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广告设计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广告行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各类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企业都急需优秀的设计人才,但现今广告行业的用人现状却是难以聘用到理想的员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标准不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低。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避免纸上谈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应用为重点,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产物。
二、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流为“2+1”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毕业实习,校内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而校外实习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又难以控制,很多同学在实习期间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效果较差。同时,广告行业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广告专业的学习,不是理论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必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但目前高职教师输入渠道传统,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教师自身脱离社会实践,也不了解广告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实践课最终流于形式。此外,不少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受到实训场地、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真正及时了解市场实际人才需求,信息资源滞后,虽客观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仍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实战设计经验,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教学方法滞后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但大多学生仍只是机械式的学习,缺乏思考。同时,学生自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授课时,大多数学生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习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这也使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无法及时意识到问题并调整。
(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沿用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所忽略,并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自身的优势,专业课程多,教学时间短,课程设计参考本科院校,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对课程的安排有一定误区,认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对学科理论进行精简,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使学生不能掌握整个广告行业的运作流程。课程安排只强调了课程安排的整体统一性,没有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同样也要因材施教,争取培养更多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对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探索
(一)与赛事结合的课程设计
将课程设计与相关专业赛事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和软件实训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完成专业竞赛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培养了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改革课程设计的探索中,尝试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赛事周期性稳定的专业大赛为实践对象,以争夺赛事奖项为目标开展突破性教学实践,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平面类项目可结合《招贴设计》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广告设计流程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的拓展。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结合广告行业现状和赛事主题,前期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详细解读赛事主题。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同步的强化指导,该阶段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反复修改,以最大限度将作品做到极致。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社会竞赛活动直接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授课模式要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代替理论的机械式灌输,使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行业发展现状有及时的了解,避免所教知识与行业的社会发展脱节。在课程的培养计划中,将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及时通过实践活动消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以行业标准为准则,课程考核通过大作业集体评分等模式,建立新的考核制度。改变现代教育中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个体学习”状态,可尝试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工作室,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平台,发挥教学相长,以点带面教学辐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践锻炼,掌握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针对一些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的经历,对于广告行业的流程以及行业标准仅参考资料与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无法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标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上,可利用假期对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例如:与广告公司或相关企业建立业务联系,为在职教师安排暑期挂职锻炼等,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
(三)课程设计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比本科短,课堂中的课时也非常有限,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在课程设计中为避免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根据广告市场人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广告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创新。一方面将课程设计的与行业岗位结合,调整课程的应用性,削减基础理论课增加专业技术课程;另一方面提高实践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控制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设计中对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结合在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中。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项目中的广告策划案、平面类可与《企业形象设计》、《招贴设计》、《文案与策划》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并编写进实践教学大纲中。
四、成果与意义
实践性教学的瓶颈广告
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需要适应人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理论创新。基本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只有充分体现广告学科的应用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强等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才能真正培养学以致用的广告专门人才。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将之归咎于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招生数量的失控和学生对就业单位条件要求过高,显然是有失公允的。现实状况是,很多急需广告专业人才且发展前景良好的单位,难以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广告学教学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教学理念模糊: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只需掌握理论,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在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取。广告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广告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可操作性。广告学课程在不同高校有着不一样的性质,所属院系也各不相同,有些高校、院系从不同的领域和研究方向出发,甚至根据现有师资状况设置课程,其实践性教学更是难以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同时,学校长期关门办学,缺乏与社会、广告企业、广告市场等的必要交流和沟通,为学生提供的参与企业策划、广告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实践教学平台缺失: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安排,需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专业技术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但是,没有高质量、共享型的实践教学平台,不能通过生产实践中真枪真刀的考核,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基地,是开展高水平实践教学的关键之一,也是目前各高校急需突破的难题。
教师实战经验不足:专业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实战经验不足。目前一部分高校是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开设广告学课程的,许多广告学教师学的是中文、管理和经济,对广告市场很不了解。近几年来,虽然传媒或者广告科班出身的教师比例逐渐上升,但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擅长理论描述,没有经过实践环节,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广告实际运作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一些教师缺乏思考和创新精神,照本宣科,比如分析的广告作品虽然经典,但与日新月异的广告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对学生没什么借鉴意义。美国作为广告业最发达、广告教育最先进的国度,在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教师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案例的最新收集、自身的广告实践都非常重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时新的。
教学方法落后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有些学校的广告学教学采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未能充分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模拟、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未能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使学生真正动手操作。
实践教学监管不力:目前实践性教学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普遍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缺乏严格的限定,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难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教学研究者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也是增强课堂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教学管理的原则和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监管不力的现状,建立和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的效能。
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思路
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明确教学定位:从宏观看,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立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从微观看,明确广告学实践教学的定位,这是培养高质量广告人才的重要前提。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根据我国乃至世界广告业发展趋势与学科发展特点,逐步明确广告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从事广告业的相关技能,适应广告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应以“立足市场,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重点,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谋生能力”。广告学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培养创新创意创业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创意既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也是创新的外化形式;创业是自主地开拓和创造业绩与成就,创业最终成为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广告业创业的成败,依仗创新教育的根基。只有真正认识创新创意创业的辩证关系,认识创新创意创业在广告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以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广告学课程体系,才能营造创新创意创业环境,搭建创新创意创业平台,真正彰显广告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是教育教学的突破口。首先从广告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深入广告行业和企业,充分了解广告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再对就业岗位及其能力构成进行分析,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目前各高校的广告学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创造性、实践性。围绕创造性、实践性这一核心理念,改革实践性教学内容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应创新广告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彻底改变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依赖和附属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明确四个原则:一是应用性原则。广告学属于应用学科,应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二是系统性原则。从广告学的课程特征来看,它涉及传播、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综合市场调查、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广告媒介等多个学科领域,各相关学科应当统属于一个整体和系统,实践性教学应当顾及各个领域,体现其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三是先进性原则。广告学实践教学要与广告业的发展相结合,体现广告业发展的趋势。四是职业性原则。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既要统筹考虑,又要进行能力分解,还要做到彼此连贯、逐层递进,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广告运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具体做法:在注重基础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基础实践技能的同时,加大综合性实践的比重,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验证性实践,大力提倡综合的素质培养式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空间,倡导个性化教育。
以灵活多样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发挥的课内外环境,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授人以渔,探索灵活多样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建立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广告活动,感知广告环境和广告活动过程,锻炼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分阶段、分层次教学;等等。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完善保障体系:一是人力资源保障。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目前,广告学专业教师数量缺乏,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甚至没有实践经验和广告从业背景。广告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大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求。具体做法:一是内部培养。加大在职教师培养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其参与广告实践,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到知名广告企业学习和锻炼。二是外部引进。坚持将人才培养与市场紧密结合,双向互动,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特别是有广告从业经验的教师。三是聘请兼职教师。聘请广告企业的专家、骨干来校授课、开设讲座,传递业界最新知识和信息,传授广告从业技能。四是打造专职实践性教学导师队伍。制订优惠政策和计划,吸引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担任实践性教学的导师,组建精干的导师团队,分类指导学生的广告实践。二是教学资源保障。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基础。拓展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性教学平台乃是当务之急。建设的总原则是:依托行业,依靠企业,服务企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在大力建设校内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大型共享型的校外实践基地。与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门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练兵的绝佳场所,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开辟绿色通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广告策划师、广告设计师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生存能力和创业创意能力,是提高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三是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稳定、合理、长效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如完善并规范实践性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等。这是目前各高校相当薄弱的环节。应当加强制度建设,从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用书、考核实施细则等方面加强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从而保证广告学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实施。
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
广告学实践性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在本质上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的教学活动。它必须在教师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整体素质。一般来说,广告学实践性教学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校内课程实践教学,即平时作业、阶段作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二是校外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即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等。本文所说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各高校开展校内外实践性教学。目前,许多高校的广告学课程封闭教学现象都较严重,教学模式枯燥单一,甚至仍然处于教师口述、粉笔演示的传统教学“我说你记”的阶段。广告学实践性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主体环节之一,是检验广告学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其存在教师与学生缺乏积极互动、实践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必须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下述模式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演示教学: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广告实务操作过程,如幻灯演示、电视录像演示、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等。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或之后。充分运用图表、音像,特别是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体丰富,具有直观性和可理解性,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这是MBA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以案例导入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演绎,提出解决方案,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尽量真实,同时又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项目教学:一是情境模拟。这是一种在校内进行的以广告企业一个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对一整套真实的广告实务进行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其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二是校内实战。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围绕广告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市场需求,由教师将校外的实际项目带进课堂,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亲自动手完成某一实际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一个项目小组完成;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与企业联合完成。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专业广告设计工作室,组织广告专业团队,主动拓展市场,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这也是一种校内大学生创业创意活动。许多高校组织广告节,让学生参加广告比赛,把实践教学和广告专业赛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效果显著。三是校外实战。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广告公司等实践基地跟班或顶班参与广告设计、经营管理等工作。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20—03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学校的组织引导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以学生自主钻研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团结协作,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契机,就如何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没有强制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自愿参加,要组织好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搞好这项活动的基础。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1 针对有些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有的认为只要课程学好了就行;有的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参加;还有些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对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心中没底,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学校积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如形势与政策课、课外活动、报刊和海报、学校广播、网络教学平台等)来宣传课外科技活动,解读学校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定的各项支持政策,介绍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和新思想,让广大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有深入的了解,从而高度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2 组织学生成立各种校内学习型组织,如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自动化协会、技师协会、数学协会、英语协会等学生社团,聘请师德高尚、创新意识浓厚、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为名誉会长,对协会的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团体是科技制作活动的主力军,学校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学生学习协会,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此项工作,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加入,为日后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充足的后备军。各种学习型组织以“发扬求是学风,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技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宗旨,通过学术报告、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大家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同的伙伴,逐渐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培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能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技创新潜能。
3 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和创新系列活动,截至2011年,学校已举办了八届大学生科技节和五届大学生创新系列活动。大学生科技节倡导科技创新、敢于竞争、大胆实践的校园风气,通过组织近年来学校学生科技创新重大成果、校外竞赛获奖作品、科技节系列活动的宣传展示,邀请专家开展系列科普讲座和报告会,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的热情。创新系列活动包括创新论坛和创新设计与制作,通过举办创新系列活动,点燃学生的创新智慧,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引导教师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用智慧和学识启迪学生,用行为感染学生;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良好氛围,探索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之路。
二、构建校、市、国家三级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定期开展有相当规模的科技创新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地方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就业率在新升本科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目前,学校已构建了校、市、国家三级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校内大学生科技活动。校内大学生科技活动包括科技竞赛和科技发明制作。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舞台。为了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校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水平,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还制定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办法》,每年定期举办的科技竞赛有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控加工竞赛、广告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多媒体制作竞赛、PPT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
此外,为了激励广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对选题科学合理、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可行、具有一定创意的大学生科技项目(科技小作品、实验小装置或模型、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各类应用软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科技发明制作类单项经费为2000元。学生只需填写中请书,向指导教师所在学院(中心、部)申请,学院(中心、部)根据学校的申报条件及要求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报实验实训管理处,由实验实训管理处组织专家评审后予以立项。项目结题后,学生将获得相应创新学分,指导教师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2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海市教委启动了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坚持以“鼓励创新、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开展,并采用自主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方式立项,每个项目原则上资助1万元,可上下浮动40%。其内容可包括各类科技创新、实验设备和管理的创新、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社会活动和社会热点等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专项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积极申报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仅2011年就申报了130个学生创新项目。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鼓励、资助和指导学生参加上海市的各类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上海市第二届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中,徐(王+真)等同学的“2010上海世博会琉璃水晶纪念品创新设计”作品获十佳“我最喜爱的项目”第三名,许文浩等同学的“基于太阳能智能压缩垃圾箱的城市垃圾源头减量化的研究”被评为“最佳实践”项目;在第二十五届上海市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中,王婕同学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赛区)中,学校获得上海赛区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在第九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中,学校参选作品“带计算功能自定位高度尺”获三等奖。
3 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2011年为例,学校学生参加了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大学生创业、机器人大赛、广告设计等各类全国大学科技竞赛十几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体现了学校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较强的竞争实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上,学校学生获得本科组全国一等奖一项,专科组全国二等奖二项;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了专科组和本科组全国二等奖各一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唐哲同学设计的《聚焦环保》获平面类一等奖;在2011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学校参加六个项目的竞赛,一举获得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三个;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学校学生勇夺全国一等奖;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上,学校获得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2011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学校学生学设计的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机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项长期连续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和管理,倘若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机制,将无法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独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以保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长期健康地开展。
1 领导重视,各方紧密配合。领导重视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关键。学校领导一直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把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为组长,实验实训管理处、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团委、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的各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负责活动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研究大学生创新教育重大问题,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管委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作为组长的教学副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如项目经费管理、过程管理、实验室使用、学院工作组职能等,力求统一认识、明确分工。管委会成员亲自参加项目评审会和交流会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顺利实施。
在学校管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各学院(教学部、中心)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骨干教师、教学秘书等组成,负责本学院(教学部、中心)学生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学副院长负责学术指导和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生的发动、组织和管理。教务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党政重视、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2 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学校在2008年专门成立了实验实训管理处,其作为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主要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活动实施条例》、《实验室开放与仪器设备共享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课外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
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全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和评审工作,构建从项目申请、评审、实施、结题的全过程项目管理体系。立项和评审过程接受监督并向全校公开,保证参与的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环境。立项批准后,应按项目研究需要,合理使用经费,每笔经费的使用必须经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签字,经实验实训管理处审核登记后,按学校财务处的相关规定报销。在项目执行周期内,学院(教学部、中心)必须每年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报实验实训管理处,实验实训管理处将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抽查。项目完成后,应填写《上海第--K业大学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结题报告》并撰写小论文,已完成的项目由实验实训管理处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验收,对--优秀的创新成果予以展示和奖励,并组织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的科技竞赛。