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8: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化学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我校参照二级医院护理岗位和工作流程设计建成了现代医护实训中心———仿真病区。实训中心设有多媒体教室,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中涉及操作就地使用用物给学生演示,学生也能立即练习,使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先在教室讲授理论,下次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训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
2.仿真病区实训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模拟真实护理临床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上课就是上班”,尽量缩短学校和临床差距。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操作项目并增购实训用物,实训内容和操作用物与临床相匹配,添置临床上常见的器械和仪器如超声波雾化吸入器、静脉微量注射泵等,教会学生在校期间正确应用这些仪器和操作技术。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一些操作,如鼻饲、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除在模拟人上反复训练外,还为学生提供练习的一次性用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进行真人练习,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实现“零距离”,既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感受,让学生每次实训课都置身于仿真环境,犹如在医院病房、以护士角色进行各项操作及对各类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教师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由于护理学实训课学生是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又需兼顾教学、指导和管理等职责,往往存在管不过来的现象,课堂纪律会比较混乱。改革后将班级人数分为10~12个小组,每组大概4~5人,按学习和动手能力强弱合理搭配,每组选择责任心强、操作水平高的成员为小组长,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班长和课代表负责管理各小组长,教师管理班长和课代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班长(或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各个负责人各司其职,管理好自己的人员,课堂纪律就比较有序。
三、传统实训课
由实训管理员安排实训,上课前实训管理员将操作用物准备好,学生对于某些用物的使用目的都不知道,更不会自己准备用物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在开课前预习操作项目,熟悉操作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学生自行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用物,实训管理员给予指导,而且小组内成员轮流准备用物,将学生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管理者,使学生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型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教学改革。首先,调整教学内容。医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在确立以基本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将各专业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应用贯穿到教学中,使医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对攻克疾病的重要性。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不仅要讲清基本原理,更要说明该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开展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目前,医学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有基于讲座的学习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基于个案的学习方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LBL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为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CBL是以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及自学式教学模式,在塑造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有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比LBL和CBL教学模式更有优势,契合转化医学理念,但也存在缺陷,如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克服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提出了基于团队的教学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它结合了LBL和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注重大班教学的系统性和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为引导,避免了PBL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现象的发生。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医学教学模式,已在欧美多所医学院校使用,取得较好效果。最后,还应重视开展医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多开展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社区见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以解决提出的问题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从临床问题到实验室研究的转化。
2以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培养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转化医学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从临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科研内容与临床实践不脱节。目前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程中,病理学和护理学是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为我国大部分病理学教师同时承担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病理诊断工作,护理学教师也在临床各科室轮岗。但其他一些基础课程(如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等)教师常由从事基础研究而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担任。
因此,医学院校可通过组织基础学科教师有选择地参加临床科室查房和全院疑难病例讨论,组织临床学科教师参加医学科研沙龙等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医学院校还可设立转化医学科研基金,鼓励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生联合申请,为基础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临床医生可将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基础科研人员,基础科研人员可通过研究及时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把握好教学的客观规律,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点上,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的就是把握生物化学的整体知识结构。例如,临床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就必须掌握人体的代谢特点,还要将由于代谢而导致的疾病产生与生物化学上的知识点进行结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就比较简单,启发学生的诊断疾病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授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时,主要是关于生物化学中与疾病相关的检测项目和指标的讲解,比如糖尿病患者的检测项目,像这样的临床医学生化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强化,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临床专业人才。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巩固旧知识体系,加强两者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病例式教学法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切临床学科的基础专业源头,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是在完全的脱离临床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才能够进行临床实验,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临床的熟练度,但是却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在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消磨了对医学生物化学学习的热情。而病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病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其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主要是通过将病例的分析加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加全面的对当时病例发生的情景进行描述,学生就要融入到当时的医生的角色中,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师生间和生生间进行激烈的讨论。例如,在发生糖尿病的过程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由于其中的葡萄糖分子不能及时的进入细胞内,发生氧化分解,而导致了血糖增加,胰岛素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学生在得知问题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最为简单的就是让患者不适用高糖分的食品,控制饮食;而也有学生认为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就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改造胰岛细胞基因,恢复其功能,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在学生们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新课改出台后,各个教育层次的教学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多媒体教学法作为最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受到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在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法的作用更为突出。就现阶段的生物化学技术发展速度来看,生物化学作为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必修专业课程,若是仍然使用原有的传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是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的,在课本、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辅助用具的教学下,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在面对生物化学中繁杂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的方式不利于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能够节省大部分的板书时间,更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帮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等专科的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还要进行忙碌的临床实验操作,若是在高度的精神集中后再进行枯燥的知识点学习的话,无法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操作模拟,局部细节放大等方式来记忆学生的注意力,将文字难以表述的细节运用动画展示出来,使得知识点不再抽象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1.1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要求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4创新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载体
一、用伟大的化学成就来感染学生,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我国发展至今所取得的化学成就数不胜数,这些成就在世界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于这些伟大成就不是很了解,也不了解其中的发展历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像学生们介绍当今的化学成就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来说是有必要的,也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拿我国的钢铁事业来讲,我国的钢铁资源十分丰富,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上升,增长速度相当迅速,如今我国显然是钢铁大国。这足以体现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精湛,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比较来突显我国的钢铁制造技术,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我国钢铁发展的历史,将其制成短片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了解更容易受到伟大化学成就的影响,从这些成就不仅可以体现我国这些年的发展,更可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学生受到感染在影响自己未来理想的同时也燃起了自己对国家的喜爱之情,更加坚定自己的爱国主义信念。[2]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这门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想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真正的融合起来还要结合这门学科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已经无法满足化学教学的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该被运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学的引用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是这也给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在上述两点中可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这种运用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内容上要符合教材的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同时进行。除此之外,要采用多样化的化学教学形式,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更多的设置实验课程和课外课程,让学生能够有实际的体会,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从课本上面学来的知识有限,社会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学生需要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相应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引用更多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学生知识面的扩宽更易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化学课堂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改善,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更好成熟和完善。
三、结论
1.1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的弊端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院校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既先学习计算机理论,再学习计算机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本质上是传统的理论科目教学方式的延续,虽然具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但是由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进行,学生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分别进行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导致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很多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中无法实现应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刚性需求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上却没有学习到,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实践教学割裂的教学理念,让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始终不理想,在这种计算机教学活动的严峻形势下,应用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1.2学生基础影响教学效果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纯理论知识或者纯实践知识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高,如果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为听不懂教学内容而放弃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用一种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平台上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师每讲一点学生就可以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结合实践的学习,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实时结合,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活动中可以运用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具象实践知识的理解,两种理解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不仅大大的降低了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门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1.3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计算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高级的形式,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实践操作能力,或者是理论指导能力,而是对计算机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全面要求,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能够综合拥有这几种能力才能够在计算机领域有更大的作为,为企业主体创造更多的价值。面对现代企业主体的这种人才需求形势,进行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只有坚持一体化的教学,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创新能力,才能满足用人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2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因为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所以在专业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坚持以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切实以计算机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为教学的目标,以保证学生的就业为教育导向,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够明确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向,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效果能够完整的发挥出来。
2.2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内容是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仅只是从事普遍教授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有自己个人的看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专业领域,这是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领域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坚持将计算机教学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结合起来,明确学生的专业定位,才能保证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2.3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确定课程设置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打破计算机理论课程与计算机实践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让计算机教学活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为推动力,反推计算机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并根据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实际进行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保证在计算机理论教学和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好,实现好。
2.4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学习任务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就业是其最鲜明的导向所以教学实践就应该以就业后的计算机应用实际为目标,设置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情境。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模仿工作中的任务布置方式进行学习任务的设置,在教学活动中今早体验到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形式,以锻炼自身相应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能力的养成,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体现综合技能的培养,以新知识、新技术为依据,开发新工艺、新方法,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2.5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模块化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和接受者,所以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计算机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实际的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中心点,设置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块,将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内容依据其自身的专业属性和性质特点分为多个相互连结的教学模块,在模块内部实现相应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同时根据教学模块的内容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活动中能够系统、科学的对计算机知识有所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学情境和特殊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对计算机综合知识的职业应用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模块化教学是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支撑起了计算机一体化高效教学的主体内容。
3计算机一体化教学实施原则
3.1先进性原则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时代技术,其在社会经济中不仅应用广泛、影响深远,而且其自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在计算机诞生的几十年之间计算机技术已经更新了几代,技术进步和应用水平提升数量更是数不胜数。计算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这种发展和进步形势,必然会导致计算机教学活动的适应性变化,在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教育主体首先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更新换代只会越来越快,所以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活动一定要瞄准计算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前沿。因为从计算机技术一体化的学习到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工作应用本身就会有一定的延迟,而这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新兴的计算机技术认识不够深入,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水平,所以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只有瞄准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选取当前应用领域主流的、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经过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之后,其实际应用水平能够提升,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效果能够显现。
3.2技能培养原则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是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坚持技能培养的原则,认识到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基础。只有借助计算机的专业技能,才能展示出学生计算机的综合素质,才能表现出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独特建树,所以计算机技能的培养是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活动中要兼顾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和计算机实践知识教学,同时重视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3.3可操作性原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以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其应用的实效性是计算机教学领域应用最关注的问题,所以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形式设置等等都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以自身的切实、可操作为最基本要求。计算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反应专业课程现状以及计算机教育规律,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企业主体实际需求,同时一体化教学还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实际,考虑院校的实际师资力量,保证对院校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让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切实、可操作,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一体化教学应该与相应的计算机专业等级标准联系起来,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以国家计算机专业等级要求为标准设置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国家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4结论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无法完成交际任务。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却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教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虽然经过多年的中外政治经济交流,很多外国友人已经懂得某些汉语式英文表达的含义而采取了宽容的文化态度,但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学生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略是我们工作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学生们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经常会因为对目的语文化、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辞不达意、交际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世界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将来更好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祖国和人民效力。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
(一)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英美等国家概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增加有关这些国家历史、地理、人口、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并同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给学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层面的例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更通畅地理解、记忆和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例如,在讲授《监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EndishAroundtheWorld》时,教师可以对英语的发展历史作大概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异同,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添加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介绍英语中引进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例子,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语。
教师尤其要注重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传递。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其实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我们需要向学生传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词,很多学生
根据构词法都会把它单纯理解为是“政治家”,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这个词在英语文化里很多时候是指“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中国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汉语里“政治家”的含义应由“statesman”表示出来,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级政治官员。
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结合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失误”,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正好为我们所用。除了开设专题讲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开设多媒体视听的课程,定期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教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教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超级秘书网
(三)借助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
测试是各科学习和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内容和结果的心理,专门设计一些涵盖文化知识而中国学生又容易出现文化语用失误的题目,以考试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引导其有意识地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 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课程,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般说来,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于字、词、句的表面意思,而是来自于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可以借鉴西方跨文化语言教育的某些理论拓展而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反映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文化可以解释成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2]。所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3]。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忽略了语言运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大都语法、词汇掌握得较好,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成了典型的哑巴英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的教学法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语言结构的学习要和语言的交际实际体验结合起来。2004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和运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2.问话信息的传递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比如,在讲到与圣诞节相关的内容时,如果孤立地给学生讲解烟囱、圣诞及其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英语中的老人、长筒袜等词汇,学生会很难想象圣诞节中的文化背景。但如果我们老师结合圣诞老人是如何从烟囱爬出并将圣诞礼物放入孩子们的长筒袜的,给这些词汇注入圣诞节的文化色彩,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圣诞画面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教学,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的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必须实现心理深层次的调整。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异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即跨文化意识。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大学英语教学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跨文化意识有如下内涵:
第一、文化平等
这涉及到怎样看待本国文化和异族文化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我国的圆”,从而滋生一种崇洋心理,看不起本国文化;也有少数人盲目陶醉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而排斥异族文化。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外语学习者首先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第二、理解包容
在承认文化平等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和理解特定文化中那些不同于母语文化的现象。所谓理解包容,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交换视野,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的差异。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共同点进行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三、文化传播和融合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跨文化融合。21世纪,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加快了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步伐。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意识、造就新型的现代化人才是大学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和首要目标。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运用日益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接纳并吸收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不能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完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个层面的文化导入,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展开。
(一)课堂教学主动导入
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利用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输文化信息。其次,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语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和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如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所以现代教学设施如网络、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设施有机地与课堂相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高校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引导文化比较,改变思维方式。外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的新的社会文化认同感[4]。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干扰。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客观、全面的比较,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文化间的感性比较,学生不断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两种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归纳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文化比较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内涵。
(二)课外活动有机融合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还是在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时间、空间和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的确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深层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达到课内课外两个层面教学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英文书籍,积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体现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异的英文文章,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西方人的价值取向。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和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决不能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应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感受。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s面对面交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角等学生喜欢的活动把课堂语言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文化活动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拉近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开设有关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和讲座,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民族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
4.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外籍教师可以弥补中国教师的不足,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从而给传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基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重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而为学生创设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多维空间。学生在学习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同时,应深入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宽容度,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顾碧君.大学英语教学即跨文化意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邓炎昌,刘泣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束定芳,庄智家.现代外语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