绝非新生事物。数百年来,家族企业的商业智慧世代相传;工艺大师们呕心沥血授艺于徒;工人们在一起交流心得和技艺亦由来已久。但直到本世纪90年代,企业领导们才开始谈论知识管理。现代经济的基础已从自然资源转为知识资产,这种变化迫使经理人返身审视企业的知识基础及其利用情况。与此同时,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也使人们能更加便捷和经济地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和共享。
两种战略模式
对一些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电脑。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企业员工都可方便地调用。我们称此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而在另一些企业,知识跟开发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在这类企业中,电脑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交流,而非储存知识。我们称之为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选择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并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考虑企业服务客户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员工的具体情况。
一些咨询公司研究发现,如果企业在知识管理战略方面重点不当,或试图同时推行两种战略,则企业实力很快就会受到削弱。
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和峨扬公司(Ernst & Young)等一些大型咨询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遵循的是编码战略。在过去五年中,它们开发了多种精妙的方法来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和调用。知识的编码是通过“人员到文档”的方式实现的,即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再被广泛用于各种用途。峨扬公司商务知识中心主任Ralph Poole(普尔)指出:“我们删除那些只适用于特定客户的信息,然后从文档中抽取面谈指南、工作日程、借鉴基准数据、细分市场分析等关键知识,把它们存储在电子数据库中以供调用,由此建立知识‘对象’。”这种做法让许多人能搜寻并调用经编码的知识,而无须接触该知识的最初开发者。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知识再用实现规模效应,并由此使企业得以发展。
与此相对,贝恩(Bain)、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麦肯锡(McKinsey)等战略咨询公司则强调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它们注重的是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里的知识对象。未经编码,可能也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咨询师们就所需解决的问题一起反复探讨,共塑洞见。
为使个人化战略在知识管理方面行之有效,贝恩等公司投入巨资构建人员网络。知识的共享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实现,而且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实现。麦肯锡公司也通过许多种途径来培育人员网络,如相互调动异地分部职员、倡导立即回复同事电话的企业文化、建立专家目录,以及利用公司内部的“咨询督导”来帮助咨询项目小组。
这些企业同时也建立了电子文档系统。但其目的不是提供知识对象,而是让咨询师通过查询相关文档,迅速掌握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由此了解公司内部谁曾从事过某一课题,然后直接与其联系。
如何选择知识管理战略
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反映其总体竞争战略。比如,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如何把该价值放入一种经济模式,企业员工如何实现这种价值和经济模式。
作为企业经理人,必须能够清楚地阐述顾客为什么购买一个企业而非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顾客期望从企业获取什么价值?企业中内含的知识如何为顾客增加价值?如果企业对上述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就不应该急着确定知识管理战略,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对企业的竞争战略已经了然于胸,经理人还需考虑下列三个问题,以帮助自己选定基本的知识管理战略。虽然答案的含义似乎不言自明,但经理人很有必要非常明确地指出公司的竞争战略与利用知识支持这一竞争战略之间的关联。
你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提供标准化产品的企业,销售的产品几无变化。尽管戴尔(Dell)按订单组装的电脑比大批量上市的产品差异要大,但戴尔公司的产品仍可视为标准产品。对于生产标准产品的企业而言,采用基于知识再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较为合适
提供定制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工作重点在于满足特定顾客的独特需求。由于这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编码知识的作用对它们很有限。采取定制产品策略的企业,应该考虑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你的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基于成熟产品的商业战略,通常从再用模式中受益良多。成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过程包含多种为大家所熟知的工作和能够编码的知识。反过来,建立在产品创新基础上的战略,最好配以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寻求创新的企业中,员工必须共享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往往会散失在文档中。
员工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编码的知识,如简单的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如果企业员工依靠显性知识完成工作,“人员到文档”的方法最有效。相反,隐性知识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需要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它包括科学专长、操作诀窍、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力以及技术专长。如果人们最常利用隐性知识解决问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方式绝对有效。
有时侯,经理人试图把本是隐性的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这样做会带来很大麻烦。例如,施乐公司(Xerox)一度尝试把服务和维修技师的相关技能植入专家系统,安装在复印机上。他们希望,接到维修服务电话的技师可以在该专家系统的指导下远距离完成维修任务。但最终结果是,技师们光靠该系统无法解决问题。复印机设计人员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技师们是通过分享自己维修机器的实例互相学习。专家系统并不能再现面对面交谈过程中的微末细节。
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可以预示应该采用哪种知识管理战略。但有时候,另外两个因素往往使问题复杂化:即公司内部多个事业部的并存和知识的商品化。
让两种知识管理模式共存于同一企业的不同事业部中,是一种诱人的设想。它们的确能共存,但只限于各事业部象独立公司一样营运的企业中。比如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它的汽车事业部与信贷金融事业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在这种企业里,各事业部实际上可以施行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但是,在各事业部密切整合的企业中,应该只采用一种知识管理战略,或者将不适合既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事业部分离出去。
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业务流程重组咨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日渐成熟,逐渐演变为大众化产品。在一开始,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但不久后,便需要一种按部就班的解决方法。CSC Index(编者译:CSC指数咨询公司)一开始用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模式支持定制产品策略,这种组合是正确的。但随着业务流程重组概念的演变,这种做法就逐渐变得不合时宜了。这时,公司面临抉择:要么改变知识管理战略,要么退出业务流程重组咨询业务。该公司在两个方面都无所作为,最后面临时日困难只能以破产告终。
在高效企业中,尽管新的产品和服务日渐成熟,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仍能保持不变。对致力于提供高度差异化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来说,明智之举是在解决方案变成大众化产品之前,退出业务流程重组咨询这样的领域。重复利用知识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则刚好相反。这类企业可趁方法成熟之机大加利用。峨扬公司的合伙人Peter Novins(诺文斯)说道:“我们尽可能迅速地使某个领域的技术专长变成大众化产品,使其达到一定规模并重复利用,客户和我们都能从中得益。”
不要孤立看知识管理
一些公司的行政总裁极为重视知识管理,另一些企业则不象对待成本削减、结构重组或全球化扩张那样予以重视。在后一种企业中,即使有知识管理,也只存在于人力资源或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然而,孤立对待知识管理的企业有可能收不到效益。只有当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竞争战略相协调时,企业才能受到最大效益。
要实现这种协调,需要有总经理的领导。如果行政总裁和总经理积极投入,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以支持明确的竞争战略,企业和顾客将共同受益。如果高层管理人员未能相应选择,则企业和顾客双方都受损。结果,顾客花钱购买定制方案,而其实一个标准化方案就已足矣。要么是,客户在面临特殊问题需要帮助时,只得到万金油式的建议。在企业组织内部,员工没有了轻重缓急。问题很快演变成权力斗争,人们为争夺资源而不顾大局。这时,只有强有力的领导方能指明企业的前进方向,带领企业克服阻力、选定和实施新的知识管理战略。
有效的激励
人们需要激励,才会参与共享知识的过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要求不同的激励体制。在编码模式的知识管理战略中,经理人必须建立制度,鼓励员工写下自己了解的东西,并把所生文件存入电子数据库。要促使人们采取这些行动,需要真正有效的激励方式,而不是小刺激。实际上,员工向文件数据库所供内容的水准和质量,应该成为他们年度绩效评估的一部分。比如,峨扬公司就是这么做的。在它们的绩效评估中,咨询师要接受五个方面的考评,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公司知识资产的贡献和利用。”
在采用个人化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中,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手段不尽相同。经理人必须奖励那些直接与别人共享知识的员工。在贝恩公司,每年都会在各个方面对合伙人进行考评,其中包括他们给予同事多少直接帮助。公司合伙人高达1/4的年度薪酬,取决于他与公司其它人员进行了多高质量的人际对话。
相应的信息技术
可以说,在“知识管理”这个词的范围实践尚无启动、“CKO”还不存在的时候,惠普就开始施行知识管理了。一九九五年,惠普总部在信息总监兼副总裁Bob Walker的提倡下就尝试展开知识管理。当时,提出的知识管理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解决存在于各部门中已经影响公司经营发展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有:产品相干知识传布未能加快产品市场占有的问题;老专家脑子中经验知识要留传下来以免研发人材新老交替的知识断代问题;全世界出产机构工艺流程技术以及管理法子良莠不齐导致各厂效能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众多用户提出的大量问题进行及时咨询服务的问题;等等。惠普总部在Ernst&young 咨询公司的辅导下,采取IT手腕(IBM LOTUS平台),展开了:基于网络论坛的同享观念以及共同推动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与及时传(续致信网上1页内容)播管理;基于专家地图网络(CONNEX)的专家脑子隐性知识管理;基于工艺流程技术以及管理法子全世界网上同享的出产机构管理;和基于自动化用户咨询的交易服务知识管理;等等。这些知识管理流动获得了吹糠见米的效果,有力支撑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尽管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统计数字,但从它们今天依然产生首要作用就足以说明惠普总部的知识管理流动是胜利的,并成为知识管理界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
中国惠普展开知识管理是在二00一年的下半年。当时的念头是中国惠普高层领导对于知识经济时期的认识,感到“过去1个企业更多的是管理你的财务,你的工厂,你的工人,而未来愈来愈多的管理者面对于的是知识员工,所以管理知识员工和知识员工头脑里面的这些知识成为未来的症结”。于是在0一年9月成立了知识管理委员会来推进,制订了以提高组织智商、减少重复工作、防止组织失忆的知识管理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展开了下列知识管理实践流动:
(一)知识文档“写下来”流动
这包含分类收拾汇总1系列的标准文件。内容涵盖从企业发展至如何与客户沟通等多个方面,使员工迅速掌握关于企业和如何拓展业务流程的基本常识。
(二)经验知识“师带徒”流动
中国惠普最初对于知识管理的施行手腕没有运用IT手腕,而是以抓人为主。通过集中培训以及1种被称为“师傅带门徒”的流动,使员工有机会从行业专家吸收消化经验以及开阔视线。在惠普内部已经经构成了1个优良的机制激励员工介入知识分享,并与个人事迹考查挂钩。
(三)方式法子“标准化”流动
中国惠普力求在公司里树立1种公认的工作方式、法子。通过培训让员工接触一样的思想、法子、工具,共用1致的标准,以求在工作中到达方式、法子上的统1。
(四)事务流程“规范化”流动
当时中国惠普很注重流程规范,认为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是不是把现有流程中的1些环节与知识管理的价值链相结合,并且对于结合的效果进行量化。
(五)基础知识“读书会”流动
二00一年底,在总经理的支撑下,经由两个月的努力,中国惠普成立了读书会。按期举办所有员工介入的读书会,举荐员工浏览相干业务书籍以及个人成长书籍,并进行读后交换。惠普的读书小组1度到达了七0个。二00二年一月,位于中国惠普大厦九层的领导力培训中心以及惠普商学院建成。
(六)知识贡献事迹评估与鼓励
中国惠普还把这类分享与以及员工每一年个人的事迹评估结合在1起。员工乐于分享,将取得额外的加分。 除了了事迹评估外,此外,惠普在管理轨制上也给1些声誉上的激励,比如在员工铭牌上标明“星级”,对于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之星形标志。在物资奖励上,分享知识也是惠普认可的1个方面。
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推进计划为3个阶段:先有文化、再有内容、后有系统。可以说,12阶段当时正在构成以及充实,但第3阶段还未开始。跟着惠普与康柏的合并,第3阶段没法开始,且第12阶段的成果也在成为故事。
纵观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不管在国际仍是在国内,无论怎么,都做患上有板有眼,确切为知识管理实践做了许多开辟性的尝试。
2、知识管理不能“济困扶危”,也不是“锦上添花”
在与中国惠普前高层领导接触中,他们对于知识管理有“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济困扶危”的观点,也就是认为惠普在面临IT冬季及变革中,知识管理起不了甚么作用,而在事业不乱、效益日增时,知识管理才更有效果。看来,恰是这类观点为中国惠普知识管理实践失败埋下了祸根。
现在,知识管理的观点良多。有从目标去论述的,有从价值去论述的,有从进程去论述的,有从内容去论述的,还有从方案去论述的,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层次都会患上到不同的观点。但不管哪一种观点,都要从本色去认识。这个本色就在于知识管理对于(人类)组织的工作流动之影响。
实际上,考察1下组织的工作流动,可以看到:工作流动就是组织中工作者对于工作(内容)在产生作用。而工作者是不是能作用? 作用有多大效力? 作用有多好的效果? 这都取决于组织中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就是认识、理解、判断、设计、行为。而其中,“认识、理解、判断、设计”是素质能力,“行为”则是素质施展能力。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全体基础是知识,所以知识管理的本色也就是使工作者拥有或者增添知识,进而拥有或者增强素质能力。也能够说,组织的工作知识是组织的核心素质,知识管理的本色就是树立以及增强组织核心素质能力。
显然,知识管理其实不是对于工作(内容)自身、也不是对于工作(行为)进程自身进行管理。知识管理与咱们通常熟识的
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ERP管理、办公自动化(OA)管理等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络的,且“紧密联络”层就是这些管理中之管理者以及工作者的能力要通过知识管理来保障。 从上述知识管理的本色及与其它管理的瓜葛,就能够说:知识管理不能“济困扶危”。由于现实中1件1件的工作内容、工作事务仍是靠“行为”去完成的,而并不是靠“认识”就能够完成。例如,惠普以及康柏的合并是解决IT冬季“雪中”问题的策略,这个决策确是惠普以及康柏的领导层在掌握大量IT发展的信息以及知识后作出的,而作出后的每一1件“雪中”工作需要每一个工作者去“行为”。
再从知识管理的本色看, 也能够说知识管理也不是“锦上添花”。 由于现实中所有工作的工作者,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由知识驱动着。有无好的信息、经验、方式、法子以及思路等知识是每一1个工作者的期盼,这类期盼就是要知识管理。还拿上面惠普以及康柏的合并的例子来说,“雪中”大量工作的有效完成,还要靠每一1个行为者都有好的方式以及法子,而这恰是需要知识管理来保障的。把知识管理看成是“锦上添花”,实际上就否定了新知识对于工作者现实能力的基础支持,也否定了知识管理对于现实工作的保障作用。
3、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根植在业务工作中
考察惠普总部胜利施行的知识管理流动,看到几近所有知识管理都紧密地结合在业务工作中。如: 基于专家地图网络(CONNEX)的专家脑子隐性知识管理,就紧密与研发工作需求相结合。由于,新的钻研工作者他们在思考以及设计中,大量地需要与专家(尤其是退休了的专家)进行求教以及交换,以获取专家脑子中的经验知识以匡助自己。这类知识管理的需求与利用,自身已经经成为钻研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之1。所以CONNEX才患上以注重,并胜利施展其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组织的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社会思想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人们有了更深刻和更直观的认识,承认知识是生产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已成必然的社会现实。于是,在对以往经营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知识管理被置于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今天看来,无论何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都将融入组织的管理中,至少首先在思想和观念上走进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管理的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给组织的压力是巨大的,组织竞争力的合成已不局限于仅仅依赖其规模、信息和技术,而是更注重其创新和应变能力,组织的核心知识竞争力集中在它的知识产品和创新能力上。
知识管理的目标市场使得组织一方面把知识作为产品来利用,典型的例子是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利用知识来生产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展开活动。
知识管理的对象和体现形式知识管理属于组织的内部事务。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所以,知识管理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外部。
强调知识的获取能力市场洞察、反应速度、知识背景是组织获取知识的基本素质。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是内化、外化、中介和认知,其中前三个就是指导组织如何获取知识的理念。
强调知识的创新能力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是过去知识的编码,是静态的概念;知识是认识世界的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总和,是一种产品又是一个过程;智慧是把知识应用于知识产生新的知识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第四个基本职能强调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需要组织的知识,更需要组织的智慧。 知识管理的环境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国家标准;中国知网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资产管理研究[1]。知识管理服务是面向对象的知识的维护、共享、可访问性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行动、方法和解决方案[2]。通俗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人以恰当的知识服务”[3]。对用户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用户需要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获得它并展开工作,继而,再把实践中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反馈到该系统整理备用。相对目前国内外大型的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文献发现和文献服务,知识管理系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系统化、信息化、个性化。目前,知识管理服务在各个行业和众多企业中逐渐展开和深化[4,5]。本文就国内外的国家标准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以色列国家标准,随后给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管理服务框架,最后探讨了中国知网在知识管理服务上的探索。
2知识管理服务的国家标准
2.1知识管理的国家标准研究
知识管理研究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各国纷纷制定了国家标准或最佳实践。英国(2001年)[6]、欧盟(2004年3月)[7]、澳大利亚(2005年)[8]、中国(2011年1月)[9]、以色列(2011年11月)[2]等相继制定了最佳实践或国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加拿大(2002年)和美国则提供了白皮书性质的文本[10]。笼统地说,限于当时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或者一些具体实践案例,早期制定的国家标准或文件显得有些简单和教条,近些年的则体现出丰富内涵。更为贴近当代的知识消费群体的用户需求。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对国家标准进行及时修订是十分必要的[10]。由于中国的知识管理服务研究起步较晚,国家标准在制定时主要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已有标准和相应文件,对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服务的潜力上认识尚浅,体现在其能发挥的作用上也不充分。因此,这里我们强烈推荐博采众长、丰富全面的以色列国家标准[2]。
2.2以色列国家标准简介
以色列国家标准是以过程的方法作为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在以色列国家标准中,对知识管理活动流程的描述强调了以下方面的重要性:在战略基础上行动;识别和了解面临的挑战和组织的需求;需要规划知识管理行动,以权衡成本与效益并确定优先事项;监控和测量若干层次上的行动结果,并评价和分析;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不断完善过程,并从组织获得的经验中学习;改善知识管理的组织,并在组织遇到新挑战时提供解决方案[2]。以色列国家标准给出了丰富的管理方案[2]。为满足组织和业务需求,可以进行的知识管理方案应包括(不仅限于)以下:(1)门户或专业网站、知识站点;(2)企业或网络内容管理,含维基式的工具和搜索引擎,含标签云和词汇表等;(3)以专家交流和培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和实践社区,包含微博和博客等;(4)以文件为核心的模板或智能文档、作业文件、工作流图表、过程、教义、经验教训知识库、述职、职业桌面等;(5)创新领域和知识传承与学习;(6)专门和特别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等。知识管理的文化无疑对知识管理和有效利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色列国家标准还提出了建设一个理想知识管理文化的概念[2]。组织管理者可以根据18种关系来塑造所需的文化特色,以确保具有共同的指导价值、行为以及所需行动[2]。以色列国家标准给出了相对完备的关键要素和更为翔实的指导方案,描述清晰,利于实践,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2]。
3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实践流程
相对于原则性指导的国家标准而言,企业更侧重实践性强、易操作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者们不断丰富和完善一些成熟的行业或企业的实践。知识管理教育网站AlanFrost集成了Bukowitz和Williams、Gamble和Blackwell、Nonaka和Takeuchi、Botha等研究者的成果[11—14],绘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实践流程框架(见图1)[14]。在此流程框架中,组织机构的个人和群组利用信息知识库系统所包含内外数据信息、元信息和显性知识,通过探索发现、组织评估得出战术动机和战略动机,根据自己对信息的得知与否、对能力的具备与否展开学习创新过程,从而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和应对战术机遇危机。在探索发现时用收集、察看、解构、分析等手段获得的显性的、隐性的和内嵌的知识信息,在组织评估阶段进行分类、背景调研、映射和关联。在学习创新过程中,不但要在战略层面上进行一系列涉及机构构架、文化、知识保存工具、核心竞争力、外部网络和知识管理体系等变革以实现支撑和实施,还要在战术层面上对知识的再利用、创造和获取上采取诸如知识共享、加强沟通、获取资源、外聘新人等措施。学习创新过程中获得的机构内外的应对和结果等新知识,又通过数据存储处理系统进入信息知识库下一轮循环。该流程框架为各种机构提供了一种抽象的知识管理范式和模型。
4中国知网的知识管理服务
4.1中国知网的现状和知识管理服务需求
作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ese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知网自1999年6月成立以来重视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在资源合作方面,收集了来自国内的2亿篇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图书、专利等类型文献。在服务平台方面,建设了KBase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包含大百科式的概念关系词典,集成智能文本挖掘引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引擎技术,对海量的文本、网页、档案、文献、办公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高效管理,提供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关键词自动标引、自动文摘、信息过滤、关联规则挖掘等服务,建立了以全文文献为核心、以知识节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文献服务模式。目前为超过5000家的机构用户提供每天千万人次的快捷准确的全文检索服务。然而,要实现从文献服务跃升到知识管理服务的变革,首先要瞄准用户“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人以恰当的知识服务”的根本需求。这需要一个系统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上亿用户提供这种高水平的知识服务,对资源的全面性和结构化、软件的智能化和硬件的运算水平要求都极高。自2014年3月始,中国知网进行了一场以向全社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为核心战略目标的全方位业务模式大变革。此举意在及时有效地将知识信息真正转化为整体提升全行业战略管理水平与创造执行能力的有效知识,让各行各业用户获得最贴近自己行业特点和特色的知识服务。
4.2中国知网知识管理建设的举措
4.2.1扩展资源从2013年开始,中国知网与海外数据提供商和出版社洽谈合作,争取实现海外资源落地中国知网。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收录的外文文献达到1.3亿,其中合作期刊文献量为5029万篇,合作期刊种类达到5万种;合作图书文献量为237万册。目前已经与319家国外出版单位合作,资源量覆盖了SCI、EI和SSCI,并且正在进行全文资源在中国的落地。这些外文资源和原有的中文资源一起共同构成了海量知识源。4.2.2开发软件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进行碎片化处理,实现高水平和深层次的语义识别和知识元的开发,对全部资源进行XML处理。开发动态重组技术,实现已出版内容的快速抽取和按需出版。4.2.3提供平台在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网络信息采集系统和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的基础上,中国知网鼓励资深编辑和科学家利用“大成编客”平台,对本领域内的学科热点知识进行专业和系统地编纂。所编内容产权为中国知网与编辑和科学家共有。开发协同编纂平台,满足多单位和多人的协同创新需求,创造一个忠实记录科研协同创新全过程的全新的公平合作模式,更好地传承和传播科研成果,促进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形成。4.2.4拓展社区在“大成编客”所形成的覆盖全领域的文献梳理和热点汇聚的基础上,中国知网结合百科词典和专家问答,在文献和专利树基础上,构成以知识图谱、专利图谱和专家地图,构建学习社区不可或缺的知识与专家的基础。通过移动端应用和文献管理电脑客户端E-Learning,结合实名认证体系,与原有的学者圈和各类个人馆、机构馆充实和丰富学习社区,满足专业机构成员和具有共同兴趣的自由读者进行互动式教学、交流,积极创造新的合作机会和协作关系。鼓励广泛积极参与,形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氛围,逐步发展成知识管理服务中最活跃的因素,以期逐步实现“能师愚徒”的知识管理服务模式。4.2.5行业服务和企业试点知识管理服务最终还是要调动某行业某企业某人的工作效率,达到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并充实到体系中去。用户根据需求进行自定制,系统地和选择性地知识提取,对机构内部结构的组织联系进行有序整理,实现对知识和实施策略的权限提取,逐步形成知识崭新、策略科学、组织有序、权限分明、提取便捷、实施可控、成果回馈的行业知识库。这些知识库不但满足阶层多变的权限定制,安全和有效地区分公有和私有资源,而且还会成为领导进行决策、监督下属进行学习、实施和反馈的统一平台。中国知网为科技型企业设计了机构知识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本流程(见图2)。“中国知网”精确分类和精准投放的海量资源,再结合互联网和行业的最新资讯,经过筛选、推荐和评价进入知识管理服务中心与企业的原有自建数据库一起形成该企业的知识库,并通过互联网和企业移动客户端向全体成员有序、分类、分级发送并反馈通达,以实现面向用户的知识管理服务。4.2.6营销模式以“内容+平台”的知识服务模式,重组营销布局,纵向上针对行业用户建立行业知识管理服务公司,横向上将销售遍布各省分公司抵近前线。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试点单位建成,例如,农业科学院、中国一汽、上海电气、社科院等。策略上“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期待实现以优秀企业带动行业,以优秀行业带动全面整体提升的效果。
5结语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从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从狭义上讲,指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广义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并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目标上均有所拓展和改进。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 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是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 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天下论文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成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一)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 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的吸引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挑战。
(二)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1 图书馆知识服务精品化。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用户对知识的利用程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加深,尤其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用户,他们已不再满足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而是需要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思路,形成重要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
很多企业都强调将创新作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创新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创造知识和管理知识。如果将知识管理系统定义为一种共享知识的封闭式空间和组织惯例,那它不过就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而已。这种系统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忽视了组织中的“情境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组织只有建立起动态的业务系统,才能真正有效率、有效能地创造并应用知识――在达成组织的经营目标的同时,不断地创造和应用知识,同时提升组织的竞争能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也是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不仅是公司的IT部门的事情,更是公司最高管理层的最重要工作之一。“边干边学”,企业才能在业务中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来。
动态业务系统一方面能将结构要素和程序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开放性,因而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情境。当然,业务系统也是知识管理系统存在与进化的“物质条件”。业务系统的目标是使那些分散的组织流程保持相对稳定性,以形成高效的组织惯例;而动态业务系统的目标则是发展创造性程序,以不断创造和应用知识。
组织都是通过知识转化过程(显性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多途径相互转化)来创造和使用知识的。这包括了四种过程或形式: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日本7-Eleven超市和丰田汽车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的长期实践,都说明了这些思考的正确性。
动态系统也是流程管理系统。德国的知识管理研究者佛朗霍夫特别倡导“以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方法,他谈到了知识管理的流程化的建议。(1)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来自同事、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其他来源的知识和专门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2)“我没有时间”或“我的团队没有时间”,是在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时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因此,知识管理的相关任务必须与日常工作任务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日常业务流程中。知识管理不应与日常工作脱节。(3)产生、存储、传递知识的方法,因特定的业务流程而有差异。这些具体要求必须融入到知识管理方法当中。(4)业务流程为知识提供应用环境,这导致了工作中使用和产生的知识形成了一种集中式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结构。(5)企业文化是最常提及的知识管理的成功因素。不过企业文化非同质的实体。它是不是的职业文化(如工程师、经济学家、律师)和部门文化(如销售、研发、生产),以及根深蒂固的企业传统和价值观交织而成的网络。业务流程能够为不同的观点,提供客观的联结要素。对与知识相关的活动进行定义,会使相关变化的讨论比关于相关价值的讨论更为理性。(6)以业务流程来导向知识管理方法,可以使员工更多地参与其中,这有助于实现其工作承诺,并因日常知识管理活动的改善,而促进内部激励动机的产机。
要从企业战略层面把握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非常流行的“业务流程重组”(BPR)项目在企业界广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知识这一重要因素。BPR的重心一般放在研究、改变各种流程因素上,包括工作流和流程、信息的流动及其使用、管理和业务实践,以及人员配备和其他资源。但是,大部分BPR的工作重点,很少放在知识上。经验与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管理和流程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将比今天更为紧密,这种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如此,更多的研究还是要放在知识管理与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上。正如英国石油公司的首席知识官所说,“过去,知识管理从‘能源-资源’所在之处开始;未来的知识管理将与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并融入到业务流程之中。”
一、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及分析
1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在分析了目前通行的6种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建设专用小系统、利用传统系统引进知识管理、知识门户建设、信息系统知识化建设、知识社区建设、个性化知识管理应用建设)后,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地物所以“流程为纲,知识为体,技术为用”为原则,实施了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以此推进地物所的知识管理。在构建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首先,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3个要素:人、技术和组织,以及涉及的4个方面: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方式管理,对地物所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梳理,在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上规范固化了事务性管理工作流程,将企业管理制度内化到事务性工作流程中。这种方式使地物所的知识管理与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一方面,利用流程归档企业管理信息资料,提供查询回溯,进行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在提高事务性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科研工作中,优化了员工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内嵌在事务性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使知识管理根植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知识管理得以与企业共同演变,保障了知识管理的长效性。历经4年建设,目前地物所共建立14类75个流程,每年归档流程9000多个。同时,业务流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其次,在利用编码化方法促进个人知识共享时,地物所各业务部门对所辖业务进行分析梳理,建立了以业务导向为主的部门文档目录,对各类信息资料进行归档。通过灵活多变的权限管理满足不同角色员工对信息资料的使用需求,促进了信息资料在地物所的流动,提高了知识共享效率。同时,通过对地物所各级业务部门运行一年后的文档目录进行梳理评估,完善优化地物所文档目录结构,努力使文档目录更为自然地与地物所业务运转紧密结合。目前,在线文档目录546个,累计文档38328篇,每年累计文档1万多篇。第三,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主要关注企业核心的战略重点性知识,是促进核心知识标准化传播的有力手段。知识地图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对知识进行标准化和体系化,使其更好地传播。目前,地物所完成了QHSE管理体系的知识地图制作。第四,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知识交流互动平台,这是实现知识共享个人化方法的有效手段。专业交流社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灵活地聚集了相关专业内的个体,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目前,地物所活跃的交流社区有“物探处理系统运维群”和“综合解释系统运维群”。2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分析尽管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为地物所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推进知识化管理的过程中,地物所也遇到了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将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纳入管理,使知识管理成为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在地物所推进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保持现有业务逻辑的原则下,从底层技术平台入手,通过优化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潜移默化地推行知识管理。这种从底层向上,从周边向核心的推进方式避免了对现有业务的冲击,着眼于业务粒度的细化控制实现,回避了基层单位无法开展核心业务逻辑优化设计的困难。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深入推进,由于缺乏知识管理体系的支撑,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暴露出持续深入推进困难的弊端。由于在建设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知识管理只是在推进流程管理过程中的附带功能,没有明确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理念和知识管理目标,仅着眼于利用综合管理协同平台进行触手可及的知识管理,使得地物所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知识———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游离于知识管理之外,无法对地物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支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体系与企业整体战略进行整合,缺乏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物探、地质、钻井、测井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利用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创新协作的知识和数据生产活动。要对这一多学科协作的科研活动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依据地物所的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知识体系规划建设,明确核心知识体系,围绕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工作支撑环境;其次,更为重要和困难的是,要在科研活动中开展知识管理,必须对业务运行进行分析,消除现有业务逻辑中的不合理之处,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依据科研活动的本质规律设计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
二、结语
知识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而产生,是管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开展知识管理,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利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董玉敏张晋楠杨敏单位: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